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通用15篇)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識,在實踐中嘗試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積累合作經驗。
2.能積極、大方地參與游戲,生動形象地表現角色。
二、活動準備:
故事中各種動物的頭飾,簡單的池塘環境布置;熟悉故事,對蝌蚪的生長活動很感興趣,有比較豐富的經驗。
三、活動過程
1.引起回憶,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師: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排練一個節目,節目的名字叫什么?里面有哪些小動物?
2.回憶上次游戲出現的問題,師幼共同商討解決。
(1)昨天排練節目的時候,我們發現,當音樂開始的時候鴨媽媽、魚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們都能馬上上來,可后面跟著的寶寶們沒有馬上出來,是什么原因呢?(不聽音樂、注意力不集中)(2)今天排練的時候,寶寶們的動作一定要跟著媽媽。
3.幼兒選擇角色,進行表演。
(1)我們小朋友都選好了自己的角色,但在表演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什么呢?
(2)今天我們表演的時候老師還有一個要求,表演結束后我們要選出6個最佳表演獎,每種小動物中選出一個表演得最好的小演員。
(3)什么樣的表演可以評為最佳表演獎?
4.幼兒體驗游戲。
師:小演員們都準備好了嗎?演出就要開始了。請欣賞表演游戲《小蝌蚪找媽媽》
幼兒進行表演。
5.評價和小結。
(1)師:你們覺得今天的表演中,誰可以獲得"最佳表演獎"?為什么?(從聲音、動作、表情等進行評價)(2)剛才的游戲中遇到了什么困難?該怎么辦?
《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活動課堂很有趣。它主要是對話,是培養兒童語言發展的良好材料。重新思考由我自己設計的該活動類,盡管有成功的一面,但仍然存在許多缺點。
我認為此類課程的設計自然,流暢,生動。教學內容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風格。生動的視覺教具是孩子們的興趣所在。首先,向老師詢問孩子們,當他們回家而不見母親時,會產生什么樣的情緒,讓孩子們知道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系,然后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不僅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使孩子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表情,孩子們對小燕的各種動態有一定的了解。老師首先讓孩子們了解小燕的特點,然后讓孩子們討論小樽游泳的逆轉,如何改變小樽游泳的方向,突出本活動課的重點。巧妙地將語言發展,數字感知和探索結合起來。
Xiaokeke:蝌蚪(英語:t)在古代,寫“ Kingdou ”是青蛙和狒狒的幼蟲,也被稱為糯雞蛋。剛孵出的柴刀,身體呈紡錘形,沒有四肢,嘴巴和內痔。它的尾巴很長,側面平坦。外蝎在頭部的兩側分支。它吸附在水草上,并依靠體內剩余的蛋黃來提供營養。主要是團體。隨著蟑螂的成熟,它們開始退化,逐漸從四肢中生長出來,然后(對于青蛙和)通過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其尾巴。活動課的重點。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2
游戲目標
1、教幼兒練習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跑,鍛煉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2、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游戲準備
1、知識準備:熟悉《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和幼兒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師在場不同方位扮演(鴨、魚、龜、鵝、青蛙)媽媽。
3、幼兒胸飾(可正反翻轉)一面為小蝌蚪,一面為小青蛙。
4、音樂帶。
游戲過程
一、開始部分(教師和幼兒在場地中間蹲下作睡覺狀)
(音樂聲中)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里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來游去,十分快活。
教師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蘇醒,隨音樂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淶游去,活動身體。
〔注: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著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做游戲前的準備活動〕
二、中間部分
1、老師:聽,什么聲音?咦,小伙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里?
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里?
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里?
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里?
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游,青蛙媽媽來了。
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注:小蝌蚪們高興地跟著媽媽游淶游去,間或停下進行有禮貌的對話,有利于活動節奏的控制]
結束部分(小蝌蚪們翻出小青蛙胸飾)
1、(音樂歌曲小青蛙)小青蛙們高興地圍著媽媽跳舞,做各種親熱的動作,跟著媽媽一邊呱呱叫,跟著媽媽一邊學蛙跳。
[注:這里表現小蝌蚪愛媽媽的情感同時又加大了幼兒腿步肌肉的活動強度]
2、青蛙媽媽:孩子們,田里的害蟲可多了,練好本領跟媽媽一起去捉害蟲吧!
3、青蛙們捉到害蟲后,高興地和媽媽一起聽著音樂自由舞蹈。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一開始創設游戲的氛圍,讓孩子模仿小蝌蚪的游動,用身體動作來感知和體驗蝌蚪的不同動態,為后面的繪畫環節做好鋪墊。在課件的運用上,能調動幼兒的情緒,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孩子的情感體驗得到了升華,更加深了孩子對親情的感受。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名稱: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表現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主要情節。
2、引導幼兒用與物體相應的顏色作畫。
3、培養幼兒注意遠近、大小關系,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重點: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
難點:注意遠近、大小關系,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鴨子、魚、烏龜、鵝、青蛙圖片,圖畫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我們已經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今天我們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內容畫出來,每一段故事畫一張畫,連起來就叫連環畫,讓別人把幾張畫連起來看就知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2、引導幼兒觀察主要角色的特征。
幼兒討論,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動物。
出示動物圖片,請幼兒觀察。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我們把故事分成6幅圖,在畫的右下角標上數字。
畫之前,請幼兒先想好如何構圖。
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將主要角色畫在紙的中間,注意添畫與主題有關的事物,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動物形象和設計畫面。
4、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鼓勵幼兒與鄰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賞并講述故事內容,選出畫的最好的作品進行表揚并讓幼兒介紹作畫經過。
教學反思:
在上好一節課時,我們一定要做好活動準備,包括了物質準備,我做了40個小蝌蚪的頭飾,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模仿蝌蚪的樂趣、畫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圖,讓每個孩子在視覺上體驗美的樂趣,受到美的熏陶。同時要做好經驗準備,課前我問孩子們,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故事嗎?沒想到有的幼兒從來沒有看過、也沒聽過這個故事,雖然是少數的孩子,但是在課前需要孩子們都能了解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于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動畫片,還是我小時候看的上海制片廠的水墨畫的動畫片,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非常認真地觀看,并且要求再看一遍,連我都和他們一起重溫了我的童年了。現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類新的動畫片。我問孩子們見過小蝌蚪嗎?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從動畫片、圖畫書上見到過,所以我決定在上課時要給孩子們拿幾只活的小蝌蚪,他們一定很感興趣、很開心。感覺孩子接觸活的動物太少了,接觸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讓家長回家帶孩子了解小蝌蚪進化青蛙的過程,有條件的話,家里養幾只小蝌蚪,讓孩子親身觀察,沒有的話可以看圖書和上網了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活動目標的內容,但是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加強家園聯系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么。老師也要有經驗準備,做好預設問題,熟記教案,把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要預想到,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方案。孩子們上課積極性很高,興趣很濃厚,尤其是讓兩個孩子到前面做示范,畫蝌蚪,兩個孩子都不想回去了,孩子沒有用過棉簽畫畫,所以很好奇,興趣很高。美術活動,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確,畫畫要求,衛生要求,把可能發生的問題都要想到,對幼兒要提出要求。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4
游戲目標
1、教幼兒練習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跑,鍛煉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2、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游戲準備
1、知識準備:熟悉《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和幼兒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師在場不同方位扮演(鴨、魚、龜、鵝、青蛙)媽媽。
3、幼兒胸飾(可正反翻轉)一面為小蝌蚪,一面為小青蛙。
4、音樂帶。
游戲過程
一、開始部分(教師和幼兒在場地中間蹲下作睡覺狀)
(音樂聲中)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里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來游去,十分快活。
教師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蘇醒,隨音樂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淶游去,活動身體。
〔注: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著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做游戲前的準備活動〕
二、中間部分
1、老師:聽,什么聲音?咦,小伙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里?
