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通用17篇)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1
一、教學要求: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憑借課文的具體語言材料讀懂課文內容,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歷史功績,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憑借課文的具體語言材料讀懂課文內容,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中國臺灣的歷史功績,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你了解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自己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深淵 霧靄 吶喊 盛滿 疾馳 蠟燭
維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奮起 肺結核病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霧靄:霧氣。疾馳:馬車奔馳。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亡國:國家滅亡。消逝:消失。肺結核病:慢性傳染病,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當時的情景,將抽象的詞語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而且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讀了課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讀第一段。過渡: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難忘的。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3)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4)交流并指導朗讀。
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來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這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而且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的。
請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是何等懇切!想象埃斯內爾此時的激動心情。
自由讀、男生讀,體會老師語氣之懇切。
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肖邦,使他激動萬分,實在感人。
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提示:聯系前面老師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5)朗讀全段,體會師生之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
2.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②說說詞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
(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
(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4)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5)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6)交流。
理解“徹夜”。(通宵,整夜)
比較: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讀、指名讀。(7)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考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重讀帶點的詞。
(8)引讀:所以,“他……時間……可是他……”
看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9)小結:這一段寫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勢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三、試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記憶同桌互背,指名背。
四、作業
學生在課堂上質疑的太少,課堂氣氛總是不活躍,看來,作為老師平時應該注生培養他們這一方面的能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2
教材依據: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11冊)的第一單元第3課《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文15-17頁的2至3小節。
設計思想: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其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是其它學科的基礎。同時,也蘊含多門學科的知識,其知識覆蓋面之廣是其它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學習語文,就要使學生受到多方面地教育。在教學中通過巧妙地提問,引導學生入情入景,感受肖邦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師生間的深厚情誼。
2、體會肖邦對祖國得深深熱愛,并能理解相關的詞語。
3、自己深有感悟,明白愛國的含義。
教學難點:如何去更好地理解“愛國”的概念。
教學準備:
1、小黑板。
2、課前學生收集的有關愛國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那些愛國的故事?看誰講得好。
那他們是用什么行動(怎么)來表達對祖國地熱愛的?
可見愛國的方式有很多,那肖邦是怎樣來熱愛自己祖國的?
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段。
1、教師提問:通過上節課地學習,你了解到了什么?
教師板書:
把 我 的心臟帶回 祖國
↓ ↓
肖邦 不得不離開 波蘭
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肯定讓人難忘。
2、學生自由讀文,討論交流文中寫了哪幾個場景?
(1)、指名說,看誰的語言最簡潔。
(2)、師生交流
詠唱送別曲
老師的叮囑
贈送銀杯
3、練習朗讀這三個場景,看誰讀的最有感情并讓學生進行點評(注重讀時的表情和語氣)
4、思考: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肖邦?
5、朗讀全段,進一步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
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老師的叮囑,離開了他深愛的祖國,早異國他鄉,他做了什么?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理解“悲憤欲絕”的意思
為什么“悲憤欲絕”?
從中你還可以體會到什么?
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
肖邦是怎樣做的?
從肖邦行動中你體會到什么?
2、默讀第四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
3、交流。理解“徹夜”的意思。
4、指名讀這一小節,同時思考:他為什么這么做?
指導朗讀,抓住重點詞語。
5、小結:
肖邦用怎樣的方式表達了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
四、指導背誦
學生交流記憶的方法。
五、板書設計:
把 我 的心臟帶回 祖國
詠唱送別曲
老師的叮囑
贈送銀杯 ↓ ↓
肖邦 不得不離開 波蘭
教后反思:
從設計提問的方面著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學習第四節時,學生竟深有感觸地說:“戰爭帶給人類的只是災難和痛苦。”是意料之外,是以表明對課文的理解在原有基礎上又升華了,同時也讓學生們明白,熱愛祖國的方式有很多,但都需要付出,要始終如一,學得越多,做得也就越多。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課文脈絡。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課前準備(資料摘抄、教具):
教學掛圖
教學基本框架(每個階段師生活動的設想):
一、揭示課題
1、你了解我國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
板書: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3、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 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病:滿心傳染病,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三、 精讀指導
1、回答:我是誰?文章哪一部分告訴我們的?
