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科學認識昆蟲教案(精選3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認識昆蟲教案 篇1
一、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與日俱增,他們會在戶外小心翼翼地觀察螞蟻和小蝸牛,會細心地照顧植物角中的小烏龜和金魚。借此契機,開展了以動物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在科學《認識昆蟲》中,從動物世界的角度導入,在教師自編故事的情景中提高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提高萌發對小動物的熱愛之情。
二、活動目標
1、借助故事情節,認識常見的昆蟲,知道昆蟲的主要特征。
2、通過觀察、比較,能夠分辨出昆蟲,提高觀察能力。
3、對昆蟲知識以及對自然和科學產生興趣和愛好。
三、活動重點
認識常見的昆蟲,知道昆蟲的主要特征。
四、活動難點
能夠通過觀察、比較區分昆蟲和非昆蟲。
五、活動準備
PPT、小動物音頻。
六、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在森林王國中住著一群可愛的小動物們,有上躥下跳的小松鼠,輕盈跳躍的小鹿,有天上飛的小鳥、大雁、老鷹,還有水里游的小魚小蝦。它們無憂無慮地生活在這片森林中。“叮”,這時森林廣播站傳來了小蜜蜂的聲音。
播放小蜜蜂音頻:“大家好,我是小蜜蜂,明天是我的生日,邀請我的昆蟲朋友們來參加生日派對,聚會地點在森林之家,歡迎昆蟲朋友們的到來哦。”
(二)基本部分
1、聽故事、辨昆蟲。
(1)師:第二天早上,第一個到森林之家的小動物是小蚯蚓。
播放小蜜蜂和小蚯蚓的音頻:
小蜜蜂:“小蚯蚓,對不起,你不能參加我的生日派對。”
小蚯蚓:“小蜜蜂,為什么我不能參加呢?”
小蜜蜂:“小蚯蚓,你是我的好朋友,但你不是我的昆蟲朋友,因為你沒有腿,所以你不能參加我的昆蟲生日派對。”
(2)師:緊接著來到森林之家的是小蜘蛛和小蝸牛。
播放小蜘蛛、小蝸牛、小蜜蜂的音頻:
小蜘蛛聽到了高興極了,說:“小蜜蜂,我可以參加你的生日派對嗎?”
小蜜蜂:“對不起,你也不能參加,因為你的頭上沒有觸角。”
小蝸牛:“小蜜蜂,我有觸角,我可以參加嗎?”
小蜜蜂:“小蝸牛,對不起,你也不能參加,因為你的身體沒有頭、胸、腹三部分。”
(3)師:這時,小蝴蝶和小蜻蜓飛來了,小蜜蜂開心地迎接著它們的到來。
播放小蝴蝶、小蜻蜓、小蜜蜂的音頻:
小蜜蜂:“小蝴蝶,我的昆蟲朋友你好,歡迎你來參加我的生日派對,快請進吧。”
小蝴蝶:“謝謝你,因為我的身體有頭、胸、腹三個部分,而且我還有一對觸角和六條腿,所以我是昆蟲。”
小蜻蜓:“我也有頭、胸、腹三個部分,也有一對觸角和六條腿,所以我也是昆蟲。”
小蜜蜂:“小蜻蜓,歡迎你,我的昆蟲朋友!”
2、兩兩對比,認識昆蟲的特征。
(1)分別對比蚯蚓、蜘蛛、蝸牛和小蜜蜂,小結它們被拒之門外的原因。
師:小朋友們,請問你們發現小蜜蜂昆蟲朋友的秘密了嗎?
請觀察圖片上蚯蚓和蜜蜂,它們倆有什么不同?
請觀察蜘蛛和蜜蜂,它們倆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蝸牛也會被拒之門外呢?請認真觀察蝸牛和蜜蜂,它們倆有什么不同?
