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教案(精選16篇)
望天門山教案 篇1
課 時 備 課
【本學期總第 5 課時】
【本單 元 第 5 課時】
【課 題】:古詩兩首
【課 型】:新授課
【主 備 人】:好生鎮中心小學杜建民
【教 學 目 標 】:
1、學會本課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 難 點關 鍵】: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 具 準 備 】: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教 學 內 容 】: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復習學過的贊美長江的古詩。通過自由背、指名背創設情境。
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學習《望天門山》
1、屏幕顯示長江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范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1)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2)教師解答歸納。
5、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1)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讓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可在小組內交流)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2)小組內輪流背
【教 學 反 思 】:
課時備課
【本學期總第 6 課時】
【本單 元 第 6 課時】
【課 題】:古詩兩首
【課 型】:新授課
【主 備 人】:好生鎮中心小學杜建民
【教 學 目 標 】:
1、學會本課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 難 點關 鍵】: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 具 準 備 】: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教 學 內 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
1、名背誦 2、默寫《望天門山》
二、學習《題西林壁》
1、屏幕顯示廬山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范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2)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3)教師解答歸納。
5、步學習理解詩的內容,討論交流。
。1)老師朗讀詩文或聽錄音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2)小組內輪流背。
7、拓展閱讀:
搜集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8、作業
。1)會默寫其中的一首古詩。
。2)給其中一首古詩配畫,在班中展出。
望天門山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難點:體會詩句含義,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的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發言)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
◎指名讀,全班齊讀。
◎出示作者介紹。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
明確:中斷,從中間割斷;出:聳出來;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
明確: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教師范讀,學生閉眼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天門山的雄偉、有氣勢;青青的水、綠綠的水;兩岸的青山相對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蕩蕩悠悠。
◎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句?
明確:
(1)“天門中斷楚江開”——“中斷”一詞寫出了天門山的氣勢,令人向往。
(2)“碧水東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寫了水的清秀。
(3)“兩岸青山相對出”——“青山”寫出了山的秀美與雄偉。
(4)“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話寫出了天門上景色的清幽。
◎畫一畫天門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樣壯麗的景色會說些什么呢?
(五)小結作業
學生談收獲,教師總結。
作業:◎背誦詩歌◎讀一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赴江東途中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歌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望天門山的情景,既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又寫出了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在教學中雖然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理解天門山景色的壯闊,但是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的限制,對于天門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夠深入,需要教師拓展資料,激發學生的想象。
望天門山教案 篇3
一、課前:
讀有關長江的詩: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贫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鳁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宋蘇軾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宋柳永
這些詩有什么特點?通過讀詩,長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樣的?
二、開課:
1、書法欣賞(課件出示《望天門山》書法作品)
2、讓學生猜是哪一首詩?
3、這幅書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寫古詩〈望天門山〉
1、師生同默;
2、簡介李白;
3、結合詩歌的注釋,讀詩,問:你讀懂了什么?
4、再讀,問:這首詩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評讀
1、課件出示世人對這首詩的評價;
2、詩里哪些地方表現了這種氣勢?
3、指導學生讀出這種氣勢。
五、品讀
1、由乾隆皇帝的評價引入。
2、“碧”的品讀;
3、“孤帆”的品讀,插入《李白是個怎樣的人》材料
六、拓讀
李白的詩〈天門山〉和文〈天門山銘〉
望天門山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望天門山》,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2、閱讀經典誦讀《望岳》,習的一主學習方法,遷移運用。
教學流程:
一、回顧單元主題
師生合作背誦單元導語(提示關鍵承接讀)
師:第六單元首頁的那首小詩每當老師讀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讓我們合作背出那首小詩,我來提示,你來接,女生前,男生后,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師:我們的祖國,有奔騰的江河(女生),澎湃的大海(男生);師:有遼闊的草原(女生),茂密的森林(男生);師:有寧靜的山村(女生),繁華的都市(男生)師:祖國的東西南北處處都有迷人的風景(男女生一起)。
二、誦讀激情,導入新知
誦讀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句(讀中點評)
