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精選16篇)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1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領會課文大意,并背誦課文。
2、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ǘ┏鍪緦W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沉鱗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四時將歇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與
3、學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兇、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后,模仿進行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
—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后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觀察不同的角度俯視平看
其三:晨昏變化美其四:動靜相襯美
2、課文的結尾能讓我們聯想到其它詩人類似的結尾,你能聯想到那一些?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
5分鐘后,學生班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搜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后反思
略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朗讀并背誦課文。
2.分析、理解、賞析文章的意境,說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并賞析文章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展評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很多寫景狀物的文言文,今天我們再次跟隨陶弘景的腳步,去領略一番祖國的山川之美。首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題,應該如何斷句?(屏顯:答謝中書書,不加標點)
生自由回答,并說明理由。
師補充解題:答,答復;謝中書,姓氏加官職是一種敬稱;書,書信,一種文體。這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一封回信。那么這封信里寫了什么呢?請大家齊讀課文。
二、美文初讀
生齊讀課文。(提示重點字音:頹,與)
本文出現了較多古今異義詞,請找出來。
。ㄉ涣骱笞杂苫卮,師補充:歇,頹,鱗,四時,與)
同學們對文中字詞已經了解了,再讀課文希望讀出點味道來,在節奏和韻律上下點功夫。
生再讀課文。
三、美景再現
同學們都讀得很流暢了,為我們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礎!吧酱ㄖ,古來共談”,自然山川的美麗,自古以來都為人津津樂道。陶弘景筆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請同學們用美景再現的方式,將它翻譯出來。
給同學們五分鐘時間討論,五分鐘后,我們進行眼明手快小游戲,屏幕上隨機出現一句原文,在不看課本的情況下,看誰翻譯得又快又準確!
(生討論,五分鐘后搶答翻譯)
同學們都很了不起,把幾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語言還原了,下面我們再讀課文,試著把作者觀賞這美景的心情也還原出來。
。ㄉ僮x課文。)
四、美感尋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達了極致的贊嘆之情,他為何發出這樣的感嘆?請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橫線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從景物、描寫方法、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方面賞析。
。ㄆ溜@: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組討論)
山水相映,五彩斑斕,生意盎然,實是欲界之仙都!難怪陶弘景對此帶有滿滿的贊嘆,現在請大家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感受我們找尋到的山川之美。
。ㄅ鋱D誦讀課文)
五、美情體悟
實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誰都能領略到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為何唯獨陶弘景能有這樣的領悟呢?我們來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ㄆ溜@作者背景,請一同學朗讀)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歲時就入南朝為官,在朝廷任職20年。37歲這年,陶弘景辭官隱退,隱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給予的有力支持,親筆寫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書“山中何所有,卿何戀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輔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懷抱之中,并為道家仙風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詔書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決心。提筆寫下“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明確: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賞,卻不能獻給君王。
師:梁武帝其實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讓他出山輔佐自己,陶弘景答應他的請求了嗎?
生:沒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來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師:可以看出陶弘景是個怎樣的人?
生自由回答:厭倦官場,淡泊名利,熱愛自然,寄情山水……
這是鐘情于山水的陶弘景,這是熱愛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所向往的呢?現在我們試著通過背誦課文,體會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ㄅ鋱D,音樂,生背誦課文。)
六、小結
千百年來人們對山水之美津津樂道,我們通過對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學們游歷名山大川時也要學著用美的文字再現美的景致。
2.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答謝中書書》知識點
一、字詞解釋
答:回復。
謝中書:即謝微(一說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談:共同談賞的。
五交輝:這里形容石壁彩斑斕。五,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交輝,指交相輝映。
青林:青蔥的樹林。翠竹:翠綠的竹子。
四時:四季。俱:都。
歇:消。
亂:此起彼伏。
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競相跳躍。
實:確實,的確。
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界、無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樂: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復:又。
與(yù):參與,這里有欣賞領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異。
二、文章內容重點:
1.《答謝中書書》的意思:給謝中書書的一封信。
2.文中統領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3.下邊兩個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對偶)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對偶、擬人,借代)
4.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本文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個字去寫?共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鳥,魚兒③有靜有動,有聲有。
7.文中所提到的“康樂”是指誰?作者舉他有什么深意?
