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優秀教案范文(精選14篇)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1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學習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通過對詩歌的朗讀,憑借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通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了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閱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學習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他們要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學會鑒賞,懂得什么是詩歌的美,怎樣才能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會隨之上個臺階。因此,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鑒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因為,這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他們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學目標]
認知:理解詩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體現詩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
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具備鑒賞詩歌的能力并能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
情感:在朗讀、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學生情感,從而體會、感悟詩人內心的思鄉愛國之情;在理解詩歌、鑒賞詩歌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創作欲望。
[教學重難點]
重點:1、運用已有的學習詩歌的方法來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的情感。
2、學會如何鑒賞詩歌。
難點:1、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三美”并以此來鑒賞詩歌。
2、再選一個意象,進行詩歌創作,為“鄉愁”再添一韻。
[教法與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總結舊知識;運用已有知識與學生互動;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并幫助學生在分析體驗中獲得新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交融中提升學生分析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學習詩歌;在誦讀、想象、品味、感悟中學會鑒賞詩歌;在模仿的基礎上創作詩歌。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整理關于作者與作品的相關資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1、回憶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2、談談作者,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
二 、運用讀、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人的情感。
1、散讀(參考學習建議中的節奏,并運用朗讀的重音、語調。)
個別學生范讀——配樂(其余同學可以閉上眼睛展開合理想象)
2、鄉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詩人用了哪些具體的意象來抒發這種情感的?
3、詩人借助這些意象分別想表達鄉愁的什么特點?
4、詩人為何選擇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過這些意象來表達濃濃鄉愁的的呢?我們能不能根據詩人由這些意象所展開的聯想再結合我們剛才閉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畫面,來說說你的理解。
三 、引導學生從詩的形式、語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詩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2、在結構中感受詩歌的建筑美。
3、在語言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四 、體會感悟,拓展延伸
1、欣賞羅大佑為《鄉愁四韻》譜寫的旋律。
2、創作練筆:給鄉愁添上一韻。
3、作品交流。
五、 課堂小結 渲染激情
1、談收獲
六 、作業
1、反復吟誦《鄉愁四韻》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中,任選一首,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賞析。
《鄉愁四韻》說課
由于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的學習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通過對詩歌的朗讀,憑借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通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了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閱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顯然,原先只是用來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解讀詩歌的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要讓學生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教會他們如何鑒賞,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詩歌的美,才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賞析它,這樣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才會深遠而透徹,并且還懂得如何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將會隨之提高。
因此,本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過程”的新課程理念,我給本節課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鑒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既復習鞏固了舊知識,又在體驗感悟中習得了新的知識,并當堂進行了實踐——詩歌創作,這樣一節課,課堂教學環節比較清晰,新舊知識的銜接、過度也很自然,學生也在體驗感悟中獲得了知識,并在實踐中運用了所學的知識。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訓練和提高。因為,在這這節課上,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學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2
一、走近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對于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回家”是他們最大的愿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擊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臺。(大屏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后半生是在中國臺灣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期阻隔,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著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學生齊讀后提示字的讀音。 (點擊下一頁)
注意:“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這首詩中,我認為,讀“zhèi”“nèi”在語氣上更舒緩,更易讀出詩的內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換顏色)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借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 現在(板書)。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著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么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么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后,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里的人聽。(學生發言后,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游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里,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屏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屏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屏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游子鄉愁無盡(屏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蘊涵著飽滿的詩情 。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書:托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后,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 ザ雜誄諂泊的游子來說,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相關的鄉愁詩。
①中國臺灣詩人舒蘭的《鄉色酒》
②中國臺灣詩人非馬的《醉漢》
③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重點欣賞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小結:我們欣賞的這四首詩,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希望家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中國臺灣和其他四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并稱為祖國母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臺灣也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悅,讓我們翹首以待!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鄉愁教案教學設計【3】
知識儲備點: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你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著名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當我們一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中國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中國臺灣,是當代中國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一、研習新課:
(一)聽讀,整體感知。