補充介紹:
肖邦,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英語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讀有關語句。
①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②幫助理解:瓜分、深淵。
(結合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
四、指導書寫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8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
[教學過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一、 談話導入:
1、 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 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
二、 自讀課文:
1、 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 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 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 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 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 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
四、 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五、 采用多種形式讀懂、讀好課文,體會文章所表達的強烈愛國情感。
1、 第一自然段,相機理解“瓜分”。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后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
2、 第二小節(重點指導)
(1) 指導閱讀埃斯內兒的兩句話,感受師生情深,愛國情濃。(采用評讀、議讀的方法)
(2) 最后一句,在朗讀時指導學生從肖邦的動作、神情“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3、 第3、4小節,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4、 第5、6小節,抓重點句“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與祖國的地下。”激發學生理解肖邦對祖國的赤忱之愛。
六、 輕聲自由再讀全文,檢查對問題的理解,交流。
老師相機評論,總結。
七、 默讀,感悟。
八、 交流感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泥土為什么是特殊的禮物,肖邦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兩者之間有什么必要的聯系。
2、深刻體會肖邦對祖國的摯愛。
教學準備:小黑板摘抄兩段話:一是肖邦的遺言,二是老師的臨別囑咐。
教學時間:兩教時
1、審題自學,初步明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肖邦外出原因。(是戰斗還是逃避)——(英雄—懦夫)
2、深入體會老師對肖邦的囑咐,“泥土”為什么是特殊禮物,肖邦在國外的工作有無價值?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
教學設計:
一、初讀課文,了解大義
1、自學生字新詞,結合上下文理解:疾弛、勉勵、特殊、悲憤欲絕、四處奔波、與世長辭、彌留之際、異國他鄉
2、自由讀課文:讀通句子,將課文讀正確。
3、分節讀課文,在歸納節意的基礎上,練習分段、合并段意。
(1)不得不離開祖國 (2)帶著泥土,離開祖國
(3)思念祖國,忘我工作 (4)與世長辭,請求將心臟帶回祖國。
4、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波蘭被列強侵占(滄陷),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以奮工作,彌留之際請求姐姐把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5、默讀質疑(疑是學習進程的推進器,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通過質疑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國難當頭,肖邦選擇離開,到底是英雄還是懦夫?
(2)埃斯內爾老師把“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到底是什么用意?
(3)肖邦彌留之際,為什么請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
二、圍繞小專題,展開學習討論
1、國難當頭,肖邦選擇離開,這是為什么呢?
(1)列強瓜分 十分之九 陷入深淵
(2)滿懷悲憤 不得不
簡介肖邦。他是如何發揮才華,為祖國工作的經歷。
2、老師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贈送給肖邦呢?
(1)通讀第二自然段,劃分場景
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泥土——接受禮物——登車疾馳
(2)理解老師的話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祖國呀!”
“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3)此情此景,肖邦的表現是什么呢?
——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
(4)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什么呢?
師生之間的真摯情感。
老師對肖邦的厚望:雖然離開了祖國。但不能忘記祖國。
波蘭人民對祖國的摯愛。
3、起義失敗,肖邦為什么會悲憤欲絕?他是怎么做的?(想到用哪些成語來形容肖邦呢?)從中體會到什么?
“一腔熱血化作了音符”
“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時間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愛國之情與愛國之曲《革命進行曲》
4、肖邦彌留之際,為什么要請求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呢?
(1)什么時候是彌留之際?此時為什么能“緊緊地握住”姐姐的手?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
(2)肖邦為什么要求把心臟帶回祖國?其用意是什么?
(3)出示老師的臨別囑咐(讀)
體會肖邦臨終遺言,能體會到什么?此時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4)補充閱讀陸游的《示兒》——臨終遺言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體會古今中外愛國志士的共同心愿:渴望和平、統一。
三、指導背誦,體會感情,積累語言
1、熟讀第二自然段,準備背誦(交流記憶方法)
(告別—送行—叮囑—送禮—受禮)
2、按自己的記憶方法練習背誦
(背誦能加深課文的理解,是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有效結合。這里不是機械地強記,而是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創造性地記憶背誦。)
板書設計
不得不離開
肩負祖國人民的囑托
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廢寢忘食地工作
(肖邦的心愿) 臨終寄托心愿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⒉學會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地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地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指導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教學難點: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教學設計精品推薦
對肖邦彌留之際請求的理解。
教學準備:
投影片、掛圖。
擬定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⒈讀通課文。
⒉學習生字新詞。
⒊指導寫字。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⒈直接板書課題: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⒉針對課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⒈帶著疑問讀課文,把字音讀準。
⒉指名分節讀課文。
⒊對課文內容質疑。
⒋再讀課文,自我解決解題時所提出的問題。
三、指導分段。
⒈讀課文,依據教師提供的事情情節發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結。
四、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細讀課文,體會肖邦強烈地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第3課,生齊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節。
⒈提問:肖邦為什么不得不離開自己得祖國?