小結:蚯蚓沒有腿,蜘蛛沒有觸角,蝸牛沒有頭、胸、腹三個部分。所以,它們都不是昆蟲。
(2)對比蜜蜂和蜻蜓,總結昆蟲的特征。
師:現在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蜜蜂和蜻蜓,它們倆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小結:蜜蜂和蜻蜓都有頭、胸、腹三個部分,有一對觸角和六條腿,所以它們倆都是昆蟲。
3、尋找更多昆蟲,加入生日派對。
(1)師:現在來參加小蜜蜂生日派對的昆蟲朋友只有小蝴蝶和小蜻蜓,它們想請小朋友們幫助它們尋找更多的昆蟲一起參加,讓我們一起看看還有哪些是昆蟲寶寶吧。
(2)尋找昆蟲
出示尋找昆蟲記錄表,幼兒根據昆蟲的特征進行觀察和區分,昆蟲貼上綠色圓點,非昆蟲貼上紅色圓點。
小結:
①蝴蝶和螳螂是昆蟲,標記為綠色圓點。
②蜘蛛、蜈蚣和蝸牛不是昆蟲,標記為紅色圓點。
③螞蟻有頭、胸、腹三個部分,有一對觸角和六條腿,是昆蟲,標記為綠色圓點。
(三)結束部分
小蜜蜂邀請小朋友們化身為昆蟲一起參加生日派對,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昆蟲頭飾,隨著音樂一起開心地玩耍。
七、活動延伸
師:小螞蟻的生日派對快結束時,毛毛蟲一扭一扭地來了,小朋友猜猜看毛毛蟲是昆蟲嗎?能參加生日派對嗎?我們在下次活動中一起揭秘答案吧。
本次活動以小蜜蜂舉辦生日宴會為線索,運用分角色擬人化的方式把昆蟲的特征娓娓道來,充滿童真的音頻吸引了幼兒的關注,激發了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
在小蜜蜂迎接客人的過程中,拒絕了三位非昆蟲的朋友,說出了拒絕它們的理由,從反面講述了昆蟲有一對觸角,六條腿,有頭、胸、腹三部分的身體結構特征,同時,接受了兩位昆蟲朋友的到訪,再次強化了幼兒對昆蟲特征的理解,通過認識昆蟲記錄表,再一次讓幼兒進行區分,既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又讓幼兒知道如何去對比事物的不同。
這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要求:讓幼兒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感興趣,具備初步的探索能力,能用多種感官去探索。
在活動的最后,引出毛毛蟲這一昆蟲的幼蟲,可以在下一次的課程中學習化蝶的過程,在課程上遵循了發展性的原則,讓幼兒能夠有進一步的學習目標。在活動設計上通過小蜜蜂想要邀請更多的昆蟲朋友來參加宴會這一方式鞏固已知經驗,幼兒在情境中完成了知識點的深化。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社會領域的要求:喜歡承擔一些小任務。
總的來說,本次活動構思巧妙,活動環節流暢連貫。選取了小朋友們常見的幾種昆蟲,以此為契機,讓幼兒大自然中的昆蟲產生探索興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繼續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觀,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多采用多媒體手段,選擇幼兒所喜愛的生活事物和現象,采用情境化、游戲化的方式,直觀具體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認識昆蟲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習性。
2.喜歡探究昆蟲的秘密,發展比較觀察的能力。
3.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與人們的關系,知道要愛護益蟲。
活動準備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別放于5-6個透明玻璃瓶內,用紗布封住瓶口。
2.記錄表、記錄筆5-6套。
3.幼兒學習資源。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發幼兒對昆蟲的興趣
(1)教師分別說出蟋蟀、螳螂的謎面,請幼兒猜猜是什么,猜對后出示裝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發幼兒觀察的興趣。
(2)請幼兒自由觀察蟋蟀、螳螂,滿足好奇心。
2.分組觀察記錄,比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異同
(1)教師交代觀察要求:4-5名幼兒分為一組,一起觀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們身上都長了什么?是什么樣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請一位幼兒把大家的發現在記錄表里圈記出來。
(2)幼兒分組進行自由觀察和交流。教師加入幼兒的.觀察,一起交流發現,解答幼兒的疑問,重點指導幼兒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比較兩只昆蟲的異同。
(3)展示觀察記錄,分享觀察收獲。請幼兒根據觀察記錄,說一說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發現。教師對幼兒的介紹進行提升總結,提出昆蟲的概念和特征。
提問: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稱是什么?
小結: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條腿,兩對翅膀都會飛,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昆蟲。
3.引導幼兒討論、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習性
小結: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叢里,能吃掉蒼蠅、蚊子、蝗蟲等多種害蟲,是我們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叢或磚塊的下面,喜歡夜里出來活動,喜歡“打架”,能發出好聽的叫聲,吃各種作物、樹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蟲。
4.閱讀幼兒學習資源,拓展幼兒關于昆蟲的經驗
活動延伸
1.將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帶領幼兒飼養并繼續觀察,一段時間后帶領幼兒進行放生活動。
2.結合有關昆蟲的視頻,或帶領幼兒到戶外尋找螞蟻、蟋蟀等昆蟲,觀察它們的活動,了解其生活習性,增進幼兒對昆蟲的認知。
幼兒園中班科學認識昆蟲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互相交流有關昆蟲的資料,萌發對昆蟲的探究興趣。
2、 認識幾種常見的昆蟲,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生活習性及其與我們的關系。
3、 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4、 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材料與工具:
幼兒收集到的有關昆蟲的資料
過程設計:
一、 師提問,引出討論的主題:你們收集到哪些有關昆蟲的資料?它們的名字叫什么?
二、 請幼兒自由發表各自所了解的知識和經驗,教師作適當的記錄。
三、 展示資料,幼兒互相參觀并交流有關昆蟲的話題。
小結:幼兒共同感興趣的內容,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昆蟲的奧秘。
活動反思:
幼兒第一天開展有關于昆蟲的知識討論,興趣非常濃厚,個別幼兒帶來的書籍中介紹的昆蟲的知識也較為豐富詳盡,可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截取有針對性的昆蟲開展探索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