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最新端午粽教案(精選10篇)

最新端午粽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26

最新端午粽教案(精選10篇)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1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教學目標:

  1、認識“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等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

  2、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課前準備

  1.制作多媒體。(教師)

  2.預習生字,做字卡。(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1)師生共同欣賞視頻,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

  (2)導問:說一說在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里,人們都會做什么。

  預設1:我們家人會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預設2:我們家人會起早去山上采艾蒿葉、掛香囊。

  預設3:還有一些地方舉辦端午節賽龍舟活動……

  (3)教師追問: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有包粽子的習俗。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和大家說一說,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預設:水果粽、豆沙粽、紅棗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種粽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粽子,這節課我們就走進《端午粽》,來共同品味一下課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設計意圖:端午粽對孩子們來說并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粽的了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詞

  1.自由朗讀課文。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學生認讀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復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檢查,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并說說自己是怎么記憶這些生字的。

  3. 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1)游戲環節:我是讀詞王。

  (2)多媒體出示生詞: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

  (3)以小組為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并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

  (4)齊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通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設計游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三、再讀課文,練習書寫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2.指名學生逐段匯報朗讀,把句子讀通順。

  3.教師指導學生多種方法朗讀。

  (1)出示朗讀要求。

  ①說一說課文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

  ②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并讀給同桌聽。

  (2)學生按照要求朗讀課文。

  (3)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把長的句子畫出停頓。

  4.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葉。

  (1)出示:箬竹葉的圖片。

  (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

  (3)多媒體出示生字——葉,看圖學習生字。

  (4)師生共同書寫生字,比一比誰寫得工整、漂亮。

  5.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真。

  (1)觀察生字結構,總結書寫規律,學習書寫。

  (2)巧記生字:筆畫中橫最多,中間三橫才封口。

  6.研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師提出問題: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2)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朗讀好課文。

  2、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積累"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中午分開葉子大米節日

  2、指名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聽寫字詞,觀察圖片,回憶課文內容,盡快進入到課堂中。

  二、品讀課文

  1、品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讀了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外婆總會煮好了盼我們回去)

  (3)從"一到總會盼著"你體會到什么?(外婆濃濃的愛)

  (4)指導朗讀,讀出外婆端午節的期盼。

  2、品讀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讀一讀,讀好長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來怎么樣?誰來讀讀相關的句子。(指名讀)

  課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①你能把表示顏色的詞圈出來嗎?你有什么感覺?(美)

  ②我們來欣賞一下吧。【課件出示粽子的圖片】

  ③美美地讀一讀這句話吧。

  (3)這粽子不僅看起來好看,聞起來也很香,從哪兒能看出來?

  課件出示:

  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你覺得這清香是什么樣的味道?(箬竹葉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棗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說個句子嗎?(我一回到家就寫作業)

  (4)現在來看看粽子吃起來味道怎么樣?(又黏又軟,十分好吃!)

  課件出示:

  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學們,你們吃過的粽子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課件出示:

  看起來——美

  聞起來——香

  吃起來——甜

  (5)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香甜。

  3、品讀第3自然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

  課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

  (2)讀讀這句話,你覺得文中哪兒寫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兒又寫出了花樣多?

  (第2自然段寫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話寫了花樣多)這樣的句子就叫過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幾種?這幾種你都吃過嗎?

  【課件出示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的圖片】

  課件出示: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4)仔細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么?(外婆不僅勤勞能干,而且質樸大方)

  (5)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花樣多,讀出外婆的勤勞能干、質樸大方。

  4、品讀第4自然段。

  (1)自讀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課件出示:

  "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同學們,你知道屈原是誰嗎?

  【課件出示屈原相關圖文資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創造出新體詩"楚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于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3)據說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設為端午節,并在這一天互相贈送粽子作為禮物。現在你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了嗎?

