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教案范文(通用13篇)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1
學習重難點:
學習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蘊含的道理。
【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
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送個謎語給你們:天上有一寶,天南地北到處跑,從東看像只鳥,從南看像匹馬,從西看像條狗,從北看像只羊。(學生猜)同是一朵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形狀呢?(引出:從不同的角度看,樣子不同)
2、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一節圖畫課,看看由于觀察角度不同而引起的一場小風波。請翻開11課:畫楊桃。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新的朋友多打幾聲招呼。
3、檢查生字。(你想提醒同學們哪個生字朋友的名字最難叫?)
4、拿起筆,劃出你認為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在小組作個小交流。(匯報——個人讀——齊讀)
二、研讀中心段,輻射全文。
1、小組研讀:老師是針對班里的哪些現象而說這段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走進這節圖畫課去看看,聽聽,然后想想,說說。
2、小組活動,教師巡堂。
3、匯報:講到哪一句算哪一句。
重點品讀的句子:
A、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個人讀——評讀2人——齊讀)
B1、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一二組對三四組讀:你想到了什么?——男同學對女同學說:你想到了什么?)
B2、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C、生1: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生2:倒不如說是五角星吧!師:這幅畫畫得像不像?生:不像!師:它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師:畫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好笑么?生:好—笑!(四人小組練讀——表演讀——師生體會讀)
D、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三四組對一二組讀:你想到了什么?女同學對男同學讀:你想到了什么?)
E、師:現在你看看那楊桃,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生:不……像。師:那么,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師:好,下一個。(四人小組練讀——表演讀——師生體會讀)
F、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師:讀給自己喜歡的同學聽,你想讀給誰聽?你覺得他讀得怎樣?你想到了什么?)
3、小結:學了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請用筆寫下來。)【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先認為別人錯了,要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實事求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做,能使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得到好處,我們要牢記這個道理。】
三、課外延伸。
四、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
2、通過理解教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系,培養學生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4、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所不同。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5、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重點、難點
1、聯系全文內容,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2、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系,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學生自學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出示楊桃實物或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果實嗎?今天,我們要學一篇課文,就與楊桃有關。(板書:畫楊桃)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板書:畫楊桃)
1、齊讀課題。
2、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1)誰畫楊桃?
(2)怎樣畫楊桃?
(3)畫楊桃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
(4)作者為什么要寫畫楊桃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內容
投影出示思考題: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2、利用,聯系上下文理解新詞意思。
3、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來。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指讀生字詞。
2、指讀課文。
本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詞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想當然:憑主觀想象,認為事物應該是這樣。聯系課文內容,父親經常叮囑“我”,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憑主觀想象,畫走了樣。
四、質疑
提出不懂的問題。(常識性問題師生當堂解決。有關課文內容理解的問題師生梳理歸納。)
五、布置作業
l、熟記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由于老師的仔細觀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從而懂得看問題或做事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獨立思考,善于從事物中得到啟發,進行認真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2、練習“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
3、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作者在畫楊桃時發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著一個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名讀。
提問:
(1)這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么?(板書 是……就……不要)
(2)“想當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舉個例子說說什么叫“想當然”?
(3)指導朗讀。
2、學習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讀。
提問:
這兩個自然段講了什么?討論:
(1)第二自然段分為幾層?
(2)找一找哪幾層是回答“我”為什么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重點理解作者為什么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師根據桌上的楊桃講解現在看到的楊桃就象五角星一樣。
②出示投影片,一橢圓形帶棱的楊桃。
③實物演示,讓從不同角度看的學生說出自己看到的樣子。(讓學生親自實踐看一看從不同的角度看楊桃是什么樣子,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
④說出作者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是否還有其他原因?結合父親的話講一講什么是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是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第二個原因。)
讓學生把兩個原因結合起來講。(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學習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讀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討論題:
①開始同學們認為這幅畫畫得怎么樣?后來又有什么變化?
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把有關的句子畫下來。
(2)指導朗讀,注意語氣的變化。
(3)用上“因為……所以……”說一說同學們的認識為什么發生了變化?(進一步明確學生態度發生變化的原因。)
4、學習第七自然段,自由讀這一自然段。
提問:
(l)老師的話里共有幾句話?
(2)前兩句告訴了我們什么?
(3)舉例子說說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樣子不一。(板書角度不同,樣子不一。)
(4)同一事物,當別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時,應該怎樣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別人影響。)
在逐句分析這一自然段的基礎上,再讀并試背誦。
5、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齊讀。
提問:
(1)老師和父親的話哪些地方相似?