謝靈運;
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說明能夠欣賞領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現作者以謝靈運自比的自我欣賞和自鳴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北磉_效果。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答謝中書書》知識點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中書,古代掌朝廷機密文書的官。書,即書信。
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齊梁時思想家,著有《陶隱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頹(tuí)沉鱗競躍(yuè)猿(yuán)與其奇者(yù)
三、詞語匯總
(一)重點詞語釋義
1、四時俱備四時:四季。俱:都
2、曉霧將歇歇:消散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欲:將要。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爭著跳躍
4、未復有能與奇者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5、五交輝交輝:交相輝映
(二)古今異義
。1)四時俱備古義:季節今義:某個時候
。2)曉霧將歇古義:消散今義:停止、休息
。3)夕日欲頹古義:墜落今義:衰敗,萎靡
(4)古來共談古義:稱贊今義:談論
。ㄈ┰~類活用
。1)五交輝(名詞做動詞,輝映)
(2)夕日欲頹(形容詞做動詞,墜落)
。ㄋ模┮辉~多義
。1)與
、傥磸陀心芘c其奇者(動詞,參與,文中指置身其中)
、谀顭o與為樂者(動詞,和)
。2)書:
①謝答中書書:與“中”合用為官職名;
、谥x答中書書:書信,是一種文體。
、勰说唬簞釉~,書寫
四、重點句子
1、兩岸石壁,五交輝
譯文:兩岸的石壁彩斑斕,交相輝映。
2、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譯文: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3、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了。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芍^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悅。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到了八年級,但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懸著恰當的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教學目標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3、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
4、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畫的風光無不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板書課題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題目和背景)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們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齊讀學習-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ㄒ唬├首x:
1、教師范讀課文。
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品味四字句的節奏。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俱備:四時,四季。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陽。
(5)頹:墜落。
。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7)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
。8)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9)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確:從結構劃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ㄒ唬、“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接著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
。ㄈ⒔Y尾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根據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教師稍加點撥。)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美在何處呢?你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點撥、講解:
。1)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峻峭,水的明麗。
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繽紛的色彩之美。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3)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卷。
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想想,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有的認為流露了現實歸隱之意,等等。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點撥:
文章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能有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總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齊背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總結全文:
同學們: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著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八、板書設計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習題;
九、課后反思
略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 領會課文大意,并背誦課文。
2、 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ǘ┏鍪緦W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 沉鱗 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 四時 將歇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與
3、學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
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兇、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 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后,模仿進行朗讀。
2、 根據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 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 :
—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 ,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 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后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觀察不同的角度 俯視 平看
其三:晨昏變化美
其四:動靜相襯美
2 、課文的結尾能讓我們聯想到其它詩人類似的結尾,你能聯想到那一些?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
5分鐘后,學生班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 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搜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
(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研讀書信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蓪懼拔锉囟ǘ嗖粍贁,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八、作業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6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
2、朗讀課文,品讀文章,賞析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字詞。
2、朗讀課文,品讀文章,賞析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下面請欣賞幾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黃山之幽奇,匡廬之韶秀,峨眉之清涼,黃河之渾茫,長江之浩渺,西湖之嫵媚,洱海之絢麗。下面就讓我們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謝中書書》。
二、出示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
2、朗讀課文,品讀文章,賞析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難點)。
三、介紹作者、解題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寫景名作。
“答謝中書書”兩個“書”字連一起,這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最后一個“書”是指書信,前一個“書”與“謝中”連讀指的是一個人。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準確、流暢、字正腔圓。(要求學生畫出自己讀不準的字。)
頹(tuí)歇(xiē)鱗(lín)與(yù)
。2)聽錄音,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及停頓。
a、四字句兩兩停頓,標準停頓。
b、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學生齊讀。
。4)學生個別讀。(教師做適當點評)
五、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自主學習(5分鐘)
1、單字解釋;
2、整句翻譯;
3、聯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鐘)
小組交流討論疑難問題。
仍未解決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點
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情感美。
。1)細心的同學們,你們發現具體寫景的句子了嗎?
