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生物實驗教案(通用13篇)

生物實驗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27

生物實驗教案(通用13篇)

生物實驗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學習制作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練習畫細胞結構圖。

  材料用具:

  洋蔥鱗片葉,清水,稀典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方法步驟:

  一、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ㄒ唬蕚

  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ǘ┲谱髋R時裝片

  3、用刀片切取一塊洋蔥鱗片葉或用刀片在洋蔥鱗片葉上劃“井”字(大約0.5cm2)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

  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以免產生氣泡,影響觀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

  6、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二、觀察臨時裝片

  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

  三、練習畫細胞結構簡圖

  依照在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物像,選一個細胞畫全各部分,周圍的細胞只勾出輪廓就可以了。

  四、討論:

  1、制作臨時裝片時,染色會對細胞產生什么影響?在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不經過染色的臨時裝片?

  答:染色可以使細胞的結構顯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劑對活細胞的生物活性往往會有很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觀察活的細胞及其生物活性時,應該使用不經染色的臨時裝片。

  2、怎樣區別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和氣泡?

  答:一般來說,氣泡在顯微鏡中呈現為具有較黑、較寬邊緣的圖像,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鑷子尖輕輕壓一下蓋玻片,氣泡就會變形或移動。

  五、課外練習

  制作黃瓜表層以果肉細胞細胞或黑藻細胞臨時裝片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學習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通過調查,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調查法的一般步驟及生物分類方法。

  難點:撰寫調查報告。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組要想了解北關市場的各種蔬菜其銷售狀況,這時我們常用到調查法。

  2、當你走進農田,要記錄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對其進行分類,應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嘗試應用調查法

  1、自學教材P7—P9頁,結合調查活動,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

  自學提示:

  (1)結合紅背景內容,熟悉調查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2)在農田調查中,是否只調查植物。

 。3)設計調查農田生物的調查表。

 。4)調查時,能否損傷動植物或破壞它們的生活環境。

 。5)結合P9頁討論題,討論回答

  2、小結討論,交流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學習任務二: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1、自學P9頁最后一段,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自學提示:

  (1)玉米屬于植物,它的分類依據是什么?

 。2)生物的分類依據一般有幾種?

  (3)對你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并說出你的分類依據?

  2、小組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三、系統總結

  四、拓展應用

  小明在調查神童山的生物種類時,發現一株不認識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鐵鏟將該植株挖出,帶回學校請教老師。你認為他的做法對嗎?請簡述理由。

  五、診斷評價

  1、下列活動,可采用調查法進行的是

  A、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C、優良作物品種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測定D、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

  2、某同學在調查活動結束后,將有關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動物他所采取的分類依據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環境C、比大小多少D、形態結構

  3、調查時首先要明確和制訂合理的,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亡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調查過程中要,對調查結果要,有時要用。

  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一、實驗設計思想:本節教學設計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旨在探究多媒體網絡技術與新課改下的生物實驗整合點和切入點,構建整合的環境。

  搭建優化實驗過程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平臺;創設學生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二、實驗目的要求:

  1.認識人體細胞的基本結構。

  2.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

  3.畫一個口腔上皮細胞圖。

  三、探究實驗準備:

  1、實驗材料準備

  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消毒牙簽,燒杯,吸管,0.9%生理鹽水,稀碘液(或龍膽紫),水紙。

  2、實驗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組,共分14組。

  3、課時安排:l課時。

  四、實驗探究過程:

  一、實驗預習探究提綱:(投影展示,師生切磋,為實驗的順利進行作鋪墊)

  1、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為什么要用0.9%的生理鹽水?

  2、刮取口腔黏膜時為什么要消毒牙簽?