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里?
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里?
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里?
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游,青蛙媽媽來了。
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注:小蝌蚪們高興地跟著媽媽游淶游去,間或停下進行有禮貌的對話,有利于活動節奏的控制]
結束部分(小蝌蚪們翻出小青蛙胸飾)
1、(音樂歌曲小青蛙)小青蛙們高興地圍著媽媽跳舞,做各種親熱的動作,跟著媽媽一邊呱呱叫,跟著媽媽一邊學蛙跳。
[注:這里表現小蝌蚪愛媽媽的情感同時又加大了幼兒腿步肌肉的活動強度]
2、青蛙媽媽:孩子們,田里的害蟲可多了,練好本領跟媽媽一起去捉害蟲吧!
3、青蛙們捉到害蟲后,高興地和媽媽一起聽著音樂自由舞蹈。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一開始創設游戲的氛圍,讓孩子模仿小蝌蚪的游動,用身體動作來感知和體驗蝌蚪的不同動態,為后面的繪畫環節做好鋪墊。在課件的運用上,能調動幼兒的情緒,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孩子的情感體驗得到了升華,更加深了孩子對親情的感受。
本文擴展閱讀:蝌蚪(英文:tadpole )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蠑螈、鯢等兩棲類動物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群居為主。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后(對于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5
目標: 1、體驗游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
2、培養幼兒動作的創造性。
3、體驗到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有一幅有小蝌蚪池塘的圖片;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圖片各一張;音樂《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過程:1、做小火車的律動進入室內:
“小朋友們,春天是個春暖花開的季節,讓我們一起開著小火車去郊游吧。”音樂起,做律動進入室內。
2、引導幼兒觀察圖片:
“火車到站了,哇,這了好美啊,看!這是什么呀?”“你們還看到了什么其他的東西了嗎?”
3、引導幼兒自己創作小蝌蚪游泳的動作:
“好多可愛的小蝌蚪啊,他們在干什么呢?”“你們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泳的嗎?”請個別幼兒創作并表現出小蝌蚪游泳的動作。
教師清唱前半段歌詞,并和幼兒一起做小蝌蚪游泳的動作。
“小朋友,你們開心嗎?小蝌蚪好像有點不開心呢?我們來問問他怎么了?”繼續放后面一段歌曲“原來他們找不到媽媽了,我們一起來幫他們找媽媽吧。”
4、引入情景,角色扮演:
“現在我是蝌蚪姐姐,你們做我的小蝌蚪吧,讓我們一起去找媽媽吧。”
( 1) 放前半段音樂,并跟著音樂做律動,音樂結束,鴨媽媽出現,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老師扮}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一張大嘴巴,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 音樂再起,蝌蚪繼續游,到最后一句“媽媽,媽媽在哪里”時鯉魚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 音樂再起,蝌蚪繼續游,到最后一句“媽媽,媽媽在哪里”時烏龜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烏龜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服,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4) 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快速游到媽媽身邊,一起拍手說:“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6
說教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圖根據課文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說目標
1.這是一篇一年級的課文,在低年級的語文學習中,識字是主要任務,根據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因此我把“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什、么”等6個生字”定為本課的目標之一。把有感情地朗讀好課文定為本課的另一重要的教學目標。
說教法:本課的基本教學方法為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輔助于遷移法,
學法指導:
1、讀、劃、演、品
2、感情朗讀
3、遷移訓練
情感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遷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質素。
說教學程序
一、尋人啟示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方法動機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學生能對本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你的這節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課伊始設計了從一則“尋人啟示”,
尋人啟示
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朋友小蝌蚪,我生下來就沒有見過媽媽,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高高興興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好羨慕呀!可我不知道自己的媽媽在哪里,也不知道媽媽長的什么樣,你們能幫我找找媽媽嗎?如誰能幫我找到媽媽,請撥打我的手機:13912345678。我一定會好好地謝謝他的。
小蝌蚪
2003年3月
這則啟示一出來,立刻激發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而且孩子們也是極富同情心的,因此很快就把孩子們引進了課文中。
二、自主識字,掃除障礙
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以識字為主,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首先讓孩子們仔細觀察,自主識字,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況,重視老師的范寫,孩子再自己臨寫,交流匯報自己記憶生字的好方法。
三、精讀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因為本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所以在學這段課文前,我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圖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點?再結合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由于這幾個詞很有特色,因此我相機安排了一個比較詞語:“大腦袋”和“大大的腦袋”“長尾巴”和 “長長的尾巴”讓孩子們通過比較領悟到兩個詞的不同,體會小蝌蚪的特點,緊接著讓孩子們練習說話:仿說:寬嘴巴、黑身子。伺機積累詞語,及時地把這種能力內化為孩子們自己的知識,為他們今后的寫話打好基礎。再在孩子們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孩子們把這段課文讀好,讀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課件出示圖,先觀察圖上畫了什么?再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讀,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的話。
(2)這幅圖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圖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課件出示對比圖)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媽媽?
(4)練習說話: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教小鯉魚捕食,心里會想些什么?
因為這樣的場景跟孩子們的生活比較接近,孩子們也大多有過這樣的體驗,因此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說話的時機,相信孩子一定能說得很好。
(5)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6)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7)看著動畫,給動畫片配音。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用這種入情入境的方法,把孩子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朗讀課文,他們會很快進入角色,同時也能讀得聲情并茂。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表演“追上去”。
(4)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
(5)分角色朗讀
(6)給動畫片配音。
這一自然段和前一自然段結構相同,有上一節的學習做基礎,因此這一段,我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導孩子們學,旨在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有一位教育者說得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傳授已有的東西,教師教的目的也是為了不教。由此可見,教給孩子學習方法是多么得重要。
4、學習后面幾段
(1)出示課件(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
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
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
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
小蝌蚪變成青蛙后,跟著媽媽去干什么了?
