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精選13篇)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14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精選13篇)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的內容,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3、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像。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

  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仿照課文再續編一段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讀引入,激發興趣

  1、上一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麗畫卷,這節課我們來讀一首徐志摩筆下描寫花牛的詩。

  2、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二、學習詩歌

  1、自讀感知。

  請自由把課文讀幾遍,把字音讀準確,把詩讀流利,讀完想一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從詩中的關鍵字、詞、句中去體會,可以從整首詩的內容上去體會,可以從詩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從詩的'思想上去感受)

  2、點撥感悟:

  (1)指名分小節讀,正音,認識生字。

  (2)從這首詩中我們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指導學生抓住“壓扁”“霸占”“甩”“偷渡”等詞及帶有這些詞的句子邊讀邊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讀。

  這首簡短的小詩,我們要邊讀邊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看看誰能通過朗讀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學生練讀,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3、領悟寫法:

  (1)默讀詩歌,說說這首詩在形式及寫法上有哪些特點或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2)生談自己的發現。

  (3)師小結:

  A、每節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詩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夢”,用簡單明朗、輕快活潑、一詠三嘆的詩句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結構一致)

  B、用詞講究,動詞用得很準確,“壓”“霸占”“甩”“偷渡”這些表示動作的詞的使用,既準確又形象。我們要學會用詞,同一個意思可用不同的詞來表達,這樣就不顯得單調和重復。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賞析重點詩句,體味詩歌的語言美。

  2、理解詩歌主旨,體會詩人的情感。

  3、感知詩歌的表達形式,仿寫詩歌。

  教學重點:

  1、品味詩歌的語言特點,賞析詩句。

  2、嘗試仿寫,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

  #教案# 導語:同學們,上節課中我們通過對詩句中重點字詞的品析,欣賞了兩幅美妙的自然圖畫。現在,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去細細地領略一番。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指名學生分節朗讀《秋晚的江上》,圈畫不懂的地方。

  2、教師出示自主探究題目,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A、想一想:詩歌第1節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預設:引導學生認真朗讀第1節,把握其中出現的景物以及它們的行動,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描繪畫面時要善于發揮想象,描述要生動。

  B、理一理: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預設: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其他學生可以補充。詩中描繪的景物有歸鳥、斜陽、江、蘆葦,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黃昏秋江圖。

  C、辨一辨:“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這一句詩中鳥兒和斜陽的位置關系如何?具體分析一下。

  預設:首先引導學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動者和被動者,即“掉”的雙方,然后具體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其中塑造的鳥的形象。

  明確:詩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飛鳥和照在飛鳥身上的夕陽,但隨著飛鳥雙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陽在江面上的倒影。這夕陽的倒影好像是從鳥翅上掉下來的一樣。飛鳥本來已經倦了,但背上還馱著斜陽,并不覺得是沉重的負擔。在詩人看來,正是飛鳥馱了斜陽去點染江面。情景十分動人。這兩句是第一節情景的繼續與開展。不說落日沉入江底,而說落日被鳥翅翻掉在江里,這是極富表現力的。它是極其夸張而又符合邏輯的動態描寫,與其說是鳥馱斜陽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詩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陽沉入江心這一瞬間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時,鳥翻雙翅,抖落斜陽,在情緒上也是一種發展,它表明鳥不堪沉重的負擔,希望過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這一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兩種顏色的對比有什么表達效果?

  預設:引導學生體會擬人修辭手法的妙用。“頭白的蘆葦”呈現“紅顏”是夕陽的余暉映照的結果。夕陽的余暉點染了江面,也點染了蘆葦。一瞬間,白了頭的蘆葦也變成紅顏了。白紅兩種對比鮮明的'顏色相襯,更突出江面上的風景之美。

  E、寫一寫:這首詩歌生動優美,節奏和諧,你們能仿照再寫一首嗎?

  預設:引導學生明白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即選取自然事物組織畫面,表達感情。這是仿寫時可以借鑒的思路。

  示例:夕陽中的幽徑,/飄飛的秋葉,/即使是無力了,/還迎著寒風舞蹈。/雙手一張,/把夕暉鋪滿小路;/金黃的大地,/也收獲萬物的永恒了。?

  F、誦一誦:多讀幾遍詩歌,熟讀成誦,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感情。

  3、指名學生分節朗讀《花牛歌》,圈畫不懂的地方。

  4、教師出示自主探究題目,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A、議一議:這首詩歌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預設: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詩歌,理解其在表達上的獨特之處。這首詩共四節,每一節均以文字相近的詩句開頭,“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夢”,使詩歌顯得結構勻稱整齊,具有回環往復的韻律美。

  B、品一品: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預設:體會詩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詩歌主要講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動的景象,詩人寓情于景,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

  C、寫一寫:這首詩寫得非常優美,你們能仿寫一段嗎?

  預設:引導學生明白仿寫的要領。仿寫時,應先觀察原文的內容和格式,再圍繞主題,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寫出新的描寫點。這首詩先寫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隨后寫了在做的同時,花牛本身或自然環境的狀態。可使學生想一想,花牛還會做些什么,結果又怎樣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壓扁了一株紅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邊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撲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夢,/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誦一誦:指導學生多讀幾遍,熟讀成誦。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師進行點評。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養

  過渡:同學們,如果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自然,也能像兩位作者那樣寫出那么動人的詩篇。欣賞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們能從中欣賞到怎樣的美。

  1、出示課外閱讀篇目,指名朗讀。

  雨后天

  林徽因

  我愛這雨后天,

  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沒底止的跟著風吹,

  風吹:

  吹遠了香草,落葉,

  吹遠了一縷云,象煙——

  象煙。

  2、閱讀與交流。

  (1)這首詩描寫的是哪里的風景?(雨后的平原)

  (2)詩中描寫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風、落葉、云)

  (3)從詩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雨后自然美景的熱愛)

  四、課堂回顧,交了收獲

  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過渡:同學們,自然中的美景無處不在。夕陽下的江面,翻飛的鳥兒,悠閑漫步的花牛,它們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去觀察、感受,就一定就發現獨特的風景。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具體學習了兩首小詩,從中體驗了美的風景。我們還學會了朗誦詩歌,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我們還仿寫了詩歌,提高了表達能力。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會認“羅”、“眠”、“霸”、“占”,積累“壓扁”、“霸占”、“滴溜溜”、“偷渡”、“青峰”等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合作探究,品味詩歌語言的美,學習詩歌中擬人的修辭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作者的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散文詩歌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2.學習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擴詞法,學習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流程:

  (一)讀詩題,想象畫面

  板書課題,引導交流: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現代詩——《花牛歌》,齊讀課題。說一說:讀了詩題,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設計意圖:從課題入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不用拘泥于詩歌表現的畫面和意境,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點燃對詩歌學習的興趣。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用序號標出詩歌的小節。

  2.小組合作學習。

  (1)大聲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認讀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組詞。

  (3)交流識記生字方法。

  3.學生分節朗讀,在師生點評中指導學生讀準“眠、巢、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讀好“壓扁了一穗剪秋羅”“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這兩個句子。

  4.教師配樂朗讀全詩,學生閉眼想象:草地上的花牛在做什么?

