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精選9篇)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闡明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征
(2)概述鳥類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在對鳥類圖片、視頻資料分析過程中提高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通過對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特征的探究,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積極的參與討論、交流,培養相互合作的精神
(2)通過對丹頂鶴的故事的了解,培養學生養成愛護鳥類的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
(1)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征
(2)引導學生養成保護鳥類的好習慣
三:教學難點:
闡明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征
四:教學方法
提問法、講解法、歸納總結法、觀察法、小組討論等與多媒體相結合教學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主要內容是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結構特征,特別是對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特征的探究,內容比較抽象,通過對不同圖片、視頻的觀察,思考相關問題,以小組加分制為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發揮其主體地位,然后教師進行點評講解及鼓勵,在教學過程結合多媒體,使比較抽象的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理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通過播放歌曲《丹頂鶴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一個大學生為了保護一只受傷的丹頂鶴而滑入河里溺水而亡的凄慘故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育珍惜并保護鳥類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用多媒體播放幾個圖片,野鴨、企鵝、孔雀、鴕鳥,并問學生:你認識它嗎?它是鳥嗎?(很多學生會說野鴨和企鵝不是鳥類,并激烈爭辯)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一起來學習鳥類(多媒體展示本節標題《鳥類》)
五、具體教學過程
(一)千姿百態的鳥類
師:當我們漫步在校園里或走在馬路上,有時抬起頭來可以看到空中飛翔的鳥類,對于鳥類我們并不陌生,那么同學們最熟悉的鳥是什么鳥呢?
生:同學站起來說一說他們認識的鳥。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啊,說了很多種鳥類,說明大家的見聞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世界上大約有多少種鳥類呢?我國有多少鳥類呢?
生:世界上的已知的鳥類約有8730種,我國有鳥類1200多種。
師:從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也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國家,那么鳥類怎么分類呢?同學們看書本上92頁內容。
生:學生站起來回答相關內容(教師進行點評加分)
師:所以我們剛才看的幾張圖片都是鳥類,現在問大家,是不是所有鳥類都能飛翔呢?能飛翔的一定是鳥嗎?
生:回答問題。
過渡:那么鴿子是鳥類嗎?自古以來,人類與鴿子就是很好的朋友,特別是在戰爭年代,那時的通信技術比較落后,不像現在可以用手機,電腦視頻或發郵件等彼此聯系,過去只能人工送信或飛鴿傳書,鴿子可以在天空中飛翔,下面我們以家鴿為例,一起來探究鳥類適應空中飛翔的特征。
(二)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多媒體展示標題)
說明:本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自己來探究學習,老師把相關問題提出來,通過多媒體放映圖片、視頻等,學生結合課本相關內容,思考并回答相關問題。
1、觀察家鴿的外部形態(多媒體放映家鴿圖片)
師:家鴿有什么樣的形態特征,這種形態特征與飛行有關嗎?
生:思考并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師:家鴿的羽毛有幾種?分別位于哪里?有什么作用?(多媒體展示兩種羽毛)生:思考并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過渡:我們前面學習過水中的動物,魚,魚的身體也是呈流線型,但魚為什么不能飛呢?
2、家鴿的飛行器官(多媒體放映鴿子飛翔的圖片)
師:家鴿兩翼展開后的長度大約是兩肩之間長度的10倍,所以家鴿的翅膀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大的,當家鴿飛行時,它兩翼的羽毛會撐開并增大其平坦的表面,這與飛行有關系嗎?生:思考并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3、觀察家鴿的肌肉(多媒體放映家鴿的肌肉)。
師:通過觀察,同學們想一下,家鴿哪個地方的肉最發達?
生:思考并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師:家鴿發達的肌肉與翼的飛翔有關系嗎?
生:思考并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4、觀察家鴿的骨骼(多媒體放映家鴿的骨骼)
師:家鴿的骨骼有什么特點?哪一塊骨最發達?
生:思考并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師:家鴿的骨骼比較輕與它的飛翔有關系嗎?
生:思考并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過渡:我們上學期學習了人類的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現在也有所了解,那么家鴿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有什么特點呢?
5、觀察家鴿的呼吸系統(多媒體放映家鴿呼吸系統視頻)
師:家鴿的呼吸器官主要是什么?家鴿是怎么呼吸的?氣囊有什么作用?
