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精選7篇)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正確讀寫“蟻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個詞語。
2.默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體會“我”這一天的心情變化。
3.學習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敘事方式。
教學重難點
1.默讀課文,感受“我”這一天的心情變化。
2.學習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策略
1.生詞教學
通過查閱資料、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如:“惆悵”可以結合課文情景和“我”當時的心境來理解;“驚惶”可以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家務繁忙的母親面對“我”突如其來的哭泣只是驚惶,而并沒有責怪,充分體現出母親對“我”的疼愛。
2.閱讀理解
主要采用朗讀、默讀、概括、圈畫、想象等學習方法,從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細膩的心理變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從而體會“我”興奮、期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變化。
3.習作運用
學習作者在描寫“我”等待母親帶“我”出去玩時是如何消磨時間的側面描寫,又或是借助周圍環境描寫來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寫的時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內容寫清楚,把情感真實而自然地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8226;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正確讀寫“蟻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個詞語。
2.默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理清文章脈絡,體會“我”這一天的心情變化。
教學過程
板塊一讀題目,提疑問
1.質疑導入,引出課題。
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會產生哪些疑問呢?
預設:那個星期天發生了什么?為什么要用這樣的題目呢?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紹作者,出示課件。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作者史鐵生的資料,相互補充。
。2)教師介紹作者。
課件出示:
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21歲時因病癱瘓,從此永遠坐上了輪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與地壇》、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1998年首屆魯迅文學獎。
。3)回憶舊知,抓住特點。
上學期我們也學過一篇有關“盼望”的課文《盼》,誰能把那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簡單地說一說?(《盼》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萬分期待的心情描寫得十分生動)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币龑W生質疑問難,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引導和講解做到有的放矢,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創新精神。
板塊二走入文本,理清脈絡
過渡:不同的經歷,同一種期待的心情,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那個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討小男孩的期盼歷程。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圈出生字,借助資料理解不懂的詞語。
2.檢查學生字詞認讀的情況。
課件出示:
媚(mèi)蟻(yǐ)叨(dāo)絆(bàn)諒(liàng)
耽(dān)糅(róu)綻(zhàn)惆(chóu)悵(chàng)
搓(cuō)惶(huáng)吻(wěn)偎(wēi)逝(shì)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通過查閱資料、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課件出示詞語:惆悵、驚惶、荒涼、耽擱、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話概括。
預設:課文主要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等待母親帶他出去玩,卻一直沒等到,傷心、失望之時得到母親安慰的經歷。
4.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學生交流匯報,理清脈絡。
課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講了“我”從興奮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無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終徹底失望的過程。
第三部分(7):講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傷心到哭泣,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要為學生打好識字、閱讀和習作的基礎,只有加強生字詞教學,才能讓學生掌握字音、字形、字義,并正確運用到生活中去?茖W合理地進行問題的設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教學時抓住課堂中的有利時機提問,能啟發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解讀。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感受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體會第一次盼望對于孩子來說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敘事方式,寫出成長體驗;摘抄好詞好句。
3.學習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
課時目標
板塊一整體感知,體會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親能夠實現他小小的愿望——在一個星期天帶他出去玩?墒悄赣H最終沒能履行諾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樣?
2.課件出示閱讀提示。
找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
找出描寫“我”的心情的語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發生了哪些變化。
3.默讀描寫早晨時“我”心情變化的片段,圈畫出相關語句。(第2~5自然段)
課件出示:
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
這段時光不好挨。
焦急又興奮。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這樣念念叨叨地追在母親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
。1)指名學生朗讀。
提示:抓住“陽光明媚”“焦急又興奮”“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詞,體會“我”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2)說一說:你從這些詞語里體會到了什么?
提示:“這段時光不好挨”寫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寫出了“我”等待時的無聊與孤獨……
。3)師生合作朗讀。
4.默讀描寫下午“我”心情變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著什么?作者是怎么寫出“盼”的心情的?
課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學生交流。(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再不”“再不”“決不”三個詞,體會男孩“盼”的心情)
(2)指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課件出示:
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①讀一讀,說說環境描寫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學生交流。
預設:通過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長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環境來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
5.默讀描寫黃昏時“我”心情變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親為什么“驚惶”?表現在哪些行動上?