師:是。∽鎳臇|西南北處處都有迷人的景色,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用他的詩詞歌賦表達著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師:請你告訴我祖國的壯美山河就是李白筆下的(課件出示詩句)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師點評:是那滾滾的長江之水。師:請你告訴我祖國的壯美山河是蘇軾筆下的(課件出示詩句)生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師點評:是那千姿百態的廬山。
師:女孩子請你告訴我祖國的壯美山河還是《望廬山瀑布》中的(課件出示詩句)生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師點評:是那氣勢恢宏的瀑布。
師:男孩子請你告訴我祖國的壯美河山還是《宿建德江》中的(課件出示詩句)生讀: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師點評:是江水倒映月亮的景象。
三、學習“一主”
一)初步感知
1、點明主題,板書課題
師:祖國的壯美河山還是李白筆下的《望天門山》
2、書寫古詩,初步感知
師:我把《望天門山》寫在黑板上。請大家模仿老師寫在練習本上,注意要寫的工整、漂亮。(師板書,學生模仿寫)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3、教師范讀,感知節奏
師:詩是有節奏的,仔細傾聽老師誦讀,在你書寫的古詩中畫出節奏來,誰愿意在黑板上畫(指名一名學生板演,師范讀學生在傾聽中畫出節奏)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點評:哪位同學和黑板上同學畫的一樣(紛紛舉手)你是正確的。
4、初讀古詩,感知詩韻
師:按照這樣的節奏,看著老師的手勢,大家試著讀一讀,注意一定要看指揮。(師根據古詩節奏及韻律指揮學生一起試讀)
二)細讀古詩,理解感知
1、找出古詩所描述的景物。
師:一首古詩就是一幅畫,《望天門山》一句一景,你都讀出了哪些景物?(學生回答,師隨機在板書中圈出來,并隨即解釋碧水,楚江等)
2、觀察插圖,理解詩意。
師:(課件出示古詩插圖)假使你站在船頭,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急速而來,你會看到(指名回答)
生1:我會看到江水一直往前流,流到天門山的時候又轉回來了。師:那就是詩句中的(生1誦讀:碧水東流至此回)
師:你們也會看到(全體誦讀:碧水東流至此回)
師:你還會看到(指名回答)
生2:我還會看到長江水把天門山分成了兩半。
師:也就是詩句中的(生2誦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師:女孩子也會看到(女生誦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師:男孩子也會看到(男生誦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師:小船距離青山越來越近,你還看到了(指名回答)
生3:我還看到了兩岸的青山慢慢的都長出來了。
師:就是詩句中所寫的(生3誦讀: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請大家告訴我就是詩句中的(全體誦讀: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這條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而來,哪一句告訴我們。
生齊誦讀: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從遠及近一路走來,遠遠的就看到了很多,故此題名(生接:望天門山)而不是看天門山。
3、情感誦讀
師:碧水、青山、紅日、白帆構成了一幅多彩的的畫面(指圖)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是(學生表達心情)
生1:快樂的。
生2:喜悅的。
生3:興奮的。
師:讓你的心情在誦讀中盡顯大家一起(全體誦讀)
師:山谷中也回蕩了我們的喜悅,女生就是那山谷回音,男生一起(男女生輪讀)
4、對比讀,深入理解,體會作者情感
師:碧水、青山、紅日、白帆這些本無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想活了一樣,這都源于李白那時那刻的心情。這首詩是李白25歲懷著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家鄉,沿長江遠游。他來到天門山,看到這自然勝景,聯想到心中的遠大抱負。他覺得實現理想,指日可待,這樣的心情是激動,是興奮。
師:可是,事與愿違,后來李白有機會為朝廷效力兩年,但并沒有被重用。他的雄心壯志無處可報,那時的心情異?鄲灐
師:情不同,景不同。同樣寫山水,心情苦悶時,他想渡過黃河河流被冰
堵滿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蓋了,他登不了。他在《行路難》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課件出示)
一二組同學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師:同樣寫山水,心情愉快時,楚江敞開胸懷,青山相對出迎,(課件出示)
三四組同學讀——天門中斷楚江開,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同樣寫孤帆,孤單寂寞時望著遠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傷;只留下自己孤獨一個人站在空蕩蕩的黃鶴樓上,想到再沒有老友一起作詩喝酒,很感傷。他寫下了(課件出示)
一二組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同樣寫孤帆心情愉悅時孤帆不孤帶著太陽的溫暖而來,他寫下了(課件出示)
三四組生: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5、品讀,深入理解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是李白心情的寫照,不僅是風景給他帶來的快樂,還有他實現理想的興奮,此刻的你們就是李白,請你放飛心情。(全體誦讀)
6、總結學法
師:一首《望天門山》大家一定有所收獲,把你的收獲填寫在積累卡上。(學生填寫后全班交流反饋,在投影展示)
四、兩翼學習
師:青年時代的詩人杜甫像李白一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也曾以一首《望岳》寄托自己的情感請大家用心去感受,經典誦讀65頁
古詩《望天門山》教學設計(以文代文課型)12_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出示自學提示:
1、
2、
3、
4、借助拼音熟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對比閱讀,填寫積累。用一兩句話概括填寫內容。
交流反饋,投影展示。
五、布置作業
師:經典誦讀中有一首祖詠的《終南望余雪》與這兩首古詩有相同之處,大家自學完成,填寫積累卡。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遠-----近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了解<<望天門山>>的大概內容及本詩所表達的情感.
2.想象<<望天門山>所描繪的景色.
3.朗讀.背誦.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目標1.2.3.
教學難點:目標1.2.
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探究.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生交流由回顧唐朝的兩個大詩人導入新課。
2.了解作者李白.
學生借助工具書介紹,師補充。
3.了解詩意.
學生自由讀詩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初步理解詩意。
小組交流并選代表匯報,師生評價。
師反饋糾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意。
4、劃分節奏。
抽讀、師范讀、自讀體會節奏,師反饋。
5、感悟詩情。
師點撥提問,師生探討做結。
5.想象畫面.
師生齊讀詩,然后師暢談本人對詩的理解幫助學生再次感悟詩意。
5.小結.
學生班內自由交流談心得。
師整體評價總結本詩。
6.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本詩。
用自己的話翻譯本詩。
7.板書設計.(略)
望天門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2、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他體驗詩人的感情。
3、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情感。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呢?