1、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2、同學們聽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3、教師適當評點后,范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2、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三)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里,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2、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過“明月”寄托鄉愁,那么這首詩是通過什么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結合上文,說說你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四)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1、“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游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2、在〈〈鄉愁〉〉一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你也仿照這個句式說一、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并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六)再次朗讀課文,然后課堂小結。
1、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人們常說:“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么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抄寫詩作,感知詩行、詩節等作品外觀特征;
2.通過誦讀詩作,體驗這首詩回環往復的聲韻特色;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復印余光中《鄉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于作者43歲時),制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作手稿。
讓學生照著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
抄好后,要求輕聲讀一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借此點出現代詩歌“詩行”和“詩節”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是現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一共4小節,共16行。外觀布局排列整齊,一行行、一節節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為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并不押韻。
追問:此詩并不像常見詩歌那樣采用押韻的方式,但為什么讀起來會有如押韻一樣的、和諧順暢的聲韻效果?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復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回環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一種回環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一)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一節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祖國的深沉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后順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節升華。
3.聯系詩中的“這頭”“那頭”“里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復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為具體,表達自己的鄉愁。鄉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中國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一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范:小時候/鄉愁是一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仿寫一個小節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后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后/鄉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一節“郵票”重復,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后來啊/鄉愁是一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點撥:過于直白,讓讀者一覽無余,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愁是一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致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致,那份濃濃的鄉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一種虹吸,一種糾纏,一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布置課后作業
1、閱讀余光中《鄉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2、模仿《鄉愁》的格式,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首三段構成的詩歌。
選擇題目:“友誼”“青春”
PPT:
【友誼示例】
小時候/友誼是一顆甜甜的糖果(面包、餅干)/我吃這頭/好友吃那頭
長大后/友誼是一本輕輕的書冊/我看這頭/老師看那頭
后來呀/友誼是一串小小的數字/我在這頭/同學在電話那頭
【青春示例】
小時候/青春是一張五彩的畫卷/我在外頭/向往在里頭
長大后/青春是一段長長的旅途/我在這頭/理想在那頭
后來啊/青春是一張斑駁的照片/我在里頭/淚滴在外頭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4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儲備點: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你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著名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當我們一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中國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中國臺灣,是當代中國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一、 研習新課:
(一)聽讀,整體感知。
1、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2、同學們聽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3、教師適當評點后,范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2、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三)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里,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2、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過“明月”寄托鄉愁,那么這首詩是通過什么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結合上文,說說你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四)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1、“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游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2、在〈〈鄉愁〉〉一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你也仿照這個句式說一、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并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六)再次朗讀課文,然后課堂小結。
1、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人們常說:“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么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5
《鄉愁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2、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
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同化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
教學重點: 感悟詩的主題,同化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
教學難點 : 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兩首中國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后來定居于中國臺灣。余光中更是在大陸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積淀,二十年的故園情深,因而,祖國大陸更是他的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而席慕容,她的故鄉,在她的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長大。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同樣是她的靈魂的歸依。因而,在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中,都彌漫著無限的鄉愁。
三學習余光中的《鄉愁》
〖朗讀欣賞〗
1、FLASH音樂欣賞, 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
2、學生點擊朗讀欣賞,感悟練習,然后教師點名朗誦 .
〖小組討論〗
1、隨著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誦,課堂上也彌漫了濃濃的鄉愁。通過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確: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確:少年時 ——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離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在 —— 海峽——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明確: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如瀑布直落心田,橫溢四處,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詩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朗讀感悟〗齊讀,感悟鄉愁主題.
四 學習席慕容的《鄉愁》
〖朗讀欣賞〗
1、FLASH音樂欣賞, 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
2、學生點擊朗讀欣賞,感悟練習,然后教師點名朗誦 .
〖小組討論〗
這首詩共三節七行,非常短小,但卻別出心裁,詩意雋永。把鄉愁寫得纏綿悱惻,令人感嘆不已,全詩共用了三個畫面來表達鄉愁,請你描繪一下這三個畫面,并說說這三個畫面又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故鄉月夜的笛聲
------寄寓月明之夜便會思鄉
2、霧里的揮手別離
------難回故鄉的一種惆悵
3、沒有年輪的樹
-------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朗讀感悟〗齊讀,感悟鄉愁主題.
五、拓展遷移
推薦作品欣賞: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鄉愁四韻》,席慕容的《出塞》。
六、想象練習
•閱讀下面句子,然后仿寫
•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 鄉愁是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寫:鄉愁是 --------------
幸福是---------------
歡樂是---------------
悲傷是---------------
痛苦是---------------
愛是-----------------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6
二、熟習課文,指導朗讀。
1.學生試讀這首詩。
2.放《席慕蓉詩歌朗誦》磁帶,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反復朗讀中體味、感悟詩的意境和情感:詩的節奏和舌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讀課文。
1.詩中運用廠哪些形象來表現抽象的鄉愁?
