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游山西村教案(精選13篇)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能借助注釋理解生詞;
2、讀懂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詩中的哲理;
3、背誦古詩,默寫《游山西村》。
教學重難點:
背誦古詩,理解詩中所含哲理。
教學準備:
風景畫、課本插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指名背誦《題西林壁》。
2、說說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了解詩意
1、自由讀《游山西村》,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音。
2、指名讀古詩,相機正音。
3、再次自由讀古詩,思考詩中主要寫了什么
三、讀懂詩句,感悟詩理
1、自由讀古詩,讀懂詩句。
〔學法嘗試:要讀懂這幾句詩,可以想一些辦法。詩句下面有一些詞語的注釋,讀一讀注釋,也許會有幫助;書上還有插圖,看一看插圖,說不定會受到啟發,還可以與同學討論討論。〕
2、按照:“學法嘗試”中的思路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力爭讀懂詩句。3.集體交流。
(1)從注釋中知道了“臘酒”“豚”“疑”等詞語的意思,讀懂了第一、二行詩。
(2)從插圖中,了解了“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是怎樣的景象,知道了“疑無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
〔學法反思:課本中的注釋對我們讀通詩句有很大幫助;課本上的插圖對我們了解詩中描寫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這些,就是抓住了讀懂詩句的根本。〕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2
一、教材
《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文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
《游山西村》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詩人陸游以一個“游”字貫穿全詩,生動的描繪了農村豐收之年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品讀重點字詞,加強感情朗讀,體會鄉親們的淳樸熱情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向往。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的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所以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理解詩意,感悟詩境,體會詩中深刻哲理。
2、體會詩歌表達的凝練,用詞準確,體會陸游詩歌的風格與特色。
三、教學重難點:
四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世界的邏輯性、規則和預見性有了更清晰地認識,但是對于過于深奧的哲理還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我將我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理解詩意,感悟詩境,體會詩中深刻哲理。
四、教法、學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閱讀感悟法。
再說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自己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
五、教學過程
一、初讀詩句,體會古詩韻味。
在這個環節我將從學生平時積累以“山”“柳”開頭的成語入手,板書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引入新課。然后讓學生初讀詩句,學習生字詞,理解“豚”的意思。
二、了解背景,學習查找資料。
在這個環節我會問學生:“同學們,古詩離我們特別久遠,要讀懂古詩,我們就必須怎么樣?(查找資料)如果要查找與這一課最有關的.資料,你要查找什么?”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寫作背景。
三、讀詩入境,贊民風民情。
通過出示“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帶學生了解詩意。一起去山西村,走進農莊,走進農家,看看村民是如何招到客人。再通過想像動詞、看圖想象說話和聯系背景進入詩境,贊美民風民情。
四、品詞析句,悟人生哲理。
將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與“山清水秀疑無路,柳綠花紅又一村。”進行比較,體會詩句的意境及表達的準確。并結合背景資料,體會作者的心情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再通過片斷描寫,體會作者心情。
五、聯系實際,升華人生道理。
通過補寫句子的方法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總會遇到困難,只要牢牢記住這千古流傳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來。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3
一、教 學 目 的
1、知 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 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二、教 學 過 程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愛國詩人陸游在政治斗爭中,屢受統治集團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但他堅持抗金主張,始終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陸游由于支持張俊北伐失敗被罷官還鄉。居山陰(今紹興)鏡湖之三山村。這道詩作于次年春。詩中生動地描寫了農村淳樸的習俗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表現出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真摯的情感。
(二)理解詩的意境:
1、“莫笑農家臘灑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農家熱情、淳樸、熱情好客,以豐饌款待客人的情況。“足雞豚”,形容菜肴很豐盛。“足”,“足夠”。“豚”,小豬,這里泛指豬。
2、“山重水復疑無踟,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聯描繪了山水復雜紆曲的美麗風光,表現了游者的驚喜和豪興。這兩句寫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實感受。重重疊疊的山嶺,彎彎曲曲的流水,遠遠望去好象前面已經無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爛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現了一帶村莊。
兩句后來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絕處逢生的情境。它給人以堅持不懈、生意不絕的啟示,引導人們從一個狹小的圈子奔向一個開闊、明朗、優美的嶄新天地,所以被人們傳誦不衰。
3、“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前一聯寫村外風光,這一聯轉為寫村中所見所聞。春社日將臨,農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豐年,擊鼓弄簫、載歌載舞,熱鬧異常;農家的穿載簡潔樸素,還保留著古代的風俗習尚。這二句勾勒出一幅純真明快的農村風俗畫。
4、“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意思是說,從今以后,假如你們允許我在空閑的時候趁著晚上的月色前來訪問的話,那么,我會隨時在夜間拄著杖叩啟你們的家門的。這里,不僅說明了陸游與當地農民相處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詩人對山西村和山西農民無限喜愛的真摯情感。
