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的范文(精選10篇)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1
第三節我們身邊的生物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2、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1)預習本節內容。(2)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師準備: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以及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出示袁隆平在20xx年頒獎儀式上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討論分享:
1、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物:
(1)教師PPT介紹三則生物技術對于人類的影響:①青霉素的發現、②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③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引導學生小組匯報時的條理性。
(2)學生討論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結生物學的發展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來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真實地體驗到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離不開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畫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袁隆平雜交水稻》,然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袁隆平的新型雜交水稻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什么好處?
(2)我們應學習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樣研究出雜交水稻的?
教師提示:
1、閱讀短文時,同學們要領悟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險究的基本步驟,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設計、方法等)、驗證---得出結論。
2、閱讀短文時,濃縮文字敘述,抓住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學的概念。學生閱讀,做標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巡回,與學生一起交流。
3、師生共同歸納,引出生物學概念。并由葉蟲的自我保護、魚會睡覺嗎?蚊子都會吸血嗎?雷達是怎樣設計的?“研究水稻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及前后幾代水稻的生命活動規律”引出概念。(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概念中關鍵的知識點:(1)生物學是科學,(2)研究的對象是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在此基礎上,就學生所熟悉的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列舉出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這一概念)
三、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離不開生物學。
出示一些“人口劇增,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及癌癥和艾滋病”的畫面及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來進一步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通過(二)(三)部分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與生物學密切聯系的結論。
師生討論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然后學生小組討論:
同學間充分討論,感受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每組請一名代表發言,對有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溫室大棚對于植物的適應環境和優良品種遺傳帶來的問題),然后師共同歸納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領先科學。
【教學反思】
這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既然是影響就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感受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但是學生在認識上總是存在這片面性。
這節知識是要通過辯論來讓學生感受的,但是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因此辯論就顯得有些不足。
補救措施:在教學最后兩章時,同樣涉及到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這時在進行充分的辯論較好。
一者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同時從時間上來說比較充足,會使學生從客觀上有一定的認識。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2
目標:概括文章內容,品味優美語言
重點:品味優美語言
難點:生動說明與平實說明的區別
設想:主問題式
課時:1課時
程序:
㈠導入:
21世紀世界主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便是人與動物的關系。鳥類是人類的朋友,這是我們常說的話題,那么你對我們的這類朋友了解多少呢?特別是對鳥類的鶯科大家族了解嗎?
㈡精讀譚文,整體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看誰能又快又準地說出文章介紹了鶯的哪些特性?(直接在段中找關鍵句、關鍵詞、概括)。
㈢細讀課文,分析文章、品味語言。
1、用自己的語言介紹鶯。
2、比較練習三中的《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對鶯的介紹。
(以上明確生動說明與平實說明的區別)
3、課文是怎樣把鶯介紹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呢?試找出一個方法來,越多越好?
①描寫
②擬人
③感情:開頭引出春的使者,杰出的歌唱家——鶯;第二段寫到“也最惹人喜愛”——大量褒義詞——結尾把這種喜愛之情推到極點。
④豐富的詞匯
㈣小結:
優美生動的語言正是本文一大特色,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地喜歡上了這位朋友。這也正是科學小品文的特點,既具有知識性、科學性,也具有生動性、趣味性。這一特點在其前面一課及將要學的《數字雜說》中都有鮮明體現。
㈤練習:
學習本文寫法,介紹你喜愛的一種小動物。
附:板書設計
作業設計
思路:以讀寫為主,立足課內,放眼課外,分層設計。
內容:
一、基礎題
1、注音(見提示)
2、作家作品:本文作者是國、家。
二、課內閱讀
1、鶯有哪些特性,它最突出的特性是什么?試用課文中的詞語加以概括。
答:
2、《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對鶯的說明見P72,而課文是用文學的筆調描寫鶯的,說說這兩種表達各有什么特點。
答:
三、課外延伸
學了《大自然的語言》、《臥看牽牛織女星》及本課后,你覺得要讓說明文生動且有趣味,有哪些方法?(至少談三點)
答:
1、
2、
3、
4、其它: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3
再引導學生分析“臺燈為什么不亮了”探究過程的各步驟:
如果提出的假設是:燈泡壞了。而得出的結論是燈泡沒有壞,假設被否定了,應該怎么辦?
