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孤獨之旅教案合集(精選5篇)
關于孤獨之旅教案合集 篇1
1、這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要從少年的視角解讀,不要過分成人化。著重點是成長。
2、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對表現人物和主題起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仔細體會。
3、小說的語言也很有特色,“課文研討”里只舉了幾例。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找出他們喜歡的語句,品味體會。
4、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通過學習這篇小說,可以對學生進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樹立他們奮進的信念,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
《孤獨之旅》整體把握
人物:
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他本是一個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條件“一落千丈”,只好失學跟父親去放鴨,這對他是怎樣的打擊呀!由此他的“孤獨之旅”開始了。在他的旅程中,首先是進入“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恐懼和無助,“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些問題時刻壓迫著他幼小的心靈。到了蘆蕩,“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夜里“遲遲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與卑微。恐懼過后孤獨又來臨,沒有人交往,生活單調,無比寂寞。即使和父親,也“不知道再說些其他什么話”,這樣空虛的日子讓他格外想家,然而家是回不去了。后來他和父親習慣了孤獨,既然不能“回避”,也只能習慣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于是他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也就“不再”感到“恐慌”了。在一個暴風雨的夜里,他和父親奮力追趕驚散的鴨群,當杜小康大人一樣地戰勝了風暴,攏住走散的鴨子時,“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其實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動的哭。因為這樣艱辛的生活本不應該由他這樣幼小的心靈和身體承擔的;他承受了這樣的“磨難”,“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所以激動得哭。當他驚喜地發現鴨子下蛋了,興奮地大叫,叫喊聲中有成長的自豪和驕傲。
環境描寫:
小說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為人物成長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背景。
⑴ 鴨群:
有關鴨子的描寫在小說中占有一定的篇幅。鴨群向蘆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天地空曠,在杜小康聽來這叫聲顯得無比寂寞;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們“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寫照。鴨子越長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這里接受磨難。而磨難他的,正是這些由他和父親精心照料而長得如此肥碩的鴨子”。可以說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借助。當暴風雨來臨之時,杜小康勇敢地追趕鴨群,他經受住了“磨難”,“長大”了,“堅強”了。“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鴨子和杜小康都經歷了自己的成長,在生活的“陽光”下變得茁壯。
⑵ 蘆蕩:
蘆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⑶ 風雨:
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3、語言:
這篇小說的語言也很值得品味。平白、樸實,沒有過多的文采修飾,符合少年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寫景狀物準確、細致,如“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寫得周到入微;對環境、人物描寫生動、形象,且富有深層意義,如“鴨們也長大了”一段,實際上映襯出主人公的成長歷程,具有超出語言層面的隱喻意義。體現這些語言特點的例子在課文中還有許多。
關于孤獨之旅教案合集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體會在孤獨中成長的感受
2、了解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標題的深層含義,梳理主人公孤獨至長大的心理過程,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九年級語文中小說單元的出現,不啻是給緊張忙碌的初三生活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大家都愛讀小說。在第三單元里,我們領略了魯迅先生沉郁悲涼的故鄉之別,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出人意料的精妙構思,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閱讀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所寫的一部大家可能都沒讀過的長篇小說的節選《孤獨之旅》。
同學們事先已經閱讀了課文,也查找了資料,有沒有同學來介紹一下曹文軒和他的《草房子》?
(有一學生帶來了《草房子》,說是她五年級時買的,給大家介紹了課文節選部分前后的情節,并用軟盤作了電子板書,與我的介紹基本相同)
《草房子》,是中國當代一部比較有代表性的“成長小說”。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學為背景描繪了桑桑、杜小康、禿鶴、紙月、細馬等幾個少男少女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既彌漫著艱辛與痛苦,又閃爍著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另一學生打開軟盤,有關于曹文軒的介紹,我補充的是他所獲得的獎項,以及自己讀過的他的文化散文)
曹文軒: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宋慶齡文學獎金獎”,同名電影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四屆銅牛獎以及影評人獎,第十四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十月》刊登過他的文化散文《銀斧高懸》——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根燃燒盡了的繩子〉——關于毛姆。
他擔任過新概念作文的評委。
2、解題
大家查過字典嗎?“孤獨”是什么意思?——獨自一個人面對。你有過孤獨的感受嗎?它給你帶來過什么?
(學生談自己孤獨的感受)
“旅”是旅行的路程,也是旅途中心理發展的過程,那么小說寫的是什么樣的孤獨的旅程呢?