生:看書結合視頻,思考并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6、觀察家鴿的消化系統(多媒體放映家鴿消化系統視頻)。
師:家鴿有牙齒嗎?家鴿胃分為幾個部分?分別有什么作用?小腸和直腸有什么區別?分別有什么作用?
生:看書結合視頻,思考并回答(教師點評加分)。
活動:你認為家鴿有哪些適應飛翔的特征?(學生搶答,教師負責加分)
(三)保護鳥類的多樣性
通過多媒體播放一首歌《丹頂鶴的故事》,邊放邊講述這個故事給學生聽,讓學生形成隨時隨地保護鳥類的意識。
師:為什么說鳥類是人類的朋友?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生:一起討論,各抒己見。
教師總結小組分數,看哪個小組分數最高,進行一定的表揚。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 篇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掌握細胞的分化的概念、特點和意義。
2、理解細胞的全能性。
3、掌握細胞全能性實例。
教學重難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思考:
1、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發育起點是什么?
2、受精卵進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
3、有絲分裂后,親代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否相同?
近年來,關于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研究,已經成為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課題。這是因為:細胞分化和生物發育有關;細胞癌變與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癌癥有關;細胞衰老與人類及動植物的壽命有關
大家都是從一個受精卵生長發育而來,為何一個細胞能發育為這么多種不同的細胞呢?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探討”的“討論”,教師提示。
提示
1、健康人會不斷產生新的.血細胞,補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干細胞能夠通過增殖和分化,不斷產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一、細胞分化: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P117,總結出分化的概念。
1、細胞分化:在個體發育中,有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詳見課件圖片展示未成年人全身細胞總數約1014個,細胞種類有200多種,這么多種類細胞均來自一個受精卵。
2、細胞分化的特點:
1、細胞分化的持久性:發生于整個生命進程中。
2、細胞分化的差異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顯著;動物比植物分化顯著。
3、細胞分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情況下細胞分化是不可逆轉的過程。
問:多細胞生物體在胚胎早期隨著細胞的有絲分裂,細胞數目迅速增加。這些細胞的遺傳物質相同嗎?(復習有絲分裂特點)從理論上講具有同樣的遺傳性的體細胞就應該表現出相同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事實果真如此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P118第三段得到答案。
3、結果:增加細胞的類型,產生出不同形態、結構、功能的細胞,不同類型的細胞構成不同的組織和器官。
4、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同一生物個體不同部位細胞、DNA、基因、tRNA相同,但mRNA、蛋白質的種類不同。
5、分化的意義:是個體發育的基礎;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學生活動:通過總結比較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的異同,完成課件中的表格
思考:既然細胞分化具有穩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那么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它細胞嗎?
1958年,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用胡蘿卜韌皮部細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棵完整的植株。實驗證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能,即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2、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詳見課件
3、動物細胞的全能性:
動物細胞的全能性隨著細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漸受到限制,細胞分化潛能變窄,這是指整體細胞而言。可是細胞核則不同,它含有保持本物種遺傳性所需要的全套基因,并且并沒有因細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因此,高度分化的細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這可以從細胞核移植實驗以及其他的實驗證據中得到證實。詳見課件
課堂練習
1、下列關于細胞分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細胞分化與生物發育密切相關。
B、細胞分化是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C、細胞分化僅發生在胚胎期D、細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現象。
2、下列有關細胞分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同一生物個體不同的細胞中DNA、mRNA、蛋白質的
種類和數量互不相同
B。紅細胞的形成與基因表達有關而與細胞分化無關
C。胡蘿卜葉肉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后不具全能性
D。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3、下列發生了細胞分化且能體現體細胞全能性的生物學過程是
A、玉米種子萌發長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干細胞形成各種血細胞
C、小麥花粉經離體培養發育志單倍體植株
D、胡蘿卜根韌皮部細胞經組織培養發育成新植株
4、花藥離體培養是指把分裂旺盛的花藥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培育成植株。這成果利用了細胞的
A、應激性B、全能性C、變異性D、適應性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 篇3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說明什么是伴性遺傳;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①男性多于女性;②交叉遺傳;③一般為隔代遺傳;
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4、舉例說出性別有關的幾種遺傳病及特點:伴x隱性、顯性遺傳病及其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閱讀課本,劃出知識點。掌握基礎知識,紅筆標出重、難點以及疑點。
