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教案(精選14篇)
《論美》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內在美與外形美的主次關系
2、 舉例、對比、比喻等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恩格斯)。曾任掌璽大臣,升大法官,授子爵。反對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提出“假相”說。認為經院哲學使人與自然隔絕,束縛于教條和權威之下,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主張打破“假相”,鏟除各種幻想和偏見。還主張“雙重真理”說,強調發展自然科學的重要,提出知識就是力量,認為掌握知識的目的是認識自然,以便征服自然。在教育方面,強調學校應傳授百科全書式的知識。主要著作有《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新工具》。
二、閱讀課文,思考預習提示
明確:“外形美”輕,“內在美”重。作者的觀點主要是“美德最美”,“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理由是美德是最根本的美,再加上美形和美行,就能產生一種更能打動人心的美。文章以比喻和實例提出中心論點:美德最美,然后分三層具體論述:(一)“內在美”是人生最重要的;(二)“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三)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最后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三、課文分析
1、理清全文條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以一個比喻、一個實例,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2——4),具體論述美德最美。
第一層(2),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
第二層(3),通過顏色之美、形體之美、行為之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三層(4),通過某些老人和年輕人的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5),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2、分析第一部分
把美德比作“寶石”,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這就把美德與樸素聯系起來,區分了內在與內在不同的美,突出了美的內在意義。
文章又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肅然起敬”為例,說明了內在美德比外在“華貴”更有價值。
全面理解一個比喻、一個實例的意思,就是:不要只去追求華貴外表,美德最美。
3、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層
一種人“過于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結果“一無作為”;
另一種人內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文章主要談的是前一種人的情況,并且指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
“此”指代“容顏俊秀”;“彼”指代“才能、作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義者看來,上帝創造了一切。這里是一種幽默的說法,人的美貌如果說是與生俱來的,“才能”卻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和訓練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給予不給予的問題。采用“造物是吝嗇的”這種說法,增強了事理中間的某種“必然性”,并添加了諷刺意味。
后一種內外兼美的情況是辯正地補充前面而寫的,并不表明人人都應該“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4、分析第二部分第二層
顏色之美,是純外在的美;形體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體現了人的意志和主觀努力的因素;優雅行為之美,體現了人的內在素養。三者之美的不同層次的比較,充分說明內在美重于外在美。
“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最高的美”是內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難于直觀,也不可能做作。意大利克羅齊說:“美不是物理的事實它不屬于事物,而屬于人的活動,屬于心靈的力量。”
“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意思是美不可能有統一的外在規范;
“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意思是個體(部分)與一定的機遇和環境相適應,整體和諧,那就是美,人在遭逢的場合中能夠表現出相應的“優雅行為”,也就創造了美。
5、分析第二部分第三層
運用對比表明,“優雅”的“作風”、“優美的修養”勝過“美貌”;“不配”一詞,表現了作者對某些虛有其表者的蔑視。
6、分析第三部分
以“盛夏的水果”為喻,指出美“容易腐爛而難已保持”的特點,形容形體美難以永久保持,并以許多美人“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為鑒,告誡人們要“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
“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出真正的光輝”,其含義是:只有具備了“美的德行”,美才是光彩四射的,“美的形貌”才是有價值的,一切才是最完美的。
四、中心意思
本文論證了美德是人類最高的美,勉勵人們致力于內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論美》教案 篇2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要討論一個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美。板書:美剛才上樓梯時,我遇到了一個帥哥。一臉陽光,一身黑色運動服,超帥,超酷!可惜美中不足的是:他邊走邊吃著烤腸。(我們班同學也喜歡這樣)吃完就隨手把烤腸棒扔在樓梯上。最可惡的是他扔在了我們班的包干區,我很氣憤,頓時覺得他僅有的一點美感就如肥皂泡一樣迸裂了。那么什么才是美呢?今天我們就隨著大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一起來《論美》。板書:論
二、初讀感知,讀懂美
1.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圍繞著“美”作了哪些論述?邊讀邊把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勾畫出來。
出示:在議論文中能表明作者觀點的,能給我們以啟迪的,或者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的,等等,都可以稱之為關鍵句。
(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勾畫關鍵句。)
2.師生交流,朗讀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并思考問題。
師:同學們都讀得非常專注,那現在請大家說說,你勾畫了哪些關鍵語句。
師:同學們找得很好,老師也把自己覺得關鍵的語句摘錄了出來,其實和大家所摘錄的差不多。(屏幕顯示關鍵句)來,我們先一起把這些關鍵句讀一讀,初步了解一下培根的觀點。
師:下面讓我們思考兩個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合作)
(1)你認為文中哪一句話最能表達作者的主要觀點?(說出理由)
參考: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因為盡管作者十分強調人的美的德行,認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是最有價值的,但作者并不是簡單否定外表之美。)
(2)課文是如何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的?請簡要闡述。(同桌間互說)
出示簡述論證過程的步驟:1.分段或分層;2.概括段意或層意;3.用先…再…然后…最后…將段意或層意整合。(注意聯系文章內容)
如:《學問與智慧》作者先解說“學問與智慧”概念的不同,再通過對比論證論述“學問不能離開智慧”,然后通過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智慧也離不開學問”,最后得出結論“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
三、精讀課文,品味美
1.文中的語言或準確精煉,或含蓄雋永,或形象睿智,很值得我們去玩味。請選擇你認為最精彩的語句寫一段賞析的話,或是選擇富有哲理的語句,聯系生活說說你的理解或是受到的啟示,制成“美的格言卡”。(學生寫)
參考例句1:
格言: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我的賞析:晚秋的景色是一種成熟的美,具有最豐富的內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說明有些老人,因為具有豐富的內在修養而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成熟美。
參考例句2:
格言: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他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我的理解:美是相對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人,對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沒有統一的美的標準。例中國唐朝以胖為美,體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機遇不佳,而楊貴妃機遇太好;幾內亞人認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但公認的規范還是有的,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第一次政協會上討論,絕大部分小組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現在的五星紅旗。
四、再讀課文,完善美
1.為了使文章論證更有力,下面我想請大家根據每小節闡述的主要觀點,補充一個事實論據。
我想將事例放在第段,例子是:
我的理由是:
教師出示幻燈片:補充論據的溫馨提示
學生再讀課文,寫一寫,組內展示,討論,評價,小組整合成果后全班交流,分享。
2.同學們能為課文錦上添花,真不錯,老師也為課文準備了一個論據,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老人——白芳禮。
(播放視頻:白芳禮事跡2分鐘)
3.白芳禮老人美嗎?你們能理解老師為什么要將這個故事放在課文中嗎?放在第幾小節?