(三)背誦這首詩。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4
《游山西村》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詩人緊扣詩題“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見聞,來體現不盡之游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游山西村教案。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讀背古詩;
難點:理解詩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啟發,體會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的觀察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記錄旅游見聞的詩,這節課學習陸游的《游山西村》,看看作者又寫了哪些見聞。
2、同樣,在學習古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和寫作背景。(課件出示: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過和同情人民苦難。這首詩是詩人罷官閑居,住在紹興市的三山鄉時寫的。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
二、自學,交流。
1、自由朗讀古詩。(借助課后注釋、課文插圖、詞語手冊自學這首詩,把自己的收獲和理解標注在課文旁邊。)
2、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以下幾項內容:
(1)對題目的理解;
(2)對重點詞句的理解:莫(不要)、渾(渾濁不清)、足(充足、備足)、豚(豬)疑(以為,懷疑)
(3)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案《游山西村教案》。
三、難點點撥
1、師點撥: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
特別是哪個字看出"豐盛"(足)表現什么?(農家的熱情和樸實)
客人是誰?(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
2、第三、四句寫什么?(作者回憶來時路上的經歷)
這"又一村"指什么?(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問:這個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3、正因為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風,民風如此淳樸,使作者深受感動。
四、拓展思考
1、三、四兩句連起來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但同時,也蘊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現在常常用來形容事情已經陷入困境,看起來已經絕望了,而忽然又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使人增加了信心。
2、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
五、作業
1、背誦兩首古詩,并默寫。
2、完成《課堂作業》
3、選做題:
(1)選一首古詩,改寫成一篇游記。
(2)針對兩首古詩中的名句,選擇一句,寫寫自己的生活經歷及感受。
拓展閱讀:游山西村賞析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所以錢鐘書說“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宋詩選注》)。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下一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4、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5、學會一類生字豚。
【教學重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生字;
2、熟讀古詩;
3、了解詩句大意;
4、感悟詩的情感。
一、導入
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跟著蘇軾一起游覽了美麗的廬山,哪位同學給我們來背誦一下?
(學生背誦。)
師:背誦的真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二首》這節課的另外一首古詩,是宋朝著名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
(板書:游山西村)
二、初讀詩,學習生字
1、利用媒體資源中的動畫,讓學生聽朗讀,并畫出生字。
2、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3、個別讀。
4、教師指導生字。
例: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點。
學生豚:小豬,也泛指豬。
學生到黑板前寫生字,針對生字特點強調記憶。
5、將學生分組,組內讀詩,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生字的。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決。
(老師將各組問題歸類,統一解答。)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1、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點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山重水復疑無路──抑
柳暗花明又一村──揚
4、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
四、熟讀成誦
1、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2、檢查背誦情況:個人感情背誦;組內背誦;小組競賽等不同形式。
3、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五、作業
搜集有關作者陸游的。生平資料。
〖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理解詩句意思
2、感悟詩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話或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詩的獨到理解。
一、背誦導入
(提名學生背誦《游山西村》。)
二、探究學習
(學生分組合作,再次感悟詩的意境。)
1、小組內討論:《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提示:⑴詩的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⑵詩的次聯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⑶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傳幾百年,是因為這不是詩人單純描繪景物,而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是面對困難、迷茫的另類人生體驗。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不必求同。
2、師: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表現什么?客人是誰?
(提示: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
農家的熱情和樸實。
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
講:起勢突兀,乍看似與游覽無關,須讀到最后才能懂得詩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揚起,說菜之豐盛。
3、師:第三、四句跟前兩句接得上嗎?先說這兩句的內容。
提示: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
師:這“又一村”指什么說的?
