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一年級上冊《6和7的組成》教案(通用4篇)
數學一年級上冊《6和7的組成》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游戲,認識自己身上的左右位置。
2、通過觀察、討論、交流,知道以自己為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3、通過觀察,小組合作討論,辨析,實踐活動,能說出以其他物體為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4、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從以自己為參照中心確定左右位置過渡到以其他物體為參照中心確定左右位置。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激發興趣
師:在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小朋友們放松一下,請大家聽一段音樂。
師:剛才我們跳舞的時候,出現了兩個方位詞,小朋友聽出來了么?(左和右)
師:對!今天我們將學習有關左與右的知識。
出示課題:左和右(注意左、右的寫法)
二、共同探討,獲取新知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與右。
師:這個小朋友在吃飯,你們能告訴老師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拿調羹的是右手,拿碗的是左手)。
師:你們平時習慣用哪只手拿調羹的?請舉起這只手。(學生舉手)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多數人和你們一樣習慣用這只手拿調羹,我們就稱這只手為右手(貼上粘紙“右”)。所以和右手同方向的這一邊就叫做右邊,這只腳就是右腳。
師:這只手是右手,那另一只手就是左手(貼上粘紙“左”)。所以和左手同方向的這一邊就叫做左邊,這只腳就是左腳。
師:我們現在能分清楚左手、右手,左腳、右腳。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體,還有像這樣的左與右嗎?誰來說說?(要求學生摸著說)
師:我們小朋友已經學會區分左右了,接著老師請小朋友來做一個小游戲。游戲的名字是:聽口令做動作。
左拍拍、又拍拍,
向左看、向右看,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雙手舉起來,耶。
師:小朋友真聰明,現在老師這里有些圖片。圖片上面是我們小朋友身上的某些部分,你知道它們是左邊還是右邊嗎?
小結:將自身的位置調整到與照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斷。
2、結合具體場景,進一步理解以自己為參照中心左與右的位置關系。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今天來了很多老師,他們對你們不是很熟悉,你們能幫陳老師介紹一下自己的同學嗎?不過在介紹之前老師也對小朋友們提一個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要告訴我:我的左邊是誰?我的右邊是誰。(學生介紹)
師:(請一名學生的左邊同學站起來)
3、認識以其他物體為參照中心的左與右
(1)、出示P47的題1
師:小朋友們介紹得真不錯,你們已經認識了左與右,我們現在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師: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真多,真熱鬧啊!我們在過馬路時要注意什么?
小結:過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板書)
(2)、出示P47的題2
師:小丁丁想過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請個別同學回答。
(4)、出示P47的題3
師:這時,小巧也準備過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獨立完成后核對。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左與右”,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碰到左與右。比如上課時,我們舉右手;上下樓梯時要靠右走。如今世博會就要在上海舉行了,我們要遵守世博禮儀,其中有一條就規定,乘坐自動扶梯時,要左行右立。只有遵守世博禮儀,我們才是講文明的小公民。
三、通過游戲,鞏固新知
1、說一說。
師:小丁丁跟著媽媽去超市購物,他們來到了文具柜臺。呵!那么多玩具,挑選什么呢?媽媽規定只能買一樣,并且不能說出它的名字,只能說出它的左、右鄰居各是誰。小朋友,如果你是小丁丁胖,你會怎么說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據他的說法,猜出他想買的是什么嗎?
2、擺一擺。
(1)師:把數學書擺在課桌的中間,把文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右邊,把鉛筆擺在文具盒的右邊,把學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左邊,把橡皮擺在學具盒的左邊。
(2)讓學生說一說,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從左數,文具盒是第幾個,從右數,文具盒是第幾個。數學書的左邊有什么,右邊有什么。
3、跳一跳
出示:《分清左右》: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左手跳舞,右手跳舞,左手、右手分得清楚。
板書:左與右
過馬路,要安全,
先看左,再看右。
數學一年級上冊《6和7的組成》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這部分教材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習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這一部分教材進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幾減9和十幾減幾這兩節課的內容整合到第一節課,集中教學計算方法,再安排練習課進行鞏固復習。我比較了蘇教版和北師大教材,發現用14-9作為例題最為合適,先從實際問題引入14-9,再讓學生聯系實際情境和生活經驗,探索算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學具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蘭三個好朋友參加了社區的游藝活動,拍了不少的照片,你們想看看嗎(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中的套圈游戲)
在這幅照片上,你們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幾個圈沒套中”,該用什么方法計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書:14-9
2、14減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樣想的借助你手邊的學具驗證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討論)
3、學生匯報,隨機板書:
預設:
A、一個一個的減;
B、做減想加,9+(5)=14,14-9=5
C、14-4=10,10-5=5
提問:為什么要用14先減4減去4后還要減幾,你怎么知道的
(課件演示拿走小棒的過程)
D、10-9=1,4+1=5
提問:10是哪來的為什么要用10-9
板書:14-9=5
4101
+5
(課件演示拿走小棒的過程)
E、14-10=4,4+1=5
提問:為什么要用14-10,10從哪來的減了10后為什么要加1
4、質疑:
仔細看一看,想一想,你對這些方法還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5、練一練:
用你喜歡的辦法計算13-8,并跟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課間休息)
三、鞏固提高。
1、口算(開火車)。(課件四)
13-6=14-8=15-7=
18-9=11-8=12-7=
2、小鳥找家。(課件五)
(1)觀察圖畫,注意房子上面的數字。
(2)你想幫哪只小鳥找家
(3)還有一只小鳥沒有家,誰來想辦法幫助它
(4)一間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鳥,那么我們大家就來給這只小鳥添一個家,好嗎
(學生齊答:15-9=6,課間添一個房子,小鳥回到了家)
(5)這些小鳥的卡片上的算式有什么特點(都是十幾減9),你發現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特點呢