又如實驗中換上的燈泡,正好是個壞的,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怎么辦?
引導學生分析,找到答案。
探究實踐:
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探究問題(也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供學生探究),模擬完成探究過程,最后匯報交流。
提出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
匯總情況,分析、表揚、鼓勵。
聯系實際:
讓學生介紹自己做過的探究實驗,將探究過程和結果講給大家聽。
小結
學生談這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師概括總結,引用教材“知識鏈”內容,強調本節課的教
學重點,再次引起學生重視。
布置課后探究活動
從生活中尋找問題如:手表為什么停了?錄音機為什么不響了?家里養的花為什么萎蔫了?完成科學探究過程。并寫出探究報告。
結束語
科學探究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就能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發 現、解決許多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不斷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本領。
邊看邊分析。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代表在全班交流,并且 互相評價,得出正確的結論。
積極思考,討論分析,發表見解,回答出問題。
思考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和質疑,有問有答,最后統一認識。
分組 活動,小組成員之間進行分工、合作,討論研 究實驗過程的每一個步驟。
各組交流探究情況。法 。
學生自己總結,增強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
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剖析“臺燈為什么不亮了”的探究過程,學生興趣濃厚,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結論不支持假設時,要重復實驗,如果再不支持假設就要修改假設,甚至放棄,而重新提出假設。
一次實驗結果有時有偶然性,所以實驗常需要多次重復。
不斷設問,引出一個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應該搞清楚的問題,同時使學生知道科學探究要實事求是,要有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
教師巡回于各小組之間,了解每一組學生提出的假設以及實驗方案的可行性。注意各小組和個人的差異性,適當提示探究過程的注意事項。
注意強化探究實驗過程中表達與交流環節的訓練。
要求學生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來講述。
教師進行點評和提示。
提示學生注意探究實驗的全過程,同時通過交流,共享資源,拓展視野,提高探究性學習的質量。使學生真正體會合作的愉快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探究學習中的重要性。
從生活中尋找探究的問題,容易激發學生興趣,而且一般實驗比較容易操作。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4
緒論
(一)教學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B:識記)2.生物科學的新進展(A:知道)
3.學習高中生物課的要求和方法(A:知道)
(二)教學重點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習高中生物課的要求和方法
(三)教學用具
(四)教學方法:討論、講述、提問
(五)教學設計
首先以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針對教材中提出的非生命物質(金屬表面的銹)和生物(石頭表面的地衣),活躍的生命現象(開花的牡丹和飛舞的蜜蜂)和相對沉寂的生命現象(冬季的落葉林)進行對比,使討論有了基礎。從而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教學。
1.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中歸納為六條,目的在于突出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通過表面現象區分生物和非生物,而要從本質上區分有生命的個體和非生命物體,還必須從生物體的化學組成、結構到生理功能,從生物自身功能到應激性,從個體生長發育到種族延續乃至生物進化,這樣逐級深入,層層理解。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上進行的,蛋白質和核酸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物質,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注意:一切生物并不都有細胞結構,但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并且,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例: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細胞結構的是(B)。A.枯草桿菌B.噬菌體C.團藻D.草履蟲(2)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從方向上看,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從本質上看,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注意: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3)生物體都有應激性。應激性是指生物體對外界刺激發生一定反應的特征。正因為生物有了應激性,才能對周圍的刺激發生反應,從而使生物與外界環境協調一致,適應周圍環境。
注意:要判斷某生物現象是否屬于應激性,應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看是否有引起生物發生反應的刺激;二是看生物體是否對外界刺激發生了反應。如果兩者皆具備,那就是應激性。
例:下列屬于生物應激性現象的是(C)。A.蝗蟲的體色與綠色的青草一致B.竹節蟲的形狀與竹節相似C.避役的體色與變化的環境保持一致D.黃蜂身體上黃黑相間的條紋
(4)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該特征的基礎是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生物體在生長過程中伴隨著發育,表現出由新生到成熟的階段性變化是發育。生物個體通過生殖,保證了種族的延續。
注意:生物的生長是量變,發育是質變,二者可以同時進行,但不可等同看待。
(5)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遺傳和變異的特性是通過生物生殖過程實現的,因而沒有生殖,也就沒有遺傳和變異的機會。
例: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鯽魚,鯽魚經過人工飼養,從而演變成金魚的事實說明生物都具有(A)。A.遺傳和變異B.應激性C.適應性D.多樣性
(6)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環境,也能影響環境。具體表現在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生活習性與環境相適應,又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使環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環境。
