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思想品德教案(精選4篇)
七年級下冊思想品德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自信與自負和自卑的心理特征,以及它們與成功的關系。
B、了解樹立和增強自信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B、盡量避免自信的兩大誤區——自負與自卑。
C、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增強自信心。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A、樹立自信的生活態度。
B、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增強自信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自信的含義、自信與成功的關系及樹立自信的方法。
教學難點:區分自信、自負、自卑三者之間的不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我能行”
故事導入:
小澤征爾是日本的名揚世界的指揮家。在一次音樂指揮家大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時,發現有幾處不和諧的地方。開始,他以為樂隊演奏錯了,便停下來重奏,結果依然如故。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鄭重申明:樂譜沒有問題。面對幾百位權威人土,小澤征爾思考片刻,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判席上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原來,這是評委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前兩名參賽者就是因為盲從權威而被淘汰了。小澤征爾終于獲得大賽的桂冠。
教師提問:他的成功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引入課題——“我能行”!拔夷苄小笔且环N信念,是人們在沙漠中看見的一片綠洲;“我能行”是一種膽量,是載著人們走向成功之路的思想之源;“我能行”是一種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激烈的競爭中大顯神威。
(一)自信一族(板書)
思考:在眾口一詞的批評與反對意見面前,羅丹為什么能夠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羅丹塑像”的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
答:羅丹相信自己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現巴爾扎克是正確的;相信自己的藝術主張必將會被人們所接受。羅丹是十分自信的,相信自己行,這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力量。一句“我能行”,讓我們持有的是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態度。每一個成功者都應該堅信“我能行”。
活動一:夸夸我自己
“我能行”的范圍很廣泛,可以是學習上,生活上的,也可以是體育、文藝領域方面的,還可以是知識技能、特長方面的。
在活動中,讓學生陳述“我能行”的種種表現,尤其是對未建立起自信的同學要鼓勵引導他們發現自身的“我能行”。
活動二:說一說自己感觸最深的“我能行”
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一座待開發的金礦;厥鬃哌^的成長之路,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都說過很多的“我能行”:比如,有的同學說:勤學苦練,我能行,唱歌跳舞,我能行;吹簫彈琴,我能行;打球下棋,我能行;做風箏,做手工,我能行;與其他同學友好相處,我能行;孝敬父母,我能行;做好英語練習,我能行;科學生活,我能行;學習電腦,我能行;鍛煉身體,我能行……
首先分組討論,然后每組選兩位同學說說感受,在學生進行情緒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自信的含義和自信的表現。
1、自信的含義:“我能行”的態度就是自信,自信是人對自身能力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實現自身所追求的目標。
2、自信的表現: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動上表現—我能行,情感上體驗—我能行
活動三:自信者的風采
展示多位自信者的風采,讓學生感受自信帶來的成功和精彩。同時讓學生認識到,一個成功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個性魅力的人,而這一切,都是自信所賦予他們的。
(二)超越自負,告別自卑
活動四:請你來分析
材料一:馬某從小學、中學在父母眼中,一直都是孝順、懂事的孩子,在老師眼中他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20__年他以697分的高分考入了云南大學,進入大學后,馬某發現周圍的同學分數都沒有他高,就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最好的,就開始目中無人,連教授老師也不放在眼里。
提問: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進入大學后馬某還相信自己嗎?他表現出來的還是自信嗎?這種心理有什么特點?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
這種心理呈現出的就是自負(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忽視或看不起他人,自以為是),并讓學生閱讀課本“誰最大”的故事加深對自負的認識。
材料二:
進入大學不久,馬某在自己生存的小環境培養起的自負和驕傲迅速被現實擊得粉碎─競選干部的失敗,參加運動會的失利,人際關系的緊張使他的心理嚴重失衡,導致成績急劇下降……馬某開始懷疑自己,進而認為自己什么也不行,并認為同學們都瞧不起自己。
提問:馬某還相信自己嗎?他表現出來的還是自信嗎?這種心理有什么特點?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
這種心理就是自卑,分析出自卑的含義(輕視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和能力)。
知識結構圖:
自信:實事求是看待自己。成功
自負: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忽視或看不起他人,自以為是。失敗
自卑:輕視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和能力。失敗
(展示兩個神態迥異的卡通形象—蝸牛和青蛙,分別代表自卑和自負,使展示更加生動形象)
為讓學生更加深刻認識自卑、自負的心理狀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介紹事件:剛才所說的馬某是真人真事,就是駭人聽聞的事件中的主人公,在大學期間由于缺少心理上的自我調適,內心的自卑與自負發生了劇烈的碰撞,結果釀成了慘劇——在一次與同學打牌所發生的沖突中,他殺死了他的四位同學。20xx年4月,昆明市中級法院公開審理此案,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力終身。
為深化學生對自信、自負、自卑之間區別的認識,讓學生充滿自信,最終告別自卑,超越自負。我設計了
活動五:情景劇場——在成功面前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很多同學都曾有過自負或自卑的心理經歷,下面,讓我們進行一個即興小品表演。
1、以小組為單位,推薦三名表演的同學;
2、小品內容:數學考試后,自卑的甲、自信的乙、自負的丙都得了90分,三個同學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分別會有什么表現)。
3、分組討論(約三分鐘),同學們為表演的同學設計人物和語言。
4、其他同學根據表演來猜測他們所扮演的角色。