⒉自由讀第一節,思考,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問題。
⒊指導朗讀。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教學設計精品推薦,希望對你有幫助!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7
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包括圖片和音頻資料)
浪漫鋼琴詩人肖邦生平 肖邦的愛國事跡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 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意思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送別時老師的叮囑以及肖邦的情感變化,教學時,要通過小組討論、感情朗讀等方法帶領學生質疑、理解體會。
三、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2、 學生讀題。教師設疑:課文講述的是波蘭鋼琴詩人、杰出的音樂家肖邦的故事,肖邦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注意文中生字詞的讀音。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 小組內自讀課文(朗讀方式由組長策劃)
2、 組內自學生字(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詞語的意思)
3、 組內完成一個小任務:找一個與課題意思相近的句子(記錄在本子上)
4、 教師檢測生字詞的學習,出示投影
肖邦 維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奮起
蠟燭 亡國之恨 消逝 肺結核
深淵 霧靄 盛滿 吶喊
5、 指名學生讀生字,說說詞語的意思
(三) 質疑討論,學習全文。
1、 交流小任務,各小組找了哪個句子?各組匯報。
2、 出示投影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的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3、 誰來讀一下這句話,原來課題是由肖邦的一句話壓縮而來的。
這句話是肖邦在什么時候說的?(彌留之際)在投影上劃線。
“彌留之際”是什么意思?(重病將死)
4、肖邦是怎樣說這句話的? 圈點詞語“緊緊握著”“喃喃地”,誰來試讀這句話(比較指導)。
5、一句話你可以體會到什么?(他深深地愛著祖國)
6、 那么,他為什么會離開自己的國家呢?小組學習課文,試給課文各段加一小標題(組長記錄,準備交流)
7、 指讀課文第一小節,說說肖邦離國的原因。(小標題:忍痛離國)
8、 就在肖邦離國的那天,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讀課文,注意肖邦情感的變化。(小標題:深情送別)
9、 出示重點句子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
讀讀這句話,體會老師的期盼和叮囑。
10、 引讀句子。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的對肖邦說。聽了他的話,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從肖邦的淚水中我們看到其實他已經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此時的肖邦什么也沒說,但從他的淚水中,他有千言萬語,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說些什么?(小練筆)
11、 小練筆交流。
(四)布置作業
1、 抄寫詞語。
2、 有感情朗讀課文。
(五)板書設計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忍痛離國
深情送別
肖邦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一、通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思考: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依據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線索:
滿懷悲憤,離開祖國——化熱血為音符,鼓舞斗爭——彌留之際,囑托姐姐
二、再讀課文,感知愛國情感。
1、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練習讀出感情。
2、交流朗讀,評議,指導。
三、精講課文,品味語言,升華情感
過渡: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歡呢?(它們都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強烈的愛。)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讀,說說那些地方寫出了肖邦對祖國的愛,將自己的理解寫在相關語句后面。
2、交流:(著重理解有關句子及肖邦的感情變化)
3、練習感情朗讀,練習背誦第2自然段(可抓住詠唱——叮囑——贈杯給學生記憶的支撐)。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讀,將自己的理解寫在書上。
2、交流,并相機指導感情朗讀。
著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吶喊與抗爭。
他把在亡國的痛苦和……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時間在消逝,……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3、小結。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讀。
2、說說自己讀(聽)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彌留之際的話;
(2)當時他才39歲。(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練習有感情朗讀,加強體驗。
四、總結
1、總結,煽情
2、播放《革命進行曲》,朗讀全文,體會肖邦“把心臟帶回祖國”至極的愛國情懷。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設計二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你了解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自己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深淵 霧靄 吶喊 盛滿 疾馳 蠟燭 維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奮起 肺結核病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病:慢性傳染病,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三、精讀指導。 1、回答:“我”是誰?(波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訴了我們?(第一段) 補充介紹: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句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名讀有關語句。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幫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的苦難極深。(聯系從書報、電影電視那里了解到的舊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 四、指導書寫。 邦:左右基本等寬。瓦:末筆是點。 馳:左窄而長,右寬而扁。亡:橫要長。 催:范寫。指出注意點。逝:注意筆順。 燭:筆畫安排要勻稱。肺:右邊末筆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讀了課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波蘭) 指名讀第一段。 過渡: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難忘的。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并指導朗讀。 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來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這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而且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的。 請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是何等懇切! 想象埃斯內爾此時的激動心情。 自由讀、男生讀,體會老師語氣之懇切。 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肖邦,使他激動萬分,實在感人。 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提示:聯系前面老師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5)朗讀全段,體會師生之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 2、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 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 ②說說詞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 (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 (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4)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5)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徹夜”。(通宵,整夜) 比較: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讀、指名讀。 (7)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重讀帶點的詞。 (8)引讀:所以,“他……時間……可是他……“ 看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9)小結:這一段寫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勢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三、試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記憶。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結:背誦也要講究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四、繼續精讀訓練第四段。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指句讀。 2、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什么叫“彌留之際”? (2)肖邦為什么病得這樣重? (3)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4)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我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呀,整整18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努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邊,死后也要長眠于你的懷抱……) 4、引讀第6自然段。 (1)理解“與世長辭”。 (2)讀一讀,比一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這樣與世長辭了。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五、總結課文,朗讀全文。 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板書: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 波蘭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
肖邦簡介
肖邦: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 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第一課時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切入口就在愛國。所以今天教學時,我在讓學生用一句話評價肖邦之后,緊扣“愛國”不放,讓他們找出課文中能證明肖邦愛國的表現來。學生自由讀,深入課文尋找每一個細節,最后得出這些地方表現出肖邦是愛國的:
1、悲憤 在亡國這后“滿懷悲憤”;在得知華沙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
2、留戀 在“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時,接過老師的特殊禮物之后“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所表現出來的纏綿。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
4、四處奔波 “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5、至死不忘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整個一節課就在這樣的讀中尋,尋中思的過程中度過。有了今天的基調,我們明天也可以更好地體會作為一個“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來說,肖邦如何“愛國”。再通過讀來品味他的具體行為與思想。
第二課時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閱讀,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
體驗,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節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針對第一個環節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 ”
學生的答案有:“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我插話:“這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 ……
第二個環節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 ”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
我帶著悲憤而去,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戰士的浴血奮戰,工人農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 ……
對話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后,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征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長江之歌》的影響]、這是你藝術創作的動力……
通過這樣幾個環節,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這次教學也有遺憾,如果有《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音樂,我想效果會更好!
