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會會說話的衣服教案(通用2篇)
小班社會會說話的衣服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找找,認識周圍一些紅色的東西。
2、初步感知紅色與人們在生活中的關系。
3、學習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在活動中體驗愉快的情緒。
4、培養幼兒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
5、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蘋果、蕃茄、葫蘿卜、辣椒等紅色食物,燈籠,紅旗等紅色的實物若干,布置在活動室內。
活動過程:
一、找紅顏色
1、師:"今天,我們教室里漂亮嗎?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哦,原來教室里有許多'紅色'的東西。我們再去看看、找找有哪些東西是紅色的?"
2、幼兒在教室內尋找紅色的東西。
3、請幼兒坐下來與同伴講講自己找到的是什么?(要求幼兒說:我看見是紅色的)
4、請個別幼兒講自己找到的是什么?
二、找自己身上的紅色,了解紅色與自己生活的關系。
師:小朋友找到的紅顏色真多,大家都知道,紅顏色真漂亮,請小朋友再互相找一找,我們身上什么東西也是紅色的。(幼兒自由講述,同旁邊的小朋友講,請個別幼兒講)
師小結:小朋友的眼睛看的真仔細,發現了我們的衣服、扣子、鞋子、襪子都是紅顏色,紅顏色的東西穿在我們身上真漂亮,放在我們教室里使我們的教室也變得漂亮了。
三、了解紅色在喜慶場合中的運用(看錄像)紅顏色的東西除了能夠使我們變得漂亮,還有什么用呢?老師請小朋友先來看電視(幼兒看電視,師適當解釋)。
問:小朋友你剛才在電視里看到了什么?你看到電視里什么東西是紅色的?
師:小朋友說得真好,叔叔、阿姨結婚,還有商店開張都要放鞭炮,貼喜字,鞭炮喜字都是紅色的。
(幼兒學一學,做一做放鞭炮的動作,感受歡樂氣氛)。
師:那么,你還有沒有在其它地方也看見過紅色的東西呢?
請小朋友想一想,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請幼兒互相交流,請個別幼兒回答)
四、了解一些紅色的食物出示紅紅的蕃茄,小朋友你們看這個東西是什么顏色的?你有沒有吃過"你還吃過什么東西也是紅色的?
師小結:哦,原來紅色不僅好看,而且有的紅顏色的東西還可以吃呢。
五、結束(活動延伸)
今天,我們小朋友真能干,發現了這么多紅色的東西,開心嗎?拍拍手(也可和同伴拍拍手)。
在我們幼兒園里,在小朋友家里,還有許多東西也是紅色的,放學后,我們再去找一找,看一看,然后把你的發現來告訴老師,好嗎?
反思:
紅色,做為最常見的顏色之一,幼兒在多種活動中,理解它的意義,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此活動的準備充分,有靜態的圖片,有動態的視頻,幼兒多方位的體驗,感受到顏色所帶來的樂趣,整個活動流程順暢,環節緊扣,重點突出,社會活動目標達成,體會紅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大膽地用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小班社會會說話的衣服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規和自我服務為一體的健康生活,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己動手的良好習慣。
3、感受集體活動帶來的樂趣。
4、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5、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6、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7、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使幼兒了解疊毛巾的方法。
活動難點:讓幼兒學會自己疊毛巾。
活動準備:
毛巾、獎狀、教學PPT
活動過程:
一:播放PPT導入活動。
1、觀看ppt導入:
P1桌子上有一堆凌亂的毛巾,我們應該怎么辦呀?(整理)
P2看看是哪些小朋友來幫忙整理了?
P3先將毛巾邊對邊對折,
P4再將毛巾角對角對折。
P5四塊小方塊疊在一起像什么?
P6疊好之后請舉手!
2、教師邊念兒歌“小毛巾,鋪鋪平,邊對邊,角對角,一塊塊,往上疊,看誰疊得快又好!”邊示范疊一次。
3、介紹“疊毛巾”規則:比賽分6組進行,每組幼兒4塊毛巾,每塊毛巾要求對折兩次,疊成一個小方塊,然后4個小方塊角對角疊整齊,疊好之后先舉手,等裁判檢查合格通過,取前兩名獲獎。
4、分組進行比賽
5、為獲獎幼兒頒發獎狀
6、活動結束,整理活動室,帶幼兒回教室。
7、學習兒歌《疊疊樂》。
附兒歌:《疊疊樂》
小毛巾,
鋪鋪平,
邊對邊,
角對角,
一塊塊,
往上疊,
看誰疊得快又好!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的教學孩子們雖然學會了疊毛巾的方法,但我在想如果我們疊毛巾只是在課堂上學習了,生活中不去要求和積累的話,那么小朋友再過幾天他還會自己疊嗎?孩子們回家以后如果還是爸爸媽媽幫他們疊毛巾使得孩子們沒有關聯的機會,那他們過幾天之后還會不會自己疊毛巾。所以我認為教師要隨機地自然地在相應的生活環節中開展一些生活課程。達到復習的效果。
我覺得除了課堂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鍛煉。什么是生活課程?生活課程是生活和教育的有機整和。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要在組織一日生活活動中滲透教育的因素,同時要挖掘生活的價值。像這類教育內容要體現生活的特點,它是一種日復一日的重復活動,不僅要依靠老師,更要靠孩子自己主動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