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生中班安全教案(通用2篇)
地震逃生中班安全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若能為幼兒提供大量動手操作與探索的機會,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引導他們通過討論、質疑、操作、對比等方式進行科學探究,必能更好地激發他們強烈求知欲望,能主動感知、累積、思考,從而逐步建構起相關的知識經驗體系。
例如,在一次“小主播講新聞”活動中,我班的小主播播報了有關地震的新聞。幼兒議論紛紛,都說地震是很可怕的事情。
欣欣提出問題:“地震到底是怎樣的?是不是房子都會倒下來?”
小睿說:“別怕!如果地震了,我們就趕快逃跑!”
小影說:“怎么跑啊,要不要帶東西呀?”
此后,幼兒對地震現象和地震逃生方法產生了很多疑問。
為此,我帶領幼兒開展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
認識“地球媽媽的身體內部構造”,幼兒從中了解了有關地球內部結構的基本知識。
開展活動“地震屋”。帶領幼兒去廣州市勞動技校開展“地震屋”活動。幼兒從中體驗到了在地震中的身體感受、嘗試尋找地震躲避點、了解逃生小技巧等,他們切身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威力和危害,再次激發了對地震逃生的各種方法的探究欲望。于是,科學活動“地震逃生包”活動由此生發了。
活動目標
1、掌握地震時逃生的基本方法。
2、認識、制作地震逃生包,體驗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3、利用常見生活物品進行安全自救,增強對身邊科學現象的探究欲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1)了解地球內部構造的簡單科學知識。
(2)參觀過“地震屋”并初步了解地震避險的基本方法和地震級別。
(3)玩過建構游戲“搭建結實的樓房”。
(4)參與過角色游戲“我是小醫生”,了解簡單的救護小知識。
2、材料準備:
師幼共同收集的一些可攜帶逃生物品:背包3個、電筒、錢幣、玩具、水、幾種食品、手機、毛巾、被子、筆、會響的玩具、醫藥箱子等等,專業逃生包3個,一些繪畫用的彩筆和紙。
3、座位安排:
幼兒分成三組就坐。
活動過程
1、討論、繪畫、分類
(1)師幼談話,鞏固對“地球媽媽的身體內部構造”和地震逃生小技巧的認知。
談話后提問:“如果發生地震,我們要不要帶上東西逃走?要帶什么呢?我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究竟有哪些?”
(2)討論、繪畫,豐富幼兒對生活中維持生命必須物品的了解。
幼兒自由以小組形式交流自己在家每天都需要使用的物品名稱。
教師提供筆和紙,幼兒繪制出自己討論物品的小圖片。
(3)分類游戲
操作要求:
把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品分揀出來,去除不需要的物品。
幼兒把各種物品圖片分類,選出在逃生中必須使用的物品的圖片。
師幼共同將這些物品圖片粘貼在活動室的空白墻面上。
展開討論,進一步熟悉這些物品的性能和運用方法。
2、制作。地震逃生包”
(1)依據墻面物品圖片,提問:“如果發生地震,你會攜帶什么物品逃生?”
(2)幼兒分組進行選擇物品,制作“地震逃生包”。
教師提供各種生活用品以及若干食品的實物,沒有實物的則由幼兒繪制小圖片替代。
教師提出打包“地震逃生包”的操作要求:
在收集的所有物品中按照“維持生命必須物品”以及“方便攜帶和保存”進行挑揀,選擇物品裝進背包進行打包。
例如,在壓縮餅干與普通餅干兩者中應該選擇壓縮餅干更方便攜帶和保存。又如,保溫杯裝的水、塑料瓶子包裝水、真空飲用水包(真空飲用水包屬于專業逃生用品,有保質期長且容易攜帶、包裝不容易破損的特點),這三者應該首先選擇最不易變質的真空塑料包裝水,其次是塑料瓶子包裝水,不應該選擇容易變質的保溫杯裝的水。
幼兒將這些物品進行“打包”,鞏固運用壓縮充分利用空間的知識技能。
指導重點:適時啟發幼兒思考:
在選擇物品的時候要考慮哪些問題?
比如;在地震災難中很容易受傷需要“急救”,需要用到哪些物品?
在短時間里找不到食物來“維持生命”,可以準備哪些物品?