第三課時
今天的教學中覺得有兩處引得較好:
作為愛國的音樂家的肖邦,他對祖國的任何情感都是通過音樂來抒發的,起義華沙失敗了,他創作了《革命進行曲》,試想如果起義成功了,他會如何創作?(有學生說:《革命勝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頌歌》、)就在他們漸漸興奮的時候,我語調沉了下來:“然而,真正的結果是起義失敗了。”讓他們感受了一種情緒的起落。不但沒有沖淡主題,反而使主題的效果更強烈了。進一步再引:“我們中國有這樣的音樂家嗎?”(有:聶耳、冼星海、劉天華、喬羽……)
另我將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這個海面上的“一角”:“為了生計,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爭取一些演出的機會、甚至可能在街頭演奏、做別人家的家庭音樂老師等等)“那么,肖邦又在為祖國奔波什么呢?”(學生真的探尋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尋找在巴黎的波蘭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藝術家們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進行演講;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蘭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惡;他義演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
這種“冰山”的追尋使得學生對下文中肖邦對他姐姐說的話理解起來就有了更深的體味。在學生最后的集體誦讀中,這份情感被發揮到了淋漓盡致。“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喃喃地”又使語調變得低緩而深情。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在積極主動地參與,他們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情感活動,使得他們對這原本陌生的主題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古詩貫穿于課堂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后記
在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時,我將古詩穿插于中,讓大家用古詩來詮釋肖邦的愛國情懷,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又使學生對肖邦的愛國情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飽含主人翁摯熱情感的文章,那發自內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愛國情感是沒有距離的。因此,我想到杜甫,想到了陸游,想到了文天祥,我想用他們的愛國情懷去詮釋肖幫的愛國思想。
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一段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說:“這時肖邦想離開自己的祖國嗎?”
“不想。”
“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強盜欺凌。不忍心離去。”
“是啊。祖國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無寸鐵的肖邦面對兇殘的侵略者,只能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仇恨和抗爭。”
引入《春望》引讀:“國破山河在……”
學生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為音樂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樂,一個個音符像一顆顆子彈穿過敵人的耳膜,洞穿敵人的心臟,那是肖邦強有力的武器。他顛沛流離,在法國巴黎,為了生計,到處流浪,當他在異國他鄉得知國內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心中郁積的情感一下子迸發了出來,他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來。
在此我引入《過零丁洋》。引讀:“辛苦遭逢起一經……”
學生起:“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讀到這學生對肖邦的愛國情懷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之中,用音符來書法自己對祖國的思念和祖國前途的擔憂。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纏身,終于倒下了。要讓孩子真切體會肖邦在臨死前的一句話,讓孩子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思想,我讓孩子用情地朗讀肖邦最后一句話后,引入了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
學生起:“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的同時,讓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詩歌的加入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為這首詩作了全新的解釋。
這一嘗試讓我收獲兩點:其一是情感是沒有國界的,就像音樂一樣,那是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交流。我們首先要走進孩子的心靈,輕輕地打開孩子的心靈,為他們接納心靈而準備。
其二,詩歌的積累是為了讓孩子感受中華之文化瑰寶,增強孩子的文化底蘊,和語文素養。需要我們理解的是,詩歌是情感的產物,精辟的語言飽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知識的積累,我們要使之“活起來”。讓知識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用知識解釋知識,讓知識既成為最終目標,也成為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和工具。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8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時間]
三課時。
預習。
按要求預習:讀順課文、掌握生字、理解有關詞語(彌留之際、悲憤欲絕、疾馳等)、寫出對課文的總體的初步感受、寫出對課文中自己感觸最深的句子段落的感受與體會、提出一二個有價值或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出示“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一句,齊讀,思考:想想這是誰說的?是什么時候說的?從這句話中,你認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又是含著什么樣的感情說的?怎樣才能讀好?你了解他嗎?(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肖邦)
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寫他的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昨天已經預習了課文,你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什么疑問嗎?(整合學生的問題)
整合后的問題: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維斯瓦河疾馳蠟燭消逝催人奮起肺結核病
(2)指導書寫
邦:左右基本等寬。瓦:末筆是點。
馳:左窄而長,右寬而扁。亡:橫要長。
催:范寫。指出注意點。逝:注意筆順。
燭:筆畫安排要勻稱。肺:右邊末筆是。
描紅
抄寫本練習書寫詞語。
