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教案:童謠(精選7篇)
中班語言教案:童謠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童謠內容,學習有節奏地朗誦,感受民間童謠的意境美和節奏美。
2、對月亮的變化感興趣,能大膽想象,表達自己對月亮的向往。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請幼兒通過觀察、查閱圖書資料等方式,了解月亮。
2、物質準備:美麗的月景圖、童謠PPT、圖譜等。
活動指導:
一、美麗月景圖引入,引導幼兒感受不同形狀月亮的美。
“你喜歡什么樣的月亮?你覺得它像什么?”
二、感受、理解童謠、學習有節奏地朗誦。
(一)首次欣賞,初步感受童謠的節奏美和意境美。
提問:
1、“這首童謠的名稱是什么?”
2、“你覺得這首童謠聽起來怎么樣?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二)借助PPT再次欣賞,理解童謠的內容。
1、提問:“小弟弟小妹妹是怎樣請月亮下來的?他們說月亮是什么?”
2、鼓勵幼兒有節奏地回答,并根據幼兒回答出示圖譜,感受月亮“圓—彎”的變化。(學習量詞:面、只)
(三)學習朗誦、嘗試表現。
1、看圖譜朗誦童謠,提醒幼兒有節奏地朗誦。
2、分角色朗誦,并鼓勵幼兒配上動作,加強童謠的節奏。
3、師幼共同有感情地朗誦,提醒幼兒“呀、吧”等語氣助詞念得輕又短,增加童謠的韻律美。
4、啟發思考:“為什么小弟弟小妹妹希望月亮是皮球、鏡子、小船呢?”激發幼兒對月亮的喜愛和向往。
三、拓展想象,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1、啟發幼兒想象:“你還希望月亮是什么?”
2、游戲“摸箱”:“箱子里藏著各種不同的月亮,請你摸一個和它交朋友,和它說說悄悄話。”鼓勵幼兒仿編童謠里的句子。
3、延伸:“月亮有時圓有時彎,它到底什么時候是圓的,什么時候是彎的?為什么會這樣變化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答案,并把你了解到的帶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附:月亮下來吧(兒歌)
月亮呀,下來吧,你是一個皮球呀。
小弟弟,要把你,拿在手中玩。
月亮呀,下來吧。你是一面鏡子呀。
小妹妹,要把你,拿在手中照。
月亮呀,下來吧。你是一只小船呀。
小弟弟,小妹妹,坐船到天上!
中班語言教案:童謠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地說唱童謠,并感受童謠所表現的快樂情感。
2、回憶外婆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知道她是愛自己的。
3、表達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樂意做個有禮貌的好寶寶。
活動準備:
積木搭成的橋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的興趣。
1、師:小朋友,你喜歡你的外婆嗎?你平時是怎樣去外婆家的?去外婆家時帶了些什么禮物?
2、小結:外婆因為年紀大了,走路不方便,所以我們要經常去看外婆。外婆很關心你們,很愛你們,你們也愛自己的外婆。
二、幼兒欣賞教師朗誦童謠,初步了解童謠內容。
提問:
(1)童謠里說了些什么?
(2)小寶寶是怎樣去外婆家的?
(3)小寶寶送給外婆什么禮物?外婆夸我是什么寶寶?
三、引導幼兒觀看用積木搭成的橋,幫助幼兒理解童謠內容。
提問:
(1)去外婆家要經過什么橋?幫助幼兒理解詞語:外婆橋。
(2)外婆為什么要夸她是好寶寶?
(3)你喜歡她嗎?
(4)童謠里的寶寶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嗎?
四、師生一起朗誦童謠《搖呀搖》。
五、學唱童謠。
(1)教師按2/4拍的節奏邊拍邊范唱童謠。
(2)幼兒和教師一起一邊拍手一邊唱童謠。
六、幼兒學習并有感情地說唱童謠,用連貫、柔和的聲音歌唱,表達熱愛外婆的情感。
教師再次唱童謠。鼓勵幼兒跟唱,并組織幼兒討論: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啟發幼兒平時有好吃的要先給長輩,遇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做個有禮貌的小朋友。
附:童謠
搖到外婆橋
搖呀搖,搖呀搖,
搖 到 外 婆 橋,
糖一包,果一包,
外婆夸我好寶寶。
中班語言教案:童謠 篇3
目標:
1、會欣賞,初步學習。學習詞:
2、通過,懂得要關心老人,要對老人有禮貌。
準備:
1、課前幫助幼兒了解一些有關重陽節的知識。
2、爺爺奶奶笑哈哈的圖片。
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圖上有誰呀?(爺爺奶奶)他們怎么啦?(他們笑了)
師:他們為什么笑呢?(請小朋友說一說)
師:原來他們要過節了,所以笑得那么開心。
二、欣賞《九月九》
師:你們喜歡爺爺奶奶嗎?(請小朋友說一說)
師:老師也喜歡爺爺奶奶的,所以呀編了一首好聽的,你們想聽嗎?