提示: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
師:這個村子美不美?
提示: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延伸拓展
1、結合資料,豐富對陸游的認識,組內口頭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例:生卒年代
生活時代,人品介紹
著名作品
自己的見解
2、班內交流提升對詩的認識:
⑴說說你找到的有關本課、作者的一切資料,要說得盡量流利、完整,不羅嗦。
⑵針對同一類話題,相互補充。訓練歸納總結的能力。
⑶教師針對學生發言作適當說明,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相機點撥即可。
四、作業
1、將這首詩背給你的家長聽,并和他們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2、預習下一課。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4個生字,了解“山西村、臘酒、豚、疑”等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樸以及蘊含的哲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鄉親們的淳樸熱情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體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讀重點詞語,感受鄉親們的.淳樸熱情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難點】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嘗試加以運用。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游歷西林山寺有感而發,題詩寫詞,而流傳至今,而在宋朝同樣也有這么一位詩人,在游歷一座村落時,也寫下了千古絕唱!這位詩人他是誰呢?又留下了怎樣“絕唱”?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下《游山西村》。
(二)初讀感知
1、讀過標題你是否有疑問?
預設: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過渡:山西村只是一個小山村,作者去這個山西村游玩會有什么收獲呢?
2、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讀音和停頓。
3、學生自由朗讀,解決生字詞。
指導:學習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點,寫法上左窄右寬。
4、學生齊讀,思考概括詩歌大意。
(三)深入研讀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四句詩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這次出游到底收獲了哪些呢?(小組合作)
收獲一:村民的熱情
(1)從哪里看出來村民熱情好客?
明確: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不要笑話農民朋友家的臘酒渾濁,豐年待客的雞肉豬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時的情景,他們會盡其所有、想盡辦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夠客氣。你能把山民的這份淳樸、好客情感通過讀表達出來嗎?此刻詩人已被山民這份淳樸,這份熱情深深的打動了,從“莫笑”一詞可以看出,詩人叫大家不要笑。這里的酒菜雖然簡單、淳樸,但包含了村民對詩人的深厚情誼。)
(2)再次齊聲朗讀,讀出情感。
收獲二:人生哲理
(1)從哪句詩獲得哲理?
明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復真好像已無路可走,柳暗花明處又冒出一個村莊。)
(2)在山重水復,作者以為無路可走的時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這里景色怎么樣?
(3)這句詩看出了怎樣的哲理?
明確:對自己眼下困頓遭遇表示樂觀豁達。提出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的人生哲理。
(4)詩人此時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讀出來嗎?(指導朗讀)
(四)鞏固提高
詩人出游獲得了很多收獲,那么經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結束課堂。
作業:
1、將這首詩背給你的家長聽,并和他們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2、制作“陸游小檔案”。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后記,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4、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愛國詩人陸游在政治斗爭中,屢受統治集團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但他堅持抗金主張,始終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陸游由于支持張俊北伐失敗被罷官還鄉。居山陰(今紹興)鏡湖之三山村。這道詩作于次年春。詩中生動地描寫了農村淳樸的習俗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表現出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真摯的情感。
二、感知內容
(1)、“莫笑農家臘灑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農家熱情、淳樸、熱情
好客,以豐饌款待客人的情況。“足雞豚”,形容菜肴很豐盛。“足”,“足夠”。
“豚”,小豬,這里泛指豬。
(2)、“山重水復疑無踟,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聯描繪了山水復雜紆
曲的美麗風光,表現了游者的驚喜和豪興。這兩句寫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實感受。重重疊疊的山嶺,彎彎曲曲的流水,遠遠望去好象前面已經無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爛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現了一帶村莊。
兩句后來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絕處逢生的情境。它給人以堅持不懈、生意不絕的啟示,引導人們從一個狹小的圈子奔向一個開闊、明朗、優美的嶄新天地,所以被人們傳誦不衰。
(3)、“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前一聯寫村外風光,這一聯轉為寫村中所見所聞。春社日將臨,農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豐年,擊鼓弄簫、載歌載舞,熱鬧異常;農家的穿載簡潔樸素,還保留著古代的風俗習尚。這二句勾勒出一幅純真明快的農村風俗畫。