組內分角色讀一讀。
(3)匯報交流。
由前面的老師教到半扶半放地學,再到現在的小組合作學,就水到渠成了,孩子們合作學習的過成其實就是把老師教給的學習方法內化為自己能力的過程,這種由理論知識再到實踐的過程,對于孩子們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都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5、總結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這個知識點再一次強化。
6、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于青蛙的哪些知識,交流。
你還想知道有關青蛙的哪些知識?
7、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8、指導寫字“變、條”
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況。
師范寫,生臨寫,評價。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掌握用棉簽畫小蝌蚪的方法。
(2)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3)讓幼兒關愛小動物。
(4)在創作時體驗色彩和圖案對稱帶來的均衡美感。
(5)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重點難點
重點:怎樣正確使用棉簽畫畫
難點:掌握用棉簽畫小蝌蚪的方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一幅大的池塘背景畫、幼兒每人一幅A4紙的池塘背景畫、為每個幼兒準備一個小蝌蚪的頭飾、青蛙媽媽的頭飾一個、棉簽若干、黑色水粉顏料、調色盤若干、籃子和手紙若干、鋼琴、魚缸和幾只小蝌蚪。
(2)經驗準備:幼兒經驗準備:課前我問孩子們,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故事嗎?沒想到有的幼兒從來沒有看過、也沒聽過這個故事,雖然是少數的孩子,但是在課前需要孩子們都能了解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于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動畫片,還是我小時候看的上海制片廠的水墨畫的動畫片,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非常認真地觀看,并且要求再看一遍,連我都和他們一起重溫了我的童年了。現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類新的動畫片。我問孩子們見過小蝌蚪嗎?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從動畫片、圖畫書上見到過,所以我決定在上課時要給孩子們拿幾只活的小蝌蚪,他們一定很感興趣、很開心。感覺孩子接觸活的動物太少了,接觸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讓家長回家帶孩子了解小蝌蚪進化青蛙的過程,有條件的話,家里養幾只小蝌蚪,讓孩子親身觀察,沒有的話可以看圖書和上網了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活動目標的內容,但是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加強家園聯系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么。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小蝌蚪
(1)師:孩子們,今天李老師跟小朋友一起猜個謎語“大腦袋,長尾巴,從頭到尾黑黝黝,游來游去找媽媽。(打一小動物)。(謎底:小蝌蚪)
幼:孩子們一起說的:“小蝌蚪”。
(孩子們很喜歡猜謎語,他們喜歡這種文字游戲,感覺很神秘,平時在休息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經常猜謎語,可以鍛煉孩子的思維綜合反應能力,開發智力,他們很開心這個時間段。在謎語導入過程中,我故意把語氣放慢,邊說邊做相應的動作,動作可以夸張可愛些,小班孩子們看的、聽的很認真,加上以往的謎語游戲訓練,孩子們應該都能猜到是什么動物——小蝌蚪。用謎語導入,為了增加課上的趣味性,挺高孩子們的興趣。)
(2)師:那你們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嗎?
幼:聽過
師:到最后小蝌蚪找到它們的媽媽了嗎?
幼:找到了。
師:那誰是小蝌蚪的媽媽?
幼:青蛙。
(在課前經驗準備的時候,有一部份孩子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但有一部分沒有聽過,我就讓所有的孩子一起欣賞了這個動畫片,也讓家長在家給孩子講了講這個故事,讓孩子們在課前有對蝌蚪和青蛙的初步了解,不至于在上課時感到陌生。因為小班的上課時間是十五分鐘,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就需要把故事的內容在課前準備好,起初本以為孩子們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沒想到一部分孩子真沒聽過。應該組織家園聯系,讓家長每晚給孩子將一個睡前小故事,同時可以讓孩子慢慢復述故事,從小班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二、了解小蝌蚪身體特點
(3)師:孩子們,你們看今天李老師把誰請到我們小三班了?(從紙箱里面拿出魚缸,里面有很多條小蝌蚪。)
幼:孩子們興奮的都站起來了,特別高興,都在喊:“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有幾個小孩下坐到前面一起來看。
師:我環繞每個桌子和座位,讓孩子們仔細觀看蝌蚪長什么樣子。
幼:有的說小蝌蚪是黑色的、有的說小蝌蚪長著圓圓的大腦袋、小蝌蚪后面有尾巴、小蝌蚪長的不像青蛙、小蝌蚪的尾巴是彎彎的等等。
師:老師跟著孩子一起總結小蝌蚪有一個大大圓圓的腦袋,腦袋后面還長著一條細細,彎彎曲曲的尾巴,小蝌蚪的身體是黑色的。老師一邊總結一邊在黑板上用彩筆做示范,畫出一個小蝌蚪,加深孩子對蝌蚪的印象。
師:好了,孩子們,小蝌蚪累了,說要回去休息一下,我們一起小聲的和他們說再見,不要吵到他們休息好嗎?
幼:孩子們逐漸小聲的和小蝌蚪們不舍得說“再見”了。
(課前準備時,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沒見過活的小蝌蚪,他們也很希望能見到,于是我找來了活的生物,這樣更能提起他們的興趣,觀察的更仔細,當時孩子們都很興奮,以至于課堂都有些混亂了,有的孩子還下坐看,其余孩子都跟著效仿,以至于都到前面來擁擠了,當時有些慌張,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老師提的要求孩子們也聽不進去了,但是回頭一想,這說明孩子們對蝌蚪的興趣很高,很喜歡它們。于是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以靜制動,很難過的說:“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們都在前面擁擠,大聲說話,嚇到它們了,這時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嚇到小蝌蚪,老師保證輪流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看清它們,這個方法還真挺管用,每個孩子都安靜的回到座位,這是我提出了要求:“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小蝌蚪長什么樣子?孩子們看的很認真,回答問題的時候,孩子們都很積極踴躍的回答,并且回答的都很棒。)
(4)用棉簽畫小蝌蚪
師:小蝌蚪生活在哪里?
幼:水里面。
師:好,小朋友請看這里,這是一個池塘,里面有幾條小蝌蚪,看看還有什么?
(出示一幅老師畫好的池塘背景圖)
幼:有荷葉、有荷花、有小蝌蚪。
師:小蝌蚪喜歡群體生活,但是池塘里面只有幾只小蝌蚪,我們一起把它們的其他同伴畫出來,好不好?
幼:好好
師:但是今天我們不用筆,而是用它來畫(出示棉簽),你們看這是什么?
幼:棉簽
師:平時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到棉簽?
幼:打針前用、掏耳朵用等等。
師:不錯,我們都會在打針前用棉簽消毒皮膚,還有如果小朋友用棉簽掏耳朵可要小心,必須爸爸媽媽在的情況下才可以用,否則自己掏耳朵會有危險的。
但是今天李老師要用棉簽來畫小蝌蚪,怎么用棉簽畫畫呢?首先,棉簽你們看是沒有顏色的,我們把棉簽蘸一下黑色顏料,看,棉簽變成黑色的了,在池塘里畫出小蝌蚪圓圓大大的黑腦袋,之后在后面畫出一條細細彎彎曲曲的長尾巴,看,小蝌蚪游出來了,有的向右游、有的向左游、有的向下游、有的向上游,什么方向游的小蝌蚪都有。誰想到前面來試一試?
