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模板(精選6篇)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模板 篇1
一、漢字解讀,動畫激趣。
1.了解女媧造福人類,引出人類的第一次大災難。(火、水)
出示:人—大—天(字理圖示)火——水(字理圖示)
2.解讀“人類始祖”——女媧
觀看動畫片《女媧補天》
出示燈片:我看了動畫片認識女媧了
女媧有神奇的本領:
女媧是這樣的一個人:
【設計意圖:通過看動畫片,讓學生對神話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的了解是不多的。教學時,先把幾個簡單的漢字簡筆畫圖象投入,再把《女媧補天》動畫片播放,一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女媧的神奇,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
二、自主互動,感知文意。
1.一讀認字詞:用畫出不認識的字,用畫出好詞,用畫出好句。
2.二讀解疑惑:(方法是教師范讀、小組讀、學生個人讀、全班讀,讓學生在讀中遇疑,了解一些有價值性的問題)注意讀準字音,了解課文每部分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三讀知其意:讀了這篇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設計意圖:“以讀為本”,有層次地讓學生全員參與讀書、全員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這是符合“自主探究”的課標理念,是“以讀代講”“自讀自悟”教學的前奏曲。學生通過自讀,不但能讀準字音,學習新詞,積累字詞句,了解課文內容,還能略知主人翁的`品質!
三、積累生字、詞語。(出示生字,詞語。)
1.生字排隊:左右結構;上下結構。注意“火”字旁的寫法;注意“煉”字的寫法。(出示燈片:讀讀想想,我發現了……)
煉熄燃
隆塌掙噴缺純冶
熊露盆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些字有什么規律?
生:第一排是:
生:都是與火有關的字。
師:誰還發現什么?
生:第二排
生:第三排是
師:善于發現問題和敢于提出問題的同學都是智慧同學。
2.詞語跳舞:轟隆隆、塌下……等13個詞語跳舞著出來,讓學生認識。
3.積累詞語:抄寫“掙扎、圍困、冶煉”等詞語。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發現的能力,用學生的眼睛去發現這些字的結構和規律,加深理解,教師進一步地指導,反復訓練,利于學生積累運用。】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模板 篇2
教學要求:
1、學習課學,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女媧為人們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展開想象,訓練學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聯系臭氧層對環保教育。
4、自學課文生字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難點、關。
1.學習課文,了解課學主要內容,體會女媧為人們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展開想象,訓練學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課文生字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1.課文插圖投影。
2.生字詞卡片。
3.有關”五彩石”的實物(如雨花石)
課時劃分: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同學們,你們愛聽神話故事嗎?你們都讀過哪些神話故事?說說看。
《西游記》、《封神榜》、《寶蓮燈》……
師:今天,我們再來讀一個神話故事。
二、出示插圖投影,指導看圖。
圖上是誰?她在干什么?
三、揭題,釋題。
1.板書題目:12.女媧補天
2.引導學生據題質疑。
3.學生講自己知道的女媧補天的故事。
四、錄音朗讀,學生自由讀。
五、檢查學生自學生字詞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讀。
(1)讀準”窟隆冶”的讀音。
(2)指導書寫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媧:右下部是”內”。。河疫呏虚g的一橫別漏寫。
窟窿:兩個字都是穴寶蓋。
冶煉:冶字是”兩點水”不是”三點水”
煉:是火字旁,右邊不是東。
六、讀生字,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轟隆。合衤曉~。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岡: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釀成災害的大水。
熄滅:停止燃燒。
純青石:指顏色只有青色的石頭。
五彩石:傳說中用來補天的各種顏色的石頭。
冶煉:用高溫熔煉或電解等方法將礦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來。
七、指名讀文,正音。
八、齊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生討論后匯報,師小結。
課文講的是傳說中女媧看到天塌了一大塊,便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好的事。
十、指導熟讀全文。
十一、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板書:12.女媧補天
1.女媧為什么補天?
2.女媧怎么補天?
3.女媧補好天后,會是什么樣的情形呢?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看卡片讀生字詞。
2、讀后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學習課文,解決上節課學生提出的三個問題。
1、女媧為什么補天?
2、女媧怎么補天?
