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勞動教育課教案(通用2篇)
小學勞動教育課教案 篇1
第一單元家政烹飪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我家的新廚房
教學目標:
1、了解廚房設備的名稱、用途、使用方法及使用時的安全注意事項。
2、學會安全使用灶具和合理選用灶具,學習各類鍋的使用和保養(yǎng)常識。
3、做生活的小主人,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生活習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新廚房整體布局的照片若干張、各種灶具、各類鍋的實物或。
2、學生準備:課前向家長請教廚房設備的名稱及用途,尤其是鍋、灶的安全使用和保養(yǎng)常識,以備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最近幾年,許多同學家都搬進了新居,住的房子寬敞又明亮,廚房也改變了模樣,讓我們先來參觀這樣一間新廚房。
二、常用的廚房設備
1、這間廚房里有那些設備?它們各有什么用途?把它們的名稱與用途填寫在下面的表格里。(學生填表格)
2、交流
3、你們自己家的廚房里都有些什么設備?
4、學生小組討論。
三、灶具的使用
1、出示各種灶具的實物和照片。
2、你家使用的是那種灶具?
3、你做過飯菜、燒過水嗎?說說你使用灶具的經(jīng)驗和體會。
四、鍋的使用和保養(yǎng)
1、出示各種鍋的實物和照片。
2、說一說鍋在使用時要注意些什么?
3、看書P6,齊讀“怎樣使用和保養(yǎng)鍋”
五、拓展
觀看各種灶具和各類鍋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當好小小采購員
教學目標:
1、制定購物計劃、合理開支,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
2、學習選購所需蔬菜、食品,學會看食品商標和辨別食品質(zhì)量。
3、培養(yǎng)與人交往的辦事能力。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實物投影儀、相關(guān)電教設備或購物掛圖,印制好購物計劃表。
2、學生準備:每人收集一個食品包裝袋,上網(wǎng)查找相關(guān)信息資料,隨父母去超市或菜場先體驗、經(jīng)歷一次買菜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一定去過超市購物或者去過菜場買菜,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下自己曾購買過什么東西,并說說你的經(jīng)歷和體會嗎?
二、購物要有計劃
1、出示問題“小蘇科去超市買東西”
問:小蘇科帶上30元錢就去超市,你們說他能很好地完成媽媽交給的采購任務嗎?
2、小組討論,完成填表(書上P6)
三、購買的食品要新鮮
繼續(xù)看交流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做家常菜(涼拌黃瓜)
教學準備:菜刀、燈板、黃瓜、蒜泥、盤子、碗、調(diào)味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你吃過涼拌菜嗎?你覺得味道怎樣?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嗎?
二、總結(jié)做法:
1、涼拌黃瓜屬于哪一類?你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嗎?
(學生討論制作方法)
2、請同學示范切黃瓜
3、講解注意點及制作方法。
三、學生動手操作
(各小組分工合作,教師巡視)
四、評比
小組民主評議,并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評它?
五、小結(jié)
今天我們學會了做涼拌黃瓜,回家以后,我們還可以在父母的指導下做另外的涼拌菜,
希望同學們能夠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在家里多動手,多才按語,做生活的主人,減輕父母的負擔,做他們的好幫手。
六、拓展
參與生活體驗生活學做家常菜。
第四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做家常菜(什錦菜)
教學準備:
1、原料:芹菜、藕、胡蘿卜、花菜、香干、面筋、蘑菇等
2、調(diào)料:鹽、白糖、味精、麻油、食油
3、廚房用品
4、教師課前制作好一盤什錦菜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菜請同學品嘗。
提問:好吃嗎?你知道這菜名嗎?
出示課題:學做什錦菜
二、看看學學
1、介紹做什錦菜的原料、調(diào)料。(同時出示,幫助學生認識)
2、介紹制作方法。
3、將有關(guān)的蔬菜出示。
4、讓學生說說這些菜要切成什么形狀?(學生說教師提示并操作)
5、把這些蔬菜分別放在開水里燙一遍,撈出瀝干。
6、在炒菜鍋里倒入適量的食油,燒熱,把以上加工好的原料放入,翻炒一會。
7、加入適量的食鹽、白糖、味精等。
8、讓學生說說制作的過程。
三、學生做做試試。
學生分小組合作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四、評品
同學間相互評品,得獎小組談體會。
五、課外延伸
第五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做家常菜
教學目標:指導學生了解烹調(diào)的基本方法及基本要求,了解常用的烹調(diào)原料,及洗滌炊具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兩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家常菜的基本方法,回家也讓大家向父母討教了,誰來說說你掌握了些什么方法?