  3、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片上的生理鹽水滴中為什么要涂抹幾下?吸

生物實驗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1、學習制作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練習畫細胞結構圖。

  材料用具:

  洋蔥鱗片葉,清水,稀典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方法步驟:

  一、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ㄒ唬蕚

  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臨時裝片

  3、用刀片切取一塊洋蔥鱗片葉或用刀片在洋蔥鱗片葉上劃“井”字(大約0.5cm2)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

  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以免產生氣泡,影響觀察。

 。ㄈ┤旧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

  6、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二、觀察臨時裝片

  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

  三、練習畫細胞結構簡圖

  依照在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物像,選一個細胞畫全各部分,周圍的細胞只勾出輪廓就可以了。

  四、討論:

  1、制作臨時裝片時,染色會對細胞產生什么影響?在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不經過染色的臨時裝片?

  答:染色可以使細胞的結構顯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劑對活細胞的'生物活性往往會有很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觀察活的細胞及其生物活性時,應該使用不經染色的臨時裝片。

  2、怎樣區別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和氣泡?

  答:一般來說,氣泡在顯微鏡中呈現為具有較黑、較寬邊緣的圖像,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鑷子尖輕輕壓一下蓋玻片,氣泡就會變形或移動。

  五、課外練習

  制作黃瓜表層以果肉細胞細胞或黑藻細胞臨時裝片

生物實驗教案 篇3

  目的要求:

  1、設置一個適于蚯蚓生存的環境并飼養蚯蚓。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3、觀察蚯蚓的運動。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紙、棉球、放大鏡、制作飼養蚯蚓的裝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驟:

  1、根據你的經驗創造一個蚯蚓的生存環境,并觀察蚯蚓的生活習性和食性。建議參考課本上的插圖制作飼養和觀察使用的工具。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1)取一條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觀察他的身體外形是否分節,數數從蚯蚓的頭部到環節帶共有多少節?

  (2)用手觸摸蚯蚓體壁,覺察體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你有什么感覺?并用放大鏡觀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許多小突起就是剛毛。

  3、觀察蚯蚓的運動。

  (1)將蚯蚓放在糙紙上,觀察他的運動,注意其身體的粗細長短的變化。想想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2)、將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他的運動及身體變化,并與它在糙紙上的運動作比較。

  注意:在觀察過程中,應該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使體表保持濕潤。

  討論:

  1、蚯蚓適于在什么樣的環境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2、在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使蚯蚓體表保持濕潤?大雨過后,為什么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

  3、身體分節有什么意義?蚯蚓的體節和剛毛在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4、為什么蚯蚓要在潮濕的土壤深層穴居?

  實驗二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提出問題:鳥的身體有哪些適于飛行的特點?

  作出假設:鳥的身體輕,受到地心引力小、鳥有翅膀、鳥的肌肉發達。制定計劃并實施計劃

  提示:

  1、你所觀察的鳥(如家鴿,或其他善飛行的鳥)的體型是怎樣的?這與它的飛行有什么關系?

  2、將鳥的翅膀輕輕展開,你能否識別出在飛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這些羽毛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它們在排列上是彼此重疊還是相互間留有間隙?想想這是為什么?鳥的翅膀成什么形態?這與飛行有什么關系?

  3、摸摸鳥的胸部肌肉,與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發達程度怎樣?

  4、看看鳥的骨骼,可以發現胸部的骨頭很突出,將胸骨特點與這塊骨上附著的肌肉聯系起來考慮,你會做出怎樣的推測?

  5、你所提出的假設都能通過觀察來檢驗嗎?如果不能,請你查找資料。

生物實驗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三、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1、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調查課的目的,步驟,

  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是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

  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偨Y本節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倥e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垠w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課前準備

  學生: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濕土,紙盒,紙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夾),表,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教師:鼠婦若干只或鼠婦圖示。

  教學過程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

  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結果交流

  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總結: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除了探究光這個條件外,還有無其他條件?