(2)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3)你能選擇一個角度,說說文章意境美體現在哪里?
動靜相襯之美
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搭配。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
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
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4)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意思是景物描寫中必然蘊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寫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發作者的情感?
七、背誦課文
現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麗的江南,體驗著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頌山川之美,咱們一起背誦《答謝中書書》。
八、拓展閱讀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常見于古代散文、詩歌中。請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3、掌握文章的重點實詞。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4、背誦短文。
德育目標
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習得《答謝中書書》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意境,獲得美的享受。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播放錄像《最美中國——山水武陵》 讓學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書:美) 感受錄像內容,能夠談自己的感受,為學習課文做好內容、情感鋪墊。
三、作者及背景介紹(學生介紹)
多媒體顯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四、文體介紹: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五、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之后點評。
2、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之后點評。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學生再讀課文(配樂),師生點評。
4、重點實詞提示(投影)
(1)同桌之間討論交流,理解詞句。
(2)多媒體顯示圖片,結合圖片學生談對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書)!案叻迦朐,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書)!皟砂妒,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C、晨昏變化之美(板書)!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D、動靜相襯之美(板書)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學生根據板書提示,復背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3)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四、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A、學生各抒己見
B、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保砺读嗽谏剿酗h飄欲仙的自得之態!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傃灾,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背誦課文
背誦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書設計
六、布置作業
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8
一、導入1、今天老師要來考考大家,多義詞掌握的情況。請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個“書”字,試試看你能用這個書字,組哪些詞語。書本、書寫、書信、書桌、書包、書皮、判決書、楷書等2、請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繼續通過查工具書來解釋這些詞中“書”的意思。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書的注解:書(shū) ①寫字;記錄;書寫。②字體。③裝訂成冊的著作。④書信。⑤文件。給剛才大家所組的詞語對號入座。例如:書本——③裝訂成冊的著作 書寫——①寫字;記錄;書寫書信——④書信 楷書——②字體判決書——⑤文件 二、引入課文,感知內容(一)、下面要來考一考大家,讓大家“學以致用”!1、請大家看大屏幕:“答謝中書書”中的兩個書該如何理解? 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認識,猜想一下兩個書分別該怎樣去理解。(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 2、讓大家這樣憑空猜想兩個書的意思,似乎有些為難大家了。這樣吧,老師把“答謝中書書”的出處告訴大家,可能幫助大家正確理解“書”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謝中書書》一文)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謝中書書”為題的文章,會是一篇怎樣的文章,你能從中得到啟示嗎?明確:本文屬于書信體裁的文章。3、請同學們再來說說,讀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樣理解這兩個“書”字?書①: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書②:即書信,是文體的一種。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二)、關于文章的一些知識介紹:1、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謚號貞白先生,丹陽秣(mò)陵(今江蘇江寧縣)人。2、謝中書,名謝微(或作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lú),故稱“謝中書”。(三)、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來感受一下讀古人的書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課文內容(一)、根據課文導引部分的語言,引導學生在細讀語文的基礎上,全面品析文章! ∮腥嗽u價《答謝中書書》“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請大家再讀課文,回答: 1、 說它“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么這幅山水畫中有那些景色呢?明確:所描繪的景色有: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曉霧 猿鳥 夕陽 沉鱗2、 說它“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那么這又是怎樣一首詩呢? 請將文中描寫山水美景的語句找出來,并使其呈現為詩歌的形式: 明確: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請大家來朗誦這首詩歌,領略一下詩歌所描繪的美景。(二)比較《答謝中書書》和現在書信的聯系點和不同之處,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1、 請大家說說《答謝中書書》和一般現在的書信有什么不同?2、 明確:描述的重點不同。一般書信重在通過文字,或說明寫信者的意圖,或闡明寫信者自己的觀點來勸說收信者,寫信有明確的用意。本文則大篇描繪美麗綺麗的景色,似一篇寫景散文。 2、兩者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明確: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秉c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3、請大家帶著我們對文章的理解來品味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文章?認真讀,仔細思考,相信大家會在我們共同學習的基礎上有更大的收獲。明確: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說說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課外延伸 請大家用現代文來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運用想象。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點:教學目標1、2
難點:教學目標3
【課前準備】
1、 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 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讓學生齊背酈道元的《山峽》
2、教師充滿感情的導言
同學們,我們無不為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實,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們偉大的祖國哪兒不是神奇如畫呢?不信,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3、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二、整體感知
1、反復朗讀課文