幼:王浠濱,馮泳琪
(當我在前面講解怎樣用棉簽畫小蝌蚪時,馮泳琪小朋友因為好奇,不自覺的走到前面來了,于是我說:“誰想到前面來試一試?”就讓王浠濱,馮泳琪來前面畫一畫。兩個小朋友特別愛畫,畫完一個還想畫。)
師: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把手弄上了顏色,可以用籃子里面的手紙擦擦手,然后再放進籃子里面。如果小手很干凈,就不用手紙擦了。還有如果畫完一個蝌蚪后,棉簽沒了顏色,再到調色盤中蘸蘸顏料繼續畫小蝌蚪,小朋友要注意不要把棉簽碰到自己的身上和其他小朋友的身上,畫完后把棉簽一定要放進調色盤中,不能亂扔。好了,孩子們我們一起試一試吧。
師:每位小朋友發紙、調色盤、籃子。
(在上美術課前,一定要在課上把要求提好,在課前要預想很多問題可能發生,比如有的會用棉簽掏耳朵,所以要告訴棉簽不能隨便使用會有危險的、在孩子用棉簽畫畫時,就會用完隨意扔到地上,所以要提出要求,不要隨意亂丟亂放,要放回到調色盤中、幼兒可能在用棉簽畫畫時,不小心蹭到手上和臉上,或衣物等其它地方,這時就需要用到手紙,不要隨意亂摸。要在行為和衛生習慣提出要求,養成好習慣。孩子們畫的興趣很濃,課堂紀律特別好,都在認真地用棉簽畫畫,體驗用不同的繪畫工具帶來的繪畫樂趣,每個孩子畫的都特別好。)
活動展示:
把孩子們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
(讓孩子們講述自己畫的小蝌蚪,由于年齡小,小班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不是很好,只有王浠濱說的較完整:“這是蝌蚪爸爸、媽媽和孩子們,它們一起出去尋找其它的小蝌蚪了。”最后,我讓孩子們彼此看一看其它小朋友畫的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互相欣賞。)
師:好了,孩子們,我們一起和小蝌蚪去找媽媽好不好?
幼:好,好。
師:唱歌曲《小蝌蚪找媽媽》
(給每個孩子發一個小蝌蚪的頭飾,戴在頭上,老師戴青蛙媽媽的頭飾,把老師圍在中間,一起唱跳《小蝌蚪找媽媽》的歌曲。由于教師空間比較狹窄,跳的比較擁擠,但是孩子們唱的跳的還是特別開心。)
教學反思
1、教師自我評價:
①優點:在上好一節課時,我們一定要做好活動準備,包括了物質準備,我做了40個小蝌蚪的頭飾,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模仿蝌蚪的樂趣、畫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圖,讓每個孩子在視覺上體驗美的樂趣,受到美的熏陶。同時要做好經驗準備,課前我問孩子們,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故事嗎?沒想到有的幼兒從來沒有看過、也沒聽過這個故事,雖然是少數的孩子,但是在課前需要孩子們都能了解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于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動畫片,還是我小時候看的上海制片廠的水墨畫的動畫片,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非常認真地觀看,并且要求再看一遍,連我都和他們一起重溫了我的童年了。現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類新的動畫片。我問孩子們見過小蝌蚪嗎?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從動畫片、圖畫書上見到過,所以我決定在上課時要給孩子們拿幾只活的小蝌蚪,他們一定很感興趣、很開心。感覺孩子接觸活的動物太少了,接觸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讓家長回家帶孩子了解小蝌蚪進化青蛙的過程,有條件的話,家里養幾只小蝌蚪,讓孩子親身觀察,沒有的話可以看圖書和上網了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活動目標的內容,但是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加強家園聯系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么。老師也要有經驗準備,做好預設問題,熟記教案,把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要預想到,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方案。孩子們上課積極性很高,興趣很濃厚,尤其是讓兩個孩子到前面做示范,畫蝌蚪,兩個孩子都不想回去了,孩子沒有用過棉簽畫畫,所以很好奇,興趣很高。美術活動,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確,畫畫要求,衛生要求,把可能發生的問題都要想到,對幼兒要提出要求。
②缺點:在課前預設問題時,沒有想到再拿出活的蝌蚪時,孩子們那么的興奮,課前準備時,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沒見過活的小蝌蚪,他們也很希望能見到,于是我找來了活的生物,這樣更能提起他們的興趣,觀察的更仔細,當時孩子們都很興奮,以至于課堂都有些混亂了,有的孩子還下坐看,其余孩子都跟著效仿,以至于都到前面來擁擠了,當時有些慌張,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老師提的要求孩子們也聽不進去了,但是回頭一想,這說明孩子們對蝌蚪的興趣很高,很喜歡它們。于是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以靜制動,很難過的說:“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們都在前面擁擠,大聲說話,嚇到它們了,這時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嚇到小蝌蚪,老師保證輪流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看清它們,這個方法還真挺管用,每個孩子都安靜的回到座位,這是我提出了要求:“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小蝌蚪長什么樣子?孩子們看的很認真,回答問題的時候,孩子們都很積極踴躍的回答,并且回答的都很棒。由于班級面積比較小,加上課的尾聲比較急,最后的歌表演有些倉促了。
2、總的來說這節課上的挺滿意,預設的活動目標都完成了。就是課后怕時間緊張,歌表演《小蝌蚪找媽媽》唱的太倉促了。
3、課上有出乎意料的事發生,在課前預設問題時,沒有想到在拿出活的蝌蚪時,孩子們那么的興奮,課前準備時,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沒見過活的小蝌蚪,他們也很希望能見到,于是我找來了活的生物,這樣更能提起他們的興趣,觀察的更仔細,當時孩子們都很興奮,以至于課堂都有些混亂了,有的孩子還下坐看,其余孩子都跟著效仿,以至于都到前面來擁擠了,當時有些慌張,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老師提的要求孩子們也聽不進去了,但是回頭一想,這說明孩子們對蝌蚪的興趣很高,很喜歡它們。于是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以靜制動,很難過的說:“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們都在前面擁擠,大聲說話,嚇到它們了,這時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嚇到小蝌蚪,老師保證輪流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看清它們,這個方法還真挺管用,每個孩子都安靜的回到座位上了。
4、如果再重新上一次這節課,我會讓孩子們嘗試用手指畫蝌蚪,體驗不同的樂趣。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8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 能按問題的提示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通過選詞填空連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 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對農作物有好處,是我們捉害蟲的好幫手。
難點:懂得應保護青蛙,并能向他人宣傳保護青蛙的道理。
教具準備: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蝌蚪的生長變化。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學會“蝌、蚪、池、腦、袋、甩、鯉、龜”等9個生字,理解詞意。
3、能正確朗讀第一段,說說蝌蚪的形態特點,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 激趣揭題。
[1、出示課件,認識“蝌蚪”,說說怎么記住這兩個字。
2、小蝌蚪長大后變成了什么?