(2)為什么說老師和父親的話對我來說一生受用?(板書:一生受用)
(3)父親和老師所講的畫畫上的事。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應當怎么做?(板書要……不要,是……就)
誰能用“要……不要”說一句話?
三、總結全文
1、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先認為別人錯了,要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實事求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做,能使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得到好處,我們要牢記這個道理。
2、齊讀例數第一、二自然段并試背誦。
板書設計:
5、畫楊桃
附:
【詞語解釋】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叮囑、哈哈大笑、審視、嚴肅、半晌、和顏悅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詞語。練習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段。
3能讀懂課文主要內容,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
4繼續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思想教育: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上下文,體會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講的道理。
2.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之間的聯系,體會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質疑導入:
1.齊讀課題。
2.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例:(1)誰畫楊桃?
(2)怎樣畫楊桃?
(3)畫楊桃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
(4)作者為什么要寫畫楊桃這件事?
(二)學生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三)檢查自學。
(四)理解詞義。
1.理解詞義。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五)自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1.指名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知道本文寫的是“我”在圖畫課上將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學們大笑。老師仔細觀察后,肯定了我畫的內容是對的,并講明了道理。
2.讓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句,提出質疑。
(六)作業。
1.寫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讀題導入。
1.齊讀課題。
2.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一句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完整。
例:
(1)“我”在圖畫課上畫楊桃。
(2)“我”在圖畫課上畫楊桃,把它畫成了五角形。
(3)“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師的肯定。
3.提問引入:
“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學們大笑,老師沒有批評,反而肯定了“我”畫的是對的,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仔細閱讀課文,弄清其中的奧妙。
(二)抓住重點,理解內容。
1.指名讓三位同學分三部分朗讀課文。
(1)第1自然段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數第2自然段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這位老師的話同我父親講的是那么相似,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誨?什么叫受用?
(2)老師講的是什么話?父親講的又是什么話?
(3)指名回答后,引導提問:為什么老師和父親教誨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讀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2)這是誰在什么時候對“我”說的話?(這句話是父親在“我”讀小學四年級初學畫畫時,經常叮囑“我”的話。)
(3)經常“叮囑”是什么意思?(“叮囑”是再三囑咐的意思。經常叮囑說明父親不止一次地這樣教導“我”。)
(4)指名讀句子。
(5)“想當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畫走了樣?”(“想當然”是憑主觀想象,認為事情應該是這樣。“畫走了樣”是指畫出來的圖形和原來的實物不一樣。”)
(6)父親為什么告訴“我”不要“想當然”?(父親告訴“我”,“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否則就會把東西“畫走了樣”,失去了原物的本來面目。)
(7)讓學生說說自己理解父親這番話的意思。
4.讓學生自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想圖畫課上“我”畫的楊桃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會畫成這個樣子?
(1)讓學生依照課文內容回答。
(圖畫課上“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個五個角的什么東西。“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
(3)指名讀句子后,討論:為什么圖畫課上作者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呢?(因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講桌上那兩個楊桃的一端正對著“我”。所以“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樣子。)
(4)作者為什么沒有按照他平時看到的楊桃的樣子畫?讓學生聯系上文父親的叮囑,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從小父親就教育“我”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所以“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
(5)看了“我”的畫,同學們有什么反映?老師又是怎么做?怎么說的?同學們哈哈大笑,老師先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后讓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觀察,最后和顏悅色地講明道理。
(6)老師是怎么說的?指讀這段話。
(7)讓學生想一想這段話共有幾句?
(8)讓五位同學分別讀句子,說句意。
(9)讓學生默讀這段話用“‖”號給這段話分層。
(10)討論:這段話可以分為幾層?(分兩層)
第一層(1~2句):用具體事例說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
第二層(3~4句):教育學生不要譏笑別人,要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樣
的就畫成什么樣。
(11)這兩層之間是什么關系?(因果關系)
(12)老師的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不要隨便譏笑或否定別人,要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問題,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5.老師在這樣做,這樣說的時候表情有什么變化?
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老師神態的詞語。
審視 嚴肅 和顏悅色
什么是審視?老師審視之后表情為什么變得嚴肅了?
(審視是仔細周密地查看,說明老師看得很認真。看后他發現“我”明明畫得很準確,但別人卻說“不像”。這種現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變得嚴肅了。經過“半晌”認真思考,老師和顏悅色地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三)回顧全文,聯系實際。
談話引導:父親和老師的教誨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讀了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讓學生聯系實際談收獲。
(四)總結全文。
(五)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4
一、談話引入
二、講讀課文。
1、從課文第3部分入手,達到牽動全文之目的。
(1)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誨一定是使作者終生不忘的。是誰的教導使作者終生不忘呢?
