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有的人》教案(通用15篇)

《有的人》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10

《有的人》教案(通用15篇)

《有的人》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

  2、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用具:多媒體計算機

  課時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檢查預習

  1、了解魯迅,了解作者

  2、我的積累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 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 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 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 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

  (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

  (1)“永遠記住他”。

  (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

  (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五、課外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有的人》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節)                      (第2、3、4節)                        (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                             (對比)                                       (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 “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 “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 “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 \"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 \"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 \"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 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 “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   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有的人》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深入思考詩歌的深刻內涵;

  2、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3、誦讀作品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2、體會詩歌中多重對比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建議:

  《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對比中,闡揚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對比的方法,頗具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詩歌的特點加以點撥,并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會。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指導:

  1、閱讀巴金的作品:《憶魯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寫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讀臧克家的詩《有的人》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戰爭,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樣點燃了人們的愛國熱情;解放戰爭時期,他創作了大量政治諷刺詩,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

  2、教師配樂朗誦全詩(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明確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三、導學

  1、這首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看一看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有感情朗讀。(注意愛憎情感的表達)

  4、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點撥: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后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了什么?

  點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愛的執著。

  3)“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么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點撥:“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詩句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詩中為何要給我們刻畫另一類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這首詩是從哪幾方面將兩種人進行對比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7、分組朗讀(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前兩行,另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后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8、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為什么?

  點撥:以《有的人》為題更含蓄,更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為題,大大擴大的詩歌的思想內涵,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

  四、小結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完全取決于對人民的態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壓迫人民的人速朽。這種人生觀念在詩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魯迅逝世時,他就寫過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

  五、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并自制錄音帶,條件允許的話,盡可能采用配樂朗誦的形式。

《有的人》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認識、理解本課出現的生字、生詞;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能力目標】

  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情感目標】

  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重難點突破】

  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閱讀提示,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有的人

  二、范讀與理解

  1、整首詩歌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整首詩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節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節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節是第三部分。)

  2、每部分寫的是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的觀點。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情感主線。

  三、朗讀與質疑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前一句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這是全詩提綱挈領的小節,抓住它品讀全文,就會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呵,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中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刻畫了魯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比喻魯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寫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和愛戴的深厚感情。“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2)對詞語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

  ②活: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二個“活”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③死:第一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④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動派,打倒反動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四、朗讀與感悟

  1、聽詩歌朗誦錄音,學生可小聲跟讀,之后,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誦。

  2、采取多種對比朗讀的形式,提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一是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的對比;二是第二小節和第五小節,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第四小節和第七小節的對比朗讀;三是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朗讀。

  3、感悟情感

  (1) 在對詩句的理解中,在對詩的反復誦讀中體會詩句所蘊含的濃厚情感,并帶著這種濃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詩句誦讀中去。

  (2)小結: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五、寫法與拓展

  1、這首詩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由于前面在理解詩意與有感情地誦讀中已經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

  2、課后找找魯迅的散文詩《野草》讀一讀,加深對魯迅先生的認識。

《有的人》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用法的好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鮮明的愛憎情感,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白自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詞語鋪墊導入,揭示新課

  1、詞語鋪墊。

  丑陋 渺小 鴻毛 卑微 唾棄 滅亡

  美麗 偉大 泰山 崇高 愛戴 永生

  2、本單元我們已學過關于魯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生簡單匯報。

  3、揭示課題,板書,齊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寫的經典詩篇《有的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三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正確。

  2、根據朗讀表現,簡單評價。及時指導字音,呵在詩中讀啊的音。呵平時讀---笑呵呵,還可以讀-----呵斥,呵在這應該讀第---四聲。試著讀好這一句。

  三、范讀引領,指導朗讀

  1、聽讀錄音。(今天,我幫大家請來了一位老師。聽,他來啦!)

  2、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范第一小節,指名練習第二小節,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結。)

  3、學生自由展示朗讀,把握節奏。

  4、齊讀,慢慢讀出詩的味道。

  讀出了詩的味道!我相信你們已經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四、對比品讀,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1、可是詩歌的魅力不僅僅表現在它有明顯的節奏,更表現在它獨特的寫法上。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發現什么?(生默讀體會)

  2、生匯報發現:對比的寫法,讀出相應詩句。再讀讀,還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每小節中還有對比,2、3、4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5、6、7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其實這兩部分內容之間又是一一對照的。)

  3、根據學生匯報的適時出示插圖和文字,圖文對照,男女生對比朗讀。

  4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兩類人?引讀第一小節,這兩類人你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雖生猶死,雖死猶生)

  3、對這兩類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生匯報出幾種態度:批判,贊揚,熱愛。你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呢?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4、對待不同的人,勢必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語氣。請同學們兩兩對讀,一人一句,讓我從你們的表情中看看誰最能讀出臧克家的心聲。

  5、師生對讀,烘托詩情。

  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更——愛戴、敬仰、懷念…….損害人民利益的人我們更——痛恨,蔑視,憎惡......