明確:月夜的笛聲、霧里的揮手別離和沒有年輪的樹這三種形象采表現鄉愁。
2.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飽含著詩人何種情愫?
明確:營造出-種緩慢低回凄清的氛圍,指出故鄉的生活在詩人心中的感覺,“看月亮,思故鄉”,表明自己的故鄉情結。
3.第二節寫故鄉的面貌,詩人連用了兩個虛實結會的比喻。請問哪個比喻是虛,哪個是實?它們是怎樣組合起來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故鄉的面貌-一模糊的悵恫--霧里的揮手別離
(虛) (虛) (實)
詩人首先以虛寫虛,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悵憫,并參進了通感手法,寫出了詩人離別故鄉后悵惘的心情。然后詩人又以實注虛,把故鄉的“面貌”和“悵惘”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非常具有畫面感、形象性的場景,突出自己離別故鄉時的依依不舍。比喻獨特新穎,意蘊豐富。
4.第三節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這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現實中并沒有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這種不可能的事情來作比,只是為了說明:鄉愁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與己同在。這是詩歌藝術中“無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5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7
一、教材簡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作者濃郁而又強列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二、設計理念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課堂上,盡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通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8
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教學角度:
語言品味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憶、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導入。
二、朗讀
1、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可能的以下說法:
“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發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而“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鄉愁》
4、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愁是……”這一句式,每一首詩中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請學生依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也來寫一寫鄉愁,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如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9
教學目的:
1、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讓學生初步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營造氛圍,讓學生走進自己所不熟悉的鄉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結合,初步學習詩歌的鑒賞方法。
教學方法:
聯想法,誦讀法,欣賞法,討論法,比較法,發現法,評價法。
媒體設計:
1、《鄉愁》朗誦帶
2、《歸鄉》、《思鄉曲》音樂比較。
3、席慕蓉《鄉愁》的錄象帶。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一教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上課伊始,放鋼琴曲《思鄉》(配以秋日落葉的畫面)
二、導入語。聽了這段音樂,你心中有怎樣的感受?你聯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給以肯定)
解說:老師想到了深秋季節,想起了一段寫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后幾句師生齊聲朗誦)。是啊,深秋是個讓人傷感的季節,總讓人心中涌起一種離愁別緒。無怪乎有些人,在他們人生的秋天,依然遠離故園的時候,會產生濃濃的鄉愁。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詩人的鄉愁世界。
三、賞析余光中的《鄉愁》
1、自讀全詩
2、好的詩歌配以合適的音樂朗誦,會更有感染力。下面請同學們聽兩首曲子,你來選擇一下,余光中的〈鄉愁〉配什么音樂比較好?(畫面配樂,屏幕顯示為背景音樂一、背景音樂二)
3、評價選擇適合的音樂。(學生迅速選擇出背景音樂二,并說出感受。教師加以肯定。介紹兩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馬思聰的小提琴曲〈思鄉曲〉)
4、請一同學配樂朗讀
5、放多媒體(畫面及配樂朗誦)。請剛才朗誦的同學比較差異。
6、學生邊聽錄音邊跟讀。
7、齊讀。教師作出評價。
8、模仿著讀出了感覺,對詩歌的理解是屬于感性的,為什么要這樣讀還要由詩的內容決定。鄉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詩中是怎樣體現這種情緒的?
