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優秀教案(通用9篇)
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把握本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的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學情分析
所教學生是農村學生,理解詩歌和欣賞詩歌的能力相對弱于城市學生,但借助多媒體的力量,相信學生會有大的提高。
3、重點難點
把握詩中的經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問撩情,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回顧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圣”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三、 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 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誦讀并默寫這首詩
這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深沉緩慢。
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
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
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五、賞析詩歌
1、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俜g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
、凇拔袈劇 “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早聞洞庭盛名,早有渴望盡興一游的夙愿,然而無奈戰亂頻繁,身世漂蕩,到了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③首聯側重寫洞庭湖水面廣闊,汪洋萬頃。
2、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譯
大湖廣闊浩瀚把吳楚兩地東南隔開,天地象在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蕩漾。
、凇佰濉薄案 眱蓚字煉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蕩漾。廣袤數千里的吳、楚兩地就因為有了這個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飄浮在這湖水上面,緩緩行進,這景象又何等宏麗。
這兩個字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宏偉奇麗的景色,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
曹操詠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罚 體現了一種“雄渾闊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聯 “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宋代劉辰翁語)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垲h聯側重寫洞庭湖氣勢宏大,吞吐乾坤。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俜g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陬i聯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系尾聯,試分析這種表達技巧的作用。
從頷聯到頸聯,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是相輔相成的。清代史學家浦起龍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到尾聯,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后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
③試分析頸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面對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飄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詩人抒發了一種憂己傷世無限悲苦之情。
4、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俜g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涂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谖猜撛谑惆l個人悲苦的感情上發生了什么變化?體現了詩人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尾聯中,詩人在凄苦萬狀的情況下登樓觀景,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種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詩的意境從狹窄轉到寬闊,由個人的悲苦轉而想到國家的衰頹。由此可見,詩人總是不會停留在個人痛苦上,他總是以國事為念,體現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關心國家命運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總結全詩
1、主旨意境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通過 對洞庭湖浩翰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2、藝術技巧
、僖饩巢┐笊钸h,風格沉雄悲壯
、谌妼Ρ葟娏遥瑢φ坦ふ
③用詞精當,含意深刻。
七、課后練習
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和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領會《無題》中所表達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悅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掌握律詩和絕句的特點。
4、背誦兩首詩歌。
教學重點:
1、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和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領會《無題》中所表達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悅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背誦兩首詩歌。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分析法
教學工具:
錄音機、投影器等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上一課時導入
二、初步感知
1、回顧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有“詩圣”之譽。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2、關于律詩和絕句
。ㄒ娬n后練習五)
3、背景
此詩作于代宗大歷三年(768年)冬,當時杜甫57歲,漂泊于湖南一帶,正值國家動亂,人民多難之際,他個人境況又異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郁苦悶,杜甫晚年飽經磨難,卻在詩歌創作,特別是律詩創作上日趨成熟。這首五律正是詩人晚年詩歌藝術造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
4、熟讀、背誦、了解大意
5、找出押韻的字,并指出押何韻。
6、找出對偶句,并分析其特點。
二、分析理解
※首聯:
1、分析對仗。
2、上聯反映了詩人怎能樣的心情?下聯呢?
明確:上聯:心儀已久的仰慕之情
下聯:如愿已償的興奮之情 今昔對比
3、律詩開頭兩句本可為必對仗,作者卻破格寫成一聯且自然流暢,是何用意?
明確:加強“今”“昔”對比,突出今日登樓賞景,夙愿得償的興奮之情。
※頷聯:
1、分析對仗。
2、此聯主要寫什么?
明確:描寫洞庭湖的雄渾壯闊的景象。
3、大意?
明確:吳楚這片遼闊的原野從這里東南分割,天地萬物在你的懷抱中日夜沉浮。
4、上下聯各側重寫什么內容?
明確:上聯側重寫洞庭湖水面廣闊,汪洋萬頃;下聯側重寫洞庭湖氣勢宏大,吞吐乾坤。
5、“浮”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明確:自然貼切,使意境更加遼闊雄渾,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
※頸聯:
1、分析對仗。
2、大意?
明確:親朋好友沒有一個字的音訊,年老多病只有一葉孤舟相隨。
3、主要內容?