(4)、“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意思是說,從今以后,假如你們允許我在空閑的時候趁著晚上的月色前來訪問的話,那么,我會隨時在夜間拄著杖叩啟你們的家門的。這里,不僅說明了陸游與當地農民相處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詩人對山西村和山西農民無限喜愛的真摯情感。
2、從感情內容環境順序寫法五個方面賞析全詩。
感情:以喜悅之情為基調,重在表達對淳樸自然生活的贊美。
內容:一方面記敘游事,一方面表達對鄉情鄉景的贊美,二者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環境:一個動態性環境,由“游”字所致,以山水為背景,以農家茅舍為中心,呈現出一種山村寧靜優美的景象。
順序:“事→景→情”式,即首聯敘事,二三聯寫景,尾聯抒情。
寫法:借景抒情,一個個景點,紛至沓來,語言清新婉麗,情趣盎然。
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
陸游
首聯敘事
二三聯寫景對淳樸自然生活的贊美
尾聯抒情
檢測題
1、背誦這首詩。
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的優美景色。
3、你在學習、生活中有否遇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況?談談你的感受。
答案:略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8
課程簡介:田園是一種耕作方式,棲居方式,也是生活向大自然皈依表示眷戀的一種宗教儀式。田園是生長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讓我們穿過陶淵明、陸游他們那些猶如畦壟般整齊的詩行,去尋找我們在都市的鋼筋叢林中久違了的輕風流水、桃紅柳綠、蟬鳴蛙唱、晨露月華,找尋我們在喧囂之后的心靈歸依。
課程資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歸園田居》《游山西村》
學生根據詩歌的內容制作的課件或者繪畫;適合這兩首詩歌朗讀的背景音樂;powerpoint。
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歸園田居》《游山西村》這兩首田園詩;通過對詩歌語言的探究,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在反復的吟詠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還要學會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詩人所描繪的形象。
2、過程與方法:
(一)課前指導: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陶淵明、陸游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搜集有關田園詩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能夠用一種寬闊的視野來欣賞田園詩作。對于那些能力強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寫一寫對田園生活的理解。
(二)課堂應該充分體現學生對田園詩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老師則應做好提煉與升華的.工作。
3、情感與態度:
通過反復的朗讀吟詠,通過對田園詩歌的比較欣賞,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致遠的恬淡曠達。
課程重點難點:穿過語言的表象領悟精神的內涵。
課程實施理念: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著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揚的音樂、美麗的圖片,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般地重返詩意的田園。
課程實施:
一、課前的指導
1、熟讀《歸園田居》《游山西村》兩首詩,并搜集兩位詩人的相關資料。
2、有能力的同學寫出對田園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根據自己的特長或用電腦制作或者親自畫出與詩歌相符的圖片。
4、找到適合的背景音樂。
二、導入:
先聽一首老歌《鄉間的小路》,聽聽這首歌里都唱出了鄉間的什么特有景色和怎樣的心情?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
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
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鋤頭在肩上
牧童的歌聲在蕩漾
喔喔喔喔他們唱
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響
笑意寫在臉上
哼一曲鄉居小唱
任思緒在晚風中飛揚
多少落寞惆悵
都隨晚風飄散
遺忘在鄉間的小路上
三、朗讀《歸園田居》(個人自由讀、師生范讀,最好能談談那樣讀的理由)
思考:
1、陶淵明算得上中國山水田園詩的鼻祖,你覺得他的這首詩和這首劉文正的老歌有無異曲同工之妙呢?又有著哪些不同?
2、陶淵明歸隱田園后,他快樂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你們還了解陶淵明的哪些情況?
3、請各組同學展示自己制作的配詩圖片,并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圖文,其他同學評析優劣。
四、教師小結:
1、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
五、學生來介紹陸游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介紹補充以下內容: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六、聽錄音朗讀后學生自由朗讀。
思考: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的?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2、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全班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1、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
2、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七、配樂詩朗誦(可以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共同完成,音樂自己選擇)
八、在朗誦基礎上,進行比較欣賞閱讀。
這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可以從詩的語言、詩的結構、詩的內容、詩人的背景等方面來談)
九、拓展討論:
你認為身處都市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與田園的約會?