(3)請同學們找出父親與老師的話輕聲讀一讀。自己體會一下相同點是什么。
2、學習課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父親的話。
(2)齊讀并思考:父親的話有幾層意思?每一層各說的是什么意思?
(3)小結
3、學習課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師說的話的第一層意思。
(1)指名讀課文中倒數第2自然段老師說的一段話。
(2)老師說的這段話共有幾句?
(3)引導分析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前三句話的意思。
A、第一句說大家對楊桃都非常熟悉,能說明什么呢?
B、第二句話中的但是在這段話中起什么作用?
C、第三句話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別像。)有時候指什么時候?
D、這三句話以畫楊桃為例,要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小結:
(4)齊讀老師說的前三句話,加深理解。
4、講讀課文第2自然段。
(1)作者在一次圖畫課上,就把楊桃真的畫成了五角星的樣子,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個意思?(指名讀)
(2)作者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個原因是什么呢?這能說明什么?也就是前面學的老師說的哪句話?
(3)楊桃畫成五角星的第二個原因又是什么呢?
(4)小結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5
聽了三年級語文課“畫楊桃”后,我仔細學習了教師用書,還在網上看了兩節本課的視頻,現記下學習所得。
一、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趙老師講的這節課是第二課時,我們首先應該明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重難點是什么。先來看看這課的總目標:
根據以上學習目標,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 學習理解父親與老師的話,懂得做人的道理。背誦課文中老師說的那段話。
從教師用書上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二、找到重點詞句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去突破:
1、重點詞語:正如老師的板書:
父親:叮囑 不要想當然 走了樣
老師:嚴肅 和顏悅色
我: 認認真真 老老實實
“不要想當然、走了樣”可以讓學生說自己的理解;“叮囑”除了讓學生說以外,還可以讓學生用叮囑的語氣去讀父親的話,以理解課文內容。
“嚴肅”,教師可以問:老師的神情為什么變得嚴肅起來?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原因,從而理解課文內容;“和顏悅色”也是通過讓學生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老師和同學們的對話,因為老師發現同學們已經認識到自己錯在哪里了,所以“和顏悅色”起來。
“認認真真、老老實實”,老師可以用一組對比句子讓學生理解:
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我認真地看,老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讓學生讀、體會、比較
2、 重點句子:一是老師和學生的對話:
老師看了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后回到講臺,舉起我的畫問大家:
“這幅畫畫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于是,老師請這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對第一個坐下的同學說:“現在你看看那楊桃,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這段教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師生分角色讀,體會兩次不同的語氣和態度。第一次學生回答“不像!”“像五角星!”是堅定的、肯定的。第二次學生回答 “不……像。” “像……五……五角星。”是尷尬的、慚愧的、吞吞吐吐的。
②根據標點符號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課文內容。第一次學生回答“不像!”“像五角星!”后面是感嘆號,帶有對“我”的嘲笑。第二次學生回答 “不……像。” “像……五……五角星。”中間有省略號,后面是句號。省略號說明了學生對自己嘲笑“我”的慚愧,知道自己錯了,所以回答時吞吞吐吐。
二是老師的話:
老師讓這幾個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顏悅色地說:“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
這里可以讓學生先讀,然后劃上你認為老師說的話中最重要的部分。這樣就會有學生劃“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從而教育學生無論做什么事或看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還有的學生會劃“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從而教育學生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還有的學生會劃“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這里可以借用蘇軾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老師的話。
三、父親和老師的話可以放在一起學習。
父親的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老師的話:“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
① 讓同學找,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哪句相似?
② 這兩句話都告訴我們道理?(要實事求是)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有不同的結果的道理。
一、導入
1、看,這就是楊桃,你了解它嗎?通過觀察你知道了什么?快看看書后的資料袋里還有介紹呢。
2、像這樣的詞語組合,前面一個是表示動作的詞,后面一個是表示事物名稱的,你還能說幾個嗎?
3、(課件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齊讀。
4、老師和父親都是怎么說的?快速默讀課文,把它做上記號。分別指名2生讀。
5、快速默讀這兩段,思考父親和老師的話哪里相似?(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誰能否用八個字概括?(指名,板書:是什么樣, 畫什么樣)
二、精讀課文
1、學習第2自然段
(1)文中的“我”是否也這樣做呢?那里可以看出來?(第2自然段)
(2)父親告訴“我”“是什么樣,畫什么樣”,而我看到的楊桃是什么樣子的?自己讀讀第2自然段。(圖片+文字,指畫)“我看到的……東西。”
(3)當我看到楊桃和我平時看到的完全不像,我是怎么做的?快速默讀第2自然段,找出最重要的八個字。(指名,板書: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2、學習3—自然段5
(1)我遵照著父親的叮囑“是什么樣,畫什么樣”,“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畫,可是(引讀:當我把這幅畫交出去的時候,……卻哈哈大笑起來。)
(2)他們在笑什么?
