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通用13篇)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發布時間:2023-07-31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通用13篇)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依據時間順序,理清三個不同時期聽雨的場景。

  2、通過三幅聽雨場景的對比寫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隱藏的情感變化。

  說明:

  這首詞的作者蔣捷,雖生卒年不詳,但知生當宋、元易代之際,是進士出身,幾年以后宋就亡了,隱居竹山不仕。故作者在聽雨過程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畫面,感懷已逝的歲月,感慨目前的境遇,形象地概括自己曲折的經歷,暗示整個時世的變遷。整首詞的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所以教師期望通過對本詞的不同形式的誦讀,依據時間順序,讓學生找出并理清詞中作者三個不同時期聽雨的場景。當我們細讀這首詞時,其間那作者的一股身世之衰和亡國之恨是紛至沓來、涌集心頭。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在不斷的誦讀中,并且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三幅聽雨場景的對比寫法,分析并充分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的變化。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初步朗讀的基礎上,借助圈劃、品讀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詞,感受作者在“聽雨”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國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2、難點:作者如何運用畫面,來對比表現出他的家國情愁。

  說明:

  這是一篇傷時感事的詞,針對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學的重點設計為借助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宋詞”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課文。朗讀是把握文本、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圈劃,抓住關鍵字詞品讀、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2

  一、情景導入

  今天我們以煉字煉句作為解讀突破口,具體賞析有著雙重身份的詞人李煜流傳千古的名詞《虞美人》。

  二、 簡析作者

  1、身世

  2、愛好 (PPT展示)

  3、詞風特點 :前期詞多表現宮廷男女愛情生活和離愁別緒;后期詞則多追憶往事,傷懷故國,風格沉郁蒼涼。

  4、語言特點:語言自然精練,境界開闊,詞風疏朗。(記筆記)

  三、創作背景

  開寶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過著“日夕以淚洗面”的軟禁生活。兩年后他41歲生日時(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詞,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觸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飲所賜藥酒被毒死,該詞便成了后主的絕筆之作。

  四、 誦讀指導

  1、 找出每一句你認為需要重讀的字詞

  (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

  自己試著讀,明確讀出的感情基調——低沉凄迷

  2、 思考關鍵字詞有哪些?

  五、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 你認為全詞的詞眼是什么?——愁

  2、作者的愁情是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的?

  華清中學第二屆教學新秀第一輪賽教語文課堂實錄春花秋月 往事

  小樓東風 故國明月

  雕欄玉砌 朱顏

  六、品析鑒賞,感受藝術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么希望它們結束呢?

  明確:李煜降宋后被封為違命侯,名雖王侯,實為亡國奴、階下囚。在對生命已經絕望之時,“春花秋月”是對他的一種諷刺,讓他覺得厭煩,希望這一切都結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體指什么?即作者懷念的是什么? 物質上:錦衣玉食、后宮佳麗、一國之君的尊榮富貴的生活;

  精神上:歡樂、自由、尊嚴、生存的安全感3、“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

  4、 “朱顏”的含義是什么?

  后宮佳麗的容顏,

  詞人的容顏,

  國家的容顏。

  5、 改變的僅僅是“朱顏”嗎?“改”

  朱顏 (貌美如花到容顏衰老) 地位 (一國之君淪為階下之囚) 心情 (歡樂自由到愁思綿延)

  6、前六句里,變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明確:不變的“外物”巨變的“人事”物是人非之痛

  7、“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你覺得這句話寫的好嗎,好在哪里?明確:以水喻愁,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晝夜不舍,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七、寫法鑒賞——“以水喻愁”

  李煜之前:“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白“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不如李煜詞境界闊大,氣象超邁。李煜之后:“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秦觀不如李煜詞流暢自然、明白如話、眼界闊達八、小結本課

  法國作家繆塞: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3

  教學目標:

  1 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2 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 體悟本詞的意境和語言

  教學重點:

  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體悟本詞的意境和語言

  教學步驟:

  一、 導語設計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徑,將詩與北方的燕樂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棄,極易寫景抒情的新的韻文文體——詞。晚唐溫庭筠、五代的李煜等一批詞人的出現,使詞在文壇上的地位逐步確立。而李煜的詞在思想上,藝術上都超越了其他詞人的,成為唐、五代詞的顛峰。王國維說:“詞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二、 作者介紹

  作為南唐后主,并沒有致力于國事,而是縱情于聲色,奢靡荒淫,耽于享樂。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滅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違命侯,過著“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歲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賜毒酒毒死。

  在政治上,他是頹唐的,是無能的,以致國破家亡。但他在文藝上,卻是經史詩文樣樣精通,擅長書畫,對音律有著獨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詞和作曲。現存詞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香艷纏綿,后期詞充滿亡國之恨。他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前人評價:“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

  三、 初步感知:

  1 聽錄音,正字正音

  2 指名朗讀,注意字音、停頓

  3 再聽朗讀。思考:這首詞抒發什么情感?請用文中的詞語句子回答。

  4 品味語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比喻、夸張。

  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

  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四、 研習探討:“愁”的具體內容,走進李煜的內心世界。

  1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實寫。“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呢?然而,從后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不覺厭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對“春花秋月”的吟詠歌唱,在古典文學中屢見不鮮,但論起悲涼深沉,則莫過于李煜。

  “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么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

  2“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茍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

  “月”在古詩詞中的涵義是什么?——懷念故鄉、懷念親人。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故國”指什么?——已亡之國。

  蘇軾: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花發。“故國”——舊地。

  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

  3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遙望金陵的想象與慨嘆。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當年在闌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4 小結

  解說一: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相承,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解說二: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5 “愁”的內容:

  亡國之恨(自我悲情)——物是人非的慨嘆(人類悲情)

  五、 朗讀全詞,體悟情感

  1 再次聽讀

  2 總結:

  這首詞,圍繞一個“愁”字,在時間上與空間上,將故國的衰亡與天地的變化,將人事的無常與天地的運行聯系在一起,運用反襯的方法,以宇宙時空的永恒與無情,襯托出家國人生的短暫與可悲,最終將一個亡國之君的自我悲情醞釀成人類悲情。

  六、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u 了解詩人(生平、風格等)

  u 掌握常識(典故、修辭、表現手法等)

  u 鑒賞內容(詞句、主題、情感、技巧等。)

  七、遷移訓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就這首詞的詞句、主題、情感、技巧等方面選擇一點進行賞析。字數不少于100字。

  這首詞寫于降宋以后。

  無言 內心的情緒,他的痛苦無人與說,也不愿與人說,說了何用?又有誰理解自己?

  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晴光照著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門深鎖,多么清冷的環境啊!