  設計意圖:在學生初讀詩歌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依據文本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將想象的主體聚焦在自由、悠閑、可愛的小花牛身上。通過這個環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花牛坐、眠、走、做夢這四幅畫。

  (三)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學第1節

  (1)出示課文插圖,這幅插圖畫的是哪一小節內容?

  (2)學生自由讀第1節,找一找這里寫了哪些景物?

  (3)指導想象:花牛的顏色、樣子、動作等;草地和剪秋羅的顏色、樣子等;花牛、剪秋羅可能會說些什么?

  學生邊說,教師邊寫出關鍵詞,如(黑白相間)的花牛、(軟綿綿)的草地、(美麗)的剪秋羅等。

  (4)指導學生憑借想象說出第1節所描寫的畫面,說說這是一只怎樣的花牛?

  (5)帶著想象和感受朗讀第1節。

  (6)總結想象的方法:抓關鍵詞,從顏色、樣子、動作、語言等方面展開想象,能讓畫面更生動。

  2.小組合作,學習第2、3、4節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節,運用上面學的想象方法開展學習。

  小組學習步驟:

  (1)大聲朗讀詩歌,圈出這節詩寫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畫面內容,再連起來說一說。

  (3)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花牛?

  (4)帶著想象和感受朗讀。

  全班分享,重點指導第2節“眠”“霸占”,第3節“滴溜溜”,第4節“偷渡”的想象。

  小結:多么自由、悠閑的小花牛啊,指導學生講述整首詩的畫面。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擴詞法指導想象第1節詩,讓學生懂得通過抓關鍵詞,從顏色、樣子、動作、語言等方面展開想象,能讓畫面更生動;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后三節,通過對擴詞法的操練,讓學生掌握想象畫面的方法,感受花牛的自由、俏皮、悠閑。

  (四)作業布置:

  淘氣的花牛在草地里還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發揮你的想象,仿寫1-2節。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花牛在草地上還可能做什么,仿寫詩歌,豐富學生想象,激發學生創作詩歌的熱情。

  (五)課后延伸

  課后找一首優美的散文詩歌朗讀。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說說《秋晚的江上》描繪了哪些景物,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引起學生思索。這樣美得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一起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三、研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一)整體感知。

  (二)學習第一小節。

  (三)學習第二小節。

  四、整體感受詩歌內涵

  五、激情朗誦,升華情感

  全班展示朗讀、賽讀。師生共同評價,評出“全班朗讀獎”。

  六、自悟自得

  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及學習感悟。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巢、葦、羅”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節奏和語調。

  3.抓住詩中描繪的景物,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反復誦讀,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理解詩歌的表達形式,學會仿寫詩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巢、葦、羅”等6個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歌,讀準節奏,并熟讀成誦。

  3.把握兩首詩歌的主要內容,理清詩歌層次。

  教學重點

  1.識記生字新詞。

  2.正確誦讀詩歌,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自然美景圖,播放舒緩的音樂,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的美。

  #教案# 導語:同學們,大自然中有很多美麗的風景,小到落葉、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總能發現不一樣的美。你們有沒有認真去體驗過?可曾有什么獨特的發現?下面就請大家來說一說。

  2.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欣賞過的美麗風景,導入新課。

  生1:我最愛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貧瘠的田地,因為在一場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個個拇指大小的嫩綠嫩綠的小腦袋。它們茁壯成長,不經意間,長成了茂盛的竹林,堅強挺立,傲對風雨。

  生2:我最喜歡的是傍晚的斜陽,它將群山染紅,給綠林披上金裝。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將那一束束柔和的光從空中傾瀉下來,使一切顯得格外瑰麗。

  師:這就是你們眼中的風景,真美啊!這節課上,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寫景的現代詩,看看詩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間,從中感受自然之景的無窮魅力。

  3.出示課題,理解課題。(板書:現代詩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時間,“江上”點明了地點,詩題表明本詩描寫的是秋天傍晚時江上的畫面。

  (2)《花牛歌》:“花牛”是詩歌描述的核心,詩歌展現的就是花牛行動的景象。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

  劉大白(1880—1932)浙江紹興人。原名金慶棪(yǎn),后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別號白屋,現代詩人、文學史家。五四運動前,他就開始用白話作詩,是新詩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嘗試派代表詩人之一。代表作有《舊夢》《賣布謠》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興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2.聽音頻朗讀,讀準節奏和停頓,注意詩中描繪的景物。

  3.自讀課文,圈出生字新詞。

  4.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學生認讀,注意變色的字。教師糾正字音,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會認的字:歸巢(cháo) 蘆葦(wěi) 剪秋羅(luó) 眠(mián) 霸(bà)占(zhàn)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朗讀兩首詩歌,注意讀出正確的節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緩的語調讀,語速較慢,體會斜陽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歡快的語調讀,語速稍快,讀出花牛的調皮、悠閑。

  2.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圈畫出重點詞語,學生先小組交流,教師再重點點撥。

  (1)歸巢的鳥兒,盡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

  預設:倦鳥馱斜陽,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詩歌的意蘊是豐富的,不能僅通過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學時,重在引導學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種場景,想象自己就是鳥兒,進而體會“倦”“馱”二字的表達效果。

  明確:傍晚時分,倦游的鳥兒想回巢去。這時斜陽的余暉照在飛鳥的脊背和雙翼上,好像飛鳥把斜陽馱回巢去一樣。在詩人的筆下,黃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這種美正體現在“倦”“馱”二字上。鳥倦了嗎?不可知,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詩人情感的折射。詩人寫鳥倦,實際上是在表達自己的疲憊之感。而“馱”字,是詩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鳥倦的程度,因為馱是一種負荷,而馱的又是太陽。這里詩人描寫的不僅是倦鳥歸巢的景致,更包含詩人自己對生活的獨特體驗。

  (2)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預設:首先引導學生理解“妝”的本義——“化妝,妝扮”,然后找出“妝”的本體和客體,進而體會這個字的表達效果。

  3.指導詞語歸類。

  ◆ABB式:滴溜溜 白茫茫 香噴噴 金燦燦 亮晶晶

  水汪汪 黑壓壓 沉甸甸 紅彤彤 火辣辣

  4.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1)指名學生說說兩首詩的主要內容。

  明確:《秋晚的江上》描寫了詩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時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動地展現了草地里花牛行動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