(3)這是一種什么語氣的笑?(嘲笑的語氣)
3、學習6—17自然段
(1)這時老師是怎么做的?(第6自然段)什么叫“審視”?
(2)讀6—17自然段老師和同學的對話,這里有兩組對話,看看自己能否讀好?
(3)看看它們的字,你有什么發現嗎?(字一樣,標點不一樣)它們所表達的意思一樣嗎?不管一樣還是不一樣,你們再自己先好好讀讀6—17自然段,特別注意老師的態度變化,讀了以后你肯定會有發現的,讀好了以后也可以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4)練習朗讀對話:
a、現在我來看看你們讀懂課文了沒有,我來當老師,你們當學生,讀第一組對話。
b、這時老師的神情發生了什么變化?(變嚴肅了)為什么變嚴肅了?
c、老師半晌才說話,這半晌時間里老師在想什么?(指名回答)是啊!我畫楊桃畫成了五角星是因為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看楊桃樣子也是不一樣的。(視頻演示楊桃)
d、于是,老師請這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請一個同學讀第一個坐下的的同學的話,我還是當老師,看看他讀懂課文了沒有。(指名)你讀的時候心理在想什么?(不應該……)
這個同學懂了,那下一個呢?(指名讀)他也懂了,你呢?(指名讀)那全班呢?(齊讀)
4、這時老師的態度變得和顏悅色了,你們再去讀讀老師的話,看看你又讀懂了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樣子也就不一樣)
三、延伸
(1)你們平時在上美術課畫畫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呢?
(2)這時,我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詩人寫廬山,就寫到了從不同角度看,廬山的樣子就不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老師的話不僅對他的學生,對你們,對我也很重要,讓我們把這番教誨記在腦子里吧!
教學反思:
整篇課文的內容安排得很緊密,整堂課內容設計的比較豐富,整篇課文已經體會了大半,但是沒有寫字的時間了。總結原因是:1、提高了課堂的節奏,朗讀的指導更有效,沒有利用反復讀來練習,而是在體會了課文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再進行朗讀,這樣既可以幫助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可以節省課文朗讀的時間,可以做到事半功倍。2、因為忘記讓孩子預習課文了,所以在字詞的朗讀上,很多孩子都出現了問題,如:叮囑、半晌、教誨。所以要提高課堂的效率所以課前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整節課孩子們的課堂參與很不平均,從老師和學生兩方面來分析,我覺得自己在調節上情緒比較飽滿,能夠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熱情,但是在對待一些比較容易分心的同學缺少一種理性的提醒,在對學生進一步的深層次的引導上,也缺少一種比較激勵性的語言。可能一句話換種順序說出來,就能得到不一樣的效果,所以在教學語言上還要再做到精益求精。這幾天,淳淳和陳璇被我鼓動的差不多了,但是我的鼓動對于一小部分孩子很有作用,但是還沒有形成輻射面,不能讓更多的孩子動起來,所以這樣的工作比較單一,而且比較費力。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7
教學目的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果,使學生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過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系,學生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用“嚴肅”、“熟悉”造句。
4.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全文內容,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2.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系,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
教學思路: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要求,達到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及學習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的目的。通過指導預習,初讀課文了解文章梗概。通過第1課時細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學習生字新詞。通過第2課時講讀、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果,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學習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通過第3課時的鞏固練習,進一步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
教學時可采用從課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親的話,再圍繞一節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重點分析老師說的那段話。在讀懂這段話的基礎上,把句子與句子聯系起來,理清這段話的層次,弄懂這段話的主要意思,領會其中所說的道理。
教學用具:
楊桃的實物或模型與掛圖,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課前預習:
1.根據課題,初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當你們看到29課《畫楊桃》這個題目時,會產生什么想法呢?課文是寫誰畫楊桃?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畫?怎樣畫的?畫得像不像?
2.劃出文中的生字詞,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記憶。3.熟讀課文,解疑設疑。
這篇課文的作者就將楊桃畫成了五角星,不僅沒有受到批評,反而得到了肯定,這是為什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楊桃的實物或掛圖,引導學生描述,并加深對楊桃的認識。
2.聯系預習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二、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知道文章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讀思考討論:“我”(作者)照實把楊桃畫成像五角星可笑嗎?