針對生物體的基本特征,總結出各特征之間的關系: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因此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通過新陳代謝,使生物體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表現出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而生物在生殖過程中,又表現出遺傳和變異的特性。生物體只有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才能對外界的刺激表現出一定的應激性;生物體只有具有應激性,才能適應周圍的環境。因此,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是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最重要的標志,各基本特征
例:能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生物基本特征是(D)A.新陳代謝和細胞結構B.應激性和適應性C.遺傳變異和生殖D.新陳代謝和生殖
2.生物科學的發展與進展
在生物科學的發展與進展的介紹中,突出了三大成就: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對教材內容的概括為如下:
關于當代生物科學的新進展,主要是朝著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發展。下面主要分析生物工程和生態學方面的幾個實例。
(1)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術)是生物科學與工程技術有機結合而興起的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是指通過某種工程手段,在細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按照人們的意愿來改變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或獲得細胞產品的一門綜合技術科學。其成果層出不窮。如我國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增殖的干擾素的問世、“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等等,這些生物工程研究成果的出現,均說明了生物工程技術的研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生態學的研究,對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環境、資源、能源和糧食等世界性重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當代生物科學的發展主要朝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在微觀方面已經發展到了分子水平,在宏觀方面就是關于生態學的研究。
3.學習高中生物課的要求和方法首先講述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即不僅是獲得生物科學知識,而是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爭取在通過生物課的學習后,達到一定的能力的提升:(1)把握生物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理解的能力;(2)增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科學的態度,以及自己的動手能力;(4)提高觀察和實驗的能力,能獨立分析實驗成敗關鍵;(5)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六)板書
1、生物的六大特征:2、生物科學的發展和進展3、學習生物課的要求和方法
(七)教學建議和意見
語速不能太快,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1課時)
(一)教學目的: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二十多種,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識記)2.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B:識記)3.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B:識記)(二)教學重點
1.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2.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三)教學難點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四)教學用具
(五)教學方法:對比、討論、講述、提問(八)教學設計
首先以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針對教材中提供的動物(人)體與植物體組成元素的對比表進行對比,使討論提問有了基礎。從而引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教學。通過對比,使學生發現并且概括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特點:①從無機的非生命環境中元素的組成與
生物體元素組成的對比中,發現它們的統一性,了解生物體的元素組成特點;②從動物體與植物體組成的元素對比中,發現不同類型的生物體,元素的組成有區別;③從生物體內不同元素的含量對比中,發現生物體元素組成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與構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生物體特性的聯系。
玉米與人體的無機物的組成(質量分數/%)
元素OCHNSiKCaPMgSClAlFeMnNaZnRb
玉米44.4343.576.241.461.170.920.230.200.180.170.140.110.080.04---
人14.6255.997.469.330.0051.094.673.110.160.780.47-0.012-0.470.010.005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20多種,根據它們在生物體內的含量不同,可分為兩大類:①大量元素占生物體重的萬分之一以上,包括C、H、O、N、P、S、K、Ca、Mg等②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少,包括Fe、Mn、Zn、Cu、B、Mo等。
注意: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是生物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不同的生物,組成它們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但各種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例:組成細胞和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中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分別是(B)。①C②C、H、O、N③C、H、O、N、P、S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按元素的生物學功能,大致可分為下列類型:
(1)構成原生質的基本元素:如C、H、O、N、P是構成核酸的主要元素;C、H、O、N、S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元素等。
(2)調節機體活動的元素:如離子態的Na+、K+、Ca2+、Mg2+、Cl、H+及其他離子————
OH、HCO3、SO42、HPO42等。
