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中班教案(通用8篇)
端午節中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
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中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等風俗。
2. 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3. 通過手工制作感受端午節的氣氛,萌發對傳統節日風俗的興趣。
4. 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5. 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布置環境的活動。
活動重點:
1. 通過觀看視頻讓幼兒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
2. 通過PPT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的風俗。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活動準備:
1. 有關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來歷,賽龍舟、艾草、粽子、掛香包圖片,艾條等;
2. 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圖片;
3. 手工材料紙杯子,五色彩線,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 引入部分看圖猜節日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2. 師:這是什么節日?誰來告訴老師一下這個節日里我們都要做什么?
3. 師:知道了前面那些圖片是描述春節的。那我們現在再看一下這幾張圖片,圖中有什么?是什么節日?
二 . 基本部分
1.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端午節是哪一天有沒有人知道?端午節是紀念誰的?有誰知道端午節的故事?
2. 師:好,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端午節的來歷》來進一步了解下端午節。
3. 師:看了短片以后誰來告訴老師一下端午節是哪一天,都有哪些習俗?
4. 師:端午節吃粽子,你們吃過嗎?誰來說一說?
5. 師: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節還有一種游戲叫劃龍舟。那在我們這個地方是很少見的。
6.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的?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小視頻來看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
7. 師:(讓配班老師悄悄點燃艾葉)大家聞到什么味道沒有?是什么味道呢?哦!原來是艾草呀!誰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呢?(夏天會有很多蚊蟲,點燃的艾草有這樣一股特殊的味道 ,它可以趕走蟲子。剛才我們只聞到了它的味道,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樣子。(圖片)
8. 師:今天呀,我們小朋友一起了解了這么多關于端午節的事情,誰來給老師說一下我們當地是怎么過端午的都有什么風俗習慣?(插柳條,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
9. 師:小朋友們現在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了嗎?它是為了紀念誰的節日?
三、手工制作
1. 師:下面我們做個小手工,制作一個漂亮的荷包送給我們的爺爺奶奶祝我們的爺爺奶奶節日快樂。
2. 師:好,荷包做好了,我們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說了這么多小朋友們再來說一下端午節師幾月幾日,是紀念誰的節日?
四、聽老師講故事師:講了好,最后大家聽老師講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布老虎吃粽子》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
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
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為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
“五黃”指黃鱔、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端午節中班教案 篇3
一、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 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 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 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 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活動一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 艾草和菖蒲
目標:
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幼兒表現:
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么,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于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于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蒙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于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著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活動三 粽子香袋
目標: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 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粽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粽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么漂亮。”
家長反映:
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說很漂亮,的家長
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著大人參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說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動四 長命縷
目標:
1、 知道我國有在端午節給兒童戴長命縷的習俗,加深對端午節的了解。
2、 學習搓線的技巧。
幼兒反映:
顯然,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搓長命縷,每天我都要給孩子準備一批制作的毛線。區域活動或課間休息時,都愛到美工區去搓長命縷玩,有些孩子一連搓了好幾條戴在手上、腳上,有的甚至連脖子上也戴了一條。女孩子還戴著跳起了舞。
活動五 做龍舟
目標:
1、 通過觀察、集體討論,分工合作,運用捏泥、建構、繪畫等手段創作龍舟。
2、 增強合作性、創造性、動手能力。
活動六 包粽子
目標:
1、 學習包粽子,進一步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2、 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幼兒反映:
包粽子的活動提早已經通知孩子和家長了,孩子們可開心了,總是來問我什么時候開始。他們急切地等待和盼望著。活動那天,孩子們似乎來的很早,還一個勁地囑咐來參加活動的家長等一會不要遲到。活動之前的準備,孩子們已經急不可待了,看者調好料的糯米、粽子殼、線一樣樣地擺上桌子,他們紛紛要開始動手了。
端午節中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活動介紹:淡淡粽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師: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師: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3)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 陽,處處都端陽。
(4)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端午節中班教案 篇5
活動背景: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最高興的莫過于天真活潑的孩子們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隨之而來,例如: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我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針對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我們設計了"端午粽飄香"活動。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能積極參與節日慶祝活動。
2、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3、愿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感受過端午節的喜悅情感。
活動準備:
1、區域里展示各種親子制作的鴨蛋網,樂意與同伴交流欣賞;投放關于端午節來歷、風俗的書籍、圖片、幼兒自主閱讀交流。
2、物質:ppt"端午節"、粽子、艾草、蒜頭、鴨蛋網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提問:"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你喜歡吃哪種粽子?"