  (2)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改寫《秋晚的江上》。

  改為五言律詩:倦鳥馱斜陽,歸途天蒼蒼。哪堪迎風苦,抖翅暉滿江。蒹葭千層浪,向晚秋意涼。適才寒霜色,忽而倚紅妝。

  改為現代文:傍晚時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鳥兒要回家了。它們疲倦地飛著,斜陽就好像被它們馱在背上。鳥兒們翻動雙翅,好像把斜陽抖落在江面上。江岸邊白色的蘆葦,在一瞬間也被斜陽染成了紅色的。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并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過渡:同學們,倦鳥歸巢,斜陽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叢漫步,美不美?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繪的最美妙的畫頁。它們究竟美在哪兒呢?下節課上我們再通過深入探究繼續賞析。

  小結:本文是一篇自讀課,講解時不會像精讀課文那樣面面俱到,但對字詞的理解、對課文的解讀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在這節課上,我們簡單了解了關于作者的知識,學習了會認的字,把握了它們的寫法。最重要的是,我們從整體上了把握了兩首詩的主要內容。同學們的表現都很不錯,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學習生字新詞時能聯系已學的字詞,學習能力強;理解圈畫詞語時能結合具體詩句,十分細心;在朗讀詩歌時能較好地把握詩歌的停頓、節奏,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上課時認真思考,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像這幾位同學一樣,上課時積極開動腦筋,回答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上收獲良多,共同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自由交流理解詞語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1.背誦兩首詩歌。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教學目標:

  1.賞析重點詩句,體味詩歌的語言美。

  2.理解詩歌主旨,體會詩人的情感。

  3.感知詩歌的表達形式,仿寫詩歌。

  教學重點:

  1.品味詩歌的語言特點,賞析詩句。

  2.嘗試仿寫,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

  #教案# 導語:同學們,上節課中我們通過對詩句中重點字詞的品析,欣賞了兩幅美妙的自然圖畫。現在,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去細細地領略一番。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指名學生分節朗讀《秋晚的江上》,圈畫不懂的地方。

  2.教師出示自主探究題目,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A.想一想:詩歌第1節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預設:引導學生認真朗讀第1節,把握其中出現的景物以及它們的行動,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描繪畫面時要善于發揮想象,描述要生動。

  B.理一理: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預設: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其他學生可以補充。詩中描繪的景物有歸鳥、斜陽、江、蘆葦,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黃昏秋江圖。

  C.辨一辨:“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這一句詩中鳥兒和斜陽的位置關系如何?具體分析一下。

  預設:首先引導學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動者和被動者,即“掉”的雙方,然后具體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其中塑造的鳥的形象。

  明確:詩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飛鳥和照在飛鳥身上的夕陽,但隨著飛鳥雙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陽在江面上的倒影。這夕陽的倒影好像是從鳥翅上掉下來的一樣。飛鳥本來已經倦了,但背上還馱著斜陽,并不覺得是沉重的負擔。在詩人看來,正是飛鳥馱了斜陽去點染江面。情景十分動人。這兩句是第一節情景的繼續與開展。不說落日沉入江底,而說落日被鳥翅翻掉在江里,這是極富表現力的。它是極其夸張而又符合邏輯的動態描寫,與其說是鳥馱斜陽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詩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陽沉入江心這一瞬間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時,鳥翻雙翅,抖落斜陽,在情緒上也是一種發展,它表明鳥不堪沉重的負擔,希望過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這一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兩種顏色的對比有什么表達效果?

  預設:引導學生體會擬人修辭手法的妙用。“頭白的蘆葦”呈現“紅顏”是夕陽的余暉映照的結果。夕陽的余暉點染了江面,也點染了蘆葦。一瞬間,白了頭的蘆葦也變成紅顏了。白紅兩種對比鮮明的顏色相襯,更突出江面上的風景之美。

  E.寫一寫:這首詩歌生動優美,節奏和諧,你們能仿照再寫一首嗎?

  預設:引導學生明白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即選取自然事物組織畫面,表達感情。這是仿寫時可以借鑒的思路。

  示例:夕陽中的幽徑,/飄飛的秋葉,/即使是無力了,/還迎著寒風舞蹈。/雙手一張,/把夕暉鋪滿小路;/金黃的大地,/也收獲萬物的永恒了。

  F.誦一誦:多讀幾遍詩歌,熟讀成誦,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感情。

  3.指名學生分節朗讀《花牛歌》,圈畫不懂的地方。

  4.教師出示自主探究題目,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A.議一議:這首詩歌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預設: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詩歌,理解其在表達上的獨特之處。這首詩共四節,每一節均以文字相近的詩句開頭,“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夢”,使詩歌顯得結構勻稱整齊,具有回環往復的韻律美。

  B.品一品: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預設:體會詩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詩歌主要講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動的景象,詩人寓情于景,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

  C.寫一寫:這首詩寫得非常優美,你們能仿寫一段嗎?

  預設:引導學生明白仿寫的要領。仿寫時,應先觀察原文的內容和格式,再圍繞主題,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寫出新的描寫點。這首詩先寫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隨后寫了在做的同時,花牛本身或自然環境的狀態。可使學生想一想,花牛還會做些什么,結果又怎樣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壓扁了一株紅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邊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撲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夢,/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誦一誦:指導學生多讀幾遍,熟讀成誦。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師進行點評。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養

  過渡:同學們,如果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自然,也能像兩位作者那樣寫出那么動人的詩篇。欣賞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們能從中欣賞到怎樣的美。

  1.出示課外閱讀篇目,指名朗讀。

  2.閱讀與交流。

  (1)這首詩描寫的是哪里的風景?(雨后的平原)

  (2)詩中描寫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風、落葉、云)

  (3)從詩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雨后自然美景的熱愛)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四、課堂回顧,交了收獲

  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過渡:同學們,自然中的美景無處不在。夕陽下的江面,翻飛的鳥兒,悠閑漫步的花牛,它們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去觀察、感受,就一定就發現獨特的風景。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具體學習了兩首小詩,從中體驗了美的風景。我們還學會了朗誦詩歌,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我們還仿寫了詩歌,提高了表達能力。同學們的表現都很不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教學反思

  本文精選了兩首現代詩,這兩首詩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這類課文,不必進行過多的分析講解,重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展開想象,在腦海中浮現出詩歌描繪的美麗畫面,并啟發學生對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有自己的補充和拓展。這樣邊讀邊想,邊讀邊體會,體會之后再讀,與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我覺得這才是美妙的課堂教學,這才是審美閱讀,這才應該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境界。詩歌的美不僅僅在于它的韻律,還在于它的意境。所以,僅讀得熟練,讀得流暢,讀得朗朗上口還不行,還要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更好地體會夕陽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動的景象。對于現代詩的學習,在理解詩意和體會情感的基礎上,我還嘗試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6

  一、游戲導入

  1.同學們,上課之前,讓我們一起來做個猜謎語的游戲。

  任勞又任怨,

  田里活猛干。

  生產萬噸糧,

  只把草當飯。

  預設:牛。

  同學們見過牛嗎?你印象中的牛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特點?可以仿照老師這個句式和你的同學交流一下。

  這是一頭x的牛。

  預設:這是一頭壯碩的牛,這是一頭勤勞的牛,這是一頭任勞任怨的牛……

  2.我們來看看牛在作者徐志摩的眼中,又有什么不同?