  布置課后作業:

  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練習使用顯微鏡教案

  教學目標

 、僬f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谀塥毩⑹褂蔑@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壅J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e”字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

  講授新課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細胞。

  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隨機叫學號,進行抽測。

  2.顯微鏡的使用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欲望。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

  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

  認真觀看

  動手觀察,注意規范。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賹懹小癳”字的玻片;

 、谟∮袛底值耐该骷;

  ③動植物玻片標本;

 、軐懹袛底值牟煌该骷。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

  給予鼓勵性評價。

  先請學生補充,后教師補充。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生物實驗教案 篇5

  一、實驗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實驗原理

  1.還原糖的鑒定原理 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沉淀)。

  2.蛋白質的鑒定原理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A)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B)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

  3.脂肪的鑒定原理 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成橘黃色,被蘇丹Ⅳ 染成紅色

  三、實驗過程

  見書P18

  四、實驗用品

  見書P18

  五、注意

  1.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2.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3.蛋白質的鑒定中先加雙縮脲A,再加雙縮脲B

  六、討論

  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根據是什么?

生物實驗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傳授"對照實驗"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應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實踐—理論— 實踐"的一般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實驗探索的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生物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物學的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實驗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ㄒ唬┑匚、作用和意義

  本節課要學習的是酶與酶促反應,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動的必備知識。

  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以及ATP的知識后,學習酶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進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對于學生認識新陳代謝的本質有重要意義。

 。ǘ┲攸c與難點

  重點:

  體會對照實驗的基本思想

  利用實驗探索的直觀性,借助實驗現象,理解酶的化學本質、特性、影響酶促反應、酶的應用等多個領域的問題。

  難點:

  酶的特性的實驗探究

  學會分析各因素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ㄈ┚幣盘攸c

  1、簡潔明了

  "酶與酶促反應"知識介紹精干,便于閱讀;

  "邊做邊學課題研究放眼社會評價指南拓展視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識與動手結合

  知識與動腦結合

  3、圖群豐富

  實驗圖示、知識圖示、實物圖示結合

  三、教學對象

 。ㄒ唬┲R與經驗

  1、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常識,有化學實驗的'基礎。

  2、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化學成分、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等生物學實驗。

  (二)學法與技巧

  1、學生具備用閱讀、協作學習、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2、學生具備實驗探究的基本常識

 。ㄈ┌l展與提高

  1、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實驗設計技能

  2、培養分析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四、教學策略

  (一)設計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

  知識呈現、情景創設、自主協作、知識建構

  2、過程方法:體現學生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題引入、學生閱讀、方案討論、學生探究、實驗分析

  3、認知方法:體現認知規律

  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設計思想綜述: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圖示引入、學生對教材閱讀、提出問題實現知識的呈現和情景創設;探究方案的討論在進一步創設情景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自主協作式的探究學習;對實驗現象的記錄、分析探討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動,達到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在整個學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的設問、實驗方案的討論、探究結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體現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ǘ┓椒ㄅc手段

  1、教學方法:啟發式講解、互動式討論、實驗探索、分析與歸納

  2、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生物實驗教案 篇7

  實驗目的

  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產生淀粉。

  背景資料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難點: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實驗關鍵

  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并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實驗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黑紙片、曲別針。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動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動物的最根本的食物從何而來?難道綠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嗎?非也。綠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營養,它不僅能自己供給自己食物,而且同時還給地球上其他幾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養活著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可見,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我們能不能用實驗來探究一下?

  2.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師:昨天讓大家按P119實驗步驟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學生甲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并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學生乙將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學生丙準備酒精燈,并點燃酒精燈。

  學生丁準備清水,并漂洗葉片。

  學生戊滴加碘液。

  師:通過實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下邊大家來共同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細節。教師同時用投影打出小組討論提綱:

  1.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實驗之前要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2.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么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來什么成分?其結果說明什么?