(3)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三、再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互讀互糾。
四、默讀課文,思考整合時大家遺留的問。如果有答案了,做好記號。又有新問題產生做好記號。
第二教時
一、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經過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幾個問題?誰來說說。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示: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二、解疑。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討這三個問題。
(預設:按以上三個問題的順序進行按部就班地解決,比較符合課文的順序,但還可能有學生為了說明肖邦離開祖國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更好地同侵略者作斗爭,會同后文進行聯系。如果這樣,就把第三個問題提前解決。)
(一)探討研究(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學習文章第一節。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淵”“滿懷悲憤”“不得不”等重點詞句。進行研究,肖邦離開祖國的真正原因。
突出地讓學生重點理解感受肖邦的熱愛祖國。
集體朗讀本整節。
(二)探討研究(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此段的學習就按照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會、感悟①肖邦對于老師來說,是得意門生(相機滲透肖邦的音樂天才資料)②老師和同學都十分地依戀肖邦③老師和同學都不希望肖邦出國后忘記自己的祖國。④肖邦內心是不太想離開牌子祖國的。而第三、四點是需要學生重點體會的。
本段學習重點通過朗讀來深入體會感受。
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他有沒有忘記自己親愛的教師和同學的囑托呢?(沒有)為什么?
(三)研究探討“(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重點理解:“悲憤欲絕”“徹夜”等詞。
朗讀并展開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這時,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說說你從肖邦的舉動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開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朗讀。
結合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三、試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記憶。
四、布置作業:
1、朗讀背誦
2、完成練習冊
第三教時
一、復習導人
1.昨天我們研究了大家提出的三個問題,通過研究與探討,你有什么感受?
2.讀讀你感動的句段,說說為什么感動你。
二、鞏固背誦第二段,交流記憶方法
三、繼續精讀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指名讀。
2.(1)理解“彌留之際”、“緊緊握著”。
(2)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4.引讀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與世長辭”
①查字典,解釋“辭”。(告別)
②說說它的意思。(永遠離開人世)
(2)讀一讀,比—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
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5.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自然段,
三、總結課文,朗讀全文
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指課題)“把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播放肖邦的《革命進行曲》,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
【教后記】
(1)設計思路:本課我采用了好久沒用了的“質疑教學法”。初衷是一位網友(至于哪位我忘記了)在集體備課時提醒了我。是啊,這篇課文我們老師在集體備課時也有問不完的問題,何況是我們的那些好問的孩子們呢!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思路。用兩三個切入文章主題的問題進行探究、研究,以此為突破口,讓學生去體悟。應該不錯!
(2)在第二教時探究三個問題時,正如我預設的。學生果然聯系到后面的句子來加以說明肖邦出國后并沒有忘記老師的囑托,忘記自己的祖國,而是深深地懷念著自己親愛的祖國。我在實際教學中,就先研究解決第三個問題,再回頭解決第二個問題。
(3)至少在集體備課中研究的“肖邦為什么要離開祖國”我明確告訴孩子:肖邦是愛國的,但他同樣也十分熱愛藝術。我發現我的學生并沒有因為我告訴他們這一點,而使他們對于肖邦的愛國有所懷疑。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聯系上下文或根據具體語境理解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指導朗讀和背誦。
2、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豐富對課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有關肖邦的資料。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出示: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讀句思考:想想這句話是誰說的?是什么時候說的?從這句話你認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感情?你了解他嗎?(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肖邦)
3、我們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認識肖邦。再次讀題。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⑴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⑵努力聯系上下文或根據具體語境理解生詞。
2、檢查自讀情況。
3、再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理清文章脈絡。
4、交流評議。
三、研讀第一自然段。
1、默讀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愛國,為什么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⑴簡介當時背景,討論交流。
⑵相機理解“列強”“瓜分”等詞語。
2、指導朗讀,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四、指導書寫生字詞。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詞語。
2、課文內容。
3、過渡語。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邊讀邊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哪些情景?
匯報交流。
2、品讀體會人物心情。
⑴默讀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變化的句子。
(“感動地點了點頭”——“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動的是什么呢?