  “鎖”字表明自己的身份。

  剪不斷,理還亂的千絲萬縷,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以解開,仿佛使人看到離愁就像一團轉動的亂絲,緊緊盤繞糾纏著人而無法擺脫。這實際上寫詞人此時愁情萬端,有對過去的種種回憶,有對現狀的種種傷感,有對未來的種種憂愁,千千萬萬無形的感情絲縷,纏繞著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斷。

  八、板書

  虞美人

  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亡國之恨(自我悲情)

  又東風 不堪回首 愁

  應猶在 朱顏改 物是人非的慨嘆(人類悲情)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4

  教學目的 

  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了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 

  2.了解詞的韻律和章法。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代趙翼《論詩》)唐詩 

  過后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于完善、臻于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板書課題) 

  解說:激發學生對祖國悠久燦爛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創新才是文學發展的出路。 

  二、解題 

  介紹詞的一般知識(分段投影顯示): 

  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 

  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明代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 

  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兩片的最為常見,本課的七首詞都分兩片。 

  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認為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見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 

  為了說明方便,似可將詞在唐宋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時期: 

  ┌─────────┬────────┬──────────┐ 

  │    時期          │  主要風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約艷麗      │  溫庭筠、李煜、晏殊│ 

  ├─────────┼────────┼──────────┤ 

  │                  │                │  蘇軾、柳永、秦觀、│ 

  │  北宋中葉到南渡  │  婉約、豪放并舉│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壯懷高唱      │  辛棄疾、陸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姜夔、張炎        │ 

  └─────────┴────────┴──────────┘ 

  三、研習《虞美人》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①齊讀課文,找出該詞的韻腳。 

  (解說:引導學生體會詞的音韻美,整體感知詞的思想內涵。) 

  ②內容與形式總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的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亡國后,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這是李煜的絕命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見課本注釋①)這首詞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觀照事物、想像事物,這樣,詞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貫穿下,構成了自然流暢、和諧完整的意境。 

  (解說:引導學生讀注釋,并且從\'情”的高度理順詞的脈絡。) 

  2.具體研習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李煜降宋后被封為違命侯,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經絕望,所以見了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而覺得厭煩。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很奇,卻又在情理之中。 

  (解說:引導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討論:“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么? 

  學生討論的直接結果可能是錦衣玉食、后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等,更可引導他們從精神層面上思考,諸如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說:進一步挖掘詞的思想內涵,  引導學生用兩點論思考問題。) 

  ③“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虛詞的表達作用。) 

  ④討論:為什么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系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涵義嗎? 

  學生可能回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我寄愁心與明月”等名句,只要詩句能表現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的主題即可。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中意象相對固定的特征,其他諸如“梅”“蓮”“柳”“雁”“長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為全詞的“詩眼”? 

  明確:“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⑥全詞的整體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這六句中哪些是寫“宇宙的永恒不變”?哪些是寫“人生之短暫無常”? 

  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解說:整理全詞的脈絡,讓學生理解詞人的匠心。) 

  ⑧欣賞品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并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詩人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5.課堂小結 

  李煜后期的詞發自內心,寫的是從未有人寫過的作為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而詞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嘆命運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情緒,因此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為我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樂,在鄧麗君《虞美人》的歌聲中進一步體味這首詞的意境。 

  結合板書,背誦這首詞。 

  (解說:進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詞的成就,這是對作者的又一次總體把握,與第一步遙相呼應,并讓學生在歌聲和誦讀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業 

  1.延伸閱讀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2.預習思考題 

  (1)《雨霖鈴》和《念奴嬌》的韻腳在現代漢語中也押韻嗎?如何理解這兩首詞的用韻? 

  (2)柳永和蘇軾分別是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試從題材范圍、意境、造語等方面比較《雨霖鈴》和《念奴嬌》二詞。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5

  大家好!我是黑龍江省雙城市兆麟中學的語文教師鞠海俠。我來自遙遠的北方,今天有幸來到江南,來到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海,有幸與你們相識,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站在這里,想起了鄭愁予的幾句詩: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我不是歸人,我只是個匆匆的過客。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一、我對教材與學情的分析:

  《虞美人》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詞七首》的第一首,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詞在藝術結構和語言方面的成就影響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蘇軾、李清照等在內的許多宋代詞人,放在本課首位,既承上一課的唐詩,又引出以后的詞人,實屬必然。本單元是詩詞單元,總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探究詩詞的意境和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水平。《虞美人》一詞篇幅短小,僅有八句話,但卻蘊涵了豐富而深廣的情感!主要寫的是詞人從一國之君淪落為亡國之奴的人生境遇的改變,以致發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和著血淚的悲嘆。

  2、學情分析:

  本詞雖是雙調,卻很短小,上下闋各28個字,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與把握并不難,但是要使學生對此建立深刻的認識并提高相應的鑒賞水平,并不容易。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準確的定位,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要有積極的思考,做好充分的自學和合作學習。

  二、根據本課的內容和詩歌教學的鑒賞要求,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

  (2)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誦讀領悟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珍惜擁有,培養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情感

  根據教學目標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體悟詞的深遠的意境美和真摯的情感美。

  2、理解主旨句的豐富內涵,感受詞中的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難點:對主旨句的深刻理解,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

  1、我想在教法上以激發興趣,問題導引,討論分析等方法進行教學。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反復吟詠誦讀,在讀的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鑒賞;。最后在教師適當的點撥下,在集體的熱烈討論中,理解作者的情感,獲得新的認識。

  2、學法上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作者李煜的生平資料,并搜集有關《虞美人》的鑒賞性文字,以及李煜的其他詞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文章的意境、語言和情感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3、采用多媒體電教手段,以誦讀與欣賞為主,課件融合朗讀、音樂、歌曲、圖片,構成優美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熱情。

  四、立足于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安排了如下教學步驟。

  導入——品味鑒賞——總結

  為了先聲奪人,打動學生,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導語。

  冰冷的月光,狹小的殿堂,他慢慢轉過身去遠眺南唐美麗的河山,凄清的曲調在夜色中回響,那是怎樣的無奈與憂傷。故國不在,江山不在,他再也無法整理這多年積累的愁緒,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用生命和眼淚澆灌了一朵最美的奇葩——“虞美人”。一首詞竟讓南唐后主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到底是一首什么樣的詞呢,我們就來靜靜聆聽這首《虞美人》。

  播放徐小鳳的《幾多愁》,創設情境,醞釀氛圍,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詞的意境。(我們也來欣賞一下。)

  介紹作者,知人論世。李煜的一生,傳奇而浪漫,大起而大落。我設想將李煜的詞納入中國古代帝王詩歌文學這個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積淀的韻味和歷史的厚重感。李煜是開一代詞風的領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個人生活情感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對其生平進行詳細介紹。讓學生把握他的生活經歷的兩個不同時期所帶給他的詞作內容和和風格的影響。尤其是他的七月初七的出生以及七月初七的死亡,這是一種宿命還是一種巧合,還有他的重瞳的傳說,他對佛教的信仰都會極大的調動學生了解走進李煜的熱情。我們更多地關注李煜,其實就是在關注他的作品。我覺得了解李煜的生平經歷是解讀他的作品的一把鑰匙。

  主體部分是品味鑒賞:

  我安排了這樣的六個環節:聽——讀——品——評——仿——背。

  這個過程基本上都是學生在活動,我們教師只起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新課標中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交流的平臺,通過三者的對話,實現語文閱讀教學本質的回歸。

  聽:同學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我們也來一起聽一遍)

  讀:聽完朗誦錄音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可學生代表朗讀,也可分組競讀,或集體誦讀。提出具體誦讀要求,抓住一個“愁”字,要讀出悠遠、悲傷、無奈的味道。

  設計意圖: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有瑯瑯的書聲,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可以喚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品:品味感悟。在這一環節中,我想采用設問導思的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設計力求隨著文章脈絡的展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地逐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點燃他們的智慧火花。

  我先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你認為文中哪一句寫得最好?或你最喜歡哪一句?并說明理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估計大多數學生都會說是最后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由于學生個人的體驗和經歷不同,他們所喜歡的詞句也可能不盡相同。我也問過我讀初三的女兒,她說喜歡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我問為什么?她說和”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仍舊笑春風”相類似,桃花又開,人已不在,有點物是人非的蒼涼的味道。是啊,這在與不在之間。變與不變之間承載太多的酸甜苦辣,承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那就按照學生的回答靈活處理,體現教學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的統一。