  匯總你搜集到的與作者有關的資料。

  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3.出示課題,理解課題。(花牛歌)

  二、課文賞析

  聽范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你覺得有趣的地方。

  1.同學們,你們喜歡《花牛歌》這首詩歌嗎?喜歡的話就趕緊讀讀吧。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畫一畫:畫出本課的生字,多讀幾遍。提出要求:一板一眼 字正腔圓

  4.認一認:出示生字,生詞,開火車認讀。

  5.幫一幫:四人小組互讀課文,互相幫助指正。

  6.比一比: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讀詩歌,比比哪個小組讀得正確、流利。

  一起和美麗的花牛做個游戲吧!

  三、朗讀品味

  (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帶著對花牛的喜愛之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

  花牛/在草地里/坐,壓扁了/一穗/剪秋羅。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個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夢,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朗讀過程中老師有些小建議:嘗試模仿花牛的動作;注意斷句。

  (二)品味朗讀。

  1.讀完了這首詩歌,你發現這是一頭怎樣的花牛?

  預設:這是一頭調皮可愛的花牛、這是一頭會做夢的花牛……

  2.小組之間交流一下小花牛在草地上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呢?

  預設:在草地上坐、在草地上眠、在草地上走、在草地上做夢。

  3.草地里坐。

  (1)齊讀第1小節,圈出這一小節描寫的景物。

  花牛在草地里坐,

  壓扁了一穗剪秋羅。

  預設:花牛、草地、剪秋羅。

  (2)說一說這一小節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預設:花牛壓剪秋羅

  (3)壓扁了剪秋羅,可以看出花牛的什么特點?

  預設:可以看出花牛的無拘無束。

  朗讀時,要用舒緩的語氣,讀出花牛的悠閑自在。

  (4)看到花牛壓扁了剪秋羅,你會對花牛說些什么?

  預設:“小花牛,真淘氣,把剪秋羅都壓扁了。”

  小組之間運用剛才的學習方法,匯報交流其他小節的收獲。

  花牛:在草地上眠

  在草地上走

  在草地上做夢

  4.在草地里眠。

  在草地里眠,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生?

  預設: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個天。

  從“霸占”一詞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花牛與自然融合為一體,無拘無束。

  “白云霸占了半個天”說明了什么?

  預設:表明天朗氣清,作者的視線轉移到了天上。

  花牛在草地上睡覺,身上的白色和白云融為一體。

  5.在草地里走。

  在草地里走,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生?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這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景象?

  預設:花牛甩尾圖。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說明了什么?

  預設:說明作者觀察仔細,也說明了花牛的悠閑自得。

  6.在草地里做夢,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生?

  花牛在草地里做夢,

  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這一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

  預設:這一段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夕陽落山說成太陽偷渡,非常形象生動、富有情趣。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花牛做夢圖。

  猜一猜花牛會夢到什么?

  預設:天空真美啊!青草的味道真是太美味啦!

  7.再讀課文:從《花牛歌》中你感受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預設:簡單明朗、輕快活潑、一詠三嘆的詩句形式,將花牛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生動地展現,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崇。

  四、感悟提升

  1.小組討論一下:嘗試為這幾小節起個好聽的名字!

  預設:花牛壓剪秋羅圖、云下花牛眠圖、花牛甩尾圖、花牛夢中見夕陽圖。

  2.小組之間討論一下: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預設:

  句式整齊:這首詩共有4小節,每一小節只有兩句,而且開頭都是“花牛在草地里……”,句式非常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

  詼諧幽默:這首詩用詞非常有趣,“壓扁”“霸占”“偷渡”貶詞褒用,把事物寫得可愛、生動。

  結構簡單:全詩語言通俗易懂、簡單明快。作者以孩童幼稚天真的眼光去看待花牛,描述花牛,不過分追求思想的深刻和復雜,也不過分追求語言的華麗。

  3.你還知道哪些帶有“牛”字的成語

  預設:九牛一毛 汗牛充棟 牛毛細雨 對牛彈琴 牛高馬大 九牛二虎之力 風馬牛不相及 庖丁解牛 初生牛犢不怕虎 牛頭不對馬嘴 牛刀小試 氣沖斗牛 目無全牛 牛鬼蛇神……

  五、鞏固練習

  打開“閱讀訓練-《現代詩二首》”,一起來闖關吧!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巢、葦、羅”等6個生字。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學難點

  掌握詩歌的特點,激發學生學寫詩的興趣。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字詞。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寫詩的興趣。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交流導入(課件出示2)

  1.同學們,走過了春天,度過了夏天,我們走進了帶著涼意的秋天,誰能說說想到秋天你會想到什么?

  2.(落葉、豐收)從古至今有很多詩人對秋天也是情有獨鐘的,在他們筆下是怎樣描繪的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交流一下,請同學們來說一說自己找到的關于秋的詩。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劉大白的一首描寫秋天的詩《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書: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初讀詩文,學習生字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出示生字“巢、葦、羅、眠、霸、占”并分別組詞。(課件出示3)

  2.分小節讀詩文。

  三、范讀詩歌,整體感知

  出示詩文(課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首詩給你的印象。

  2.引導學生觀看課文配圖。

  四、自由讀詩,理解詩意

  1.學生練習讀,教師相機指導評價。(出示詩歌指導讀)

  2.賞析《秋晚的江上》這樣美的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出示《秋晚的江上》。(課件出示5)

  (1)讀詩歌,品詩意。

  詩中寫詩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時所看到的情景。這情景好比一幅畫,但在畫面上的事物是動的,而不是靜的。作者把蘆葦擬人化了,給全詩平添了一些情趣與生氣。

  (2)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歸巢的鳥、斜陽、白色的蘆葦)(板書:歸巢的鳥斜陽白色的蘆葦美景)

  3.欣賞古詩《花牛歌》。這是一首贊美兒童的詩,邊讀邊想,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課件出示6)

  (1)讀這首詩,討論詩意。

  詩人描寫了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現了歸巢的鳥兒對自由的渴望、向往,對現實的抗爭。

  (2)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覺。)(板書:花牛在草地里睡覺童趣)

  五、指導朗讀,感受詩情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注意讀準字音,讀流利。

  2.指名朗讀,嘗試著讀出詩的節奏。

  3.齊讀。邊讀邊想,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談自己的發現。

  六、總結拓展,布置作業(課件出示7)

