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第一課班會教案模板(精選2篇)
法制教育第一課班會教案模板 篇1
一、活動目標:
通過這次班會活動,使學生了解各種法律及安全常識,知道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權利和利益,同時教育學生懂得什么是犯罪,什么是違法,養成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增強青少年同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斗爭的意識,培養他們運用法律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搜集法制案例
2、準備法制小品3個備用
3、準備競賽用的資料
4、主持人串詞
三、活動過程:
主持人甲: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新世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提高青少年的法制安全意識,尤其是對即將踏入社會的我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主持人乙:為了加強我班的法制意識,故以法制知識作為本次班會的主要內容,《法制安全在我心》主題班會現在正式開始。
主持人甲:首先,讓我們來聽一則案例。(由同學讀)
略(同學討論、發言)
主持人乙:下面請同學們聽一則案例《中專生遭搶劫》。(由同學講讀)
王某,15歲,某中學高二學生,一天放學后,和幾個同學一起騎車回家。為顯示自己車技高人一籌,于是他在機動車道上飛速騎行,遇紅燈也不停,因而受到交通警察的處罰。他對此很不滿,就帶著他的同學去與交通警察“評理”。當他們來到交通崗時,交通警察因忙于疏導交通就告訴王某,有不同意見去找交通隊的領導解決,王某卻認為,“是你處罰我的,就得找你。”于是他們幾個人繼續與交通警察糾纏,并多次推搡交通警察。當警察說服教育他們時,他們有無中生有大聲喊叫:“警察打人啦!!”引來眾多路人圍觀。由于王某的行為致使交通警察無法執行指揮交通的任務,交通堵塞達數小時,后來王某等人被帶到公安局,公安局請來了他們的家長,當著家長的面對王某等幾個學生進行了訓誡,并處以150元罰款。
主持人甲:聽了這則案例,你是否還會有一種疑惑,那些不良少年為什么經常在這家娛樂城附近實施搶劫呢?好了不多說了,請聽下一則案例《他們都不愿回家》(由同學為全班講讀)
略
主持人乙: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回家呢?難道沒有家么?現在我們聽聽辦理此案檢查官是怎么說的(由同學為全班講讀)
略
主持人乙:聽了又討論了這么多的法制案例,同學們應該有所收獲了吧!現在就讓我們來輕松一下吧,請看小品《錢財外露》。(人物:小錢——張青飾,大林——廖葉平飾,小二——金濤飾,大哥——張亮飾,艾艾——陳靜飾,旁白——吳瑩)
看完小品同學有什么啟發呢?
主持人甲:現在,我們也了解了一些法律安全常識,不如讓我來考考大家吧。(出幾道競賽題,由全班同學舉手回答,答對發獎品)
競賽資料略
主持人合:最后,讓我們用一首詩來結束今天的班會。(由同學朗誦)
義務教育九年制,有法可依不能搪;
待到年滿七歲時,讀書求知上學堂。
四有新人一代代,祖國江山成年長。
適齡兒童上學校,法定權利有保障;
社會學校和家長,同樣義務莫彷徨。
合理布局設學校,資源整合實力強;
學習環境營造好,人才輩出興家鄉。
學校校舍和場地,國有資產莫亂占;
未經審定教科書,不準教學進課堂。
適齡兒童應入學,不可做工或經商;
雇用童工與法抗,懲處嚴厲自遭殃。
尊師重教理應當,學校秩序要保障;
惹事生非校園闖,釀成苦果自己嘗。
以文育人品高尚,書報影戲寬帶網;
掃黃打非不松懈,抵制誘惑別上當。
班主任發言。
主持人宣布班會結束。(儀式略)
法制教育第一課班會教案模板 篇2
1.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法律信仰,學會依法辦事。
能力目標
通過理解依法辦事的原因,知道依法辦事的定義及怎樣依法辦事;明白道德與法治的關系,懂得樹立法律信仰的原因,知道作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國的推動者;通過用法律知識分析簡單的案例,培養學生判斷思維能力和概括問題的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依法辦事的原因、定義以及怎樣依法辦事;懂得要樹立法律信仰的原因、定義及作為青少年應怎樣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知道道德與法治的關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依法辦事。
教學難點:樹立法律信仰。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法治昌明則國泰民安,法治廢弛則國亂民怨。”
想一想: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總結:法律保障人們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實現依靠每個人對法律的尊崇和遵守。作為現代公民要樹立法律意識,并自覺以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怎樣依法辦事、怎樣樹立法律信仰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問題。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學會依法辦事
活動一:遵守法規
情景一:共享單車的出現,給市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有效解決了城市交通“最后1公里”的難題,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圖為小學生騎行共享單車。
問題:你怎么看待這一行為?
提示:這是不安全的行為,也是違反法律的行為。
結論:因為沒有遵守法律,得不到幸福的保障,將自己置身于危險之中。
相關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72條之規定: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
情景二:近來,針對共享單車的破壞、私占、詐騙等各種不端行為頻出。
思考:這些行為會帶來哪些后果?
結論:受到道德的譴責,法律的懲罰等。
問題:這兩則案例給我們哪些共同的啟示?
教師總結:共享單車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使用者的守法意識和守法行為。法律是一切行為的底線。依法辦事,要樹立法律意識,遵守各種法律法規。
相關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9條之規定: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破壞更加嚴重者,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75條的“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予以定性。
活動二:你說我說
網友言論:共享單車余額不能退款,要怎么維權?
引導: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既不能忍氣吞聲,也不能以惡治暴,必要時通過法治的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還要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利益。
教師總結:培養習慣
依法辦事要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目標導學二:樹立法律信仰
活動三:談古論今——孝公之問
20__多年前,秦孝公勵精圖治,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有一天,秦孝公問商鞅:這些制定出來的法律,如何讓老百姓遵守呢?這一問被當代學者稱為“孝公難題”或“孝公之問”。要解決“孝公難題”,讓“紙上的法”變成“現實的法”,治本之策、當務之急就是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
(教材P102第一個“探究與分享”)
思考: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公開進行憲法宣誓有什么意義?
提示:有利于宣揚憲法的權威,有利于維護法律的尊嚴。
教師講述:樹立法律信仰,就是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信賴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
特別強調:法律至上。
活動四:漫畫解讀
問題:這兩幅諷刺漫畫揭示了什么現象?
提示:漫畫反映了一些人法律至上意識明顯不足,遇事信權不信法、信錢不信法的現象還比較嚴重。這是缺乏法律信仰的現象。
活動五:法治與道德
(教材P102第二個“探究與分享”)
思考:法治與道德的關系是什么?
提示:法治時代,并不否認道德的重要性。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尊法守法的意識和自覺性,有利于促進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教師歸納:增強法治意識,依法辦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要學會依法辦事;認識了要樹立法律信仰;明白了法治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今后要認真學法、懂法、守法,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合法小公民。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多、理論性強,問題都比較抽象、難懂,很多法律用語是學生第一次見到。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列舉材料、案例分析等形式特點,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同時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討論和交流,在探究發現中理解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學生對法律的情感。本節課教學內容多,知識點雜,設計的活動多,可能與課堂的有限時間沖突,這就要求老師能夠合理地分配各個環節的時間,避免前松后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