  五、研讀品悟,升華情感

  1.看課文題目,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齊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發現了嗎?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的名字。詩人該不會忘了吧?你一定能從文中找到魯迅的影子。學生讀詩找詩句。

  2、匯報讀詩句。結合所學課文簡單談談你的理解。

  3、感悟魯迅精神:這首詩只是在贊揚魯迅一個人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讓我們把深深的敬仰獻給那些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齊讀描寫魯迅的詩句。

  六、課堂小結,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你打算做個怎一個什么樣的人?

  3、總結:讀兩句詩,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七、拓展訓練,從容練筆

  1、看課件資料,了解人們紀念魯迅的活動及評價。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認識。也更激起了我們對先生的深切懷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時寫的,今年是魯迅逝世75周年,也是魯迅誕辰130周年,讓我們深切緬懷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請你為先生獻上真摯懷念詞吧!(如果能試著運用對比的寫法,用上課前積累的詞語寫幾句詩,會更精彩!)

  3、交流展示

  總結鼓勵:同學們寫的真好!你們的詩是所有我看到的詩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從這節課開始叩響了詩歌的大門。期待你們愛上詩歌!期待你們當中能夠誕生杰出的詩人!

  20* 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

  雖死猶生 騎 人民恨

  對比

  雖生猶死 俯 人民愛

《有的人》教案 篇6

  學習目的:

  1、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2、體會詩歌也能講道理,發表議論。

  教學重、難點

  1、目的:

  1、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2、體會詩歌也能講道理,發表議論。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通過詩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培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

  (2)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詩的深刻哲理。

  2、難點:第三、六、七節的內容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臧(zang1)俯(fu3)踐踏(jian4)刪刈(yi4)憎惡(zeng3wu4)裝飾(shi4)

  2、解釋下列詞語:

  (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思。魯迅自嘲詩里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

  (2)情感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比喻魯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溶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枯腐。”

  (3)華蓋:古星名。迷信的人認為人的運氣不好,是有華蓋星犯命,叫交華蓋運。但據說和尚華蓋罩頂是走好運。

  3、朗讀、背誦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東省諸城縣臧家莊。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從小喜愛古典詩詞。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的悲慘處境有較多的了解。這段農村生活成為他以后詩歌創作的深厚基礎。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開始寫作新詩。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引起廣泛注意,受到歡迎。抗戰爆發前,詩人又出版了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等詩集,進一步反映農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撻了黑暗的舊社會。抗戰勝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訴蔣家王朝罪惡的政治諷刺詩集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華北大學三部研究員、人民出版社編審、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曾選為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創作的。

  2、導語

  “詩言志”,詩可抒情、可敘事,詩也能講道理,發議論,這樣的詩有人稱之為哲理詩。詩中發表的議論不是抽象的,而是帶有形象性的。是用詩的語言說出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臧克家先生所寫的有的人就是這樣一首哲理詩,學習這首詩,我們要理解詩中哲理性的深刻內涵以及鏗鏘有力的語句,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情的紀念魯迅先生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教育。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或聽詩歌朗讀錄音。注意朗讀者的感情流露。)

  2、提問:這首詩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全詩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1節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2節到第4節為第二部分。大意是:詛咒與贊美、鞭撻與褒揚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對比,而贊美、褒揚是主旋律,作者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

  第5節到第7節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對生死、榮辱、善惡、美丑議論的基礎上,使詩意升華到贊頌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詩的容量加大了。

  3、提問第l部分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義。

  討論并歸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間。(應啟發學生。離開詩歌原句去解釋“活”與“死”是不易領會詩人深刻含義的。)

  4、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把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對比?

  討論并歸納:

  (1)對人民的情感:一種是騎在人民頭上;一種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騎”和“俯”形象地表明了兩種相反的態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雖生猶死的人,想通過樹碑立傳,達到“永垂不朽”;而像魯迅先生這樣的人則情愿充當無名的野草,當地下火噴薄而出的時候,變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野草·題辭),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觀:一種給人民帶來災難;一種給人民帶來幸福。

  5、提問:這兩種人的結果如何?

  討論并歸納: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6、提問:第2、3節詩里沒出現魯迅的名字、但我們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贊頌魯迅的偉大精神,原因何在?