師:青蛙在水中產卵,小蝌蚪從卵里出來,慢慢地變成了青蛙。因為小蝌蚪沒有看見過自己的媽媽,不知媽媽在哪里,所以小蝌蚪要去找媽媽。補充課題后齊讀。]
1、 小朋友,我們已經觀察過小蝌蚪的生長變化,誰能說說它是怎樣的?
2、 揭題:小蝌蚪找媽媽。學習“蝌、蚪”,怎么記住它? 3、 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
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
他們是怎么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
二、圖文對照,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 聽錄音,思考: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
2、 聽完后匯報。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觀察課文插圖)
學習生字“鯉”,怎么記?
學習生字“龜”,共幾筆,第七筆是什么?
小蝌蚪的媽媽是大青蛙。(觀察課文插圖4)
3、 跟錄音輕讀課文,給每幅圖找出相應的課文。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第一幅圖,說說圖上畫著什么?
( 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
2、課文是怎么介紹這幅圖的呢?指名讀第一段并思考: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 討論:⑴、知道了蝌蚪生活在池塘里。你從課文的哪句話看出,指名讀一讀。
⑵、知道小蝌蚪長著大腦袋,黑身子,甩著長尾巴。
學習生字“腦、袋、甩”。[比較:腦---胸 袋---裳 甩---用]
自由讀讀寫蝌蚪樣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長”三個詞分別寫出了什么?(大小、顏色、長短)
4、 朗讀指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讀出對小蝌蚪的喜歡和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五、 作業指導。
課后第四題:回答問題。
--------------------------- 小蝌蚪游來游去。
1、 小蝌蚪在哪里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樣地游來游去?
先自由說,再指名說。
五、鞏固練習。
1、 指導書寫:重點“腦、袋、甩”。
2、 完成課后作業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學會“披、短、蹲、碧、肚、鼓”6個生字,理解詞意。
2、 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能按課文內容填空。
3、 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1、 卡片抽讀詞語。
2、 齊讀課文第一段。
二、 學習第二段。
1、 自由讀并思考: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一句講什么?這些句子順序可以調嗎?
2、 討論,理清句子之間的關系。
a、 小蝌蚪的形態有什么變化?
b、 小蝌蚪看見了誰?[重點理解“迎”指名表演]
c、 小蝌蚪怎么說?
d、 “誰”怎么回答?
3、 指導朗讀。
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 4、 小結學法。
先找有幾句話,再說說每句講什么,最后有感情地讀讀。
三、 討論學習第三段。
1、 按“找找、說說、讀讀”的學法,分組討論學習第三段。
2、 引讀,進一步理清層次。
3、 指名分角色朗讀。
理解為什么用“追”,“連忙追”說明什么?
四、學習四、五段。
1、默讀思考: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誰是小蝌蚪的媽媽?把有關青蛙樣子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
2出示句子,朗讀理解。
“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⑴、 看圖理解“蹲著、露著、鼓著”等詞。學習蹲、鼓等生字。
⑵、 找一找寫青蛙顏色的詞。學習“碧、肚”等生字。[說說這段話中哪些詞語用得好?]
⑶、 朗讀這段話。
⑷、 你能看著圖和板書向大家介紹青蛙嗎?(自由說,指名說)
3、 這時小蝌蚪外形又有什么變化?
(尾巴變短了,不見了。)學習“短”。[給“短”找個反義詞]
4、 從哪個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經變成了小青蛙?
出示: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5、 朗讀四、五段。
五、 鞏固練習。
1、 指導書寫。
2、 完成課堂作業第5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1、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后兩段。
3、 知道青蛙是捉蟲能手,懂得應保護青蛙。
教學過程:
一、 復習鞏固。
1、 卡片認讀生字。
2、 完成課作第2題。
--------------------------- 二、 朗讀全文。
三、 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 指導背誦4、5段。
1、 讀讀課文中描寫青蛙的句子。
2、 把描寫青蛙外形的這段話自己背一背。(蹲著、披著、露著、鼓著)
自由背、指名背
3、 按照“形態上的變化,看見誰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說,誰怎么回答”的順序背第4段。 4、 按“形態上的變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媽媽怎么說”的順序背第5段。
5、 把4、5段連起來背。
{五、總結課文: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它自己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還知道了青蛙是捉蟲的能手,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它,并向爸爸媽媽和鄰居宣傳保護青蛙。(一只青蛙一天要吃40-50只害蟲,多達200多只,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蟲。)}
六、 完成課作上的其余作業。 板書:
13、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青蛙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
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不知什么時候,尾巴不見了。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9
★看拼音,寫詞語
yǒu yòng xiàn zài shén me biàn dòng
( ) ( ) ( ) ( )
★連一連,讀一讀
黑灰色的 肚皮
碧綠的 身子
雪白的 衣裳
寬寬的 眼睛
大大的 尾巴
長長的 嘴巴
★★選一選
有 友
1.小杰( )一個大蘋果。
2.我們是好朋( )。
什么 怎么
3.你叫( )名字?
4.你這幾天( )不來上學呀!
★★按課文內容排順序
( ) 又過了幾天,他們長出了兩條前腿。
( ) 過了幾天,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
( )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 ) 沒過多久,他們的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小青蛙。
( ) 現在,他們正天天幫農民伯伯捉害蟲呢!
★★★讀一讀,回答問題
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見了。他們跟著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1.這段話一共有 句。
2.青蛙是對人類有益的動物,從文中哪句話中可以看出來,用“ ”畫出來。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通過選詞填空、連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新詞,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懂得保護青蛙人人有責。
2、教學難點 :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三、教學時間:3課時
四、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一)直接揭題、讀題。
學習生字“蝌蚪”。
(二)初讀課文。
1、要求:邊讀邊把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把它讀正確。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課文中去找一找。
2、檢查初讀情況。
生字詞出示:蝌蚪池塘腦袋甩著鯉魚烏龜披著短了蹲著碧綠肚皮鼓著
(1)按照課文讀一讀,即帶拼音。
(2)看著黑板讀一讀,不帶拼音。
(3)字形的教學:你記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的?或是你認為哪些字比較難寫,需要大家幫忙的?
(4)我說你做:師說腦袋生指著腦袋師說甩著生做動作(可以用手表示)蹲著、肚皮、鼓著、短了
(5)送生字回家。
過渡:大家已經能夠把生字很正確地念下來了,那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嗎?全體起立,如果有錯了,你就坐下來讀。
(6)反饋讀錯的情況,集體糾正。
(7)你能把這些生字按照課文內容組成一段簡單的文字嗎?