課件出示:
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2)指名朗讀。(引導學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動作的詞來感受母親的形象)
。3)從這些動詞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從“甩、拉、親吻、說”這些表示動作的詞中,我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沒有兌現承諾而感到自責、不安,所以驚惶;可以感受到其實母親是很愛“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為有做不完的家務事而忽略了“我”,忘記了自己的承諾。
。4)分角色朗讀。
6.師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
學生交流,整理總結。
課件出示:
心情變化:期盼——興奮——焦急——懊悔——失望——絕望
時間(光線)變化: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課后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讀為本,在讀中理解和感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變化和特別的成長體驗。
板塊二細細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再讀課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這個星期天里,母親沒有兌現對“我”的承諾,她是一位好母親嗎?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1)學生交流。
。2)教師小結:從課文第7自然段母親的一些動作和語言可以看出,她因為家務纏身而沒有兌現承諾,并因此感到自責、不安,可以看出她對“我”的疼愛,她是一位好母親。
2.“我”既然這么希望出去,為什么不是直接拉著母親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親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學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體諒母親的辛勞,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沒有任性撒潑。
3.回想自己的親身體驗,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2)教師小結:雖然母親最終沒能兌現她的承諾,但是小男孩也并沒有抱怨母親,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像作者那樣,多多體諒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設計意圖】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探討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圍繞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聯想,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真正落實從語文課本走到生活當中去。
板塊三領會主旨,學習寫法
1.讀了課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兌現對孩子的承諾,不然可能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忘懷的傷害。孩子也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2.通過對比,體會寫法。
課件出示:
《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學生分小組合作探討。
(2)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相機點撥。
(3)師生共同總結歸納。
課件出示:
相同點:都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讓讀者感同身受。
不同點:《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寫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來表達對時間匆匆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那個星期天》一文中,作者進行了語言、環境、動作、心理、細節等描寫,細膩真實地向我們表達了“我”在那一天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融情于景、事物當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積累語言。摘抄本課好詞好句,使之成為自己的語言。
4.小結:真情實感最能打動人,我們要學習作者運用的寫作方法,將一件事情寫具體。
5.推薦閱讀。
作者史鐵生的寫作風格深沉凝重,優美雋永,引人深思,給人帶來啟迪。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健全而豐滿的思想!赌莻星期天》選自他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他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同學們課后可以找來閱讀,了解一個全新的史鐵生。
6.聊經歷,悟主旨。
同學們,大人們可能無意間給我們許諾過一些事情,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布丁,也許是你期待已久的一個玩具,也許他們最終并沒有實現我們小小的心愿,你愿意與大家分享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嗎?
(1)學生暢所欲言,說說自己的經歷。
(2)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語文老師最大的功德就是讓學生愛上閱讀。我推薦閱讀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以及他的其他優秀作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再讓學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經歷,結合親身體驗進一步領悟文章的主旨。
板書設計
《那個星期天》節選自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文章主要寫了在那個星期天里“我”經歷了由盼望、興奮、期待、到焦急無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變化的過程。文章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來體現“我”的心情歷程。為了讓學生掌握本單元語文要素,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展開:
1.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期盼”經歷。
通過品讀文中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體會作者這一天的心情變化,體會第一次盼望對于孩子來說多么重要。這種體會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長久、最深刻的。
2.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讓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從語言、環境、動作、心理、細節等方面的描寫,細膩真實地向我們表達了在那一天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融情于景、事物當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別是通過寫光線的變化來烘托人物心情的寫法,值得學生借鑒。因此,在課堂的結尾,我引導學生由本課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積累好詞好句,將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落到實處。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那個星期天》,首先我要進行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出現在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真情流露”專題中,主要講了“我“在某個星期天等候母親帶我出去玩的經歷,情感表達細膩,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占據了較大篇幅。如此的表達方式相對學生來說,較為新穎。另外,《那個星期天》與前一篇文章《匆匆》在知識組合上關系極為密切:《匆匆》一連串的問句占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那個星期天》更多地將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間接表達出來。兩者可以進行聯系對比教學。針對這些特點,我將側重于表達方式的引導、學習,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對人物內心、動作、周圍環境的細致描寫,表達出細膩真摯的情感。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文章的特點,我將主要使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朗讀法、聯系對比教學法展開教學。
三、說過程
我分兩課時完成本課教學。
課時一主要任務是帶領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寫作做順序、行文思路。同時解決生詞障礙,為進一步深入品讀課文、解決教學重難點作好基礎準備。
在課時二中,我會以復習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導入新知識的學習。先是認讀詞語,后提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句話來概括!白匀粚⒃掝}引向教學重難點:作者的心情變化是怎樣的`?作者又是如何將等候時的感情變化真摯細膩表達出來?