"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兒討論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傳說)
2、說說端午節的古老故事。
(1)教師講述端午節的來歷。
(2)了解端午節的習俗。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門前掛艾草和蒜頭、賽龍船、胸前掛鴨蛋網……)。
(3)拓展談話范圍:為什么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和蒜頭?(幼兒討論)
3、教師小結:
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
4、幼兒品嘗粽子,體驗端午節的快樂
(1)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粽子:形狀、口味
(2)幼兒分享粽子
活動延伸:
在區角投放彩色絲線和鴨蛋,幼兒自主嘗試編鴨蛋網。
端午節中班教案 篇6
一、設計思考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
①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豆做的粽子、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二、主題活動目標
主要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如:吃粽子、掛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3)喜歡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節,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三、主題活動實施概況
四、主題活動環境創設及資源利用
環境創設
(1)園內大廳布置“賽龍舟”的場景;
(2)班級中陳列幼兒收集的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懸掛艾草、粽子、鴨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節為主題更換主題墻飾,展示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的全過程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發現、收獲與體驗: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調查”、“我的發現”等為標題展示幼兒端午節活動進展情況,如:有關端午的問題以及對端午的傳說與習俗方面的調查資料等;
②小班則可以以“我們在端午節里”為題展出幼兒的活動情況;
(4)區域中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如:
①圖書角:提供有關端午節的圖書、圖片,供幼兒欣賞、閱讀;
②體育角:提供“賽龍舟”游戲所需的竹竿、彩條、紙棍、小旗等,供幼兒游戲;
③動手區:中、大班提供紙、線等材料供幼兒嘗試包粽子、縫香包、編鴨蛋網,小班提供油泥讓幼兒嘗試自制綠豆糕、鴨蛋。
(5)家長園地:介紹主題活動中須請家長配合的內容、主題活動進展情況
(1)請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相關資料的調查及收集,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
(2)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和老師、幼兒共同感受節日做做、玩玩、嘗嘗的快樂;
(3)在本地組織“賽龍舟”活動時,組織師幼前往參觀并攝像
五、主要教育活動方案
(二)中班
活動一:屈原的故事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
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
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么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活動二:童謠《拍手歌》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
活動目標:
1.理解、學習童謠,能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對童謠活動感興趣。
2.遷移有關端午習俗的相關經驗,嘗試續編童謠,體驗編編、說說、玩玩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圖片、實物。
2.幼兒進行過有關端午節習俗的調查。
活動過程:
1.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1)交流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經驗。
(2)欣賞童謠《拍手歌》,理解主要內容。
①在這首童謠里,你聽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聽不懂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討論、交流情況,幫助幼兒理解“門插艾、香滿堂”等。)
2.學習童謠,了解拍手游戲的玩法。
(1)嘗試朗誦童謠。
(2)討論拍手游戲的玩法,激發朗誦興趣。
①這首童謠的名字叫什么?為什么叫《拍手歌》?