  秋晚的江上黃昏時的景色是美麗的,而《花牛歌》描寫了作者童年時的樂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經有過無數的夢想或者也曾經有過許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這首詩,記錄下你的童年夢想。(要求:只寫一個小節)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詩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語感,其關鍵在于創設情景,在讀中感悟現代詩歌的特點。今天這節課,我感到很欣慰,孩子們的發言并不是那么積極,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們蠢蠢欲動的心靈,只是他們還有些含蓄。從孩子精煉的發言中,我發現孩子已經懂得從大量的材料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時孩子們心中已經積淀了一定的情感。圍繞詩歌的中心,讓孩子對各種新詩內容的細節(關注詩的字、詞)進行進一步的感悟。一節課就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悄悄地的過去了,通過誦讀,感悟講解,分析,孩子們對兒童詩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點的體驗在讀中得到了升華,孩子們的情感通過讀而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足之處:

  但因為課的容量較大,一心想要讓學生對詩歌有個比較系統地了解,自己時間觀念又不強導致了效率不高,看來,還是要趕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嚴格要求自己,上出實用高效的創新課。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詩人劉大白1923年的作品。這首詩從整體框架上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小詩體,小幅的描寫,簡潔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興的抒發,描繪出了江邊秋天黃昏時的景象。

  《花牛歌》全詩四節,每節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詩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夢”。用簡單明朗、輕快活潑、一詠三嘆的詩句形式,將草叢中的花牛行動、景象巧妙生動地展現,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崇。

  學情分析:

  對學生進行詩歌的吟誦,進行詩的熏陶,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詩的種子,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學時老師要通過多種閱讀方式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的快樂氛圍。

  教學建議:

  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詩歌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兩首詩的內容,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4.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像。

  【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感悟、聯想為主,以詩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導學生感受對大自然風景的喜愛。同時,運用多媒體音樂、畫面營造氛圍,讓學生獨立思考、獨自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愛大自然、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兩首詩的內容, 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難點

  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

  教學準備:

  教師: 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 搜集關于秋天的詩。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說說《秋晚的江上》描繪了哪些景物,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

  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引起學生思索。這樣美得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一起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秋晚的江上》這首詩歌嗎?喜歡的話就趕緊讀讀吧。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畫一畫:畫出本課的生字,多讀幾遍。

  4.認一認:出示生字,生詞,開火車認讀。

  歸巢 馱著 斜陽 頭白 蘆葦 妝成 一瞬 紅顏

  5.幫一幫:四人小組互讀課文,互相幫助指正。

  6.比一比: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讀詩歌,比比哪個小組讀得正確、流利。

  三、研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詩歌,畫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反復練讀。

  2.說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及原因,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3.每一小節詩寫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學習第一小節。

  1.指名讀第1節。

  2.教師示范,配圖配樂朗誦。

  3.思考問題:

  (1)鳥兒要干什么?是怎樣的狀態? (鳥兒歸巢,倦了)

  (2)“馱”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綺麗的想象)

  4.配圖配樂齊讀。

  (三)學習第二小節。

  1.指名讀第2小節。

  2.學生說說這一小節描繪的畫面上出現了什么景物?

  3.學生自主學習,在書中畫有關的景物,組內交流后匯報。

  4.思考問題:

  (1)“鳥翻雙翅,抖落斜陽”是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何好處?

  (夸張;體現了鳥擺脫重負,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妝”“紅顏”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擬人,“妝”“紅顏”把蘆葦人格化,給詩文平添一絲情趣、一絲生氣)

  5.指導學生朗讀詩歌。

  6.指名誦讀、賽讀。

  四、整體感受詩歌內涵

  1.從詩中描繪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無比欣悅)

  2.詩人為什么能寫出這么美的詩呢?(觀察,感受,描繪,想象)

  3.過渡:讓我們用發現美的眼睛,充滿詩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閉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頭腦中出現了什么畫面呢?和同學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誦,升華情感

  全班展示朗讀、賽讀。師生共同評價,評出“全班最佳朗讀獎”。

  六、自悟自得

  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及學習感悟。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的內容,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3.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像。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

  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仿照課文再續編一段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讀引入,激發興趣

  1.上一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麗畫卷,這節課我們來讀一首徐志摩筆下描寫花牛的詩。

  2.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二、學習詩歌

  1.自讀感知。

  請自由把課文讀幾遍,把字音讀準確,把詩讀流利,讀完想一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從詩中的關鍵字、詞、句中去體會,可以從整首詩的內容上去體會,可以從詩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從詩的思想上去感受)

  2.點撥感悟:

  (1)指名分小節讀,正音,認識生字。

  (2)從這首詩中我們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指導學生抓住“壓扁”“霸占”“甩”“偷渡”等詞及帶有這些詞的句子邊讀邊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讀。

  這首簡短的小詩,我們要邊讀邊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看看誰能通過朗讀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學生練讀,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3.領悟寫法:

  (1)默讀詩歌,說說這首詩在形式及寫法上有哪些特點或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2)生談自己的發現。

  (3)師小結:

  A.每節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詩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夢”,用簡單明朗、輕快活潑、一詠三嘆的詩句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結構一致)

  B.用詞講究,動詞用得很準確,“壓”“霸占”“甩”“偷渡”這些表示動作的詞的使用,既準確又形象。我們要學會用詞,同一個意思可用不同的詞來表達,這樣就不顯得單調和重復。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應給學生較多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在語言實踐中得到鍛煉。為此在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品讀兩首詩歌,把握詩歌主旨。

  二、加強詩歌朗讀訓練,在讀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讀才能更好地領悟詩歌。教師要利用自讀、分組讀、男女生輪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讀詩,進而感悟理解詩歌。四年級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理解詩歌的方法,在教學中應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以讀促思,以讀帶悟,以讀傳情,為學生今后學習詩歌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通過品讀含義深刻的詩句,從中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會認“巢、葦”等6個生字。

  2.摘抄你喜歡的詩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學難點:

  掌握詩歌的特點,激發學生學寫詩的興趣。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本課“巢、葦”等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重點)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重點)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寫詩的興趣。(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談話導入。

  1.同學們,走過了春天,渡過了夏天,我們走進了帶著涼意的秋天,誰能說說提到秋天你會想到什么?