2、小組或者組間進行討論、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探究合作的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
1.xy型性別決定方式;
2、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遺傳的規律。
學習難點: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遺傳的規律。
【使用說明】:
本節的重點是伴性遺傳的特點。學習時應結合實際問題,從事例入手,找出基因在性染色體上,隨性染色體遺傳的特點,將這些特點遷移到不同的事例中去解決問題。
【知識鏈接】:
與基因在常染色體的遺傳進行對比。聯系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并應用到實際中去。
【自主學習】
一、基本概念:
性別決定:
常染色體:
性染色體:
二、人體細胞內的染色體:
常染色體:有對,與性別決定無關。
性染色體:有對,男性為,女性為,是決定性別的染色體。
三、性別決定的方式:
1、xy型:①雄性:常染色體+;雌性:常染色體+。如:人的紅綠色盲。
2、zw型:①雄性:常染色體+;雌性:常染色體+。如:雞的性別。
3、色盲由隱形致病基因控制,該基因只位于上,在上沒有。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的特點: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具遺傳現象。即致病基因由男性患者通過他的女兒傳給他的,女性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如病。
4、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一種伴x性遺傳,女性患者的基因型為xdxd和xdx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為xdy。特點: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具有。男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
5、y染色體上遺傳病的特點是:患者全部是;致病基因父傳,子傳孫。如:外耳道多毛癥。
【合作探究】
1、什么是伴性遺傳?
2、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用遺傳圖解表示以下幾種情況)
⑴色覺正常女性純合子與紅綠色盲男子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⑵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子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⑶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和男性色盲患者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⑷色盲女性和正常男子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當堂檢測】
(c級)1、一對夫妻都正常,他們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請你預測,他們的兒子是色盲的幾率是
(b級)2、血友病的遺傳屬于伴性遺傳。某男孩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正常。血友病基因在該家族中傳遞的順序是。
a.外祖父→母親→男孩b.外祖母→母親→男孩c.祖父→父親→男d.祖母→父親→男孩
3、在右圖所示的人類系譜圖中,有關遺傳病最可能的遺傳方式為。
a.常染色體顯性遺傳b.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c.x染色體顯性遺傳d.x染色體隱性遺傳
(a級)4、決定貓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基因型bb、bb和bb的貓分別為黃、黑和虎斑色。現有虎斑色的雌貓和黃色雄貓繁衍,問:
(1)能否生出虎斑色的雄貓?為什么?
(2)假設繁衍后生下三只虎斑色的小貓和一只黃色小貓,它們的性別分別是()
a.全為雌貓或三雌一雄b.全為雄貓或三雄一雌
c.全為雌貓或全為雄貓d.雌雄各半
(3)假設生出的后代中出現一只虎斑色雄貓,那么,這只貓的基因型(包括性染色體)應為。試解釋產生的原因。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 篇4
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教學目標】:
1.說出動物的生活環境的種類和特點。
2.說出水生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常見種類和主要結構特點。
3.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4.歸納出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點。
5.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變化情況。
【重點和難點】:
重點: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難點: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CAI課件(展示不同生活環境中的動物、水中生活的各種動物類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魚和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對水生動物的影響,增強直觀性);魚缸、金魚、氣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針線、鋼尺等、魚鰓結構掛圖。
學生:預習探究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擬實驗;查找出水體環境的惡化情況資料。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師:錄像展示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各種動物,帶領學生進入那絢麗多彩的動物王國,去領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組織學生填表總結。
生:填表總結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總結。
師:請根據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的不同,給它們找個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
師:通過交流,我們不難發現動物種類繁多,而且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也各不同。
質疑:這些動物都是怎樣適應各自的生活環境的?
生: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師:播放錄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魚。質疑:魚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們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相互補充、完善)
師:大家的觀點正確嗎?就讓我們先看一看魚是怎樣生活的。組織學生觀察魚缸里的活魚,然后提出觀察問題。(CAI展示)
問題l: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運動的阻力?