二、學生跳讀課文,找出描寫杜小康孤獨旅程的文字,每人找一個地方,然后按照課文的順序,分別朗讀。
提示: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在朗讀的基礎上,分析杜小康的心理變化,有朗讀的同學自說,也有其他同學談說或補充。
下面是根據發言臨時出現的電子板書:
杜小康的心理變化:
出發時:茫然,恐懼
到達蘆蕩時:害怕,膽怯
安頓之后:感到孤獨
時間久了:不再忽然的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堅強(學生梳理遺漏安頓之后一節,引導讀書后明確)
這就是杜小康的孤獨之旅。
2、提問:在前幾個階段,杜小康為什么感到孤獨?
(學生有熱烈的交流)意思大致為:
出發時——離開了同學和小伙伴不能上學了;離開了媽媽和村莊(老師問:僅僅是離開媽媽嗎?學生答:還有村里的其他人,老師再說:對,從本質上說,人具有社會性,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失去了人文環境,會感到孤獨。)
到達蘆蕩時——大自然的遼闊使人感到渺小(老師問:你們有過這樣的感覺嗎?插說自己在北戴河看海的感受,顯示《我們看海去》中一段文字:
晚霞完全消失,天是湛藍的,海是湛藍的,海天一色,蒼茫遼闊,我一下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無足輕重,莽莽天地間,我們只是一只孤飛的小鳥,一棵獨立的小樹……
安頓之后——未卜的前途使人恐懼。
(這時,有一學生插問:書上有這樣一句話“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后將自己關在紅門里的那點孤獨,簡直就算不得是孤獨了”,為什么這么說?不都是孤獨嗎?老師問:大家想象,兩處的孤獨有什么不同??一生先說:時間長短不一樣,關在屋里只有幾天;問:還有什么不一樣?環境不一樣,關在家里,他隨時可以出去還可以見到小伙伴,蘆蕩里只有他和父親兩個人)。
3、提問:在這個過程中,他獲得了什么?
長大了,堅強了。
提問:杜小康的這段經歷,給了同學們什么啟發呢?
(學生回答熱烈,要勇敢地面對挫折,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苦難是人生的學校,在苦難中成長……)
問:有時你們和父母發生沖突,譬如什么要求沒得到同意,往往把自己關進房里,那時做什么?或者生氣時,有同學找你說話,你會怎么做?(插話:別煩我,讓我安靜一下),安靜地做什么?安靜之后呢?(同學回答:思考,然后冷靜)
對,孤獨并非自閉,絕望,消極,消沉,頹廢,沒落,孤獨對人生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孤獨中人們可以思考,體悟,因而有新的發現;孤獨可以使人的目光頭腦變得冷靜;
羅曼.羅蘭說:“在連綿不斷的行動和感情的激流里,你們應該為自己保留一間單房,離開人群,單獨幽居,以便認清自己的力量的弱點,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樣,重新接觸大地。”(這段話顯示在屏幕上)
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戰勝自然帶來的困難,還要戰勝自我。
三、請同學們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給標題增加一些語句,說說標題的含義。
杜小康在漫長的放鴨旅程中,經歷了生活的艱苦,精神的孤獨,長大了,堅強了。
四、閱讀中,大家一定會被小說生動的景物描寫所吸引,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主要作用是什么?
因為閱讀了課文所附《談談小說》,大家比較明確: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
請大家讀出你喜愛的景物描寫,談談它的作用。
找出的語句不少,主要有:
鴨群:“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他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唯自己與這支唯一的使他們感到還有依托的小船分開”,寫得非常準確細致,前面鴨群戲水的快樂反襯人物心情的沉重,后面鴨群的恐懼襯托出人物的恐慌;
蘆蕩:無邊無際,給人極大的心理壓力,讓人感到害怕恐慌;
風雨:暴風雨的兇猛,反襯了杜小康的勇敢堅強,他在暴風雨中成長起來了。
提問:除了景物描寫,作者還寫什么來襯托杜小康?
寫父親,離開村莊時,父親不理睬杜小康的請求,一個勁地向前滑,因為對前途,父親也感到茫然和恐慌,生怕自己改了主意。一個飽經滄桑的成年人都如此,何況小小少年?