十、課程小結:
“春無鳥聲,夏無蟬聲,秋無蟲聲,冬無雷聲,因為四季都有馬達轟鳴。”這句話深深道出了都市的無奈,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鳥都重返田園,但請我們在心底常常憶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犁鏵、鋤頭、耕牛、牧童、村姑……”,常常哼唱《鄉間的小路》,常常吟詠《歸園田居》,也許它會洗去煩躁、郁悶,讓我們的心靈保持一種寧靜與曠達。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9
一、導入
這首詩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糊的三山鄉。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地的風俗,饒有興味。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跟《錢塘湖春行》—樣,也是記游的。誦讀全詩兩遍后,說說它在記游上跟《錢塘湖春行》有何異同。(異:詩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蹤用了概括的寫法。同:也寫了游中可見;也用抒情作結。)
問: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什么?(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客人是誰?(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
講:起勢突兀,乍看似與游覽無關,須讀到最后才能懂得詩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揚起,說菜之豐盛。
問:第三、四句跟前兩句接得上嗎?先說這兩句的內容。(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這“又一村”指什么說的?(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問:這個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講:詩人這樣來寫山西村,又是為下文“古風”一語張本的,因為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風。
問:第五、六句寫游山西村所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略)這是寫村中的習俗。
問:第七、八句是抒情語,請先說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我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門的。)按:詩人當時雖在家賦閑,但他有志報效國家,說不定什么時候仍會外出的,所以說“若許”,意思是“如果有機會”。
再問:這殲結尾方式跟《過故人莊》的結尾相似嗎?(相似之處是,都是詩人對招待自己的主人說的,“就菊花”“閑乘月”“夜叩門”等都是美好韻意境。不相似的是,《過故人莊)把重來拜訪說得很肯定,而這一首說得不甚肯定,僅是一種愿望而已。)
補充問:這個結尾跟開頭是怎樣呼應的?(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遺風,深受感動,故有重游之念。)
三、總結
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古樸的民風,也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這是容易看出來的。但陸游是愛國詩人,雖是寫記游的詩,未必與政治無關,因為當時世風衰頹,跟山西村這種古樸的風尚確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詩中“山重”一聯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于表現行路人的感受,在許多別的事情上也同樣適用。
[附錄]
古人作詩有所謂“脫化”之法,即在前人詩句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陸詩“山重”一聯也是脫化前人詩句的結果,例如:
“遙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轉處,忽與前山通。”
——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理解詩意,感悟詩境,體會詩中深刻哲理。
2、體會詩歌表達的凝練,用詞準確,體會陸游詩歌的風格與特色。
教學流程:
一、初讀詩句,體會古詩韻味。
1、同學們平時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能說說“山”“柳”開頭的成語嗎?
當中有兩個耳熟能詳、千古流傳的成語都出于同一首詩。【板書:山重水復、柳暗花明】
2、在這首詩中,有一座座連綿的山,有一條條交錯的河,有密密層層的柳,有明艷的花。這之間,幾間農舍若隱若現。【師邊用簡筆畫描述邊板畫,指出山、水、柳、花四景物】
3、知道這么美的景色在什么地方嗎?【板書:山西村】這樣美麗的.景色被誰發現了?板書:陸游
4、初讀詩句,學習生字詞。
指名讀,師生合作讀,配樂讀,齊讀。
讀準生字:莫臘渾豚疑理解:豚
二、了解背景,學習查找資料。
1、查找資料
現在我們和陸游一起游山西村,板書:游山西村
古詩難讀難懂,讀古詩不論誰都要做一件事:查找資料
如果讓你查找,和這首古詩必有關系,必須要查的,你認為要查什么?學生交流
2、關注信息
篩選信息是學習古詩很重要的一步。這個信息告訴你什么?
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臘酒味道怎樣?
小結: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對等下理解、學習、感悟詩歌有幫助。學習古詩特別需要--借助資料
三、讀詩入境,贊民風民情。
1、了解詩意。讓我們一起去山西村,走進農莊,走進農家,看看他們在干什么?(招待客人)
出示: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2、想像動詞。大家注意到“留”這個動詞了嗎?從剛進村,直到最后挽留,這是個好長的過程,大家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這過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間會有哪些活動?