五、讓我們都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羅丹曾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老師這里準備了一個短片(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從自然到社會,從生活到藝術,有關于季節的,有關于動物的,有關于運動的,有關于親情的),現在請大家用眼睛、用耳朵、用心靈去捕捉,然后把你對美的感悟告訴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現在就請大家把你的發現或感悟,寫一句關于美的格言,或一首小詩,或一段隨筆。(能學習本文用一些修辭手法更好)(屏幕顯示:一句格言、一首小詩、一段隨筆)
小結:其實,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也是一種美;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是美;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更是美。而坐在我們身后的老師們,在這寒冷的冬季,靜靜地坐著、聽著,甘愿做我們的觀眾,這種場面不也是一種美嗎?你們能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努力學習同樣也是一種美!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美,愿同學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斷培養自己美的德行,做一個真正讓自己滿意,受他人歡迎的美人。
六、作業:
1.有一位品學兼優的同學,他的臉上有一塊胎記,其他同學的異樣眼光使他很難為情。他自己也常常為這塊胎記而郁郁寡歡。作為好朋友,請你寫一段話勸說他(她)。
(要求語段中要恰當引用文中的語句,100字左右)
朱光潛《談美書簡》
宗白華《美學散步》
《論美》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觀點,簡述理由。
2、能恰當引用課文語句,寫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觀點。
3、能對文章的觀點說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的一篇雜感《論美》。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為了讓這張臉變得好看一些,花許多鈔票去美容,還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術,當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我們都不是一擲千金的富翁,當然沒有那么許多閑錢花在這張臉上,那么我們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們學習完這篇課文,相信同學們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二)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用文中的句子歸納課文的主要觀點,并簡要說說課文論述的思路。
(三)觀點運用。
1、有一位品學兼優的同學,他的臉上有一塊難看的胎記,其他同學的.異樣眼光使他很難為情。他自己也常常為這塊胎記而郁郁寡歡。作為好朋友,請你寫一封信勸說他(她)。
要求:(1)運用文中的一些觀點或語句進行勸說。
(2)認真研讀課文,收集有關語句,仔細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鐘左右完成。
(四)辨別觀點。
1、仔細閱讀課文,對于作者的一些見解你是否贊成?如果贊成請舉一個例子證明;如果不贊成也請舉一個例子來反駁。
教學反思:
《論美》是一篇雜感,主要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找出課文的主要觀點,并就觀點說出自己的理解,能夠自主地發表見解,能夠嘗試寫一小段有觀點,有見解的文字。我在這課的設計中,有幾個方面處理的比較滿意:
第一,選準關鍵知識能力點,教學目標明確。我們班學生普遍基礎較差,理解能力較低,我意在指導他們在學議論性文章的時候不要有畏難情緒。整堂課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點進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在課堂上,學生的讀、寫、感受、說、聽的訓練很扎實,很好的完成了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
第二,在問題預設和生成方面,這節課顯得比較突出,在設計問題時,本意是將“美的言行與美得德行結合起來才是最美”作為引導,然后強調“美德最美”的主旨,但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主旨的把握比較到位,一下子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但也有同學將課文的第一小結作為文章主旨的,這就表現出對文章內容的不熟悉,鑒于這種情況,在原有教案的基礎上設計了新的生成教案,讓同學們尋找依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激烈的探討過程中,學生對美也有了新的感受,在請學生談感受時,有的學生想的更多,感受更深刻,還有同學提出“和諧也是美”的看法,這就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了。
第三,這節課的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都很充分。這節課根據需要安排了幾次討論,基本上都是在先自己準備,然后討論的形式,因此能做到每人都有話說,每個問題都有價值,在每次討論結束后,能夠選出中心發言人發表小組意見,其他組成員能認真傾聽,并對不同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
但是對這節課,我還是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如設計的有些問題過于簡單,不能使學生對美有本質的認識,也不能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升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在小組討論中分工不明,造成部分同學學習興趣沒有得到激發,我還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論美》教案 篇4
一、提出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體論述美德最美。
1、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
2、通過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行為之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過某些老人和年輕人的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
三、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光輝。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十七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美》。一說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這樣兩件事。
1.1946年,二戰剛剛結束,德國歷經戰火的城市,到處頹垣殘壁,一片慘象。一天,有兩個美國人訪問了一戶住在地下室的德國居民,然后,這兩個人有一番發人深思的談話:“你看他們能夠重建家園嗎?”“一定能!”“你為什么回答得這樣肯定?”“你沒看到他們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著什么嗎?”“一瓶花。”“對,任何一個民族,處在這樣一個困苦的境地,還沒有忘記美,那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2.《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有一段冷子興的敘述:“那周歲時,政老爺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世上所有的東西擺了無數叫他抓,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釵環抓來玩弄,那政老爺便不喜歡,說將來不過酒色之徒。”這是賈寶玉抓周的一個鏡頭,賈政的評價完全是唯心的,倘從唯物的角度出發,一個周歲嬰兒,抓取脂粉釵環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脂粉釵環色彩最美,不僅賈寶玉,李寶玉、張寶玉也照樣如此。
可見,不管身處絕境的民族,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都愛美,但是怎樣認識美呢?我們今天要學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論美》。
二、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師:美的分類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等。美無處不在,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培根這篇文章僅533字,主要談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書)
明明談的是“人的美”,為何起“論美”這么大的題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處,這本書的書名就是《培根論人生》。作者作了說明:“系關于人性及人生問題之研討”,體現了文藝復興后歐洲人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總標題下,“論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領域。(注意不是談自然美,藝術美。)
2.這篇文章的語言簡潔、含義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學們在預習中一定有不少問題要提出來討論,現在請一個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一下有哪些問題要提出來。
估計要展開討論的問題,有難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寫“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主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給彼。”后面又列舉一連串二者兼備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實不矛盾,因為培根用詞時極有分寸:“并不都有……許多……此話也不全對……”說明絕大多數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兩全的,但大千世界,情況是多種的,不排除有兩全之人。思維多么周密,言辭嚴謹,貌似自相矛盾,實則無懈可擊,不愧是個哲學家,在議論文中有時候留有余地反而無懈可擊!
(2)“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為什么?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所以在三者中最高。這三個層次都屬于外形美,但層次有別,不在同一個審美層次上,故作者“仔細考究起來”,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畫家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于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奇妙在何處?