明確:寫登樓沉景而生在感慨。
分析:在宏大壯闊的洞庭湖面前,詩人頓感自己的涉小無助,自然聯想到自己艱難的處境,“無一字”,突出了孤獨;“有孤舟”表現了悲苦。寫湖景壯闊→敘處境凄涼,觸景生情,前后對比,詩境頓時不同。這是詩人的精心構思,有意拿二者對照,前后映襯,借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
※尾聯:
1、大意?
明確:北面的關山仍然飽經戰火,倚靠著樓窗遠眺,我不禁涕淚交流。
2、內容?
明確:抒發詩人憂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感慨。
3、此聯與頸聯有何聯系?
明確:由頸聯自傷凄苦到尾聯不禁感時傷世,這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由“親朋無一字”,作者聯想到正是連年的`戰亂,造成音書不至前后形成對比。山河依舊,國難家愁,年老多病,壯志難酬,怎不叫人悲從中來,愴然涕下。尾聯綰上結下,對拓寬詩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內涵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小結
此詩并非一般的游興之作,而是一首表現詩人熱愛祖國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題的抒情詩,詩人通過 對洞庭湖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生情,抒發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為多難的國家出力的感慨,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
※寫作特點:
1、對比強烈。
2、對仗工整。
3、用字精當。
4、感情深沉。
三、鞏固練習
1、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2、完成課后練習。
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2、有感情地誦讀
3、掌握重點文言詞語意義及用法
教學重、難點:同目標2、3
教學用品:錄音機
教學環節
師生共研內容
教學法指導
修正欄
導入:
合作探究
同學們,這里有一副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你們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個人嗎?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為官以后始終嚴于律己,以人民疾苦為念,并以所得俸祿在家鄉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后無余財;在朝廷則敢于直言進諫,被歐陽修譽為“立朝有本末”,雖屢遭貶謫,而全不在意。俗話說,“文如其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陽樓記》,看看他是怎樣通過自己的文章來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一)誦讀課文
1自主朗讀
學生自由讀課文,正音,整體感知課文。
2指名朗讀
3分組活動
【投影】①謫(zhé)屬(同“囑”)(zhǔ)浩浩湯湯(shāng)
若夫(f0)憂讒畏譏(chán)偕(×īé)
【投影】②銜/遠山,吞/長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聽錄音,可以輕聲跟讀。
5再次自由讀,讀通課文。
6.展示交流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自由點評。
【討論】朗讀每一小節應帶著怎樣不同的感情?‘為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談探究,學習一、二節
1.自學尋疑。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和工具書閱讀前兩節?谑鑫恼麓笠,疑難處作出標記。
2.互助答問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回答力求簡潔有個性。
3.積累突破
指導學生積累重點字詞,對照投影內容自我檢測。
【投影】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并理解句意。
①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②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歲賦其二
更若役,復若賦
、塾栌^夫巴陵勝狀
、苡[物之情,得無異乎?