5、最后評一評哪一組表演的更形象。
課后小結
自信是對自我能力的確信,而自卑、自負都源于對自己能力的錯誤估計,現在,同學們正處于一個注重個性張揚的青春階段,都渴望擁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充滿自信心是必要的,但各種不適當的心理狀態都會成為我們前進的絆腳石,讓我們告別自卑,超越自負,走向自信,好好學習,快樂生活,做未來生活的強者,做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
七年級下冊思想品德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犯罪百害而無一利,從內心深處憎惡違法犯罪;欲望面前,理智地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重視修養,自覺抵制不良行為、矯正不良行為。
2、能力目標:理解道德水平的高低影響行為的好壞,從小事做起,加強道德修養;理解犯罪的危害,逐步形成自覺依法律已的觀念;初步培養自我分辨、自我控制、自我踐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知道道德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就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知道自我防范應從矯正哪些不良行為做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道德品質的高低與違法犯罪的關系;犯罪的危害
教學難點:道德品質的高低與違法犯罪的關系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事違法犯罪,我們明白了無論什么人只要觸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都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有些不良習慣會害了我們,我們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漸,拒絕不良誘惑。今天我們學習第三框的內容:防范于未然。
展開教學:
(一)、“認清犯罪危害”
案例分析(見教材第97頁案例)以陳某滑向犯罪深淵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
、訇惸秤蛇`紀再走向違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淵的原因是什么?(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為什么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導致人們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為獲得某種滿足;貪圖便宜;……
、诮Y合陳某的經歷,大家說說違紀、違法和犯罪這三者之間有何聯系?(他曾有過知恥心理,為什么還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淵?)……
、塾谩斑`紀、違法、犯罪”三個詞談談這一事例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通過分析思考我們認識到: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有密切的關系。人的行為是思想觀念支配的。對自己要求不嚴格,道德水平低,法紀觀念淡薄,就難免會違紀,可能違法,甚至于犯罪。我們要意識到應該增強法紀觀念,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因此,我們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強法制觀念,積極追求上進,這樣才能不犯或少犯錯誤,不會做出違法犯罪的事。
小迪的案例教師提問導入教材第98頁“小迪的案例”:
①犯罪最本質的特征是什么?……
對。嚴重的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的特征,犯罪不但對社會造成危害,它對家庭、他人以及行為人自己都會造成傷害,
②犯罪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些什么危害?(犯罪有沒有什么好處嗎?)……
同學們,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個案例,我們看教材第98頁“小迪的.案例”(教師朗讀)。我們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分析其危害性。(教師板書以下內容,與學生共同討論,并板書危害性)
對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財物、造成他人的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
對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毀前程
對家庭的危害:媽媽精神失常、爸爸出車禍、姥姥死亡;
對社會的危害:影響社會安定
教師歸納小結: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們青少年為什么要在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
通過上面這個案件我們可以看到:犯罪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正處于未成年階段,受國家司法保護。我們一定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準繩,不能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不能圖一時痛快、占小便宜,。要在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98頁“相關連接”的內容:那種認為年齡小于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對不對?為什么?
那種認為年齡小于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是十分錯誤的。因為,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歲犯罪應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歲未滿十六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同學們,還是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吧。(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99頁的材料“小張改掉了占小便宜的習慣”)思考其中的問題:你如何看待這個孩子的行為?他的轉變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老人們常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銀”、“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俗話也講:“善不積不足已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任何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大錯也是從小錯開始的。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合格的公民,就要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防微杜漸是十分必要的。
2)要劃清是非美丑和行為界限
簡單地說也就是要弄清什么事是我們應該做的,什么事是我們不應該做的,哪些行為是不良行為,我們應該怎樣矯治自己的不良行為。
我國有一部《來了解一下有關內容。請你找出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作了怎樣的界定?