——“最高的美”應指內在美,比如德行,畫家怎么畫得出來呢?“奇妙”在于會起變化。在內在美的.照射下,一個人假如原來外貌較丑,人們也會對他改變印象,覺得他美。如:“簡·愛”、“卡西莫多”,這種審美心理的變化簡直如同化學反應一般,怎么不奇妙呢?體育運動員不少從形體到顏色都不美,但當他站在領獎臺上,聽著國歌,看著國旗的激動神情,就覺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這句話的精髓是美是相對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人對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沒有統一的美的標準。“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國唐朝以胖為美,體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機遇不佳,而楊貴妃機遇太好。
△伏爾泰:幾內亞人認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絕對的,各個國家國情不同,各階段情況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羅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可愛”一詞是否恰當?
——人到老年,因飽經世事而樂觀、豁達、開朗,笑對生活的一切,外貌是無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愛。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愛得像個老頑童,對下一代呵護有加,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精神使他變得可愛。
教師:17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說過:女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開頭結尾似乎自相矛盾,開頭:美德只要樸素外表的襯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華貴也行。結尾:“只有把美的外貌與德行結合,才能……真正光輝。”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終強調內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機遇不好,要加強修養,讓寶石發光,對“世上的許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輕美貌,“只有二者結合才是最佳選擇”。聯系作者生平,從小出入宮廷,看慣了上流社會的貴族貴婦人們是怎樣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結尾的號召是有針對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文章的主旨也應該清晰了:內在美勝于外形美,二者結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輝。
三、請同學們選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張“美的格言卡”,你準備選哪句?
(估計選比喻句多,師:文章論美,語言本身也美,仔細推敲起來,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喚起我們的想象。沒有這些比喻,文章會像干癟的水果,盡管還有些營養,但引不起人們的食欲。)
四、同學們,培根的《論美》寫于400多年前的英國。
此刻,當我們用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培根的觀點,你認為它過時了嗎?這篇文章無論在遣詞造句還是思想觀點方面還有沒有值得修正、補充和發展的呢?
估計會有的反應:
1.沒有過時,內在美勝于外在美永遠不會過時。即使開放如美國,克林頓當總統時發現有緋聞還是差點下臺的。
2.外在美與內在美可并重,因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講究點包裝打扮,更何況現代科技手段為人的外形美創造了種種可能性。(整容術)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無法使我們的內在美得到任何一點彌補,因此培根此文的現實意義永遠不會過時,將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那么有沒有提升內在美的美容術呢?——讀書,培養優雅作風、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絕對)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常)是公式。”
——這樣更嚴密,原文太絕對。
如:公認的規范還是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第一次政協會上討論,絕大部分小組不約而同地選定了現在的五星紅旗。
和諧是美,黃金分割是美,《蒙娜麗莎》是美,都是公認的。
4.內在美或不美真的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個人心胸狹窄,仇恨焦慮,悶悶不樂會影響皮膚,生出皺紋,加快衰老。相反,一個開朗豁達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廣告不是說:“女人的容顏,是由內而外的保養”么?所以面對半瓶酒,我們應該怎么說?——還有半瓶酒。
3.仿照例句,以“美”為話題,另造二個句子。
愛,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是饑餓時的一塊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確】如:美,是藍天上的一朵白云。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4.結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這句拉丁諺語,談談對中央電視臺“夕陽紅”節目中“最美不過夕陽紅”含義的理解。
【明確】這里的秋天與夕陽紅都象征老年。夕陽瑰麗多姿,溫馨從容,老人盡管歲至暮年,但是,因為作風優雅,生活充實,其風采依然屬人世間至善至美者。
《論美》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觀點,簡述理由。
2、能恰當引用課文語句,寫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觀點。
3、能模仿課文句式描述自己認識的美。
學習重難點: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3
學法指導:
“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的就是讀書時要“反芻”。學習本文要從反復朗讀開始,邊讀邊質疑、邊思考,對含義深刻的關鍵語句要深入理解,對理解全文有很大幫助。質疑是獲得新知的有效途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大膽質疑,并主動探究新知。
學習過程:
一、 預習·導學
1、 自讀課文2—3遍,能流暢地讀完課文。
2、 采訪你的家人或親戚、鄰居、朋友,他們怎樣看美。把他們的看法記錄下來。
3、 在預習時,把你的疑惑寫在下面。
二、 學習·研討
(一)導入。
(二)整體感知。
1、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你認為最能表達文章觀點的句子,說說你的理由。
(三)研讀文本,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1、有一位同學經常因為自己的容貌不夠漂亮而苦惱,作為好朋友,請你寫一封100字左右的短信勸說他(她),仔細研讀課文在信中要恰當的引用文中的語句。
2、在信中劃出引用的句子,并思考句子的作用。
(四)小組合作、凡人論美。
1、 在你的認識里,你覺得什么是美?用一個比喻句描述你認識的美。
2、 四人小組交流,各自交流自己理解的美,比較一下,誰的理解最好。
3、 對于作者的一些見解你是否贊成?你是否還有其他的看法?
三、 鞏固·延伸
比較閱讀
論美
◎伏爾泰[法國]
如果問一只雄癩蛤蟆美是什么,絕對的美是什么?它就會回答說是它的雌癩蛤蟆,因為她的小小的頭上有兩只凸出的又大又圓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黃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問一個來自幾內亞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會說,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一個扁平的鼻子。
如果問魔鬼,他會告訴你美就是一對角,4只爪子和一條尾巴。最后,如果去向哲學家們請教,他們的回答將是夸大了的胡言亂語,他們認為美就是某物符合美的原型并在本質上與其是一致的。
我曾經和一個哲學家一起去看一出悲劇。“多么美好!”他說道。“你在這里面發現了什么美好的東西?”我問他。“是因為作者已達到了他的目的。”他說。第二天他吃了一些對他身體有好處的藥。它達到了它的目的”,我告訴他說,“多么美好的藥!”他意識到不能說藥是美好的,并意識到在你把美這個詞運用到任何事物以前,它一定在你身上引起了敬佩和愉悅的感情。他同意說那悲劇在他身上引起了這兩種感情,并說這就是美。
我們一起去了英國:同樣那出戲也在那里上演,翻譯得一字不差;可它使得所有的觀眾都打起了哈欠。“呵,呵!”他說,“美的理念對英國人來說和對法國人來說不一樣。”良久思索以后,他得出結論:美是很相對的,就如同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羅馬就不正派,在巴黎最時髦的東西到了北京就未必是,于是他使自己省卻了寫一篇有關美的長篇論文的麻煩。
思考:
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
2、與課文相比,你覺得兩篇文章的觀點有相通之處嗎?