(3)與蛋白質結合的元素:如Fe(血紅蛋白、細胞色素、固氨酶等),Cu(血藍素、細胞色素氧化酶等),Mo(固氮酶),Co(構成維生素B12。在天然存在形式中,維生素B12可能是與肽或蛋白質相結合的),Zn(DNA聚合酶、RNA聚合酶),I(甲狀腺球蛋白。這是一種含碘蛋白質,是人體內的碘庫),Mn(精氨酸酶等多種酶)。
(4)微量調節元素:如B、Cr、Se、As、Ni等。這些元素是不可缺的,又是不可替代的。
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C是最基本的,其中C、H、O、N、P、S6種元素約占原生質總量的97%。大部分有機物是由上述6種元素組成的。
注意: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并不是全部形成各種化合物,而是有些參與構成化合物,有的以離子狀態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還有的兼有多種功能。
在細胞內可找到至少62種元素,其中重要的有24種,這些元素按其在生物體內的含量不同可以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這些化學元素的主要作用可總結為三個方面:構原(構成原生質)、組化(組成各種化合物)和影響(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但不管含量的多少,這些必需元素在生物體內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這些元素,生物體就不能表現出相應的生命活動,甚至呈現出一定的病癥(如教材中所舉例的B,植物體缺乏B,會導致花藥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影響花粉管的萌發和伸長)。從這個方面說,它們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礎。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統一性是從化學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分布的種類比較確定的,差異性是從各種化學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分布的量的比較得出的。也就是說,組成生物體的20多種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界特有的,這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又說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又具有差異性。
例:從根本上說,生物體都是由非生物界中的化學元素構成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是統一的。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異性的原因是(CD)。A.構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具有特異性功能B.生物體中有個別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中沒有C.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D.C、H、O、N、P、S等6種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約占原生質總量的97%
例:生物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生物體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分別是(A)①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各種化合物②新陳代謝③蛋白質和核酸④細胞分裂A.②③①B.④③①C.②①③D.②③④(九)板書
1.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根據含量不同,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2、重要作用: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H、O、N、P、S
作用:構成原生質、組成化合物、影響生物生命活動3、統一性和差異性
(八)教學建議和意見
授課速度不能太快,對某些班還要減慢速度。
第二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2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的:
1.原生質的定義(B:識記)
2.組成生物體的水、無機鹽、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幾種化合物的化學元素組
成、在細胞內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C:理解)
3.組成生物體的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基礎(C:理解)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5
學生觀察動畫
一步步說出光線通過的結構:
反光鏡-光圈
-通光孔-物鏡-鏡筒-目鏡-眼睛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環境光線
太暗,選擇了過小光圈或平面鏡或反光鏡沒有朝向光源都會找不到明亮視野,找到之后不能再動顯微鏡,否則反光鏡又會對不準光源,也不能幾位同學圍著顯微鏡,擋住光線 。
學生動手操作觀察。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玻片上是“b”但在視野中觀察是“q”
生:玻片向右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中成的是倒像,所以方向相反。
學生分組練習使用顯微鏡。
生:透明的紙能看到物象,不透明的看不到了。
學生按教師要求整理顯微鏡,并將其放入箱中。
使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實際動手能力。
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共同進步的意識。
收緊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區分不同事物的能力。
講練結合,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通過拓展發現題中題,進一步充實學生的知識,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通過觀察、討論去發現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通過實踐體會粗細焦螺旋的功能。
講練結合,并將所學反光鏡與光圈知識進行整和,考察學生系統的思維力。
鍛煉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通過問題的設 計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對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東西放手讓學生去做,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行。
帶著問題去學習,能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抓住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得到答案,有一定的成就感,體會到實驗探究的樂趣。
通過練習強化所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到實驗,必須教育其養成規范實驗的習慣,為以后更好的學習做鋪墊。整理和存放是必不可少的。
(三)其他常用研究工具
過渡:除了顯微鏡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工具在探究中同樣具有一定作用呢?
