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健康優質課教案《小弟弟變干凈了》及教學反思(通用4篇)
幼兒園中班健康優質課教案《小弟弟變干凈了》及教學反思 篇1
課標理解:本目標選自《太原市幼兒園課程標準》小班健康領域九月份目標第5條:學習漱口的方法,會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需從小抓起,漱口這件看似簡單的事需要成人的提醒,幼兒才能掌握和堅持,通過健康教育活動,孩子們學會漱口,知道漱口可以讓口腔變干凈,這可以完成此目標的第一點。
設計意圖:
幼兒一日三餐后,難免口中有食物殘渣,漱口是一種方便快捷的清潔口腔的方法,可保證幼兒的牙齒清潔和健康。為此,我設計這節活動,目的是教幼兒學會正確的漱口方法,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活動目標:學習正確的漱口方法,知道漱口可以讓口腔變干凈。
活動準備:大嘴巴東東頭像一個,小鏡子、杯子、水、接水盤、小毛巾每人一套,歌曲《漱口歌》。
活動過程:
一、出示大嘴巴東東頭像,引起幼兒的活動興趣。老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他的名字叫東東,東東是個不挑食的好孩子,他每天都吃各種有營養的食物,看看東東今天吃了哪些東西?幼兒:桃子、青菜、蘿卜、魚、米飯。
老師:東東說“我吃飽了,我要睡覺了”,小朋友你們說東東現在能不能去睡覺呀?為什么呢?我們看看他的嘴巴里有什么?這該怎么辦呢?幼兒:要刷牙、漱口。
二、學習正確的漱口方法。
老師:漱口需要什么東西?
幼兒:水、杯子(出示杯子和小水滴)
老師: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幫東東漱口。
(老師示范正確的漱口方法,把教具里面的兩種食物拿掉)
老師:剛才我們幫東東漱口,怎么漱的?
幼兒:左邊、右邊、上面、下面……
老師:現在東東的嘴巴干凈沒有?還有什么東西呀?
(指出5種食物剩下3種了)
老師:那我們再來幫東東漱漱口。
(幼兒跟著老師學習正確的漱口方法,再取掉2種食物)
請一名幼兒上前操作,把最后一種食物拿掉。
老師:現在東東的嘴巴變干凈了,他非常感謝小朋友們,他給我們帶來了禮物。
三、鞏固漱口的正確方法,知道漱口可以讓嘴巴變干凈。
老師:東東給我們帶來了鏡子。我們來照照鏡子,看看嘴巴里面干凈嗎?(引導幼兒發現牙齒上的食物殘渣)它們爬到牙齒上去了,牙齒變臟了,你有什么辦法把它們從牙齒上趕走呢?
教師提供杯子、水、接水盤、小毛巾,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漱口。
老師說兒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頭、閉上嘴,咕嚕咕嚕吐出水。操作3次后,互相看看誰的嘴巴最干凈。
四、小結:教育幼兒要養成吃完東西漱口的良好習慣。
五、集體唱歌《漱口歌》
延伸活動:
1.利用生活環節,鞏固漱口的方法。
2.與家長聯系,要求幼兒在家中也養成飯后漱口的習慣。
幼兒園中班健康優質課教案《小弟弟變干凈了》及教學反思 篇2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知道,不講個人衛生對自己的身體不利,也會影響他人,要注意個人的清潔衛生。
2、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3、知道一些保持身體各部位整潔衛生的方法。
活動準備
自編故事《臟孩子》(內容自定);繪畫紙和筆若干。
活動過程
1、介紹詩歌《小弟和小貓》(柯巖作),組織幼兒討論,不講衛生有什么不好?
2、講述故事《臟孩子》,并組織幼兒討論,為什么別人不喜歡“臟孩子”?使幼兒知道,不講究衛生,別人會怎樣對待你。
3、把“臟孩子”的變化用繪畫表現出來,請幼兒幫助“臟孩子”改掉不講衛生的壞習慣。
4、將繪畫作品張貼出來,請幼兒總結“臟孩子”哪些地方進步了?改掉了什么毛病?
5、自編班級講衛生手冊,內容由教師和幼兒一起商定,并配上簡單文字說明,供家長觀看。
活動建議
1、在寢室內放一面大鏡子,讓幼兒有機會了解自身的形象,隨時注意個人的清潔衛生。
2、可挑選個人衛生較差的幼兒表演“小弟和小貓”,使其通過表演受到教育。
3、教師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儀表,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教學反思
幼兒的良好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其中還可能有多次的反復,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針對問題及時糾正,及時鞏固。
幼兒園中班健康優質課教案《小弟弟變干凈了》及教學反思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喜怒哀樂的情緒。體驗友誼的溫馨感。
2、運用形體動作表現不同的情緒。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1、鈴鼓、節奏輕快的音樂帶、錄音機。
2、掛圖:《千變人》
活動過程:
1、展示掛圖《千變人》。請幼兒看掛圖,找一找,看哪兩個表情是一樣的?借此玩配對游戲。教師表演幾種表情或動作讓幼兒想想:這樣的表情或動作,讓人感受到的是快樂、生氣、還是害怕呢?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會高興、害怕、害羞或者生氣。
2、幼兒討論:
(1)、什么時候會高興。
(2)、什么時候會生氣。
(3)、什么時候會哭。
(4)、什么時候會害怕。幼兒回答后師小結。
3、拓展幼兒思維快樂的時候還可以用什么表情或動作表達,害怕的時候又可用何種表情或動作表達;生氣的時候可用何種表情或動作表達。
4、播放音樂或用鈴鼓打節奏,請幼兒隨著節奏在教室中自由走、爬、跑、跳,音樂停止,教師就說出一種情緒,請幼兒用形體動作表現出來。
活動延伸:讓幼兒分組交流活動中有趣的事。
教學反思:
情緒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部分,通過辨別表情來判斷情緒,讓幼兒認識"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活動環節設計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活動中的游戲能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最后的活動延伸我認為不錯,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可謂獨具匠心。
幼兒園中班健康優質課教案《小弟弟變干凈了》及教學反思 篇4
目標:
1、使幼兒知道,不講個人衛生對自己的身體不利,也會影響他人,要注意個人的清潔衛生。
2、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3、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4、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準備:
自編故事《臟孩子》(內容自定);繪畫紙和筆若干。
過程:
1、介紹詩歌《小弟和小貓》(柯巖作),組織幼兒討論,不講衛生有什么不好?
2、講述故事《臟孩子》,并組織幼兒討論,為什么別人不喜歡“臟孩子”?使幼兒知道,不講究衛生,別人會怎樣對待你。
3、把“臟孩子”的變化用繪畫表現出來,請幼兒幫助“臟孩子”改掉不講衛生的壞習慣。
4、將繪畫作品張貼出來,請幼兒總結“臟孩子”哪些地方進步了?改掉了什么毛病?
5、自編班級講衛生手冊,內容由教師和幼兒一起商定,并配上簡單文字說明,供家長觀看。
建議:
1、在寢室內放一面大鏡子,讓幼兒有機會了解自身的形象,隨時注意個人的清潔衛生。
2、可挑選個人衛生較差的幼兒表演“小弟和小貓”,使其通過表演受到教育。
3、教師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儀表,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教學反思:
幼兒的良好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其中還可能有多次的.反復,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針對問題及時糾正,及時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