四、 相關鏈接
(一)《論美》原文
of beauty
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s;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 neither is it almost seen, that very beautiful persons are otherwise of great virtue; as if nature were rather busy, not to err, than in labor to produce excellency.
and therefore they prove accomplished, but not of great spirit; and study rather behavior, than virtue. but this holds not always: for augustus caesar, titus vespasianus, philip le belle of france, edward the fourth of england, alcibiades of athens, ismael the sophy of persia, were all high and great spirits; and yet the most beautiful men of their times.
in beauty, 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 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 more than that of favor. 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ss; 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
there is no excellent beauty, that hath not some strangeness in the proportion.
a man cannot tell whether apelles, or albert durer, were the more trifler; whereof the one, would make a personage by geometrical proportions; the other, by taking the best parts out of divers faces, to make one excellent. such personages, i think, would please nobody, but the painter that made them. not but i think a painter may make a better face than ever was; but he must do it by a kind of felicity (as a musician that maketh an excellent air in music), and not by rule.
a man shall see faces, that if you examine them part by part, you shall find never a good; and yet altogether do well. if it be true that the principal part of beauty is in decent motion, certainly it is no marvel, though persons in years seem many times more amiable; pulchrorum autumnus pulcher; for no youth can be comely but by pardon, and considering the youth, as to make up the comeliness.
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but yet certainly again, if it light well, it maketh virtue shine, and vices blush.
(二)《論美》另一譯文
談美(水天同譯)
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其于人也,則有德者但須形體悅目,不必面貌俊秀,與其貌美,不若氣度恢宏。人不盡知:絕色無大德也;一如自然勞碌終日,但求無過,而無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無壯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盡然。羅馬大帝奧古斯特與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愛德華四世,古雅典之亞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邁帝,皆有宏圖壯志而又為當時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顏色艷麗而在面目端正,又不盡在面目端正而在舉止文雅合度。美之極致,非圖畫所能表,乍見所能識。舉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異于常人之處。阿貝爾與杜勒皆畫家也,其畫人像也,一則按照幾何學之比例,一則集眾臉形之長于一身,二者誰更不智,實難斷言,竊以為此等畫像除畫家本人外,恐無人喜愛也。余不否認畫像之美可以超絕塵寰,但此美必為神筆,而非可依規矩得之者,樂師之譜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細察,往往一無是處,觀其整體則光彩奪目。/美之要素既在于舉止,則年長美過年少亦無足怪。古人云:“萬美之中秋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寬假,蓋鑒其年事之少,而補其形體之不足也。/ 美者猶如夏日蔬果,易腐難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無行,年長而美者不免面有慚色。雖然,但須托體得人,則德行因美而益彰,惡行見美而愈愧。 (選自《世界文學》1961年第1期)
(三)關于培根
弗蘭西斯·培根 (1561—1626年) 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出身于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曾歷任宮廷要職。1621年他被控受賄,免除一切官職,從此潛心從事著述。但他的主要理論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間完成的。培根以知識論作為自己哲學的中心問題。他既指出人必須服從自然規律,又強調人的作為。他認為掌握了自然規律,人類在認識上會獲得真理,在行動上會得到自由。培根在反經院哲學的斗爭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他認為知識起源于經驗,因此提倡觀察和實驗。但他也強調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因此指出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螞蟻,也不要做只從自身吐絲結網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論》一書中,闡述了建立真正歸納法的設想。他認為歸納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能跳躍地而是逐步地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他反對那種從經驗材料一下子飛到最普遍公理的認識方法。
《論美》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美的真正含義,形成對美的正確認識。
2、學習作者格言式的語言和惜墨如金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了解培根的審美觀,品味文章的有關論述,培養錘煉語言的意識。
2、學習雜感的寫法,聯系相關知識,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十七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美》。一說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這樣兩件事。
1.1946年,二戰剛剛結束,德國歷經戰火的城市,到處頹垣殘壁,一片慘象。一天,有兩個美國人訪問了一戶住在地下室的德國居民,然后,這兩個人有一番發人深思的談話:“你看他們能夠重建家園嗎?”
“一定能!”
“你為什么回答得這樣肯定?”
“你沒看到他們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著什么嗎?”
“一瓶花。”
“對,任何一個民族,處在這樣一個困苦的境地,還沒有忘記美,那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2.《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有一段冷子興的敘述:“那周歲時,政老爺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世上所有的東西擺了無數叫他抓,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釵環抓來玩弄,那政老爺便不喜歡,說將來不過酒色之徒。”這是賈寶玉抓周的一個鏡頭,賈政的評價完全是唯心的,倘從唯物的角度出發,一個周歲嬰兒,抓取脂粉釵環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脂粉釵環色彩最美,不僅賈寶玉,李寶玉、張寶玉也照樣如此。可見,不管身處絕境的`民族,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都愛美,但是怎樣認識美呢?我們今天要學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論美》。
二、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師:美的分類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等。美無處不在,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培根這篇文章僅533字,主要談了哪一方面的美呢?
——人的美(板書)
明明談的是“人的美”,為何起“論美”這么大的題目呢?
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處,這本書的書名就是《培根論人生》。作者作了說明:“系關于人性及人生問題之研討”,體現了文藝復興后歐洲人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總標題下,“論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領域。(注意不是談自然美,藝術美。)
2.這篇文章的語言簡潔、含義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學們在預習中一定有不少問題要提出來討論,現在請一個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一下有哪些問題要提出來。
估計要展開討論的問題,有難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寫“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主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給彼。”后面又列舉一連串二者兼備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實不矛盾,因為培根用詞時極有分寸:“并不都有……許多……此話也不全對……”說明絕大多數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兩全的,但大千世界,情況是多種的,不排除有兩全之人。思維多么周密,言辭嚴謹,貌似自相矛盾,實則無懈可擊。
《論美》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美的真正含義,形成對美的正確認識。
2、 學習作者格言式的語言和惜墨如金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了解培根的審美觀,品味文章的有關論述,培養錘煉語言的意識。
2、學習雜感的寫法,聯系相關知識,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十七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美》。一說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這樣兩件事。
1.1946年,二戰剛剛結束,德國歷經戰火的城市,到處頹垣殘壁,一片慘象。一天,有兩個美國人訪問了一戶住在地下室的德國居民,然后,這兩個人有一番發人深思的談話:“你看他們能夠重建家園嗎?”