教師展示其它使用工具,要求學生將自己認識的指出,并上臺該大家介紹。
教師根據學生的表述能判斷出學生已學會了什么,哪些不會使用,因此教師可以演示并組織學生訓練。
教師對學生存在的錯誤進行指正,并講解一些注意事項:
1.滴管要豎直,不要接觸試管壁。
2.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器具,酒精燈用完要及時蓋上燈帽將火熄滅,并再次拿起進行檢查。學生代表介紹,其他同學補充。
小學已使用過一些工具,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上臺介紹一部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堂達標檢測(6分鐘)
課堂達標檢測題:
A類:《新課程助學叢書生物助學》11頁第6、10題。(選擇題)
B類:《新課程助學叢書生物助學》11頁當堂達標11題。(填空題)
C 類:教材18頁第1題。(簡答題)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學以致用。
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答題速度和規范性,將學習延伸到課下。
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完成目標。
課堂小結
(3分鐘)
做實驗小結,啟發學生自我評價
(多媒體展示顯微鏡操作歌訣)
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鏡筒,細觀賞;九調細準,清晰見;十退整理,鏡入箱。
教師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說說自己的收獲。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
由學生自我總結所學,強化知識的識記。
實驗整理
(1分鐘) 要求學生整理實驗臺,把儀器放回原位,清潔實驗桌凳。檢查顯微鏡是否放好。
最后安排小組長做好整個實驗室的安全檢查。 學生進行整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新課程理 念,具體表現為:
體現了學生是教學活動核心的理念。課堂的功能變了,課堂不再只停留在教師對知識點的傳授上,更要創設氛圍情景,注重學習的方法訓練,思維的過程展示,給學生體驗和領悟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本節課通過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現了新課程的評價理念。評價要滿足學生的內心需要,評價的作用在于促進學生發展而不是區分學生的優劣和簡單地判斷答案的對錯。本節課中教師的評價關注的不是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是更多的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自我認識的角度出發給予了積極而又客觀的評價。老師對這些同學的評價除了對生物知識本身理解的肯定外,更多在注重開發與喚醒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體現了活用課程資源的理念。教學的依據是課程標準,不是教材。教師才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材的信息與素材靠教師去整合,教材的缺憾與空白靠教師去圓滿,教材的拓展與開發靠教師去創造。所以教師不能把教材的內容硬塞給學生,要對教材進行改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智慧。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6
1.1 生物與生物學
活動三:生物學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影響人類的生活。你知道哪些例子嗎?