(學生們饒有興趣地想象并紛紛走上講臺板書其中的動詞:殺、端、舉、碰、喝、聊、談……)
生:殺雞宰羊燒菜扛豬敲鑼打鼓端酒……
就一個“留”字讓我們想象到整個接待的過程,如果把這些活動全部記錄,豈不更能表現當時熱鬧的情景?
(生:不行,詩歌是最精煉的,這個“留”字可以代表、包涵這么多的動詞。)
師:對呀,詩歌的語言是濃縮的,跳躍的,正因為如此讀詩就要善于想象,還原當時的生活情景。
3、【看圖】想象說話:
莫笑臘酒渾:讓你想到什么?
豐年足雞豚:你又會想到什么?
留客:農家人會怎么挽留?
帶著想象再讀這兩句古詩。
4、聯系背景,體會陸游收到款待以后的獨特心境。
此時,陸游罷官免職在家,面對這樣的農家人,他會怎么樣?他覺得這群農家人怎樣?
他會怎么表達此時此刻的心情?讀詩句
5、指導朗讀:“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熱情的接待場面、勤勞的村民、農家的幸福快樂)
四、品詞析句,悟人生哲理。
1、將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與“山清水秀疑無路,柳綠花紅又一村。”進行比較,體會詩句的意境及表達的準確。
同學們,這可是美麗的江南啊,風景如畫,山清水秀,我有點納悶,詩人怎么不說“山清水秀疑無路”,而卻說“山重水復疑無路”,還有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說,柳是綠的,花是紅的,可作者偏不說“柳綠花紅又一村”,而卻說“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為什么以用“明”呢?
2、結合背景資料,體會作者的心情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3、片斷描寫,體會心情。
①一座座山重重疊疊,一條條水縱橫交錯,走著走著,我,我的心里。
②柳蔭深深,前路迷茫,穿過柳蔭深處,啊,鮮花明麗紅艷,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個村莊,我想那村莊(村莊會是什么樣的?陸游雖然未見,但已在心中憧憬,描繪。)我的心中。
拿起筆展開想像,寫下當中的情景吧
小結:此時,詩人的心情有變化嗎?怎么變的?你能讀出這樣的對比、變化嗎?
讀出對比,“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陸游?(不怕失敗堅持到底)
4、聯系背景,體會道理。
五、適度拓展,賞詩人情懷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六、聯系實際,升華人生道理。
千百年過去了,這經典名句依然在我們耳邊回蕩,當我們______的時候,我們相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誰沒有困難,生活中誰沒有挫折,誰沒有失敗,但只要牢牢記住這千古流傳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來!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4,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5,學會一類生字豚。
教學重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資料準備
背景音樂與詩境相關的掛圖 字典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熟讀古詩,了解詩句大意感悟詩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學習豚
教師讀詩,學生邊聽邊畫出一類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點。
學生豚:小豬,也泛指豬。
學生到黑板前寫生字,針對生字特點強調記憶。
二,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2,個別讀。
3,組內讀,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
4,完成課后練習1
莫:不要渾:(1)水不清,污濁;(2)罵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滿:~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問:你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決:咨詢老師
同學討論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點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山重水復疑無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揚
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
四,熟讀成誦
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五,檢查反饋
檢查背誦情況:個人感情背誦組內背誦小組競賽等不同形式
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檢查對重點字,句的理解情況
六,作業布置
繼續讀詩,用喜歡的方式感悟詩境:配畫編故事配樂朗誦
搜集有關作者陸游的生平資料
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話或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詩的獨到理解
教學過程:
一,背誦引入
個人背小組背競賽背配樂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學習再次感悟詩的意境
1、小組內討論:《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詩的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詩的次聯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傳幾百年,是因為這不是詩人單純描繪景物,而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是面對困難,迷茫的另類人生體驗。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不必求同。
2、結合資料豐富對陸游的認識組內口頭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生卒年代
生活時代人品介紹
著名作品
自己的見解
3、班內交流提升對詩的認識
說說你找到的有關本課,作者的一切資料。要說得盡量流利,完整,不羅嗦。
針對同一類話題,相互補充。訓練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發言作適當說明,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相機點撥即可。
三,制作陸游小檔案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后記,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四,作業
將這首詩背給你的家長聽,并和他們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預習下一課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12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工具書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并會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
(1)熟讀:反復誦讀,疏通詩意
(2)剖析:對詩句作具體分析,探討作者的表達方法及思想感情
(3)體情:通過討論交流,感悟詩中包含哲理的句子,并聯系生活獲得啟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2)激發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詩中富有哲理的話,并聯系生活獲得啟示。
教師準備:
廬山的掛圖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2、搜集自己喜愛的陸游和蘇軾的詩詞
課時劃分: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平時到公園或其他名勝古跡游玩,有沒有注意刻在樹柑上,竹子上,柱子上有些什么東西?