  2.(落葉、豐收)從古至今有很多詩人對秋天也是情有獨鐘的,在他們筆下是怎么樣描繪的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交流一下,請同學們來說一說自己找到的關于秋的詩。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劉大白的一首描寫秋天的詩《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書:《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介紹作者

  劉大白(1880—1932),浙江紹興人,原名金慶棪,現代著名詩人、史學家,我國新詩運動的重要倡導者之一。五四運動中,與經亨頤、陳望道、夏丐尊并稱為“五四浙江四杰”。代表作有《舊夢》《賣布謠》《秋之淚》等。

  徐志摩(1897-1931),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歸巢蘆葦剪秋羅睡眠霸占

  (重點指導生字:巢:是翹舌音“cháo”,避免讀成“cáo”;

  蘆:讀lú,不要讀成lǔ;

  羅:“羅”和“蘿”是同音字,讀“luò”;

  眠:不要讀一半,讀成“mín”;

  ②你認為哪些詞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復讀。

  (2)理解詞語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歸巢傍晚時西斜的太陽。

  斜陽回到自己的窩。

  霸占偷偷通過封鎖的水域或區域,現多指偷越國境。

  偷渡倚仗權勢占為己有;強行占據。

  (3)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4)分小節讀詩文。

  四、范讀詩歌

  1.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首詩給你的印象。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新詩,歸鳥低飛,殘陽斜照,淺灘蘆葦,微風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2.出示課文掛圖,引導看圖。

  五、自由讀詩,理解詩意

  1.學生練習讀,教師相機指導評價。(出示詩歌指導讀)

  2.賞析《秋晚的江上》這樣美的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讀這首詩,討論詩意。

  ①歸巢的鳥兒,盡管是裷了,還馱著斜陽回去。

  “倦” “馱”體現了什么?

  歸鳥倦了,這是詩人的想象,同時也是詩人情感的移入。鳥倦實際上也是人倦。而“馱”字,一方面是景致的進一步渲,另一方面也突出鳥倦的程度,因為馱是一種負荷,而馱的又正是太陽,包含著詩人對生活的體驗。

  ②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詩中寫詩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時所看到的情景。這情景好比一幅畫,但在畫面上的事物是動的,而不是靜的。

  鳥翻雙翅,抖落斜陽,這種夸張的描寫體現了鳥擺脫重負、追求自由的精神。

  “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把蘆葦擬人化了,給全詩平添了一些情趣與生氣。)

  (2)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歸巢的鳥、斜陽、白色的蘆葦)

  (板書:歸巢的鳥、斜陽、白色的蘆葦美景)

  3.淘氣的花牛在草地里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聰明的你知道嗎?快來讀一讀吧。自由讀古詩《花牛歌》。這是一首贊美兒童的詩,邊讀邊想,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讀這首詩,你想象到了怎樣的畫面?誰來說一說。

  花牛在草地里做夢,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詩人用簡單明朗、輕快活潑的詩句語言,描寫了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覺。)(板書:花牛在草地里睡覺童趣)

  六、指導朗讀

  方法指導:朗讀的時候要表現出花牛的可愛,用輕松活潑的語氣去朗讀。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注意讀準字音,讀流利。

  2.指名朗讀,嘗試著讀出詩的節奏。

  3.齊讀。(配樂)邊讀邊想,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談自己的發現。

  七、內化語言,拓展延伸。

  《秋江的晚上》描寫了黃昏時的美麗景色,而《花牛歌》描寫了作者童年時的樂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經有過無數的夢想或者也曾經有過許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這首詩,記錄下你的童年夢想。(要求:只寫一個小節)

  設計意圖:檢驗對詩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綜合能力的發展。

  八、課堂小結

  我們學習了這一課,知道了詩人劉大白以清秀優美的語言,描繪出的是一幅超邁曠遠,奇異瑰麗,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鳥歸巢圖”,創造出的是一種意趣叢生,情味綿綿,耐人咀嚼的詩意境界,也體會到了詩人徐志摩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像。希望同學們下課以后,多搜集一些這樣的詩歌。

  九、當堂檢測

  1. 《秋晚的江上》描繪了哪些景物?

  2. 《花牛哥》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十、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3現代詩二首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歸巢的鳥

  斜陽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覺童趣

  白色的蘆葦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詩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語感,其關鍵在于創設情景,在讀中感悟現代詩歌的特點。今天這節課,我感到很欣慰,雖然孩子們的發言并不是那么積極,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們蠢蠢欲動的心靈,只是他們還有些含蓄。從孩子精煉的發言中,我發現孩子已經懂得從大量的材料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時孩子們心中已經積淀了一定的情感。圍繞詩歌的中心,讓孩子對各種新詩內容的細節(關注詩的字、詞)進行進一步的感悟。一節課就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悄悄地的過去了,通過誦讀,感悟講解,分析,孩子們對兒童詩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點的體驗在讀中得到了升華,孩子們的情感通過讀而變現得淋漓盡致。

  不足之處:

  因為課的容量較大,一心想要讓學生對詩歌有個比較系統地了解,自己時間觀念又不強導致了效率不高。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注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是要趕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嚴格要求自己,上出實用高效的創新課。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現代詩二首》

  課型略讀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巢、葦、羅”等6個生字。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學難點:掌握詩歌的特點,激發學生學寫詩的興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創景激趣,自主設疑(5——8分鐘)

  1、同學們,走過了春天,度過了夏天,我們走進了帶著涼意的秋天,誰能說說想到秋天你會想到什么?(課件出示2)

  2、(落葉、豐收)從古至今有很多詩人對秋天也是情有獨鐘的,在他們筆下是怎樣描繪的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交流一下,請同學們來說一說自己找到的'關于秋的詩。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劉大白的一首描寫秋天的詩《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書: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用身邊的事物來勾起回憶交流齊讀課題

  二、研讀感悟,自主探究。(5——7分鐘)

  (一)初讀詩文,學習生字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出示生字“巢、葦、羅、眠、霸、占”并分別組詞。(課件出示3)

  2、分小節讀詩文。

  (二)范讀詩歌,整體感知出示詩文(課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首詩給你的印象。

  2、引導學生觀看課文配圖。

  自由朗讀課文聽師讀說一說觀看課文配圖

  三、多元導悟,合探解疑。(10——15分鐘)

  1、學生練習讀,教師相機指導評價。(出示詩歌指導讀)

  2、賞析《秋晚的江上》這樣美的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讀詩歌,品詩意。

  詩中寫詩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時所看到的情景。這情景好比一幅畫,但在畫面上的事物是動的,而不是靜的。作者把蘆葦擬人化了,給全詩平添了一些情趣與生氣。

  (2)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歸巢的鳥、斜陽、白色的蘆葦)(板書:歸巢的鳥斜陽白色的蘆葦美景)欣賞古詩《花牛歌》。這是一首贊美兒童的詩,邊讀邊想,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讀這首詩,討論詩意。

  詩人描寫了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現了歸巢的鳥兒對自由的渴望、向往,對現實的抗爭。

  (2)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花牛在草地里睡覺。)(板書:花牛在草地里睡覺童趣)練習讀詩讀詩歌,品詩意思考回答邊讀邊想討論詩意思考回答四、鞏固深化,學用延展。(8——10分鐘)

  1、比一比,組詞語。

  渡倦坐度卷座

  2、課文整體梳理。

  《秋晚的江上》描寫了一幅倦鳥、斜陽的畫面。

  《花牛歌》中描寫了、等景物。

  自由做題,指名交流答案

  板書設計: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歸巢的鳥斜陽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覺童趣白色的蘆葦教學反思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字詞。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夠說說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并說說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的“巧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兩首現代詩,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課文最前面有一段導語,通過導語我們就知道學習這兩首詩歌的方法了。誰來給我們讀讀。(學生個別讀)