主人公大體的心情變化梳理出來后,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包含的內容較多,我先引導教學情感表達的知識點、如什么是直接抒情、什么是間接抒情,再讓學生自主探究其中一種表達方式—環境描寫,以及此引導感悟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變化。接著通過分組朗讀的方式,對課文逐一進行分析,側重歸納分析人物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環境描寫下的情感變化,讓學生體味如此寫作的好處。由于人物描寫、環境描寫也能直接或間接展現人物形象,接下來我便順勢引導學生感知人物形象:“我“天真、懂事、內斂。
在學生整體把握《那個星期天》情感表達的特點后,最后聯系《匆匆》一課來比較它們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的異同。不同點學生較快能判斷出來,而在相同點上需要引導:都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方式,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寫出了自己內心的波瀾。
到此為止,本課的重難點教學基本解決。
四、說板書
興奮、急切
那個星期天
焦急(人物描寫:心理、動作、語言)
焦急、惆悵(環境描寫)
失望、委屈
五、說教學效果預測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 篇3
一、導入新課。
還記得那個第一次盼望吧,由“期盼”到“愉快”,到“耐心等待”再到“急切”,這是一個多么漫長的過程。那作者的期盼實現了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
二、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1、讀課文下午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 ”劃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用“____”劃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
“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飄渺。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我看著……我一聲不吭”。這句話寫出我的心理是怎樣的?
(我想看看母親還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里漸漸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
(2)“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縹緲!睂儆谑裁疵鑼?
(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3)思考:“我忽然有點兒明白了!薄拔摇泵靼琢耸裁?(今天是沒有希望再出去了)
2、再讀課文,體會人物心情的變化。
讀課文傍晚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____”劃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用“ “劃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我現在還能感受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體現了什么?
。ㄓ霉饩的變化和聲音,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1)思考:為什么說光線是“漫長而急遽”的?
。L:時間長,急遽:雖然等待時間很漫長,但是“我”卻并不希望黑夜降臨,希望白天能更長一點。體現出我執著盼望的心情)
。2)“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ā拔摇睙o比的悲傷、絕望的心情。聯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地悲傷,無以言表!伴]上眼睛”“荒涼”表明內心的絕望、無奈。)
3、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
從早上到傍晚,“我”的心情是怎樣地變化的?
期盼——興奮——焦急——懊悔——失望——絕望
相對應的光線也產生了變化,哪些變化呢?你發現了嗎?
。柟饷髅摹饩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三、再讀課文、思考感悟。
1、思考:在那個星期天里,母親沒有兌現對“我”的承諾,那么她還是不是一位好母親?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預設:“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薄耙贿呌H吻我一邊……對不起”
。◤倪@些動作和語言中,表現出母親對自己沒有兌現承諾而感到自責、不安,試圖來安慰我,看出她對我的憐愛?梢愿惺艿侥赣H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計只能不停地勞作。)
2、可能有些同學會產生疑問:“我”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拉著母親出門呢?一定要等母親停下來呢?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鞔_:“我”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體諒母親的辛勞!拔摇钡氖浜湍赣H的無奈,以及這種失落和無奈背后蘊含著的深厚的母愛。)
3、啟發學生思考:雖然母親沒有兌現承諾,但是“我”并沒有抱怨她。結合自己的經歷,思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么做?