2、以同座為單位交流自學情況,疏通文意,提出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3、 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ń忉屢韵录狱c詞,翻譯粗字體句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4、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組為單位欣賞作者是怎樣寫景的(參考《山峽》的各種描寫角度)
2、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 班級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酈道元抓住江水與兩岸高山特征,狀物傳神,描繪了一幅奇異美妙、既生機盎然又幽深冷靜的圖畫,又于其中寄寓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則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誦默寫
自背、互背、最后當堂默寫
五、佳句運用
本文和《山峽》一樣,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六、作業布置
運用今天的學習方法自學《記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翻譯課文,提出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2、文章主要寫了什么景,是怎樣寫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答謝中書書》有什么不同?
【附相關資料】
【注解】
、佟步惠x〕輝映;〔四時〕四季
、凇残诚
、邸蚕θ沼j〕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④〔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借代);爭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蕖才c(yù)〕參與,這里指欣賞。
【譯文】
山河的美麗,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共同談論贊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見底,兩岸的懸崖峭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散,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快要落山了,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后,還沒有人能置身這奇美的山水之中。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10
陶弘景
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ㄒ唬W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ㄒ唬⒔處熤笇W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ǘW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
。ㄈ、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研讀書信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梢韵胍,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蓪懼拔锉囟ǘ嗖粍贁,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八、作業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南朝)
總------共談山水特色:美
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靜態、形體)(仰視俯視)
動靜相襯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靜態、色彩) (平視)
晨昏變化之美 (動態、聲響)(聽覺視覺)
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
抒發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 ,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芍^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悅。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洞鹬x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到了八年級,但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懸著恰當的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教學目標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3、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
4、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畫的風光無不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板書課題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題目和背景)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們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ㄒ唬├首x:
1、教師范讀課文。
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品味四字句的節奏。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俱備:四時,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4)夕日:夕陽。(5)頹:墜落。
(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8)與:參與,這里指欣賞。(9)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確:從結構劃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ㄒ唬、“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ǘ、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接著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
(三)、結尾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根據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教師稍加點撥。)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美在何處呢?你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點撥、講解:
。1)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峻峭,水的明麗。
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繽紛的色彩之美。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3)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卷。
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想想,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有的認為流露了現實歸隱之意,等等。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點撥:
文章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能有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總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齊背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總結全文:
同學們: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著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八、板書設計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習題;
九、課后反思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布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背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 通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通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學難點】
本文布局的巧妙,設想通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5分鐘
1、今天老師要來考考大家,多義詞掌握的情況。
請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個“書”字,試試看你能用這個書字,組哪些詞語。
書本、書寫、書信、書桌、書包、書皮、判決書、楷書等。
2、請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繼續通過查工具書來解釋這些詞中“書”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書的注解:
書(shū) ①寫字;記錄;書寫。②字體。③裝訂成冊的著作。④書信。⑤文件。
給剛才大家所組的詞語對號入座。例如:
書本——③裝訂成冊的著作 書寫——①寫字;記錄;書寫
書信——④書信 楷書——②字體
判決書——⑤文件
二、引入課文,感知內容 10分鐘學生齊讀感受
。ㄒ唬、下面要來考一考大家,讓大家“學以致用”。
1、請大家看大屏幕:“答謝中書書”中的兩個書該如何理解?