⑶品讀體會,交流。(感動于師生都來送行;感動于詠唱老師特地譜寫的送別曲;感動于老師的深情叮囑。)
⑷自由讀,體會肖邦的感動。
⑸肖邦又為何激動呢?
⑹交流朗讀。
1、選擇部分內容練習背誦。
檢查。
2、品讀肖邦“離去”的句子。
3、過渡。
三、研讀三、四自然段。
1、瀏覽課文,找有關詞語填空。這是個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這是個悲憤的18年,他悲的是,憤的是。
⑵聽音樂,老師朗誦,學生朗讀。
4.出示第四節。
⑴讀,文中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徹夜……)
⑵讀一讀這些詞語,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還能用哪些成語來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創設情境,練習說話,加深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動力。
⑸齊讀。
四、研讀第五、六自然段。
1、師過渡引出句子。
2、指導讀:“喃喃”的語氣。
3、理解“緊緊”,彌留之際,他已經虛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來的力量緊緊握住姐姐的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
4、齊讀。
五、升華情感。
1、師補充資料。
2、再讀課題。
3、寫話。
六、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一起走進了肖邦的內心,聆聽了他用生命譜寫的最壯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顆滾燙的愛國之心,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七、作業。
1、感情朗讀課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閱讀古今中外愛國人士的動人故事。
長眠的心臟因有效教學又博出愛國的強音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10
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導學案
班級 姓名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認識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放開聲音讀一讀 ☆☆☆
1. 我把課文認認真真朗讀了 遍,在讀課文的時候,我發現有一個字不認識,通過查字典,我知道“霧靄”一詞中“靄”應讀 音。讀完課文,我提出的問題是(總的):
2.這些詞語通過查字典,我能理解它們的意思。
悲憤欲絕:
與世長辭:
3、做做字詞游戲,放松一下。
(1)給它們加偏旁,再組詞:
肖: 邦:
⑵給它們換偏旁,再組詞。
詠: 腔:
憂: 燭:
(3)“黎”的書寫要注意,提示:
4、課文內容我知道:
5、再讀課文來填空。
(1)“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 (國籍)音樂家 彌留之際的請求,表達了他 。我國也有這樣的音樂家,如: 。
(2)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____________。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__ ____。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______________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___________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___ ______》。
(3)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從老師手里接過了__________,回首望了__________,然后登上馬車,____________。
(4) 肖邦就這樣帶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時他才_____歲。
靜下心來想一想
1.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是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彌留之際”的意思是 ,肖邦為什么請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3.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里,點上一支蠟燭,徹夜地作曲、彈琴。時間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你抓住哪些詞語,又體會到什么?
拓展延伸
1.肖邦資料補充:
2.我知道我國的愛國詩人有 ,他的代表作品是: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11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送別場景情真意濃,感人肺腑。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濃濃的師生情,深深的愛國意。“愛國情懷”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情感主線,無論是師友送行時贈送泥土的“特殊禮物”,還是身處異鄉時肖邦忘我的音樂創作,以及彌留時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長眠祖國的地下,都突出了這條情感主線——熾熱執著的愛國情!給人以深沉而強烈的藝術感染。
在精讀訓練時,我就牢牢地抓住了“愛國主義”這條情感線索展開教學。首先,我讓學生通讀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為學生學習課文牽出了一條主線。然后讓學生根據這條主線去學習課文,找出能夠體現肖邦愛國主義情感的行動和畫面,學生有了這根導線學起來就有了方向,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較好的。很多細節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說:“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應該說這個細節本不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是有一個學生就說:“肖邦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里在說:‘我最親愛的祖國,我一定不會忘記你的,我一定會回來的。’所以說,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是不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師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標,讓學生學有方向,就一定會學有所成。
要上好這堂課,必須設法撥動學生內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學時還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使學生與文中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1、讀中悟情: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進入課文意境。2、音畫激情:播放送別的音樂,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肖邦和和老師、同學當時的感情。3、表演抒情:“送別”的一段中,教師的“叮囑、贈禮”部分感人至深,師生情濃,愛國情深。我讓學生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感情。把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演體現出來,交流各自的感受。課堂上,學生被濃濃的情感所打動,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文章的脈絡。
一、揭示課題。
你了解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自己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深淵 霧靄 吶喊 盛滿 疾馳 蠟燭
維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奮起 肺結核病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病:慢性傳染病,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三、精讀指導。
1、回答:“我”是誰?(波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訴了我們?(第一段)
補充介紹: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句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名讀有關語句。
19世紀初,波蘭到歐洲列強的肥分,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里.波蘭人民 從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幫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的苦難極深。(聯系從書報、電影電視那里了解到的舊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
四、板書設計。
肖邦(波蘭) 不 得不離開
五.課堂作業設計
1.根據讀音寫漢字。
mi you ji
( )漫 ( )慮 ( )馳
( )失 ( )秀 ( )使
( )留 ( )久 ( )時
2.把你了解到的肖邦的資料寫下來。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通過朗讀感悟,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抓住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初步學習了第三課——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齊讀課題,相機板書)。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師:是啊,當波蘭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沙皇俄國手里時,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忍痛離國(相機板書:忍痛離國)就在肖邦離國祖國波蘭的途中,發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輕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說。(相機板書:師生送別)
3.在這深情離別的時刻,文中哪個畫面最令你感動?再去讀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相關的句子來。
4.交流:
(1)“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這埃四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師:面對著自己朝夕相處而又即將遠走異國他鄉的同學肖邦,此時,送行同學們一定有許多話想對他說。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會對肖邦說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遠在他鄉,。”
師:我想,同學們的千言萬語,都化作了那首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的歌詞。出示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愛/”
師:讀歌詞,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濃濃的愛國之情)
師:讓我們將這依依惜別的情感,濃濃的愛國情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2)“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
師:你能讀好這段話嗎?從中你又讀出了什么?(深厚的師生情、滿腔的愛國情)
指導朗讀。
(3)“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
師:如果沒看課文,你覺得埃斯內爾送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會是什么?為什么?