多媒體展示圖片和資料:
①細胞核移植與克隆羊多利
②太空育種技術
③試管嬰兒
小組合作,討 論生物與人類日常生活的關系。
說出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生物。生物能夠提供食物;植 物能夠提供氧氣;人們穿的衣服也來自于生物等等。
觀察圖片,說出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是:鳥巢和國家體育館、蜻蜓與直升機、海豚和潛水艇。
課前收集有關仿生學方面的知識,課上交流展示:
①青蛙和電子蛙眼
②龜殼的背和建筑
③響尾蛇導彈和蛇
④烏賊和魚雷誘 餌
⑤長頸鹿和抗荷服
⑥鯨魚和潛艇的“鯨背效應”
課前收集資料,課上小組交流展示。
①動物克隆技術
②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③人類基因組計劃
活動:說一說對生命科學發展前景的展望。
人類憑借自己的智慧,解開了一個個生命之謎,但人類對生命的奧秘還“知之甚少”,還面臨著許多難題。例如:地球之外存在生命嗎?人的青春可以永駐嗎?什么時候能夠戰勝艾滋病,攻克癌癥?人類社會還面臨著人口增長、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疾病危害發及生態平衡被破壞等問題的挑戰,這些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命科學。
課外拓展:
生物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生活和學習中你還聽 說過哪些舉世矚目生物科學成果?請你收集生物學發展的新進展的資料,并和同學進行交流。暢所欲言,展望生命 科學的未來。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7
摘要:新課程改革中倡導生物教學設計是對傳統生物教案備課的發展和變革,我們往常的教案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所以本文在根據傳統教案與現代教學設計的區別分析中,優化教學設計,討論生物學教學中從傳統教案像現代教學設計轉變的必要性。
關鍵詞:生物學 教案 教學設計
自從初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后,我們往常的教案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相對應的是生物教學設計已經成為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生物教學效率的一個必要的手段。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在生物學教學的備課中,教師應該大力的彰顯這門學科的個性特征,倡導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出特點不同,風格和個性多樣教學方案,促使教師的自身專業能力的發展,從而實現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而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前進行認真的備課,在教師的備課階段,有很多老師認為教學設計和教案在本質上根本沒有什么區別,教案即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只是教案的補充版本的概念和想法,這是明顯不正確的,所以樹立教師對教案和教學設計的正確認識,了解它們之間的的聯系和區別,才能更好的備課,更好的完善課堂教學。
1.現代教學設計與傳統教案的區別
1.1 教學設計與教案的概念區別
教案是教學科學領域的一個基本概念,又叫課時計劃,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實施方案,是教師實施教學的藍本,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案的編寫是依據教學大綱,是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
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1998年)指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的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的學習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宗旨在開發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中。”教學設計也被稱作教學系統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科學理論的觀點和方法,調查、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目標,建立
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評價其結果,從而優化教學效果。[1]教學設計實質上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事先籌劃,是對學生達成教學目標、表現出學業進步的條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2] 整個教學設計大體應當包括這樣三個基本程序:“我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我怎么實現教學
目標”、“我的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性和操作性。
1.2教學設計與教案對應層次不同
教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輔助老師自己上課用的。是教師把某一個課題或者課時作為研究對象兒編寫的,對應的范圍比較集中,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教學設計是把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教學設計包括宏觀設計和微觀設計,宏觀設計的范圍可以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課堂教學設計屬于其中的微觀教學設計。目前的教學組織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所以教學設計中運用的最多的一個層次。雖然課堂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使用最多,但是教學設計的對應范圍是遠遠大于教案的。
1.3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學生、教師的地位不同
在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為學生怎樣學習去做設計和準備,生物教學設計秉持以人為本,基于學生學習和知識的創新的“學習者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充滿生命意識、社會意識和獨立個性的人,教學是師生平等交往和積極互動的過程。因為“任何教學設計理論的基本前提都是為學習者的學習而設計教學”,“教學設計的生命力在于‘學習者中心’,這是現代教學設計最本質、也是最顯著的特征。[3]所以,生物教學設計不僅重視教師的教,還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結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力,給學生充分的空間,使學生學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核心的目的。例如: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在講解八年級上冊“鳥”這一節的教學設計時候。多學生都喜歡鳥,通過了解我們發現有的學生甚至從小就一直保持著觀鳥的習慣,一到周末就會帶著鳥類圖譜外出觀鳥,積累了許多鳥的知識和實地考察的經驗,這就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教師一定要利用起來。課前指導學生從鳥的起源、鳥的習性、鳥的形態結構特點、鳥的分類、鳥的趣事、觀鳥的收獲等方面查資料、準備PPT,給學生提供講鳥的機會和平臺。不少同學做了準備,講得很精彩。