問題2:魚的運動器官是什么?胸鰭、腹鰭、尾鰭在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根據提示問題積極動腦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補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確結論。
a.體型呈梭形、鱗片;
b.外有黏液,可減少水中運動的阻力;
c.鰭:鰭是運動的器官,胸鰭、腹鰭起平衡作用,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師: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有些問題僅憑觀察是難以得出結論的。這就需要通過實驗或模擬實驗來探究。接下來,就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研究,提出本組想要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
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相互質疑,補充完善本組設計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實驗方案。
師:教師引導學生參照書(P5~P6)中的方法步驟和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探究。
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
師:巡視指導。
生:體色的觀察:鯽魚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師:這種體色對鯽魚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義?
生:體形的觀察:鯽魚的身體(圓形、側扁),體呈___。
師:這種體形有什么好處?
生:體表的觀察:體表覆蓋__,呈__狀排列,體表(干燥、有粘液)。
師:體表的這種特點與鯽魚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適應的?
生:認真記錄,討論并得出結論,表述交流。
師:人為什么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要想明白這個道理,讓我們先看一看魚的呼吸器官——鰓的結構。組織學生觀察魚缸里的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的動作。質疑:口和鰓蓋后緣為什么不是同時張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汁流動的情況,并認真記錄。
生:實驗操作,輕輕掀起魚的鰓蓋,看一看鰓的形態和顏色。對照魚鰓的結構放大圖。
師:質疑:鰓為什么是鮮紅色?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
生:討論并填表:魚鰓位于____兩側,外有___保護,共有____對鰓,顏色____。當水流經鰓絲時,溶解于水里的____進入鰓絲中的毛細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擴散出毛細血管,排到水中。
師:總結鰓的結構與氣體交換。
生:討論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生活在水中。
師:質疑:你們能判斷一下什么樣的動物是魚類嗎?
生:它們體表被有鱗片,用鰓(gill)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來適應水中生活。
師:除去魚類以外,還有哪些動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舉例說明。
師:組織學生看書,認識書中的各種水生動物。
質疑:1.腔腸動物有什么結構特點?常見腔腸動物有哪些?
2.軟體動物有什么結構特點?常見軟體動物有哪些?
3.甲殼動物有什么結構特點?常見甲殼動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師:水中生活的動物有許多,它們都是水與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
質疑:發生赤潮或水華后,水生動物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各抒己見、慷慨陳詞。
師:錄像展示:煙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動物的樂園。然而,人類的不文明、不道德行為正在使水域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使大量水生動物死亡,甚至滅絕。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課堂小結:
1.你了解了嗎?常見的水生無脊椎動物。
2.你明白了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形態特點和結構特點。
3.你認同了嗎?水域環境的污染影響水生動物的生活。
達標檢測(略)
結束語:在動物王國里,還有許多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它們是怎樣適應陸地環境生活的?請大家課前預習、查閱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一起學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 篇5
生物下冊的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實際生活中與生物學有關的知識,認識生物、了解生物、應用生物,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態度和情感,使學生樹立生活與科學是緊密相連的觀點,培養學生觀察、收集資料、分析、評價、綜合概括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和第八單元—健康的生活,在第七單元中,分三個層次揭示了生命的延續和發展,一是生殖和發育,二是遺傳和變異,三是進化,遺傳是通過生殖而實現的,在生物代代繁衍的過程中,遺傳和變異與環境的選擇相互作用導致生物的進化,所以三個層次間具有密切的聯系。
讓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第八單元中,除選取“具體內容標準”規定的內容外,還安排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內容,這些對學生學會健康生活很有幫助,懂得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和一定的理論和技能,并且通過前六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生物圈中各類群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有了大致的了解,還有這個時期的學生已經開始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第八單元的內容剛好可以替學生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能真正認識到健康的涵義和重要性。
三、教學措施
1、在教學中注意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條件力爭開全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等活動。
4、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運用各種輔助教學手段。
5、積極組織好生物課外小組活動,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四、教學內容及進度
教學內容
課時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植物的生殖
1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2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3鳥的生殖和發育
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2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人的性別遺傳
2生物的變異
第三章生物的進化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物進化的歷程
2生物進化的原因
3傳染病及其預防
4免疫與計劃免疫
5用藥和急救
6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7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 篇6
分別講述明朝萬鵬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類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夢想,有些鳥能在南、北半球之間遷飛往返,有些鳥竟能飛越珠穆朗瑪峰!它們為什么具有這么強的飛行能力呢?如果給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嗎?那么鳥類又是如何能夠自由自在的飛翔的?引發學生思考嘗試性回答,教師總結帶入新課。
教學活動一:
多種多樣的鳥
環節一:
比賽看看哪組說出鳥類的名稱最多,并要求說出他們的居住環境。教師點撥總結引入課本內容。
環節二:
自主閱讀教材第30-31頁內容,并完成教材中的討論。學生思考填答,教師總結。
(1).征與鳥的生活環境有什么聯系?