  討論并歸納:作者說過:“對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他生前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在死后。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他的偉大。”這二節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贊頌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因為本詩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同時“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讓人馬上想到魯迅的詩:“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野草散文詩也讓人們與詩中“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聯系起來,因此雖然詩中沒出現魯迅的名字,可讓人一看便知是魯迅的寫照。魯迅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魯迅為了革命事業甘愿貢獻自己的一切。

  四、小結

  有的人寫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國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紀念自己的偉大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紀念魯迅的盛況。

  這首短詩以有的人為題,是對全詩內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蘊含著深意。詩的第一節即第一部分,詩人揭示了這種深刻含意的具體內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就使詩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

  在寫作方面,這首詩也有著鮮明的特色,這就是在對比和對應中表現出深刻的哲理,這里所說的哲理,詩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語言來告知讀者,而是運用形象性的詩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那種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動統治者和為人民俯首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義,從而啟示我們。為多數人去活,才活得有價值。

  五、作業

  1、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完成練習一第1、2、3題。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本詩。熟讀自嘲、野草·題辭。

  2、這首詩通過議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么?這個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動讀者的。

  二、導人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背誦有的人這首詩,理解了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的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觀的教育。通過討論還明確了對“活”與“死”的不同含義。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首詩的深刻內涵。

  三、正課

  1、背誦全詩

  2、提問: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評價魯迅先生的。

  討論并歸納:這一部分的詩歌主要用了連續反復的修辭方法。連續反復的修辭在這里起到了強調作用。這一強調使這一首詩的詩意升華到贊頌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對評價魯迅先生是偉大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問:詩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的?

  討論并歸納:第二部分,從不同方面舉出兩種人的不同做法,褒貶鮮明,引起人們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對應回答,強調了兩種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結果。

  4、提問:這首詩的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這“感”具體,形象。如果詩的第二節改成:“有的人/欺壓老百姓;/有的人/為人民服務。”行不行?請說明理由。

  討論并歸納:不行。這樣做,兩種對立的人生觀,兩種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得不形象。“騎在人民頭上”這典型動作,加上“我多偉大”這典型語言,二者連結起來,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無恥,“俯下身子”這典型動作,加上“給人民當牛馬”這貼切的比喻、準確、生動的刻畫了魯迅先生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形象。

  5、提問:這首詩通過討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么?它為什么能深深地打動讀者。

  討論并歸納:這首詩所要說明的道理蘊含在第一節的詩句中:“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作者由紀念魯迅聯想到深愛人民的人,并且甘愿為人民作牛馬,為人民奉獻、犧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魯迅先生一樣,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著,人民永遠在心里紀念他。作者不僅歌頌魯迅和具有魯迅那樣品質的人,也啟發和引導讀者要學習魯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發揮了詩歌的特點,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來闡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動了讀者,取得了較好的說理效果。

  6、提問:讀讀魯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兩首詩中表現了怎樣一種鮮明的態度。

  討論并歸納:魯迅活著的時候,反動派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面對這一切魯迅坦然處之,堅信自己的信念: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人民大眾的代言人,斗爭的勇士,文化的旗手,偉大的民族英雄,魯迅不屈不撓斗爭著。魯迅逝世后,反動派仍然是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而人民卻敬他,愛他。可見在對待魯迅的態度上,可以清楚地讓人們感到斗爭的激烈,這兩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分明的愛憎。

  7、提問:讀讀《野草·題辭》,聯系《有的人》談談對課文有否更深的體會。

  討論并歸納:魯迅曾說過:“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著地下火將它變成熊熊烈焰。這兩個形象都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民深沉博大的愛,象征他為人民奉獻、犧牲的精神。這樣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這正是詩中所要歌頌的。

  四、小結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首優秀短詩,自1949年發表以來,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這首詩的生命力如此強盛,究其原因應該是它對革命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普遍意義。是呀,人為什么活著?不同人生觀,立場不同,就有兩種看法。以魯迅為代表的人生觀,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觀。與此相反,一切為自己,以別人——特別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作犧牲的人生觀,都應當是為我們所唾棄的人生觀。《有的人》表面上并沒有人生哲學的說教,這是因為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判若天淵的愛憎讓它隱了形。事實上當人們讀到詩會立刻想到這一點。這也是這首詩創作的高明之處。

  五、作業

《有的人》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1、搜集、閱讀魯迅資料;

  2、標出詩歌小節數;

  3、復習朗讀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關鍵句子。

  教學關鍵詞:活、死、俯、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

  上課前,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對魯迅知道多少?(抽生說)

  是的,中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魯迅被譽為我們的“民族魂”。要寫一位如此偉大的人物,是很難的,而要通過一首詩去歌頌魯迅更是難上加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近“初識魯迅”的最后一篇課文,它恰恰就是通過一首詩去歌頌魯迅的。這就是詩人臧克家寫的《有的人》。大家齊讀課題。