。赣H是想帶“我”出去玩的,她很早就允諾過,可能迫于現實條件,一直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她始終沉浸于繁忙的勞作中,徹底忘記了承諾。“我”無聲地哭泣驚醒了母親,她于是驚惶地抱著自己疼愛的孩子道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理解媽媽的苦衷,先幫她干家務活,再出去玩。)
4、拓展閱讀,擴寬視野。
將本文與曹文軒《草房子》的相關章節進行比較閱讀。讀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說說這兩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動你的地方。
四、領會主旨,學習方法。
1、讀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能夠兌現給孩子的承諾,不然可能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忘懷的傷害。孩子也要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2、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1)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借助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同時也運用了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
。2)用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動寫實。
。3)本文運用多種人物描寫及環境描寫,生動細致地刻畫了“我”盼望出門的心路歷程。
。4)提示我們正確地與家長溝通。
五、課堂小結。
《那個星期天》是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的第四章《童年之門》中的一小節。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一開始他既興奮又滿懷期待,后來因為母親一拖再拖而焦急萬分,到最后因母親沒有兌現承諾而失望、委屈乃至絕望。文章細膩而委婉地表現了主人公豐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與成人世界存在的鴻溝。
六、布置作業。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比说男那椴煌瑢ι磉吺挛锏母惺芤矔兴煌。從下面的情境中選擇一個,分別描寫心情“好”與“不好”兩種狀態下所見的景物,體會“融情于景”寫法的好處。走在小港中;奔跑在田野上;漫步在公園里。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媚、蟻”等生字,正確讀寫“蟻穴、翻箱倒柜、念叨”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初步體會“我”的心情變化。
4.體會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我”的心情變化。
2.體會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作者及作品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導入新課
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關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學可以來給我們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盼》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
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篇與盼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
2.簡介作者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__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曾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20__年1月《史鐵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全集共350萬字,按體裁分為各類小說、散文隨筆、劇本詩歌、書信、訪談等12卷。
3.提出問題
針對課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那個星期天發生了什么?為什么作者要取這樣一個題目?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讀這篇文章。
二、朗讀課文,理清思路
1.自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怎樣的事?能否用一句話概括?
(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這篇文章以什么順序來寫的呢?
(時間順序)
3.按作者敘述的順序,給文章分出層次,理清文章的脈絡。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二部分(2-7):寫“我”的心情變化。
三、再讀課文,初步體會人物的情感。
自讀課文的第二部分,圈劃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1.“總之她很久之前就答應了,就在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玩,這不會錯;一個人平生第一次盼一個日子,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
(預設一:母親之前一直答應我去,但是卻沒有兌現,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記了目的地。
預設二: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這樣的傷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記了具體信息。)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
(通過對天氣,動作的描寫,寫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3.“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么來體現不好挨?
(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落落”(寫出我一個人獨自等待時的寂寞,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都在母親腳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拔摇焙脦状尾铧c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
(“我”緊跟著母親,冒著被絆倒的危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形象地寫出“我”急切的心情。)
四、課堂總結。
以上是課文中的“我”在整個上午的等待過程,同時體現出整個上午我的心情變化: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下午,“我”期盼實現了嗎?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陽光明媚、撥弄、翻箱倒柜、綻開”等詞語。
2.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3.通過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的辛勤操勞與幼小的“我”在希望與失望間的心理落差。
4.學習運用多種描寫表現人物心理變化的方法。
5.通過學習,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體諒、包容、感恩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抓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實感。
2.學習作者生動細致的描述,感受其細致入微的心理變化。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關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學可以給大家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盼》。文章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盼”相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終實現了嗎?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20__年,中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電影編劇。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后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他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__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發腦出血逝世,享年59歲。
史鐵生一生著作頗多,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集等!段遗c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激勵了無數的中國人。
《秋天的懷念》寫了作者對母親的無盡思念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悵恨!赌莻星期天》選自他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次,把課文讀通順。
2.出示卡片,學習詞語。
(1)小組開火車讀詞語,正音。
(2)借助字典、詞典理解“惆悵”“縹緲”等詞的意思。
3.提出疑問,引發探究。
。1)讀完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學進行交流探討。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寫得刻骨銘心的?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話概括?
明確:課文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這篇文章以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3.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
4.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寫了“我”一天的心情變化。
5.齊讀第一自然段,兩句話各寫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行嗎?為什么?
第一句話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給“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題。第二句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引出下文。“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這里將一天的幾個時間點一一羅列出來,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換成“那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就顯得平平淡淡,達不到這種表達效果。
小結:作者是怎樣寫自己心情的變化的?請同學們課后反復閱讀課文,體味幼小的“我”心情變化的同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細微而又深沉的變化表現出來的。
五、課后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詞語表中本課要求掌握的詞語)
2.回顧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研讀第2—5自然段,圈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體會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心情經歷了哪些變化?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薄獫M懷期待的心情。
明確: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卻記不清去哪兒了?
。1)母親之前一直答應帶“我”去,但是卻沒有兌現,“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記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個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傷痛超過了一切,以至于忘記了具體去哪兒。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點只是“母親答應帶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許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2.“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 ——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出“我”的愉快心情。
3.“這段時光不好挨!睘槭裁床缓冒?作者怎么來體現“不好挨”?