二、探討烹調(diào)方法及基本要求
1、學生討論
2、看書本第15頁烹調(diào)及其操作的基本要求
3、指導學習第15——16頁常用烹調(diào)作料。
三、網(wǎng)絡學習
上網(wǎng)瀏覽飲食類網(wǎng)站,老師可以提供幾個網(wǎng)站地址
四、學生談體會
看了這么多美食文化,有什么想和同學交流的?
五、課后拓展,堅持學習做家常菜。
第二單元技術(shù)初步小木工
第一課時木工技術(shù)的一般性知識
教學目標:
1、了解木加工技術(shù)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理解技術(shù)革新的意義。
2、認識、了解常見的木工工具,學習、掌握一些簡單的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
3、學會基本的木料截取與連接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木工工具若干,有關(guān)木工技術(shù)的錄像,或資料。
學生:小鋼鋸、釘錘、起子、鋼筆、直尺、大頭針、乳膠、砂紙、木邊料等,有關(guān)木工技術(shù)的信息資料。
活動過程:
1、出示、交流活動前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找到的一些關(guān)于木工技術(shù)的資料。
如:魯班的故事
教師介紹一些木工工具的使用與注意點
①小鋼鋸的調(diào)整使用
②釘錘的使用
③起子的使用
2、介紹木材的特點和用途
①楠木②泡桐③水曲柳④水杉⑤香樟
3、解讀、明確更各種勞動工具的操作規(guī)則與使用注意點,練習使用各種勞動工具。
注意點介紹:
①工具使用
②紀律
③工具擺放
④空間
4、組織學生進行對邊角料的截取和連接
學生操作
教師從旁指導。
第二課時模仿制作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木工制品的觀察、分析,理解其制作原理,了解制作的一般工藝流程。
2、正確運用木工工具,認真完成作品制作,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創(chuàng)新。
3、培養(yǎng)認真負責的勞動態(tài)度、精確嚴密的技術(shù)活動習慣和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準備:
教師:木工工具若干,范作(角尺、木凳、木蜻蜓、快艇模型等)
學生:角尺、直尺、鉛筆、美工刀、鋸子、錘子、大頭針、木塊、砂紙、乳膠等。
活動過程:
1、出示范作,學生小組觀察。
師:通過觀察,你了解了哪些東西?
(形狀,結(jié)構(gòu)……)
師:誰能來試著說說這些制品是如何做出來的?
學生交流
2、教師介紹木工制品的一般制作流程,介紹連接木料的常用方法。
制作流程:先設計后制作
連接木料常用方法:
①膠合
②釘釘
③榫接
3、制作角尺。
師:下面,我們就自己來制作一把角尺。
師:做角尺需分幾步完成?
學生交流
學生在紙上畫好草圖
學生動手制作
教師從旁指導。
第三課時設計制作
教學目標:
1、運用所學到的木工知識和木工技術(shù),自己設計、制作一件木工制品。
2、培養(yǎng)學生對技術(shù)設計、技術(shù)實踐及作品的反思和評價能力,養(yǎng)成親近技術(shù)、積極主動進行技術(shù)探究的良好習慣。
3、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提高其對作品的認知、鑒賞、創(chuàng)造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鳥籠、信插、屏風、筆盒等學生設計的范作。
學生:生活中的木制品(實物或),鉛筆,直尺等工具及以前做過的木制品。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木工制品實物或,引導欣賞作品
師:談談設計者的意圖與設計方式
師:說說看后自己的感覺
師:說說你從中受到的制作啟發(fā)
2、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木制品,談談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
學生全班交流
二、討論設計
1、討論:
①你想做什么木制品
②你是怎么想的?
教師提示構(gòu)思作品的基本原則。
根據(jù)討論情況,學生分成若干小組。
2、設計:先畫成品草圖,再商討制作步驟,畫出部件圖。標明數(shù)據(jù)尺寸。
設計創(chuàng)作常用技法:
①加一加
②減一減
③擴一擴
④縮一縮
⑤改一改
⑥代一代
3、創(chuàng)作:按照設計方案和制作步驟動手制作。教師指導,學生合作。
4、裝飾:“你做得怎樣?能不能再裝飾或修改一下,使作品更漂亮或功能更多些?”
