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保護環境教案(精選2篇)
小學保護環境教案 篇1
一、設計理念
《家鄉環境》是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二組課文中設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活動的主旨是通過學生在歷時兩周的觀察、調查、訪問,了解家鄉的環境狀況。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是本次活動的主要目的,并在進行此次活動中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環保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主動搜集各方面的資料,激發學生熱愛環境之情,讓學生主動探究,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培養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語文表達能力和綜合實踐的能力。
二、活動目標
1、了解家鄉過去的環境狀況,培養環保意識。
2、學生利用科學的方法(調查、觀察、訪問、資料收集整理)獲取知識,了解某一問題。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口語交際與習作能力。
4、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
三、活動安排
第一課時:討論確定學習內容分為四個板塊,組合活動小組,小組選擇一個內容,進行組內分工。
第二課時:將各小組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第三課時:學習成果展示,在同學間相互交流調查研究成果。布置課后作業。
第四課時:學習成果展示
1、小組合作把設計的環保宣傳標語張貼在相應的位置。
2、小組通過手工活動設計身邊環境的版圖。
小學保護環境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文明的環境要靠大家共同創造和維護。
2.感受文明的環境是大家共同的需要。
3.能夠區別文明和不文明的行為,并能為維護健康文明的環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75~179頁。
教學準備
督促學生完成家庭作業。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檢查前面學習過的火災中的自救方法。
2.發表與交流。請各小組匯報本組健康生活方式的體驗活動,特別要講述自己的感受。匯報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教師概括:“同學們的親身體驗使大家進一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給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帶來了怎樣的快樂和享受。文明的社會、文明的生活、文明的秩序是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而這種文明的環境要靠我們每個人去創造。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創造文明的環境’。”
3.閱讀與討論。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第89頁的內容,并提問學生:“四幅照片上的人在做什么,所展示的行為和文明的環境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清除小廣告,你認為隨意張貼小廣告是文明的行為嗎?為什么?為什么要參與掃雪,它說明什么?‘一米線’是做什么用的?(以免排在后面的人看到前面人的密碼、姓名、存款數字等,保護個人的安全和利益。)為什么不能隨意亂扔廢棄物?”
4.全班討論。“為了擁有一個健康文明的環境,你都做過哪些事情?你發現班里的哪些同學做過哪些文明的事情?我們還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學生觀察和閱讀教科書第90頁的三幅圖畫及文字,并提問學生:“你經歷過或看見過這種現象嗎?你有什么感受?在生活體驗中你還發現了哪些文明或不文明的現象?你有哪些感受,有什么好的建議?”
5.教師小結:“每個人在公共場所中,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僅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他人。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想到他人,努力去建設文明的環境,那么,在這種環境中,就會使人感到舒適、愉快,社會就會變得更加文明而美好。希望每一位同學,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公共場所中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小公民。”
布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學生所提到的行為可能比較有限,教師可做一些提示,如夏天一些男士不穿上衣、在公共場所脫鞋、樓上住戶向下拋灑垃圾等。教師所列舉的事例也可以是正面的。
家庭作業
完成生活體驗小報告,并拿給家長看,聽取家長的意見。
評價建議
1.觀察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參與度和具體表現。
2.對生活體驗小報告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