  (4)原來,這小小的粽子,不僅包含著外婆的愛,還寄托著我們中國人這么豐富的感情,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第4自然段吧。

  【設計意圖】逐段分析文章,可以從多角度把握內容,包括文章的結構、文章的內容、還有涉及課本之外的知識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總結拓展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品嘗"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我們還知道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認識了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是收獲多多。讓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吧。

  2、你還知道我們國家有哪些傳統節日嗎?你能說說這些傳統節日都有什么習俗嗎?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習俗:熬年守歲。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八(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九月初九;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習俗:賞月。

  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設計意圖】總結端午節的來歷,同時拓展我國傳統的節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掌握文章內容、掌握傳統節日,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四、課堂練習

  插入動畫"端午粽節日與美食"。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跟父母交流我國的傳統節日。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3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認識生字卡片。

  2.聽寫生詞。

  二、學習課文,感悟內容

  1.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1)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別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子還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2)指名讀第3自然段。

  (3)指名說說這一段主要寫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書:花樣多。

  (5)練習用“除了……還有……”說話。

  (6)總結: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樣多,還叫我們帶回去給鄰居吃,看來,外婆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善良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啟發談話:人們端午節吃粽子為了什么呢?

  (2)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關屈原的資料。

  三、課文拓展,指導書寫

  1.總結交流。

  (1)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人呢?

  (2)課件出示屈原資料,了解其生平,以及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2.拓展交流。

  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鄉端午節習俗資料,并和課文內容相對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導生字“真、分、豆”書寫。

  (1)課件演示“真、分、豆”筆順。

  (2)認讀3個生字。

  (3)觀察三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導書寫。

  四、布置作業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

  2.布置作業。把在本課中收集到的詞語放在你的詞語庫里。課外了解我國還有哪些傳統節日。

  五、板書設計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樣:多

  意義:紀念屈原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4

  活動目的

  通過本次班會,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動過程

  導入:

  1、全體起立:唱中小學生守則之歌

  2、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3、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簡介

  1、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二、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A、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1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C、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三、端午節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

  1、賽龍舟

  2、吃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

  3、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壓邪。

  四、端午賽詩會

  《五月五日》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經沉在江底死去,楚國百姓哀嘆再也不能見到他的容顏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尋他死后的遺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碧綠的沅湖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端午》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從何而來?前人傳說是為了楚國大夫屈原

  2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笑泊羅空自浩浩蕩蕩,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五、談感受,激發情感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六、總結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5

  《端午粽》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朗讀好課文。

  2.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積累"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中午分開葉子大米節日

  2.指名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聽寫字詞,觀察圖片,回憶課文內容,盡快進入到課堂中。

  二、品讀課文

  1.品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讀了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外婆總會煮好了盼我們回去)

  (3)從"一到""總會""盼著"你體會到什么?(外婆濃濃的愛)

  (4)指導朗讀,讀出外婆端午節的期盼。

  2.品讀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讀一讀,讀好長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來怎么樣?誰來讀讀相關的句子。(指名讀)

  課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①你能把表示顏色的詞圈出來嗎?你有什么感覺?(美)

  ②我們來欣賞一下吧。【課件出示粽子的圖片】

  ③美美地讀一讀這句話吧。

  (3)這粽子不僅看起來好看,聞起來也很香,從哪兒能看出來?

  課件出示:

  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你覺得這清香是什么樣的味道?(箬竹葉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棗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說個句子嗎?(我一回到家就寫作業)

  (4)現在來看看粽子吃起來味道怎么樣?(又黏又軟,十分好吃!)

  課件出示:

  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學們,你們吃過的粽子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課件出示:

  看起來--美

  聞起來--香

  吃起來--甜

  (5)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香甜。

  3.品讀第3自然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

  課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

  (2)讀讀這句話,你覺得文中哪兒寫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兒又寫出了花樣多?

  (第2自然段寫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話寫了花樣多)這樣的句子就叫過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幾種?這幾種你都吃過嗎?

  【課件出示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的圖片】

  課件出示: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4)仔細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么?(外婆不僅勤勞能干,而且質樸大方)

  (5)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花樣多,讀出外婆的勤勞能干、質樸大方。

  4.品讀第4自然段。

  (1)自讀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課件出示:

  "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同學們,你知道屈原是誰嗎?