“一定能!”“你為什么回答得這樣肯定?” “你沒看到他們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著什么嗎?” “一瓶花。”
“對,任何一個民族,處在這樣一個困苦的境地,還沒有忘記美,那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2.《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有一段冷子興的敘述:“那周歲時,政老爺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世上所有的東西擺了無數叫他抓,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釵環抓來玩弄,那政老爺便不喜歡,說將來不過酒色之徒。”這是賈寶玉抓周的一個鏡頭,賈政的評價完全是唯心的,倘從唯物的角度出發,一個周歲嬰兒,抓取脂粉釵環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脂粉釵環色彩最美,不僅賈寶玉,李寶玉、張寶玉也照樣如此。
可見,不管身處絕境的民族,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都愛美,但是怎樣認識美呢?我們今天要學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論美》。
二、 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師:美的分類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等。美無處不在,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培根這篇文章僅533字,主要談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書)
明明談的是“人的美”,為何起“論美”這么大的題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處,這本書的書名就是《培根論人生》。作者作了說明:“系關于人性及人生問題之研討”,體現了文藝復興后歐洲人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總標題下,“論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領域。(注意不是談自然美,藝術美。)
2.這篇文章的語言簡潔、含義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學們在預習中一定有不少問題要提出來討論,現在請一個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一下有哪些問題要提出來。
估計要展開討論的問題,有難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寫“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主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給彼。”后面又列舉一連串二者兼備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實不矛盾,因為培根用詞時極有分寸:“并不都有……許多……此話也不全對……”說明絕大多數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兩全的,但大千世界,情況是多種的,不排除有兩全之人。思維多么周密,言辭嚴謹,貌似自相矛盾,實則無懈可擊,不愧是個哲學家,在議論文中有時候留有余地反而無懈可擊!
(2)“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為什么?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所以在三者中最高。這三個層次都屬于外形美,但層次有別,不在同一個審美層次上,故作者“仔細考究起來”,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畫家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于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奇妙在何處?
——“最高的美”應指內在美,比如德行,畫家怎么畫得出來呢?“奇妙”在于會起變化。在內在美的照射下,一個人假如原來外貌較丑,人們也會對他改變印象,覺得他美。如:“簡·愛”、“卡西莫多”,這種審美心理的變化簡直如同化學反應一般,怎么不奇妙呢?體育運動員不少從形體到顏色都不美,但當他站在領獎臺上,聽著國歌,看著國旗的激動神情,就覺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這句話的精髓是美是相對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人對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沒有統一的美的標準。“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國唐朝以胖為美,體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機遇不佳,而楊貴妃機遇太好。
△伏爾泰:幾內亞人認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絕對的,各個國家國情不同,各階段情況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羅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可愛”一詞是否恰當?
——人到老年,因飽經世事而樂觀、豁達、開朗,笑對生活的一切,外貌是無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愛。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愛得像個老頑童,對下一代呵護有加,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精神使他變得可愛。
教師:17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說過:女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開頭結尾似乎自相矛盾,開頭:美德只要樸素外表的襯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華貴也行。結尾:“只有把美的外貌與德行結合,才能……真正光輝。”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終強調內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機遇不好,要加強修養,讓寶石發光,對“世上的許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輕美貌,“只有二者結合才是最佳選擇”。聯系作者生平,從小出入宮廷,看慣了上流社會的貴族貴婦人們是怎樣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結尾的號召是有針對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文章的主旨也應該清晰了:內在美勝于外形美,二者結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輝。
三、請同學們選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張“美的格言卡”,你準備選哪句?
(估計選比喻句多,師:文章論美,語言本身也美,仔細推敲起來,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喚起我們的想象。沒有這些比喻,文章會像干癟的水果,盡管還有些營養,但引不起人們的食欲。)
四、同學們,培根的《論美》寫于400多年前的英國,此刻,當我們用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培根的觀點,你認為它過時了嗎?這篇文章無論在遣詞造句還是思想觀點方面還有沒有值得修正、補充和發展的呢?
估計會有的反應:
1. 沒有過時,內在美勝于外在美永遠不會過時。即使開放如美國,克林頓當總統時發現有緋聞還是差點下臺的。
2. 外在美與內在美可并重,因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講究點包裝打扮,更何況現代科技手段為人的外形美創造了種種可能性。(整容術)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無法使我們的內在美得到任何一點彌補,因此培根此文的現實意義永遠不會過時,將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那么有沒有提升內在美的美容術呢?——讀書,培養優雅作風、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絕對)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常)是公式。”
——這樣更嚴密,原文太絕對。
如:公認的規范還是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第一次政協會上討論,絕大部分小組不約而同地選定了現在的五星紅旗。
和諧是美,黃金分割是美,《蒙娜麗莎》是美,都是公認的。
4. 內在美或不美真的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個人心胸狹窄,仇恨焦慮,悶悶不樂會影響皮膚,生出皺紋,加快衰老。相反,一個開朗豁達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廣告不是說:“女人的容顏,是由內而外的保養”么?所以面對半瓶酒,我們應該怎么說?——還有半瓶酒。
板書設計:
一、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體論述美德最美。
1、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
2、通過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行為之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過某些老人和年輕人的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
三、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智慧勝于知識。——【法】帕斯卡
知識可以言傳,但智慧則不然。人們可以去發現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強,憑借它去創造奇跡,但卻無法把它交流和傳授。——【德】海 塞
二、檢查預習情況:
讀準字音,看清筆畫:陶冶 寸積銖累 大窾 矻矻窮年 探驪得珠 犀銳
三、學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明確:全文共六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2):論述學問與智慧的區別;
第二部分(4-6):論述學問與智慧的聯系。
四、學生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文章的標題是“學問與智慧”,是個并列短語,是全文的中心論題。中心論點在文末:“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同時也是文章的結論。
研讀文章的第一部分。
(1)讀文章的第一節,理解文章是怎樣來闡明學問與智慧的。
明確: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書)。這些比喻貼切,是因為對學問與智慧及其相互關系認識準確。
(2)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學問而沒有智慧,會怎么樣?相反如果沒有智慧只有學問又是怎么樣?如果同時具備學問與智慧呢?