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辨析“我”、“同學們”及“老師”說話時不同的語氣、語調,并注意生字的發音。
5.齊讀課文。
6.思考(也可同桌討論):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這篇課文寫的.是“我”小學四年級一次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
7.以問促讀,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哪些段落是寫在一次圖畫課上發生這件事的?(從第2自然段到倒數第2自然段)(這是文章描寫最細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點部分)
(2)開頭第1自然段,寫的是什么?(講父親怎樣教“我”學畫。)(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什么?(講父親和老師的話使“我”一生受用。)(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結:通過上面的閱讀和練習,我們清楚地知道這篇文章由三部分構成,且屬“總——分——總”式結構。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點。
三、細讀課文,在語言環境中識字、解詞,(也可根據預習情況,對生字詞做一強化)。
1.指名讀課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叮囑:再三提醒、囑咐的意思。
想當然:指不顧實際情況,只根據自己腦子里的印象下判斷。
走了樣:失去原來的樣子。畫走了樣:畫的和本來的樣子不同。
小結:從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畫的嚴謹態度是父親嚴格要求,多次教誨的結果。
2.分角色讀讀課文的第2部分。
(1)選擇一名學生讀旁白,另外一名學生讀同學甲,一名學生讀同學乙,其余學生讀“大家”的話,教師讀“老師”的話。
(2)教師將這部分出現的生字板書在黑板上,并指名讀一讀它們所在的句子,達到正音、解義的目的。“審”(shěn)“晌”(shǎng):翹舌音。“肅”(sù):平舌音。筆順:■(共8筆)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擬聲詞。本課指放聲大笑時發出的聲音。
3.指名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誨”:四聲(huǐ),字義是教導、誘導。受用:得到益處。
一生受用:就是對自己一輩子都有幫助、都有好處。
4.抽讀生字新詞卡片,識記生字。
5.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詞義,進一步熟悉課文。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細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學習了生字新詞;這節課我們要通過精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弄懂為什么作者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后沒受到老師的批評,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有哪些相似之處。他們的話為什么能使作者終生受益呢?(也可根據班級具體情況,讓學生自己把在預習中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二、講讀課文。
1.從課文第3部分入手,達到牽動全文之目的。
(1)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從“一生受用”這個詞中,我們能不能估計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大約是什么年齡?(大約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從“使一生受用”這個詞還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憶的手法,寫了發生在小學四年級一節美術課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誨一定是使作者終生不忘的。是誰的教導使作者終生不忘呢?(是“老師”和父親的話。)他們講的內容一樣嗎?從哪個詞可以看出?(從“是那么相似”這個詞中看出的。他們講的內容一樣。)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辭詞“那么”怎樣理解?(特別、十分)
②請同學們找出父親與老師的話輕聲讀一讀。自己體會一下相同點是什么。
2.學習課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父親的話(出示寫有父親話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齊讀并思考:父親的話有幾層意思?(兩層。)
每一層各說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層是說應該怎樣做,即要認認真真地去觀察所要畫的一件東西,畫時要按觀察到的樣子老老實實地去畫;第二層意思是說不要怎樣做。即不要不顧看到的實際情況,只根據自己腦子里對事物的印象下判斷,把畫畫得與實際觀察到的樣子不同,因為這樣是學不會畫畫的。)
小結:父親從正、反兩方面講了畫畫時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的道理。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父親對作畫很有研究,是作者學畫的啟蒙老師。他的話不僅使作者在學畫畫時受益,而且影響到作者一生的為人處事,即:無論畫畫還是處理其他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
3.學習課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師”說的話的第一層意思。
①指名讀課文中倒數第2自然段“老師”說的一段話。(出示寫有“老師”話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師”說的這段話共有幾句?(五句。)
③引導分析“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前三句話的意思。
A.第一句說大家對楊桃“都非常熟悉”,能說明什么呢?(說明作者及他的同學都是楊桃故鄉的人;他們都非常清楚楊桃的外形。)
B.第二句話中的“但是”在這段話中起什么作用?從這句話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詞轉到了問題的另一個方面,也就是觀察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一樣。)(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回想起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每一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形狀也不一樣。”既然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形狀都不一樣,更何況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條棱這一明顯特征的楊桃呢。)
C.第三句話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別像。)“有時候”指什么時候?(指恰巧面對楊桃底部這一觀察點來觀察的時候。)
D.這三句話以畫楊桃為例,要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說明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樣子。)
小結:“老師”的前三句話,緊緊圍繞畫楊桃這個例子,說明: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樣子。明確地指出換一個角度看,楊桃根本不像楊桃了,還真像個五角星,肯定了“我”觀察仔細認真。書中的第一幅插圖,就是同一個楊桃,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兩種樣子。其中一種樣子還真像五角星。(板書:看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④齊讀“老師”說的前三句話,加深理解。
(2)講讀課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圖畫課上,就把楊桃真的畫成了五角星的樣子,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個意思?(指名讀)(板書:我畫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幾個?(兩個。)第一個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這能說明什么?(說明作者看楊桃的角度既與其他同學不同,也與自己平時看楊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學的“老師”說的哪句話?(看投影讀一讀。)
③作者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第二個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的結果。)
④指導學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圖。
小結:作者把楊桃畫成像五角星的樣子,有兩個原因。但第二個原因是最主要的。“認認真真地看”說明他不憑想當然,既相信實際,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實實地畫”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囑那樣去畫。
(3)導讀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幾個同學”看到作者的畫為什么哈哈大笑?(認為作者畫的根本不像楊桃。)
②課文中寫了兩個學生的兩句話。一句末尾用了問號,另一句用了嘆號,表示的意思一樣嗎?(一樣。)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嗎?(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表明作者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陳述句,表達的語氣變了沒有?
