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等量關系》數學教案(精選3篇)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等量關系》數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和學生狀況:
二期課改小學數學教材中,引入了幾何概念:垂直、平行。對于“平行線”,以往的教材中是以“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來定義的。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同一平面”的說法比較抽象,“永不相交”也無法通過操作來驗證。國際上對于小學階段的幾何概念的引入,都遵循“通過某種操作行為來引入,而這種操作行為是要能抽象出這個幾何概念的。”所以,教材引入第三條直線,通過“兩條直線垂直于同一條直線”來引入“平行”的概念。使學生能借助“用三角尺量兩條直線是否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用三角尺畫兩條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平行線、折出平行的折痕”等可操作的行為來抽象出什么是平行。同時,通過地圖、長方形、不規則紙等載體來感悟“同一平面”。
學生在接觸“平行”的概念之前,已經認識了垂直,會用三角尺檢驗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能用紙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形成“平行”的初步概念,必然要對“兩條直線垂直于同一條直線”有深刻的認識。這將對后續的“畫平行線”和“判斷生活中的平行”有推動作用。估計,在引入第三條直線后,學生可能對建立這三條直線之間的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關系有一定的困難。
基于對教材的解讀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考慮,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折出兩條互相平行的折痕,初步形成“平行”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通過量、折的操作行為來感知“平行”。
情感與價值觀:知道兩條直線垂直于同一條直線,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城區地圖
1、在前面的學習中,通過量一量,我們在城區地圖上發現了不少互相垂直的路,再來觀察,哪些路是垂直于同一條路的?
2、記錄下來
3、根據學生回答,展示地圖中的5種類似情況
獨立觀察思考,
先說出一組
看著圖說一說
同桌互說其余幾組
獲得“兩條路垂直于同一條路”的表象
用板書的形式將平行的表象凸現在學生面前
二、長方形
1、在城區地圖上,我們發現了兩條路垂直于同一條路的現象,那么在長方形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呢?
2、交流:
3、認識“平行”
像a、b這樣垂直于同一條邊的兩條邊,我們說它們是互相平行的。
記錄:
a⊥c
→a∥b(b∥a)
b⊥c
4、在長方形中,還有互相平行的邊嗎?
5、反饋,分析
6、在城區地圖上有沒有互相平行的路?為什么?
7、小結:
在地圖上、長方形中,兩條線之間的位置關系,如果相交成直角,那么這兩條線互相垂直;如果這兩條線垂直于同一條線,那么這兩條線是互相平行的。
先獨立觀察,
然后在小組內說一說
用語言敘述:
a垂直于c,b垂直于c,a和b都垂直于c
記錄下來
可能:
c∥a c∥d
說一說
從生活情境過渡到幾何圖形,進一步凸現平行的表象
初步獲得“平行”的概念
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同時,使學生分清兩條直線垂直、平行的不同位置關系
找生活中的平行
三、折出平行的折痕
1、我們已經會用不規則的紙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那么怎樣折出平行的折痕呢?
2、交流:
你是怎么折的?
3、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后,第3次的折痕與第1次折痕互相垂直,使后兩次折痕都垂直于第1次的折痕。
還能怎么折?
4、要折出互相平行的折痕,關鍵是什么?
先思考:你準備怎么折?
再動手折
用筆和尺畫出平行的折痕,標上字母
其它學生思考:他折的是互相平行的折痕嗎?
可能:
和書上一樣的折法;
沒折出平行;
不嚴密的折法;
幾條折痕的。
嘗試
引導學生有序思考折的步驟,不要盲目
思考折出平行的關鍵
啟發:第3次折只要與任意一條折痕互相垂直即可
體會關鍵:兩條折痕垂直于同一條折痕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等量關系》數學教案 篇2
設計說明
在數學課上,我們經常利用等量關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是單把這項知識拿出來理解,學生就會有些茫然無措。為了使學生對等量關系有直觀的理解,并能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這種關系,在教學設計上注重了兩個方面:
1.關注“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
本節課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蹺蹺板導入,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借助課件直觀演示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狀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從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情境。在不斷尋找和交流中,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找到等量關系。
2.充分發揮“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
本節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討論、比較、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到等量關系,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與姚明、笑笑身高的關系環節中,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交流,找到各種等量關系。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引入。
(1)根據生活經驗想象老師和學生玩蹺蹺板的情境,蹺蹺板會怎樣?