明確:第一種則是“有學問的笨伯”或“兩腳書櫥”“冬烘先生”;第二種情況則可能不見得有很好的學問或者是對于人情事理,都很通達,憑借經驗,運用心得。第三種則是既有學問又有智慧的人,他們對人情和事理都有獨特的見解,對于學問有自己的獨見。只有同時兼備了這兩種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學問家。
(3)在論述第二個方面的問題時作者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明確:既采用了對比論證,又引用了《莊子·苞丁解牛》的例子來進行論證。可見比喻是生動而又貼切的,例證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五、研讀第二部分:
(1)學生快速地閱讀第二部分的內容,明確每段文字所講述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論述學問不能離開智慧。
第四節:論述世間不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書。
第五節:論述智慧也離不開學問。
第六節:論述學問和智慧相輔為用、缺一不可的關系。
(以上畫線的部分由學生自行總結填寫。出示投影片。)
(2)閱讀第三節與第五節,比較這兩段的論證方法有何不同之處?
明確:第三節論述學問離不開智慧,運用了對比和舉例論證的方法。先將沒有智慧的人研究學問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學問,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樣,做對比論證;然后列舉了孟德爾、達爾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證。對比鮮明,例證典型,有很強的說服力量。
第五節論述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將無學問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盡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滅。交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燈”,有很強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為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得住的,最為清澈,最為寶貴。”這些比喻,不僅形象生動,而且貼切,因為它揭示了智慧與學問之間本質的聯系。
第四節重在說明了一個什么樣的問題?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明確: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來說明著書、讀書要有智慧。
第六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同時也作為這篇文章的結論。結束語用“不但……而且……”句式對全文進行了歸納總結,使全文脈絡更加清楚,結構更加緊湊,形成一氣呵成、不可辯駁的雄辯氣勢。
總結歸納全文。
(1)中心意思:這篇文章分析了學問與智慧的區別與聯系,指出 學問固然離不開智慧,同時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學問與智慧相輔為用,缺一不可,進而提出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2)寫作特色:
辯證分析 ,說理透徹。
運用多種論證方法,說理充分。
語言優美,進行相關的語言積累訓練:
這篇文章語言優美,值得仔細地品讀,在品讀的過程中進行相關的積累訓練,是閱讀的重要任務。
例句:唯有從學問中鍛煉出來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他永遠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的從水底上涌。
仿造該句造一個句子,用“友誼”與“理解”為相互關系的詞造一個句子。
10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背誦第五節;
思考:課文中說書有兩類,一類是有智慧的,一類是無智慧的,你認為你讀書的過程中,哪些書產有智慧的?哪能些是無智慧的?為什么?(用文字書面表達)
《論美》教案 篇8
論 美
培根
教學目標
1.體味文章對美的論述
2.品味美的內涵,能表達對美的理解
教學重點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難點
感受美的內涵
教學方法
引導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作者介紹:培根(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
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被譽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著有《論人生》等著作,留下了很多廣為傳誦的名言,如: 。
檢查字詞:
肅然起敬( ) 吝嗇( )( ) 滑稽( )
攝取( ) 諺語 ( ) 愧悔( )
問題設置:
1. 作者談論了哪幾種美,這幾種美之間是什么關系?
2. 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文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 文章最后作者給我們提出怎樣的勉勵和希望?
品味語句:
例:美言: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賞析(推薦理由): 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麗。這句話用水果打比方,說明沒有豐富的內涵而只有表面的美麗,是不可能長久的。
美言:
賞析:
拓展延伸:
用發現的眼睛尋找身邊的美。
作業布置: 以“論不美”為題寫一篇小隨筆。
論美
培根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為,他們過于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但這話也不全對,因為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細考究起來,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于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象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本人喜歡。美是不能制訂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拉丁諺語說過:“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美》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記住課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積累量,培養表達能力。
3、討論外在美與內在美的關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相結合起來,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品味文章中有關“美”的論述。
2、體會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美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論美》,品一品培根所謂的美。
二、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旨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明確:本文著重論述了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作者認為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三、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
(學生討論)
明確:作者首先說到美德是最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內在美往往不能統一,不能兼得,這時,作者提出不要因為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像作者所舉的這些人都是內外皆美的,但畢竟是少數)。為什么內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節中作了回答。作者將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行為之美(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進行比較,說明形體之美勝于顏色之美,優美的修養勝于形體之美。培根所說的有些老人顯得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有些年輕人雖然美貌,但缺乏修養,正是為了證明內在修養勝于外在美。最后,總結出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四、積累名言警句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共同找出課文的名言警句)
1、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
明確:把美德比作寶石非常形象。這句話很有哲理,說明不要用一些華麗的無用的東西淹沒了寶石的光輝。以此類比,美德如果是在一個容貌雖不姣麗,然而形體閑雅、氣質莊嚴的身體內,那是最好的。不要因為外在的美而影響了內在的美。
2、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于直觀的。
明確:作者把美從低級到高級排列,顏色美、形體美、行動美、美之上者……德行美,由外在而內在,使人一目了然。
3、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
明確:美不可能有統一的規范,個體與一定的機遇和環境相適應,整體和諧,那就是美。
4、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確:晚秋的景色是一種成熟的美,具有最豐富的內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說明有些老人因為具有豐富的內在修養,而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成熟美。
5、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明確:這里的美指外表的美麗,這句話用水果打比方,說明沒有豐富的內涵而只有表面的美麗,是不可能長久的。
五、再讀課文,選做下面三題
1、在文中找出讓你感觸最深的觀點或言論,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談談你對這些觀點的理解。
2、在日常生活中“缺陷美”往往更真實可信,請你列舉一個破碎的美麗的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3、請用一句名言的形式說說自己對美的看法。
六、小結
再美的鮮花總會有凋謝的時候,形貌之美難以恒久不變,而內在美好比是鉆石,是永不凋謝的花朵,如果兩者不可兼得時,我們應該選擇的是內在美。
七、布置作業
羅丹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請你列舉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外表或者內心的美或丑,去證明文中作者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參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后一課》。
《論美》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體味文章對美的論述,培養錘煉語言的意識。
2、能力目標:品味美的內涵,能表達對美的理解。
3、情感目標:形成對美的正確認識。
教學重點及其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2、教學難點:感受美的內涵
教學手段及其教學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瀏覽課文,熟悉基本內容。
教學課時:1課時
第一課時(9-3-34)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去發現、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們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讓我們隨著英國大哲學家培根一起來《論美》。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思考:
1、文章論了哪幾種美?
參考:形體之美、顏色之美、行為之美,美德。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
2、作者認為這幾種美是怎樣的關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層次的美是哪一種美?
