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咬了我的大餅小班教案(精選4篇)
誰咬了我的大餅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豐富詞匯:又圓又大、果然、不信你瞧等。
2、通過對比,知道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并能大膽用語言進行描述。
3、感受故事內容的詼諧幽默,體驗閱讀和想象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實物大餅 制作PPT課件 大餅活動教具、圖片:小豬、小鳥、小兔、狐貍、河馬。
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物大餅引出活動。
1、T:這是什么?吃過嗎?味道怎樣?
2、T:有只能干的小豬也做了這樣一個又圓又大的大餅,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出示課件前兩張引出故事起因。
1、幼兒邊看圖片邊聽教師講述。(一只小豬做了一個又圓又大的大餅,做完大餅小豬太累了,就躺在大餅上面睡著了。可是一覺醒來發現……咦,大餅怎么樣了?到底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幼兒猜測)
2、教師邊操作大餅教具邊走到幼兒座位問個別幼兒:“,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幼兒:“不是我”讓幼兒初步感知句型。
三、教師一次出示小鳥、小兔、狐貍、河馬的圖片邊操作大餅活動教具邊引導幼兒觀看動物的“牙印”,理解故事內容。
1、T:到底小豬的大餅被誰咬了一口呢?我們一起去問問小豬的朋友們吧!
2、 教師逐一出示動物圖片。T:瞧,小豬的朋友都是誰?
3、T:快來幫幫小豬問一問小鳥吧!怎么問呢?(學說: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4、T:小鳥咬了一口大餅,它的牙印是怎么樣的?什么形狀?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教師操作大餅教具,并利用象聲詞“咔嚓”來增添動物咬大餅的動感,并引導幼兒觀察兩個牙印,學說:不是我,我的牙印是這樣的)
5、它的牙印和大餅上原來的印子一樣嗎?是小鳥咬的大餅嗎?(學說:嗯,果然不一樣)
6、教師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描述其他小動物留下的牙印。嘗試學說它們之間的對話。
四、教師出示大餅從開始到最后的殘缺圖請幼兒將牙印與動物一一對應,幫助幼兒梳理故事內容。
1、T:小豬做好的大餅是什么樣的?醒來以后大餅變成了什么樣子?當它問完伙伴后大餅又變成了什么樣子?
2、游戲:找牙印 教師請幼兒將動物圖片放在相對應的牙印上。進一步幫助幼兒了解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并能大膽用語言進行描述。
五、教師邊放課件邊完整講述故事,引導幼兒感受故事內容的詼諧與幽默。
1、T:到底小豬的大餅是誰咬得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里是怎么說的吧。
2、小結:你們喜歡這只小豬嗎,回去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六、教師帶領幼兒跳《餅干歌》離開活動室。
誰咬了我的大餅小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繪本《誰咬了我的大餅》是一個幽默、有趣的故事:小豬一次次地讓一些動物在自己辛苦做的大餅上咬上一口,就是想看看動物們的牙印,以此找到那個趁自己睡覺而偷咬自己大餅的動物。該繪本語言重復簡短,畫面夸張形象,而且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們自然地感受到了不同動物的不同牙印。
在活動的設計上,我緊緊抓住"齒印"這個線索,引導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觀察、比較不同動物在這塊大餅上留下的不同齒印,從而幫助小豬找出這個咬大餅的真正"小偷",同時我鼓勵孩子們學習講述小動物之間的對話。對于故事的理解我也是讓孩子們在"設懸--釋懸--設懸--釋懸……"這樣的結構下逐步深入,這樣的方式也使得重復的故事情節和對話變得生動有趣。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讓孩子們參加分享活動,一起品嘗餅干,觀察比較自己和別人的齒印。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猜猜、說說中,感受有趣的故事情節。
2.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感受不同動物的不同齒印,并能進行匹配活動。
3.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想象,體驗閱讀的快樂
4.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復性特點。
5.通過多媒體教學,初步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活動準備:
1.《誰咬了我的大餅》PPT。
2.動物圖片及咬過的餅干圖片。
活動過程:
一、猜測想象,激發興趣。
1.出示圓形,猜測。"看,這是什么?"
2.遷移想象。"什么東西是圓形的?"
二、看看說說,閱讀故事。
1.教師講述故事開頭,激發閱讀的興趣。
"有一只很胖的小豬……等它醒來,咦?怎么了?"
"會是誰咬了它的餅干?"
