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班防自然災害安全教育教案范文(通用2篇)
最新中班防自然災害安全教育教案范文 篇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我國幾種常見的自然災害。
2、知道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布特點以及影響。
3、提高學生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
4、讓同學們了解自然規律,增強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
我國自然災害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三、教學難點
導致我國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
第二章第四節自然災害
時逢立冬,先提出二十四節氣,讓同學們關注天氣變化,再關注最近寒潮入侵,各地氣溫驟降,寒潮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引入自然災害的概念。
由于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造成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危害的,稱之為自然災害。
舉出四個生活實例判斷是否為自然災害,讓同學們鞏固概念。提出本節課學習內容,自然災害的類型,分布及預防。一自然災害的種類和概念
自主預習課本
54、55頁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2、你見過哪些自然災害,它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3、理解七種自然災害的成因和危害。材料:20__年我國前三季度自然災害共造成1.3億人次受災,56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22.8億元。
5、為什么我國自然災害頻發?
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氣象災害(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地質災害(地質、泥石流、滑坡等)。
二、自然災害的分布
讀我國氣象災害的分布圖分析(小組合作探討)
1、華北地區為什么春旱嚴重?
2、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什么洪澇多發區?
3、臺風和寒潮在路徑和時間上有什么不同?
4、你還發現了什么?
讀我國地質災害的分布圖分析(小組合作探討)
5、試從地形、降水、板塊構造等方面分析我國地質災害主要分布的地區及原因。
在同學們踴躍發言后,關注到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季風氣候顯著。造成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繁。
三、防災減災
用大量的事實向大家證明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在很多沿海地區可能會引發海嘯。歷史上幾次海嘯都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汶川地震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時刻給我們敲響警鐘。
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圖片說明:我國科技進步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應用;公益廣告里的小知識;災害的救助;
科普知識和防治自然災害的相關演習。最后關于地震的自救和泥石流的自救。作為大家的討論點,讓同學們意識到科學防災的重要性,并加強自身學習,為更好的認識自然,探尋自然界的規律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本課小結
五、科普小視頻“地震來了怎么辦?”
最新中班防自然災害安全教育教案范文 篇2
一、教學要求:
1.通過本節課教學,使學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預防地震傷害的方法。
2.向學生進行科學自然觀教育。
二、教學重點:地震的成因
三、教學難點:地震時的求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想了解地震的有關知識嗎?
(二)新授
1、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塊和板塊之間的擠壓造成的。
2.地震既然對人類和大自然造成了這么大的傷害,那我們遇見地震時候該如何自救呢?。
3.交流。
五、總結
1.地震的形成:地震是由板塊和板塊之間的擠壓造成的(也叫彈性回跳說)。
2.地震的求生方法:
⑴地震時,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鐘的時間,此時要保持冷靜,12秒鐘內要因地、因時地作出瞬間避險抉擇;
⑵不要擁擠在樓梯,過道上;
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員,要選擇空曠地帶避;
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樓;
⑸不要在高樓、煙囪、高壓電線、狹窄巷道、橋梁等處停留;
⑹避震時,要注意保護頭部;
⑺地震發生時,應及時采取正確措施,緊急避險。來不及撤離,應就近避震。
地震知識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目前人們尚不能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
由于地球不斷運動,逐漸積累了巨大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巖層突然發生破裂或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發生前出現的異常現象,如地震活動、地表的明顯變化以及地磁、地電、重力等地球物理異常,地下水位、水化學、動物的異常行為等。
地震烈度是距地震中心不同距離上地面及建筑物、構筑物遭受地震破壞的程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級是兩個概念,如唐山7.8級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區的烈度是8度,石家莊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數人有感。
4—5度,睡覺的人驚醒,吊燈擺動。
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破壞。
7—8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