  【課件出示屈原相關圖文資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創造出新體詩"楚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于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3)據說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設為端午節,并在這一天互相贈送粽子作為禮物。現在你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了嗎?

  (4)原來,這小小的粽子,不僅包含著外婆的愛,還寄托著我們中國人這么豐富的感情,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第4自然段吧。

  【設計意圖】逐段分析文章,可以從多角度把握內容,包括文章的結構、文章的內容、還有涉及課本之外的知識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總結拓展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品嘗"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我們還知道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認識了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是收獲多多。讓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吧。

  2.你還知道我們國家有哪些傳統節日嗎?你能說說這些傳統節日都有什么習俗嗎?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習俗:熬年守歲。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八(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九月初九;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習俗:賞月。

  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設計意圖】總結端午節的來歷,同時拓展我國傳統的節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掌握文章內容、掌握傳統節日,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四、課堂練習

  插入動畫"端午粽節日與美食"。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跟父母交流我國的傳統節日。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新偏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書寫“午”“豆”“節”。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讀好長句子。

  3、感受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氛圍和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1、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能按筆順正確書寫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時間與課前準備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傳統佳節 導入新課

  1、做個小游戲:小吃貨猜節日。

  游戲:小湯圓、圓又圓——元宵節!吃月餅、賞明月——中秋節!再過些日子就是端午節了!反過來考考你們,端午節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

  2、讀題:端午粽。

  (1)課題里有兩個新偏旁,誰認識?

  (2)粽子吃過了吧,想一想:粽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設計意圖:

  揭題小游戲,創設“節日與美食”的情境,不僅為課文的學習做了鋪墊,而且在語境中學習了生字“午”,認識本課兩個新偏旁。

  二、學習生字 感知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長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字音。

  (1)指名讀生字,相機正音。

  出示:總  米  間 分  豆  肉 帶  知  據  念

  (2)去掉拼音,你還認識嗎?

  (3)開火車讀。

  (4)賽跑齊讀: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們叫出來!

  3、學寫生字“豆”。

  (1)你還知道哪些豆?老師也帶來幾種豆,認識嗎?

  蠶豆  紅豆  毛豆 豇豆

  (2)小豆子大變身,變成了什么?

  (3)讀兒歌,記住“豆”。

  毛豆短,蠶豆扁,

  紅豆圓圓像兩點,

  豇豆長長托上面。

  (4)師邊說兒歌邊范寫“豆”,學生書空。

  設計意圖:

  生字“豆”的教學從學生生活中來,通過各種豆的巧妙組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識記字形。

  4、咱們快去聽這個故事,一起走進端午節。

  5、指名分段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6、我們讀著讀著,腦海里一定還留下了溫暖的畫面:(出示三幅圖)

  師: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

  生:煮好一鍋粽子

  師:我迫不及待剝開粽葉

  生:咬一口粽子

  師:臨走時還

  生:裝一小籃粽子

  設計意圖:

  統編教材對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能找出課文中的信息。針對這條建議設計此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

  三、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節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葉  糯米  棗

  (1)箬竹葉你見過了嗎? 老師帶來了,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什么樣的箬竹葉?

  (2)加上顏色讀:青青的箬竹葉  白白的糯米 紅紅的棗

  (3)老師和你們一起讀。

  生:青青的箬竹葉

  師:箬竹葉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師:糯米白白的

  生:紅紅的棗

  師:棗紅紅的

  設計意圖:

  本課疊詞很有特點,富有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正著讀、反著讀,回環復沓,既積累了疊詞,也為讀好長句子做了鋪墊。

  (4)一張箬竹葉、一小把米、一大顆棗,在外婆的手里就變成一個好看的粽子啰!讀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設計意圖: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設計了由詞到短語,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讀慢慢學會長句子的停頓,掌握讀好長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嗎?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嗎?