2.感知小豬詢問小鳥的故事情節。
(1)教師講述部分內容。
(2)提問:"小鳥咬出了什么形狀?原來咬出的是什么形狀?是小鳥咬的嗎?"
3.感知小豬詢問小兔的故事情節。
(1)感受角色,詢問小兔:"誰來學學小豬問問小兔?一起來學學呢。"
(2)比較齒印:"哪個是小兔咬的?比比原來的呢?"
4.感知小豬詢問狐貍的故事情節。
5.感知小豬詢問鱷魚的故事情節。
6.感知小豬詢問河馬的故事情節。
7.感受有趣的故事結尾:"小豬咬的在哪里?原來的牙印在哪里?現在你們能告訴小豬誰咬了它的餅干了嗎?這是只怎么的小豬?"
三、觀察齒印,進行匹配。
1.出示有齒印的餅干圖片,觀察并表達出是誰的齒印。
"這些餅干怎么了?""沒有吃完的餅干應該怎樣?""這些餅干都是誰咬的的?"
2.幼兒進行匹配活動。
"仔細看看你手中餅干上的牙齒印是哪個小動物咬的,將這個餅干送個那個小動物,并告訴它吃東西要吃完,不能浪費!"
3.教師和幼兒共同檢查匹配是否正確。
四、品嘗餅干,感受自己的齒印。
"小動物們都吃到了餅干,你們想吃嗎?小豬也給你們送來了餅干……"
活動反思:
《誰咬了我的大餅》小豬的形象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整個故事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就好像那只小豬就生活我們身邊一樣。這樣的繪本故事更能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根據這本繪本內容的特點與小班幼兒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師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制造一個接一個的懸念,將幼兒的注意引入與繪本故事有關的情境中,并在觀察、猜測圖片信息中獲得結果解釋疑惑。這樣的提問簡單有趣但是具體,圍繞故事情節而展開,足以吸引幼兒全神貫注地閱讀與傾聽教師講述書中的故事。
誰咬了我的大餅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能運用觀察討論并嘗試猜測的方法,理解繪本畫面內容,用連貫的語言大膽表述。
知道不同動物的咬痕特征,并能根據咬痕判斷是哪種動物。
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能運用觀察討論并嘗試猜測的方法,理解繪本畫面內容,用連貫的語言大膽表述。(重點)
知道不同動物的咬痕特征,并能根據咬痕判斷是哪種動物。(難點)
活動準備
課件PPT輕音樂小豬頭飾1個、小鳥、小兔、狐貍、鱷魚、河馬等頭飾。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小豬。
1,出示小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今天老師看到小朋友太可愛了,所以老師我太喜歡你們了。今天來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我的好朋友你們想認識他嗎?芝麻關門我看誰在偷看啊?芝麻開門,
提問:這是什么啊(小豬)可愛吧?喜歡他嗎?今天我們講的就是關于小豬的故事。想聽嗎?
2展示PPT第1—2頁,引語:小豬今天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來幫忙,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豬遇到了什么困難?小豬做了一個好大的餅,累得睡著了。等他醒來一看,咦,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問題:小豬的大餅被誰咬了一口?請幼兒觀察,想一想。你想會是誰那?幫助小豬想一想!會是那些小動物那?
二、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
引語:小朋友幫小豬想了這么多哪,讓我們和小豬一起在這里找答案吧!
1.展示PPT第3—4頁:問題:小豬找到了誰啊?(小鳥)怎么問哪?幼兒自由回答老師總結。“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小鳥。“不是我你看——”小鳥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一樣”
2.師幼扮演角色表演小豬和小鳥的對話,加深對這兩句話的記憶,為下邊的故事情節做鋪墊。
老師當小豬你們當小鳥我們來演一遍他們的對話“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小鳥。“不是我你看——”小鳥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是你。”小鳥咬的像什么呀?(三角形)
3.展示PPT第5—10頁:對各種動物肢體語言的模仿和對話及對各種動物咬痕特征和誰咬的進行了解。
小豬又找到了誰呀?(兔子)說什么啊?師幼:“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兔子。“不是我你看——”兔子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一樣”小豬又找找到了?(狡猾的狐貍)怎么問啊?“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狐貍。“不是我你看——”狐貍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是你。”狐貍咬的像什么呀?(三角形,比小鳥咬得大)小豬還是沒找到傷心地走著!找到了鱷魚怎么問啊?“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鱷魚。“不是我你看——”鱷魚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嗯,果然不是你。”鱷魚咬的像什么呀(鋸,尖尖的)。
4.展示PPT第11—13頁:傷心的小豬還是沒有找到兇手所以就還找,找到了河馬怎么問哪?“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小豬問河馬。“河馬張大了嘴”輕輕的咬了一小口,小豬看到河馬咬掉了那么多小豬尖叫了一聲“啊——”的大餅呀!問題:變得更小了.小豬找到兇手了嗎?小豬還是沒有找到。
5.展示PPT第14頁:小豬肚子餓得“咕咕叫”“啊嗚”它也在大餅上咬了一口“吧唧吧唧”,他一邊嚼著大餅,一邊想:究竟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我們來看有什么變化(看課件)請幼兒想一想:小豬找到兇手了嗎?幼兒與同伴互交流說一說。誰是兇手啊?小朋友自己說!