明確:“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梢姟拔摇笔嵌嗝磁瓮@次和母親的同游!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 這幾句話在寫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
明確:“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側面表現出母親一刻不停地忙碌。以孩子的視角來寫,富有童趣,更加真實。
歸納:這幾個段落寫了“我”等待的過程,整個上午“我”的心情變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二)品讀第6—7自然段,體會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1.但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覺睡過了頭。
明確: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自己的自責和懊悔。
2.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明確: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極致。因為他已經經過了漫長的等待,錯過(或放過)了幾次機會。這個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機會已經所剩無幾了,如果再錯過,一直以來的所有期盼都將化為泡影。
3.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幾個“看著”表明了什么?
明確:表明了作者的無比專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點洗完,他希望太陽慢點落山。
。2)這段話中哪幾個詞最能表現作者的心情?
明確:“涼”“沉郁”“縹緲”!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作者似是寫景寫光線,何嘗不是在寫他的心情,寫他的期盼呢。這里用了通感和擬人的手法,通過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作者希望破滅時的無限傷感。
。3)從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現在反復出現的“一聲不吭”,表明了作者的心情由滿懷期盼的高點逐漸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
4.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并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1)“漫長”和“急遽”是兩個意思相反的詞,這句話意思矛盾嗎?
明確:不矛盾。作者對周圍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觀色彩和深切體會,“漫長”寫出了他等待的過程的難挨,而“急遽”則寫出了黃昏到來的迅速。
(2)“孤獨而惆悵的黃昏”這個句子有什么特色?
明確:擬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后的憂傷和悵然。
(3)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給作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作者將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的心理落差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來了。
5.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母親”為什么驚惶?從哪里看出她的驚惶?
明確:因為“母親”看到“我”在無聲地流淚,她沒有想到她也許是敷衍的一句話竟然寄托了孩子這樣大的盼望,所以她趕緊甩干手上的水,把“我”拉進懷里,邊親吻邊道歉。母親何嘗不在乎孩子,疼愛孩子呢?然而生活的壓力和重擔,往往使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對孩子的陪伴。
歸納:如果說上午的心情是期盼——愉快——等待——急切,下午等待的心情則是懊惱——沮喪——失望——難過。 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熱切激昂到下午的失望悲傷,他如一只受傷的鳥,蜷縮在屋檐下,獨自撫摸著自己的傷口。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不過分,母親明明再三地答應了他,為何最終仍是失約了,但母親并沒有錯,他也沒有理由怪母親,因為母親一刻不停地在忙著。
三、自由探究
1.文章以孩子的視角,刻畫了母親的形象。你如何評價這位母親?結合文章的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預設1:這位母親既有對孩子的疏忽,又有對孩子發自內心的關愛。母親用話語敷衍孩子,最終沒有遵守承諾,是她對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從她始終沒有拒絕孩子和看到孩子傷心難過時驚慌失措并道歉,又體現了她對孩子的關愛。
預設2:這是一位真實感人的母親,她像大多數的母親一樣,為了生活而操勞,難免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她答應了帶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瑣事牽絆,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但即使她忙得不可開交,她也沒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絕的方式去傷害孩子,而且對孩子滿懷歉意。她的無奈令人心酸,她對孩子的愛又令人感動。
2.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怎樣的情感?
文章通過追憶“我”在某個星期天等待母親帶自己出去玩的經歷,表現了人生第一次盼望留給“我”的深刻印象,同時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深切緬懷。
四、寫作特色
1.寫作特點。
本文有著強烈的感染力,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興奮”之類的直接描寫并不多,更多的是間接表現人物心理。
。1)運用“繁筆”表現心理。“繁筆”是相對于“簡筆”而言,如“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換成“簡筆”可以是“從早晨到天黑”幾個字,但這樣一來,“我”等待的焦急以及母親馬不停蹄的勞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進讀者心里?