1、老師完整地朗誦一遍。
師:小朋友,你聽到里說了些什么呀?(請小朋友說一說)
2、再次讓幼兒欣賞一遍。
3、幼兒學習。(幫助幼兒矯正個別音)
4、教育幼兒要做一個聽話的乖寶寶,要有禮貌。
附:《九月九》
九月九,重陽到,
爺爺奶奶哈哈笑,
我請他們吃甜糕,
媽媽夸我好寶寶。
中班語言教案:童謠 篇4
設計意圖:
午飯后,小朋友吵鬧聲非常大,我在組織小朋友說兒歌時,發現小朋友對本地的民謠兒歌非常感興趣,他們打著節奏、拍著手,非常高興。其實,我園在開展特色項目研究中,我們挖掘了許多適合幼兒頌唱的,如“咱倆好”“大蘋果”等等民謠兒歌,不僅瑯瑯上口,而且教育意義淺顯易懂,都深受幼兒喜愛,為此,我特選擇了“板凳謠”這首民謠兒歌,借助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幼兒感受朗誦民謠兒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一、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的內容,初步學會仿編兒歌,。
2、感受兒歌的韻律美。
二、活動準備:
1、幼兒輕音樂磁帶;
2、幼兒自制打擊樂35三十五件(玻璃瓶、奶粉罐)
3、活動卡片板凳、乖乖、小猴、熊貓、白鵝一套
三、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提問:小朋友們參加過運動會嗎?運動會上都有哪些項目?(師幼討論)
2、小動物們也要開運動會了我們趕快去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
1、教師教授兒歌《板凳謠》。
(1)教師配著歡快的音樂一邊念兒歌一邊根據兒歌內容操作活動卡片。(板凳、乖乖、小猴、熊貓、白鵝逐一出示)
(2)根據兒歌內容,教師提問,幼兒看圖回答,熟悉兒歌內容。
提問:最先坐在板凳上的是誰?乖乖出來干了什么?乖乖下來是誰坐在板凳上?小猴參加了什么項目?小猴下來是誰坐在板凳上?熊貓出來干來了什么?白鵝參加了拉拉隊,大家要去干什么?
(3)教師請幼兒看圖說兒歌。(教師提示)
(4)教師請幼兒拍手打節奏看圖說兒歌。
(5)教師請幼兒配上歡快的音樂有節奏的說兒歌。
2、師幼利用自制打擊樂打節奏說兒歌,熟練兒歌,感受兒歌的韻律美。
(1)教師示范第一種兒歌節奏,師幼打節奏說兒歌感受兒歌的韻律美。
節奏型:X X | X X | X X | X X ||
(2)教師示范第二種兒歌節奏,師幼打節奏說兒歌感受兒歌的韻律美。
節奏型:X X X X | X X | X X X X | X X ||
(3)配音樂打節奏說兒歌。
3、仿編兒歌。
提問:小動物們除了參加這些運動項目還可以參加什么項目?如:板凳板凳歪歪,上面坐著乖乖,乖乖出來打籃球,上面坐著小猴,小猴出來……
(三)結束部分
小動物們的運動會真熱鬧,我們也一樣愛運動,我們到操場上做運動吧!
附:板凳謠
板凳板凳歪歪,上面坐著乖乖,
乖乖出來踢球,上面坐著小猴,
小猴出來賽跑,上面坐著熊貓,
熊貓出來拔河,上面坐著白鵝;
白鵝參加拉拉隊,大家來開運動會。
中班語言教案:童謠 篇5
活動目標:
1、體驗、感知童謠的趣味性,愿意并能快樂的朗誦童謠。
2、學習并且讀準童謠中發音相似的字,如:三,山,五,虎,鼠,數。
3、鍛煉幼兒的動作協調性和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
幻燈片、老虎頭飾一個。
活動過程:
一、教師利用幻燈片導入活動
1、出示第一張“森林”幻燈片,請幼兒描述畫面內容。
2、出示第二張幻燈片,請幼兒猜一猜畫面中的人物是誰?一共有幾個?