  二、初讀讀通順正確。

  三分詩,七分讀。請大家走進這7個小節28行詩中,把詩讀正確讀流利。(生讀)

  匯報自讀情況。(抽生讀前6小節,最后一小節齊讀)對于你們的朗讀,老師不作任何評判,我請來了一位高人,(播放課件。聽輕重,聽情感,聽節奏)是高手吧,說說哪個句子你現在可以讀得更好了?我們跟著他一起進步吧,讀這一句。

  三、再讀讀構思。

  自己再通讀全詩,看一看7個小節之中藏有哪些寫作技巧?(生匯報后,幻燈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第一小節和后面的6個小節是總分關系,思路清晰;全詩都運用了對比寫法,感情表達更加強烈;234小節分別和567小節照應,結構嚴謹。有了這個示意圖,我們現在就像擰起了一根繩子,詩歌的每一句都在這根繩子上,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讀第一小節。

  既然第一小節總起全詩,那請問,是靠哪些字統領全詩的?讀一讀找一找。(板書:“死”、“活”)兩個“活”,兩個“死”,意思一樣嗎?(生答)    那你就讀出這種不一樣來吧。

  是的,有的人雖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雖死猶生,那是因為他們的精神永存。 來,讀出這種醍醐灌頂的感受吧,讀出我們的警告和呼吁。(齊讀本小節)

  五、品讀“雖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偉大,有的人活得無恥卑微,我們就來看看,是哪些句子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讀。讀出蔑視(那是癡心妄想)、咒罵(那是罪有應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會懷有這種感情)、不屑一顧。

  齊讀這類人的可悲和可笑。 

  在這幾行詩中哪一個字集中代表了這一類人的形象?(板書:騎)你看到了一副怎樣的嘴臉?那你就讀出來吧。是的,不僅如此,他們還……他們還……

  看到欺壓百姓的人,我們怎樣痛斥他們──;看到忙著樹碑立傳的人,我們怎樣警告他們──;對那些眼里容不下別人的人,我們又該怎樣咒罵他們──。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把你的痛恨、蔑視、諷刺用朗讀表現出來吧。女生讀這類人的做法男生讀他們的可恥下場。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清楚,誰是他們的敵人,誰是他們的朋友。群眾的力量又是偉大的,人民的敵人癡心妄想著“不朽”,最終卻只能落得──板書:遺臭萬年。

  六、品讀“雖死猶生”。

  人民的朋友呢?魯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樣對待人民的?

  抽讀。你的朗讀中帶著?(歌頌、敬佩、贊美)誰再來試試?很好,大家一起來讀出歌頌和敬佩。

  幾句詩中,哪個字代表了魯迅先生的做法和態度?(板書:俯)這個字讓你想到了了解到的魯迅的哪些事跡?(俯下身子給黃包車夫療傷、親切地和工人聊天……)

  是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把你的感受放進詩句中讀,讓我們聽到你的情感。

  魯迅先生不僅為人民做牛做馬,還情愿做野草。先生有一本文集就叫《野草》。魯迅就是野草,野草就是魯迅,野草能燒盡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是的,他活著是為了……其實,前面課文中有和這句意思差不多的句子……(“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阿累《一面》)

  他為誰想得多?(勞苦大眾、祖國、民族)   善有善報,給人民做牛馬的……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多么可愛的人,多么無私的精神,左邊的同學讀做法,右邊的同學讀人民的態度。

  與遺臭萬年的人相比,這樣的人,就應該──(板書:流芳千古)。

  七、品讀課題。

  我們在短短幾行詩中讀到了這么多,這叫把詩讀厚了。完整讀題目,這首詩是寫給誰的?再讀。那為什么不直接以“魯迅贊”“贊魯迅”“魯迅頌”為題呢?

  這首詩還可以獻給歷史上的哪些人?你準備把哪一句獻給他?((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焦裕祿、孔繁森為人民積勞成疾,這就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讓全中國人民過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這就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剛剛離開我們的錢學森──2009年10月31日8時6分逝世,他冒著生命危險1955年回到祖國、為了祖國人民更好地活。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 屈原、文天祥……)

  (只能送給這些偉大高尚的人嗎?還可以把哪些句子送給哪些遺臭萬年的人?)