。2)借助行動表現心理!拔遗艹鋈ィ驹诮珠T口”寫的是“我”的急切;“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現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3)通過景物描寫映襯心理!爸車墓饩漸漸暗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這不僅僅是為了交代一天的結束,更是表現了希望眼看就要破滅的絕望。
。4)通過人物語言傳達心理。文中“您說了去!”“走吧,您不是說買菜回來就走嗎?”“怎么還不走呀?走吧”等等,儼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軌跡圖。
。5)運用細節描寫凸顯心理!拔叶自谠鹤拥牡厣,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我坐在草叢里翻看一本畫報,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這無疑是在表現一種無聊、孤獨。
“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親想帶“我”去玩卻又分身乏術的無奈、焦急、惶恐,就是在這些真切而細膩的心理刻畫中讓人感同身受。
2.《那個星期天》與《匆匆》都寫了時間的流逝,讀讀看,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篇文章都通過細膩的筆觸寫到了時間的流逝,都運用了內心獨白的方法來表達心里的感受。
不同點:《匆匆》一文圍繞著“匆匆”二字展開敘述,先寫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再寫自己八千多日子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作者思緒萬千,由景及人,嘆息不已。
《那個星期天》則將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濃縮在一天的時間里敘述,通過一個個場景的轉換(街門口、院子里、家里、母親腿底下、家里、洗衣盆邊),一個個事情(街門口——等母親,跳房子——等母親,撥弄蟻穴——等母親,看畫報——等母親,看母親翻箱倒柜——等母親,看母親洗衣服——等母親)的行進,表現時間的流逝、心情的跌宕。
[教學板書]
9.那個星期天
期盼——愉快——等待——急切
懊惱——沮喪——失望(委屈)——難過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導學生們從作者平靜內斂的語調中領悟其豐富的情感內蘊是學習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寫作順序后,通過抓重點語句來一步步感受作者的情緒和心理變化。了解了他的心理軌跡,也就理解了第一次盼望為何讓作者記憶猶新,永生難忘;了解了母親一天的勞碌奔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過文字傳達的對母親的深切緬懷。不足之處在于學生自讀自悟不夠,我只是一個引導者,應還課堂給學生,切記。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念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念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教具準備:課件
一、回顧所學,質疑導入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關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學可以來帶領我們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盼》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
2.今天,我們要再來學習一篇與“盼望”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板書課題:那個星期天)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針對課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
4.“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
5.簡介作者。
史鐵生(1951—20__年),中國作家、散文家。初中畢業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段业倪b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二、朗讀課文,解決字詞
1.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查工具書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處及時請教他人。
2.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翻箱倒柜: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郁:低沉郁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的靠著,緊挨著。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那課文是按怎么的順序來寫的?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進行概括。
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3.教師追問:與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還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寫了“我”在這一天里等候母親的過程中心情的變化。那么課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對比句子:
(1)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
。2)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過羅列時間點,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點研讀,體會心情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的變化。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表現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這里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表現出“我”的興奮。
(3)“這段時光不好挨!弊髡咴趺磥眢w現不好挨?通過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里寫出了“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著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里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2.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學習新課。
1.回憶上節課所學,指名學生說這一天里“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2.這節課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學習作者是如何真實表達內心感受的。
二、深入學文,感悟寫法。
1.默讀課文,畫出能夠表現“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方法表現出“我”的心理,在旁邊做好批注。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獲。
3.小組匯報。
(1)出示: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爬著去找更多的蟻穴。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我”的動作來寫“我”興奮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的家,想象她們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們的兄弟姐妹和她們的父母,想象她們的聲音。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了“我”的焦急無奈。
。4)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粗枥锶鄤拥囊路途`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地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學生自主交流:這段話寫出了什么的變化?