明確: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現。將抽象的情緒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有類似的寫法,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說“載不動”,而本詩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并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明確:這是正語反說,反襯出思鄉之情的濃烈。
9、一般來說,詩比較跳躍,讀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補其中的空白,請同學就一、四兩節詩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中所想。從而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發言,教師點撥,不斷挖掘詩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想象)
10、請同學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每節詩的大意。(屏幕出示板書)
11、根據板書找出詩的順序。(學生著重于時間順序)
12、交流其他鄉愁詩。(學生回憶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詩句,有個學生說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教師提醒這不是鄉愁,而有一種回鄉后的喜悅和感慨。)比較與本詩的不同。經過點撥,學生明白了本詩超越了個人情感,注入了愛國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四、1、聽席慕蓉的〈鄉愁〉朗誦帶。
2、齊讀(教師點撥朗讀不到位的地方)
3、看錄象(中秋之夜,海峽兩岸共度佳節的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即席朗誦席慕蓉的〈鄉愁〉,提醒同學注意離別大陸多年的觀眾的表情)
4、根據這兩首詩的提示,結合你的課外歷史知識、生活體驗從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內心。
五、我們同學人生走到十五、六,總也體驗了一些酸甜苦辣,請大家用一兩句詩意的話寫自己的鄉愁或其他情緒。盡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詩句)
六、學生思考時,播放背景音樂(羅大佑的《鄉愁四韻》)。
七、學生交流。
八、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給席慕蓉的〈鄉愁〉寫教案或賞析文章。
2、談談你對詩歌這種體裁的理解。
3、任選一個角度或物象(如:季節、色彩、情緒、校園)寫一首詩。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誦讀的基本技巧,把握節奏、重音,感情
2、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過程與方法
1、加強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情感。
2、自由探討詩歌深刻的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
1、學習現代詩的誦讀技巧,學會節奏、重音、感情
2、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三、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其內在感情基調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儀器:多媒體
六、教學方法:讀品結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學程序:
(一)導入:回憶學過的詩句導入課文
(二)賞愁
1、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朗讀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根據你學習詩歌的經驗,誦讀詩歌要注意什么?
(感情、語速、節奏、重音)
2、聽范讀,感受和明確詩歌的惡感請基調和語速。
(感情基調:深沉哀傷語速:舒緩稍慢)
3、齊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基調和語速。
4、明確節奏和重音。
5、朗讀課文,把握節奏、重音。
(三)品愁
1、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是通過什么具體的事物來形象表達這種鄉愁的?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這種寫作手法是什么?
(明確:托物寄情)
2、詩人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請找出體現順序的詞語。
(明確:小時侯、長大后、后來、現在)
(把握結構順序)
3、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說鄉愁故事,品鄉愁情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分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走進文本,深層把握)
4、揭示詩歌主旨,聯系現實滲透德育。
5、美讀鄉愁詩。(再次通過誦讀體會深沉情感)
6、背誦詩歌,
(四)抒愁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積累說一句帶愁字或抒發愁意的詩詞名句。(積累,探究)
(五)課外練筆
請用一句話、一首詩、一幅對聯來表達我們自己的鄉愁。
(課外拓展與運用)
(六)總結
播放佟鐵鑫《鄉愁》音樂,結束課文。
附:板書設計
鄉愁
小時侯
(母子離愁)
郵票
↑
現在海峽←→船票長大后
(思歸憂愁)(夫妻別愁)
↓
墳墓
(喪母哀愁)
后來
托物寄情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運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現意象的具體含義。
2、學習現代詩歌的朗誦技巧,較有感情的朗誦本詩。
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積累思鄉的對聯。
情感目標:
體味字里行間散發著濃濃的鄉愁,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詩歌,感悟詩歌主題,深化愛家鄉愛祖國的意識。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象,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一、導入
他,一首詩,道出了兩岸共同的心聲;他,多次往返海峽,卻始終難圓故鄉夢;他,一段陳詞,成就故鄉無盡的佳話和榮耀。
他是誰呀?(鄉愁詩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教學過程
在以往學習詩歌的課堂上,老師說過,學習詩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讀)
是的,古人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且,朗讀時解讀詩歌的 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自由讀(強調:在讀的時候,揣摩一下怎樣才能讀好。)
2、齊讀
覺得自己讀得好嗎?
錄音好在哪里?(強調:語速要慢,感情是憂郁的,節奏要放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錄音的朗讀,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進的。
3、個別讀。
一首詩只有讀出來,生命才算完成,朗讀者要象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出來,這樣能吸引人,打動人。
通過剛剛的朗讀,從中你讀出了什么呢?(詩人融于詩歌中的濃濃思鄉之情)
為什么詩人會有如此濃重的鄉愁呢?這與詩人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才讓余光中在接受大陸記者的采訪時,脫口而出
讓我們再次跟著錄音朗讀,體會詩中的鄉愁。
通過朗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在漫長的生活經歷中,對故鄉綿綿思念一直縈繞在心間,讓他悵惘嘆息。那么,詩歌中那些詞可以看出。
(如: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小小 窄窄 矮矮 淺淺 疊詞,以事物的輕小襯托鄉愁的濃重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物化鄉愁,使其具體可感。)
愁緒在詩中彌漫,讀來似乎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鄉愁本來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詩人又是如何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呢?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四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作者分別選取了最能表達鄉愁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那么這些意象分別表達的是怎樣的鄉愁呢?