3、出示第三張幻燈片,請幼兒說一說畫面中又出現了誰?獵人們在干什么?他們打到老虎了嗎?
4、出示第四張幻燈片,讓幼兒數一數有幾只小松鼠。
二、教師邊放幻燈片邊朗誦童謠、幼兒認真欣賞并傾聽
1、教師:老師把剛才你們看到的幾張圖片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小兒歌,取名叫《一二三四五》,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2、教師邊做手指游戲邊朗誦童謠,并在朗誦之后提問:兒歌里有誰?獵人們找到老虎了嗎?有幾只小松鼠?
三、教師帶領幼兒朗誦童謠
教師邊播放幻燈片邊帶領幼兒朗誦童謠,注意發清相似音:三、山,五、虎、鼠,數。
四、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做游戲。
請一名幼兒扮演大老虎,其他幼兒扮演小松鼠,玩《老虎捉松鼠》的游戲。
附:《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沒找著,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幾只,讓我數一數,
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
中班語言教案:童謠 篇6
活動目標:
1、在講述圖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童謠朗誦。
2、通過童謠的寓意懂得不能偷別人的東西。
3、學習大膽表演,并對此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1、根據童謠設計四幅圖畫;
2、二只小貓、一只小狗頭飾,場景布置;
活動過程:
一、用自己的話講述圖片內容。
1、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幅畫,現在請你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畫中的內容是什么意思,也可以與旁邊的小朋友討論一下。(幼兒自由講述)
2、請一些能力強的小朋友上來講述,給予點評。
小結:剛才小朋友說得都對,現在老師根據小朋友說的內容匯總一下。
有二只小貓,肚子餓了,到山上去偷桃子吃,它們來到山上,作了分工,一只小貓上樹偷桃,另一只小貓放哨。(解釋:放哨)突然,來了一只小狗,小貓聽到小狗的叫聲趕緊下樹就跑。誰知小狗跑得快,追上了小貓,咬了小貓的毛,咬了小貓的皮,咬了二只小貓的尾巴梢,痛得小貓“妙妙妙……”地叫,說“我不再偷東西了,我不再偷東西了!”
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小朋友什么呢?(不能偷別人的東西)
二、學習用童謠來表示這個故事。
1、這個故事很有趣,可是有點長,老師想了一個好辦法,可以用童謠來說的,老師說一下,你聽聽,覺得怎樣。童謠:二只小貓 二只小貓,上山偷桃,一只上樹,一只放哨。聽見狗叫“汪汪汪”,趕快下樹,狗追上了貓,咬了毛,咬了皮,咬掉二個尾巴梢,痛得小貓“妙妙妙”,從此不再偷東西。(老師邊拍手打節奏,邊念童謠一遍)
2、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學會念童謠,使之掌握。
三、表演童謠。
今天老師也請來了小貓小狗,我們來看一下。(介紹表演方法)要求:
1、由三個小朋友扮演小貓小狗,二只小貓要事先說明誰上樹誰放哨。
2、下面的小朋友要邊拍手邊念童謠,說得好的小朋友老師再請他來表演。
3、幼兒表演。
四、結束:我們現在將這個童謠表演給小小班小朋友看看
中班語言教案:童謠 篇7
活動目標:
1.觀察圖片中尾巴的區別,進一步理解童謠的內容。
2.根據問題與圖片提供的線索,學習童謠。
3.積極地與同伴合作進行問答。
活動準備:
圖片一幅。
活動過程:
1.觀察第一組動物圖片(鴨子、公雞、松鼠),激發活動興趣。
2.觀察尾巴的特征,學習第一段童謠。
(1)觀察這三只動物尾巴的特征。
(2)根據老師的提問完整回答。
(3)完整朗誦童謠第一段。
3.遷移第一段經驗,創編第二段童謠。
(1)觀察第二組動物圖片(猴子、兔子、孔雀),了解尾巴的特點,激發創編第二段童謠的興趣。
(2)自由創編童謠第二段。
(3)集體交流。
4.用多種形式完整朗誦問答式童謠,感受問答式童謠的特點(問、答)。
5.拓展經驗,激發進一步創編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