指定學生起來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詩。
2、師: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
學習一首他寫的詩——(學生齊讀課題)《望天門山》。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讀詩樂趣。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1、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2、檢查交流。
(1)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斷 楚 孤 帆 亦 妝
讓學生讀生字,并幫助正音。
(2)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的!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3、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家聯系課文中的注釋,并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1)學生個人讀悟。
(2)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4)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詩歌的能力,獨立理解詩歌的意思。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遵循了“注重朗讀指導的原則”和“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詩情。
3、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4、指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多媒體配樂有感情地背。)
設計意圖: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熱愛古詩。
四、書寫生字,默寫古詩。
1、練習寫生字“斷、楚、孤、帆”。
2、默寫古詩《望天門山》。
設計意圖:養成天天練、天天寫的好習慣。
五、總結全詩,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與情景感悟相結合的原則”)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望天門山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會寫一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3、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體現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
教學重點
能熟讀詩句,理解詩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
教學準備
錄音機,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吟唱詩歌、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曾經了解過這個人嗎?板書:李白[唐]。你對他了解多少?老師也收集了一些關于李白的資料: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的詩氣勢磅礴、情感奔放,想象豐富,大膽夸張。因此被稱為"詩仙"。今天,我帶來一首他寫的詩,不過,我要把它唱出來,你們想聽嗎?(想聽)聽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的境界當中。
二、自主學習、探究詩意:
。ㄒ唬┱w感悟:
1、學古詩,要先學會怎樣去讀。老師先讀,請拿出筆畫出這首詩的節奏。
2、根據你畫的節奏讀一讀
3、誰來讀給大家聽。
自學詩意:真好,我們都能讀通、讀順了。讀完了這首詩,你讀懂了什么呢?現在就請你拿出筆,劃一劃你讀懂的字、詞、句。
探究詩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下面你們來匯報詩意,老師來作畫好嗎?誰先來。
匯報A:我讀懂了“天門”就是天門山!俺本褪情L江。天門山斷開了是被長江沖開的。
師:這里的”斷”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圖說明這山怎樣?怎樣能讀出這種險的感覺來?(生:斷字要重讀。)學生自讀。“開”字又是何意?是說明這江水怎樣?怎么能讀好這句。
匯報B:我讀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綠的江水”“碧水東流至此回”就是碧綠的江水向東流至這就回旋了。師:這里的“回”字當什么講?邊打手勢邊讀詩。問:長江東去不復返,為什么到這就回旋呢?怎樣能讀好它。師相機板畫。
匯報C:兩岸青山相對出:兩岸綠綠的山相對著聳出來。師:指導書寫”岸”。這里的“出”字當什么講?你認為這山有什么特點?怎樣去讀這句?這山真綠。∽x。這山真高啊,再讀。這山真險。〈舐暤刈x。師相機板畫。
匯報D:孤帆一片日邊來:孤單的一只船從天邊漂過來。師;這是誰的船呢?李白乘船來到天門山,看到這般景色,心情會是什么樣的呢?怎樣能讀出這種心情來。師相機板畫。
總結:孩子們,我們隨著詩句瀏覽了天門山的景色。一首詩一幅畫。你們看這景色美嗎?老師再來吟誦這首詩。讓你閉上眼睛,用心地想想這番美景吧!
三、反復朗讀、體會意境
李白不愧為“詩仙”啊,你們認為這首詩寫得怎樣?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
出示評價:(一起來讀。)這首詩表現了一種洶涌奔騰,急流回蕩,雄山對峙,江水天來的氣勢。問:你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A:從“天門中斷楚江開”這句詩中,我感受到了洶涌奔騰的氣勢。師: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這水真。。。?誰能讀出這種氣勢來。這種力量真。加強語氣,誰再來讀。
B:我從“碧水東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蕩的氣勢,師引:同學們,我們再來聽聽水回旋時的聲音。聽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師:洶涌的江水聲,震耳欲聾,讓我們大聲地讀出來。浩浩蕩蕩的楚江又在天門山下,流轉盤旋。這是多么壯觀的景象啊,再讀。
C:我從“兩岸青山相對出”感受到了雄山對峙的氣勢。師:天門山夾江對峙,高大雄偉。去匆匆這山的形勢又是多么險要啊。能讀出來嗎?
D:我從“孤帆一片日邊來”感到了江水天來的氣勢。師:浩浩蕩蕩的江水載著李白的船一同向天山趕來,此時此刻李白的心情多么地激動,多么地愉悅。怎樣能讀出來?
總結:是啊,這是一番壯觀的景象,這更是一種宏大的氣勢。不光是李白,誰能不對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而感嘆呢?現在,就請你用聲音來抒發這種情感吧,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
四:拓展練習、總結學法
孩子們,正因為天門山的美景讓李白感動,所以他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誰來讀,從這首詩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天門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雙峰自相對,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總結:孩子們,學完了本課,我們不僅懂得了詩意,更應該學會怎樣去學古詩。請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學詩的?最后讓我們齊讀古詩來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五、板書:
望天門山
望天門山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望天門山》這首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3、通過詩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 查閱資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釋題:
天門山:在今安徽和縣與當涂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
二、范讀詩歌
三、自讀詩歌,提出疑問。
四、試講詩歌大意
1.同座對講。2.指名試講。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
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
一葉孤舟從太陽旁邊飛速飄來。
五、指導朗讀
這首詩熱情贊頌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氣勢十分雄偉。從中充分展現了詩人自己那開闊的胸襟和熱情豪放的性格。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六、動手做
根據這首詩的詩意,參考書上的插圖,請你用彩筆畫一幅圖。圖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陽。
七、板書設計:
張貼學生的畫。
反饋:
[學生活動設計]:
朗讀 討論
作畫 背誦
望天門山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的詩意,了解詩歌描寫的是怎樣的景象,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預習內容設計:
1、查找有關資料或工具書,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嘗試自讀 理解古詩。
。1)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2)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試著講講這首詩的意思。
。3)有什么學習困難記下來,以備質疑。
。ㄔO計意圖: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和查找有關資料的能力,利用工具書或有關資料,自己能初步讀懂古詩的意思及邊思考邊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總結 評價學生自學檢查的情況
。ㄔO計意圖:有布置就要有檢查,有檢查就要有總結和評價。借以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的進步,激勵學生自能讀書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一)學生質疑
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問題師生即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ㄔO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根據學生質疑的問題,教師了解學生困難所在,從而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是教學的目的性更強。)
二、學習古詩
1、學生自讀《望天門山》,想象描繪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還可以畫一畫。
。ㄔO計意圖:利用多種方式理解詩中描述的內容,想象使內容豐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匯報自讀情況。
1、理解詩意。
。1)突破難點:“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回” 怎樣理解?如果想象畫面,或描繪時怎樣表現這一內容?