  八、總結升華。

  是啊,想我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涌現出了多少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民的朋友和恩人啊,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堪稱一個偉大的民族。(緩緩敘述緩緩擦去板書)歷史長河一如滾滾江海,大江東去浪淘盡,首先卷走這些遺臭萬年的人民的敵人吧,他們作威作福“騎”在人民頭上的丑惡嘴臉,早已在人民心中死去。    是非功過自有后人評說,流芳千古的“活”著不是刻進石頭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寫在黑板上可以做到的;寫在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之際的這首詩,當然不再單單是為紀念魯迅。你有你心中的“有的人”,我有我心中的“有的人”,大家都有了深切的感受,索性就讓它們都留在心頭吧。

  現在,這28行詩就單單剩下了這個字,讀。初識魯迅的學習,今天就單單剩下了這一個字,讀。(抽問幾個學生)俯,就是……是啊,俯,正是魯迅先生偉大人格的高度濃縮,也是對你、對我、對所有人做人的永遠的啟迪。

  全體起立。此時此刻,《有的人》這首詩已經不再是發自臧克家一個人之口,他也是我們的心聲了,那就讓我們酣暢淋漓地吟誦我們的心聲吧。“有的人活著……”起(齊背全詩)

  九、作業布置。

  十、板書設計

《有的人》教案 篇8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教 學 過 程

  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學生讀出節奏。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齊讀,注意讀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達

  1、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讀。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了解以及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4、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感受深刻的句子。

  聯系實際,總結反思

  1、談談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啟迪?

  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山東安丘實驗小學王曉麗)

《有的人》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采取多中對比朗讀的形式,讓學生熟讀成誦。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學生讀出節奏。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齊讀,注意讀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達

  1、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讀。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了解以及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4、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article/,朗讀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聯系實際,總結反思

  1、談談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啟迪?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教學后記:在教學中,我將死的意義拓展為如何看待生死,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學習時,讓學生感受到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當這些孩子們平時熟知的語言和事例和課文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思維也活躍起來,這樣一篇離孩子們很遠的文章一下子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

  語文即生活,尤其是這樣一篇經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會枯萎在學生的心靈里。

《有的人》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學習重點:

  對比寫法的好處。

  學法提示:

  這首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以鮮明的對比,抒發作者的感情,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認真朗讀詩歌,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認真朗讀詩歌,注意停頓的節奏,用“∕”標出語氣的停頓,用標出重音。

  (1)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2)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3)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4)群眾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2、《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懷著情感而寫的。

  3、“有的人”詩中指和人。魯迅先生屬于一種人。全文采用對比手法,褒貶鮮明。作者從魯迅生前,去世后這兩點來表現他的偉大。

  4、我能理解詩句中的幾個詞語

  5、這首詩可以分為幾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節)

  第二部分(第節)

  第三部分(第節)

  6、我有幾個問題要與同學交流

  (二)合作探究

  閱讀提示: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對魯迅先生的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節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各有什么含義?

  2、這首詩從哪些方面把兩種人作了對比?如何進行對比的?

  3、體會“騎在人民頭上”和“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中“騎”和“俯”字的妙處。

  4、“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你如何理解這節詩。

  5、對比是這首詩歌的主要寫法,有什么作用?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出一個什么道理?

  7、這首詩是紀念魯迅的,為什么不直接以紀念魯迅為題,而取名為“有的人”?

  (三)拓展延伸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發射光芒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1、這首詩所贊美的你和課文里的“有的人”有哪些相似的美德?

  2、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但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四)相關鏈接

  臧克家(1905~20__)他自幼受祖父、父親影響,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詩文基礎。1925年首次在全國性刊物《語絲》上發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創作的《難民》《老馬》等詩篇,以凝練的詩句描寫了舊中國農民忍辱負重的悲苦生活;長詩《罪惡的黑手》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罪惡和偽善的面目,這些詩是他早期詩歌的代表作,已成為我國現代詩史上的經典之作。他除了有意識地學習古典詩詞的結構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風格之外,還苦心追求詞句的新穎、獨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語化。

  建國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著黃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選入語文課本。《有的人》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事實上,這一主題已超出了歌頌魯迅精神的范圍,而將讀者引入對人生的更深層的思考。語言樸素、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獲獎,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20__年10月,他被世界詩人大會和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同年12月,獲第七屆今世緣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

《有的人》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理解為什么題目不直接用副標題“紀念魯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讀自悟法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引出魯迅

  1、出示課件(魯迅的頭像)讓學生結合課文談魯迅(板書魯迅人民)

  2、引出課題(板書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3、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出示課件

  4、教師配樂范讀

  引導讀詩理解內容

  1、“有的人”在詩中出現了八次,但它表示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種“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種“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詩中的語句來回答)

  全詩在寫法上有怎樣的特點?做了怎樣的對比?

  2、從哪些詩句能看出是詩人為紀念魯迅而寫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對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態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6、怎樣把這首詩讀好。

  7、你想對魯迅說哪些心里話;你想對那些與人民為敵的人發出怎樣的吶喊?