②我們可以怎樣念這首童謠呢?(引導幼兒兩兩結伴邊對拍手邊朗誦童謠。)
(3)兩兩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
3.遷移端午經驗,嘗試續編童謠。(如:五月五,是端陽,香包帶,香滿堂;五月五,是端午,龍船下水人跳舞。)
4.記錄并欣賞幼兒創編的童謠。
活動三:觀看賽龍舟
主要涉及領域:社會
活動目標:
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風俗習慣,感受競賽活動的熱鬧氣氛。
活動準備:
了解本地舉辦“賽龍舟”的活動情況。
活動建議:
1.與組織“賽龍舟”活動的有關單位聯系,確定參觀地點及時間。
2.請家長帶幼兒前往參觀,觀察龍舟的外形特征及賽龍舟時人們的動作表現,感受競賽的熱烈氣氛。
3.引導幼兒交流賽龍舟的場面以及自己觀看賽龍舟時的心情和感受。
活動四:美麗的龍舟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畫、撕、剪、貼等多種方式和同伴共同裝飾美麗的龍舟。
2.樂意和同伴共同協商,分工裝飾龍舟,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有參觀賽龍舟活動的相關經驗。
2.賽龍舟的照片、未裝飾的龍舟、彩紙、筆、剪刀、膠水、抹布等。
活動過程:
1.觀察端午節龍舟比賽的.照片,回憶龍舟的外形特征,激發裝飾龍舟的興趣。
2.觀察龍舟,討論裝飾龍舟的方法,激發合作裝飾的興趣。
3.分組協商、分工裝飾龍舟。(觀察幼兒合作情況,并對有困難的幼兒進行指導。)
4.舉辦“美麗的龍舟展”,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活動五:龍舟競賽
主要涉及領域:健康
活動目標:
1.嘗試模仿劃龍舟動作,兩兩合作協調向前快跑。
2.積極參加競賽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皮筋龍舟”若干。
活動過程:
1.模仿賽龍舟的動作(劃船、打鼓、擦汗等)。
2.游戲:《劃龍舟》。
(1)討論兩兩合作劃龍舟的方法。
(2)自由結伴嘗試合作劃龍舟。
(3)劃龍舟比賽(分組接力比賽)。
3.聽音樂做全身放松動作。
活動六:我愛吃粽子
主要涉及領域:科學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品嘗中發現粽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2.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
活動準備:
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粽子,包粽子的材料(米、粽葉、棉線等)。
活動過程:
1.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種類的多樣。
2.觀看包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討論、認識包粽子的材料。
(2)觀看老師(或家長)包粽子、煮粽子的過程。
3.品嘗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活動七:端午節親子活動
主要涉及領域:綜合
活動目標:
通過唱唱、跳跳、講講、嘗嘗等活動,進一步體驗教師、幼兒、家長共同過端午節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碟片、歌曲磁帶、表演材料等。
2.邀請幼兒家長參加活動。
3.各種端午美食(粽子、綠豆糕、鴨蛋等)。
活動建議:
1.開展家長、幼兒互動式智力競賽,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2.幼兒節目表演。
3.家長、幼兒的親子游戲(如:包粽子比賽等)。
4.端午節美食自助餐活動。
六、資料鏈接
1.知識資料。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古稱“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又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艾節、夏節、龍日等。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其中,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一段傳說,是為了紀念20__多年前投江而死的我國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民間有賽龍舟、吃粽子、吃五黃(雄黃酒、黃魚、黃瓜、黃鱔、黃豆芽)、掛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佩香囊等習俗。在民俗文化領域,人們常把賽龍舟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二起。古時,五月五日又稱為“惡月惡日”,吃五黃飲雄黃、掛五端于門庭、采雜藥做香囊等風俗可能出自上古,其目的在于驅邪避魔、驅毒避蟲。現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習俗漸已消失外,其余的習俗已流傳鄰近諸國,如:賽龍舟等,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2.教學資料。
(1)故事。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楚國。他愛護百姓,幫助楚王治理國家,使楚國變得很強大,楚王很信任他。
王后和奸臣們看見楚王這么信任屈原,心里很不高興,經常湊在一起商量害屈原。他們拼命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動員楚王相信最強大的敵國——秦國的話,放棄跟其他小國家做朋友。屈原堅決反對楚王相信敵人的話,一再勸說楚王不要與周圍的國家絕交。楚王非常生氣,撤掉了屈原的官職,將他流放到很遠的地方,堅持與周圍的國家斷絕了朋友關系。
秦國見楚王中了計,就派了很多兵去攻打楚國。楚國被打敗了,楚王也被秦國捉去,最后死在了秦國。
屈原雖然被免除了官職,但他非常關心自己的國家,他擔心楚國的命運,常常整夜睡不著。在聽到楚國被打敗、楚王死在秦國的消息后,他非常傷心。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幾天,來到了汨羅江邊,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