  如何理解全詞的主旨句呢?引導學生抓住這句中的情感性詞語標志,那就是“愁”,進而分析作者是運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這種愁的。學生很容易分析出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將愁比作了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無窮無盡。

  為了加深對這句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回憶:這愁和《相見歡》中的哪句相同,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做到溫故而知新。

  再做深入的探討研究:那么作者究竟為什么而愁呢?也就是他的愁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小組討論探究。解決的辦法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知人論事,從作者的人生經歷去把握,二是從課文的內容提取信息,賞析前六句,爭取最大程度地走進李煜的內心世界。通過探討學生會發現李煜為什么而愁了,榮華富貴沒有了,故國家園沒有了,帝王江山沒有了,閱盡了人間冷暖,飽嘗了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愁“是李煜獨有的天堂煉獄般的大絕望,苦難風流的大哀傷,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引導學生探討其它寫“愁”的詩句,進行由此及彼的遷移拓展,與本課的主旨句進行比較,加深對作者的愁緒愁懷的理解。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2)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

  (3)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

  (4)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

  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獨特的欣賞角度。比如學生會舉出許多寫“月”的詩句,挖掘出“月”這個意象所沉淀下來的文化含義。

  評:用一句話評價李煜其人或其詞。可評價作為一個詞人的成功之處,也可評價他作為一個君王的失敗之處。讓學生展示他們搜集到的前人的評語,教師要給予適當的肯定,讓學生品嘗到勞動后喜悅與快樂。學生搜集到的評語可能會有: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亡國之后成詞宗。”“亡國之音哀以思”學生也可會有自己獨到而精彩的評介,相信我們的學生,相信他們的實力。

  在這里引導學生從李煜身上吸取的經驗教訓:

  提示學生聯系《伶官傳序》中的“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許多同學由李煜會想到勾踐,比較二者作為亡國之君的不同。勾踐能"臥薪嘗膽"能夠"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成就復國大業,而李煜面對故國,只是日夕以淚洗面,只是用他溢滿憂傷的語言,詮釋了他難以名狀的痛苦,歷史將他變成一個棄兒,而他個人沉淪于苦痛無可自拔,最終死于自己心愛的詞.而李煜的成功,也恰恰是從他做亡國奴的那天開始的,可以說是亡國的代價,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詩的偉大詞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麗愁緒依然籠罩著千年以后的我們。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詞牌"虞美人"的由來,當年項羽被圍垓下,四面楚歌,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亦拔劍自刎.后來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后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詞牌名源于虞姬的悲劇故事。

  由此,引導學生探討這樣一個問題:李煜與項羽同是末路王族,同有絕筆之作,《垓下歌》《虞美人》風格有何不同?培養學生比較鑒賞的能力(略)

  在品味——評價這一環節中,抓好兩點,一是讓學生反復朗讀,二是關注重視學生個人的理解,個人的體驗,不求答案的統一,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即可.學生個人的理解和體驗雖然很粗糙很不成熟,但應該是我們教學的依據和歸宿。

  仿:如有興趣,學生可自填一闋《虞美人》。學會遣詞造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出格式和內容要求。

  格式:上下闕的字數以及每一句的字數必須與原文相同,內容可取材自己的生活感受,也可就地取材,以學習李煜詞作的感受為內容。

  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引路人,教師要放下架子,真正與學生一起分享成功與快樂,學習李煜的詞,又學填《虞美人》,此之謂,享受詞生活,提升藝術美。

  背: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學生齊背這首詞。

  最后是教師總結:

  潮起潮落,沒落了多少塵埃,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千年,我們看到了李煜用絕望與眼淚創造的美麗,看到了南唐后主用生命創造的輝煌!

  附板書設計:

  何時了——知多少

  往事之哀

  又東風——不堪回首,愁

  亡國之痛

  應猶在——朱顏改

  物是人非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6

  活動目標:

  1.欣賞盛開的虞美人花,感受花朵顏色的五彩繽紛。

  2.嘗試用水彩顏料畫花朵,初步感受宣紙暈染的變化效果。

  3.學習點畫法來表現虞美人的花朵,用直線表現虞美人的花莖。

  活動準備:

  宣紙、托盤,畫筆,人手一份;水桶、水彩顏料,教學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你們喜歡花兒嗎?喜歡什么花呀?

  (二)欣賞虞美人,感受其顏色、外形獨特的美。

  1.引導幼兒觀察虞美人的圖片。

  談話:圖片上有什么啊?虞美人的花朵是什么樣子的嗎?花瓣的中間有什么啊?虞美人的花莖是怎么樣的?

  2.小結:虞美人的花朵開在花朵的頂端,它的花瓣顏色鮮艷,花瓣的中間有一些花芯,花莖又細又直,虞美人盛開的時候給人一種很美的感覺。

  (二)介紹繪畫材料——水彩顏料、宣紙,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出示宣紙,向幼兒介紹在宣紙上作畫的要點:

  宣紙是我們中國的國寶,在宣紙上畫畫一定要注意,只要輕輕地畫出圓形,顏料就會慢慢地往外圈暈染出去,所以只要畫出一個小的圓形或者橢圓形就可以了,畫筆在紙上停留的時間不能太長了。

  2.畫好各種顏色的花朵后,在花瓣中間畫上不同顏色的花芯,再沾上綠色的顏料在花朵的下面畫出花莖。

  (三)幼兒進行創作,教師進行指導。

  講解繪畫時需注意的事項:

  1.不同顏色的畫筆要按顏色擺放,不能把顏色弄混;

  2.不要在整張紙上畫滿花朵,花朵之間應該留有空隙。

  3.幼兒分組進行繪畫,教師觀察并輔導。

  重點觀察幼兒布局畫面的情況,提醒幼兒畫筆不在紙上停留太長時間。

  (四)將幼兒作品展示在一起,共同欣賞,體驗成功的成就感。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7

  教學目的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誦讀并背誦全詞。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思想內容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的能力。

  2、學習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寫法。

  教學設想

  1、本詞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難度并不大。可以以誦讀為主導,結合賞析,抓住詞義要旨,領會意境及藝術特點。爭取當堂成誦。

  2、李煜是開一代詞風的領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個人生活情感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對其生平進行介紹。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見歡》進行延伸閱讀。

  3、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鄧麗君的《幾多愁》,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詞的意境。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情境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故事導入 ,創設情境

  教師講李煜的故事。一個細雨蒙蒙陰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輝煌而又氣氛肅殺的宮殿,一個淚眼朦朧面容蒼白的君主。佛,他拜過了;契丹,他也求過了,眼見著亡國被俘的命運是逃不掉了。在這花園般美麗的古都金陵即將沉陷于敵國鐵蹄之下的時候,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風流天子,緩緩地站起身來,脫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閃閃的龍袍,肉袒負荊,出城跪降。隨后,在宋兵的辱罵聲中,一路嗚咽,北上東京。緊接著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淚洗面。雖被封為“違命侯”,但最后的命運還是在他過完41歲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對一彎殘月,他慢慢轉過身去,遠眺南方他那無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涼的眼淚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整理這多年積累的愁緒,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喝完宋太宗賜來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問:他是誰?