生說,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內容。
(三)完成課后作業 :
第1題,寫出同偏旁的字。師按照學情做進一步的指導。
第二課時
要點: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一)小蝌蚪的樣子。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劃。
找出: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2、讀一讀句子。
3、畫一畫小蝌蚪的樣子(為了畫面的美觀你可以加進一些事物)。
4、說一說你自己所畫的圖。
5、練一練。
小蝌蚪游來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樣地游來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態變化。
1、過渡。
師:小蝌蚪游啊游,身體發生了變化。請你在課文中找出來,用上自己喜歡的記號。
(1)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隨機認識“短”
(4)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2、仿造春蠶的不同時期圖畫一畫青蛙的生長過程。
3、交流,既評一評。
4、改一改。
5、說一說。
參照課后五:
選詞填空,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又先最后接著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小青蛙。
6、讀一讀。
(三)青蛙的樣子。
1、讀一讀,找一找。
師:小蝌蚪變成了青蛙,青蛙長什么樣,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來嗎?用不同于小蝌蚪的記號標出。
生:四條腿,寬嘴巴。
生: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生: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服。
2、說一說。
師:能把青蛙的特征連起來說一說嗎?
生:青蛙有四條腿,嘴巴是寬寬的,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態句。
(四)作業 布置:課堂作業 本2、5、6
第三課時
要點:指導分角色朗讀全問,再次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完成課堂作業 本。
(一)鞏固練習:
1、復習新詞,聽寫詞語。
2、排列順序:
( )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
( )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 )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游來游去。
( )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
(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條腿、嘴巴、披著,露著,鼓著。
(二)分角色朗讀全文。
1、分組讀。
2、抽組讀,評議。
3、選擇喜歡的角色讀。
(三)讀了課文,你來猜一猜這個故事為什么要到我們的課文里來?
教育意義:要保護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確,不要聽到一點就判斷事物。
(四)隨堂練習。
完成課堂作業 本作業 。
反思:
在教學中之所以確立這個為難點,因為文章的絕大多數篇幅都是寫的這個內容,而且同學們對動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在以前教學中只是抓住一些文中的句子進行讀、說,覺得學生的掌握情況很好。在這一次,無意間讓學生畫一畫,沒想到一畫問題就畫出來了,在畫中檢查出學生在青蛙的生長過程中只注意到四肢的變化,沒有注意到顏色、花紋的變化,而這就不能正確地反應出生長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經過這樣的教學相信學生對這一認識會由不正確到正確。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2004-03-20]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11
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實驗小學 陳興杰
說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
說教材:
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篇課文是本冊書看圖學文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基礎上的強化訓練,同時也是對以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范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課分三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教學目標 如下:(1)讀準9個生字的讀音,隨文理解字義。(2)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嫩容的基礎上,學會分角色朗讀對話的方法。教學難點 是:體會人物心情,讀準相應語氣。
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過程 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構建了“導撥讀訓式”教學模式,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
本課時我分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巧設導言,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前在的內動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兒童因地域差異和生活經驗貧乏的障礙,我首先播放錄象,這段有聲有色的錄象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潑可愛的小蝌蚪所吸引。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巧妙導入 新課:青蛙媽媽生下小蝌蚪就離開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于是它們就到處去找媽媽,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這樣精心設計導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交叉參與活動,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激情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整體感知,明了大意。
三、這一環節我堅持從整體入手,圖文結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想:每幅圖畫的是什么?再把這四幅圖連起來觀察思考: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樣就使觀察更完整、更系統,在直觀上使學生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有了鮮明的感性認識。
2、從圖入文。根據低年級兒童愛看動畫片的特點,我請學生邊看動畫錄象邊聽課文范讀錄音,一方面使學生直觀上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規范的語音、語調等朗讀技巧。看完后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重點檢查以下幾個生字的讀音。
三、精讀品味,參悟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依據教材的結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精心滲透了學法指導,側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略講第一自然段,讓學生了解小蝌蚪的樣子。
2、精講第二自然段,層層深入,滲透學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學生了解小蝌蚪此時長出了兩條后腿。
然后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于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借助活動投影片直觀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同時在“體會人物心情”時,由于學生生活經驗所限,理性思維尚處在萌芽階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對比理解(“游過去”和“迎上去”換位比較),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緊緊圍繞“迎上去”一詞及時追問:小蝌蚪為什么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聯系你的日常生活體會一下它此時的心情?這樣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無疑降低了教學難點 的坡度,使低年級的朗讀指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師小結,回顧學法:
(1)抓住“迎上去”體會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話聲音和速度的特點。
這樣的小結使學生對朗讀對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中領悟到了朗讀的一些技巧(只求領悟,不求硬記)
四、自學點撥,靈活運用。
有了前面學法指導的基礎,此時我適當放手,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運用學法,逐步形成能力。
1、圖文對照,讓學生了解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2、組織學生自學討論,教師點撥,投影出示思考題。
(1)通過哪些詞能體會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樣體會的?
(2)與小蝌蚪相比,烏龜說話的聲音和速度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學時采取自己想、同座說、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多種形式,教師巡視,適時點撥。如果學生體會心情時有困難,教師可以追問小蝌蚪為什么要連忙追上去呢?這樣削減了教學難點 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種形式朗讀。
另外,在回讀前三自然段時我還充分發揮學生表演才能,讓他們帶著頭飾進行配樂表演讀,充分增強了分角色朗讀的效果。
五、鞏固練習,強化訓練。
語文教學要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我在進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同時,還加強了寫的訓練,為此設計了兩道思考題。
1、填空
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此題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滲透了一些仿寫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寫法仿寫兩種小動物的樣子。
地點數量樣子干什么
(1)有,大象
(2)
此題設計體現了兩個層次,意在由淺入深,拓展學生思維,強化語言文字訓練。
總之,這節課我充分發揮教材的示范作用,時時刻刻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結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切切實實地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能按問題的提示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通過選詞填空連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對農作物有好處,是我們捉害蟲的好幫手。
教學難點:
懂得應保護青蛙,并能向他人宣傳保護青蛙的道理。
教具準備:
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蝌蚪的生長變化。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學會“蝌、蚪、池、腦、袋、甩、鯉、龜”等9個生字,理解詞意。
3、能正確朗讀第一段,說說蝌蚪的形態特點,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激趣揭題。
[1、出示課件,認識“蝌蚪”,說說怎么記住這兩個字。
2、小蝌蚪長大后變成了什么?
師:青蛙在水中產卵,小蝌蚪從卵里出來,慢慢地變成了青蛙。因為小蝌蚪沒有看見過自己的媽媽,不知媽媽在哪里,所以小蝌蚪要去找媽媽。補充課題后齊讀。]
1、小朋友,我們已經觀察過小蝌蚪的生長變化,誰能說說它是怎樣的?
2、揭題:小蝌蚪找媽媽。學習“蝌、蚪”,怎么記住它?
3、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么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
二、圖文對照,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聽錄音,思考: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
2、聽完后匯報。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觀察課文插圖)
學習生字“鯉”,怎么記?
學習生字“龜”,共幾筆,第七筆是什么?
