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數學《你寄過賀卡嗎》教案模板大全(精選6篇)
小學四年級數學《你寄過賀卡嗎》教案模板大全 篇1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根據閱讀材料內容和調查結果分析數據,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2、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難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賀卡
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賀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同學們在元旦的時候都收到過賀卡嗎?你給誰寄過賀卡嗎?
2、今天我們來上一節:你寄過賀卡嗎?的實踐課(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發現問題;
1)呈現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學生閱讀
平時寄賀卡的行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對廢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師布置了小組調查:本小組成員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賀卡數量。
學生制成統計表,填寫統計表。
2、分析問題:
1)出示問題:
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學生共收到多少張賀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賀卡相當于砍掉多少課大樹?
2)引導思考:怎樣根據小組的統計結果,估計全班、全年級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張賀卡?
出示閱讀資料
(1)小組合作探索
3)引發學生對統計數據的思考,引出結論
4)問題:除了保護森林,少寄賀卡還有哪些好處?提出更多的問題,和同學一起討論解決。
2、解決問題
實施解決方案行動起來吧!
全班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
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和同學交流一下。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四、作業:
請結合本課學的內容,提出更多的問題,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解決。并寫一篇數學日記。
小學四年級數學《你寄過賀卡嗎》教案模板大全 篇2
教學內容:《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10~111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 使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根據閱讀材料內容和調查結果分析數據,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3. 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增強學生的環保認識。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題
(展示賀卡)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每逢佳節,人們都愛互送賀卡,賀卡可以傳遞友誼和祝福,你給同學、老師、親人、朋友寄過賀卡嗎?
今天我們來上一節實踐活動課《你寄過賀卡嗎》。
點評:教者能夠通過生活中的賀卡來導入本節課的內容,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二、 發現問題
1. 課前,我讓同學們調查了一下自己和家里去年收到賀卡的情況。現在以小組為單位把收集到的數據整理到統計表中(課件)。
2. 小組匯報,填寫全班統計表。(教師填寫課件)(表略)。
3. 觀察統計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4. 你能根據上述信息推出下列數據嗎?(課件)
(1)全校學生共收到賀卡約多少張?
(2)全校學生家庭共收到賀卡約多少張?
點評:教者選取學生熟悉的“寄賀卡”為導線,并根據統計表數據計算出總計和平均數,在一組令人心情沉重的數字面前,每一個學生都感到保護環境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三、 分析問題
1. 出示閱讀資料
生產2 000張賀卡要消耗一棵3米高的樹。
2. 從資料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3. 根據資料中的信息算出:全校學生家庭收到的賀卡相當于砍掉多少棵大樹?
4. 你想說些什么?
5. 我們也許覺得幾棵大樹不算什么,一張小小的賀卡也無足輕重,可是同學們想想我們全縣、全中國、全世界一年收到的賀卡流通起來所消耗的木材、被砍伐的樹木、浪費的資源和引發的環境污染,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6. (課件)請同學們自讀資料。說一說你有什么感受?(資料略)
點評:注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一方面,平時寄賀卡的行為消耗掉了大量的森林資源;另一方面,對廢紙的有效回收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校園里進行一次“節約用紙,拯救森林”的宣傳活動,你們準備怎樣宣傳呢?小組進行討論,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點評:在解決問題部分,讓學生發掘出確實可行的“節約用紙 拯救森林”的有效措施。使學生不僅在活動中鞏固數學知識,也切實地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環保意識。
五、 歸納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六、布置作業:
請結合本課學的內容,提出更多的問題,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解決。并寫一篇數學日記。
點評:教者留了一篇數學日記,數學日記能夠折射出學生在課堂內的真實體驗,課后學生帶著環保意識接觸生活并記錄下來,有利于學生對加入環保元素的數學問題加深理解,對課堂內的知識有另一番感悟。
小學四年級數學《你寄過賀卡嗎》教案模板大全 篇3
說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六單元第教科書第110—111頁。
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閱讀資料、運用統計和估算等數學知識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使學生進一步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
3、配用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積極情感。
說教學重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就絕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
說教學難點:
課內外相結合,讓學生經歷調查、統計、推算分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出示賀卡。
師:同學們,你們寄過賀卡嗎?指名學生回答,然后請學生請欣賞課件中的這些美麗的'賀卡。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了解班上生去年寄賀卡的情況。】
師:你認為寄賀卡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壞處?指名兩到三個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初步了解學生對賀卡的看法,以便下面的教學中進行針對性地指導。】
師指出: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寄賀卡中的一些問題。
板書課題:你寄過賀卡嗎?