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認識,猜想一下兩個書分別該怎樣去理解。(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
2、讓大家這樣憑空猜想兩個書的意思,似乎有些為難大家了。這樣吧,老師把“答謝中書書”的出處告訴大家,可能幫助大家正確理解“書”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謝中書書》一文)
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謝中書書”為題的文章,會是一篇怎樣的文章,你能從中得到啟示嗎?
明確:本文屬于書信體裁的文章。
3、請同學們再來說說,讀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樣理解這兩個“書”字?
書①: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
書②:即書信,是文體的一種。
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ǘ、關于文章的一些知識介紹: 10分鐘 教師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謚號貞白先生,丹陽秣(m)陵(今江蘇江寧縣)人。
2、謝中書,名謝微(或作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lú),故稱“謝中書”。
(三)、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來感受一下讀古人的書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課文內容 15分鐘 講授和討論
。ㄒ唬、根據課文導引部分的語言,引導學生在細讀語文的基礎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評價《答謝中書書》“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闭埓蠹以僮x課文,回答:
1、說它“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么這幅山水畫中有那些景色呢?
2、說它“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那么這又是怎樣一首詩呢?
請將文中描寫山水美景的語句找出來,并使其呈現為詩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沈鱗競躍。
請大家來朗誦這首詩歌,領略一下詩歌所描繪的美景。
。ǘ┍容^《答謝中書書》和現在書信的聯系點和不同之處,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 請大家說說《答謝中書書》和一般現在的書信有什么不同?
明確:描述的重點不同。一般書信重在通過文字,或說明寫信者的意圖,或闡明寫信者自己的觀點來勸說收信者,寫信有明確的用意。本文則大篇描繪美麗綺麗的景色,似一篇寫景散文。
2、兩者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明確: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秉c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3、請大家帶著我們對文章的理解來品味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文章?認真讀,仔細思考,相信大家會在我們共同學習的基礎上有更大的收獲。
明確: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說說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課外延伸
請大家用現代文來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運用想象。
五、布置作業:
A(學優生):完成練習冊
B(中等生):背誦課文,理解內容
C(后三分之一學生):背誦課文。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句式整齊之美 四字駢句
↗ 山水相映 贊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變化 自豪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13
一、激情導入
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弊怨乓詠碓S多文人墨客都喜歡游山玩水,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詩文。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崩畎椎摹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边@些優秀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今天,我們要走進的這篇文章,更是被稱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既像畫又是詩,那會是一篇怎么樣的文章呢?我們一起來感受和學習這篇《答謝中書書》
二、解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兩個“書”字連一起,這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前一個“書”與“謝中”連讀指的是一個人,最后一個“書”是指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可以抒情,如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著有《陶隱居集》,被稱為“山中宰相”。
補充簡介: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微)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自己讀不準的字。)
頹(tuí)歇(xiē)鱗(lín)與(yù)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及停頓。
a、四字句兩兩停頓
b、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學生齊讀。
(4)學生個別讀。(教師做適當點評)
四、小組活動
找出你們組不理解的句子和詞語,然后提問
、胖攸c字詞:
談(贊嘆);欲:將要;俱:都;競躍:爭著跳躍;
交輝:交相輝映;奇:指奇山異水。
四時(四季);歇(消散);
鱗(魚)用魚身上的魚鱗來代指魚,這種寫法是我們學過的哪種修手法?生:借代。;
自(從);未復(不再);與(參與,這里是欣賞)。
、浦攸c句子
A、實是欲界之仙都。
譯: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B、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種美景的人了。
C、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譯: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D、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譯: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E、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找個別學生口譯文章。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5)帶著想象再讀課文。
五、探究學習
(1)剛才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是一副“清麗的山水畫”,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個字來概括它的特點?
明確:美。
師:既然這個字概括了它的特點,那么這個字就是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師:而這個字所在的一句話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師:顯然這句話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統領全文。
(3)全文為了說明這個“美”字作者寫了什么時候的景物?