引導學生總結:通過對周圍景物的描寫,表現“我”的悵然失落。
。5)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交流:為什么這里要寫母親的反應?側面描寫表現出“我”當時的失望委屈。
(6)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寫“我”的動作(“蹲”“依偎”“閉上眼睛”)和環境描寫,表現了“我”內心的絕望無奈和極度委屈。
。ò鍟簞幼髅鑼懀禾ぶ、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總結寫法,讀寫結合。
1.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1)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借助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同時也運用了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
。2)用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動寫實。
2.小練筆: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借鑒在本課學到的寫作手法,尤其是對人物動作、內心獨白、環境的描寫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間接地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進行討論。
3.全班交流。
。1)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2)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通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赌莻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致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蔽覀円獙W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板書設計:
那個星期天
動作描寫:踏著、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
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清楚地了解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各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本單元主題是寫出真情實感,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這篇課文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變化以及他是如何寫出這些情感的變化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畫出關鍵詞句、寫下讀書感受、交流學習所得的方式圍繞關鍵問題展開教學,既給了學生充分獨立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又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小練筆“寫一次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能讓學生靈活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寫作方法,為后面的習作教學打下基礎。課堂教學達到了既定目標,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 篇7
一、說教材
《那個星期天》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注重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通過朗讀的方式整體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細膩情感。課文寫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親帶“我”出去玩的經歷,通過動作、環境等,描寫了“我”等候時的情景,表現了“我”從滿懷希望到失望透頂,直至徹底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展示了“我”細膩、敏感、豐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故事,用孩童的視角觀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內容,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在的情感體味出發進行朗讀。結合關鍵語段,體會作者從人物的行動細節、環境的烘托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效果,體會心理描寫的妙處。
二、說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3個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變化過程。體會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學習換位思考,擺脫煩惱。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是教學重點,初步了解“我”的心情變化過程。體會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學習換位思考,擺脫煩惱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重點讓學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變化,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探究“我”對母親情感的變化,體會母親的無奈,以及“我”對母親的理解,從而感悟主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揭題導入,引導質疑,初步探究文章內容。
。ǘ┏踝x課文,學習生字詞
學生默讀課文,自主解決生字詞。我再隨堂檢查,明確讀音。
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說一說在這一天里“我”的心情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齊讀第1自然段,思考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總領全文,開篇點題,說明事件和時間。
2.讀句子“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你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作者盼望的時間之長,也從側面顯示作者盼望時的焦急、無奈。
3.想一想,這么漫長的等待,作者的心情會不會發生變化呢?預習后面的課文,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
。ㄋ模⿲W習課文第二部分
1.小組接龍讀第2-6自然段。指導讀出不同語氣。(第2自然段開頭要帶著平靜、講述的語氣讀,讀出回憶的感覺,中間要讀出肯定,最后一句要讀出一些愉悅;第4自然段要讀出在等待中,“我”百感無奈,心里急躁,語調要低沉。)
2.第2自然段中“這不會錯、都不會錯”表明了什么?
提示:“我”非常堅定和肯定,表明這件事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第3自然段中,“我”為什么要嚇唬母親?又為什么忘了嚇唬她?
提示:“我”嚇唬母親其實是想和母親做游;“我”忘了嚇唬她是因為看到母親提著菜籃子要出去,擔心母親忘了帶我出去,所以急著提醒她。
4.“這段時光不好挨”在第4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全段的中心句,總領后文描寫的一系列活動。)
5.“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這兩句話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運用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直白寫出“我”的心理狀態。)
6.第4自然中“我”在等待時做了哪些活動,這體現出“我”怎樣的心理狀態?(苦苦等候、百無聊賴的心理。)
7.找出第5自然段中語言描寫的句子,體會“我”的焦急不安。
8.第6自然段中“我”“蹲在她身邊、看著、一聲不吭”的原因是什么?(因為母親似乎已經忘了要帶我出去,“我”為了讓母親知道“我”仍然在等著她,便死守在離她最近的地方,用最無聲的動作表達最焦急的心情。)
9.第6自然段描寫了“我”怎樣的心理狀態,同桌之間相互交流。交流完之后指名學生回答。
10.概括自然段意: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我”在母親一次次的推遲下,由滿懷期望變得疑惑焦急再變得一聲不吭等待。
。ㄎ澹⿲W習課文第三部分
1.“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的到來,并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2.“母親驚惶恐地甩了甩手上的水”,“驚惶”說明了什么?(“驚惶”表明母親并不是一個不疼愛、不體諒孩子的母親,她只是因為繁多的勞作暫時忽視了“我”的感受。)
3.說說你對“我”的母親有什么看法?(鼓勵學生回答)
4.探究:《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5.學習本課寫作手法,引導學生體會本課的細節描寫。
(六)課文小結
本文記敘了“我”的一次難忘的星期天,這一天由于母親的一次次推遲,“我”的心情由高興到焦急,再到無奈和失望,表現了一段銘刻心頭的記憶,也體現了無奈心酸而又至純的母愛。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談談我的板書,本課教學有兩個重點,一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二是體會“我”的心情變化。因此,板書也是圍繞這兩方面進行,提煉故事發展的情節,概括“我”的心情。清晰直觀地展示了事情的發展及“我”的心情變化,突出了“盼望”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