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教案(精選7篇)
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斷變化的。
教學重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橡皮泥等。
教師演示:地球儀,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在講臺前擺放一只地球儀)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種各樣的。反映在這地球儀上,我們通常說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綠色代表(平原)。像這些高高隆起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山)。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大海永遠是大海,陸地永遠是陸地呢?
(的確如此地球并不是一個平靜的世界,內部外部都在不停的運動著,變化著。)揭題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火山改變地形
地球內部的運動我們見過嗎?
師,是的,我們誰都沒有看見過。那我們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內部是運動著的呢?請看大屏幕:1963年一艘漁船漂泊在漫無邊際的大西洋中,忽然間有漁民看到遠處海水洶涌翻滾,轉眼間升騰起數十丈煙柱,彌漫了整個上空。結果一晝夜之間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蘇爾特塞島。為冰島共和國增加了一塊新的土地。
誰來說說大西洋海域里發生了什么?(火山)(板書:火山)從哪里看出來?(海水洶涌,有濃煙產生)火山爆發的結果是什么?(產生了小島)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次火山,你決定用哪個詞?(猛烈)(板書:猛烈)為什么?
小結:如此可見,火山帶給地球表面的地形變化是多么猛烈啊!我們再通過一段視頻,讓同學們感受一下震撼的火山爆發。
2、地震改變地形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組衛星拍攝的照片。這是同一個區域不同時期拍攝的兩張照片。可能不是很清楚,老師做一些大概的描述:這是蜿蜒曲折的河流,兩邊是高山,在高山的峽谷間是城鎮與村莊。現在請同學們比較兩張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河流堵塞;山體滑坡;村莊掩埋了,公路塌陷了。)小結:一句話,這里的地形地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是哪兒呢?(屏幕出示:四川省青川縣)同學們應該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變化如此猛烈吧?(板書:地震)(課件:細節)
這次地震不但傷亡慘重,而且使當地的地形地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又如:(課件出示)20__年4月2日所羅門群島發生里氏8級地震,在引發海嘯造成人員傷亡的同時,將一座名為拉農加的島嶼突然“拔高”了3米,島嶼周圍的珊瑚礁受到影響露出水面。
這次地震又使地球表面的地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老師再來介紹一次地震:1920年,在寧夏的一個地方也發生了劇烈地震,地面出現了許多長達幾米到幾十米的裂縫(課件出示:裂縫),從山上崩塌下來的泥土、石塊把長約2500米的河流堵塞,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湖泊(課件出示:湖泊),這就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3、小結。
由此可見,每次強震過后,都會改變地球的地形地貌。你們還知道哪些因為火山爆發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嗎?(補充課件:富士山、唐家山堰塞湖、火山錐、斷層)
三、地球內部運動與地形變化關系
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
教師解釋:科學家們對地震和火山都進行了跟蹤調查。慢慢的他們發現這與地球內部運動有關。地球內部分地殼、地幔、地核三層(課件出示)。地殼是有巖石組成。它包括巖層上面所有的陸地和海洋。我們人類及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都生活在地殼上。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有流動的物質巖漿組成,我們看到的火山爆發時的巖漿就是從地幔噴射而來。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高,壓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促使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課件出示: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及我們國家所在的亞歐板塊。)這些板塊就如同漂浮在湖泊上的樹葉也在運動著,唯一不同的是運動很慢,我們不易察覺。這一學說稱之為大陸漂移說。開始很多人質疑不相信。可慢慢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證據證明這一學說。(板書:大陸漂移說)
1、探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現在我們來仰望一座高山。它是(喜馬拉雅山)世界最高的山。瞧,科學家們在這作座高山上發現了什么?(出示:喜馬拉雅上上發現的各種海洋生物化石。)
的確,許多證據表明喜馬拉雅山曾經是海洋,你們推測推測:喜馬拉雅山是如何產生的?