傳統教案秉持 “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教師怎樣把教學內容講好。傳統教案則往往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為教師怎樣教做準備,教師大多時候只是在意知識傳授的系統性,而對學生的思考有無并不關心。學生只是教師課堂中的一個聽從者的角色。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生物教學設計中,教師是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并居于課堂的主體地位;而在傳統教案中,教師更多地體現為控制者、解疑者和傳遞者,教師居于課堂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習,傳授教學方法。
1.4教學設計與教案構成不同
生物教學中教案一般包括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分析、教學難點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和步驟(教學進程)以及教學后記等因素構成,還包含了組織教學、復習、新授、練習鞏固、布置作業等五個大致環節。從而體現了課堂教學的計劃和安排。
而生物教學的教學設計可以包括教學目標的該分析和制定、學習者情況的有關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策略與媒體的運用、教學的評價等構成元素。其中在日常教學中,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代表了教學設計的三個基本程序,也是人們討論最多的主要構成元素。
具體來分析下教學設計和教案構成的具體區別:
1.4.1教學目標與設計理念的區別
生物備課設計理念上,教學設計和教案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在知識觀方面,教案認為知識是客觀的,是可以傳遞給學生的,而教學設計認為知識不是純客觀的,是學生與外在環境交互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在學生觀上,教案認為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一個容器,而教學設計認為學生是有生命意識的,有社會意識,有潛力和獨立人格的人。在教學觀念上,教案認為教學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教導學生的過程,而教學設計認為教學觀應該是課程的創新和開發,師生的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而目標的的制定是教學設計應該重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教案中常稱為教學目的,多來源于大綱要求。在生物備課教學目標上,教案主要以教師為闡述為主體,使學生掌握雙基和培養能力,教學設計則以學生為闡述主體,在雙基、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發展。
1.4.2教學重難點分析上的區別
生物教學教學設計在分析教學重難點上,一般會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對學生之前的學習和今后的學習的連貫性和系統性的分析后得到重點和難點,然后設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往往會具有針對性。而生物學教案,傳統教案對重難點很多時候只是參考教學大綱,大綱上的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就設定為什么,對具體情況沒有做出具體分析,同時這些重難點也成為了教師教學上課時的主要內容,對其它的方面的生物學知識可能就忽略教學。
1.4.3對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分析上的區別
教學設計和教案之間兩者的構成元素在大致環節和基本程序不同以外,還要值得注意的是,對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有關分析是傳統教案所不具備的,而在教學設計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的生命力在于以學生為中心,在傳統的教案中,教師往往一廂情愿地設計教學,缺少對學生現有知識儲備和能力的考慮,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有助于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的充分了解,這樣教師才能備好一節課。
1.4.4在教學手段上的區別
生物教學設計注重現代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擇以及運用,而且在媒體的選擇上都比較先進,隨著技術在不斷的升級,同時教學利用媒體也在不斷的與時俱進和跟新,強調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結合御用,注意使用時候的最佳作用和時機,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師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效果。例如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演示實驗有時候可能在后面的同學觀察實驗并不是很清晰,但是教師利用投影儀技術,可以清晰的將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展示給學生。而傳統教案需要的教學工具比較簡單,主要是黑板、粉筆、掛圖、標本、模型等,信息承載和傳遞功能比較有限。
1.4.5教學評價效果上的不同
教案一般在編寫的過程中體現的不明顯,常常有時候內容寬泛,沒有嚴格要求,并且在備課的過程中常常被忽略。而教學設計的教學評價是三個基本程序之一,是有不可缺的比重。教學設計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能力的形成狀況,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做出準確及時的評價,教學設計的教學評價則要同時從三個側面看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強調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要顯示出對價值觀的充分注重。教學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環節。
2.生物教學設計的優化
生物教學要求教學設計前,應該明確本節課的目的,對生物課程標準的解讀,是指教師對課表相關條目和內容的理解和說明,教學設計雖然有許多教案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盲目使用,也需要特別注意一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一下這幾點:(1)三維教學目標設計要具有準確性和可量性。少用課標中高水平要求的目標動詞,如確立、形成、養成,盡量不用課標中未列出的目標動詞,如培養、提高、發展等。注意目標的階段性。每一節課都是有限目標。如“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應改為科學探究的某一環節的能力目標。(2)教學過程設計應該更加銜接和完善,導入、展開(包括提問)、總結、等環節應各得其所并有機銜接。(3)教學策略設計應該更加開放和多選擇性。生物教學設計是對教學活動的一個預設,但是真正的生物教學課堂是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做到與實際相結合,與學生相結合。(4)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更加凸顯先進性和組合性。(5)在生物教學設計中,應該彰顯個性特色,每個教師都不一樣,每個班級的學生也不同,所以生物教學設計的編寫,應該結合各個方面,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通過這些對教學設計提出的見解和看法希望能夠有效的幫助到教師的發展,實現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