小蝌蚪的媽媽是大青蛙。(觀察課文插圖4)
3、跟錄音輕讀課文,給每幅圖找出相應的課文。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第一幅圖,說說圖上畫著什么?
(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
2、課文是怎么介紹這幅圖的呢?指名讀第一段并思考: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討論:⑴、知道了蝌蚪生活在池塘里。你從課文的哪句話看出,指名讀一讀。
⑵、知道小蝌蚪長著大腦袋,黑身子,甩著長尾巴。
學習生字“腦、袋、甩”。[比較:腦---胸袋---裳甩---用]
自由讀讀寫蝌蚪樣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長”三個詞分別寫出了什么?(大小、顏色、長短)
4、朗讀指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讀出對小蝌蚪的喜歡和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五、作業指導。
課后第四題:回答問題。
小蝌蚪游來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樣地游來游去?
先自由說,再指名說。
五、鞏固練習。
1、指導書寫:重點“腦、袋、甩”。
2、完成課后作業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披、短、蹲、碧、肚、鼓”6個生字,理解詞意。
2、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能按課文內容填空。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卡片抽讀詞語。
2、齊讀課文第一段。
二、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并思考: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一句講什么?這些句子順序可以調嗎?
2、討論,理清句子之間的關系。
A、小蝌蚪的形態有什么變化?
B、小蝌蚪看見了誰?[重點理解“迎”指名表演]
C、小蝌蚪怎么說?
D、 “誰”怎么回答?
3、指導朗讀。
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
4、 小結學法。
先找有幾句話,再說說每句講什么,最后有感情地讀讀。
三、討論學習第三段。
1、按“找找、說說、讀讀”的學法,分組討論學習第三段。
2、引讀,進一步理清層次。
3、指名分角色朗讀。
理解為什么用“追”,“連忙追”說明什么?
四、學習四、五段。
1、默讀思考: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誰是小蝌蚪的媽媽?把有關青蛙樣子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
2出示句子,朗讀理解。
“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⑴、看圖理解“蹲著、露著、鼓著”等詞。學習蹲、鼓等生字。
⑵、找一找寫青蛙顏色的詞。學習“碧、肚”等生字。[說說這段話中哪些詞語用得好?]
⑶、朗讀這段話。
⑷、你能看著圖和板書向大家介紹青蛙嗎?(自由說,指名說)
3、這時小蝌蚪外形又有什么變化?
(尾巴變短了,不見了。)學習“短”。[給“短”找個反義詞]
4、從哪個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經變成了小青蛙?
出示: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5、朗讀四、五段。
五、鞏固練習。
1、指導書寫。
2、完成課堂作業第5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后兩段。
2、知道青蛙是捉蟲能手,懂得應保護青蛙。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卡片認讀生字。
2、完成課作第2題。
二、朗讀全文。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指導背誦4、5段。
1、讀讀課文中描寫青蛙的句子。
2、把描寫青蛙外形的這段話自己背一背。(蹲著、披著、露著、鼓著)自由背、指名背
3、按照“形態上的變化,看見誰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說,誰怎么回答”的順序背第4段。
4、按“形態上的變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媽媽怎么說”的順序背第5段。
5、把4、5段連起來背。
{五、總結課文: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它自己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還知道了青蛙是捉蟲的能手,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它,并向爸爸媽媽和鄰居宣傳保護青蛙。(一只青蛙一天要吃40-50只害蟲,多達200多只,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蟲。)}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13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科學童話,將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識很自然地鑲嵌在一個生動的小故事里。文章通過寫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媽媽的奇妙經過,自然活潑地展現了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變化過程及其生活習性的變化,蘊含了遇事要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哪”等10個字,會寫“看見、哪里”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4.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說清楚蝌蚪成長的過程。
2.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尋人啟事》,談話引入課題。
(課件演示)
尋人啟事
我是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又黑又長的尾巴,住在池塘里。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也不知道她在哪里。我多想和大家一樣,能與媽媽一起生活啊!你們見到她了嗎?
2.板書課題,給“蝌蚪”注音,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課題,再指名讀課題,最后全班齊讀課題。
3.簡單介紹,引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蝌蚪是青蛙的幼體,相當于成年人的嬰兒期。那么,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會告訴我們什么科學知識呢?學完課文我們就知道啦!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出示自讀提示,學生自由讀課文。
(1)同學們借助拼音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標出課文自然段序號。
(3)圈出生字新詞,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詞句做上記號。
2.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學生識記生字。
池塘(tánɡ)腦(nǎo)袋(dɑi)灰(huī)色游哇(wɑ)游教(jiāo)書
捕(bǔ)食迎(yínɡ)上去阿(ā)姨(yí)寬(kuān)嘴巴烏龜(ɡuī)
頭頂(dǐnɡ)披(pī)著鼓(ɡǔ)著
◆易讀錯的字
“腦袋”中的“袋”要讀輕聲dɑi;“眼睛”的“睛”要讀輕聲jing。
“捕”的聲母是b,不要錯讀成p;“披”的韻母是i,不要錯讀成ēi。
◆多音字
“教”是一個多音字,在課文中讀第一聲jiāo,可以組詞“教書”“教方法”。它還有一個讀音jiào,可以組詞“教師”“教室”。
◆識字方法
“捕、迎”可通過表演認讀;“腦、袋、灰”可利用小蝌蚪的圖片認讀;“阿、姨”可利用鯉魚的圖片認讀;“寬、龜”可利用烏龜的圖片認讀;“頂、披、鼓”可利用青蛙的圖片認讀。
◆形近字示例
頂(頭頂)(頂天立地)睛(眼睛)(點睛)(火眼金睛)
須(胡須)(須發)(必須)晴(晴天)(晴空)(陰晴圓缺)
(2)小組合作,再次認讀,之后全班展示讀。
(3)出示會寫的字,指導觀察字形,正確書寫。教師對“皮”“跳”做示
范書寫,重點比較“足”和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筆畫變化。
◆書寫指導
[哪]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整體書寫要緊湊。的橫折鉤與“阝”的橫撇彎鉤都不要向下寫太長,懸針豎最長。
[寬]上下結構,寶蓋頭寫寬,首筆點在豎中線上。“見”撇和豎彎鉤要寫舒展,略寬于寶蓋頭。
[皮]注意筆順的書寫:橫鉤、撇、豎、橫撇、捺。第二筆長撇斜度要小,第三筆豎在豎中線上,“又”的橫撇要橫短撇長,捺舒展。
[孩]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子”末筆橫要變成提,斜度大,“亥”的最后一筆是個長點。
[跳]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邊要把“足”的最后兩筆變成豎、提,右邊“兆”的筆順是:撇、點、提、豎彎鉤、撇、點。
(4)學生在書上練習書寫生字,描一個,寫兩個。教師巡視,糾正學生的書寫姿勢,提醒書寫有誤的學生。
(5)選取有代表性的作業在投影儀上點評。
(6)交流各種識記方法,如換一換、加一加、減一減等。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總結剛才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注意生字新詞。
過渡:同學們,咱們剛才學習了這么多的生字新詞,現在把它們都放到課文里,你還會讀嗎?我們一起跟著錄音輕聲地讀一讀吧!