明確:四季,晨昏。
寫四季的句子是哪些?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教師: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有山、白云、水、石壁、樹木、竹
教師: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景物的。
教師:首先,請同學們告訴老師,寫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教師:這句是從哪個觀察角度描繪的?(仰視)
教師: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這里的水又是怎樣的?文中寫水的句子是——清流見底
教師:這句是從哪個觀察角度描繪的?(俯視)
教師:明靜的溪流清澈見底,突出了水之凈。
教師:好,那么老師考考你《答謝中書書》中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嗯很好,同學們,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靜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教師: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見底”運用夸張,從形體上描繪秀美景色,表現了山水相映之美。(板書)
教師:寫石壁、樹木、竹的句子是——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教師:這句是從哪個觀察角度描繪的?(平視)
教師: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如果單一會使人感到冷寂。但這里的景色,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多像兩幅綴以碧玉翡翠的巨錦,絕美無比。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教師: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從色彩方面描繪秀美景色,表現了色彩配合之美。(板書)
教師:同學們,由此我們看出作者描繪景物不是雜亂無章的,作者由仰視到俯視再到平視的順序和來寫山川四季景物的。
教師:那么全文為了說明這個“美”字作者還寫了什么時候的景物?
。ㄓ稍绲酵恚
教師:引用原句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教師: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清晨白霧繚繞,既而如帶如絲,最后只見晨曦不見霧紗,這時隨著一輪紅日的噴薄而出,萬物都恢復了勃勃生機,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這是怎樣的一幅畫卷啊。
教師:夕陽欲頹,沉鱗競躍——傍晚夕陽夕下,飛鳥歸林,猿猴也在樹上休息了,一切都將歸于寂靜之時,多情的魚兒在水中爭相跳出水面,給晚景增添了生命的靈動。
教師:“亂”字用的好不好?為什么?
“亂”把猿鳥的動作、聲音活動的狀態準確的表現出來。
教師:“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這幾句描寫(表達效果)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表現了晨昏變化之美。(板書)
教師: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三種美交匯融合,給山川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同學們如果你能在細細揣摩的話,你會發現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結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結合?——動靜
教師:(板書:動靜結合之美)
教師:你看,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如此絕妙的動靜搭配之中作者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又兼顧了晨昏,繪盡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真可謂是山水奇文。∮纱宋蚁氲絻删對聯: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
教師:難怪這篇美文被稱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流動的山水詩”。的確是一幅清麗自然、有聲有色的江南山水畫,四字一句呈現為詩歌的形式。
教師:那么文中對這幅清麗自然、有聲有色的江南山水畫的贊美、感慨之句是:實是欲界之仙都。
教師:我記得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優美的景語寄喻著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師: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悅歡快,悠然自在之情。
教師:這在表達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寫、抒情
教師;短文除用描寫、抒情外,還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生:議論
教師:能指出議論句是哪句嗎?
學生:最后一句。
教師:齊讀
教師:那么這句議論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說明能夠欣賞山水之美的人很少。點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師: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其言外之意嗎?
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師:好了,這篇短文,作者僅用了六十八個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按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從形態、色彩、聲音三個方面描摹。既描繪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種生命與自然相融的愉悅表達得淋漓流暢。
教師:主題——本文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師:這么美的文章,這么美的語言,這么美的景色,我們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讀一讀,背一背呢?對嗎?