五、小結:小說描寫了一個少年在孤獨中成長的故事,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希望同學們能夠勇敢的戰勝成長中的一切艱難困苦,譜寫出一首健康的成長之歌。
關于孤獨之旅教案合集 篇3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了解主人公成長的歷程,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鑒賞小說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長歷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歷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2、聯系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課前準備】
1、了解作者。
2、預讀課文。要求:疏通大致情節,劃出精彩細節和優美的句子。
3、借助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有這樣一個故事:佛祖問眾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弟子們說:“用菩提葉去遮蓋它。”“用凈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會干涸,那么人呢?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會,會怎么樣呢?(學生自由答:孤獨、寂寞、瘋狂)今天我們就要跟隨一對父子去進行一次“孤獨之旅”。創設情境,引入課題。二、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預習所得,教師在學生答問基礎上補充
1、曹文軒,1954年生于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后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2、字詞檢查在早讀時完成。檢查預習,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三、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復述課文主要情節及內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隨父背井離鄉,到人跡罕至的蘆蕩放鴨。孤獨、寂寞和恐懼迫使小康漸漸走向成熟。在一場暴風雨中小康獨自一人出去尋找逃竄的鴨子,他感到自己長大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四、提問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社小康成長的過程的?并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加以分析。
(主要通過了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對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寫。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軟弱、戀家
2、“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克服想家,展望未來
3、“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軟弱
4、夢到母親,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軟弱,已經受磨練
5、遇到暴風雨時的種種表現──鎮定、勇敢、堅強、負責
6、找到鴨子又迷路時,他哭了起來──情緒的發泄。是委屈的,激動的哭
7、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想起母親……長大了,堅強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勇敢堅強的面對現實
8、他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成長的自豪和驕傲
總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分析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五、賞析環境描寫
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采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并分析。
1、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天地空曠,在杜小康聽來這叫聲顯得無比寂寞;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們“覺得自己成了無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寫照。鴨子越長越大,是它們使杜小康成長。當暴風雨來臨之時,杜小康勇敢地追趕鴨群,他經受住了“磨難”,“長大”“堅強”了。鴨子們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鴨子和杜小康都經歷了自己的成長過程。
作用: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借助;它們與杜小康一起成長。
2、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們使杜小康在恐懼中成長。
3、風雨──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斗。
作用:給杜小康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總結歸納:小說中的自然環境描寫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也為人物活動提供舞臺。分析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六、理解“孤獨之旅”含義(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深層次地理解主題)
1、孤獨之旅:杜小康在孤獨之中成長的過程。
2、“孤獨”可以概括為兩點:
⑴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長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環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放鴨生活中,父子之間一種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生活的表現。
⑵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題。七、總結
作者通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人民文學》主編肖復興說“《草房子》,是一首詩”。作者不是詩人,卻憑著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說的詩的世界。作者在這里把草房子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征。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題。八、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習(作業)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結合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談談你對此的認識。(課堂)
2、講述你所體驗的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課后)
3、《同步閱讀感悟》的第10課。(課后)聯系實際,鼓勵學生做一個勇敢面對人生挫折的人。板書設計10*、孤獨之旅(曹文軒)
1、細節描寫的作用: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2、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也為人物活動提供舞臺。
3、“孤獨之旅”的含義:杜小康在孤獨之中成長的過程。
關于孤獨之旅教案合集 篇4
課題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
作者及工作單位
綏德實驗中學 學員姓名馬莉娜
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七-九年級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和評價,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所以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緊密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引導學生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各種表現人物的方法,逐步掌握鑒賞小說的方法,體會小說的藝術特色。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已經掌握,也已具備不錯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閱歷,但對于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心理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的準確把握等有一定難度的鑒賞小說的方法還需要不斷加強。另外現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這部作品上世紀90年代和農村生活的背景,如理解有困難可以給孩子們適當的介紹。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悟小說中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逐步掌握鑒賞小說的方法。