(2)開頭兩句從詩人自己奇異的感覺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壯美的江山勝景圖,末兩句寫了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此時他眼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ㄔO計意圖:從部分到整體理解古詩內容,弄清楚作者觀察方位及順序。)
2、結合插圖讀詩句。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詩配畫,畫配詩,詩畫結合,直觀教學,強化理解和記憶。)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誦這首詩,看誰背得快。
1、有感情誦讀。
2、還知道李白的哪些詩?嘗試介紹幾首,談談對詩的理解認識等。
。ㄔO計意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生學習范圍,開闊視野。)
三,總結本節課學習情況。
望天門山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情感。
2、會讀、會背古詩,理解古詩的含義。
重難點:
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包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話:
師:在我國安徽省當涂縣有一處雄奇秀麗的景色,同學們想去看看嗎?(生:想)早在唐朝時,大詩人李白來到這里,作下了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一詩,現在請大家隨著畫畫去看看,去聽聽吧。
2、課件出示: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及古詩范讀。
師:你們觀看了天門山的景色,有何感嘆?
生:天門山真雄偉!
生:天門山真險峻啊!
生:這里的江水波濤洶涌,氣勢磅礴。
生:李白真不愧被人稱為“詩仙”呀!
3、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初悟詩意
1、大聲讀古詩
師:這首詩是李白寫的,大家讀讀李白的簡介
2、課件出示李白的簡介,齊讀。
3、再讀古詩,看有沒有不懂的提出來
4、請生提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生:“天門”是什么意思?
——天門就是這座山的名字,也就是天上的門,可見山很高、很雄偉、很險峻,所以叫天門山。
生:楚江是指長嗎?
——楚江是指流經古代楚國的這一段長江,流經楚國這一段叫楚江、終點在天門山,天門山以東是吳國,流經吳國的長江段,叫吳江。
三、學習古詩,理解詩意。
1、齊讀古詩,這首詩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這首詩有磅礴的氣勢。
師:你從哪句詩看出來?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
2、學習第一句詩
①指名讀
、谥该f出詩句意思。
天門山被長江中斷開,分為兩座山。
師:對呀,天門中斷楚江開,特別是這個“開“字,讓我們想象到這江水排山倒海的氣勢(板書:吞吐江河)
、壑笇ёx出磅礴的感覺。
師:除了這種洶涌奔騰、氣勢磅礴之外,你還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它很美麗。
師:你怎么理解?
生:我從“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感受到。
2、學習第四句詩。
、冽R讀第四句詩。
、谥该f出詩意
生: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師:從“日邊來”感覺這長江水是從——天上來,天從天上來,你們覺得這美麗嗎?(板書:江水天來)
、壑笇ёx出美麗的感覺。
師:這首詩給人感覺氣勢不僅磅礴,也很美麗,后人對這首詩作了很高的評價。
3、課件出示:后人對詩的評價
、冽R讀
師:評價里說,這首詩好像一幅氣勢磅礴的畫,有主有次,有近有遠,有濃有淡,你從哪里可以看出?
②指名回答
生:主是“天門中斷楚江開”,次是“兩岸青山相對出”
生:遠是“天門中斷楚江開,孤帆一片日邊來”,近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回青山相對出”。
師:你們真了不起!這么難的問題都能答出來。我們再接著往下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句詩,從 這個“回”字看出了什么?
4、學習第二句詩
、僮宰x詩句,理解“回”字
生:“回”是指水到這里就打旋渦,在這里回旋
②小黑板出示:天門山及江水流簡畫圖
師: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長江水一到天門山(指圖)這個位置,水道突然收緊了,水就變得更——急了。水從上面沖下來,下面是一馬平川,水面變寬闊了,水自然就變——緩了,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緩的水,自然就——回旋了。所以一個“回”字,其實是在寫“急”。(板書:急流回蕩)
、壑笇ёx出水流湍急的感覺。
、苤该f詩意。
生:碧綠的江水向東流到天門山這里突然轉了一個彎,向北流去。
師:還有哪個地方也可以看出水流得很急這種氣勢?
生:兩岸青山相對出。
5、學習第三句詩。
、僦该x,想想你們似乎看到了什么?