  (1)引讀:

  師:外婆一掀開鍋蓋,

  生: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生: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導學生朗讀。

  4、讀著讀著,老師想起自己小時候過端午節,我的奶奶也忙著包粽子,奶奶包著我看著、奶奶煮著我等著,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結:青青粽葉香,濃濃端午情,外婆還給我講端午節的故事,告訴我永遠要紀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們也可以把端午節的故事找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

  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講述兒時端午節的記憶,喚起學生的記憶,想起自己過端午的情景,親情、傳統佳節的傳承在回憶中漸漸清晰。

  四、學寫生字

  1、出示:午  豆  節,相同的筆畫:長橫。

  2、觀察長橫的位置。

  節字長橫蓋下方,午字長橫擺穩當,豆字長橫托上方。

  3、書寫生字,反饋評價。

  設計意圖:

  讀好書、寫好字是第一學段的主要任務,本課三個生字“午”“豆”“節”有一個共同的筆畫“長橫”,尋找漢字書寫的規律,學會一類字的寫法,從而習得寫好字的要領,貫徹落實課標的寫字要求。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

  3、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教學難點:

  1、讀好長句子。

  2、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猜謎導入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里藏了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么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認識“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里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著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二、探秘方法,科學識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么?(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后來又慢慢簡化為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鉤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里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說。“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內”字里面再加一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生字詞掌握了之后,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2、朗讀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學習第一段。

  1、過渡:聽完后,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望著“我們”回家吃,說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

  3、指名讀,讀出外婆的期盼。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段落

  (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說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說“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說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說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復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掌握住了嗎?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么把長句子縮短讀的。(范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范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著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誰能把你對粽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么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說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么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學習第四段

  1、過渡: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么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第二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并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鉤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會寫"午、節"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

  教學重點

  會認"端、粽、節"等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端午節嗎?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有什么習俗嗎?【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吃粽子等】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過粽子嗎?能說說它的味道嗎?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播放情境課文《端午粽》。

  二、初讀識字

  1、范讀《端午粽》,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聽準生字詞的讀音。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2)第二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并畫出不理解的詞。

  (3)第三遍:邊讀邊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3、檢查自讀效果。

  (1)在朗讀中你發現了哪些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2)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讀音。

  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分開

  紅豆鮮肉帶去知道據說紀念

  ①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正音:"間"是多音字(jiān中間,jiàn間隔);"總"是翹舌音。

  ②去拼音讀。

  ③交流加點字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編字謎、做動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綜。

  ④摘蘋果識字游戲。

  三、指導書寫

  課件出示:

  午節葉米真分豆

  1、識記生字。

  2、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書空。

  3、教師范寫,重點指導"午、節、真"。

  午:4畫,獨體字,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后一筆豎要又直又正。

  節:5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上扁下長,橫平豎直。

  真:10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

  4、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糾正學生的坐姿及握筆姿勢。

  5、識字練習。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讀課文。

  ①指生逐段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教師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B、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C、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端午節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節的由來)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查查端午節的資料,了解端午節。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讀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3、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課文內容及詞語意思。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風俗習慣,并知道這些節日的歷史來源。

  【教學重點】認讀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及歷史人物屈原。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看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么?(課件出示粽子)你們認識嗎?誰能告訴老師它是什么?

  2、指名說,接著導入:同學們回答得很對,這是粽子。但是,同學們,你們吃過粽子嗎?什么時候吃呢?

  3、今天呀,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0課,文中的小朋友和我們一樣,不僅吃過粽子,他還知道粽子的來歷呢!板書課題。

  4、指導學生學習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齊讀課題,注意讀準三個生字的讀音。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把不認識的生字畫上“○”,生詞畫上,看看哪些同學把課文讀得又快又好!