  二、知人論世,身份揭秘

  多媒體展示李煜的畫像及個人檔案。教師補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的最后一個皇帝,世稱李后主。在位15年,他的統治加速了南唐的滅亡。可見,他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同時,他擅長詩詞書畫,精通音律,還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

  教師解說:

  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雙重身份,他既能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同時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后人寫詩評價李后主:“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的確,作為“好聲色而不恤國政”的亡國之君,李后主確實沒什么可說的,但作為一代詞人,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詩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走進這位亡國之君的內心世界。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指導:

  把握節奏 找出韻腳: 了、少、風、中、在、改、愁、流

  押韻規律(特點):兩句一換韻,兩平兩仄

  讀出感情: ①感情基調:低沉、凄涼

  2.請兩位學生朗讀,然后讓大家評議誰讀得好。

  注意: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基調去讀:低沉、凄涼

  注意聲調要有起伏變化:高低強弱,節奏快慢

  讀準能體現詞人內心痛苦的關鍵詞語。

  3.教師范讀。

  4.學生齊背。

  四、披文入情,逐句賞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變的自然規律,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總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但一個被囚禁的亡國之君,要忍受無盡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著這種屈辱生活的延續罷了,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呢?對囚徒生活的厭倦和愁緒和無限的亡國之痛。以樂景寫哀情)

  2. 往事知多少——(作者會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質方面:錦衣玉食、后宮佳麗、等等,更可引導他們從精神層面上: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東風”指什么?為何“不堪回首”? 春風 。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故國之思

  4.為什么詞中兩次提到“月”?聯系學過的詩歌,談談“月”這個意象有何特定含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是故鄉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懷念故鄉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我寄愁心與明月。

  ——懷念親友

  月的意象大致分為三類:

  望月思鄉 望月懷人 望月感懷

  “月”積淀著詞人敏銳的時間意識和綿綿無窮的悵恨

  包含著物是人非滄桑巨變的哀痛

  5.只是朱顏改——“朱顏”的含義 (后宮佳麗的容顏,詞人自己容顏,國家的容顏)

  改變的只是“朱顏”嗎?

  朱顏:日漸衰老,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

  地位:一國之君為階下之囚

  心情:尊榮顯貴到忍辱蒙羞

  思考題:

  1、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

  2、大家說說李煜的“愁”有哪些?

  亡國之情 故國之思

  6.板書

  景 (實) 情(虛)

  春花秋月 往事

  又東風 愁 不堪回首

  雕欄玉砌 朱顏改

  亡國之情 故國之思

  五、拓展延伸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理解此句的妙處。

  特色:比喻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以水喻愁 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

  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李煜過著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國滅亡之恨,讓他心潮起伏,憂思難平。這種有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綿綿無盡。

  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并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詩人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小結:整首詞抒發的是作為一位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情感真摯。同時,這首詞也反映了所有充滿愁思的人們共通的感情,這首詞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這首詞的杰出藝術成就所在。

  其它以比喻寫愁的詩句: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愁之形態)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之長度)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之重量)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愁之感覺)

  六、走進考場

  本詞和《浪淘沙》作者在情感上有何異同?

  七、作業:

  1 背誦全詩。

  2 將本詞改寫成500字散文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8

  教學目的:

  1,加強其對中國古代優秀詩文歌賦的熱愛。

  2,熏陶培養其高雅的審美情感。

  教學重點:

  1、了解李煜生平遭際,揭露身世對其創作的巨大影響。

  2、了解創作背景,體會作者當時今非昔比的悲慘處境,了解其詞情感內涵。

  3、欣賞其藝術表現手法: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李煜身份簡介: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也是五代時出色的詞人。李煜即位時,南唐已為宋的屬國。他面對宋朝的壓力,逆來順受,想茍且偷安。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后主,南唐滅亡。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歲。(史料記載,李煜的死也正是因為他的這首詞)

  2、李煜一生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同時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后人寫詩評價李后主:“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作為“好聲色而不恤國政”的亡國之君,李后主確實沒什么可說的,但作為一代詞人,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詩篇。

  自從被俘虜后,李煜后期的詞發自內心,情感真摯,亡國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淚洗面”,所以改變詞的為哀怨傷婉,寫的是從未有人寫過的作為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而詞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嘆命運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情緒,因此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洗掉了花間派的綺羅香澤,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為我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

  其后期詞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等為代表作。

  三、《虞美人》寫作背景:

  當李煜滿心哀愁的寫下這首詞時,他已經在北宋國都汴梁呆了許多年了。此時,他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陣子》)的南唐國土,也早已經成了趙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籬下的俘虜。雖然開始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并沒有對他采取進一步的迫害,但那種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態,總會讓他感到結局的悲慘。所以李煜在國破家亡之后即使做了長期被軟禁的政治俘虜,也沒有對新朝奴顏卑膝,唱過一句贊詞,而是更多的對曾經故國的聲聲嘆惋,乃至后來一定程度的醒悟。

  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結局正如他之前預料的那樣悲慘。

  四、《虞美人》譯文——著重把詞人此刻悲憤凄楚的感情表現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樓昨夜又刮起了東風,不忍回首往事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只是身心長久以來流連于那的人容貌已經改變了,人生就意味著無盡的悲愁,若你問我的愁苦有多少,我的愁苦恰如不分晝夜,滾滾東流的一江春水。

  (前一節課,我們從多方面入手,對李煜和他的創作有了大概的了解。他有雙重身份,首先,他是一個亡國之君,被俘虜后,處境今非昔比,受盡了國破家亡后的恥辱;其次,他是一個出色的詞人,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詞章;

  當李煜滿心哀愁的寫下《虞美人》這首詞時,他已經在北宋國都汴梁呆了許多年了。此時,他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陣子》)的南唐國土,也早已經成了趙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籬下的俘虜。雖然開始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并沒有對他采取進一步的迫害,但那種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態,總會讓他感到結局的悲慘。

  李煜的處境正應了一句話“國家不幸,詩家幸”,他這種前后巨大反差的人生經歷,恰好為他的詩詞提供了創作素材、以及醞釀了他的幽深哀怨的感傷氣質。現在我們就以《虞美人》的創作特色為具體的例子,共同來感受他的詞的魅力。)

  五、本詞的創作特色:

  1、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

  作者的發問很有特色。先問天:“春花秋月何時了?”再問人:“往事知多少?”最后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這三問,每一問都是李煜自己設問,再由自己回答。

  這意味著什么呢?它表明了李煜一個人孤獨而又絕望的心情。

  第一問:春花秋月何時了。

  這一問里面,很明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見了“春花秋月”反而心煩,他希望快點結束。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古詩詞里面,“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許多詩人和詞人都借它們來表達美好的愿望和心情,但是李煜為什么就是要它們結束呢?

  這是因為“情隨境遷”,春花秋月確實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詞人個人的處境卻是今非昔比。李煜降宋后被封為違命侯,這個稱號本身就含有羞辱諷刺的味道。歷史上,亡國之君的生活非常的悲慘,時時刻刻受到監視和騷擾。李煜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個囚徒,他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去,多年的擔驚受怕使他對人生已經絕望了,這些曾經美好的事物在詞人的心里已經改變了顏色。原來的錦衣玉食,以及在像花朵一樣美麗的宮女陪伴下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多增加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因此這樣美好的事物不如快點結束才好。

  因此,詞人的這第一問,看似簡單無奇,但是它卻飽含了李煜這許多年來的心酸苦辣,以及國破家亡后的悔恨悲愁,他感情的極端悲苦也就顯而易見了,也為全詞鋪墊了情感幽深哀怨的基調(第一個設問為全詞鋪墊了什么樣的基調)。

  第二問往事知多少。

  面對春花秋月這些美好事物無窮無盡,而我們的人生卻很短暫,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一度花開花謝、月缺月圓而長逝不返。他轉而想到過去,向人發問:我還能記得多少過去美好的事情呢?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他的“往事”內容和廣泛。在這里,(李煜所懷念的往事到底是指什么呢?)自然,是指他在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的一切活動,比如錦衣玉食,后宮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可是人生短暫無常,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