生:我似乎看到了兩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師:這座山比我高,我比這座山高,似乎在比賽,在對峙,沿岸都是高聳的山峰,險峻的重嶺,讓我們感覺到——(板書:雄山對峙)
、谝欢M與三四組同學互相對看,讀出對峙的感覺
師:對于這首詩,后人評價非常高,連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對這首詩發出了這樣的贊嘆:詞調高華,言盡意不盡
師:所謂言盡意不盡,到底什么意沒有盡呢?大家來看第二句詩的“碧”字,奔放的長江水多有氣勢啊,一個“碧”字多小氣啊,再說,長江一路卷沙攜石從上游奔瀉下來,水應該是混黃的,為什么卻是“碧”水呢?
6、理解“碧”字的意思
提示學生結合課文插生領會
生:因為山是綠的,樹也是綠的,所以倒映在水里也是綠的。
師:正因 為這樣,在詩人眼里到處是綠的,所以叫碧水。
小結:這首詩表現的就是這種(指板書)“吞吐江河、急流回蕩、雄山對峙、江水天來”的磅礴奔放的氣勢,讓我們把這種氣勢讀出來。
7、齊讀古詩
四、詩句比較,體會意境。
師:讓我們來讀兩句李白另外的詩,這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兩句。
1、課件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賹W生讀
師:讀完后,你似乎讀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情緒?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很難過、憂傷的李白。
、谥该x出憂傷的語氣來。
師:是啊,望著遠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傷;只留下自己孤獨一人站在空蕩蕩的黃鶴樓上,想到再沒有老友一起作詩酒,很感傷。
師:同樣是“孤帆”,讓我們讀讀這首詩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種感傷的情緒呢?
2、體會詩句:孤帆一片日邊來
、僬n件出示:孤帆一片日邊來
、邶R讀
師:有感傷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在這里卻沒有感傷呢?主要因為哪個字?
生:“日”字
③理解“日“字
生:“日”就是“太陽”,太陽代表溫暖,所以感覺“孤帆”不孤了。
師:對呀,說得真好!孤獨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順水而下,一到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敞開一樣,敞開自己的胸杯迎接自己,讓他的不開心,他的孤獨一掃而光。感受到了天門山的熱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讀得高昂一些,我們在“日邊來”這三個字讀得重一些,大家一齊把這種感覺得出來。
④指導讀出高昂的語氣
師:正因為天門山的熱情讓李白感動,所以李白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寫下了另外一首《天門山》、一篇文章《天門山銘》,一個地方,李白留下兩首詩,一篇文章,這在李白的詩的生涯里很少見,可見天門山在他的感情生活地位,讓我們再來齊讀這首詩。
3、齊讀全詩
五、拓讀名句,給詩作畫。
師:自古以來,長江以它特有的氣勢征服了許多詩人,他們為長江而作了許多詩句,現在,老師找出有關名句,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1、課件出示有關長江的詩句,齊生齊讀。
2、給詩作畫
師:我們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李白寫的這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而且一句就是一個畫面,請大家拿起筆,把李白看到的景色再現出來吧。
板書設計:
望 天 門 山
李 白
吞 吐 江 河
急 流 回 蕩
雄 山 對 峙
江 水 天 來
望天門山教案 篇11
一、 教材簡介
本課文是三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李白的《望天門山》,我略去其中的寫字和識字環節,和大家探討的是如何更好地學習古詩。
我確定本首詩的教學目標是:
1、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感情,熱愛祖國河山
2、 能正確朗讀、會背誦
3、 感受語言,積累語言
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法如下:
二、 層層深入,圖文結合(教法)
我把學習由淺入深,板畫與古詩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真正領略古詩的風采。
學生該如何有效學習呢,可以概括為
三、 讀中感悟,感悟促讀(學法)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感悟,感受到的內容用讀來表達。
具體該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簡介教學流程
(一) 導入(背景導入)
我覺得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詩的內容。我這樣給學生介紹,李白25歲時,離開四川去洞庭湖游覽,接著他乘船順江向東,在經過安徽省涂縣的東西梁山時,看到滾滾的長江時,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李白當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這首《望天門山》此時板書課題
。ǘ⿲訉由钊 展開教學
(1)讀熟 掃除障礙
首先,讓學生把詩讀正確、流利,掃除生字障礙。
師:我們用兩分鐘的時間把這首詩讀熟,放手讓學生自由讀,在讀熟時,我接著引導學生讀懂
(2)讀懂 理解詩句意思
在理解詩句意思時,學生讀一句,教師板畫一處,詩圖結合,詩句的意思全在圖中,一目了然。這時再引導學生讀詩,這次學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樣。
師:同學們看這首詩的四行兩句,誰能讀出不同語氣,在學生的朗讀中就會體驗到第一句中長江的雄渾、遼闊、洶涌。也體驗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滿夕陽的遼闊的長江中,那孤帆一點的綺麗、灑脫。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朗讀。
。3)品讀 感受語言的奇妙
這是教學的難點,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高的要求,我覺得這么好的語文素材,這么優秀的文化瑰寶,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強加給學生。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我讓學生在不同的字下點上重音,然后朗讀體會,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在斷 開 回 來 下點重音 讀過之后,學生談想法,師出板書:語言美
第二次在天門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下面點重音,再朗讀體會,學生就會發現一句一景,師板書:結構美
同學門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這首詩中,再自由盡情朗讀,此時字字含情,句句有景,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真正感受了語言,積累語言。(三)想象畫面,此時背誦
四、擴展提高
這時教師出示搜集的描寫祖國山河的古詩,然后學生再把自己搜集的讀聽。
通過以上層層深入的設計,學生真正觸摸到了古詩的脈搏,領略了古文化的嫵媚和風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望天門山教案 篇12
1.學會本課1個生字
2.了解每首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意境,和詩人思想感情,激發對祖國山河喜愛之情,語文教案-古詩兩首(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
3.背誦第一首詩《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詩中重點詞語“斷、開、流、回”
2. 體會詩中描繪的雄奇景象、
3. 背誦
教學過程:
一、指導預習
。ㄒ唬⿵土曇
1.我們學過了許多古詩,誰能背誦一首你已學過的。
