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巴比多少》的教案(通用3篇)
《大嘴巴比多少》的教案 篇1
一、設計意圖:
大班孩子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明顯地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能用較簡單的分類、比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能理解較抽象的生活中的數學關系。認識理解大于、小于這一數學概念,看起來很抽象,實際上只要在孩子能區分數量大小的基礎上,幫助孩子記住它們的開口方向,學起來就很容易了。本次教學活動,教師根據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認知特點為依據,遵循直觀性,將“小河馬的嘴巴” 與“>”“<”符號之間形象上建立了巧妙鏈接。活動以小河馬松松的故事為主線,從直觀的大嘴巴到抽象的符號;從比較具體形象的實物集合關系到判斷抽象的數字關系,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在輕松的游戲中獲得認知發展,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快樂。
二、活動目標:
1.認識并理解 “>”、“<” 符號表示的意義,學習用“>”、“<”符號表示兩個集合間的數量關系。
2.鞏固10以內的數量關系,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3.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ppt 、“>”、“<” 、 “=”演示符號,各種操作材料。
四、活動過程:
(一)認識并理解 “>”、“<” 符號表示的意義。
1.演示ppt,講述故事《小河馬松松的故事》。(以形象、直觀的形式幫助幼兒認識、理解、判斷兩個集合間的數量關系。)
2.認識“>”、“<” 符號,正確說出符號名稱。(將具體形象的大嘴巴與抽象的符號建立對應關系,理解符號所表示的含義。)
(1)(出示符號)現在大嘴巴朝哪個方向?表示什么?
小結:大嘴巴朝左張開,表示左邊比右邊多的符號叫大于號。大嘴巴朝右張開,表示左邊比右邊少的符號叫小于號。
(2)以“符號轉轉轉”游戲,鞏固認識“>”、“<”。
師:大于號小于號有點淘氣,它們常常轉來轉去,轉轉轉,轉成(正確說出符號名稱,鞏固對所學符號的認識。)
(3)河馬看到兩邊一樣多的時候會怎么做?(出示等號)等于號就表示兩邊一樣多,大于號、小于號和等號一樣,都是數學中的一個符號。
3.嘗試正確運用符號表示兩個集合間的關系。
(二)操作活動:用“>”、“<” “=”符號表示兩個集合間的數量關系。
1.交待操作規則,進行個別操作。
指導要點:對操作材料難易層次性做到心中有數,指導中有選擇的加以關注與指導。
2.展示操作結果,鼓勵同伴間互相檢查,糾正。
(三)游戲:《營救河馬媽 媽》。
師:哎呀,不好啦!趁我們不注意,有只怪獸把松松媽 媽抓走了,松松當然要去營救了,你們要不要去幫忙?怪獸逃進了一個迷宮并施了魔法把迷宮給拆散了。請沿著符號正確的路牌走就能找到路了,并且在路上貼上箭頭。
1.分組標識迷宮線路,拼出完整迷宮圖。
2.集體檢驗,并按正確路線行走。
3.松松救出媽 媽,慶祝勝利。
在我們的幫助下,小河馬很快便營救出了媽 媽,媽 媽給了小河馬一個大大的擁抱,并且要謝謝所有幫助它的小朋友們。謝謝你們!