3、女媧補好天后,會是什么樣的情形呢?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解決第一個問題。
1、默讀,想哪些段分別寫補天的起因,經過。
2、小組討論以上三個問題后,匯報學習收獲。
學生A:因為天塌地裂、燒起大火、發洪水,給人們帶來痛苦。
學生B:女媧見此情景,很難過,求雨神熄滅大火。造船救出人們。
學生C:女媧去找五彩石,回來冶煉成水,把天補好。
學生D:女媧把天補好后,人們又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學生E:人們還記得………
3、指導學生從內容想開去:
如果你當時在場,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體會女媧看到這場面的心情)
四、指名讀第二自然段,體會女媧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為及原因。
1.女媧難過極了。
聯系課文第一句來體會!眲撛炝巳祟悺比祟惗际撬淖优淖用瘢吹阶约旱暮⒆邮芸嗍茈y,心情當然難過。
2.從立刻,求等詞中進一步體會女媧焦急、難過的心情
3.小結,為救人們,先做了兩件事:求雨滅火;造船救人。
五、學習課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媧補天的經過,解決第二個問題。
1.大聲自由讀文。
2.找出文中具體補天的句子讀一讀,體會女媧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尋找補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為這種石頭很多,用不著費多大力氣。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塊。她忙了幾天幾夜,找到了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石頭,還缺少一種純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我從她原以為……費多大力氣這兒看出她原來找石頭費了很大力氣。
生:她忙了幾天幾夜這句話中也看出女媧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
生:有她找啊找啊這句話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齊了,女媧在地上挖個圓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進行冶煉。煉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體。把它裝在一個大盆里,端到天邊,對準那個大黑窟窿,往上一潑,只見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補好了!
(1)結合掛圖理解這段話,進一步體會女媧為補天所付出的艱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
(2)引導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天的經過。
3導朗讀這兩段話。
六、齊讀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麗,解決第三個問題。
后來,女媧補好了天,沒有了危脅人們的大火,人們又可以安居樂業,過上幸福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模板 篇3
金色的草地
謝家灣小學
教學目標:
1. 會認2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盛開、玩耍、一本正經、使勁、假裝、引人注目”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讀懂課文內容,進一步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
4 初步體會課文中一些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重難:
初步體會課文中一些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金色的草地
2.課前置疑:讀了課題,你想問什么問題嗎?
整理問題:草地怎么會是金色的呢?我們一起到課文中間去找答案吧!
二、 檢查預習
1. 開火車讀生字。
2. 小老師教讀:多音字:“假”“朝”
字形:“絨” “!
3. 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蒲公英的資料、并展示圖片。
4. 抽讀課文。
三、 初讀課文,感知全文。
課文主要寫了兩件事情,你能找出來嗎?
歸納總結:1 哥倆在草地上玩耍。
2 草地會變色的原因。
四、 理解課文
1、 齊讀一自然段:思考:我們窗前有一個什么樣的草地?由“長滿”“盛開后變為金色”體會蒲公英的多。
2、 朗讀。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齊讀第一自然段
草地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們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 自讀第二自然段.
2 演一演:根據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同桌分角色進行表演.
3.匯報表演.
4.想像自己的腳下就是那片長滿了蒲公英的草地,說一說,在這樣一個地方,你的感覺怎么樣?
5朗讀:讀出歡樂的氣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 自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們發現了什么?對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變化,說一說,它是怎么變的?
早上:綠色 白天:金色 晚上:綠色
2 它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組討論,在書上勾出句子,讀一讀,再說一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3 匯報: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張開,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著變色了.
5 朗讀:體會草地的變化的原因.
6、齊讀4自然段:從這里,你體會到小作者對草地和蒲公英充滿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五、 完成課后練習二:回顧全文:從課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愛。
六、 有感情地朗讀。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模板 篇4
爬天都峰
謝家灣小學
一、學習目標
1.認識“陡、鏈”等6個生字。會寫“爬、峰”等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等12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過程。
4.懂得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培養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品格。
二.教學重、難點:
1.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變化。
2. 讀懂課文結尾的一句話。
三.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教學掛圖。
3.收集有關黃山天都峰的VCD、圖片、文字介紹等。
四.教法設計:邊讀邊想法。
五.教學時間:2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的: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題導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鯽魚背”
看天都峰的風光片或圖片,由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資料并作介紹。說說“鯽魚背”名稱的來歷。
2.導語激情,揭示課題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險,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夠登上山頂的人,真可稱得上是“勇士”了!我們認真地閱讀課文,勇攀高峰,一定覺得大有收獲。讓我們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如:自由朗讀、圈點生字,同桌互聽互讀等。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
自學生字,讀準字音,想辦法記住字形。
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小組內拿出生字、詞語卡片,互相認讀、正音。
全班開火車賽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既響亮又準確!