2.讀一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準字音
3.想一想哪些詞語和詩句讀懂了,哪些還不懂,把不懂的劃下來。
。ǘ⿲W生按要求自讀
(三)檢查預習
1.指名讀《望天門山》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ㄋ模⿲W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ㄈ绻^容易的問題,可以讓其他同學回答,較難的重點的可以留在講讀時再解決)
二、簡介作者,理解詩題
1. 知詩人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千首詩,他的詩歌色彩瑰麗,大膽想象,被稱為“詩仙”。
2.解詩題
望:看,往遠處看。
天門山:今安徽和縣與當涂西南的長江兩岸。
望天門山:往遠處看天門山。
三、朗讀《望天門山》,理解詩句大意,在此基礎上背誦下來。
1.先理解字、詞意思,再講詩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第1,2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天門:指點天門山。 中斷:從中間割斷。
至此回:到這里回旋。
(2)學生根據注釋討論句意
。3)指名說句意
。4)教師小結句意:
天門山從中間割斷,是因為奔騰的長江水從這里通過,清清的江水奔騰東流,在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蕩。
(5)學習第3、4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出:聳出來。 孤帆:單獨一只船。 帆:船上風帆,這里代指船。
(6)學生根據注釋討論句意
雄奇秀麗的天門以夾江對峙,拔地而起,在鋪滿紅光的江面上,帆船輕捷而來。
2. 讓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它的意思
3.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思想感情?
(1)根據詩意,給合圖畫,想象當時的意境。
這首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古詩兩首(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給人以歷歷如在眼前的感覺。
。2)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
“斷、開”山斷而江開,可見江水的聲勢是多么浩大“流、回”兩山夾江,可見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蕩,那氣勢真是不可阻擋。
。3)把理解的詩句畫出來。畫好后,可到臺前說一說。重點說自己畫了什么,為什么這么畫。
(4)在講畫、評畫的同時加深對詩的理解,全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長江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5)在熟讀基礎上背誦
提示“斷、開、流、回”四個字幫助背誦。
四、加強感知,看圖片或錄像
附:板書設計
3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緣”字。
2.學會背誦《題西林壁》。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空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指名背誦《望天門山》(按詩題、詩人、詩句這個順序背誦)
2.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抒發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熱愛。贊美之情。)
二、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范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緣 廬 峰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疑
三、按上節課三步方法學習第二首《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為。 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ㄊ侵豢此秉c,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附:板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望天門山教案 篇13
一、導入新課
。ǔ鍪撅L光圖片)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有學多名山大川,或風光秀麗,或雄偉壯闊,自古以來,許多詩人為我國的壯麗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詩人李白在25歲那年,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分析題意
師:“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遠處看。
師:望天門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遠處看天門山。
。ǔ鍪咎扉T山圖片)師介紹天門山:天門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山。
過渡句:當年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的乘舟順江而下,途徑天門山時,年輕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寫下了這首詩。
三、初讀古詩。
1、師配樂朗誦
2、師:經過課前的預習和老師剛才的朗誦,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李白在天門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碧水、孤帆、紅日。
3、師:那我們就品味一下,這些景物如何讓在作者的筆下具有了詩情畫意的。
4、師:下面同學們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讀清爽,讀通順。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斷 楚 孤 帆
。2)指讀古詩
過渡句:古人作詩講究有板有眼、有韻律,所以我們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律。
(3)出示幻燈片,指導按節奏朗讀。
四:分析詩文。
師:同學們讀了幾遍詩句,發現了什么?詩中除了題目中有“望”字,詩句中有“望”字嗎 ?
生:沒有。
師:全詩除了題目《望天門山》有望字,詩句中卻沒有一個望字,然而仔細品味,我們會發現每一句詩句中都隱含著“望”字,并且這個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們逐句分析一下。
。ㄒ唬┓治龅谝痪
出示幻燈片,指讀第一句。
師: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門山。天門山斷開了。
師:天門山是怎么斷開的?
生:被楚江沖開的。
師: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長江。
師:此時此刻你的頭腦中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生:奔騰的長江水把天門山沖斷了。
師:長江水這么厲害,有這么大的本領,你從這厲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氣勢?
生:波瀾壯闊闊的氣勢。
板書:望——波瀾壯闊的氣勢
師:誰能讀一讀這句,要讀出長江水波瀾壯闊的氣勢。
歸納:詩的第一句讀后自然會映入這樣的畫面:浩蕩的長江水,飛奔而下,把本來一個整體的天門山沖擊成東西兩座山。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望見長江水那波瀾轉過的氣勢,作者如何能誕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的詩句呢。
。ǘ┏鍪净脽羝,指讀第二句。
師: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門山,有轉變了方向。
師:為什么會轉變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氣勢嗎?