《大嘴巴比多少》的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正確判斷10以內數量的多少,并會用“〈”“〉”表示其關系;
2、嘗試用“〈”“〉”表示10以內數量的多少;
3、養成玩完活動后按類收拾的習慣。
4、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教具:大的點點比較圖三張,方格紙 ,數字(1—9),符號“〈”“〉”。
學具:“大嘴巴比多少”(2組12套),每個幼兒2張,每張作業上包括點點比較圖和方格紙;符號“〈”“〉”;水彩筆6支;印臺每組2個,數字章1—9。
配組學具:回形針拼圖形(1組);
數字臉譜連線(1組);
大嘴巴比多少(1組 提高型)。
活動過程:
一、玩游戲,復習有關數量關系
1.玩拍手數數游戲(1—20):集體。
2.序數游戲(1—10的接數):集體、小組、個別。
3.根據點卡上的點子數做動作:集體、個別。
二、介紹新游戲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號名稱,并知道大嘴巴一直朝著多的一邊。
2.提出問題,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今天‘點點比較圖’上蓋了兩組點子,它們分別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請仔細看一看,它們分別是多少?”(請幼兒個別回答)
3.介紹新游戲玩法。
根據點子數,知道相應的格子中應該用數字幾表示。再根據比較點子的多少,知道是用“〈”還是“〉”,并把符號放在數字之間。
4.請兩到三名幼兒上來再次嘗試。
三、介紹配組游戲及玩法
1.介紹配組游戲。
“今天我們有兩組新游戲,在第一組和第二組,其中,第一組中的‘〈’和‘〉’是直接擺放的,第二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筆去寫的。其他組還有回形針拼圖形和數字臉譜連線的活動。”
2.鼓勵幼兒去嘗試玩新游戲,并抓緊時間玩遍所有的游戲。建議玩的快的幼兒,鼓勵他們去玩難度高的一組新游戲。
3.提出要求,玩過的游戲要按類收拾好。
四、循環游戲
教師重點觀察幼兒參與新游戲的活動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對個別有困難的幼兒通過啟發性的提問,幫助他們完成游戲,掌握方法。
五、活動小結
1.教師對幼兒游戲中好的行為、方法予以表揚。
2.再次強化幼兒新游戲的方法。
3.請幼兒為新游戲起一個名字。
《大嘴巴比多少》的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第一層次:能正確判斷10以內數量的多少,并會用“〈”“〉”表示其關系;第二層次:嘗試用“〈”“〉”表示10以內數量的多少;第三層次:在成人指導下,學習判斷10以內數量的多少。
2.養成玩完活動后按類收拾的習慣。
活動準備:
教具:大的點點比較圖三張,方格紙 ,數字(1—9),符號“〈”“〉”。
學具:“大嘴巴比多少”(2組12套),每個幼兒2張,每張作業上包括點點比較圖和方格紙;符號“〈”“〉”;水彩筆6支;印臺每組2個,數字章1—9。
配組學具:
回形針拼圖形(1組);數字臉譜連線(1組);大嘴巴比多少(1組 提高型)。
活動過程:
一、玩游戲,復習有關數量關系
1.玩拍手數數游戲(1—20):集體。
2.序數游戲(1—10的接數):集體、小組、個別。
3.根據點卡上的點子數做動作:集體、個別。
二、介紹新游戲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號名稱,并知道大嘴巴一直朝著多的一邊。
2.提出問題,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今天‘點點比較圖’上蓋了兩組點子,它們分別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請仔細看一看,它們分別是多少?”(請幼兒個別回答)
3.介紹新游戲玩法。
根據點子數,知道相應的格子中應該用數字幾表示。再根據比較點子的多少,知道是用“〈”還是“〉”,并把符號放在數字之間。
4.請兩到三名幼兒上來再次嘗試。
三、介紹配組游戲及玩法
1.介紹配組游戲。
“今天我們有兩組新游戲,在第一組和第二組,其中,第一組中的‘〈’和‘〉’是直接擺放的,第二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筆去寫的。其他組還有回形針拼圖形和數字臉譜連線的活動。”
2.鼓勵幼兒去嘗試玩新游戲,并抓緊時間玩遍所有的游戲。建議玩的快的幼兒,鼓勵他們去玩難度高的一組新游戲。
3.提出要求,玩過的游戲要按類收拾好。
四、循環游戲
教師重點觀察幼兒參與新游戲的活動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對個別有困難的幼兒通過啟發性的提問,幫助他們完成游戲,掌握方法。
五、活動小結
1.教師對幼兒游戲中好的行為、方法予以表揚。
2.再次強化幼兒新游戲的方法。
3.請幼兒為新游戲起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