提示:鳥的喙形狀不同,都與其食性相適應。鳥的足特征不同也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2)鳥在外部形態上有什么共同特點?提示: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
環節三:
教師可以補充課外知識:
早成鳥出殼后的雛鳥,眼睛已經睜開,全身有稠密的絨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隨親鳥自行覓食。這樣的雛鳥,叫做早成鳥。雞、鴨、鵝、雁等的雛鳥是早成鳥。
晚成鳥在出雛后到能飛行前近段時間里一直靠雙親喂養,大多數晚成鳥在離巢的時候體重已接近成鳥的體重。
晚成鳥的成活率明顯高于早成鳥,鳥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最常見的,早成鳥有雞、鴨、大雁、天鵝,晚成鳥有燕子、麻雀、老鷹等等
教學活動二:
鳥的主要特征
環節一:
不看課本的前提下,請每個同學在紙上寫出自己認為鳥類可以飛行的原因,教師巡視督導指導并給予適當評價。
環節二:
請寫的最全面的學生上黑板畫出自己心目中的鳥,并將自己描述的鳥的特征體現在繪畫中。教師評價并引導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學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準確到位。
環節三: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完成書中探究,并回答以下問題:外觀
先從外部形態開始觀察
1、你們觀察鳥的形態是怎樣的?這與他們的飛行生活有什么關系?流線型,減少飛行時空氣產生的阻力。
2、鳥類的體表被覆蓋著什么?有何意義?
被覆羽毛,起到保溫保護,而且前肢變成了翼,可以扇動空氣,使鳥類可以飛行。
3、將鳥的翅膀展開,你們能識別出與飛行有關的羽毛嗎?他們在結構上和排列上有何特點?
內部:由此看出鳥的外部形態是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的。鳥類的內部結構如何呢?請大家根據家鴿的內部結構彩圖來進行探究。
4、請大家回憶一下,吃雞肉時哪部分雞肉最發達?推測一下原因。觀看家鴿的骨骼模型,特別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點?胸肌最發達,可以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
鳥的胸肌重量是體重的五分之一,人的胸肌是體重的120分之一。這么多的胸肌需要一個可以附著的結構---龍骨突。
胸部的骨骼突出來,成為龍骨突,有利于增加胸肌的附著面積。除此之外,鳥的骨骼占體重的5%~6%,人的骨骼占體重的18%,可見骨骼的特點是: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減輕體重
5、鳥類在空中飛行是劇烈的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們認為能量從食物中獲取,那么鳥類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點?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巨大的耗能需求
一只小烏鴉每天要吃下超過它體重的食物;一只體重約二公斤的肉食鳥類在一天內能把二公斤的魚吃得精光!杜鵑幼鳥的食量更是大得驚人,它竟能在一天中吃掉18條小蜥蜴、39只蚱蜢、3只鳳蝶蛹、43只甘藍蛆、5條金龜子幼蟲、4只圓蛛、50只黃粉蟲及大量螞蟻卵。
有喙無齒,直腸短,隨時排便———減輕體重
完成探究,總結鳥類適合飛行的特點:身體呈流線型,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有龍骨突,胸肌發達,附著在胸骨上,牽動兩翼完成飛行。環節四:繼續探究鳥類的其他與飛行有關的特點。
鳥類在空中飛行時需要的氧氣量很大,大約是靜止時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統有怎樣的特點才能滿足這么多氧氣的需求量呢?鳥的身體里有發達的氣囊。這些氣囊與肺相通,分布在內臟器官之間,有的還突入到骨的空腔里觀察鳥體內的氣囊分布示意圖。
雙重呼吸:
呼吸一次,氧氣兩次經過肺,進行兩次氣體交換。(鳥類獨一無二)
氣囊作用大:
輔助肺進行呼吸,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率,滿足飛行時對氧氣的需要?減輕身體比重
減少內臟器官間的磨擦?散發體內熱量
除此以外,鳥的心跳頻率快,循環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的功能強,可快速產能以補充飛行時能量消耗。
小結:鳥的主要特征:
(1)體表覆羽;
(2)前肢變成翼;
(3)有喙無齒;
(4)有氣囊輔助肺呼吸。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 篇7
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
第一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是一類結構簡單的低等多細胞動物。
(2)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3)識記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2.重點難點:
(1)水螅的形態結構和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
(2)渦蟲和華枝睪吸蟲形態結構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3)準備活體水螅是上好本課的關鍵和難點。
3.教具準備:
活體水螅、水螅縱切切片、顯微鏡、放大鏡、教學軟件。
第二節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結構和生理特點;了解蛔蟲感染人體的途徑、對人體的危害,以及預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線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2.通過蛔蟲對寄生生活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的能力。
3.通過理解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形態、結構、生理特點,繼續進行“生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育。
4.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和適于穴居生活的形態、結構、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與人類的關系,在了解其它環節動物的基礎上,理解環節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蚯蚓的實驗,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通過對觀察到的現象分析與討論,對環節動物門特征的概括,繼續培養分析、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蚯蚓適于穴居生活的特點,培養“結構與功能”“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環節動物與其它動物的比較,進行生物進化的觀點教育;通過了解蚯蚓與人類的關系,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蛔蟲的生活史和蛔蟲對人類造成的危害,使學生理解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意義。
二、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觀察蚯蚓”的實驗,并通過實驗了解蚯蚓適于穴居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
三、方法的訓練
觀察→發現問題→提出見解(假說)→實驗驗證(反復多次)→得出結論
四、過程與方法