生:大山也不是等閑之輩,也非常厲害,面對湍急的水紋絲不動,表現出自己的雄姿偉岸。
師:你的眼前又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生:碧綠的長江水向東流到天門山突然轉了彎,向北流去。
歸納:碧綠的長江水向東流到天門山后,突然轉了個彎,向北飛奔而去,這里又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姿險峻,不是嗎?高峻堅固的山峰豈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橫流,所以奔涌到天門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難看出這一句通過水勢,寫作者望出了天門山的雄姿偉岸。
板書:雄姿偉岸的奇觀
師:誰能讀一讀這句,要讀出天門山的雄偉。
過渡句:望盡兩岸青山排闥,忘卻夾江水勢洶涌,此時此刻,作者是什么樣的心情呢?誰能有感情的讀讀最后兩句詩。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燈片,指讀。
師:作者此時的心情怎么樣?
生:高興,喜悅。
師:為什么高興?
生:因為使人陶醉在美麗的山水之中了。
師: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門山的嗎?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匯報:生:小船上。通過兩岸青山相對出這句詩,我們知道的!跋鄬Τ觥睉撌莾砂兜那嗌阶兊迷絹碓角逦,是因為詩人坐著小船,越來越靠近天門山。
師:“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門山由原來的看不見,變得越來越清晰。
師:這個“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
師:此時此刻,你的頭腦中又出現了什么畫面。
生:兩岸的青山一會出現,一會又忽閃不見,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然駛來。
歸納:滿眼的山水風光開闊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筆生輝: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青山綠水襯托著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然駛來,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呢?這遙望之中的傳神一筆,不僅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波瀾壯闊的長江水,雄奇秀麗的險峻山峰,乘風破浪的孤帆”這一動態畫面,也寫出了自己的喜悅之情,我們看罷自然會心升共鳴,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綠水的心情之中。
板書:青山綠水的心情
師:誰能有感情的朗讀一下后兩句,讀出青山綠水的心情。
五:悟詩情
過渡句:青山、綠水、孤帆、紅日,好一幅美輪美奐的畫面,短短的幾句詩,卻表達了作者美麗的山水真情。(板書:美麗的山水真情)
師:誰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你從這幅美麗的畫面中看出了什么?
師: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讓我們跟隨著優美的音樂,再次感受這青山綠水帶給我們的享受。
生配樂朗讀。
師:這首《望天門山》早已成為千古佳句,讓我們閉上眼睛,腦海中想象那美麗的畫面,試著背誦一下,讓它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
指名背誦、齊背。
六、 古詩拓展:天門山的青山綠水,讓詩人由衷的熱愛,他寫的《早發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同樣是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出示幻燈片)這兩首詩大家熟悉嗎,誰能有感情的給大家讀一讀。
七、交流展示:展示課前收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八、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九、作業:把這首古詩背給你喜歡的人聽。
望天門山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七言絕句詩寫長江下游的名勝天門山,展現了天門山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
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的內容,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背誦李白的古詩及詩人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李白的詩。
2.播放多媒體資源課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簡介李白。
3.師:李白寫詩比較喜歡用夸張,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膽,豐富,語言非常優美,李白一生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寫了許多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望天門山》。
二、初讀感知,畫出不理解的詩詞,了解詩意。
1.課件出示“望天門山”的圖,讓學生感知。
2.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交流。
4.讀中自悟詩意。
三、品讀全詩,感悟詩情。
1.指名個別讀,小組誦讀。
2.指導讀
3.配音讀
四、背誦默寫古詩,拓展積累。
1. 配樂背誦
2. 默寫古詩
3. 課件出示李白描寫河山的詩
結束語:今天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腳步游覽了雄偉壯麗的天門山,賞析了這首古詩,并且學習了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希望同學們以后多讀這樣的好詩詞,讓我們更多了解感受祖國燦爛的文化。
望天門山教案 篇15
活動目標:
1. 通過欣賞,讓幼兒學會這首古詩,感受詩中的意境。
2. 培養幼兒對古詩文的興趣。
活動準備:
圖片,音樂,圖卡。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出古詩
1.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幅圖,請小朋友看一看,圖上畫了些什么?
2. 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 從前李白老爺爺也到過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聽聽好嗎?
4. 教師朗誦古詩。
二、結合圖片理解古詩
1. 你聽到了什么?(幼兒說一句,師出示圖片)
2. 你還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師解釋難解詞。
三、學習古詩
1. 跟著圖片,變換多種形式朗誦古詩。
2. 幼兒人手一份圖片。
3. 老師想考考小朋友,教師念一句,請你們找出相應的卡片。
4. 變換形式,可以找個好朋友玩這個游戲。
四、聽音樂吟唱古詩,結束活動。
老師這兒還有一段很好聽的音樂,我們跟著音樂來念這首詩,也可以跟著它一起唱,好嗎?
活動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中有三個環節我都運用到了圖片,因為幼兒都是形象思維占主導。活動開始我運用圖片導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把幼兒導入到古詩的教學中去。
在幼兒理解詩歌的環節中,我利用四幅圖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古詩內容,讓幼兒能比較輕松的理解了古詩的含義,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借助于圖片讓幼兒鞏固朗誦詩歌,為最后的古詩吟唱打好基礎。
望天門山教案 篇16
課前唱《趕海》。
師:同學們《趕!烦梅浅勇,我想請同學背首詩怎么樣?誰會背杜甫的《絕句》?(許多學生表示不會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師:真不錯。咱們學了古詩就要記住它。
師:咱們做個游戲,剛才咱們唱了《趕!罚覀儸F在把詩的詞填到旋律中去。誰能用《絕句》的詞來唱唱《趕海》?會嗎?