師:齊讀
師:齊背
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一個美麗的世界,傾聽著陶弘景為謝征描繪的江南美好山水風光,跟著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我們感受到了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所難以感受的純凈和平和。讓我們為這份無盡的美麗而陶醉、而感動吧。請記住:如果你歌頌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會有聽眾。
教師:在課結束之時送給同學們一句話,讓我們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熱愛生活吧,因為四季美景皆是畫,春夏秋冬都是詩呀。
板書設計
總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四仰視——高峰如云
答季俯視——清流見底
謝寫之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書
書景曉霧———猿鳴
晨昏之景夕日————沉鱗
抒懷——欲界之仙都
檢測反饋
1、用原文填寫下列句子。
。1)《答謝中書書》中總領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答謝中書書》中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見底。
。3)文中的靜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動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對這幅清麗自然、有聲有色的江南山水畫的贊美之句是:實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嘆世人追逐功名,無暇欣賞奇麗的山水,從而曲折的'表達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答謝中書書》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寫景極富特色: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與此同時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變化、色彩的配合、動靜的相襯等,使景物呈現出極強的立體感。
(2)寫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對偶、夸張)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對偶、借代)
。3)“實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眱删涞谋磉_方式是:議論、抒情。
。4)將“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蓖卣钩梢欢蝺灻赖木拔锩鑼懀⒁庹归_聯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 、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準備:
幻燈機,錄音機,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將一起閱讀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謝中書作為能夠談論山水的朋友,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知識檢測:
1 、文學常識積累
《答謝中書書》作者 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 ,號 ,丹陽秣陵人。有《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 、解釋加點的詞語
五色 交輝( ) 曉霧將 歇 ( )
夕日欲 頹 ( ) 未復有能 與 其奇者( )
三、合作學習
。ㄒ唬╊}文探奇,整體感 知
閱讀題目與文章內容,你有什么發現?不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ù宋氖翘蘸刖皩懡o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發端,接著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表達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ǘ├首x背誦,品味感悟
1 、聽讀。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奏、語氣、語速等。
2 、跟讀。放一遍錄音,讓學生小聲跟讀。
以上通過伴樂朗讀所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 、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 、學生自讀。結合文下注釋或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ǚ绞剑和粚ψg,小組交流,并向全班質疑問難。)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鐘背誦課文。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系?
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三)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1 、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寫景視角;境界特點;點睛之詞;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動景的描寫。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2 、“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總結寫法,實踐體驗。
“寫景物,抓靈魂;多視角,傳實情。”
同學們根據這些寫景特點,自己動手寫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達標反饋
1 、解釋加點的詞
俱 備( ) 沉 鱗( ) 競 躍( ) 復 ( )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釋為“的”的一項是( )
a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b 、實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濱之月 。 d 、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寫動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學習小結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筆力,學會鑒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
感慨 山川之美 古來共談
繪景
感慨 期與謝公比肩 自 豪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 領會課文大意,并背誦課文。
2、 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ǘ┏鍪緦W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 沉鱗 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 四時 將歇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與
3、學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兇、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 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后,模仿進行朗讀。
2、 根據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 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 :
—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 ,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 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后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觀察不同的角度 俯視平看
其三:晨昏變化美
其四:動靜相襯美
2 、課文的結尾能讓我們聯想到其它詩人類似的結尾,你能聯想到那一些?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
5分鐘后,學生班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 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搜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后反思: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布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背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通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設想通過讀、說來落實。
【教學難點】
本文布局的巧妙。設想通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三峽》引入新課
二、介紹課題、作者
本文雖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按/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注意斷句。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具體見課本注釋)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一讀: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
本文多為四字駢句,朗讀節奏為二二。散句以句意來定。
二讀:默讀。
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意。
教師酌情解決難字、句意。指名講出文章大意。
三讀:譯讀。
本文寫景部分句式整齊,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寫景詩。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齊相應,譯句也要句式整齊。(譯讀要求較高,擬嘗試一下)
1、教師讀原文,學生譯譯文。(一學生讀譯文,其余學生齊讀原文)
2、學生齊讀原文,教師讀譯文。(本環節視學生譯文如何而定)
四讀:品讀。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詞,說出其妙處。(學生悟讀,交流發言。教師補充)
2、可用換詞法領悟下列詞的妙處:
入(體現一種向上的氣勢)──到
交輝(交相輝映,共增山色)──齊全
將歇、將頹(展示出慢慢消失的過程,不乏擬人化色彩)──將散、將下。
亂鳴、競躍(再現一種生機和活力,營造熱鬧的氣氛)──齊叫、游泳。
3、在此基礎上,歸納點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變化。同時行文起伏相錯,讀起來也要注意語調的變化。試著讀出不同的語調。
4、你認為作者是以什么樣的感情來寫這些景物的`?體會文末兩句的含義。(贊美、自豪)
五讀:說讀。
大自然是個廣闊的舞臺,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員了,他們都想在這舞臺上展示自己。如果請你用生活中的一種人來比喻文中所寫事物,你看它們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2、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六讀:背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