所以,作者在選取這四個意象時賦予了它們獨特的內涵,你覺得它們之間有無共同點呢?
(都顯示著分離,漂泊,訣別,可望而不可即的離別情緒)
那么,真的都一樣嗎?在情感的歸屬上沒有什么不同嗎?
(由個人——國家)
是的,余光中曾說過:
在漫長的時光中,詩人的鄉愁不僅僅是簡單的思家戀鄉,更是慢慢升華,成為對祖國的深深的愛戀,這份愛國情懷,深入詩人骨髓:
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愛啊!
讓我們攜帶著詩人的這份情,再來齊讀全詩,感受詩歌中的濃濃鄉愁。
三、總結
板書:
讀(詩歌)──賞(意境 )──悟(情感)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12
教材分析:
《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
體會意象和構思對表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游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4、老師作示范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通過聯想,演釋詩的內容: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后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糊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后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里,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么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并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誦(三分鐘后,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向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里會想些什么?你又想對大陸說些什么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說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說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板書設計
鄉愁
于光中
小時侯:郵票、思鄉
長大后:船票
后來:墳墓、懷親
現在:海峽、愛國
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
1、課堂導入設計新穎,歌曲《想家的時候》渲染氣氛,配以詩意的導言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奠定感情基調。
2、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激情——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情揚、遷移"這堂課這四大塊很清晰:解讀環節中,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情環節中,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感受并抒發盼歸深情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3、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歌曲欣賞《想家的時候》再加上如泣如訴的《思鄉曲》作為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誦讀的基本技巧,把握節奏、重音,感情
2、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過程與方法
1、加強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情感。
2、自由探討詩歌深刻的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
1、學習現代詩的誦讀技巧,學會節奏、重音、感情
2、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三、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其內在感情基調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儀器:
多媒體
六、教學方法:
讀品結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學程序:
(一)、導入:回憶學過的詩句導入課文
(二)、賞愁
1、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朗讀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根據你學習詩歌的經驗,誦讀詩歌要注意什么?
(感情、語速、節奏、重音)
2、聽范讀,感受和明確詩歌的惡感請基調和語速。
(感情基調:深沉哀傷語速:舒緩稍慢)
3、齊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基調和語速。
4、明確節奏和重音。
5、朗讀課文,把握節奏、重音。
(三)、品愁
1、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是通過什么具體的事物來形象表達這種鄉愁的?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這種寫作手法是什么?
(明確:托物寄情)
2、詩人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請找出體現順序的詞語。
(明確:小時侯、長大后、后來、現在)
(把握結構順序)
3、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說鄉愁故事,品鄉愁情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分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走進文本,深層把握)
4、揭示詩歌主旨,聯系現實滲透德育。
5、美讀鄉愁詩。(再次通過誦讀體會深沉情感)
6、背誦詩歌,
(四)、抒愁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積累說一句帶愁字或抒發愁意的詩詞名句。(積累,探究)
(五)、課外練筆
請用一句話、一首詩、一幅對聯來表達我們自己的鄉愁。
(課外拓展與運用)
(六)、總結
播放佟鐵鑫《鄉愁》音樂,結束課文。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 篇14
【教學設想】
通過作者簡介,了解詩人情感根源,反復誦讀,體會詩人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目標】
一、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請同學們將收集的“鄉愁”詩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中國臺灣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戀母鄉,神游古典,自命為“江南人”,亦自稱“陵少年”。歷任中國臺灣師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曾在美國講學四年。作品多次獲文學大獎,詩文皆有很深造詣,梁實秋評價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詩集有《舟子悲歌》《藍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思》《掌上雨》《聽聽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后來定居于中國臺灣。余光中更是在大陸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積淀,二十年的故園情深,因而,祖國大陸更是他的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而席慕容,她的故鄉,在她的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長大。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同樣是她的靈魂的歸依。因而,在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中,都彌漫著無限的鄉愁。
三、指導誦讀,品味欣賞
1、通過反復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確: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確:少年時——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離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明確: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如瀑布直落心田,橫溢四處,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詩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4、學習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詩,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你想家的感覺呢?
四、反復吟詠,揣摩精妙
請從不同詞性揣摩《鄉愁》的美:
1、時間詞美:“小時侯、長大后、后來、而現在”這些詞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遞增;
2、名詞的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3、數量詞的美:“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在于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4、疊詞美:“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韻感,富有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詞美:“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顯示了空間的距離,反復應用使人感受到一種字字關情、瑯瑯上口的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