【設計意圖:通過對賀卡的展示,讓學生能對本課內容有初步的了解,為本節課的練習做好準備。】
二、討論、交流。
(一)發現問題
1、呈現課本第110頁閱讀材料。看閱讀材料,指名朗讀,同桌相互說說,從剛才的材料中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通過交流,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統計數據。
2、大家一起來看看下面這組圖片,談談你的感想?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數據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寄賀卡引起的環境問題以及其他環境污染問題,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3、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本小組個人及家庭去年收到賀卡的數量,填寫表格,填寫完成以后使用實物投影出示四個小組的表格。學生做相關數據的記錄。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的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觀念。】
(二)提出問題
1、我班的同學去年一共收到多少張賀卡?全班所有學生的家庭去年一共收到多少張卡?
2、根據上面的閱讀資料,全校所有家庭收到的賀卡相當于砍掉多少棵大樹?大約需要花多少錢?大約排出多少污水?大約消耗了多少水?
(三)解決問題
讓學生獨立解決上面的問題,并組織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著重讓學生匯報本小組是
如何根據小組的統計結果估計出全校的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的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
(四)談感想和體會
師:閱讀專家的研究數據以及觀看動畫片,從中談談感想和啟示?指名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寄賀卡這一行為對森林的破壞。】
全班交流時,教師還可以在提出:除了保護森林,少寄賀卡還有哪些好處?還可以提出
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賀卡與森林間的聯系。使學生從中能提高環保意識,樹立起正確的環保觀念,減少對賀卡的使用,保護環境。】
三、明理導行。
提問:“節約用紙,拯救森林”你有什么有效的措施?先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和填寫“節約用紙,拯救森林”方案表,并組織學生匯報。
全班交流時,學生可能會提出措施,教師應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的提問,進一步提高學生節約用紙,拯救森林的意識,同時想出一些切身的、有效可行的方法、措施來改善我們的環境。】
四、全課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活動,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的說說自己的收獲,通過師生交流,讓教師更能了解他們的所需、所需、所想。】
2、課外延伸
從報紙、網絡或其他資料中查找復式條形統計圖,并且與同組同學進行交流。
說板書設計:
你寄過賀卡嗎?
小學四年級數學《你寄過賀卡嗎》教案模板大全 篇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10-111頁
教材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經歷了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安排了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運用統計和估算等數學知識,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實施,使學生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讓學生體驗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2、通過閱讀資料、運用統計、估算等數學知識,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查找、收集和處理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中的小組合作能力。
3、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
情感目標:
1、 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教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2、 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教學準備
1、收集個人和家庭去年一年所收到的賀卡數量;
2、查找有關賀卡、造紙、環保、郵政的資料;
3、調查全校的學生數及所在城市的人口。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出示賀卡:你們見過老師手里的物品嗎?
2、賀卡可以傳遞友誼和祝福,你給同學、老師、親人、朋友寄過賀卡嗎?