  2.這段導語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書:讀詩歌,說景物,想畫面。

  3.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讀讀兩首詩,我們先讀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學習第一首。

  (一)讀出節奏

  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朗讀)

  教學提示:

  ①正音,盡(jǐn)管、蘆葦(wěi)。

  ②用詩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對比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現代詩歌分行的特點,并通過朗讀,讀出詩歌的節奏。

  2.齊讀詩歌。

  (二)想象畫面

  1.多美的朗讀,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此時此刻正在江邊欣賞著這幅美景,再仔細瞧瞧,這畫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

  教學提示:

  ①學生自讀中發現景物:鳥兒、斜陽、江上、蘆葦,老師板畫江上、蘆葦、鳥兒。

  ②學生借助教具“太陽”板貼,嘗試結合詩歌意思將斜陽放在畫面的適當之處。學生在板貼中,感受斜陽漸漸西沉,時間緩緩推移。

  2.想象畫面,讀出詩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

  1.有人說,一首好詩一定有詩人巧妙的構思,從古至今,詩都很強調構思,這首詩中你發現詩人的巧思了嗎?

  教學提示:

  ①感悟“馱”字的巧思。倦鳥歸巢、夕陽西下,這本來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過的景象,可是作者卻說它是馱著斜陽回去,把原本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聯系到了一起,這就是詩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夕陽灑在江面上,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詩人筆下,這一切似乎是鳥兒帶來的。

  ③感受“妝成紅顏”的巧思。這白頭蒼蒼的蘆葦,因為這夕陽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多么奇妙的巧思呀。

  2.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充滿詩意的畫面中。(配樂學生朗讀)

  3.讓我們輕輕閉上雙眼,夕陽西下,倦鳥歸林,江水瑟瑟……讓我們想象這樣的畫面聽同學讀,讓我們一起背一背,把這樣的畫面印在腦中,記在心里。配樂背誦全詩。

  三、自學第二首詩歌。

  1.出示自學要求:

  ①請用“讀詩歌、說景物、想畫面、悟巧思”四個方法自學《花牛歌》,在學習單上完成自評。

  ②同桌合作,交流自學情況并相互評價。

  2.學生根據自學要求,小組合作學習《花牛歌》。教師提示學生,“悟巧思”為挑戰要求,可選擇完成。

  3.師生、生生結合自學情況展開交流。

  教學提示:

  ①說景物。結合畫面理解“剪秋蘿”。辨別“小尾巴”是不是景物。

  ②想畫面。結合語句想象花牛的自由自在,悠閑自樂。

  ③悟巧思。感受詩歌反復的手法。根據學生的讀悟情況,機動引導學生感受“霸占”“偷渡”中巧妙的構思。

  4.配樂朗讀、背誦詩歌。

  四、小結。

  當我們再讀到現代詩的時候,可以用“讀詩歌、說景物、想畫面、悟巧思”的方法自己嘗試學一學。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12

  一、課前解析:

  關注文本:本課選擇了兩首現代詩:《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第一首描寫了秋江傍晚,余暉浸染的絢麗美景;第二首描繪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閑暇愜意的生活圖景。兩位詩人通過優美的文字、獨特的意境,帶給我們生動的畫面和美的感受,也給讀者在文字中以極大的想象空間。

  關注語言:《秋晚的江上》,行文巧妙。全文未用“秋”“晚”任何一字,就在詩歌中做出了回應:“秋”字呼應詩中“頭白的蘆葦”,點出了季節;“晚”字呼應詩中的“歸鳥”“斜陽”,點出了時間。

  《花牛歌》每一節寥寥數語,卻都是一幅畫:花牛坐在草地上,壓扁了剪秋蘿;花牛在草地里睡覺,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動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夢,夕陽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詩中四幅畫面動與靜交替變化,呈現了一種律動之美,也展現了一頭可愛俏皮、悠閑自在的花牛。詩歌一節一韻,云隨情生,朗朗上口,將花牛自由、俏皮、悠閑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巢、葦”等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像,能說出詩中描繪的景物和畫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閑。

  三、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像,能說出詩中描繪的景物和畫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閑。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教師范讀,引入課題

  1.教師范讀

  教師提問: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首現代詩。同學們,這兩首詩歌,你喜歡哪一首呢?為什么?

  預設1:我最喜歡第二首《花牛歌》,這頭花牛的生活可真是自由自在啊!

  預設2:我喜歡第一首,鳥兒、蘆葦,江面,感覺特別遼闊。

  2.板書課題

  二、自由朗讀,認讀生字

  1.自由朗讀,提出要求:

  教師:請大家像老師這樣,讀一讀詩歌,對于要求會認的二類字,請你多讀幾遍,記住它的樣子。

  2.指名讀詩,重點關注以下二類字

  巢 葦 羅 眠 霸 占

  三、體會詩歌,展開想象

  1.小組學習,描述畫面

  教師:這兩首詩都是現代詩,用寥寥數語,就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畫卷。請大家在小組中朗讀詩歌,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描述給同學聽。(設計意圖:教師充分相信學生,緊緊圍繞教學重點進行提問,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全班交流

  預設:

  《秋晚的江上》

  教師:請大家用筆畫出詩中描繪的景物。

  預設:鳥兒、斜陽、雙翅、江、蘆葦

  教師追問:這首詩歌一共有兩個小節,像《走月亮》一樣,你能不能給每一個小節起一個名字呢?

  預設1:第一小節寫了鳥兒回家。可以叫做“鳥歸圖”。

  預設2:第二小節寫了夕陽西下,可以叫“夕陽圖”。

  教師提問:那我們一起先來欣賞“鳥歸圖”。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預設1;小鳥們累了,可是小鳥們在在回家的時候仍然不忘記帶上斜陽。他們和夕陽是好朋友。

  預設2:紅紅的太陽掛在天上,一群小鳥飛來,馱著夕陽往家的方向飛去。

  教師過渡:可是,沒馱穩,瞧,夕陽掉進了江里。再來看夕陽圖,你們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

  預設1:小鳥們你追我趕,打打鬧鬧,一不小心把夕陽掉了下來。江面上一下子就被染成了紅色。

  預設2:江面旁邊的蘆葦,也被映照成了紅色了。

  教師小結:鳥和夕陽,江和蘆葦都在作者的筆下那么調皮而可愛,請你們帶著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小詩吧。

  《花牛圖》

  教師提問:花牛在在地上都干了什么呢?(設計意圖:看似簡單的問題,是在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結構)

  預設1:花牛在草地里坐下來、在草地睡覺、在草里上走來走去,還在草地上做夢呢!

  教師提問: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你讀到、想到的畫面呢?