  2、檢查生字、生詞認讀情況。

  (1)師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師出示生詞卡片認讀。

  3、課文有幾個自然段,這幾個自然段寫了有關粽子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呢?(課件)

  4、學生自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感悟內容

  (一)讀課文,感悟內容。

  1、師配樂范讀課文。

  2、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全班幫忙正音。

  3、全班交流。(課件問題)

  (二)分段學習課文。

  1、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

  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師指導。

  3、師總結:外婆煮好一鍋粽子,不僅僅是盼望我們回家吃粽子,同時,更飽含了外婆對我們濃濃的愛。

  4、出示生字卡“午”“節”

  認讀兩個生字,師指導描紅。

  5、作品展示。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把不會讀的詞和句子用“~~~”劃出來。

  2、全班交流詞句的正音。

  3、師教讀,指名“小老師”帶讀。

  4、討論交流:這一段寫了有關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書:箬竹葉糯米棗又黏又甜

  6、理解詞語:箬竹葉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讀第2自然段,注意讀出驕傲、喜愛的情感。

  8、齊讀第2自然段,讀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別之處。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業

  1、回憶自己家端午節包了什么粽子,誰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評價。

  3、作業:你喜歡吃粽子嗎?吃過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學說一說。

最新端午粽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著”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了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了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課后生字的書寫。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總結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課文。(板書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豎不要寫出頭。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最新端午粽教案(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案范文(通用14篇)

    端午粽對孩子們來說并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粽的了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 小學語文端午粽教學反思(通用5篇)

    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本課的重點是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 中班端午教案(通用3篇)

    活動目標: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活動準備:1、故事錄音。...

  • 大班端午古詩教案范文(精選2篇)

    活動目標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 端午的教案(精選9篇)

    一、來源和目標:(一)主題來源:夏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活動。...

  • 走進端午感受傳統班會教案(通用2篇)

    【活動導入】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 端午習俗教案(精選4篇)

    教學目標:1、通過課文,了解湘西地區端午日的風俗習慣,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2、讓學生感受賽龍舟場面描寫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動精煉的語言。3、讓學生感受槳手的風采,明白“力量從團結中來”這一道理。...

  • 端午龍舟手工教案范文(精選3篇)

    活動目標:1、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2、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風俗習慣,并愿意與家長一起合作制作龍舟。3、嘗試運用畫、剪、貼等多種方式和家長共同裝飾美麗的龍舟,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 關于迎端午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認識“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葉”等7個生字。2、聯系實際,結合圖文,了解與粽子相關的詞語。3、朗讀課文,學會讀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 慶六一迎端午活動教案(通用11篇)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

  • 中班慶端午教案范文(精選2篇)

    活動目標:1、懂得識別過馬路的標志,安全地過馬路。2、能夠大膽地進行交流,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3、體驗游戲扮演的樂趣,養成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好品質。活動準備:有關交通規則的DV、自制的紅綠燈、布置公路場景所需的道具。...

  • 中班端午美術教案(通用3篇)

    設計思路農歷五月是賽龍舟的節日,兒童在報紙中或電視上均看到了許多有關端午節的資訊,包括吃子和賽龍舟。當老師提到龍舟競賽,兒童便興奮不已,七嘴八舌地討論,教師藉此機會與兒童共同認識賽龍舟,激發兒童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 《端午的由來》說課稿

    下面是關于四年級下冊說課稿《端午的由來》歡迎參考!《端午的由來》說課稿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精讀課文《端午節的由來》的第二課時。...

  • 艾在端午閱讀答案

    我們在語文學習中,語文閱讀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艾在端午閱讀答案》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 姥姥的端午閱讀答案

    端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姥姥的端午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姥姥的端午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個端午,便匆匆離去。...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柞水县| 黄梅县| 白山市| 石河子市| 大荔县| 芮城县| 雷山县| 化德县| 铁岭县| 龙泉市| 布拖县| 广东省| 如东县| 浏阳市| 合山市| 遵义市| 杭锦旗| 阜康市| 宁晋县| 汉中市| 浮梁县| 古交市| 株洲县| 达日县| 沙田区| 南澳县| 兴义市| 宜昌市| 高青县| 晋城| 广元市| 富蕴县| 扬中市| 苏尼特右旗| 临沧市| 沅江市| 德庆县| 洛扎县| 乾安县|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