學生能會說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師:是啊,在公共場合,這是破壞環境的行為,我們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這卻是發表作品的一種途徑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宋代詩人蘇軾留在一座寺廟的墻壁上的。(板書課題)
3、誰能根據文中的注釋,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呢?
4、說得很好,下面讓我們共同來學習這首詩。
二、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展示圖:我們的祖國有許多名山,泰山雄奇、華山險峻、黃山變化多端,桂林秀麗……這圖上畫的正是我國最有名氣的上峰之一—廬山。看了這幅圖,大家對廬山有怎樣的印象?
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想象
2、聽錄音、畫出詩的節奏。
3、理解詩的前兩句
a、找出這兩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詞
b、根據注釋,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c、作者眼中的廬山是怎樣一種情形呢?為什么始終看不出書?
D、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
4、理解后兩句詩
a、根據注釋,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b、與前兩句相比內容上有什么不同?
三、體會詩境、感悟哲理
1、集體朗讀詩,指名說說詩句意思
2、作者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
3、討論:你認為怎樣說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你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發?
(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4、“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這樣的情況嗎?舉例說說。
四、朗讀、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課題
1、師:上節課我們領略了祖國名山廬山的雄偉風姿,這節課我們將跟隨宋代詩人陸游游一處美麗的小山村做客。在此之前,誰來跟我們談陸游的`有關情況呢?
師生共同交流對陸游的認識。
2、解題:“山西村”是什么地方?
3、板書課題—游山西村。
二、讀詩、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注意讀書節奏。
2、根據書中注釋,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3、理解“莫笑”“足”“疑”等詞的意思。
三、體會意境、感悟哲理。
1、理解前兩句、想象意境
詩人當時在什么地方?他有什么感受?
“莫笑”“足”等詞你能體會到什么?
(體會到農家的熱情好客)
2、理解后兩句、想象意境。
a、詩人會在哪里?他當時遇到怎樣的情景
b、你認為這兩句詩中,哪個詞用得很好?為什么?
(師引導學生理解“疑”和“又”用在這里的好處)
c、你心目中的山西村是個怎樣的地方?
3、討論交流:我們在什么地方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舉例說說。(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談)
四、背誦古詩《游山西村》
五、作業:
背誦:默寫古詩《題西林壁》《游山西村》
板書設計
橫看成嶺側成峰
不識廬山真面目
題西林壁
遠近高低各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足——熱情好客)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村——山西村)
精選游山西村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體味詩歌的內涵。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鏡湖的三山鄉。“山西村”即三山鄉西邊的村落。
3、《游山西村》賞析
這是一首紀游抒情詩。
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渾,酒水混濁,指酒的質量不好。古人飲米酒,需要濾去酒釀(酒糟),方為清酒。未經過濾的則為濁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第三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從今而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情感。
4、試比較《歸園田居》《游山西村》兩首詩的異同
可從思想內容、情感抒發、風格等幾方面比較。
兩首詩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都選擇了“一天”中農村生活的剪影,都表達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不同之處:
《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寫了田園的勞作之樂,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樸素的語言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表現了詩人意訣官場、熱愛田園、回歸田園的意愿。風格質樸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記游的七言律詩,寫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見、所聞、所感,生動描繪了美的田園風光,展示了農村特有的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決意歸隱。因為詩人雖賦閑在家,但仍有志報效國家,所以僅有重游之念,而無歸隱之意。詩風自然閑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