科學家們認為它是怎樣產生的呢?請讓我們關注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圖上我們能清楚的看到他處在哪兒?(出示:地形圖)
它正處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師:注意這交界處。我們剛才知這兩個板塊是運動著,它們之間會發生(碰撞)碰撞會發生什么現象呢?我們來做一個模擬實驗。(用擠壓兩本書做實驗,發現兩本書中間隆起了。)聯系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兩個板塊碰撞,交界處就會抬升,隆起。(板書:碰撞高山)其實這個抬升過程是很緩慢的。是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地殼運動才造就了今天如此偉岸的高山。同學們相對于地震、火山改變地形的猛烈,這樣的板塊碰撞改變地形要來得(緩慢)。(在碰撞前加上緩慢一詞)
根據科學家測定偉岸的喜馬拉雅山現在每年還在以0.33——1.27厘米上升的速度上升。這說明什么?(印度洋板塊還在撞擊亞歐板塊。)
2、預測非洲大陸的未來
了解了高山的崛起。我們一起到非洲大陸隨同科學家預測這塊神奇大陸的未來。
科學家們在衛星傳來的非洲大陸照片驚訝的發現了一條大裂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生:(讀圖及相關文字)在非洲大陸的衛星照片上,科學家驚訝的發現有一條大裂縫。縱穿非洲東部。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公里,深達1000至20__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總長超過8000公里。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厘米~4厘米。
科學家們把它稱為地球的大傷疤。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的裂谷呢?(原來大陸板塊除了相互的碰撞,自身也會在巖石圈脆弱的地方產生分離。東非大裂谷就是一個典型。)也讓我們來做一個模擬實驗吧。(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學生從兩端往外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巖層斷裂和錯位。)那么預測一下,幾百萬年之后,非洲大陸會出怎樣的情境?
(裂谷會更大。非洲大陸分成兩塊。)
師;老師告訴你們,你們很很能干,你們的預測和科學家預測幾乎相同。一起來看看科學家的預測。(屏幕出示)
小結:大陸板塊分離產生裂谷。那么在海洋深處板塊分離會產生?(海溝)
(板書:分離裂谷、海溝)。這樣的地形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很(緩慢)的。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樣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也在影響著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們是怎樣影響著地球表面的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探究。
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么現象?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自轉有什么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公轉有什么特點?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說出地球運動的基本規律,地球運動教案。
2、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遷移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課件演示及地球儀等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出地球運動的基本規律。
難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法為主、直觀教學法為輔
教學媒體
課件、地球儀
導入:
情境:一位宇航員驕傲地對爸爸說:"爸爸,我已經繞地球轉了20圈了!"爸爸笑著說:"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經繞太陽轉50圈啦,我還準備再轉幾十圈呢!
1)你認為宇航員爸爸的話可信嗎?
2)你知道這位宇航員爸爸的年齡嗎?理由是什么?
考點梳理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規律
2、晝夜交替現象
3、四季的變化
4、五帶的劃分
考點解讀
一、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規律
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義
自轉
公轉
學生活動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教案《地球運動教案》。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意義):
情景導入:在同一時刻,家住中國福州的明明和遠居美國紐約的姑姑打電話互致問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為什么打招呼會有時間的差異呢?