師: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波蘭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從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訴弟子,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波蘭人,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用心良苦)
5.面對老師和同學的深情送別,肖邦又是怎么表現的呢?引讀:當老師和同學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為他送別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埃斯內爾把盛滿波蘭泥土的銀杯作為特殊禮物送給他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銀杯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肖邦始終沒有說話,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老師和同學訴說!他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拿出紙和筆,將肖邦心中所想說的話寫下來。
6.交流。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師:肖邦帶著對祖國的千般依戀,對老師和同學的萬般不舍,登上馬車,離開了波蘭首都華沙。可是,就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發生了一件令他悲憤欲絕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讀思考。
2.交流。追問:什么叫悲憤欲絕?肖邦“悲”的是什么?“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義失敗,波蘭人民又將陷入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憤的是沙皇俄國的侵略暴行)從中你讀出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3.欣賞《革命練習曲》片斷。
師: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波蘭人民從此就放棄了嗎?沒有。作為波蘭人,作為音樂家,肖邦與敵人作斗爭的最佳方式就是——音樂。他要通過那催人奮起的旋律來表現波蘭人民的哭喊與抗爭。接下來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讀第四自然段,說說讀懂了什么?(肖邦廢寢忘食地工作,沒了時間的概念)
5.師:就是在這樣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下,肖邦還在時刻思念著祖國。(相機板書:日夜思念)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師:這樣沒日沒夜的工作,肖邦堅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個日日夜夜,恐怕連鐵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況肖邦這樣一個血肉之軀呢?
1.齊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師:作者在這時用了“終于”一詞,你是怎么理解的,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你覺得這句話應該怎么讀?為什么?
(2)個別讀,齊讀。
5.引讀第六自然段。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相機板書:與世長辭)
(1)從這個“才”字中,你讀出了什么?(惋惜、傷感)
(2)個別讀,齊讀。
五.總結全文。
1.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了波蘭大音樂家肖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肖邦是個怎樣的人?(愛國、富有才華、酷愛音樂)
2.針對板書總結。是啊,肖邦的愛國就體現在他忍痛離國時的滿懷悲憤,體現在師生送別時對祖國的無限依戀,體現在徹夜工作時對祖國日夜的思念,更體現在與世長辭前的深情囑托。同學們,讓我們滿懷著對肖邦的敬意,再次齊讀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六.布置作業。
1.搜集有關肖邦的小故事,準備交流。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7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那是發自內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的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備這堂教研課之前,我查閱了大量的有關于“肖邦”的故事、資料、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并挑選了一些復印給學生讀。我相信感情是相同的,愛國的情感是沒有距離的。因此,在備課時,我想到了杜甫、想到了陸游、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了屈原……
我準備用一些愛國古詩穿插于課堂之中。如:在通讀課文后,找點明課題句子時,“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這是肖邦在彌留之際說的,于是我想到了陸游在彌留之際的絕筆《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從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時,來感受肖邦的愛國情懷。
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祖國”一段時,她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沙皇俄國的強盜欺凌,不忍離去,我引入《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肖邦得知國內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心中的情感一下子并發出來,引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詩歌的積累,知識的積累要“活起來”,讓已有的知識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用知識解釋知識,這是我備課時比較得意的地方,可試教試給師傅聽課槍斃了,師傅說這樣上課有點半路殺出程咬金的感覺。
因為是上的第一課時,我將重點放在一、二兩段,當然在備第一段時,我也想過“肖邦這樣愛國,為什么不留在國內,為什么不參加戰斗?”我想我的疑問就是孩子的疑問,于是在課文開始我讓學生就欣賞了肖邦的鋼琴曲《革命聯系曲》,引用了舒曼的一句對肖邦作品的評論“肖邦的作品時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從而理解肖邦時音樂家,他最有利的武器是創作出鼓舞人心的音樂作品。愛國的方式不只有一種。
在學習第二段時,主要是送別的場面。我在網上找到了《即使你遠在他鄉的歌詞》補充進去讓孩子讀。對于第二段中三個感人的鏡頭采取了三種方式。“詠唱送別曲”讓孩子設計臨別贈言“即使你遠在他鄉,——————”。“老師的叮囑”以讀帶講。“贈送泥土”設計了 小練筆,寫肖邦臨別時的心理感受。
hm_jinhongmei 發表
(第一范文 www.letgol.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user1/31908/archives//287885.html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15
【語段一】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中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1、寫出下列詞中加點字的意思。
彌漫( ) 詠唱( ) 溢滿( ) 疾馳( )
2、這段文字對所寫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從中找出時間________、地點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寫的事情________。這件事中又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個送別場景。
老師“贈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作者在文中借景抒發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根據課文內容,理解文中臨別贈言的含義及前后兩句話之間的關系,填充句子。
因為我們希望你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們之所以把祖國波蘭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你,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
5、課文寫出了埃斯內爾說話時的動作“________”和神態表情“________”,這一細節描寫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回答問題:
⑴、根據這段文字寫的送別內容,你認為埃斯內爾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中,會有“________”的詞句。
⑵、讀著課文中送別的感人場面的文字,你會很自然地聯想起古詩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段二】
