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清明節手工教案(通用3篇)
幼兒園中班清明節手工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對古詩吟誦的興趣,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3、了解清明節人們踏春掃墓的傳統習俗。
4、知道清明節是幾月幾號。
5、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養幼兒初步的審美能力。
二、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三、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觀察講述,引起學詩興趣。
1、教師根據古詩講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圖片,提問,你在剛才的故事里,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時候的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干什么呢?(在問路,在說話…)天氣怎么了?(下雨)
(二)觀看VCD片,觀賞體驗,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人們都要干什么啊?(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小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
古時候,有一位杜牧的詩人,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問: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么事啊?
(請幼兒討論。)
5、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
(三)教師朗誦,解讀詩句,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么?
4、解讀其中的詩句,理解個別字詞“雨紛紛”、“欲斷魂”、“借問”、“遙指”,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四)學習朗誦,表達感情,幼兒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慢慢跟讀。
2、幼兒分組學念,感受古詩意境。
3、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表演,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提醒,注意表達合適的感情,輪流請幾批幼兒。
4、請幼兒集體朗誦1-2遍,進一補感受古詩意境。
四、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五、活動延伸
1、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清明節來到時朗誦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
2、在圖書區添設古詩圖書,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意境。
幼兒園中班清明節手工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清明上河圖》畫面內容及其在我國繪畫史上和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
學習課時: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激情導入,出示課題。(出示CAI《清明上河圖》全圖的畫面)
在上課之前,請同學們先欣賞一幅我國古代繪畫,想一想這幅畫給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一顆璀燦的明珠。是宋代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介紹這幅繪畫作品的。(板書:24 清明上河圖)
二、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本文比較詳盡地評介了我國古代一幅極其珍貴的繪畫作品的內容、特點及其重要價值。
三、自學《清明上河圖》畫面內容。
課文里是分哪幾個部分介紹《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的內容呢?(板書:市郊景象、汴河兩岸、市井街道)
A.分組自學畫面內容。(分成三組學習)
B.匯報交流。
1.《清明上河圖》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觀察畫面,結合課文內容思考問題問題。
(2)這是什么季節?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枝芽萌動、農田初綠。
(3)這一部分寫出了人們的哪些活動?給你總的感覺是什么?
趕集的人們馱著貨物從條條道路向城里進發,碼頭停泊數條大船,人們忙著搬運糧食,這些都準備進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圖》的汴河兩岸(出示CAI)
(1)觀察畫面,結合課文內容思考問題問題。
(2)“熱鬧非凡”是什么意思?從哪兒看出熱鬧非凡?
不是一般的熱鬧,而是非常熱鬧。這從“行人眾多,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可以看出來。
(3)“人聲鼎沸”是通過什么表現出來的?作者能寫出這些聲音說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圖》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觀察畫面,結合課文內容思考問題。
(2)這一部分給你的總的感覺是什么?(好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
(3)從哪兒看出這“繁榮昌盛的景象”?“百家藝向春售,千里農商喧日晝”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業,五行八作的人們各自展示自己的絕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購物者人來人往,商家店肆生意興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課文里是怎樣描寫的?
“士農工商”寫出了人們的社會階層;“男女老幼”寫出了不同的性別和年齡;“騎馬的,乘轎的”寫出了他們的社會身份;“購物的,叫賣的”寫出了買賣雙方。無論階層、社會地位、年齡性別,他們共同組成了這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
四、自學第五、六自然段。(討論、匯報)
作者分三個部分詳盡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圖》這幅畫作品的具體內容。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點呢?作者又是對它怎樣評價的呢?
1.《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給你總的印象是什么?課文是怎樣描寫它的特點的?誰能找出來讀一讀?我們可以用書中的哪兩個詞語來形容?(板書:規模宏大、場面繁雜)
2.對于這樣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樣對它評價的?
(板書:重要地位、歷史價值、珍貴資料)
它不僅在我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還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成為研究我國宋代社會各方面情況的極其珍貴的形象資料。
五、指導朗讀。
本課雖然是一篇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對畫面內容的描述生動具體,而且飽含著對作品贊賞的情感。所以我們在讀課文時要進入情景,對描述的畫面必須展開想象,達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界。
六、朗讀欣賞。(出示CAI)
邊看、邊聽、邊想、邊說。
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市郊景象 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圖》 汴河兩岸 規模宏大,場面繁雜 歷史價值
市井街道 珍貴資料
幼兒園中班清明節手工教案 篇3
一、班會目的
1、向同學們介紹清明節的由來與發展,相關的習俗、詩歌。
2、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習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繼承發揚革命傳統,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激勵師生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
3、響應政府的號召,也是為了環保,提倡“文明清明,綠色清明”的祭奠活動,把環保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會中……
4、讓學生人人動手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合作探究能力,加強學生傳承民俗文化的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班會前的準備
班上有10個小組,各小組抽簽分工,然后按抽簽結果,分別承擔搜集有關清明節的相關知識、做PPT、寫感想等。
三、班會時間
第六周五第6節
四、班會步驟
1、班主任導入
2、第一個小組(梁達凱、孫天宇等同學)介紹清明節的由來。
3、第二個小組(陳綺雯、黎梓君等同學)介紹清明節的相關詩歌。
4、第三個小組(梁柳珊、梁文宙等同學)介紹清明節祭奠的英烈(主要是廣東的)。
5、第四個小組(王玉媚等同學)介紹清明節的有關習俗。
6、第五個小組(蕭佩儀等同學)介紹近年來推行的綠色清明節的做法,并讓同學們討論: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綠色、文明祭奠先烈?
7、全班暢談過清明節的意義。
8、全班同學宣誓
9、班主任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