3、品味小說通俗易懂又精美傳神的句子。
4、學習主人公成長過程中堅定的信念和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悟小說中環境描寫、心理描寫對人物刻畫的妙處。
2、通過品味語言來體驗、品味孤獨,指培養學生勇敢面對孤困難的勇氣。
關于孤獨之旅教案合集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說精美傳神的語言。把握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理解小說內容,理清故事情節,體會標題含義,把握課文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歷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堅定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學習重點
理解小說內容,理清故事情節,品味小說精美傳神的語言。
學習難點
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把握小說主題。
學法指導
誦讀法:反復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體驗法:在研讀中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有人在陽光下成長,有人在風雨中成長;有人在無憂無慮中成長,也有人在痛苦中煎熬成長……成長有成長的快樂,成長有成長的煩惱。一提到“孤獨”二字,我們總會感到凄涼、酸苦。有一個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跟隨父親到蘆葦蕩放鴨。今天,讓我們走進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成長歷程。
一、助學資訊
1、作者簡介:
曹文軒,當代作家。1954年生于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后留校任教。現任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本文節選自長篇小說《草房子》。
2、背景介紹:
這是一部關于少年成長的長篇小說。本文節選部分寫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時的悲愴。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嬉鬧(x238;) 摻雜(ch226;n) 撩逗(liáo) 眺望(tiào)
凹地(226;o) 膽怯(qiè) 戳破(chu244;)撅斷(jǖē)
2、理解詞語。
厚實:豐富、富裕。
撩逗:挑逗、招惹。
驅除:趕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文中指暴風雨來勢猛烈,超乎平常。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三、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概括文章故事內容。
杜小康和父親一起去放鴨子,經受磨難,逐漸變得成熟、堅強的故事。
2、理清小說故事情節。
家道中落,隨父放鴨(開端)——撐船趕鴨,出到葦蕩(發展)——葦蕩遇雨,經受考驗(高潮)——與鴨共成長(結局)
a、細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杜小康心理活動的語句,理解他的心路歷程,體會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長之旅。
不同階段不同心理感受
離開油麻地,出發時茫然和恐懼
到達目的地——蘆葦蕩害怕和膽怯
在蘆葦蕩安靜下來孤獨
在蘆葦蕩時間一久不會再忽然地恐慌
經歷暴風雨后堅強
b、對杜小康來說,文題“孤獨之旅”中的“孤獨”是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
情感世界的孤獨:杜小康離開學校,沒有同學間的情感交流;遠離人群;與父親沒有共同語言,缺乏心靈的溝通和交流。
面對自然環境的孤獨:離開村莊,來到一個無比廣闊而又神秘莫測的大自然,幼小的心靈感覺到了巨大的孤獨。
對未來前途的恐懼:漫漫放鴨路,何處是盡頭?
c、賞讀課文,品味文章的環境描寫。
文章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多,也很精彩,可以說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勾畫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語句或段落,說說這些景物描寫有何作用?(提示:鴨群、蘆葦蕩、暴風雨)
1、鴨群
(1)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奮力向前推進……船首是一片均勻的、永恒的水聲。
突出劃船趕鴨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倆對前途的茫然無助的心情。
(2)鴨們十分乖巧……知道一老一小都還在船上,才又將頭重新放回翅膀里。
以鴨子“無家”“漂流”及對唯一的小船的依靠烘托出父子倆此時孤獨、恐懼、無依的心理。
(3)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并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樣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光。
以鴨子的成長象征著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說主題。
2、蘆葦蕩
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了的感覺。
這樣無邊無際的蘆蕩渲染了氣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內心的恐懼和害怕。
3、暴風雨
一大早,天就陰沉下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折斷的咔嚓聲。
可怕的暴風雨讓本來孤獨恐懼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這暴風雨,讓杜小康體驗了真正成長的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小結:本文以較大的篇幅描寫鴨子,以鴨群的變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長;以蘆葦作為人物心理變化的見證;暴風雨成了杜小康成長的催生力量。面對蘆葦蕩中極其可怕的暴風雨,杜小康在暴風雨中搏斗,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文章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為人物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和舞臺,對表現杜小康的成長起到了烘托、暗示、促進、推動的作用。
(一般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①渲染氣氛;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動情節發展;④深化作品主題。)
四、精讀課文,探究杜小康這個人物形象。
面對眼前的環境的孤獨與寂寞,杜小康的心理由恐慌、膽怯、害怕最終走向了堅強。經過這一段心路歷程,杜小康變得堅強、勇敢,成熟起來了嗎?你眼中的杜小康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他是一個不怕困難,勇敢堅強的少年,懂事,有責任心,堅毅勇敢、通情達理,理解父母苦衷,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堅強的男子漢。
文章主旨
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現實,談談本課給了你哪些收獲?
(1)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并且使自己在斗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3)小說啟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教學板書
孤獨之旅曹文軒
開端:家道中落,隨父放鴨
發展:撐船趕鴨,初到葦蕩
情節
高潮:葦蕩遇雨,經受考驗
結局:與鴨共成長
人物:杜小康——經受磨難,逐漸成熟成長
鴨群
環境蘆蕩 人物成長的廣闊背景
風雨
環節五
跟著杜小康走完了這段孤獨之旅,我想我們每個同學的內心一定品嘗到了孤獨的味道,酸甜苦辣咸盡在其中。接下來,老師請同學們來品嘗幾份孤獨,然后想想杜小康的孤獨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鳴,拿起筆寫寫你的孤獨體驗。
1、把自己親身經歷過“孤獨”的故事在全班進行交流。
2、每位同學用“孤獨是……”寫一句話,在全班做一次朗誦。
3、課后閱讀曹文軒的《草房子》。
本文以第三人稱進行寫作,且小說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礙。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用“代入式”進行閱讀,假設自己就是杜小康,設身處地理解杜小康的心理感受,對學生掌握小說主旨、理解題目含義都有很大的幫助。聯系現實生活,體現新課標要求,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探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