  拓展延伸

  1、理解為什么題目不直接用副標題“紀念魯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讓學生用上“有的人”“奉獻”“索取”“我們”寫一些東西。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有的人奉獻

  有的人人民

  有的人索取

《有的人》教案 篇12

  學習目的:

  1、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2、體會詩歌也能講道理,發表議論。

  教學重、難點

  1、目的:

  1、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2、體會詩歌也能講道理,發表議論。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通過詩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培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

  (2)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詩的深刻哲理。

  2、難點:第三、六、七節的內容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臧(zang1)俯(fu3)踐踏(jian4)刪刈(yi4)憎惡(zeng3wu4)裝飾(shi4)

  2、解釋下列詞語:

  (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思。魯迅自嘲詩里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

  (2)情感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比喻魯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溶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枯腐。”

  (3)華蓋:古星名。迷信的人認為人的運氣不好,是有華蓋星犯命,叫交華蓋運。但據說和尚華蓋罩頂是走好運。

  3、朗讀、背誦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東省諸城縣臧家莊。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從小喜愛古典詩詞。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的悲慘處境有較多的了解。這段農村生活成為他以后詩歌創作的深厚基礎。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開始寫作新詩。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引起廣泛注意,受到歡迎。抗戰爆發前,詩人又出版了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等詩集,進一步反映農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撻了黑暗的舊社會。抗戰勝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訴蔣家王朝罪惡的政治諷刺詩集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華北大學三部研究員、人民出版社編審、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曾選為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創作的。

  2、導語

  “詩言志”,詩可抒情、可敘事,詩也能講道理,發議論,這樣的詩有人稱之為哲理詩。詩中發表的議論不是抽象的,而是帶有形象性的。是用詩的語言說出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臧克家先生所寫的有的人就是這樣一首哲理詩,學習這首詩,我們要理解詩中哲理性的深刻內涵以及鏗鏘有力的語句,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情的紀念魯迅先生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教育。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或聽詩歌朗讀錄音。注意朗讀者的感情流露。)

  2、提問:這首詩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全詩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1節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2節到第4節為第二部分。大意是:詛咒與贊美、鞭撻與褒揚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對比,而贊美、褒揚是主旋律,作者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

  第5節到第7節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對生死、榮辱、善惡、美丑議論的基礎上,使詩意升華到贊頌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詩的容量加大了。

  3、提問第l部分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義。

  討論并歸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間。(應啟發學生。離開詩歌原句去解釋“活”與“死”是不易領會詩人深刻含義的。)

  4、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把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對比?

  討論并歸納:

  (1)對人民的情感:一種是騎在人民頭上;一種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騎”和“俯”形象地表明了兩種相反的態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雖生猶死的人,想通過樹碑立傳,達到“永垂不朽”;而像魯迅先生這樣的人則情愿充當無名的野草,當地下火噴薄而出的時候,變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野草·題辭),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觀:一種給人民帶來災難;一種給人民帶來幸福。

  5、提問:這兩種人的結果如何?

  討論并歸納: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6、提問:第2、3節詩里沒出現魯迅的名字、但我們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贊頌魯迅的偉大精神,原因何在?

  討論并歸納:作者說過:“對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他生前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在死后。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他的偉大。”這二節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贊頌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因為本詩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同時“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讓人馬上想到魯迅的詩:“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野草散文詩也讓人們與詩中“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聯系起來,因此雖然詩中沒出現魯迅的名字,可讓人一看便知是魯迅的寫照。魯迅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魯迅為了革命事業甘愿貢獻自己的一切。

  四、小結

  有的人寫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國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紀念自己的偉大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紀念魯迅的盛況。

  這首短詩以有的人為題,是對全詩內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蘊含著深意。詩的第一節即第一部分,詩人揭示了這種深刻含意的具體內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就使詩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

  九年級語文《有的人》教學設計4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在寫作方面,這首詩也有著鮮明的特色,這就是在對比和對應中表現出深刻的哲理,這里所說的哲理,詩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語言來告知讀者,而是運用形象性的詩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那種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動統治者和為人民俯首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義,從而啟示我們。為多數人去活,才活得有價值。

  五、作業

  1、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完成練習一第1、2、3題。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本詩。熟讀自嘲、野草·題辭。

  2、這首詩通過議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么?這個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動讀者的。

  二、導人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背誦有的人這首詩,理解了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的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觀的教育。通過討論還明確了對“活”與“死”的不同含義。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首詩的深刻內涵。

  三、正課

  1、背誦全詩

  2、提問: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評價魯迅先生的。

  討論并歸納:這一部分的詩歌主要用了連續反復的修辭方法。連續反復的修辭在這里起到了強調作用。這一強調使這一首詩的詩意升華到贊頌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對評價魯迅先生是偉大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問:詩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的?