B.指導學生朗讀這兩句話,要讀出嘲笑和嘰諷的語氣。
③“有幾個同學”看了作者的畫“哈哈大笑”,(板書:同學哈哈大笑)說明什么?(說明他們一是沒有考慮到作者看楊桃的角度,二是自以為對楊桃已十分熟悉。)
(4)講讀課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師”聽了“幾個同學”的議論,又看了作者的畫,與“這幾個同學”的態度一樣嗎?他先是怎樣做的?其中有一個詞語,請找出來。(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講桌上的楊桃。)“老師”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審視”?(“老師”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從“我”看楊桃的角度進行觀察,據此判斷“我”畫得是否準確。)(板書:老師審視)
②“老師”審視了之后,為什么沒有直接告訴大家畫得像不像,而是舉起作者的畫去問大家像不像?(“老師”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從他親自“審視”的做法上,悟出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結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聽了學生的回答,“老師”的態度變得怎樣了?(嚴肅起來。)為什么要變呢?(發現作者明明畫得很準確,但全體同學們卻說“不像”,這種現象引起“老師”的深思,他意識到不僅是“幾個”而且是大多數同學還不懂得作畫的起碼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學思想對待事物。)從文中的哪一個詞能看出“老師”嚴肅的神情延續了很久?(半晌。)(“半晌”是過了好大一會兒。也可以說明老師對于如何處理這件事,認真地進行了考慮。)他是怎樣考慮呢?(先摸清認為把楊桃畫成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8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自學生字、詞,指導規范書寫。
教學工具: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楊桃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果實嗎?(同學回答,出示課后資料袋里的文字解釋)。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與楊桃有關的課文《畫楊桃》。生齊讀課題。
3、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1)誰畫楊桃?
(2)怎樣畫楊桃?
(3)畫楊桃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呢?
(4)作者為什么要寫畫楊桃這件事?
4、(出示課件)范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
1、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要示讀準生字字音,通過并聯系下下文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學生自讀課文)
2、檢查學生自學生字詞的情況。(課件出示詞語)
叮囑前排靠邊準確審視講臺神情嚴肅
半晌輪流和顏悅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誨
生字推火車讀,小組比賽讀。
3、生字詞大家認的很好,我們再來看看詞語理解的情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教師引導規范表達)(課件出示)
想當然嚴肅教誨和顏悅色
審視熟悉受用
三、再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大家剛才認識了生字,理解了詞語,讀起課文來肯定比剛才讀的好,咱們再來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寫的是一件什么事?(學生回答)課文中圖畫課上的事從哪兒開始到那兒結束?(老師引導,學生回答)這篇課文分為幾部分?(根據學生的回答學習下面每一部分。)討論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親教我畫畫時叮囑我要按事物本來的樣子畫。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圖畫課上我將楊桃畫成五角星,被同學取笑,老師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親和老師的教誨是我一生受用。
2、課文內容咱們這節課就學到這兒,大家來齊讀課文。
四、指導書寫。
大家來看看本節課要會寫的字,那些字較容易寫錯,和老師一塊兒來學習學習。把容易寫錯的地方老師強調。學生書寫,老師巡視。
五、課外作業。
1、摘錄老師與父親說的相似的話。
2、造句。
不像而像
不要要
是就
和顏悅色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9
教學目的:
1、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所不同,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2、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練習“不像……而像” “不要……要……”寫句子。
3、 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二、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三、學習本課生字詞。
1、 讀準字音。
2、 記憶字形。
3、 理解詞義。
四、鞏固練習。
1、 讀生字,口頭組詞。
2、 讀課文,練習按內容分析,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理解第一部分內容。
1、 讀第一自然段,這段講的是什么?
