中班健康教案洗手(精選2篇)
中班健康教案洗手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周圍的許多東西是不干凈的,許多臟東西是看不見的,吃東西之前知道洗手。
2、引導幼兒講究衛生,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
4、初步了解預防疾病的方法。
5、教育幼兒養成清潔衛生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肥皂或洗手液、白色濕毛巾、水龍頭(臉盆);蘋果及果盤。
2、分組坐在桌旁,看圖書、玩玩具、聊天。
活動過程:
1、情景設置:一起吃蘋果老師:小朋友們好,看看盤子里放的是什么?
幼兒:又大又紅的蘋果。
老師:小朋友想不想吃?激發幼兒想吃的愿望。
幼兒:想吃老師:檢查一下自己的小手看看臟不臟,能不能直接拿著吃?要不要先洗一洗小手?
誰不愿意去洗手?為什么?(手不臟,在家洗干凈后來園的,手沒摸臟東西,周圍的物品不臟。)
2、小實驗:它們干凈嗎用白色濕毛巾擦拭幼兒認為干凈的物品如:圖書、桌椅和玩具、幼兒自認為干凈的小手等,引導幼兒觀察并發現毛巾顏色的變化。
結論:我們周圍的.許多東西都是不干凈的,許多東西臟了,小朋友用眼睛都看不出來,臟東西還會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呢。干凈的小手,摸了這些東西就不干凈了。
提問:
1)毛巾為什么變臟了?臟東西是哪兒來的?(圖書、桌椅和玩具是臟的,毛巾一擦,臟東西就跑到毛巾上。
2)剛才小朋友為什么說它們是干凈的?(看不見)
3)小手洗干凈后,再摸圖書、玩具、桌椅和衣服等東西,還干凈嗎?
4)小朋友現在你們該做什么?(幼兒:去洗手)現在我們先去洗手,把我們用眼睛看不見的臟東西洗掉,再回來吃蘋果?(排隊去洗手)
3、怎樣洗手最干凈?
1)示范講解洗手的步驟:
洗手前先挽起袖子,以防衣服濕水
1、開水龍頭淋濕雙手。
2、加入洗液或抹肥皂,用手搓出泡沫。
3、小心地雙手相互擦手心、手背、指甲內外和四周、指尖、虎口位置,最少揉搓10秒鐘才沖水。
4、用清水將雙手徹底沖洗干凈
5、在關水龍頭時,請記得沖洗水龍頭,以避免雙手洗凈之后,又因為觸碰水龍頭而受到污染。
6、用干毛巾或手紙徹底擦干雙手,或自動"風干"也不錯。
提醒:擦手一定要用干凈的個人專用毛巾、手巾或一次性紙巾擦干雙手,并勤換毛巾。
2)請2--3個幼兒演練,并及時表揚鼓勵。
4、品嘗蘋果:
小朋友洗手后,大家一起品嘗一下甜甜的蘋果。
請小朋友把果皮、果籽扔到垃圾桶內,把果盤收拾一下,再去洗洗手。
教學反思:
活動結束后,我認真反思了這節課,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教學決定,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探討、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時享受探索的快樂。一節課下來,我個人認為,我設計的這節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中班健康教案洗手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通過幾次觀察,我發現我班有幾個小朋友每次從外邊玩了回來后不洗手,有時在老師的監督下不情愿的敷衍了事,針對這一現象,我覺得應該讓幼兒意識到細菌給我們的健康帶來的危害。就開展了主題活動“不愛洗手的小熊。”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不愛洗手的小熊》的故事主要內容,能用簡單的漢語講述故事內容。
2、了解勤洗手、講衛生的.必要性。
3、逐步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
4、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勤洗手、講衛生的必要性。
難點:逐步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看過《不愛洗手的小熊》的兒童故事繪本。會唱學過的兒歌《洗手歌》。
2、物質準備:
(1)《不愛洗手的小熊》故事視頻。
(2)保健醫帶來的顯微鏡。
(3)實物投影儀。
(4)有關正確洗手方法的卡通圖片。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播放故事視頻,激發幼兒興趣。
(1)幼兒觀看故事《不愛洗手的小熊》。
(2)根據故事內容提問:故事中有誰?他們在做什么?小熊為什么會肚子疼?
2、基本部分:
1、請保健醫引導幼兒看看手上有什么。
(1)以游戲的口吻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小手上有什么?
(2)保健醫用載玻片在幼兒的手上取樣,使用實物投影儀打出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結果(很多小蟲在爬)。
(3)提問幼兒:怎么會有這么多小蟲子呢?
2、教師再次講述故事,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利用圖片講述故事。
(2)根據故事內容重點提問:小熊為什么會肚子疼?小熊怎么做才不會肚子疼呢?
3、講解洗手的重要性:
(1)老師用卡通圖片告訴幼兒正確的洗手方法,引導幼兒模仿、練習。
4、結束部分:
(1)老師帶領幼兒一起來到洗手間,一邊說學過的兒歌,一邊洗手。
5、延伸部分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提示幼兒勤洗手、講衛生。
教學反思
講故事、說兒歌、看圖片是中班幼兒喜聞樂見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本次活動中,我們請保健醫利用專業設備,為孩子展示出滋生在手上的細菌,通過視頻、圖片、實物講解等生動直觀的方法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了解了勤洗手、講衛生的必要性,逐步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