  討論并歸納:第二部分,從不同方面舉出兩種人的不同做法,褒貶鮮明,引起人們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對應回答,強調了兩種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結果。

  4、提問:這首詩的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這“感”具體,形象。如果詩的第二節改成:“有的人/欺壓老百姓;/有的人/為人民服務。”行不行?請說明理由。

  討論并歸納:不行。這樣做,兩種對立的人生觀,兩種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得不形象。“騎在人民頭上”這典型動作,加上“我多偉大”這典型語言,二者連結起來,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無恥,“俯下身子”這典型動作,加上“給人民當牛馬”這貼切的比喻、準確、生動的刻畫了魯迅先生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形象。

  5、提問:這首詩通過討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么?它為什么能深深地打動讀者。

  討論并歸納:這首詩所要說明的道理蘊含在第一節的詩句中:“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作者由紀念魯迅聯想到深愛人民的人,并且甘愿為人民作牛馬,為人民奉獻、犧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魯迅先生一樣,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著,人民永遠在心里紀念他。作者不僅歌頌魯迅和具有魯迅那樣品質的人,也啟發和引導讀者要學習魯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發揮了詩歌的特點,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來闡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動了讀者,取得了較好的說理效果。

  6、提問:讀讀魯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兩首詩中表現了怎樣一種鮮明的態度。

  討論并歸納:魯迅活著的時候,反動派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面對這一切魯迅坦然處之,堅信自己的信念: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人民大眾的代言人,斗爭的勇士,文化的旗手,偉大的民族英雄,魯迅不屈不撓斗爭著。魯迅逝世后,反動派仍然是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而人民卻敬他,愛他。可見在對待魯迅的態度上,可以清楚地讓人們感到斗爭的激烈,這兩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分明的愛憎。

  7、提問:讀讀《野草·題辭》,聯系《有的人》談談對課文有否更深的體會。

  討論并歸納:魯迅曾說過:“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著地下火將它變成熊熊烈焰。這兩個形象都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民深沉博大的愛,象征他為人民奉獻、犧牲的精神。這樣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這正是詩中所要歌頌的。

  四、小結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首優秀短詩,自1949年發表以來,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這首詩的生命力如此強盛,究其原因應該是它對革命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普遍意義。是呀,人為什么活著?不同人生觀,立場不同,就有兩種看法。以魯迅為代表的人生觀,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觀。與此相反,一切為自己,以別人——特別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作犧牲的人生觀,都應當是為我們所唾棄的人生觀。《有的人》表面上并沒有人生哲學的說教,這是因為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判若天淵的愛憎讓它隱了形。事實上當人們讀到詩會立刻想到這一點。這也是這首詩創作的高明之處。

  五、作業

《有的人》教案 篇13

  《有的人》教案

  教學設想: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20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燈片7)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 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 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 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 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 課內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教后反思:

《有的人》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用法的好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鮮明的愛憎情感,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白自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詞語鋪墊導入,揭示新課

  1、詞語鋪墊。

  丑陋 渺小 鴻毛 卑微 唾棄 滅亡

  美麗 偉大 泰山 崇高 愛戴 永生

  2、本單元我們已學過關于魯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生簡單匯報。

  3、揭示課題,板書,齊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寫的經典詩篇《有的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三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正確。

  2、根據朗讀表現,簡單評價。及時指導字音,呵在詩中讀啊的音。呵平時讀---笑呵呵,還可以讀-----呵斥,呵在這應該讀第---四聲。試著讀好這一句。

  三、范讀引領,指導朗讀

  1、聽讀錄音。(今天,我幫大家請來了一位老師。聽,他來啦!)

  2、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范第一小節,指名練習第二小節,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結。)

  3、學生自由展示朗讀,把握節奏。

  4、齊讀,慢慢讀出詩的味道。

  讀出了詩的味道!我相信你們已經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四、對比品讀,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1、可是詩歌的魅力不僅僅表現在它有明顯的節奏,更表現在它獨特的寫法上。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發現什么?(生默讀體會)

  2、生匯報發現:對比的寫法,讀出相應詩句。再讀讀,還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每小節中還有對比,2、3、4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5、6、7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其實這兩部分內容之間又是一一對照的。)

  3、根據學生匯報的適時出示插圖和文字,圖文對照,男女生對比朗讀。

  4、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兩類人?引讀第一小節,這兩類人你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雖生猶死,雖死猶生)

  5、對這兩類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生匯報出幾種態度:批判,贊揚,熱愛。你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呢?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6、對待不同的人,勢必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語氣。請同學們兩兩對讀,一人一句,讓我從你們的表情中看看誰最能讀出臧克家的心聲。

  7、師生對讀,烘托詩情。

  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更——愛戴、敬仰、懷念…….損害人民利益的人我們更——痛恨,蔑視,憎惡......