  生:小組討論,并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小組1回答問題1:實驗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處是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的。

  小組2回答問題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是為了與其他葉片作對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組3回答問題3: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熱,不僅酒精蒸發得太快,造成浪費,而且溶解葉綠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發生危險。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脫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顏色觀察。

  小組4回答問題4:向葉片中加碘液是因為碘液遇淀粉可變成藍色,故可用碘液來葉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機物淀粉。通過實驗可知: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而遮光部分未變藍色,說明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ǜ餍〗M可相互補充、完善)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作業布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后反思

  1.先講大的步驟,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較

生物實驗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通過調查,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調查法的一般步驟及生物分類方法。

  難點:撰寫調查報告。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組要想了解北關市場的各種蔬菜其銷售狀況,這時我們常用到調查法。

  2、當你走進農田,要記錄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對其進行分類,應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嘗試應用調查法

  1、自學教材P7—P9頁,結合調查活動,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

  自學提示:

 。1)結合紅背景內容,熟悉調查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2)在農田調查中,是否只調查植物。

  (3)設計調查農田生物的調查表。

 。4)調查時,能否損傷動植物或破壞它們的生活環境。

 。5)結合P9頁討論題,討論回答

  2、小結討論,交流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學習任務二: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1、自學P9頁最后一段,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自學提示:

 。1)玉米屬于植物,它的分類依據是什么?

  (2)生物的分類依據一般有幾種?

 。3)對你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并說出你的分類依據?

  2、小組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三、系統總結

  四、拓展應用

  小明在調查神童山的生物種類時,發現一株不認識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鐵鏟將該植株挖出,帶回學校請教老師。你認為他的做法對嗎?請簡述理由。

  五、診斷評價

  1、下列活動,可采用調查法進行的是

  A、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C、優良作物品種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測定D、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

  2、某同學在調查活動結束后,將有關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動物他所采取的分類依據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環境C、比大小多少D、形態結構

  3、調查時首先要明確和制訂合理的,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亡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調查過程中要,對調查結果要,有時要用。

生物實驗教案 篇9

  說課內容:七年級生物(上)《觀察植物細胞》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觀察植物細胞》,觀察植物細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歸納細胞結構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整和能力,這對以后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對于觀察植物細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4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了解出臨時裝片制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了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制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ǘ、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制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愿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于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制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復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制作臨時裝片。

 。3)、繪制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并采用復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ㄒ唬、復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ǘ、制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干凈,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于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制片容易產生氣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后將另一側緩緩放下。。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制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ㄈ、學生動手制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ㄋ模⒓寄苡柧殻豪L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注齊全。

 。ㄎ澹、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布置:

  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注功能

生物實驗教案 篇10

  一、實驗目的:

  清晰地看到無機物和有機物。

  二、該實驗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認識有機物和無機物”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50頁的一個實驗。無機物和有機物是構成細胞的重要物質,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入地認識無機物和有機物,更好地了解細胞的生活,我設計了該實驗。

  三、教材實驗不足之處:

  1、取材不理想,選用了小麥種子。

  2、實驗結果不明顯,種子燃燒后看不到有機物,只能領會到被燒掉的.是有機物。

  四、實驗創新與改進之處:

  1、取材方面:選用了大魚肋骨。

  2、實驗方面:由一個實驗——燃燒小麥種子,改為了兩個實驗,即骨的煅燒及骨的脫鈣。

  3、通過實驗,能讓學生清晰地看到無機物和有機物。

  五、實驗步驟:

  1、用鑷子夾取魚骨在酒精燈上煅燒,觀察骨的顏色變化,并聞煅燒過程中的氣味。骨的煅燒

  2、將大魚肋骨放入盛有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的燒杯中,約過15分鐘左右,將大魚肋骨用鑷子取出,并在清水中洗去肋骨上的鹽酸,觀察骨的變化特點。

  六、實驗結果:

  1、骨煅燒后,燒掉了有機物,剩下了硬脆的無機物。

  2、骨在鹽酸中浸約15分鐘后,溶解了無機物,剩下的是有機物,而且將剩下的有機物用鑷子取出后,再用清水沖洗,能用手將這一根大魚肋骨彎曲并打成結。

  所以,整個實驗效果非常明顯。

  七、小結:

  該實驗效果明顯,取材容易,操作時間短,簡單明了,設計嚴密。通過實驗能夠給學生直觀而真切的感受,使其認識更深刻,理解更透徹。

生物實驗教案 篇11

  一、實驗設計思想:

  本節教學設計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旨在探究多媒體網絡技術與新課改下的生物實驗整合點和切入點,構建整合的環境。

  搭建優化實驗過程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平臺;創設學生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二、實驗目的要求:

  1.認識人體細胞的基本結構。

  2.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

  3.畫一個口腔上皮細胞圖。

  三、探究實驗準備:

  1、實驗材料準備

  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消毒牙簽,燒杯,吸管,0.9%生理鹽水,稀碘液(或龍膽紫),水紙。

  2、實驗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組,共分14組。

  3、課時安排:l課時。

  四、實驗探究過程:

  一、實驗預習探究提綱:(投影展示,師生切磋,為實驗的順利進行作鋪墊)

  1、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為什么要用0.9%的生理鹽水?

  2、刮取口腔黏膜時為什么要消毒牙簽?

  3、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片上的生理鹽水滴中為什么要涂抹幾下?吸

生物實驗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概述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各種植物細胞的觀察,找出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提高觀察、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植物細胞基本結構和功能相互協調配合的關系,體會合作的重要性,感受生命的偉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難點】

  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的功能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之前的學習呢,我們學會了制作植物裝片的方法,知道了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項,我們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的裝片觀察到了完整的植物細胞,那么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下大屏幕,這個就是我們之前所觀察到的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顯微鏡下的照片,同樣的,我也給大家展示出了其他植物細胞的顯微鏡下的切片照片,這個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植物細胞》。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首先,我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植物細胞有什么樣的共同結構呢?一會我找同學來回答。(進行提問,進而進行各個結構的認識)

  細胞的最外層都有一層透明的`薄壁——細胞壁

  緊貼細胞壁內側還有一層膜,非常的薄,看不清楚——細胞膜

  細胞內有一個近似球形的結構——細胞核

  除了這幾個結構呢,大家再來看一下,我們可以把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叫做細胞質,而細胞質中有一個大的像氣泡一樣的結構,我們就把它稱為液泡。而有些植物綠色部分的細胞中,還有一種結構,叫做葉綠體。

  以上這幾種結構啊,就是我們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大家一起來看一下老師在黑板上畫出的關于植物細胞的模式圖,是不是能夠更加清晰的分清楚植物細胞的這幾種結構了。

  2.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的功能

  一個植物細胞中有那么多的結構,它們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嗎?對的,不同的結構有著不同的功能,F在我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本,然后小組進行討論,看看你們小組能夠發現植物細胞結構的什么功能?一會我請小組代表起來回答。

  細胞壁位于植物細胞的最外側,具有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

  液泡中溶解著多種物質(西瓜甘甜可口的原因)。而這些結構只有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所以我們也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多與同學、老師進行合作,才能讓我們自己取得進步。

  環節三:鞏固提升

  經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它們的功能,學習了新知識,大家就要學會學以致用,我們一起來解決一下大屏幕上的問題,首先是一個選擇題,植物細胞的結構從外向里依次是,對,選c,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看來同學們這節課學習的知識非常的到位,第二題是一個填空題,需要大家進行結構名稱的補充。

  環節四:小結作業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的全部內容了,哪位同學能來說一下他學習到了什么新知識呢?(學生小結)

  我們這節課學習了植物細胞的結構,那么動物細胞的結構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它和植物細胞的結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大家課下思考一下,我們下節課再來一起學習。

生物實驗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三、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1、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調查課的目的,步驟,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

  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是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

生物實驗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高考生物實驗能力培養的教學反思

    摘要:生物實驗能力的培養是生物教學中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良好的教學監控,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教師的自我檢查、自我校正、自我強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反思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就成為衡量教師...