2.播放課文朗讀視頻,學生在聽和看的同時輕聲跟讀課文,熟悉課文。
3.學生按自然段接讀課文,其他學生進行朗讀評價。
提示:可從吐字、發音、流利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
4.再次出示《尋人啟事》,思考: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她在哪里?(板書:小蝌蚪→青蛙)
5.圖文結合,認識蝌蚪和青蛙。
(1)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圖片,學生辨認,并將不同的圖片貼在相應的板書下面。
(2)學習描寫小蝌蚪外形的句子。
過渡:小蝌蚪為什么會找不到媽媽呢?因為它們的外形實在是相差太大了。誰能夠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說小蝌蚪長什么樣兒呢?
①教師范讀第1自然段。
②學生自由讀,說說有什么不懂的詞語。
③指名讀,其間教師相機指導,“大大的、黑灰色的、長長的、快活地”這幾個詞語要重讀;讀“游來游去”時拖長音,突出小蝌蚪的悠閑與快樂。
④播放小蝌蚪在池塘中游動的動畫,學生齊讀,理解“甩”的意思,可以用手做一做“甩”的動作。
(3)學習描寫青蛙外形的句子。
過渡:小蝌蚪雖然在池塘里生活得很快活,可是沒有媽媽在身邊怎么行呢?他們多么希望能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他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他們找呀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他們的媽媽是一只可愛的大青蛙。青蛙媽媽長什么樣兒呢?請大家找找課文中描寫青蛙媽媽外形的句子吧!
①課件出示文字。
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②學生自由朗讀句子,想想讀懂了什么。
(青蛙生活的環境、習性及其外形特點,和鯉魚、烏龜有什么不同。)
③引導學生注意句子中的動詞“游”“蹲”“披”“露”“鼓”,可以請學生表演青蛙的動作,加深理解。
④指導朗讀,“大青蛙”“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大眼睛”要略強調,突出青蛙的特點。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小蝌蚪和大青蛙長什么樣兒了,他們長得可真的一點兒都不像呀,怎么可能是孩子和媽媽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去學習吧!
今天的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掌握了一些好用的識字方法,記牢了一些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同學們已經是二年級學生了,要學更多的生字和詞語,在平時的學習中可以自己歸納一些識字方法哦!我們在課堂上看了小蝌蚪和大青蛙的圖片,讀了描寫它們外形的句子,一些同學還給我們表演了可愛的小蝌蚪和神氣的大青蛙,他們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我覺得今天的課文朗讀,大家也讀得不錯,雖然有些字還是讀得不準,但讀出了感情,下節課我們還要進行更多的朗讀訓練,同學們可以在課后多多練習。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同桌之間交流一下好的識字方法,互相讀一讀生字生詞。
(2)摘抄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2.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3.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1.注意感嘆號和問號,讀好對話。
2.通過圖文結合或結合生活實際的方式,了解課文內容及敘述順序;通過課后題目中的按順序連圖片,能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知道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通過選詞填空、連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新詞,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懂得保護青蛙人人有責。
2、教學難點 :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三、教學時間:3課時
四、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一)直接揭題、讀題。
學習生字“蝌蚪”。
(二)初讀課文。
1、要求:邊讀邊把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把它讀正確。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課文中去找一找。
2、檢查初讀情況。
生字詞出示:蝌蚪池塘腦袋甩著鯉魚烏龜披著短了蹲著碧綠肚皮鼓著
(1)按照課文讀一讀,即帶拼音。
(2)看著黑板讀一讀,不帶拼音。
(3)字形的教學:你記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的?或是你認為哪些字比較難寫,需要大家幫忙的?
(4)我說你做:師說腦袋生指著腦袋師說甩著生做動作(可以用手表示)蹲著、肚皮、鼓著、短了
(5)送生字回家。
過渡:大家已經能夠把生字很正確地念下來了,那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嗎?全體起立,如果有錯了,你就坐下來讀。
(6)反饋讀錯的情況,集體糾正。
(7)你能把這些生字按照課文內容組成一段簡單的文字嗎?
生說,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內容。
(三)完成課后作業 :
第1題,寫出同偏旁的字。師按照學情做進一步的指導。
第二課時
要點: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一)小蝌蚪的樣子。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劃。
找出: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2、讀一讀句子。
3、畫一畫小蝌蚪的樣子(為了畫面的美觀你可以加進一些事物)。
4、說一說你自己所畫的圖。
5、練一練。
小蝌蚪游來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樣地游來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態變化。
1、過渡。
師:小蝌蚪游啊游,身體發生了變化。請你在課文中找出來,用上自己喜歡的記號。
(1)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隨機認識“短”
(4)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2、仿造春蠶的不同時期圖畫一畫青蛙的生長過程。
3、交流,既評一評。
4、改一改。
5、說一說。
參照課后五:
選詞填空,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又先最后接著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小青蛙。
6、讀一讀。
(三)青蛙的樣子。
1、讀一讀,找一找。
師:小蝌蚪變成了青蛙,青蛙長什么樣,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來嗎?用不同于小蝌蚪的記號標出。
生:四條腿,寬嘴巴。
生: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生: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服。
2、說一說。
師:能把青蛙的特征連起來說一說嗎?
生:青蛙有四條腿,嘴巴是寬寬的,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態句。
(四)作業 布置:課堂作業 本2、5、6
第三課時
要點:指導分角色朗讀全問,再次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完成課堂作業 本。
(一)鞏固練習:
1、復習新詞,聽寫詞語。
2、排列順序:
( )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
( )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 )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游來游去。
( )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
(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條腿、嘴巴、披著,露著,鼓著。
(二)分角色朗讀全文。
1、分組讀。
2、抽組讀,評議。
3、選擇喜歡的角色讀。
(三)讀了課文,你來猜一猜這個故事為什么要到我們的課文里來?
教育意義:要保護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確,不要聽到一點就判斷事物。
(四)隨堂練習。
完成課堂作業 本作業 。
反思:
在教學中之所以確立這個為難點,因為文章的絕大多數篇幅都是寫的這個內容,而且同學們對動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在以前教學中只是抓住一些文中的句子進行讀、說,覺得學生的掌握情況很好。在這一次,無意間讓學生畫一畫,沒想到一畫問題就畫出來了,在畫中檢查出學生在青蛙的生長過程中只注意到四肢的變化,沒有注意到顏色、花紋的變化,而這就不能正確地反應出生長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經過這樣的教學相信學生對這一認識會由不正確到正確。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大班數學《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園教案 篇15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邊看圖邊學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育學生自覺保護青蛙和蝌蚪。
這篇課文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可用自讀、對讀、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并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
課后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小蝌蚪成長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課文掌握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