屈原死的這天,是農歷五月初五。老百姓們聽說后,爭著劃船,到處去撈屈原,賽船的風俗就這樣形成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還用竹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吃飽了不傷害屈原。
(2)童謠《拍手歌》參見蓋國梁:《節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第96頁。
(3)歌曲《包粽子》參見許卓婭主編:《韻律活動》,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第181頁。
(4)自制香包的步驟。
①在紙上畫出想做的香包形狀(心形、葉形、三角形等)。
②剪裁出相應的紙樣。
③按照紙樣剪出兩面布形。
④正面對正面,對好縫合,注意留一開口。
⑤將縫好的立體翻出正面。
⑥由開口處放入干花、艾草等。
⑦將口縫合,綁上繩結。
⑧根據自己的意愿裝飾香包。
(5)折紙粽的步驟。
端午節中班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
2、能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3、感受端午節的熱鬧氣氛,體驗游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賽龍舟的圖片、鼓
2、大粽子
3、端午節PPT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入故事,導入本次的端午節活動。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個孩子,雖然這四個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順,一到過節都會回家來看望自己的親人。
小朋友你們都知道有哪些節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個孩子都回來了。他們每人給花婆婆帶回來了一件禮物。
花婆婆非常高興,驚奇的問:“你們怎么回來了,還帶禮物。”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因為今天過節呀?
花婆婆說“今天什么節日啊”孩子們說,打開禮物你們就知道啦。
2、教師講完故事后,帶領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1)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觀看第一個禮物盒——艾蒿。請幼兒觀察猜節日。
(2)教師繼續出示香包、劃龍舟的圖片、粽子請幼兒猜節日。
3、現在你們告訴花婆婆,過的是什么節日呀?
(1)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這些特別的方法來慶祝。
(2)端午節的各種來歷和傳說,最常見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3)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秦國攻破楚國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
教師小結:農歷五月初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入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人們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定為端午節。
4、教師請幼兒交流:你們過端午節都干些什么?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1)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2)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粽,有長條粽。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5、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引導幼兒觀看制作粽子的過程。
(1)看完課件后,你們想不想自己嘗試包粽子呢?
(2)此活動環節可以分為兩個活動:意識手工活動、而是游園活動。
6、教師播放端午節PPT,引導幼兒觀看劃龍舟視頻。
教師組織幼兒一起參與游戲:賽龍舟。
四、活動總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為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了解節日的習俗、了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設計了本次活動,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端午節中班教案 篇8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結合本校彩豆文化特色,通過“彩豆情懷,端午顯愛”主題教育活動,將中華民族的氣節教育、節氣文化和學校特色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學生對端午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二、活動設計
(一)找一找
要求:從閱覽室或網上找一找關于端午節這一節氣的相關知識;端午節的由來;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詩詞;賽龍舟和包粽子的習俗。
(二)說一說
通過午會課、班會課、班隊課,組織學生說說相關的知識。
1、說說端午節的由來;
2、說說包粽子的習俗;
3、說說屈原的故事;說說屈原的詩詞。
(三)畫一畫
要求:以“走近端午”為主題制作一份小報,能反映端午的習俗,自己的心聲、生活的體驗。
(四)寫一寫
通過黑板報、班級櫥窗等陣地,進行環境布置設計。
要求:以“端午情懷”為主題出好一期黑板報。
(五)學一學
要求:以“我向奶奶學一技”為主題,學習粽子的名種包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用各種豆物作為佐料包粽子,并品償不同地方、不同的風格、不同特色的粽子。
(六)比一比
要求:以“六一我作主、端午我進步”為主題,進行故事演講比賽。故事內容可以是學習屈原的小故事、可以是反映端午民俗氣息的生活故事、可以是自己在端午學習一項技能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