肖邦在法國巴黎一住就是18年。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用下列字各組兩個詞語。
彌( )( ) 眠( )( ) 奔( )( ) 憤( )( )
辭( )( ) 復( )( ) 疲( )( ) 逝( )( )
2、根據拼音組詞。
臟zāng ( ) 盛chéng ( ) 發fā ( )
zàng ( ) shèng ( ) fà ( )
3、認真讀懂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句子的含義。
⑴、從“為了生計”這個詞組,你可以想象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從“四處奔波”這個詞組,你會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肖邦“疲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肖邦“憂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肖邦彌留之際說的話,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緊握著”和“喃喃地”這兩個詞同時用來形容彌留之際的人,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作者這樣用詞的用意是________
4、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寫法上,這段文字對全文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16
學習內容:精讀課文第2—6自然段。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第2—6節,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品味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肖邦的愛國主義情感。
學法指導:讀、思、議圈點勾畫、做批注,組內交流,練習拓展。
學案內容:
一、資料搜索
1、課前搜集古今中外的一些愛國人士及關于他們的感人事跡。
2、課前搜集積累與愛國有關的名人名言
二、互動探究
1、探究的問題: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讀、思、批注、組內交流。
(上課前每個同學自主預習,在書上相應位置批注,寫下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語言要簡潔。)
三、矯正反饋
1、埃斯內爾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是 ,用意是 。
2、我學習了課文知道肖邦的鋼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 。
3、“彌留之際”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與世長辭,當時,他才 歲,“才”表達了作者 之情。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 ,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 。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 篇17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你了解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自己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深淵 霧靄 吶喊 盛滿 疾馳 蠟燭
維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奮起 肺結核病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病:慢性傳染病,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三、精讀指導。
1、回答:“我”是誰?(波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訴了我們?(第一段)
補充介紹: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句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名讀有關語句。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幫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的苦難極深。(聯系從書報、電影電視那里了解到的舊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
四、指導書寫。
邦:左右基本等寬。瓦:末筆是點。
馳:左窄而長,右寬而扁。亡:橫要長。
催:范寫。指出注意點。逝:注意筆順。
燭:筆畫安排要勻稱。肺:右邊末筆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讀了課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波蘭)
指名讀第一段。
過渡: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難忘的。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并指導朗讀。
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來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這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而且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的。
請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是何等懇切!
想象埃斯內爾此時的激動心情。
自由讀、男生讀,體會老師語氣之懇切。
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肖邦,使他激動萬分,實在感人。
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提示:聯系前面老師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5)朗讀全段,體會師生之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
2、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
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
②說說詞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
(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
(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4)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5)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徹夜”。(通宵,整夜)
比較: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讀、指名讀。
(7)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重讀帶點的詞。
(8)引讀:所以,“他……時間……可是他……“
看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9)小結:這一段寫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勢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三、試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記憶。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結:背誦也要講究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四、繼續精讀訓練第四段。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指句讀。
2、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什么叫“彌留之際”?
(2)肖邦為什么病得這樣重?
(3)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4)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我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呀,整整18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努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邊,死后也要長眠于你的懷抱……)
4、引讀第6自然段。
(1)理解“與世長辭”。
(2)讀一讀,比一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這樣與世長辭了。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五、總結課文,朗讀全文。
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板書: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 波蘭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