  接下來,李煜自己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東風”點明時光依然在不斷消逝,他降宋后又過了一年。也照應了開頭,表明他是在起“東風”的季節變化中引起無限感慨的。

  這里有一個很微妙的用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作者為什么用“又東風”,而不是“又西風”,或者“又北風”呢?我們知道李煜原來的國家在宋的東南方,“東風”從字面上講是“從東面刮來的風”,對李煜來說,東風完全可能是從南唐故國送來的風。這里暗示這詞人經過多年亡國的恥辱生活后,有了一絲絲復國的幻想。但是“又”字同時顯露了詞人對自己年歲又空度了一年、卻無能為力的感慨,這過去的一年里他什么也沒有做成,也就隱含作者即使更加心切的懷念故國,但對故國已沒什么作為了。

  潺潺流逝的時間和短迅即逝的生命是人生偉大夢想的天生死敵,作者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缺而長逝不復返,而復國的夢想也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了。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被囚禁在小樓上的李煜,依靠欄桿、眺望遠方,對著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對故國的思念,涌上了心頭。但他只能完完全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對故國喟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這些曾經熟悉的事物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那個流連歡樂的有情人,已不復當年的風采神韻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之后的無限悵恨之感。

  第三問:問君能有幾多愁。

  詞人最后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后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使情感抒發達到了極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雖然作者連續用了三個問句。但是,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以多個問與答的的創作形式,使情感層層疊加,曲折回旋,喚起讀者百轉千回后的共鳴。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結,這就不僅僅是一江春水?簡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達到了極至。

  2、美妙的對比。

  本詞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過去的歡樂和榮耀,與今天凄楚暗淡的生活。得出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第一組對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間無窮無盡的事物,而“往事”則是人世間短暫無常的。兩者千差萬別,以宇宙的無限去比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運的不可捉摸。

  第二組對比:小樓東風——故國明月

  小樓東風是李煜自己現在不自由的真實寫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慘;故國明月則象征了過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個時候有尊嚴,有安全感;以過去的美好自由反襯現在處處受限制、處處不自由,越發使這種處境顯得悲苦。

  第三組對比:雕欄玉砌——朱顏改

  雕欄玉砌,喻指故國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個在這樣美好事物前流連忘返的人卻已經容顏衰老了。兩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對人生心灰意冷的暗淡心態。

  全詞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3、比喻的手法,抽象化的感情渲染。比喻使得抒發情感有了無邊無際的廣度和深度。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像春水一樣不分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并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我們可以想象,李煜在這里長嘆: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他的生命時常受到威脅,竟然還敢這樣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詞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厚強烈,正像滔滔江水,有一股不顧一切、沖決而出的氣勢。

  詩人這種全心傾注的純真深摯感情,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4、選取典型的景物,創設意境: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如春花秋月表達憂愁。

  李煜在本詞中是以聯想展開對往事的回憶,引發現在實實在在的愁苦,前虛后實。李煜在本詞中的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抒發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的隱含在一些組合意象中,即使是十分悲憤凄楚的情緒也曲折含蓄地表達,但是正是這種寫法,反而使人更加感受到他的深深哀痛。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作者運用了這么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而實質仍是表達物是人非。

  實寫:物是(自然永恒)

  虛寫:人非(人生無常)

  六、拓展比較:

  1、這首詞的詞牌名為《虞美人》,大家有沒有想起什么?明確: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于垓下。夜飲中,

  項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也拔劍自刎。后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后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詞牌名源于項羽和虞姬的悲劇故事。

  2、問:我們不妨在此將李煜和項羽對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絕筆之詞,《垓下歌》與《虞美人》風格有何不同?

  明確:項羽,一代梟雄,他有萬夫莫當之勇,可是有勇無謀,最終兵敗垓下。一代武夫在四面楚歌中,用一曲《垓下歌》寫盡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壯語。但是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敵手,就死吧!無非一死,中國古人向來對死看得開,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兵敗烏江,項羽沒有一絲的奴顏婢膝;面臨絕境,沒有半點的屈膝求饒,而是慷慨悲歌。他寧愿死,也不愿回去見江東父老,他死得著實壯烈!

  更動人心魄的是鐵漢的柔情,他和虞姬的愛情在最后的關頭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愛,蕩氣回腸!這就是項羽,他對江東父老有情,對虞美人有情,連對那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間,不僅讓我們目睹了他英雄壯烈的一生,更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兒女情長。可以說,他死的時候,既是一個豪氣沖天的英雄,又是一個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項羽的絕筆雖然也是末路王候的遺書,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壯,是情,是美!難怪宋代才女李清照為這位英雄俊才擊板叫絕,“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之所以兩千年來為后人所追憶,懷念,多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但是李煜只是李煜,一個文謅謅的詞人罷了。不是勾踐,勾踐他亡過國,但他能“臥薪嘗膽”,能夠“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成就復國大業。有人說,政治是藝術的天敵,的確,太感性、太重視自己的內心的人是不適合做政府領導的。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千年,看著李煜憂郁的臉,我們會覺得李煜如果不當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間,相信一定是陶淵明一類自由自在的隱士。

  七、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越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9

  教學目的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誦讀并背誦全詞。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思想內容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的能力。

  2.學習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寫法。

  教學難點

  詞中三次對比、隔句相承的藝術手法。

  教學設想

  1.本詞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難度并不大。可以以誦讀為主導,結合賞析,抓住詞義要旨,領會意境及藝術特點。爭取當堂成誦。

  2.李煜是開一代詞風的領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個人生活情感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對其生平進行介紹。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見歡》、《烏夜啼》進行延伸閱讀。

  3.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鄧麗君的《幾多愁》,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詞的意境。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情境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故事導入,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江水圖》,并配樂低沉哀怨的音樂。

  教師講李煜的故事。一個細雨蒙蒙陰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輝煌而又氣氛肅殺的宮殿,一個淚眼朦朧面容蒼白的君主。佛,他拜過了;契丹,他也求過了,眼見著亡國被俘的命運是逃不掉了。在這花園般美麗的古都金陵即將沉陷于敵國鐵蹄之下的時候,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風流天子,緩緩地站起身來,脫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閃閃的龍袍,肉袒負荊,出城跪降。隨后,在宋兵的辱罵聲中,一路嗚咽,北上東京。緊接著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淚洗面。雖被封為“違命侯”,但最后的命運還是在他過完41歲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對一彎殘月,他慢慢轉過身去,遠眺南方他那無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涼的眼淚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整理這多年積累的愁緒,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喝完宋太宗賜來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問:他是誰?