  • 新陳代謝生物教案(精選3篇)

    P>在進行酶的特性教學時,教師可提問:酶作為生物催化劑,與無機催化劑相比,有何特點?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演示有關實驗,也可安排相應的學生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即酶的高效性、專一性與多樣性特性。...

  •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通用2篇)

    第二章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案教學目標:1、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2、 舉出例子并初步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 現代生物技術(精選2篇)

    一、學習目標1、克隆技術的實質及應用。2、概說克隆羊“多利”的培育過程。3、分析克克隆技術與倫理。4、通過辯論活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確立正確的倫理觀和價值觀。...

  • 生物體的器官(精選2篇)

    第2節 、系統教學目標1、根據實驗指導,解剖識別雞翅中的主要組織,認識組織如何構成器官;2、能以人或高等植物為例,分析說明生物體的結構層次;3、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細胞是怎樣組成多細胞生物體的。...

  •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2、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標本,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能力目標:1、學會制作臨時裝片2、進一步熟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3、仔細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情感目標:學生合作完成臨時裝片的...

  • 土壤里的微生物(精選2篇)

    一、教學目標(一)認知目標1.介紹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2.介紹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二)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情感目標1.通過對微生物在生產生活中應用的學習,培養理論與實踐相...

  • 生物體由細胞構成(通用3篇)

    教材分析從教材的知識體系上來講,本課前面的內容是使學生從宏觀的水平認識生物界,而從本節內容起是引導學生從微觀水平認識生物的結構。作為初中生,這是第一次從細胞水平學習生物體的結構,也是第一次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顯然,...

  •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精選15篇)

    一、素質教育目標(一)知識教學點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2.理解(1)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相對性。(2)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概念及實例。3.掌握保護色、警戒色與擬態的區別。...

  •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說課稿(精選2篇)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 分享關于禁止生物武器教案的重點和難點(通用2篇)

    一、教學目標1.列舉生物武器的主要種類。2.舉例說出生物武器給人類帶來的威脅。3.形成堅決禁止生物武器、維護世界和平的態度。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舉例說出生物武器對人類帶來的威脅。...

  •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精選3篇)

    教學目標:1、說明單細胞生物是依靠一個細胞完成生命活動的。2、舉例說出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3、使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進一步強化顯微鏡操作技能。4、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通用8篇)

    教學目的;1、通過探究實驗,說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2、了解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3、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學會使用不同的方法處理相同的數據。...

  • 《生物是怎樣呼吸的》教學反思(精選2篇)

    關于人體的呼吸,為讓學生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引起學生的直覺分析,并針對“氣體是如何被吸入人體的”、“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肺部是怎么進行氣體交換的”等問題讓學生產生了很多的猜測和假設,并通過模型結合多媒體動畫解決了呼吸...

  • 有關生物教案(精選16篇)

    (一)導入新課:師:你見過小雞的生長過程嗎?你見過一個小小的嬰兒會長大嗎?你見過蝴蝶是怎樣變化來的嗎?你知道一粒種子是怎樣長成植物的嗎?這些都是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美妙的,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讓我們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珍愛生命吧...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阳谷县| 乳山市| 庆阳市| 门源| 莱阳市| 靖宇县| 措勤县| 柳州市| 永德县| 盐津县| 广元市| 松潘县| 三台县| 兴文县| 会同县| 阳江市| 靖远县| 河间市| 河西区| 西乌| 嘉峪关市| 当雄县| 萨迦县| 孝感市| 绍兴市| 柘城县| 象山县| 藁城市| 永靖县| 宣汉县| 浮梁县| 平凉市| 安溪县| 阳曲县| 绥德县| 博罗县| 北安市| 马公市| 灵璧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