三、教師完整講述故事,(課件PPT輕音樂)請幼兒給故事起名字,鼓勵幼兒大膽去想,告訴幼兒故事的名字:誰咬了我的大餅。
1.我們的故事講完了我們給這個故事起個好聽的名字吧?(互相交流)讓幼兒自己大膽說。這本書的作者給他起了一個誰咬了我的大餅的名字。好聽嗎?你們說一變。
師幼表演故事,讓幼兒自選較色:小豬、小鳥、小兔、狐貍、鱷魚、河馬等,聽故事帶頭飾表演。幼兒自己找到自己的咬痕!
四、在表演活動中自然結束本次活動。
小豬說“今天太謝謝你們了,幫我找到了咬餅得人原來呀是我,嘿嘿”真的謝謝你們!我們一起去吃餅吧?
誰咬了我的大餅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嘗試用完整的語句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2、通過對比,知道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并能大膽用語言進行描述。
3、喜歡繪本,體驗閱讀和想象所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PPT課件、小豬、小鳥、小兔、狐貍、鱷魚、河馬圖片,大餅活動教具。
活動過程:
一、觀察大餅,激發幼兒的興趣。
1、出示PPT大餅,教師講述:有只小豬特別能干,他做了一塊餅,大餅是什么樣子的呢?
2、出示大餅教具,引導幼兒觀察,說出大餅是圓圓的,大大的。
3、教師接著講述:小豬做完大餅,累得睡著了。可是一覺醒來發現……咦,大餅怎么樣了?到底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幼兒猜測)
4、教師邊操作大餅教具邊走到幼兒座位問個別幼兒:“,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幼兒:“不是我”讓幼兒初步感知句型。
二、依次出示動物圖片,以“牙印”為線索,理解故事內容,并出示直觀教具大餅,通過對比動物牙印描述不同動物的牙印特征。
1、教師:“小豬碰到了誰?你們猜,小豬是怎么問小鳥的?你們覺得是小鳥咬的嗎?”(學說: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2、小鳥咬了一口大餅,它的牙印是怎么樣的?什么形狀?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教師操作大餅教具,并引導幼兒觀察兩個牙印。)
3、它的牙印和大餅上原來的印子一樣嗎?
4、那么是小鳥趁著小豬睡覺,偷偷咬了它的大餅嗎?(學說:嗯,果然不一樣)
5、以此類推同樣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和描述小兔、狐貍、鱷魚、河馬在大餅上留下的牙印,并學說它們之間的對話。
三、完整欣賞PPT課件,進一步了解故事內容和動物之間的對話。
1、教師:“都不是這些小動物咬的,那到底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
2、播放課件,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3、教師:“現在,你知道是誰咬了小豬的大餅了嗎?”
4、再次操作大餅教具,并觀察小豬自己的牙印來驗證故事最后的結果。
5、教師小結:原來是粗心的小豬,自己咬掉了大餅,卻到處去問別人。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想小豬一樣粗心大意哦!
四、游戲:送餅干,鞏固對不同動物牙印的認識。
1、出示被咬過的不同牙齒印的餅干,讓幼兒分辨是誰咬的。請把餅干送給相應的動物。
2、請幼兒為小動物送餅干。(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五、結束活動
教師:今天我們小朋友知道這些小動物的牙印是什么樣的,那你們還想知道自己的牙印是什么樣子的嗎?老師在教室里為你們準備了餅干,請你們回到教室去咬一咬、看一看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