  二、知人論世,身份揭秘

  多媒體展示李煜的畫像及個人檔案。教師補充。

  姓名:李煜

  別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貫:徐州

  國家:南唐

  職業:國主詞人

  信仰:佛教

  教師解說:

  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雙重身份,他既能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同時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后人寫詩評價李后主:“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幻燈片)的確,作為“好聲色而不恤國政”的亡國之君,李后主確實沒什么可說的,但作為一代詞人,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詩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走進這位亡國之君的內心世界。

  三、欣賞歌曲,領悟意境

  播放鄧麗君演唱的《幾多愁》。

  (說明:通過鄧麗君優美抒情的歌聲和演員出色的表演這一視聽形象,讓學生對《虞美人》一詞有初步的感受。)

  四、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指導:

  把握節奏:“語氣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終以一氣呵成為佳。”

  找出韻腳:了、少、風、中、在、改、愁、流

  押韻規律(特點):兩句一換韻,兩平兩仄

  讀出感情:①感情基調:低沉、凄涼

  ②重點詞語: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

  2.請兩位學生朗讀,然后讓大家評議誰讀得好。

  注意: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基調去讀:低沉、凄涼

  注意聲調要有起伏變化:高低強弱,節奏快慢

  讀準能體現詞人內心痛苦的關鍵詞語。

  3.教師范讀。

  4.學生齊背。

  五、披文入情,逐句賞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變的自然規律,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亡國之君,內心痛苦;以樂景寫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會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質方面:錦衣玉食、后宮佳麗、等等,更可引導他們從精神層面上: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東風”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東風即春風,感嘆時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變)

  4.只是朱顏改——“朱顏”的含義(后宮佳麗的容顏,詞人自己容顏,國家的容顏)

  思路結構圖

  問答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宇宙之永恒不變)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人生之短暫無常)

  幾多愁一江春水……(永恒與短暫達到統一)

  三度對比,三問三答,隔句相承

  5.品味名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理解此句的妙處。

  特色: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其它以比喻寫愁的詩句: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愁之形態)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之長度)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之重量)

  6.總結藝術特色:

  1.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起伏跌宕的寫法(三度對比,三問三答,隔句相承)

  六、拓展閱讀

  1.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斷,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大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七、作業(任選一題)

  1.閱讀李煜的《浪淘沙》(課本P40),寫一篇三四百字的賞析文章(或聯系現實寫感想)。

  2.將《浪淘沙》與《虞美人》作比較賞析(從情感、語言、藝術手法等方面),字數不限。

  浪淘沙令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八、再次欣賞《虞美人》flash,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附板書設計:

  問答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宇宙之永恒不變)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人生之短暫無常)

  幾多愁一江春水……(永恒與短暫達到統一)

  附:《虞美人》賞析

  前人吊李后主詩云:“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么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后代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一篇。相傳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所以,這首《虞美人》,可說是后主的絕命詞了。

  這首詞通篇采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春花秋月”,人多以為美好,可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見了反而心煩,他劈頭問蒼天:春花秋月,年年花開,歲歲月圓,要到什么時候才能完了呢?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好奇!然而,從后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不覺厭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后主面對春花秋月之無盡時,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一度花謝月缺而長逝不返。于是轉而向人發問:“往事知多少?”一下轉到社會現實中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沒有,都已消逝了,都化為虛幻了。他深深嘆惋人生之短暫無常。“小樓昨夜又東風”,縮筆吞咽。“又東風”點明他歸來后又過一年。時光在不斷消逝,引起他無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筆呼號,是一聲深沉的浩嘆。夜闌人靜,幽囚在小樓中的人,倚闌遠望,對著那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國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頭,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表現出后主任情縱性,無所顧忌的個性,和他那種純真而深摯的感情。“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他遙望南國慨嘆,“雕欄”“玉砌”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曾在欄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亡國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國,李煜由一國之主,跌落為階下囚,他失去了歡樂,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對家國和自己一生變化的痛苦的嘗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與人世間多少“往事”的短暫無常相對比。第三句“小樓昨夜又東風”,“又東風”三字翻回頭與首句“春花”“何時了”相呼應,而與第四句“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應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兩句,又以“雕欄玉砌應猶在”與“朱顏改”兩相對比。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在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了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后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并茂。這最后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后呼后應,流走自如的地步。顯然,這首詞是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上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來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嗎!

  (選自《宋詞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10

  教學目的

  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了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

  2.了解詞的韻律和章法。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4課時。

  (以下只選了李煜詞的教學步驟 ,其他6首詞的教學方法同此。)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設計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代趙翼《論詩》)唐詩

  過后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于完善、臻于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板書課題)

  解說:激發學生對祖國悠久燦爛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創新才是文學發展的出路。

  二、解題

  介紹詞的一般知識(分段投影顯示):

  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

  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明代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

  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兩片的最為常見,本課的七首詞都分兩片。

  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認為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見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

  為了說明方便,似可將詞在唐宋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時期:

  ┌─────────┬────────┬──────────┐

  │ 時期 │ 主要風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約艷麗 │ 溫庭筠、李煜、晏殊│

  ├─────────┼────────┼──────────┤

  │ │ │ 蘇軾、柳永、秦觀、│

  │ 北宋中葉到南渡 │ 婉約、豪放并舉│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壯懷高唱 │ 辛棄疾、陸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姜夔、張炎 │

  └─────────┴────────┴──────────┘

  三、研習《虞美人》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①齊讀課文,找出該詞的韻腳。

  (解說:引導學生體會詞的音韻美,整體感知詞的思想內涵。)

  ②內容與形式總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的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亡國后,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這是李煜的絕命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見課本注釋①)這首詞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觀照事物、想像事物,這樣,詞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貫穿下,構成了自然流暢、和諧完整的意境。

  (解說:引導學生讀注釋,并且從"情”的高度理順詞的脈絡。)

  2.具體研習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李煜降宋后被封為違命侯,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經絕望,所以見了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而覺得厭煩。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很奇,卻又在情理之中。

  (解說:引導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討論:“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么?

  學生討論的直接結果可能是錦衣玉食、后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等,更可引導他們從精神層面上思考,諸如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說:進一步挖掘詞的思想內涵, 引導學生用兩點論思考問題。)

  ③“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虛詞的表達作用。)

  ④討論:為什么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系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涵義嗎?

  學生可能回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我寄愁心與明月”等名句,只要詩句能表現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的主題即可。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中意象相對固定的特征,其他諸如“梅”“蓮”“柳”“雁”“長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為全詞的“詩眼”?

  明確:“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⑥全詞的整體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這六句中哪些是寫“宇宙的永恒不變”?哪些是寫“人生之短暫無常”?

  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解說:整理全詞的脈絡,讓學生理解詞人的匠心。)

  ⑧欣賞品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并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詩人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4.課堂訓練(投影顯示)

  閱讀李煜的詞,完成題目。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大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①下面對于詞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結束之快。

  B.以“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比喻國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擊。

  C.以“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復返,企其重來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長東”比喻自己的愁苦將會像東流水一樣滾滾而去,這樣自己就能擺脫憂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對于詞作內容理解不夠確切的一項是( )

  A.詞的上闋,描寫在寒雨急風的摧殘之下,林花凋謝,春去匆匆。字里行間,寄寓著詞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長而產生的極度哀傷。

  B.詞的下闋,抒寫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詞的結句是主題特別深刻之處。

  C.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詞。詞人通過描繪春殘花謝的自然現象,抒寫了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它是李煜早期詞作的代表作之一。

  D.這首小詞語言清新、情調哀怨、意味深長。詞人把自己的主觀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體。

  (解說:這是課內的延伸閱讀,旨在擴大學生閱讀量,并模仿高考題型命題,旨在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參考答案:①D,“水長東”比喻恨如東流水,綿綿不斷;②C,這是李煜后期寫的詞。)

  5.課堂小結

  李煜后期的詞發自內心,寫的是從未有人寫過的作為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而詞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嘆命運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情緒,因此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為我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樂,在鄧麗君《虞美人》的歌聲中進一步體味這首詞的意境。

  結合板書,背誦這首詞。

  (解說:進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詞的成就,這是對作者的又一次總體把握,與第一步遙相呼應,并讓學生在歌聲和誦讀中接受美的陶冶。)四、布置作業  1.延伸閱讀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2.預習思考題

  (1)《雨霖鈴》和《念奴嬌》的韻腳在現代漢語中也押韻嗎?如何理解這兩首詞的用韻?