以蛔蟲的生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對蛔蟲的觀察了解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通過對如何預防蛔蟲病的討論,滲透本課的德育目標。讓學生樹立要養成衛生好習慣的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解蛔蟲的生活史和蛔蟲對人類造成的危害,使學生理解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意義。
五、重點、難點分析
1.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結構和生理特點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線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也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 篇8
講課人:孟大平
課題:致同學們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教師應按照課標內在的要求,通過教學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及初步了解培養學生關注生活和社會的習慣。
設計思路:
一、本節課是實驗課程的第一課,其重點是通過教學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由于假期進行過輔導,他們對校園環境也較熟悉了,為此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具體情況,開發學校的“問題資源”展開教學。基于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所以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應制定相應的課堂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方案。如使用檔案夾,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讓學生明白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及進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二:教學流程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
4.分組,選定小組長。(組織教學:制定課堂紀律規則及評價條例。)每節課應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這對組織教學很重要。
5.(問題資源)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1)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3)提示學校的花草樹木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4)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5)伙房周圍樹干與其它區域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6)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7)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8)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9)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6.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提高文學修養。討論:生活離得開生物嗎?
7.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最后教師補充)
8.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9.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為著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10.效果反饋: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更了解學生,下課布置作業:寫一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本節課體現了學生自主、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課題:第一章認識生物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或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
①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②學生準備生物標本。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秀 篇9
第二節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掌握動物的幾種行為類型的特點以及各科種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螞蟻覓食行為的方案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5-2-2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有: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
二、先天性行為的概念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如鳥育雛、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鵝會把鵝卵石當作企鵝蛋來孵化等。
三、學習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區別
類別
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
形成
生來就有的
不是生來就有的,在成長過程中形成
獲得途徑
由遺傳物質控制
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
適應性
造就相對穩定的環境
適應復雜的環境
進化趨勢
無脊椎動物主要的持為方式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在它們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課本例子
母袋鼠與幼袋鼠、小鳥喂魚、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蚯蚓走迷宮的實驗、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釣取白蟻、黑猩猩摘取香蕉、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
六、作業
1、動物具有“學習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敵害 C、找到配偶 D、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2、下列各項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
A、馬戲團的獅子表演節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術 D、蚯蚓走迷宮
3、下列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
A、野鴨的遷徙 B、蜘蛛結網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