  五、研讀品悟,升華情感

  1、看課文題目,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齊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發現了嗎?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的名字。詩人該不會忘了吧?你一定能從文中找到魯迅的影子。學生讀詩找詩句。

  2、匯報讀詩句。結合所學課文簡單談談你的理解。

  3、感悟魯迅精神:這首詩只是在贊揚魯迅一個人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讓我們把深深的敬仰獻給那些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齊讀描寫魯迅的詩句。

  六、課堂小結,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你打算做個怎一個什么樣的人?

  3、總結:讀兩句詩,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七、拓展訓練,從容練筆

  1、看課件資料,了解人們紀念魯迅的活動及評價。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認識。也更激起了我們對先生的深切懷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時寫的,今年是魯迅逝世75周年,也是魯迅誕辰130周年,讓我們深切緬懷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請你為先生獻上真摯懷念詞吧!(如果能試著運用對比的寫法,用上課前積累的詞語寫幾句詩,會更精彩!)

  3、交流展示

  總結鼓勵:同學們寫的真好!你們的詩是所有我看到的詩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從這節課開始叩響了詩歌的大門。期待你們愛上詩歌!期待你們當中能夠誕生杰出的詩人!

《有的人》教案 篇15

  教學設想: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20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燈片7)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淖勻蛔刺閹沒饈緞翁i賴慕縵薇渥齙賴碌摹⑸竺賴吶卸稀s謔牽械娜松此潰械娜慫蘭瓷u庠誑蒲鮮遣豢傷家櫚模諞帳跎先肥欽媸悼尚諾模徽飫鍇楦械囊蛩仄鹱啪齠ǖ淖饔謾?br> 2、 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 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 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 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 課內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教后反思:

《有的人》教案(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有的人》教案2

    教學目的: 1、 領會詩歌所表達的階級感情和深刻哲理 2、 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3、 理解對比的寫法 4、 了解詩中議論的特點 5、 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教學設想: 1、 計劃學習兩課時 2、 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第...

  • 《有的人》教案4

    教學設想: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 有的人教案

    教學目的:1、 領會詩歌所表達的階級感情和深刻哲理2、 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3、 理解對比的寫法4、 了解詩中議論的特點5、 有感情的朗讀全詩教學設想:1、 計劃學習兩課時2、 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理解內容第一教時 教...

  • 《有的人》教案1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 《有的人》教案3

    揚州中學 李潔(一)教學目的認識本詩所表達的生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 《有的人》教案4

    《有的人》教案教學設想: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

  • 20、有的人·教案

    課前準備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教 學 過 程激情導入,揭示課題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 有的人教案

    教學目標:1、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2、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重點難點: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 有的人教案

    教學目標: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 有的人教學實錄(通用2篇)

    地 點: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和暢堂校區電化教室執教人:柯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劉發建師:你們課文讀過了沒有?生:(齊答)讀過了。師:讀了幾遍?生:三遍。生:一遍。師:同學們先把課文再自由地讀一遍。生自由讀課文。...

  • 《有的人》教學設計和反思(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 《有的人》綜合資料(精選14篇)

    這首詩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題是“紀念魯迅有感”。“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全詩共七節。...

  • 《有的人》教學設計示例(通用17篇)

    【教學目的】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2.學習對比寫法。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教學重點、難點】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課時安排】一課時。...

  • 《有的人》閱讀練習(精選15篇)

    閱讀演練江蘇海安丁所中學 丁海意跨越時空的紀念聶紺弩一個高大的背影倒了,在無花的薔薇的路上——那走在前頭的,那高擎著倔強的火把的,那用最響亮的聲音唱著歌的,那比一切人都高大的背影倒了,在暗夜,在風雨連天的暗夜!...

  • 《有的人》(通用15篇)

    --紀念魯迅有感臧克家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区。| 乐亭县| 延津县| 鹤山市| 山西省| 遵化市| 台前县| 上蔡县| 天水市| 城固县| 嫩江县| 乌海市| 含山县| 德阳市| 皮山县| 盐山县| 鹤岗市| 新竹县| 综艺| 定襄县| 辽中县| 塔河县| 文安县| 图们市| 临澧县| 和硕县| 松桃| 屏边| 合阳县| 克拉玛依市| 喜德县| 玛曲县| 工布江达县| 临江市| 万荣县| 阿图什市| 太白县| 尼玛县| 塔城市| 永胜县|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