  (2)柳永和蘇軾分別是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試從題材范圍、意境、造語等方面比較《雨霖鈴》和《念奴嬌》二詞。

  (設計者:侯衛東 俞祖平)

  [1]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11

  教學目的:

  1、了解詞作者的相關情況;

  2、以誦讀為主來品讀詞;體會詞的音韻美;

  3、體會詞的藝術特點,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詞思想內涵,對李煜的詞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學重點

  1、如何分析詩詞的意象及意境,從而把握詩人的感情。

  2、提高詩歌鑒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寶庫中,有兩顆璀璨的明珠,一顆是唐詩,另一顆就是宋詞。詞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經出現了,至宋代達到全盛時期。五代時期最杰出的詞人是李煜。今天我們來學習李煜的絕命詞《虞美人》。

  二、簡介作者

  李煜,世稱南唐李后主,人多稱之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國君,過著奢華的生活。詞的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者離愁別恨。亡國后,詞多數是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

  三、配樂朗誦:學生初步體味詞的意境。

  四、集體朗誦

  五、品味詩歌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么希望它們結束呢?

  春花秋月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著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里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著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板書補充:一切景語皆情語眼前景(實寫)——心中情(虛寫)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體指的是什么?

  教師點撥:錦衣玉食、后宮佳麗、國君的尊榮富貴的生活精神上的歡樂、尊嚴、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頭六句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和人世間多少“往事”之短暫無常對比;“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永恒和“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和“朱顏改相對比。

  宇宙之永恒不變“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

  對比手法

  人生之短暫無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

  幾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暫達到統一)

  寫出了詞人作為一位亡國之君面對物是人非,復國之夢難圓的無限悵恨之情。

  4、品味欣賞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引導學生思考詞句用了什么方法來寫愁?抒發了詞人的怎樣的感情?還有哪些詩句中用了這種手法來寫愁思?(啟發學生體會抓住意象的特征來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師點評: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

  以水喻愁(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李煜過著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國滅亡之恨,讓他心潮起伏,憂思難平。這種有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綿綿無盡。

  運用比喻寫愁思的名句,可啟發學生思考,然后列舉一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5、知識延伸討論:詞中兩次出現“月”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月”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義嗎?啟發學生思考,聯系他們所學過的詩歌進行分析討論。由“月”而“柳”、“長亭”。

  月:懷念親人,懷念故鄉之意。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秦時明月漢時關。

  柳:同“留”,依依惜別之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長亭:送別之意。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六、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七、作業:背誦課文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12

  教學目的:

  1、掌握有關詞的`文體知識。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3、學會選擇恰當的意象來寫愁。

  4、學會用積極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

  2、如何通過詞眼來分析課文。

  3、通過對比,探討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把主動權教給學生,通過學生討論,老師總結的形式完成)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代趙翼《論詩》)唐詩過后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于完善、臻于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

  (二)、以《相見歡》引出新課(全班同學一起背誦,并板書名句,然后板書新課題)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首詞是作者降宋后所寫,通過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無限愁思,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有人會唱就唱一遍),要注意節奏和情感。

  朗讀此詩,抓住一個“愁”字即可,要讀出幽怨、悲傷、無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三、同學們喜歡這首詞嗎?(必須說明原因)最喜歡哪一句?(也必須說明原因)你認為全詞最關鍵的應是哪一個詞?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詞眼。

  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眼:愁

  四、既然詞眼是“愁”,就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的愁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可從作者的背景和詞中的內容提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的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亡國后,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這是李煜的絕命詞,表達了詞人對故國的深切懷念。

  李煜的“愁”:(學生討論,然后請兩位同學上來板書)

  師:這些層層疊疊的“愁”鋪天蓋地而來,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我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借什么來把抽象的“愁情”寫得如此生動呢?

  1:選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兩次出現了“月”,而“月”又常常表現懷念故鄉,思念親人等主題有關。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我寄愁心與明月”等名句。

  2:結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寫得很形象。

  3:虛實結合。對往事的回憶,引起現在的愁苦,前虛后實。

  師:很好。我看除了對比(“雕欄玉砌”的“在”和“朱顏”的“改”作對比)、比喻、虛實的運用外,作者的發問也很有特色。

  先問天:“春花秋月何時了?”

  再問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可以說是,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層層疊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結,這哪是一江春水啊?簡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達到了極至。

  板書:①意境的創設上:虛實結合,情景交融

  實寫:物是(自然永恒)

  虛寫:人非(人生無常)

  ②比喻

  ③對比。(“宇宙的永恒不變”和“人生之短暫無常”作對比)

  ④發問

  其實,全文除了“愁”字以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字眼,那就是“改”字。

  明確:“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總結:這首詞通過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無限愁思,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五、全詞的整體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這六句中哪些是寫“宇宙的永恒不變”?哪些是寫“人生之短暫無常”?

  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六、名句欣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并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詩人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這是一種化帝王之愁為凡人之愁的做法,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否則的話,它就無法深深感染著古往今來的他的讀者。

  尼采說:“在所有文學作品中,我尤其喜歡那些用血寫出來的文字。”

  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陳毅的《梅嶺三章》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

  的確,平庸的心靈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產生平庸的藝術,而那些偉大的藝術只會在絕望的心靈里誕生。

  我們可能不會絕望,我們可能不會寫出驚人的篇章,但是,熱愛生活比一切都顯得重要。讓我們熱愛詩歌熱愛生活吧!

  七、請同學們在記憶中搜索有關寫愁的詩詞名句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的長度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辛棄疾《鷓鴣天》)——愁的動感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愁的無緒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狀(或體積)

  八、評價李煜(或我看李煜)

  (一)從職業上看,他既是國主,又是詞人

  1、成功的詞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敗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華、沉浸于聲色犬馬、不務正業,從他作

  品的內容可體現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后期主要表現他的思鄉之情、亡國之恨,而這種“情”,這種“恨”又主要體現在對過去生活的懷念)。

  (二)勾踐與李煜

  同是亡國之君,他們兩人的做法卻大相徑庭。

  勾 踐:反省自己,制定策略,臥薪嘗膽,東山再起

  李 煜:留念過去,縱情聲色,胸無大志,被賜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踐還想當國王,李煜選錯了職業。這是由人生觀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將選擇什么樣的人生觀?

  九、課堂作業:

  ⑴熟讀、背誦。

  ⑵找一個你認為最能表現“愁”的意象,寫一篇作文(課堂上如有時間就先談談自己的構思)

  十、教學反思

  文學作品主要以寫人為主,寫人的作品又是以寫情為主。李煜是一個情感豐富的詞人,他的詞主要體現了一個“情”字。這首詞是以寫“愁情”為主的成功之作,教學時,不僅要分析詞人是怎樣使抽象的“愁”形象化,還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讓學生知道對“愁”的描寫是多樣化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選擇的角度不同,“愁”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學會借助自然景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使用勾踐的事例,主要是想教會學生對待生活須持的一種積極的態度。生活的無助,學習的艱難,事業的失敗,病痛的折磨,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氣。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像李煜那樣,只會借梧桐,借江水來抒發自己的無奈,而要學勾踐,臥薪嘗膽,打敗吳國,奪回天下,永遠把生活的主動權操縱在自己手上,做生活的強者。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 篇13

  教學目的

  1. 了解詞的基本知識及詞作者的相關情況;

  2. 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詞思想內涵;

  3. 體會詞的藝術特點, 對李煜的詞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學重點

  1.分析詩詞的意象及意境,從而把握詩人的感情。

  2. 提高詩歌鑒能力。

  教學方法

  合作式教學 師生相互質疑、討論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詞的背景及詞的相關知識;

  2、 理解本詞的內容,感知詞的思想內涵,體會詞的音韻美;

  3、 當堂背誦本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導學案賞析《玉樓春》

  學生教師補充質疑:描繪了一個什么場面,想象一下,給你什么感覺?那些地方可以展現出來?