2、 讀父親的話,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二、理解第二部分內容。
1、 在圖畫課上,老師讓我們畫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兒?有什么感覺?
2、 從哪些詞語看出,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3、 當我交出去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們的態度各是什么樣?
4、 老師的神情有什么變化?
5、 讀老師說的話,看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6、 讀讀老師和父親的話,從中懂得了什么?
三、理解第三部分內容。
1、 這一段講了什么?
2、 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拓寬思路。讓學生來介紹。
四、總結全文。
五、指導背誦課文。
六、教學心得: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所不同,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2、繼續練習復述課文。
3、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叮囑、審視、和顏悅色、教誨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復述課文,體會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出示書中的兩段對話,研究有感情朗讀。
(一)、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二)、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學生練讀。
2、指名讀,師生共評議。
3、從這兩段話中你讀懂了什么?(前面說得肯定,后面比較猶豫)
引入:這兩段話是從畫楊桃這片文中節選的(揭題),同學們體會得對嗎?讀得對嗎?又為什么會有這么兩段相似的對話呢?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讀,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讀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讀通課文,讀準生字。
4、小組交流。
三、三讀課文,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理清思路,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說,師生討論)
4、說說段落大意。
四、再次研讀兩段話語。
第二課時
引入:上節課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寫畫楊桃這么一件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懂課文,進而復述這部分內容。
一、復習學習提示
1、師問:怎樣復述課文?(指名回答)
2、既然復述時要抓住重點詞句,那么我們就先來找出重點詞句讀一讀,理解意思,再進行復述。
二、研讀課文,理解句子
1、學生自由朗讀,圈圈點點劃劃寫寫。
2、小組交流意見。
3、全班交流,重點理解
A、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
(3)、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B、同學們怎么笑
(1)、有幾個同學看見了,卻哈哈大笑起來。
(2)、有幾個同學搶著答道,同時發出嘻嘻的笑聲。
C、老師怎么做的
(1)、老師看了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臺上的楊桃,然后回到講臺,舉起我的畫問大家
(2)、老師的神情變得嚴肅了。老師讓這幾個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顏悅色地說
(讓學生從中懂得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所不同)
三、練習復述課文
1、學生自由準備說一說
2、小組互說,選好參賽者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抓住重點詞句的朗讀理解,引導學生了解由于老師的仔細觀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從而懂得看問題或做事都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進一步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獨立思考,善于從事物中得到啟發,進行認真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2、完成相關的作業。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理解重點詞句,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明白老師通過練習畫楊桃的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難點:
1、聯系課文內容,懂得老師和父親所講的道理。
2、理解“我”從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楊桃的樣子。
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課件出示課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畫楊桃》,齊讀課題。
2、談話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一次美術課上,作者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學們的嘲笑,那么我為什么會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呢?老師又是怎樣對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重點來研究上節課提出的這兩個問題。
二、學習第1、2自然段。(找原因)
1、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剛才的第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會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用“~~~~”劃出有關句子,再認真讀讀。
2、集體討論交流:
(1)我為什么會把楊桃畫成五角星?
指名說——指導朗讀
(2)我是怎樣畫楊桃的?
課件出示句子:“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指名讀——體會——再讀——用幾個詞概括(師板書:我的畫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3)我為什么會這么畫呢?(引入學習第1段,體會父親的話的含義)
課件出示父親的話: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指名讀——理解體會——指導朗讀——也用幾個詞概括(師板書:父親的話是什么樣畫什么樣)
三、學習第13—18自然段。(明結果)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13—18自然段:
(1)、讀:小組內用平時喜歡的方式讀。
(2)、議:老師怎么做?怎么說?“——”劃出有關句子再認真讀并談體會。
(3)、做:完成《作業本》第4題,小組內交流檢查。
(4)、說:每個小組派代表準備發言。
2、討論交流:
(1)老師是怎么做?怎么說的?
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隨機組織學習。
課件出示學生的變化理解: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五角星。”
(指導朗讀——體會)
(2)老師還怎么說?
課件出示句子:“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
這段話中哪句話給你的啟發最大?為什么?
引導理解:
【1】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2】角度不同,樣子也就不同。(自己站在教室中間演示、看課件上楊桃圖片)
【3】說一說。(課件出示:“當我們看見別人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
指導朗讀——再用幾個詞概括(師板書:老師的話是什么樣畫什么樣)
四、總結提升。
1、看作者長大后的資料:(課件出示)
2、聽了這些,你又有什么體會?