(集體或指定學生朗讀P99“相關連接”的內容并把相關知識勾畫下來。)
學生活動:填表(根據要求填寫教材第100頁的表格)
尋找校園中,身邊的同學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為,并分析這些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通過這一活動,有助于讓學生體驗不良行為的危害,從感情動機上避免不良行為。學生填好后相互交流,教師點評。
行為表現對他人的危害:
打架斗毆
夜不歸宿
攜帶管制刀具
傳播淫穢讀物
其他(學生舉例)
3)要防微杜漸,糾正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
社會是復雜的,人是社會的人,社會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學習、工作必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老人們常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小時偷針,大時偷銀”,“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俗話也講:“善不積不足已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無數事實都證明,任何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大錯也是從小錯開始的。許多的人違法犯罪都是從交上了不良朋友或沾染了不良習氣開始的,我們要自覺樹立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法律,謹慎交友,要從小事做起,防微杜漸,糾正不良行為,預防違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學生活動:寫一封回信,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第100頁的“父親給兒子信”,以兒子的名義寫封回信。
課后小結
違法犯罪的危害是極大的,而違法犯罪與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是緊密聯系的,我們青少年要遠離違法犯罪,加強自我防范,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七年級下冊思想品德教案 篇3
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面對挫折采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努力從挫折中學習和探索智慧。
3.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進人物戰勝挫折的事跡和名言激勵自己。
能力目標:
運用戰勝挫折的方法,初步形成自我高矮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知識目標:
1.懂得挫折能夠磨煉意志,在挫折中增長智慧。
2.知道戰勝挫折的方法。
教學重點
尋找應對挫折的有效方法
教學難點
挫折的兩重性
教學準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教學過程
時間安排、板書設計、備注等
播放歌曲:
活動思考:
教師講解:
小辯論:
學生辯論:
快樂猜猜看:
教師提問: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教師總結:
活動:
學生交流:
教師總結:為學生播放《命運交晌曲》的片段。
1.樂曲的名稱是什么?
2.作曲家是哪一位?你對他了解嗎?
3.樂曲的主題是什么?聽后有什么感受?
1808年,貝多芬發表了他的《第五交響曲--命運》。
在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里,“命運”是活生生的。它會“敲門”,它會蹣跚,它會歡呼。短短的30分鐘里,表現了個人的孤獨感和人類社會的沖突。從音樂中我們聽到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聲音。他的做法體現了一位不屈的勇者在挫折面前的姿態。
貝多芬一生遭受到數不清的磨難。貧困,幾乎逼得他行乞;失戀,簡直使他絕望;雙耳失聰,對他的打擊更為慘重。他痛苦地把自己關在房子里,不愿與人見面。然而種種不幸、挫折磨礪了他的意志,激發了他的進取精神。
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深深體會了“人生難免有挫折”這句話的含義,也明白了由于人的態度不同,其行為的結用也不同。今天,我將和同學們一起探討的主題是:“挫折面前也從容”。這節課我們將一同探究人們經常使用什么方法戰勝挫折?
挫折是不是一件好事?
草地上有一個蛹,被一個小孩發現并帶回了家。過了幾天,蛹上出現了一道小裂縫,里面的蝴蝶掙扎了好長時間,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天真的小孩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掙扎的樣子十分不忍,于是就拿起小剪刀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
蝴蝶為什么會過早死去?
失去了成長的必然過程。蝴蝶的成長必須在蛹中經過痛苦的掙扎,直到它的翅膀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人的成長也是如此。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挫折,適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激發人的潛能,促使人奮進。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艱難與困苦,幫助你走向成功。
怨天尤人:造成人的痛苦,磨損人的銳氣,摧毀精神支柱
從不屈服:激發進取精神,磨練人的意志
這里的關鍵就在于你的態度如何!