  預設1:一只肥碩的花牛,屁股肥肥的,在草地里一坐,就壓塌了一片剪秋蘿。

  預設2:花牛玩累了,就直接在草地睡覺,抬眼一看,許多白云在天上飄來飄去。

  預設3:吃飽了,睡足了的花牛,在草地里高興地走來走去,你們瞧它的小尾巴,甩來甩去,滴溜溜地轉圈圈。

  預設4:天色漸漸晚了,小花牛睡著了,打了一個盹兒,做了一個夢。一眨眼的功夫,太陽就悄悄地落山了。

  教師總結:同學們想象力太豐富了,這真是一只悠閑自在的花牛。請你們也嘗試著自己就是這只小花牛,來讀一讀這首小詩吧。

  四、仿寫詩歌

  教師:花牛在草地上還能做什么呢?請同學們使者說一說,寫一寫吧。

  作業:

  把這兩首詩讀給爸爸媽媽聽。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認“巢、葦、羅”等6個生字。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感受童年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復朗讀詩歌,說說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4.通過詩文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感受童年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學難點】

  反復朗讀詩歌,說說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導入,引起學生思索——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歸納學生發言,引出所講題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讀詩歌1.教師范讀

  (注意語速、語氣、語調)

  強調字音---一巢(cháo)

  2.學生齊誦讀

  第一遍,讀準字音。

  第二遍,感受詩歌內涵。

  (1)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注意讀準字音,讀流利。

  (2)指名朗讀,嘗試著讀出詩的節奏。

  在腦中構思一幅畫面,畫面上會出現什么景物?

  歸鳥、夕陽、蘆葦

  在什么季節、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現了歸鳥、夕陽、蘆葦

  3.讀這首詩,討論詩意。

  詩中寫詩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時所看到的情景。這情景好比一幅畫,但在畫面上的事物是動的,而不是靜的。作者把蘆葦擬人化了,給全詩平添了一些情趣與生氣。

  小組討論說一說,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歸巢的鳥、斜陽、白色的蘆葦

  4.欣賞《花牛歌》。這是一首贊美兒童的詩,邊讀邊想,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讀這首詩,討論詩意。

  詩人描寫了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現了歸巢的鳥兒對自由的渴望、向往,對現實的抗爭。

  6.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覺。)

  三、小結:

  秋晚的江上黃昏時的景色是美麗的,而《花牛歌》描寫了作者童年時的樂趣。

  【板書設計】

  晚秋的江上:歸鳥

  斜陽

  蘆葦—美景

  花牛歌:睡覺

  有趣

  【教學反思】

  《現代詩二首》(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詩人劉大白1923年的作品,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新詩,歸鳥低飛,殘陽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詩人徐志摩的作品,這首詩歌使我們體會到了童年時的樂趣。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像,讓我們在詩的世界里享受著生活的樂趣詩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語感,其關鍵在于創設情景,在讀中感悟現代詩歌的特點。今天這節課,我感到很欣慰,孩子們的發言并不是那么積極,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們蠢蠢欲動的心靈,只是他們還有些含蓄。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現代詩二首》教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四年級上冊語文《牛和鵝》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抓住有關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動。2、體會作者從各個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從而在寫作上受到啟發。...

  • 最新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自學本課生字新詞,準確理解詞句的意思。認識本課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積累詞匯。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情感目標抓住課文重點,讀懂課文,懂得“愛好勤奮,勤奮出人才”的道理。...

  • 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資料(精選2篇)

    一、四字詞語篇昂首東望 若隱若現 風平浪靜 水天相接 橫貫江面 齊頭并進 漫天卷地 年逾古稀 殊死拼搏 若有所思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隨遇而安 鮮花盛開 綠樹成陰 鮮果飄香 狂風大作 年少氣盛 南征北戰 所向披靡雪花飛舞 草翠花開 局促不安 毫...

  • 四年級上冊語文《去年的樹》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讀通課文,品味重點詞句。會入情入境地演讀課文。2、過程和方法目標:學會多元交流、多向對話。學會把課文讀薄、讀厚的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小鳥與大樹間真摯的友情。...

  • 四年級上冊語文《鳥的天堂》說課稿(精選15篇)

    一、說教材[教材簡析]:小學九年義務教育浙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語文第11課《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1933年文學家巴金到這里游覽后,就給他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鳥的天堂” 還寫下了這篇散文。...

  • 四年級上冊語文《幸福是什么》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很多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呢?畢淑敏在百家講壇上有一句這樣的開場白: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究竟什么是幸福?有人說金錢就是幸福,那么為什么我們現在的人均收入已經提高了很多,但感到幸福的人卻并沒有比以前增加呢?是什么阻礙...

  • 主題閱讀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4篇)

    1、觀察理解小熊本杰明被氣球帶上天,最終安全回到自己家的有趣情節,感受關愛他人的快樂。2、能對故事中情節的空白點展開想象,并用語言或肢體語言的方式大膽表現出來。...

  •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4篇)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贊許的。...

  •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七單元教學設計(精選2篇)

    【教材分析】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編排了精讀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和略讀課文《烏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5篇)

    識字是閱讀的起點和基點,乃至全部語文能力的根基。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等諸因素,小學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達到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目...

  • 四年級上冊語文《牛和鵝》教學反思(通用17篇)

    通過本次教學,讓我對文本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課文其實就是通過牛和鵝眼里感覺到的人,與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造成了牛和鵝對人的不同的態度。也就是牛和鵝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反映也不一樣。...

  •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14篇)

    《氣象學家竺可楨》教學目標 :1、感受竺可楨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學研究上的精神。2、學會本課6個生字,能理解“支撐”等9個詞語的意思;初步學會用“只有……才……”等寫句子。3、能根據提供的情節復述課文第一、二段。...

  •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教案(通用2篇)

    第五單元:神奇的大千世界21 觀 潮教材分析:這篇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和潮來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觀。...

  • 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中的生字,理解課文中出現的詞語。2、技能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養學生細心體察生活細節的能力,背誦第4自然段。...

  • 四年級上冊語文《麻雀》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如果說教學是一種實踐,那么公開課就是實踐的檢閱。九月來到徑河小學,經過多次的聽課學習,我也有幸能夠得到專家的指導,上了來到小學的第一節公開課。...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爱县| 太白县| 岳普湖县| 郧西县| 中山市| 桦南县| 大丰市| 伽师县| 肥东县| 屯留县| 山阳县| 炎陵县| 麟游县| 定边县| 延吉市| 河源市| 牙克石市| 九寨沟县| 洪泽县| 梁平县| 庄浪县| 石景山区| 东乡县| 普宁市| 邓州市| 眉山市| 治多县| 徐水县| 土默特左旗| 万源市| 黄龙县| 手游| 滦平县| 曲沃县| 多伦县| 米脂县| 潜江市| 常德市| 黄冈市| 菏泽市|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