出示課題:你寄過賀卡嗎?(通過對話引出課題)
3、這是賀卡對我們有利的一面,同學們有沒有想過賀卡和我們生存的環境有什么關系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賀卡。先說賀卡的作用,接著話題一轉,把學生的思維引到他們從沒想過的問題上,發散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學習和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觀看視頻短片:《賀卡的制作過程》
(沒有視頻,用圖片替代)
同學們,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了解賀卡的制作過程,豐富對賀卡的感性認識,補充完善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正確認識賀卡與環境的關系作鋪墊。]
2、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每年收到的賀卡需要砍掉多少棵3米高的大樹嗎?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賀卡的認知基礎上,根據本節課的重點,設計了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對賀卡與環境的關系的思考,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求,激活學生的思維,留給學生較大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選擇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這一問題。]
小組活動:根據課前收集到的數據,統計本組成員個人和家庭去年收到的賀卡數量。
__組個人和家庭去年收到的賀卡數量統計表
成員 總計 平均
個人
家庭
根據統計數據估算解決下面問題:
全班__個組,共收到賀卡約__張;全校__人,共收到賀卡約__張;本市約__人,共收到賀卡約__張。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活動,根據統計的結果,利用"總數"和"平均數"這兩個統計量,估計全班、全校以及全市共收到多少張賀卡,認識到"總數"和"平均數"在統計中的作用。]
[學情預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估算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得到的數據不一定相同,只要不出現計算錯誤,就不要對估算結果作統一要求。]
[知識鏈接:統計是關于收集數據、理解他們的含義并且應用這些知識做出推斷的學科。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總體信息的數字資料,并以此為依據,對總體特征進行推斷的原理和方法。 用統計來認識事物的步驟是:研究設計->抽樣調查->統計推斷->結論。]
3、課件出示閱讀資料:
⑴、生產20xx張賀卡要消耗1棵3米高的樹。
⑵、根據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對北京地區機關、學校、企業、商社及郵電等部門的調查,該市每年圣誕節至春節期間的賀卡郵寄量達3000多萬張,相當于砍伐10年生樹木1萬多棵。
⑶、回收1噸廢紙,可以少砍11棵大樹,生產800千克好紙,減少三分之一的水污染,節省一半以上的造紙能源。
根據閱讀資料和統計數據估算小組合作解決下面問題:
⑴、全校同學和家庭一年收到的賀卡相當于砍伐__棵3米高的大樹。
⑵、我市有__人,按照上述數據推理,所收到的賀卡相當于砍伐__棵3米高的大樹。
⑶、想一想,我國有約__人,按照上述數據推理,所收到的賀卡相當于砍伐__棵3米高的大樹。
[設計意圖:利用比較大的數據激發學生保護森林的決心,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4、課件出示閱讀資料
⑴、郵寄一張賀卡平均消費3元;
⑵、一張賀卡平均約重20克;
⑶、每生產一張賀卡排放污水約3千克。
根據閱讀資料和所得數據想一想:少寄賀卡有哪些好處?
[設計意圖:根據閱讀資料和調查統計的結果,引發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讓學生體會用數據來說明問題,滲透統計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學情預設:要引導學生根據制作賀卡砍伐大樹的棵數、郵寄賀卡所需錢數、賀卡的重量、生產賀卡排放污水的重量等數據,說出少寄賀卡的好處。如:保護森林,保護大自然;減少污染,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節約資源;減少郵政壓力;節約開支等。]
5、怎樣才能正確解決因賀卡帶來的環境問題呢?
小組合作交流"節約用紙,拯救樹木"實踐活動方案。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發掘切實可行的"節約用紙、拯救樹木"的有效措施在實踐活動中鞏固數學知識,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環保意識,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學情預設:學生通過有效的數學學習,可以得出以下具體措施:廢物利用,制作環保賀卡;節約用本,不撕紙,作業本雙面寫;節日問候用電話、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網絡交流等形式;回收舊書舊本等。]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認為賀卡和環境有什么關系?你還有什么問題和好的建議?
四、拓展活動
1、查閱資料、收集數據,應用本節課所學知識找一找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浪費資源的問題。
2、在社區開展假日小隊活動,以各種形式(如作版面、黑板報、演講等)宣傳環保知識。
[設計意圖:是對課本知識的拓展和延伸,讓學生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所學數學知識和方法,去發現、分析和解決。使學生通過活動由認識到行動,由從自我做起到影響周圍的人。]
設計思路:在學生已有的統計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對收到賀卡數量的統計,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根據所提供的參考資料對統計的結果進行分析并做出合理解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體驗統計對決策的作用,感受在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小學四年級數學《你寄過賀卡嗎》教案模板大全 篇5
課題:你寄過賀卡嗎?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0—111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根據閱讀材料內容和調查結果分析數據,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4、使學生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2、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用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賀卡。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賀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同學們在元旦的時候都收到過賀卡嗎?你給誰寄過賀卡嗎?
