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體積單位》教案設計(精選5篇)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體積單位》教案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0頁練習十一第7--8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練習,使學生對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更深入,能熟練進行體積單位的換算。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全班學生共做用手比劃1cm3,1dm3,1m3的大小,并舉例說明。
2.填空
1dm3=cm3 1m3=dm3
1L=mL 46.5m3=dm3
1350dm3=m3 2145cm3=dm3
750mL=L 76dm3=L4?
2L=cm3 1m3=cm3
學生齊練,集體訂正,訂正時抽生說一說做4.2L=cm3和1m3=cm3的思考過程。
二、解決問題的練習
1.練習十一第7題
(1)題分析題意時,
引導學生明確花盆的容積為512mL,就說明這個花盆里可裝512mL的泥土,但問題中的單位卻是dm3,即:512mL=dm3
(2)題方法同(1)題:816L=mL
2.練習十一第8題
先讓學生認真讀題,抽生說一說讀題后有什么收獲(了解自己每天飲水量為1100mL),再把盛滿1100mL水的瓶子拿給學生看一看(幫助學生產生感性上的認識),在讀題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發現?(這個題有3個問題要解決),你準備怎么去做?(逐個解答)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在練習本上。
3.思考題
(1)引導學生觀察并數一數有多少個?
(2)組內交流你的數法。
(3)動手操作。同桌合作:用學具擺一擺書上的幾何體,數一數小正方體的個數,驗證自己剛才數得對不對。
(4)說一說:這個幾何體的體積是多少?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體積單位》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等活動,知道什么是體積,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常用的體積單位。初步估算物體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和概括能力及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探究、類推、驗證等學習活動過程,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
理解體積的含義,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表象。
教學難點:
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的物體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能簡單的給大家說說這個故事的經過?
(指名學生講故事)
師:為什么往瓶內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會上升呢?
(生:石子占了一部分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
師:是這樣嗎?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
二、探究新知
1、實驗探究
師:老師這兒有三個一樣的杯子,里面裝了同樣多的水。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我把手中的這個小玩具放在2號杯子里。(操作)
師:你有什么發現?這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水面上升了,因為小玩具占了一部分空間。)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我把手中的這個墨水瓶放進3號杯子里,和2號杯子相比,又會有什么變化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演示操作)
師:你有什么發現?這又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和2號杯子相比,3號杯中的水面升的更高,這說明墨水瓶比小玩具占的空間更大。)
師:從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任何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占有的空間還有大有小,我們就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體積)
2、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師:小玩具占的空間小,我們就說小玩具的體積小。墨水瓶占的空間大,我們就說墨水瓶的體積大。
問:你能像這樣舉例說出兩個體積大小不同的物體嗎?(指名生舉例)
師:剛才大家舉的例子都很好,下面請看屏幕上的這兩組物體,誰的體積大呢?
(屏幕出示P26 T1圖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3、體積單位
師:剛才通過數圓木和小木塊的個數,我們比較出了兩組物體體積的大小。老師這兒還有兩個物體:其中一個由2個正方體組成,另一個是由27個正方體組成的。同學們猜猜誰的體積大?說說你的理由。(指名說、課件驗證猜想)
問:為什么由2個正方體組成的長方體卻比由27個正方體組成的物體還要大呢?
師:看來要想準確地表示出物體的大小,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產生了體積單位。(板書:體積單位)
問:你在生活中聽說過哪些體積單位嗎?(有選擇的板書常用的三個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4、認識體積單位
師:我們首先來認識立方厘米,現在我手里拿的這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有時為了書寫簡便,立方厘米也可以寫成cm3。
師: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中找出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覺?
師: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1立方厘米的大小。
問:同學們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
師:請同學們估一估我手中這個優盤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立方厘米,下面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指名說一說)
師:對!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同樣立方分米也可以寫成dm3。請同學們拿出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和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相比,你有什么感覺?
問:在我們的身邊又有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呢?
師:同學們想一想,計量哪些物體的體積時要用到立方分米這個單位?
師:認識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大家想一想什么樣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指名說一說)同學們說的很對!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米,用字母表示為m3。
師:1立方米占有的空間有多大呢?下面老師借助兩個邊長為一米的正方形框架給大家展示一下。(師展示講解)由此可見,立方米是用來計量比較大的物體的體積單位。
問:生活中又有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米呢?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計量哪些物體的體積時要用到立方米這個單位?
三、課堂練習
屏幕出示
1、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指名學生回答、師及時評價
2、你能說出下列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指名答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師總結: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時,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
3、思考
把12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擺成的長方體的體積各是多少?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課后反思:
體積和體積單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的一個重要概念教學。他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巨大發展和飛躍。這個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基于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思維特點,我在設計本課時,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動手操作與實驗觀察相結合,努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對教材作了一些改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故事引入,在活躍氣氛中引發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年齡特征,從《烏鴉喝水》這一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課。引入階段正處在一堂課的起始階段,處理的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本課的導入設計,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活動開始就處于情意高昂的學習狀態。
接著用兩次實驗,讓學生觀察發現到任何物體都是占據空間的,而且占據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體積的概念。
二、注重知識遷移,探究問題。
在引出體積單位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創設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再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得出要想準確地表示出物體體積的大小,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從而引出了體積單位,突破難點。不過發現學生在數小正方體個數的時候有點困難,空間觀念不夠好,課件可做得更直觀些,易于學生觀察。
三、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但體積單位比較抽象,因此,我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實例,激發學生欲望,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下認識體積單位,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這一環節中學生說到了很多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體中讓學生依次進入,結果能容納幾個學生,學習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教學效果良好,同時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就在身邊。這一教學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四、在課堂中發現的問題。
練習題的第2題,說一說下面物體的體積各是多少?我原認為這個內容學生很容易理解的,但發現個別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夠,所以我在課堂中強調讓學生自己說出因為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這里有9個,所以這個物體的體積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總結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五、個人反思。
個人上課的語言不夠生動,關注學生的情感不夠,對學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適當的評價。這是節概念教學,語言必需精煉,嚴謹。我這方面還做得不夠,以后自己一定繼續在這方面加倍努力爭取進步。同時,上了這節課,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好幾何類概念課確實很有難度,要建立好學生的空間觀念,必需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列舉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斷準備一些形象的教具。在教學幾何類概念課過程中要多以觀察、比較、動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動,為學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體積單位》教案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對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2、培養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玻璃杯、水、石子、書包、橡皮擦等 教法學法 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
生:聽過。
師:誰愿意將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生講解故事的大概意思。
師:烏鴉為什么會喝到水呢?能通過實驗來說明嗎?