三、學生評價
1、組織學生互評
同組間互相評價自己組內(nèi)組員的合作精神,動手能力等。
2、組織自評
說說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和需改進的地方
第三單元技術(shù)初步小塑料工
用塑料材料制作
單元解讀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塑料制品與生活的關(guān)系。
2.通過操作實踐,掌握簡單技巧,培養(yǎng)初步的技術(shù)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呵認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提高環(huán)保意識。
二、教學內(nèi)容
1.模仿制作:一課時。
2.設計制作:一課時。
模仿制作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方法觀察、感知作品(盆景、杯墊、毽子、彩球),了解制作方法,分析制作步驟,熟悉材料和工具。
2.實踐操作,完成作品,并通過評價對作品進行改進、完善和創(chuàng)新。
3.培養(yǎng)學生在制作活動中的質(zhì)量意識、安全意識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范作如盆景、杯墊、塑絲毽子、滌綸彩球各一套。
2.師生共同準備:
(1)塑料的相關(guān)知識和資料。
(2)假山欣賞。
(3)工具:剪刀、美工刀、圓規(guī)、毛筆、針、梳子。
(4)材料:泡沫塑料板、各色塑料管、滌綸薄膜、塑料、各色稱紙、雙面膠。
三、教學過程。
1.認識、了解塑料的種類和特點。
(1)一一展示書上的各種物品。問:它們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
(2)學生介紹自己對塑料材料的認識。
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了解塑料的發(fā)展、性能、特點。
對生活的作用及可能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
2.實踐操作,完成作品。
(1)展示四種常見的塑料小制品。
觀察意識哪個這些作品,說說它們分別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
“盆景”選用泡沫材料,采用分割、膠合、挖刻、上色燈操作方法。
“杯墊”采用分組捆扎的方法。
“塑絲毽子”采用對折、穿繩、打結(jié)、梳絲等方法,將塑料絲繩制成毽子。
“滌綸彩球”采用了分組制作的方法,運用了畫、剪、卷、貼的方法制成喇叭狀,最后用針線進行組合。
(2)學生制作作品。
你準備用什么材料學習制作哪件作品?
3.評價,完善作品。
組內(nèi)交流作品的制作過程,經(jīng)驗得失。
4.全課小結(jié)。
學生談談體會感受。
5.組織作品展示。
設計制作
一、教學目標。
1、能夠設計塑料手工制品,在討論中完善作品,并動手制作,完成作品.
2、培養(yǎng)學生對設計技術(shù)、技術(shù)實踐過程及產(chǎn)品的思考和評估能力,養(yǎng)成親近技術(shù)、積極主動進行學習探究的良好習慣。
3、激發(fā)學生對創(chuàng)作的興趣,提高美的感受力、鑒賞力。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各式塑管小動物,泡沫塑料雕刻工藝品,塑料花等塑料制品。
2、學生準備:
3、收集到的各種塑料工藝品,自己制作的小塑料作品,鉛筆,尺,白紙,收集到的各種塑料材料等。
三、教學過程。
1、欣賞作品。
出示學生制作的手工作品,讓學生評價。
請你看看它們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提供相關(guān),激發(fā)創(chuàng)作興趣。
教師小結(jié),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塑料材料制成不同的作品。
給學生提供相關(guān)資料及作品,讓學生談談作品的構(gòu)思、用料及技能技巧上的獨特和巧妙,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3、說一說。
閱讀書本“說一說”,回答問題。
4、設計制作。
問:看了以上的一些,給了你什么啟發(fā)?你能設計一件塑料手工作品嗎?
學生按以下步驟創(chuàng)作:構(gòu)思、討論,設計、畫出草圖,準備材料、工具,制作、修改。
提醒:在使用美工刀、剪刀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5、評議。
展示作品,在小組內(nèi)交流、評議。
作者向全班同學介紹思路和創(chuàng)作過程。
6、全課總結(jié)。
學生談體會、感受。
小學勞動教育課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lián)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shù)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nèi)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nèi)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jié)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
學習目標:
牎1、通過聆聽和表演本課歌曲,理解本課主題“愉快的勞動”,明白勞動光榮的道理。有感情地演唱本課歌曲。
牐2、能用學過的唱名填寫并準確演唱,在實踐中掌握音與音之間的音高關(guān)系。
牐3、認識和節(jié)奏,能準確地讀拍。并能在實踐活動中運用。
重點難點:
1、在實踐中掌握音與音之間的音高關(guān)系。
2、認識和節(jié)奏,能準確地讀拍。
教學準備:
電子琴、打擊樂、彩筆