課件展示圖片及思考內容,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有:晝夜交替和時間的差異。
三、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意義)
學生活動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
課件展示圖片及思考內容,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公轉的特點: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造成太陽直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
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意義)之一:四季的變化
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意義)之二:五帶的劃分
課件展示自測內容,指導學生完成。
釋疑"導入"情景。
教學反思:本節復習課教學是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地球的運動"知識的理解。該內容屬于初中地理學科的核心內容,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養成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和過于宏觀,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學技術和手段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根據教學需要,把收集來的復習自測等圖片資料等的展示,然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利用地球儀及學生的肢體語言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復習效果。
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4
教學目標:(略)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征。
教學難點:
1.由于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四季的形成。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媒體演示法、啟發式教學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手電筒若干
課時安排:
2課時。建議第一課時講地球的自轉及地理意義、公轉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課時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么大家知道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嗎?學習本節內容后,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書]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展示]課件:地球的自轉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地球是繞什么在不停地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地軸。自西向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并講述自轉的周期)
[教師]這有一個地球儀,哪位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轉?(請2-3名學生上講臺演示)
[提問]日出日落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日月星辰為什么不西升東落?(由于地轉的自轉;因為自轉是自西向東)
[演示]教師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演示晝夜的產生,并講解產生的原因;然后再轉動地球儀,演示晝夜更替,并講解產生的原因。
[提問]地球自轉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個晝夜交替,其經歷的時間是多少?(大約是24小時)
[活動]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每組一個地球儀,一個手電筒,完成:
①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注意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
②在圖上找到中國北京、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并在地球儀上作好記號。
[討論]
①當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東京哪個是黑夜,哪個是白天?(紐約是黑夜,東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東京哪個地方先見到太陽?這說明哪個地方時間早?(東京。東京時間早)
③東邊的地方和西邊的地方哪個時間早?(東邊)
④教材圖1.18: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時,為什么會有時間上的差異?如果暢暢中午12點打電話給姨媽是否合適?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轉導致東邊比西邊的時間早。不合適,因為這時紐約正是半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略作講解)
[教師]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展示]課件:地球的公轉<一>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
地球繞什么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么?(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并講述公轉的周期)
[教師]請同學們再觀察思考: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
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義,地方時、區時的應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規律及其意義。
2、學生了解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四季及五帶的劃分。
3、通過讓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驗證結論等培養各種能力。
4、通過對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兩節教材內容闡述了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與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這樣做更具科學性,因為無論是晝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等等,都不是單純的自轉或公轉的結果,而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聯合結果。
1、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講了三個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與老教材相比,少了“對地球形狀的影響”。這反映出新教材重視“實用性”的意圖。因為與前三個意義比較,后者的實用性明顯偏低。
在講述“晝夜交替”時,新教材增補了用太陽高度來描述各地的晝夜狀態,使“晝夜”與“太陽高度”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晝夜狀態的說明,也有利于學生對太陽高度這個抽象概念的理解。
對于“時間”,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內容,充分體現了“應用性”特點。教材首先明確了地方時的概念,接著指出使用地方時的缺陷,從而自然引出“區時”,最后介紹了各國的一些特別計時的方法,使學生全面了解“區時”的使用,以適應社會。
而對“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則刪除了理論分析,只介紹偏轉規律,這完全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談,增加了“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的實例,更加貼近生活。
2、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從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帶的劃分”,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內容非常重要,且放在這里也比較自然。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新老教材無大的差別。主要闡述了各地晝夜長短隨季節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只介紹了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和季節的變化規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個特例進行分析。刪除了較難,也較繁瑣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四季的劃分,主要介紹了我國及歐美國家天文四季的劃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節氣”內容,因為這不僅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成就,而且對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1、對晝夜的產生,應先演示,可以用地球儀加發亮的燈泡(或手電筒)、多媒體動畫、掛圖、板圖等。再設問:為什么會產生晝夜?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某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亮的半球為晝,暗的半球為夜。那么晝與夜之間的界線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線概念。
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3、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2、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3、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著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
教師演示:
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圖片或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嗎?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嗎?
2、師生共同交流收集來的關于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書本上的三個相關事例。
3、通過剛才的交流和學習,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生變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
1、教師介紹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嗎?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就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地運動,驅動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2、學生閱讀資料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熱粥,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
3、教師課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塊,以及六大板塊間的相互碰撞、分離、平移等運動方式。
4、指導學生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
實驗一:幾塊不同顏色的毛巾折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毛巾的兩端向中間擠壓。模擬板塊的擠壓會形成褶皺。
實驗二:幾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兩端往外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巖層斷裂和錯位。
實驗三:一塊長方形泡沫塑料塊,側面染出不同的層次表示地層,在上面畫出一條河,然后從中間斜著切開。模擬兩塊巖層的上下錯動、水平錯動等不同的錯位方式。
5、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樣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也在影響著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們是怎樣影響著地球表面的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探究。
五、課后活動
注意繼續收集并和同學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關資料。
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教案 篇7
一、學習目標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通過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公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軸傾斜方向)。
4.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總結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難點】
1.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實驗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實驗體會法、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課時
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