參考:“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
(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內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論證方法論證“美德最美”這個觀點的?請舉例說明。
明確: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舉例略。
三、品味語言,制作格言卡
培根的隨筆,都是勸世箴言之類的短文。黑格爾曾指出:“培根擁有豐富的閱歷,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的話常常被人家引為格言”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選取你認為最精彩的一句話做一張“美的格言卡”。
1、出示格言卡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
賞析(推薦理由):以寶石為喻,說明一個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樸素的外表會使這美好的德行更加寶貴。
2、組織學生制作、交流格言卡
3、總結:通過格言卡的制作,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在語言上有么特點?
要點:語言準確、精練、雋永、形象。
美的格言卡預案
美的格言卡
格言: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
賞析(推薦理由):一個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內在美,是不容易的。
美的格言卡
格言:拉丁諺語說過:“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賞析(推薦理由):晚秋的景色是一種成熟的美,具有最豐富的內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說明有些老人,因為具有豐富的內在修養而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成熟美。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賞析(推薦理由):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麗。這句話用水果打比方,說明沒有豐富的內蘊而只有表面的美麗,是不可能長久的。
四、凡人論美
1、培根認為:美德最美。確實,一個人無論容貌如何,當有了美德,他身上就會散發出美麗的光芒。同學們,縱觀古今中外,你們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為他們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嗎?
示例:如周總理,居里夫人,任長霞,劉翔等
2、名人們因為美德更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們的專利,我們平凡的人有沒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說“美在于發現”,同學們,你發現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哪一些美呢?
示例:為身患絕癥的同學捐款。樂于幫助同學解決難題。
3、今天,你贊美了嗎?
會贊美的人,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會贊美的人,有一顆美好的心靈。贊美別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別人的優點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別人的表現中,肯定了自己的氣度。你的贊美,一如珍珠,令別人愉悅的同時也會使你光華耀眼。
請你說一說,贊美一下一位你認為美的老師或同學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贊美。
你雖然沒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學習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讓我感動,我贊美你!
五、完成補充習題
1、寫出下列詞語的同義詞
(1)華麗——華美、華貴(2)俊秀——俊美、俊俏 (3)優雅——優美、儒雅 (4)完美——完善、圓滿
2、課文中“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一句中“吝嗇”怎么理解?“此”和“彼”分別指什么?
吝嗇——過分愛惜,不大方的意思,這樣寫顯得幽默風趣。此——指形體美;彼——指內在美。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1)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不能。用“并不”限制“都有”,說理就實事求是,很有分寸。
(2)其實像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本人喜歡。——不能。“恐怕”表猜測,并非排除“畫家本人”以外的人也會喜歡,這樣就避免了說理絕對化。
4、文中說:“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的?
美是整體的、和諧的、不可分割的。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這一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
美德最美。在文章的開頭用一個比喻、一個實例表明這個主要觀點。
6、課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你就某一論證方法說說它的表達作用。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舉例論證有兩種類型,其一具體式舉例,如“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典型地論證了外在美與內在美可以統一起來;其二是概括式舉例,如以“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為例,說明不要只去追求華貴的外表,美德最美。
7、從課文中摘抄你欣賞的比喻句,體會這些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這里以寶石為喻,說明一個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樸素的外表會使這美好的德行更加寶貴。
8、研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1)這兩段文字中培根側重強調了什么?
側重強調美德最美。
(2)第2段中開頭的“美”和末句中的“美”是同一概念嗎?為什么?
不是。開頭的“美”是指形貌美,句末的“美”是指形貌、德行結合的美。
9、閱讀培根的《論禮貌》,回答問題
“只有確實內在品格很高的人……這種不自重的結果是別人也放棄對他的尊重。”
(1)文中畫線句“禮節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薦書”向人們傳遞了什么信息?
舉止有禮貌的人一定能夠到處贏得好的聲譽,從而立于不敗之地。
(2)作者贊賞什么樣的行為舉止?鄙視什么樣的行為舉止?
贊賞優美的舉止,即舉動自然純真,不過于做作;鄙視表現過于做作,過分注重細微末節,或者粗放不拘禮儀,有失自重。
(3)從選文內容看,作者的觀點是傾向于人可以不計較小節呢,還是應該注重小節?請結合具體語句說說你的理由。
應該注重小節。因為作者認為,只有確實內在品格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計較小節,而作為常人,小節問題隨處存在,它更易為人注意,且只要做到細心,就可以習得優美的舉止。
六、教師寄語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美貌終歸有年華消逝的時候,只有美德能散發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顏俊秀還是長相平凡,只要豐富我們的修養,完善我們的德行,只要我們善良、誠實、自信、自強,我們就可以說——我是最美的!
《論美》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各種論證方法
3、學會鑒賞格言式的語言風格
4、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良好的行為美德。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方法:引導提問、討論
教學過程:
一、 課文導入:
各位同學好!我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研究生王琳,今天借用大家一節課的時間,看看我是否有緣成為大家的老師。初次見面,想必大家看著我這位新老師,是不是心里在琢磨著:艾,這位老師長得……穿得……
可見,看一個人我們首先會想他漂亮不漂亮,帥不帥,也就是說外表美不美。
所以外表美不是不重要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二、教授新課:可結合“大長今”
1、美德
美德好比寶石 喻證
有美德的人 例證
(第一組朗讀)
2、美貌
(第二組朗讀)
討論思考:為什么要寫這一段? 對比中看出作者的價值取向 對比論證
大家先想想,一個長得很漂亮的人但沒有什么才能的人,和一位長得比較普通但很有才能的人,你偏向喜歡哪個,或者說比較欣賞哪位?
俗話說:“繡花枕頭一包草”其實就是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的鄙視。也就是大家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內在表現。其實偉大的科學家培根和大家一樣,他也覺得有才能有所為的人比光有美貌的人更值得肯定、贊賞。從這一段里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作者培根的價值取向,即還有其他東西比美貌更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3、最高的美——美德
好,我們來跟著培根“仔細考究”一下:
(第三組朗讀)
對比論證、例證
外在:優雅行為 形體之美 顏色之美(最直觀,畫家最容易表現出來)
內在:美德——最高的美(難于直觀,畫家無法表現)
內在外化 外在內現
隨后作者進一步說明:
“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公式是簡單的,機遇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難得的。課文舉例說明,可以讓學生補充說明。
——美是難的。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論美》
《論美》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美的真正含義,形成對美的正確認識。
2、 學習作者格言式的語言和多樣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了解培根的審美觀,品味文章的有關論述,培養研讀課文的能力。
2、聯系相關知識及自己的體驗,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
一、輕松談話,引入課題
雪萊曾經這樣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確,風華正茂的同學們,正值“美”的年齡,相信你們對美也有自己獨到的認識,那么,別吝嗇,將你慧眼發現的美說出來與大家共享吧!(學生暢所欲言)
過渡:看來,同學們眼中的美可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潤下的萬物是美的,勝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詩人作家筆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國色天資也是美的......但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讓我們請出一位對美有過資深研究的哲學家吧,他是誰呀?-------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唯物主義和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著名的哲學家.他將在 《論美》一文中給我們一個答案.