3、展示、互動與評價
(1)每組展示自己打包的“地震逃生包”。分組介紹逃生包里面選擇攜帶的物品有什么作用,為什么必須攜帶;其他組的幼兒可以對講解的幼兒提出問題或不同的意見。
展示要求:
幼兒要對本組包裹中每件物品的作用進行講解,可以對比其他組的物品從“維持生命的作用、是否方便保存和攜帶”等方面進行說明。
例如:有的小組選擇了止血貼,有的小組選擇了繃帶,選擇繃帶的小組可以列舉繃帶在急救的時候功用比止血貼多,有止血、捆綁、固定等作用。
(2)整理“逃生包”,借助他人講述時學習到的經驗,在本組的“逃生包”中增加逃生必須攜帶的物品或者清理逃生不必要攜帶的物品。
(3)再次展示各組的“逃生包”,各組選出一位代表在集體面前講解本組增加和清理了哪些逃生物品。
4、示范引導,分組觀察
(1)提供專業地震逃生包,幼兒觀察并說出里面物品的名稱(哨子、手電筒、壓縮餅干、真空飲用水包、包扎帶、簡易雨衣、手套等)。
(2)鼓勵幼兒嘗試使用專業逃生包里面的物品,觀察和了解物品上面標注的有效期、使用方法等細節。
(3)把幼兒分組制作的“地震逃生包”和專業地震逃生包進行對比、討論。
幼兒自主回答后,教師小結:“專業逃生包里面的物品功能很齊全很容易保存,但是價格比較貴。我們自己制作的‘逃生包’比較適合自己使用,但是還缺少一些急救需要的藥品,而且剛才有小朋友發現了有些食物的保質期很短,不容易保存,這點在準備物品的時候要注意。”
(4)根據上述經驗,再次分組整理地震逃生包。
5、經驗遷移
(1)提煉與交流。
指導語1:“你們現在知道為什么在平時就要做好各種災難逃生準備了嗎?”
指導語2:“平時怎樣做好準備,可以在災難發生的時候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幫助別人呢?”
(2)激發幼兒對今后科學發展的期待和美好想象,在交流中自然結束活動。
幼兒自主回答(實錄):“我想做出像叮當貓那樣的大口袋‘地震逃生包’,里面可以裝很多很多的東西。”“我想建很多可以伸縮的房子,折疊起來是很小很小的,可以放在‘地震逃生包’里面……”
活動延伸
1、討論活動:“地震逃生包”平時應該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
2、親子活動: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一個“地震逃生包”。
3、體驗活動:參與園內地震逃生演習。
活動反思
選擇適宜的科學教學活動內容非常重要,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也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前提。本次科學活動,突出特色在于設置多種體驗環節,讓幼兒感知與地震有關的較為抽象的科學知識,啟發他們思考,調動已有經驗,通過看一看、試一試、想一想,先動手嘗試再深人了解“地震逃生包”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由此更為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從中也認識到擁有科學知識不但可以給生活帶來方便還可以拯救生命。為了進一步拓展孩子的相關經驗,我在活動結束部分還精心設計了一些問題,幫助幼兒回顧活動內容,也引發了他們探究更多科學現象的濃厚興趣。
專家點評(點評專家:劉霞,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5~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周老師設計的“大班科學活動:地震逃生包”充分體現了《指南》的這一精神。
該活動在充分考慮幼兒生活經驗和學習方式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
整個活動過程構思巧妙,層次清晰,從分組自主制作地震逃生包、分組展示交流,再次分組制作、再次分組展示交流;到探究比較專業的地震逃生包、再次分組整理自己的地震逃生包。
幼兒的操作層層遞進,認識逐步深入。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充分的自主操作中,幼兒自然而然地獲取了正確的科學經驗,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概念,學習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樹立了初步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地震逃生中班安全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預防地震傷 害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震的成因.
教學難點:
地震時如何求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
“同學們你們想了解地震的有關知識嗎?”
二、新授
1、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塊和板塊之間的擠壓造成 的(也叫彈性回跳說) 。
2.地震既然對人類和大自然造成了這么大的傷害,那么我們應該 如何來預測地震,從而盡量 減少地震災害呢?
1)東漢時的張衡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地震的預測了,現在的 科 學能使我們盡快了解地震的產生時間, 但是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和現象 也可以使我們提前知道地震即將發生。師生一起討論其他地震前預示現象。
2)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過程。教師講解,使學生對引起地震災難的縱波(P 波) 、橫波(S 波)有一個基本概念。縱波(P 波) :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顛簸。 橫波(S 波) :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搖晃。 體波:P 波和 S 波統稱體波。在地球內部傳播。 面波:體波到達地表后激發的次生波——面波。它沿地表傳播, 速度慢,對地面的破壞作用 較大。 3 )我們了解了地地震的相關知識,那我們遇見地震時候該如何 、 自救呢?了解逃生基本要領,學生和教師一起學習,相互討論包括如何 抓緊時間逃生,哪些地方相對安全等。 提問:地震來臨時我們應該怎樣自救? 同學們相互討論
三、鞏固逃生要領 地震的求生方法:
⑴地震時,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 12 秒鐘的時間,此時要保持冷靜,12 秒鐘內要 因地、因時地作出 瞬間避險抉擇;
⑵不要擁擠在樓梯,過道上;
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 外的人員,要選擇空曠地帶避;
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樓;
⑸不要在高 樓、煙囪、高壓電線、狹窄巷道、橋梁等處停留;
⑹避震時,要注 意保護頭部;
⑺地震發生時,應及時采取正確措施,緊急避險。來 不及撤離,應就近避震。
四、全課總結
五、作業:
地震在甘肅容易發生嗎?請大家到課后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