生:不會。
師:那你來唱《趕!,我來唱《絕句》。(學生唱一句《趕海》,老師唱一句《絕句》)
師:有意思嗎?我們會不會唱《讓我們蕩起雙漿》?(師生一起唱。)
師:用這首歌咱們來填填詞,我們一起把《絕句》的詞填到這首歌里面,老師開頭,你們慢慢跟著哼。(師生一起唱)
師:有意思吧!好!,我們下課再來。
[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拉近了師生距離,還讓學生明白了古詩不但能吟誦還能唱。]
一、 導入
1.引出課題,板書課堂,理解課題。
師:咱們先來認一個字,有點難度,因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嗎?
生:古代人創造的字。
師:刻在龜甲上的?辞宄,這是什么字?(教師板書甲骨文“天”,指導學生觀察分析。)
師:再看這什么字?(教師板書:甲骨文“門”) 生:門。
師:對,你看左邊一扇右邊一扇。(指導學生觀察。)
師:再加一個字,(教師板書:山)讀一讀。 生:天門山。
師:咱們漢字是表意的,就這“天、門、山”三個字,你想一想應該是一座怎樣的山? 生:很高的。
師:你關注了“天”字,那你說的這個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師:“門”那該是……看看門的形狀…… 生:面對面的。
師:左邊一座,右邊一座。那就是….. 生:天門山。
師: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曾經游覽天門山,寫下了《望天門山》。(教師板書:望)
師:什么叫“望”? 生:看。
師:怎樣看才叫“望”? 生:向上看。
師:還有嗎? 生:從高往下看。
師:那叫俯視。向遠處看就是望。
2.學生齊讀課題《望天門山》。
師:一塊兒讀課題。(學生讀課題。)
師:讀出向遠處看的感覺。(學生再讀課題。)
[通過出示甲骨文,引導學生觀察字形,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課題,還使學生體會到漢字具有表意的特點。]
二、 初讀感知
1.學生自讀古詩。
師:李白的《望天門山》描寫了怎樣的景物呢?拿出你們的課文紙,自由讀幾遍。注意字音讀準確,節奏讀清楚,讀完了結合下面的注釋和課文的插圖想一想詩的意思。讀自己的。(學生自讀詩句,教師巡視。)
2.匯報自讀成果,教師相機指正。
師:讀幾遍了? 生:兩遍、三遍。
師:誰能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
師:響亮、大聲地讀,咱們認真聽,聽聽他的字音是不是讀準了。
[對讀的學生和聽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人都有事可做。]
師:比較流暢,再讀讀這詞。 生:中斷、至此回。
師:“至”是翹舌音,“此”是平舌音。(學生跟老師學讀“中斷”、“至此回”)
3.初步指導讀詩。
師:誰再來讀讀這首詩?我們要聽聽字音讀準了沒有,節奏讀清楚了沒有。(請一名女同學讀)
師:聽出她的停頓了嗎?你給了大家很好的提示這叫“二二二一”,老師還有給你提個建議,讀得再慢一點,你跟著老師的手勢來。(學生看老師的手勢讀古詩第一句。)
師:我們一起看老師的手勢讀后三句,感受一下詩的節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師手勢的前面。(全班學生看老師的手勢讀詩句。
[用手勢語這種無聲的語言指導學生讀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師:有味道吧。詩歌讀起來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時,我們有時要重唱,今天我們讀詩就來疊讀,怎么讀呢?你們讀一句,老師依你們的節奏讀后三個字,把握好節奏,我們一起來。(師生合作讀詩)
師:咱們換一下,老師讀一句,你們依著老師的節奏來,老師讀一句,你們重復后面三個字。(師生合作讀詩)
[以這種游戲的形式,將詩的讀法教給了學生。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效果好。]
4.初步了解詩的內容。
師:這詩中有歌,詩中還有畫呢。不信,我們靜靜地默讀一邊遍,這《望天門山》一句一景,是連環畫。下面我們靜靜地默讀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筆圈畫下來。(學生默讀詩,邊讀遍圈。)(指名匯報)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師:有沒有補充? 生:天門、日邊。
師:這叫讀得細致,找得清楚。瞧,詩中就是寫了這些景物,“天門、青山”寫的都是天門山,“楚江、碧水”寫的都是楚江,前三句從不同視角反復寫了天門山、楚江,最后一句寫了遠處的“孤帆、日”,現在我們都是李白,讓我們一起乘著小船去“望天門山”。
三、 精讀感悟
1.學習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 (學生齊讀古詩第一句。)
師:什么叫“中斷”? 生:就是斷掉了。
師:那“中”呢? 生:中間斷了。
師:就是從中間斷了。那我們一起來看看“斷”的小篆寫法。(教師板書“斷”的小篆寫法)
師:中間是一把刀把兩束絲全都剪斷了,右邊是一把鋒利的斧頭,就這個“斷”字,你知道天門山是怎么斷的嗎? 生:劈開的。
師:用刀給劈開的。這就是詩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
生: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