教學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表演《小漁簍》
2、編創(chuàng)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老師與學生一起隨音樂《勞動最光榮》進入音樂課堂。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表演了一首與勞動有關(guān)的歌曲,孩子們你們還會唱哪些與勞動有關(guān)的歌曲呢?(自由表演唱,培養(yǎng)孩子們自信演唱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記憶力,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多多積累好聽的音樂。)
二、表演《小漁簍》:
“孩子們,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硪皇缀_吅⒆觿趧拥母枨蠹蚁肼爢幔?/p>
1、完整初聽歌曲,讓孩子初步感知歌曲的音樂情緒、特點、及內(nèi)容。
2、有感情的朗讀歌詞,讓孩子體會歌曲中所表達的小朋友的心情。
3、用“La”輕聲跟唱歌曲旋律,注意歌曲演唱情緒。
4、隨伴奏輕聲唱歌詞,老師給予及時糾正。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創(chuàng)編動作表現(xiàn)歌曲。
三、編創(chuàng)與活動:
“同學們的歌聲太動聽了,瞧!海邊的小朋友給大家送禮物來了。”(多媒體出示帶有唱名的貝殼、海星、海螺等等)
1、讓孩子們劃分小組進行討論。
2、每小組討論、填寫唱名形成旋律。
3、每組派出代表演唱自己填寫的唱名形成旋律。
4、比一比,哪一小組演唱的準確、流暢,旋律好聽,便將哪一組選為優(yōu)勝組。
(也許有些小組編寫的并不流暢,老師也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因為只要每個孩子都動腦參與進來了,就是最大的收獲。)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聆聽《拾稻穗的小姑娘》
2、聆聽《太陽出來喜洋洋》
3、編創(chuàng)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隨音樂《小漁簍》邊唱邊律動進入音樂課堂。
(可以借此鞏固復習歌曲《小漁簍》)
二、聆聽《拾稻穗的小姑娘》:
導入新課:
“孩子們,上節(jié)課我們用海邊小朋友送來的禮物創(chuàng)編出了那么多好聽的旋律,有一位小姑娘可著急了,她說她也有一首好聽的歌要送給大家,你們聽,她唱著歌來了。”
1、完整地聆聽歌曲,老師引導孩子輕輕合著音樂拍手。
“呀!小姑娘的歌唱的多好聽呀,歌中都唱了些什么內(nèi)容?我們一起邊聽邊用動作來表演,好嗎?”
2、復聽歌曲,邊聽邊做動作表演。
3、分組聽音樂表演,看哪一組表演的好。
讓孩子自由發(fā)揮,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到表演中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我表現(xiàn)能力。
三、聆聽《太陽出來喜洋洋》:
1、完整地聆聽歌曲。(直接播放歌曲)
“今天來了這么多的朋友,孩子們,你們聽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聽后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用你手中的彩筆畫一畫。”
2、復聽歌曲。讓孩子隨著音樂在紙上畫線條,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3、再次復聽。讓孩子用打擊樂或拍手輕輕合著音樂,老師啟發(fā)孩子輕輕隨著歌聲哼唱,看看能記住哪一句,哪一句印象最深刻。
四、編創(chuàng)與活動:
1、讓孩子隨著音樂將《拾稻穗的小姑娘》和《太陽出來喜洋洋》在紙上畫出對比線條,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2、讓孩子將自己不同的感受用相應喜歡的色彩圖畫到課本上。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表演《采山》
2、編創(chuàng)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聽音樂《采山》進教室,讓孩子初步感知音樂旋律。
二、表演《采山》:
新課導入:談話(有關(guān)山里的知識包括民族風情、山里的物產(chǎn)、山里的景色等等都會激發(fā)起孩子的興趣)
小朋友們好,很高興跟大家一起走進今天的音樂課堂。首先,老師帶小朋友到美麗的大山里看一看,走一走,然后告訴請你告訴老師你都聽到、看到了什么。(播放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對歌曲有初步的認識,同時展現(xiàn)“采山小姑娘演唱”、“山里的物產(chǎn)”、“山里的景色”等)
我們今天就學習這首新歌《采山》。
1、歌曲學唱。(用跟唱法教學)
2、找出自己演唱覺得困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
3、設計表演動作,邊演唱邊表演。
4、分組選小小表演家來臺上表演,其他小朋友演唱。
5、跟著老師拍擊歌曲的節(jié)奏。出示歌譜中提煉出的節(jié)奏。
6、跟著歌曲拍一拍,找出在歌曲中出現(xiàn)的地方。
三、編創(chuàng)與活動:
“孩子們快看,老師這里有許許多多的小蘑菇,我們一起來克服困難,把他們采摘回去,好嗎?”
1、讓學生將蘑菇上的節(jié)奏拍一拍。
2、分小組組合節(jié)奏,按著課本右上方的例子每人組合四拍,然后將一組幾個人組合的節(jié)奏連起來讀拍,形成一條節(jié)奏長龍,一個人接著一個人,讀一讀,拍一拍自己組合的節(jié)奏。
3、每人選擇一種打擊樂器,分組用打擊樂器一人接著一人來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