  二、復習詞的基本知識

  1. 提問學生

  2. 教師補充

  “詞”又稱“詩余”、“曲子詞”、“長短句”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一的詩體。

  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詞一般分為兩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兩片的詞最為常見。

  詞按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則為長調。(多媒體顯示詞的相關知識)

  三、播放虞美人

  聽了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和剛才那一首詞一樣嗎?

  四、朗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張一弛,一頓一挫,憂傷,入情入境、高質量的誦讀。要朗讀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詞的情感核心。請問,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投影呈現:放大“愁”字,字色由黃變黑

  李煜的愁有哪些。投影呈現問題:李煜的愁國家滅亡“國家滅亡”。離開君主寶座的失落。

  對往事的懷念,或者說是那個歲月流逝,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差。投影呈現:往事之嘆亡國之恨“愁”離家之痛思家之苦投影呈現:投影呈現:如何正確評價李煜的“愁”?

  無須責備他縱情聲色以至喪失了南唐美麗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種花帝王之愁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經總藝術從審美的角度深深感染著古往今來的李煜的讀者。再由審美的通道回過來看,我們又能看到李煜獨有的天堂煉獄般的大絕望,苦難風流的大哀傷,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如果說,我們要同情李煜的話,那只能是審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憐憫。

  學生再次體味詞的意境。

  五、集體朗誦

  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指導。

  六、學生借助手頭資料及課本注解分組討論詞的字面意思,根據學生掌握情況質疑、答疑。(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相互質疑解答)

  七、簡介作者品味詩歌

  采用分組協作討論的學習方式。

  提問: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么希望它們結束呢?

  學生發言,各抒己見。

  教師點評:李煜亡國后,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對生活感到絕望,從而對花謝花開、月圓月缺感到厭煩,希望這一切都結束。

  板書補充:一切景語皆情語 眼前景(實寫)——心中情(虛寫)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體指的是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分小組發言。

  教師點撥: 錦衣玉食、后宮佳麗、國君的尊榮富貴的生活

  精神上的歡樂、尊嚴、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 前六句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由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點撥: 宇宙之永恒不變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

  對比手法

  人生之短暫無常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

  寫出了詞人作為一位亡國之君面對物是人非,復國之夢難圓的無限悵恨之情。

  4. 品味欣賞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引導學生思考詞句用了什么方法來寫愁?抒發了詞人的怎樣的感情?還有哪些詩句中用了這種手法來寫愁思?

  激發學生思考,小組協作討論,發言。啟發學生體會抓住意象的特征來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師點評: 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

  以水喻愁

  (比喻) 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李煜過著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國滅亡之恨,讓他心潮起伏,憂思難平。這種有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綿綿無盡。

  5. 知識延伸 討論:詞中兩次出現“月”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月”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義嗎?

  啟發學生思考,聯系他們所學過的詩歌進行分析討論。由“月”而“柳”、“長亭”。

  八、播放歌曲《虞美人》

  屏幕播放鄧麗君演唱的MTV。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感受體會詞的意境。

  九、學生背誦全詞。

  加深體會詞人的感情

  十、延伸閱讀浪淘沙、相見歡、烏夜啼

  賞析內容思想感情意境意象

  浪淘沙① 李煜 簾外雨潺潺,②春意闌珊。③羅衾不耐五更寒。④夢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貪歡。⑥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

  相留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十一、小結鑒賞詩歌的方法

  十二、播放歌曲《虞美人》

  學生學唱,體味詞的意境。

虞美人教案范文集錦(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虞美人》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通過誦讀,依據時間順序,理清三個不同時期聽雨的場景。2、通過三幅聽雨場景的對比寫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隱藏的情感變化。說明:這首詞的作者蔣捷,雖生卒年不詳,但知生當宋、元易代之際,是進士出身,幾年以后宋就亡了...

  • 《虞美人》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的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了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教學重點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2.了解詞的韻律和章法。教學設想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教學時數:1課時。...

  • 《虞美人》教案1

    教學目的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了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教學重點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2.了解詞的韻律和章法。教學設想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教學時數:1課時。...

  • 虞美人教案

    教學目的 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了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 2.了解詞的韻律和章法。...

  • 《虞美人》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1.能說出本詞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這種感情作出恰當的評價。2.能說出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3.能入情入境地誦讀并背誦全詞。...

  • 虞美人(精選13篇)

    詞七首教學目的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了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教學重點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2.了解詞的韻律和章法。...

  • 《虞美人》教學設計 教案(精選15篇)

    陜西興平華興中學 王海軍 713106教學目的1. 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3. 使能入情入境地誦讀并背誦全詞。...

  • 李煜詞《虞美人》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2、理解本文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筆法。教學設想這首詞語言比較直白,感情比較激越,讓學生根據課下的注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對比的手法,...

  • 虞美人教案范文合集(精選3篇)

    教學目的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了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教學重點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2.了解詞的韻律和章法。教學設想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教學時數:1課時。...

  • 《虞美人》教案設計(精選15篇)

    一、學習目標1.了解李煜及其作品概況。2. 反復吟詠,體會詩中蘊含的作者的愁苦之情。3. 賞析《虞美人》生動形象描寫愁緒的技法。二、學習重難點1、反復朗誦體會詩人的情感。...

  • 虞美人教案錦集(精選4篇)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們:大家好!我是黑龍江省雙城市兆麟中學的語文教師鞠海俠。我來自遙遠的北方,今天有幸來到江南,來到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海,有幸與你們相識,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

  • 《虞美人》df_xue_(精選13篇)

    《虞美人》(教案)常州市一中程代軍一、教學目標1.能說出本詞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這種感情作出恰當的評價。2.能說出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3.能入情入境地誦讀并背誦全詞。...

  • 12虞美人(通用15篇)

    虞 美 人教學目的 1、感受李煜詞中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2、鑒賞李煜詞的深遠的意境和真摯的情感 3、使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誦讀并背誦全詞教學設想 1、本詞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難度并不大。...

  • 虞美人(精選13篇)

    謝秀彩教學設想:1、將李煜的詞納入中國古代帝王詩歌文學這個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積淀韻味和歷史厚重感。2、知人論文和讀文識人結合,使這一課不僅僅停留在詩歌本身技巧、語言等分析上面,也傾向于挖掘詩歌內在的人文精神。...

  • 《虞美人》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的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當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3、使能入情入境地誦讀并背誦全詞。教學重點1、體悟詞的思想內容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的能力。...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横山县| 蓝山县| 海原县| 永兴县| 新竹县| 新郑市| 封丘县| 社会| 比如县| 那坡县| 司法| 红桥区| 温州市| 白山市| 岳阳县| 永和县| 金门县| 双牌县| 诸暨市| 资阳市| 深水埗区| 乡宁县| 汽车| 邢台县| 军事| 乐业县| 涟水县| 长兴县| 岫岩| 南投县| 延吉市| 平利县| 惠安县| 临安市| 苏尼特右旗| 海兴县| 加查县| 渝中区| 成都市|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