二、閱讀課文,確定觀點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比較分析下列哪一個句子表達了文章的主要觀點。
⒈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只強調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觀點,而且在下文就已經否定了)
⒊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通過三者的比較說明優雅行為之美最為要,優雅行為之美是美德的一種表現,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體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作者強調人的美的德行,認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價值,但作者并不是簡單否定外表之美)
三、探討論證方法,梳理論證結構;
㈠提出問題① 美德最美(喻證法、例證法)
㈡分析問題具體論述美德最美
②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例證法、對比論證法)
③通過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行為之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對比論證法、例證法)
④通過某些老人與年輕人的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對比論證法、引證法)
㈢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喻證法)
四、與大師親密接觸,向大師發起挑戰
文章寫于400多年前的英國。當時的英國人欲橫流,許多形貌美的人無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獲得成功,則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針對這樣一種現實狀況,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以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他的這些見解,它們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呢?如果能,請陳述理由;不能,則請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開頭這些寫到,美德只要樸素外表的襯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華貴也行,而結尾卻說,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結合起來,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輝。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終強調內在美的重要性,外貌 不美的,機遇不好,要加強修養,讓寶石發光,外貌美的,則不要倚仗年輕貌美,只有二者結合才是最佳的選擇。聯系作者生平,從小出入宮廷,看慣了上流社會的貴族、貴婦人們是怎樣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結尾的號召也是有針對性的。作者要表達的觀點是內在美勝于外形美,二者結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②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給彼。
此,指形貌美,彼指內在美。全句意思說形貌美與內在美在同一個人身上難以并存。在今天看來,形貌美與內在美既有對立的一面,又有統一的一面,兩者是對立統一的。
培根之所以這樣說,是針對的社會現實而言的。
③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他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能憑一種固定思維定出美 的規格。但公認的規范還是有的,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第一次政協會上討論,絕大部分小組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現在的五星紅旗。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美的;黃金分割是美的;和諧是美的。。。。。。
所以改為美是不能制定(絕對)規范的,創造他的常常是機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嚴密。
④拉丁諺語說過“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晚秋的景色是一種成熟的美,具有最豐富的內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說明有些老人,因為具有豐富的內在修養而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別都有不同的美,針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季節的美。
⑤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如果單指外表的美 ,這一觀點還可以成立,但相對于內在的話,則不能成立,因為內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傳于世的,像雷鋒,張海迪,《蒙娜麗莎》的微笑等等。
⑥。。。。。。。。
五、小組合作,編寫“我們的論美格言”
通過本課的學習,及與大師的挑戰,我們對美應該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了,你能模仿作者某些句子的寫法,結合自己對美的認識,寫出屬于你們的論美格言嗎?
六、總結:
美有很多種,有人喜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有人喜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美,有人喜歡“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清新之美,還有人說健康才是真的美,總之,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美的標準,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而美德的重要性應該是永遠都不會變的,他應該成為我們永遠的追求。
七、作業:
班上有一名同學,平時喜歡濃妝艷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學校規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學習則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學了《論美》這一課,請你寫一封信勸說他,注意信中要恰當引用文中的語句。
八、板書設計
論美
弗蘭西斯。培根
一、提出問題:美德最美。
二、分析問題:
1、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
2、通過三種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過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
三、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九、教學后記:
對美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分享獨到的美”這一教學環節,期待廣開思路,使他們去發現身邊不同的美,同時也為下一環節“論證什么樣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作一個知識上的儲備,使學生在學完《論美》一文后能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與文學大師挑戰”的環節中,學生研讀課文的能力在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得到了提高,而這正是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
《論美》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1、理解美的真正含義,形成對美的正確認識。
2、學習作者格言式的語言和惜墨如金的寫法。
學習準備:
1、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積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學問好比是鐵,而智慧是煉鋼的電火”。同學們,一個很有學問和智慧的人,你不覺得他很美嗎?一個人形貌出眾,你不覺得他很美嗎?一個人品行高尚,你不覺得他很美嗎?那么,外在美與內在美究竟是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向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美學家培根請教。
二、介紹培根。
(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培根的資料來介紹。)
三、閱讀課文(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1、找出作者的審美觀念,談談自己的認識。
2、作者最看重的是什么美?學生討論文后練習題一。
3、學生討論形美與德行美的關系。可以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四、品味語言。
1、品味文中精彩的語句,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義及作用。(學習作者惜墨如金的寫法。)
2、完成文后練習二。
五、自由闡發:
1、可以針對文中的句子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
2、每人擬一條自己關于美的格言。
六、布置作業。
完成文后練習三、四。
板書設計:
很美的人多半無才能
(但不絕對,舉例)
什么是美
怎樣的美才是最美
論美
批駁生硬創造美的觀念(按幾何觀念合成、雜取種種合成一個)
美的期望(希望“美放射真正的光輝”)
《論美》教案 篇14
執筆 劉紅仙
學習目標:
1、理解美的真正含義,形成對美的正確認識。
2、學習作者格言式的語言和惜墨如金的寫法。
學習準備:
1、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積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學問好比是鐵,而智慧是煉鋼的電火”。同學們,一個很有學問和智慧的人,你不覺得他很美嗎?一個人形貌出眾,你不覺得他很美嗎?一個人品行高尚,你不覺得他很美嗎?那么,外在美與內在美究竟是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向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美學家培根請教。
二、介紹培根。
(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培根的資料來介紹。)
三、閱讀課文(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1、找出作者的審美觀念,談談自己的認識。
2、作者最看重的是什么美?學生討論文后練習題一。
3、學生討論形美與德行美的關系。可以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四、品味語言。
1、品味文中精彩的語句,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義及作用。(學習作者惜墨如金的寫法。)
2、完成文后練習二。
五、自由闡發:
1、可以針對文中的句子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
2、每人擬一條自己關于美的格言。
六、布置作業 。
完成文后練習三、四。
板書設計 :
很美的人多半無才能
(但不絕對,舉例)
什么是美
怎樣的美才是最美
論美 批駁生硬創造美的觀念(按幾何觀念合成、雜取種種合成一個)
美的期望(希望“美放射真正的光輝”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