某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強化了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挫折處方單”
1)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四人。
2)每個學生在三張紙上寫同樣的內容:“我目前面臨的最大的挫折是:
3)然后傳遞給同組的另外三個同學,大家互相交流。
4)每個同學在紙上給同組的三個同學寫戰勝挫折的良方。
5)最后,把“處方單”交給原來的同學。
總結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的成功經驗,人們戰勝困難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1.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2.正確認識挫折,采取恰當的解決方法
3.激情探索創新的熱情
4.自我疏導
1)要樹立正確地人生目標:一個人一旦樹里了遠大的目標,就不會輕屈服于各種挫折,而是以頑強毅力戰勝挫折,不斷前進。
2)要正確的認識挫折,采取恰當的解決方法:遭遇挫折時,我們要冷靜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就能找到有效的應對挫折的方法。
3)激發探索創新的熱情: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創造,是戰勝困難和挫折、克服消極心理的有效方法。
4)學會自我疏導:當我們在遭遇挫折時,往往會過多的自責:這些消極情緒對我們戰勝挫折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不加以克服,就會喪失繼續進取的勇氣。如果善于自我調解、自我疏導,就能將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增添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
5)向他人求助:必要時求助于父母、老師或進行心理咨詢。當人們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時,不妨求助于父母、老師或者心理咨詢機構。心理醫生會對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循循善誘,使你從“山窮水復疑無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七年級下冊思想品德教案 篇4
特殊保護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理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保護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
認識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法律的特殊保護.
知道我國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兩部專門法律的名稱.
通過參與有關活動,培養和提高觀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園”的活動,感受生活離不開法律,體會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意義;學習和培養觀察生活以及判斷、整合信息的方法.
通過“實踐與評價”的活動,提高判斷、分析法律現象的能力,更深入地更法律與未成年人的關系,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
通過悟讀《法律不同情眼淚》,進一步加深對法律在保護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的認識,從而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
結合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學習“法律導航”,從理性的層面更法律的特征及法律在保護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保護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的了解,培養熱愛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和意識,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教學重點】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護
【教學難點】法律的三個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通過參與有關的活動,提高判斷、分析法律現象的能力,體會法律與未成年人的關系,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園”的活動,感受生活離不開法律,體會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意義:學習和培養觀察生活以及判斷、整合信息的方法。
通過“實踐與評價”的活動,提高判斷、分析法律現象的能力,更深入地理解法律與未成年人的關系,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
通過悟讀《法律不同情眼淚》,進一步加深對法律在保護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的認識,從而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
結合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學習“法律導航”,從理性的層面理解法律的特征以及法律在保護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法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的初步了解,培養學生熱愛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和意識,并樹立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信心。
教學重點:
學生體驗生活和法律的密切關系;
教學難點:
法律的三個特征。
教學方法:
討論式、活動式、啟發式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制案例或照片、圖片,并準備在課堂上宣講案例.
。ㄒ唬┡d趣導入
同學們知道什么是法律嗎?知道法律和我們未成年人也存在密切的關系嗎?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嗎?先不用急著回答,我們來看閱讀與感悟《法律不同情眼淚》
師問:對于這些傷害行為,僅靠批評教育、社會呼吁、青少年的眼淚行嗎?
生答:不行,還需要法律!
師說:我們來做一個測試,大家翻到書上p52,做一做“法律與未成年人保護知識”知多少?
(讓學生獨立判斷并思考判斷的理由,時間3分鐘,3分鐘后讓學生舉手搶答,再由老師來總結,并用相關的法律規定來補充說明。)
1、國家為保護未成年人制定了專門的法律(√)
理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專門法律。
補充: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
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義務教育法、收養法、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等。
2、老師和家長出于關心,隨意拆閱未成年人的信件(×)
理由:未經未成年人的允許和同意,隨意動用未成年人物品的行為屬于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權的行為。父母私自看孩子的信件和日記是不對的。雖然少男少女是未成年人,但未成年人同樣有通信自由和保守自己的秘密的基本權利,這種權利是受《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
3、因為一個同學的錢包丟失,老師便對全班同學進行搜查(×)