4.引導分析
討論這兩節在文中的作用。
(三)課堂小結
學生談學習收獲。
指名回答。板書岳陽樓記范仲淹
簡介范仲淹
1引導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利用書下注釋、字典或同桌交流解決閱讀障礙。
引導評價
3指導學生對照投影內容,分小組朗讀課文(相互糾正字音和斷句)
6【點撥】第1節用敘述性的平和的語調誦讀。第2節是對洞庭湖美景的氣勢磅礴的描繪,應帶著贊美之情朗讀。第3節是對陰雨天景色的描繪,畫面陰冷,感情悲傷,誦讀時語調要低沉,速度要緩慢,要讀出壓抑感。第4節是對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繪,畫面晴朗,感情喜悅,誦讀時語調要輕快,停頓宜稍短,要讀出喜悅感。第5節要把理性思考的韻味讀出來。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視答疑。
指名回答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背景介紹
。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二、詩歌賞析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薄皯{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三、總結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四、〖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五、〖鏈接〗
。ㄒ唬 寫洞庭湖的佳句
1 劉長卿:“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2僧可明:“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3許文化:“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ǘ┰狸枠堑拿摚
1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2后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來第一樓。
4四面河山歸眼底; 萬家憂樂到心頭。
5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 吞得盡胸中云夢,方可對仙人吟詩 。
上一篇:岳陽樓記 資源匯集
下一篇:杜甫《登岳陽樓》詩歌鑒賞
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一、課程導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李白的送別詩,現在我們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陽樓(其一)》,這是陳與義的一首七言律詩。(轉身板書)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的意思,登岳陽樓就是登上岳陽樓游玩的意思,這里的其一是指詩人一共寫了兩首,這是第一首。下面我們再看看作者陳與義的相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
請大家看到課本的注釋部分,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在北宋時做過官,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后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并由此受到器重。這首詩還是比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學們跟我把這首詩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
老師帶讀詩文。
四、詩文賞析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边@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昂熿翰粍酉﹃栠t”由近及遠,近處岳陽樓上的“簾旌”沒有風而靜止不動,遠處的夕陽在緩慢下沉。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國家政治,北宋就像這即將落下的夕陽,再沒有辦法挽回,這是對時局的一種感慨,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于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在這樣有山有水的岳陽樓畔,詩人沒有盡情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了詩人的舉動,在傍晚時,詩人只在岳陽樓畔徘徊。再聯系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那是北宋滅亡三年后,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里徘徊,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時局,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游玩,靖康之變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著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其中,“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茫之感。這兩句詩人聯系時局,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北宋已經危亡不可挽救!袄夏緶娌ā奔葘懷矍皩嵕,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同樣也是詩人對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一種暗示。國破家亡,悲從心來。
中心思想: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雖是抒寫到岳陽樓游玩,但心系國家政事,憂國憂民,借登樓來譜寫了一首愛國詩篇。
五、板書
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首:地理位置
頷:登樓懷古傷時
頸: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暗寫時局,悲從心來
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杜甫的文化常識;
2、 體悟詩歌的情懷,提高學生的品位;
3、 領會詩歌所表達的復雜情感,學習杜甫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中的名句及內涵,準確把握詩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熟讀成誦,理解“坼”與“浮”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合作探究,領會詩歌所表達的復雜感情。
2、品味語言,感受杜甫詩歌語言的魅力。
教學方法
朗讀指導法 探究討論法
教學過程與學生活動
一、導入:登高作賦,歷來是中國文人志士,遷客騷人的創作傳統,并因此而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登高》等等,這些詩歌或抒豪情,或發幽憤,無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杜甫的《登岳陽樓》,看一下作者在這一首詩中抒發是怎樣的情感。
朗讀的節奏及重音處理: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二、詩歌賞析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薄皯{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課堂練習
杜甫,字 ,河南鞏縣人,自號 ,因他做過工部侍郎,又稱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是 、 ,真實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稱為“ ”,他與李白齊名,并稱“ ”,被人譽為“ ”。
課堂小結
杜甫的詩堪稱“詩史”,加之詩人深廣的愛國情懷,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詩作,尤其是晚期律詩,更具一種沉郁頓挫,一唱三嘆之特點,極耐開掘!兜窃狸枠恰肥嵌鸥Φ拇碓娮髦唬@首著名的詩作,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起被鐫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樓之首的岳陽樓上,自唐以來,一直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課外作業
1、朗讀、背誦這首詩。
2、做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有“詩圣”之譽。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發學生靈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積累。
5背誦并默寫。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想象,再現詩歌畫面。
教學方法:誦讀法,聯想法,點拔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二、 指導學生自讀詩文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有《簡齋集》《無住詞》。
《岳陽樓(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變”發生,宋代詩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變動。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天涯淪落。詩人在他逃難三年之際,登上了名勝岳陽樓。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指導學生注意把握節奏、韻律及感情基調。
3.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4.指名1-2名學生朗讀詩文。其他學生評介。
三、小組合作討論,再讀詩文,回答問題。
多媒體顯示
1. 首聯與頷聯是景物描寫,對下面詩句的情感表達有什么作用?
2.頸聯明顯是學杜甫《登高》句“萬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但陳與義并不生吞活剝,詩中以“萬里”對“三年”,表達出哪些信息?