(2)想辦法讓蹺蹺板平衡。
設計意圖:創設和老師玩蹺蹺板的情境,并想辦法讓蹺蹺板平衡,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2.觀察主題圖。
(課件逐一出示動物玩蹺蹺板的情境圖)
(1)觀察圖上信息,想辦法讓蹺蹺板平衡。
(2)用語言描述當蹺蹺板平衡時誰和誰的質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發現1只鵝的質量相當于2只鴨子和1只雞的質量。
3.揭示課題。
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了“1只鵝的質量相當于2只鴨子和1只雞的質量”,這就是等量關系。(板書:等量關系)
設計意圖:蹺蹺板是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時又是體現等量關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又能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等量關系。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據數據分析數量關系,探索表示等量關系的方法。
課件出示教材64頁第二幅情境圖。
(1)提問: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看圖,收集并交流發現的數學信息。
(2)根據這些信息,請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與姚明、笑笑身高的關系。
提示:可以用畫圖或文字的形式表示這些等量關系。
師:哪兩個人的身高有關系?
(同桌交流,全班匯報)
生1:畫圖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同學找出了這樣的等量關系,你能看懂嗎?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等量關系》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并學會表示等量關系。
2.過程與方法。
結合具體情況,了解什 么是等量關 系。會用線段、列式這兩 種方法來表示等量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等量關系的學習培養數學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學會找到等量關系,鍛煉協作交流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蹺蹺板圖:
師: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有三幅圖,第一幅圖是一只鵝和兩個鴨子在玩蹺蹺板,結果鵝的質量比較大。(教師說明質量就是物體的重量)第二幅圖是1只鵝和3只鴨子玩蹺蹺板,結果3只鵝的 質量 比較大。第三幅圖1只鵝和2只鴨子1只雞比較,結果蹺蹺板平衡。
師:蹺蹺板平衡說明了什么?
蹺蹺板兩邊的質量相等,也就是1只鵝的質量相當于2只鴨子和1只雞的質量。
師:嗯,說的非常棒,這就是咱們今天要學的等量關系。那如果用等式表示兩邊的關系,你可以嗎?寫一寫,試一試。
1只鵝=2只鴨子+1 只雞。
師 :做的很棒,既然大家初步認識了等量關系,那么咱們就繼續挑戰。
2.出示妹妹的身高與姚明、笑笑關系圖:
師: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姚明身高是妹妹的2倍,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姚明身高226厘米。
師:你能不能表示 出妹妹身高與姚明、笑笑身高之間的關系?
同桌討論:
一生匯報:我用畫圖的方法。
師:很好,請你在黑板上表示一下。除此之外還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嗎?
一生匯報 :我用列式的方法。
師:也請你在黑板上列式,給大家分享下你的方法。
成果展示:生1:畫圖法
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
笑笑身高
生2: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 高
師:嗯,上面兩位同學做的非常好,非常形象的'表達了三人身高之間的關系,那你們做的和他相同嗎?你還能說出其他的等式嗎?(小組互相說。)
多生匯報:
生1: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生2: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生3: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此處教師予以引導,關系式1與關系式2最后都等于妹妹身高, 那么就說明這兩個等式是相等的,滲透到等式轉換。)
3.師:請同學們觀察我們列的幾個算式,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與同學交流。(等量轉換)
二、拓展應用。
1. 練一練第1題,第2題。
看圖說一說什么時候相等,說出等量關系。
你是怎么想的?
2.練一練第3題。
根據題意寫出相應關系式,用字母表示。
第三題對于學生來說有 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做。
3.練一練第4題。
結合下列情景說一說數量間的等量關系。(教師適當引導)
三、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內容,你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疑問?
四、作業布置:找一找 說一說 生活中有哪些等量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