理由:侵犯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和人身自由權(搜身)。
補充:老師可以請全班同學配合調查,讓學生自己拿出自己的物品,但老師動手搜查則是違法的。所以大家要明確這一點。
4-7題 基本意思相同,只是表述略有不同。
未成年人年齡太小,與法律沒多大關系,既不用與法律打交道,也不受法律的約束,也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理由:未成年人雖然年齡小,卻與法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國家為未成年人制訂了兩部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還有《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義務教育法》、《收養法》及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等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是保護未成年人的。
根據第二款的規定,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因為其不滿18周歲,量刑時應從輕或減輕處罰。
8、父母離婚了,10歲的麗麗由法院判給母親,父親與麗麗就脫離了父女關系(×)
理由:父母雖然離婚了,但并不影響與子女的血緣關系,父親仍然對麗麗有撫養的義務,父親還有探視麗麗的權利,所以父親與麗麗并沒有脫離父女關系。
9、未成年中學生購買了偽劣商品同樣可以索賠(√)
理由:《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雖沒有這種未成年學生有索賠權利的相關規定,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面對所有的消費者的,對全體消費者都進行保護,而未成年中學生也屬于消費者的一部分,所以也有索賠的權利。
10、有人到學校鬧事,擾亂教學秩序,學校不能將其關起來或者對其處以罰款。(√)
理由:學校是教育機構,沒有關押或罰款的權利。如果有人擾亂教育秩序,學校應報告公安機關或有關部門來處理,而不能關押或處以罰款。
11、人人擁有受教育的權利。(√)
理由:未成年人擁有受教育的權利,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中有相關規定。
12、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專門設立了少年法庭(√)
理由:書p57上有少年法庭的例子。
師問:上面的十二個題目都有兩個共同的關鍵詞:未成年人和法律。我們能用簡短的語句來概括我們的生活和法律的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回答) ——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
。ǘ┣榫坝懻摚翰蹲缴磉叺姆捎白
師問:我們再來看看“探究園”書上p50,4個同學觀察到的生活現象與法律是否有關系。
。ㄌ崾荆河衫蠋熖釂,讓學生小組討論后發表分析意見。)
首先看羅琳同學的:公安機關破獲了一個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團伙,主犯被判了刑。
分析:有關系,未成年人雖然年齡小,但同樣受法律制約,如果未成年人犯了罪(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都和成年人一樣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再來看霍偉同學的發現:有一天我發現學校附近的一家經營非法出版物的商店被查封了。
分析:有關系。這里國家依法清查非法出版物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思想和心靈的健康。
接下來是章寧同學的發現:思思的爸爸想讓她去打工,后來,居委會的阿姨上門說服了她爸爸。今天,思思又能和我們一起高高興興地上學了。
分析:與法律有關系。這樣做才維護了思思的受教育權。
最后是路遙同學的發現:由于學校的體育設施陳舊失修,上體育課時,趙雷從松脫的單杠上摔下來,受了輕傷,學校對其作出了相應的賠償。
分析:與法律有關系。學校應保護學生在校期間的人身安全,如果不是由學生人為原因造成身體受傷,學校對學生的受傷應負責任。
師問:法律在我們身邊,和我們有著密切的聯系,法律在保護著我們。那什么是法律,它為什么和我們有這么密切的關系,為什么可以保護我們呢?
。ㄒ龑W生看到書上p53,從了解法律的特征入手去結概括法律的定義。)
(三)法律導航:法律的特征及涵義
1、特征:
法律的第一個特征:(板書)①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法律的第二個特征: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即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保證實施的。
法律的第三個特征: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師說:我們從以上法律的3個特征來對法律下個定義,看到書上p54,大家把法律定義劃下來。
法律的定義: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特殊行為規范。
師說:這里大家在“特殊”兩個家下面標一下著重號,如果把“特殊”兩個字去掉的話,就具體不出法律的特征了,法律是特殊的行為規范,“特殊”的方式就在于剛剛我們講的法律與其他行為規范相比之下具有的3個特征。
。ㄋ模┲R測評:
現在請大家看大屏幕,我們來看下面的內容(p56收集與分析),看看它們分別反映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ㄖ笇W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下列的知識點)
1、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并通過法律文件
反映法律的第一個特征: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2、威武的公安干警
反映了法律的第二個特征: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3、原北京市市委書記陳希同因貪污罪和瀆職罪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6年。原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成克杰因貪污罪、瀆職罪被人民法院判處死刑。
反映了法律的第三個特征: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ㄎ澹┙處熆偨Y
這節課,我們與法律第一次“零距離”接觸。知道生活中處處需要法律,時時需要法律,法律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正如諺語所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折射出法律的光芒,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法律意識,既要自覺遵守法律,又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課外作業:
預習下節課的內容,收集案例來體現各種保護
反饋:
未成年人的成長需要法律的特殊保護。
可見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法律的特殊保護(為什么呢?)(p54共三點)
1、未成年人處于人生發展進程中的幼弱時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是個人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的群體
2、家庭、學校、社會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和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現象。
3、由于種種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逐漸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