(有條理的板書: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3、看圖列式。(課件六)
詳見教材P16。
4、發散練習。(課件七)
-=7
四、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
同學們知道嗎,今天我們一節課學習了幾節課的內容,你們真是太棒了?赡苡械男∨笥堰不能熟練的計算,讓我們在后面的課堂中再多多練習,爭取算得又對又快,好不好
教學反思:
一、情境的創設要靈活機動。
新課程理念下的計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進行計算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產生對計算的需要,并在教學計算的同時有機的滲透解決問題(應用題)的教學。但我認為創設情境切忌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創設既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又要照顧到知識的適用性,要靈活機動。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數學知識有其內在的邏輯性,教學中充分把握這一邏輯性,不必每一部分內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創設,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如何很好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分析學生知識體系的新的生長點上。
二、創設游戲的樂園。
蒙臺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當我說接下去要做游戲,小朋友一定會坐得端端正正,因為我說過我喜歡請守紀律的小朋友來玩游戲。
在做書上的數學游戲的時候,我采取小組比賽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擺在講臺上,每一輪每組派一個代表,按照教師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數是7的減法算式,找出得數和11-2一樣的算式。學生躍躍欲試,能安靜的為組里的同學加油。
三、練習形式多樣,及時評價跟上。
對于純粹的計算,我通常采取開小火車或隨叫隨答的形式。特別是隨叫隨答,通過叫答能不動聲色的讓開小差的學生回過神來。說計算過程的時候,往往就是紀律最差的時候,很多學生不愿意聽。這時候,獎勵認真聽的學生一顆“數學之星”并大聲進行口頭表揚能給其他學生榜樣作用,但持續的時間不長。也就是教師要耳聽六路,眼觀八方,隨時抓住可利用的資源。學生對站起來負責報答案很感興趣,如果事先說“誰最認真,就請誰報答案”,學生處于這種自己實現的需要,會很認真。
數學一年級上冊《6和7的組成》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認知6和7的組成。
2、通過同學動手操作,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同學對學習的興趣。
3、培養同學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6、7的組成
一、引入
昨天俺們學習了6和7,說一說你觀察到身邊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來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蘋果和人像掛圖
老師這有6個蘋果,俺想把它分給兩個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幫俺分一分,有幾種分法嗎?
小組互相討論有幾種分法?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同學匯報,師板書分法
2、總結分法
看到這些分法,你能發現什么?俺們可以將這些分法總結成這樣3種。
看到每一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組成
剛才老師拿掉了一個蘋果,應該是7個,7個蘋果怎樣分給2個小朋友的?請拿出7個學具來分分看,有幾種分法?
匯報分法,師板書分法,看到每一組,還能想到什么?
三、游戲鞏固
1、猜數,師左手拿幾個蘋果,右手和左手合起來是6個,知道右手是幾個嗎?
數學一年級上冊《6和7的組成》教案 篇4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第二課時。這部分教材是為學生快速而正確進行6和7加減法計算做鋪墊的內容。在這一階段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扎實的基礎。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通過動手擺學具教學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掌握6和7的組成。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口頭表達的能力,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并運用于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6、7的組成。
本課難點是: ‘6、7的組成’在實際中的靈活運用。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知道了5的組成有4種,從而問學生想不想知道6和7的組成各有幾種,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觀察法 通過學生觀察7的組成知道只要記住了前3種,后面3種是前者的調換位置,便很快熟記7的組成。
3.發現法 通過把圓片分成兩部分,讓學生發現了6的組成有5種,7的組成有6種。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 觀察法 通過學生觀察7的組成知道只要記住了前3種,后面3種是前者的調換位置,便很快熟記7的組成。在學習了6的組成后,通過觀察找出規律很快能討論出7的組成。
2、實踐操作法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通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有創設情景,探究新知,反饋練習,檢測評價四大環節,每一環節都非常重要,環環相扣,探究新知是最重要的環節,學生理解透徹了才能掌握學習內容。反饋練習為學生的知識缺陷提供信息,這樣老師就能及時去補救,然后通過檢測題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
6.7的組成——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首先創設疑問,激發學生參與欲望,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雖然學生能順利得出6和7的組成,但不是很收熟練很快說出6和7的組成,因此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邊擺邊說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先由電腦演示和學生操作共同進行,然后再由學生獨立操作等不同形式,使學生逐步掌握6和7組成。總之,學生的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都在操作過程中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體現數學學習的過程性和體驗性。同時,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以學生為主體”覺得做的不夠,較多活動的進行都是在老師的指令下完成,還放得不夠開。
6和7的組成
在課的一開始我就用圓片引入,讓學生把6個圓片分成2堆,因為意見不一,小學生就能找出很多種不一樣的方法來進行分一分。在反饋的時候我先讓分得沒規律的小朋友板演,然后得出這樣分不容易記住,讓分得有規律的學生再來分一分,他分其他學生說我寫,師生合作進行。
我讓學生先在心里一邊記一邊分,然后提問: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記?有些學生就按照順序來記,有些是一組組記。這樣學生自己得出了方法后我就再讓學生背。剛開始我也在懷疑是否需要背,但是后來想數學有時候也需要去記一些東西,只要掌握方法就很容易。
學習7的組成時我就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完成,剛開始很多學生有困難,但是通過同桌互助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自己編出7的分成。
用生生、師生對口令的方法去鞏固新知,學生老師的作用都得到發揮,興趣也很高。 這節課動手操作的時間比較長,練習的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