2、今天我們來上一節:你寄過賀卡嗎?的實踐課(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 發現問題;
1)呈現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學生閱讀。
平時寄賀卡的行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對廢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師布置了小組調查:本小組成員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賀卡數量。
學生制成統計表,填寫統計表。
2、分析問題:
1)出示問題: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學生共收到多少張賀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賀卡相當于砍掉多少課大樹?
2)引導思考:怎樣根據小組的統計結果,估計全班、全年級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張賀卡?
出示閱讀資料,小組合作探索。
3)引發學生對統計數據的思考,引出結論。
4)問題:除了保護森林,少寄賀卡還有哪些好處?提出更多的問題,和同學一起討論解決。
2、 解決問題。
實施解決方案——行動起來吧!
全班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和同學交流一下。
三、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作業: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寫一篇數學日記。
小學四年級數學《你寄過賀卡嗎》教案模板大全 篇6
一、說教材分析
這節課安排在第六單元統計的最后一節課,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數據的收集、整理之后,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安排了你寄過賀卡嗎?這一實踐活動課。這節課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資料、運用統計和估算等數學知識,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付諸實施,使學生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另一方面,通過整個活動,使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中,發現它背后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增強學生環保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整個這節實踐活動課,我把它大體分為三部分,在這三個部分中,通過課本中的閱讀材料,要求學生能夠感受到寄賀卡與環保之間的聯系,即發現問題;通過小組學生調查,利用身邊的數據,運用統計和估算等方法得出結論,即分析問題;最后一部分是解決問題,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發現了問題,分析問題之后,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據此,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閱讀材料和進行調查,使學生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中發現它背后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通過學生對課本閱讀材料中內容的閱讀,和對調查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最后達到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如下特點:
1、以學生的觀察、調查、討論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運用多媒體等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2、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提高學生對統計結果和估算等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觀察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得到獲得新知識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鉆研新知識的欲望。
三、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以及學生的動手、動腦等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1、問題引入,你寄過賀卡嗎?、你知道你們平時寄賀卡與環保有什么聯系嗎?(演示)這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
2、然后播放一段造紙動畫片(演示)。這個動畫直觀、形象,學生一看便知道紙是用什么造出來的,這主要是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后面閱讀材料中的數據打下基礎,減輕學生的理解。因為我懷疑,如果沒有此動畫片,學生對紙是由樹木造出來的不太相信,播放此動畫片能直接打消學生的疑慮,進入樂學狀態。
3、繼續播放影片(演示),出示閱讀材料,通過學生的閱讀、思考和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理解平時寄賀卡的行為消耗了大量的木材,對廢紙的有效回收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分析問題感知教材
分析問題的過程就是根據閱讀材料中的內容,以及對調查統計結果數據分析的過程。這部分內容,貫穿了對統計結果和估算等數學知識的運用,需要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對這部分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
1、將我個人的調查結果公布(演示),再根據學生已掌握的方法,引導學生分別求出它們的總數和平均數。
2、全班同學每五人為一小組討論五個問題(演示),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人人參與的效果。每個小組還可以把討論的結果拿到全班交流,進一步引發學生對現有的統計數據進行思考,合作探索解決問題。我相信,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索,他們能得到樣一個結論:為保護森林,應該少寄賀卡。在這些討論問題中,第五個問題,誰能說說少寄賀卡,除了能保護森林之外,還有什么好處嗎?這一問題可以引發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達到拓展的目的。
(三)解決問題升華提高
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分析問題之后的又一討論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我再次將學生分成小組,要求每組討論出節約用紙、拯救森林的具體措施。對討論中出現的情況可采取互評、互議的形式,在互評互議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我采取全班討論的形式予以解決,以此突出教學重點。為此我選擇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結論做成動畫(演示),充分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另外,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我還特意制作了一個調皮學生,他說他知道,就是不說。這樣設計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其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在學生討論的時候,根據這部分的教學特點,我制作了一首《高山流水》背景音樂放在里面,可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播放。這首音樂聽上去本身就有一種讓人回歸大自然的感受。
(四)歸納總結練習反饋
引導學生對知識要點進行總結,梳理學習思路(演示)。并布置學生課后練習:仿照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做一張你喜歡的賀卡送給同學。(如生日賀卡、新年賀卡等)
本節課意在創設愉悅和諧的樂學氣氛,優化教學手段,借助電教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間的合作,營造一種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能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