小組交流各自學習生字、巧記字形的方法。
推選讀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領讀生字詞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邊讀邊想,簡要回答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1.認讀要求寫的11個字,并分別組詞。
2.與熟字比較,識記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蟲,所以“蜂”是“蟲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頂,跟“山”有關,所以是“山字旁”。
辮——辯、辨:三個字的左右兩邊都是“辛”,關鍵要看中間。和言語說話有關的是“辯”;“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辮”和發絲有關,中間是條“絲”。
3.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的:邊讀邊想,說出“我”和老爺爺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 生朗讀課文。
2. 師引導:作者寫爬天都峰,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討論后使學生明白:因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準確反映出登山的費力、艱難。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體畫面)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把文中的話變成自己腦中的“畫”。
學生練讀后指名交流、教師評議,引導學生感受天都峰的險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讀議,體會我們互相鼓勵爬上峰頂
1.在爬山之前,望著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讀課文,圈點勾畫,想想從哪些詞語、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懼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導讀好問句“我爬得上去嗎?”、感嘆句“真叫人發顫!”以及語氣詞“啊”“哩”等,讀中體會“我”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
2.結果“我”爬上峰頂了嗎?自由讀文。
3. 生根據課文內容質疑
師篩選出問題:“我”看到了什么從而下定決心爬上峰頂呢?他們是怎樣爬的,他們爬上去了嗎?他們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讀讀議議,釋疑。
a. .“我”和老爺爺的第一次對話。他們所說的話中都帶有一個“也”字,經過討論,讓學生體會到:天都峰這么高,又這么陡,你年紀這么。ㄟ@么大)怎么也來爬呀,表面上是雙方都有懷疑,其實是對雙方表示敬慕,說明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師可再讓學生討論這兩句對話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出來,并指名做朗讀練習。讀出示第4段重點句,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交流,從中感受到“我”受老爺爺爬山鼓勵而下定決心爬上峰頂的內心活動。
b.我們是怎樣爬天都峰的?讀句子找出重點詞語加以體會。
自由讀6、7自然段,畫出描寫爬山動作的詞語。
學生讀書圈劃。
課文中用“奮力”“一會兒……一會兒”“手腳并用”“爬呀爬”“終于”等詞語,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艱難,又表現了他們不怕困難的勇氣。
引讀第7段,從“終于”二字上體會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悅。明白他倆始終相互鼓勵,老爺爺也是受到“我”的勇氣鼓勵爬上峰頂的。指導朗讀。
C.“我”和老爺爺的第二次對話。思考討論:“我”和老爺爺為什么互相道謝?在討論中應讓學生注意到兩個人的話中都有“勇氣”一詞。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勇氣,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
三、總結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1.讀爸爸的話,討論:“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爺爺是怎樣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從“爸爸”所說的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收獲。
教師評點: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不管多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模板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掌握文中生詞。
2、理解課文內容,認識香港。
3、指導學生理解“東方之珠”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中了解香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香港。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香港,指導學生理解“東方之珠”的含義,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香港。
課前準備
一、預習:
1、收集有關香港的資料。
2、通讀全文,自學生字詞,對字詞、內容質疑。
二、有關香港回歸片段的資料片。
三、地圖、生字詞卡片。
四、紫荊花圖案。
課時計劃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板書課題,揭題激趣。
2、引導學生匯報課前所收集的有關資料。
3、觀看有關香港回歸片段的資料片。
4、師結合地圖導入:香港曾經被英國強行租用了99年,于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其代表區花是紫荊花。
二、初讀感知
1、出示生字詞卡片,讀詞正音。
2、自由讀文,要求讀得正確、較流利,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4、字詞質疑,小組討論共同答疑。
5、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師:請同學們說出無法解決的字詞。
生1:亞太地區。
師:(結合地圖理解)亞洲及太平洋地區。
生2:貿易。
師:進行商業活動。
生3:琳瑯滿目。
師:比喻各種美好的東西很多。
生5:物美價廉。
師:物品好,價格低廉。
生6:粵。
師:廣東省的簡稱。
生7:佳肴。
師:精美的菜肴。
生8:一應俱全。
師:形容很齊全。
生9:大飽口福。
師:形容吃得很痛快,過癮。
生10:舉世聞名。
師:全世界都能聽到名聲。
生11:奔流不息。
師:來來往往不停息。
生12:璀璨。
師: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三、再讀理解
1、指名分節讀文,思考:你讀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通過自學,你了解到香港什么情況?
生1:香港是個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樂意來此做生意。
生2:在香港有各地的美食,讓人大飽口福。
生3:香港是個旅游勝地,有舉世聞名的海洋公園。
生4:晚上,香港成了燈的海洋。
生5:香港是亞太地區的航運,貿易和金融中心。
四、細讀加深
1、自由讀文,在通讀的基礎上,選擇感興趣的細讀。
2、分小組學習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指導朗讀
1、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對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深深的感情一起朗讀全文。
2、喜歡的部分請站起來有感情地朗讀。
六、總結全文
1、討論:在你眼中,這是個( )的香港。
2、師小結:香港作為,成為被稱為,
讓我們為祖國有這么一個繁榮昌盛的特別行政區而自豪吧!
七、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有感情、仔細地再讀一讀課文,然后寫一寫。
讀了第2節,我覺得香港。
讀了第3節,我覺得香港。
讀了第4節,我覺得香港。
讀了第5節,我覺得香港。
讀了全文,我覺得。
板書設計: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萬國市場”
“美食天堂”
旅游勝地
夜景迷人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模板 篇6
一、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亞回到家里,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是教材重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用“問一問,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皢枴弊约翰欢牡胤,“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土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ǘ┲v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ā皡s”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W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保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ㄟ@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倏评麃喠渴铰裣履鞠。
②來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劾麃喠课宀酵诘侥鞠。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ㄟ@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边@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ㄈ┥罹空n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边@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薄翱评麃喠苛宋宀,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ㄋ模┎贾米鳂I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