3、再讀課文中父親和老師的話!(課件出示、齊讀)
4、總結提升:我們從畫楊桃中跳出來,今天所講的道理可用一個什么詞來表示?(隨機板書:實事求是)
五、寫格言。
導入:通過這堂課的討論交流,我們真是深有啟發,讓我們拿起筆把我們心里最想說的,感受最深的用一句話寫下來,作為我們的格言。(有困難的同學可以摘錄課文中的語言作為格言)
1、學生寫話。
2、集體交流。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叮囑、哈哈大笑、審視、嚴肅、半晌、和顏悅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詞語。練習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段。
3.能讀懂課文主要內容,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
4.繼續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聯系上下文,體會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講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之間的聯系,體會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質疑導入
1.齊讀課題。
2.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二)學生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三)檢查自學。
(四)理解詞義。
1.查字典理解詞義。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五)自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1.指名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知道本文寫的是“我”在圖畫課上將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學們大笑。老師仔細觀察后,肯定了我畫的內容是對的,并講明了道理。
2.讓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句,提出質疑。
(六)作業。
1.寫詞語。
2.熟讀課文。
《畫楊桃》教案范文 篇13
一、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老師說的一段話。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有不同的結果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學習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蘊含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學習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蘊含的道理。
四、教學用具:楊桃模型 課件
五、教學方法:啟發式 討論式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1課《畫楊桃》(板書)這篇課文。1、誰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預習中又發現了什么問題?同學們預習得真認真,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學習課文好么?
(二)、新授
1、美術課上“我”怎樣畫楊桃的呢?請同學們自瀆課文第二自然段,把“我”畫楊桃的句子找出來,認真讀一讀,想一想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1)、指名讀,談體會。
(2)、(出示)句子
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我認真地看,老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3)比較句子,哪句更好,為什么?
(4)、讓我們把“認認真真”“老老實實”送回句子中,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好嗎?
a、大家先自己練一練。
b、指名讀,師指導。
c、齊讀。2、小作者為什么“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呢?
(1)、指名回答。
(2)、(出示)父親的話
“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a、 從父親的話中,你讀懂了什么呢?用四字詞語概括就是爸爸讓他畫畫的時候要“實事求是”(板書)
b、如果你是父親,你會用怎樣的語氣叮囑我呢?誰來讀一讀。
3、我遵從父親的教誨,認真地看,老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可是當同學們看到我的畫時,他們又是怎樣表現的呢?默讀3—12自然段
(1)、同學們看到我畫的楊桃時有什么反應?是怎樣一種笑?能讀出這種口氣嗎?
(2)、(出示)句子
“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
“倒不如說是五角星吧!”
a、 自己讀一讀。b、指名讀一讀。
c、 齊讀。
4、老師和同學們態度一樣嗎?老師的神情是—嚴肅(板書)老師的神情為什么變得嚴肅了呢?
(1)、同桌說一說。
(2)、指名說一說。
5、老師的神情是嚴肅的,同學們是嘲笑的,我們來分角色讀讀這段好不好?
(1)、組內分角色讀一讀。
(2)、小組展示。
6、當老師請同學們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觀察完之后,還嘲笑我嗎?此時他們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從哪兒體會出來的?自讀13—18自然段。
(1)、指名說一說。
(2)(出示)句子
“不……像。”
“像……五……五角星。”
a、 說說原因。
b、指導朗讀。
(3)、(出示)前句進行比較
“不像!” “不……像。”
“像五角星!” “像……五……五角星。”
a、 比較句子,你發現了什么?
b、總結:祖國的語言文字多么神奇!不同的標點符號就能表達不同的心情。
7、看到同學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此時老師的神態還嚴肅嗎?此時是—和顏悅色(板書)
“和顏悅色”是什么意思?
(1)、(出示)句子
“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
“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a、 老師的話和父親的話有什么相似之處?
b、誰愿意來當小老師和顏悅色地讀讀父親的話,告訴大家這個道理。
c、 讓我們把老師的話背誦下來,牢記在心吧。
d、檢查背誦。
8、作者把父親和老師的教誨牢記在心,一生受用。那父親和老師單單是在說畫畫要實事求是嗎?
(1)、指名說一說。
(2)、師總結:是呀,不單單是畫畫要實事求是,我們做人,做任何事都應該實事求是,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取得成功!
9、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老師、同學、還有那個畫畫特別認真的“我”,也了解了發生在他們中間的故事,現在你想不想對他們說些什么?選擇其中一個人物,對他說幾句話吧。
(1)、指名說一說。
附板書設計
11、畫楊桃
“我” 認認真真 老老實實
同學們 嘲笑 羞愧
老師 嚴肅 和顏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