生動手實驗,把石子放入瓶中。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
師: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嗎?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擠上去了。
師:說得非常好!如果烏鴉口渴得厲害,想盡快喝到水,你有辦法嗎?
生激動地:放大的石子。
師:為什么要放大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二、合作探究
(1)建立體積概念。
出示實驗: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里。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發現了什么?這說明什么?
實物演示:橡皮擦、鉛筆盒、書包。
師:觀察這三個物體,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大?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小?
三、學習新知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占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學生得出:物體占空間有大小:{板書}。
概括體積的定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桌上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你知道體積比書包大的物體嗎?你知道體積比橡皮擦小的物體嗎?
師:出示書中插圖,比較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體積單位》教案設計 篇4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必須對要學習的內容具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能夠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愉悅。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因此,本教學設計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悟體積的概念,同時借助學生所熟悉的物體,感知物體體積的大小,建立體積單位的表象,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掌握新知。
2.在實踐中掌握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
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學習方式。本設計首先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建立體積的概念,再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的表象,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中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充分參與了學習的過程,便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 兩個大小不同的石頭 1 cm3、1 dm3、1 m3的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揭示體積的概念
1.激趣引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最聰明的鳥是什么嗎?(是烏鴉)據動物行為學專家研究,烏鴉是除人類以外具有一流智商的動物,其綜合智力大致與家犬的智力水平相當,“烏鴉喝水”的故事就反映了其思維的巧妙。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愿意給大家講一講?
指名看圖講故事。
(2)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
預設
烏鴉把石頭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這樣烏鴉就喝到水了。
(3)為什么把石頭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
引導學生說出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上來了。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建立體積概念的表象。
2.實驗證明。
教師演示: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取一塊石頭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里,讓學生看會出現什么情況,并提問:為什么會這樣?
3.揭示體積。
(1)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石頭,提問:這兩個石頭所占的空間一樣嗎?哪個占的空間大些?怎樣用實驗證明呢?
預設
生:把兩個石頭浸沒在裝有同樣多的水的杯子中,水面上升多的占的空間大,水面上升少的占的空間小。
師:那你做一個實驗給大家看看好嗎?
(2)試一試。
找一名學生做實驗,其他學生觀察,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兩個石頭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
⊙創設矛盾情境,引出體積單位
1.比較兩個長方體的大小。
有的物體可以通過觀察來比較它們的體積的大小,下面有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課件出示兩個體積相近的長方體)
學生出現爭論。(有的說能,有的說不好比較)
師:到底誰大誰小?為什么?(課件展示將它們分成若干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
預設
因為左邊的長方體被平均分成了16個小正方體,而右邊的長方體被平均分成了15個小正方體,而且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所以左邊的長方體比右邊的長方體大。
師:為什么要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呢?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分成的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這樣就好比較了)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
(1)提出自學要求。
師: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請大家閱讀教材,說一說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學生閱讀后匯報。
①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樣記住它?請具體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觀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體的體積比較適合用立方厘米作單位?(1立方厘米約一個手指尖的大小)
②1立方分米有多大?什么樣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讓學生感受其大小)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請用手勢表示出1立方分米的大小。(1立方分米約一個粉筆盒的大小)
③1立方米有多大?什么樣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體框架,讓學生看一看,具體感受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體大約有多大,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
(3)再次感悟。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體積單位》教案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培養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加強學生空間概念的發展。
教學重點:
常用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常用體積單位。
教具運用:
烏鴉喝水課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條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計量單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新課講授
1.認識體積的概念。
(1)故事導入 :多媒體課件演示烏鴉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師提問: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把石頭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
引導學生說出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水就升上來了。
(2)實驗證明老師:石頭真的占了水的空間嗎?我們再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里,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觀察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里放了一塊石頭,石頭占了一部分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3)觀察比較
觀察:電視機,影碟和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教師: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
(4)體積概念的引入
教師: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提問:體積與表面積的概念相同嗎?為什么?
2.體積單位的認識。(1)出示兩個長方體。
提問:怎樣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要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就要用統一的體積單位來測量)
(2)根據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想一想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教師: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別寫成cm3,dm3和m3。
(3)認識體積單位。
老師:請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后回答:棱長是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棱長是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棱長是1m的正方體,體積是1m3。教師請學生看教材,證實同學們的回答是正確的。
(4)再次感受體積單位實際的大小。
①一粒蠶豆的大小是1cm3,請同學們估出身邊體積是1cm3的物體。
②一個粉筆盒的大小是1dm3,請同學們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體。
③用3根1m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墻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計一下,大約能容納幾個同學?
教師: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體積單位,要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請同學們用4個1cm3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4cm3)為什么?(因為它是由4個體積是1cm3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5)練習:完成課本第28頁做一做第1、2題。
三、課堂作業
教材第32頁練習七1~5題。
四、課堂小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又有什么收獲呢?
五、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別寫成cm3,dm3,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