四、 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譯:早就聽說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于等上了岳陽樓。 雄闊壯觀的大湖,將吳楚分割在東南兩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浮于其上。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窗遠望淚流滿面。
登 高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秋風緊,蒼天更空遠,兩岸猿啼凄厲而悲涼;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閃閃,鷗鳥低飛,往復盤桓。
無邊無際的層層落葉紛揚而下,奔騰不息的滾滾長江浩浩蕩蕩。 漂泊萬里的異鄉客悲秋懷愁緒,人到暮年疾病纏身獨自登上高臺。時世艱難愁苦遺恨令白發日增,潦倒困頓因病停酒更難排憂解難。
問:古今評家認為陳與義“喜仿杜甫宏闊之體”,詩風如老杜“宏偉蒼楚”……除了頸聯外,請再結合詩中意境作簡析。
五、 課堂小結
陳與義與杜甫相同的人生現遭際,同時都有機會登臨名勝-----岳陽樓,都為人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這是歷史的巧合。
六、 布置作業
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篇8
知識目標
1、背誦本詩。
2、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通過學習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并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
能力目標 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教學難點 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二、詩歌賞析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薄皯{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三、總結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四、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五、鏈接
(一) 寫洞庭湖的佳句
1、 劉長卿:“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2、僧可明:“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3、許文化:“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二)岳陽樓的名聯:
1、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2、后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來第一樓。
4、四面河山歸眼底; 萬家憂樂到心頭。
5、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 吞得盡胸中云夢,方可對仙人吟詩 。
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背誦本詩。
2 、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 、通過學習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并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
4 、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在必修三這一冊教材中,我們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說說看,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歸鳥、落木、長江
意境:沉郁悲涼(蕭瑟凄涼),雄渾開闊。
情感: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時世艱難,憂國傷時。
今天我們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 朗讀背誦 (先教師范背,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三 賞析指導
(一)知人論世
唐代宗大歷三年( 768 )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ǘ┏踔庀
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ㄈ┲蒙碓娋
過渡:有的詩歌意象常見,且通篇基調一致,這樣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相對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陽樓》,用到的是比較少見的意象,而且這些意象之間,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尤其是從開闊博大的“吳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狹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借助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置身詩境的方法。
現在就讓我們借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參考: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四)緣景明情
1 、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這種情感是怎么表現的呢?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2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讓你聯想到了誰的詩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保ú懿佟队^滄!罚ū容^:曹操的詩句通過寫滄海吞吐日月,寫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無邊、吞吐日月,同樣壯闊。)(意境:博大壯闊)
比較一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與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比較,各有怎樣的妙處?
比較: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豐厚蓄積,澎湃動蕩,極為有力,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說是“雄跨古今”。)
這兩句中表現力最強的詞語分別是哪個?(坼、。┠隳苷f說這兩個詞的妙處嗎?(可與“列”“映”比較)
“坼”字,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雄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這兩句寫景,有沒有表現作者的情感?
。▽Χ赐ズ亩Y贊,對個人身世飄零的感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3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 、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不是)從哪句可以看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前三聯是句句寫景,句句含情的話,那么這一聯則是直接抒情。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啊。
儒家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此時的杜甫呢?他是“窮也胸懷天下,胸懷百姓”啊,他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你們還從他的哪些詩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 (b ì ) 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 xi à n )
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保ǘ鸥Α洞和罚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保ǘ鸥Α兜菢恰罚
……
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齊聲背誦《登岳陽樓》吧。
從意象、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
1 、意象:洞庭水、岳陽樓、吳楚、乾坤日月、孤舟
2 、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3 、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四 自主賞析:
通過《登岳陽樓》的賞析,我們又一次學習運用了詩歌鑒賞方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下面請運用這種方法自主賞析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完成后面的幾個題目。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 (759)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1 .頷聯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
2 .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3 .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什幺 ? 抒發了詩人的什幺情感 ?
4 .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你認為本詩第二聯的兩句中,“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 .“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耙钚摹北取皠e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
2 .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 .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情感是歡樂喜悅,超脫豁達。
4 .“詩眼”分別“引”“銜”。“引”形象地寫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帶走的情境;“銜”形象地寫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來,與詩人共享歡樂的情境。
五 布置作業:
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默寫杜甫的《閣夜》《旅夜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