3.生物教學設計的優勢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只有弄清了這兩者的區別,才能真正的理解并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備課教學的時候不會將二者混淆。傳統教案作為人們長期以來經驗性教學行為的產物,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實是現代教學設計賴以產生的必要基礎,但是面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已經表現出顯見的理論性不足和教學理念滯后,必須加以改革。相信大家對于教學方案的編寫一定會有全新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束縛,不再只是把傳遞系統的知識作為方案設計的惟一目標,不再只是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設計,而是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問題”的設計(任務驅動)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媒體工具,為學生的學習創造真實的課堂情境,把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起來,是真正的為了學生的“學”而進行設計,既教給了學生基本知識,又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同樣,在新的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可以發現現代教學設計比傳統的生物教案設計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在強調目標實現的同時兼顧教學過程,突出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因而提議教師在教學中學習運用、改進提高、熟練完善現代教學技術,摒棄原來傳統生物教案的不足之處,使現代教學技術理念走進生物課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盛群力.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裴新寧.現代教學設計的概念與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xx (2).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8
一、課前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對教材的認識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材(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本章共分五節內容。第一單元生物與生物圈共兩章:第一章認識生物,通過觀察和調查,了解生物有別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以及我們身邊的生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通過系列科學活動,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初步認識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家園,認識到保護生物圈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本單元內容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從認識生物個體、群體、生態系統以至生物圈,其最終的知識落點在第五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上,這一內容是第一單元的教學重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2、教學目標
2.1知識目標:會進行調查、查閱資料以及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并進行交流。
2.2技能目標:能選取具體事例來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3情感目標: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初步具有保護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境的行為。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教學重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而這種習慣的養成要從小培養,因此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②教學難點:學生逐個認識各個生態系統,難以從單個的認識過程飛躍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整體理解,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因此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主要根據四點來分析:①學生年齡特點分析;②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③學生學習能力分析;④學生學習風格分析)
大部分的生態系統學生比較了解,但有一些生態系統有的同學不大熟悉,這時讓學生提出一個他不熟悉的生態系統,由其他的同學幫助他,給他介紹一些通過閱資料所獲得的有關這個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使學生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知識,體現團結協作的重要性。這些生態系統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上來說都有共同之處。并由學生討論找出共同點,從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學生主要采用“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樂學、會學;通過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耳聽一聽、動眼看一看、動嘴說一說,讓他們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達到課程目標。
二、教學設計思路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的教學思路是通過學生主動學習和教師引導學習,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有趣、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
三、課型與時間(課程類型的組織方式有:講授課、實訓課、實驗課、演示課、展示課、實習課、作業課、操作課、調查課、復習課、小結課、答疑課、見習課等。)
1、課程類型:新課。2、授課時間:1課時。
四、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學生課前調查收集有關生態系統的資料。
2、教師準備:師準備一些與生態系統有關的以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多媒體影像資料。收集和剪輯圖片、影片等來制作多媒體課件,查閱報紙、書籍,上網查詢與本節課有關的信息。五、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①探究學習法;②觀察法;③歸納法。
2、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3、學生學法:學生可采用觀察、討論、生生互動、歸納法等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方式學習。
4、媒體利用:(略)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9
生物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概述生物學的概念,舉例說出生物的生命現象和基本特征,說出生物、生物學與生活、生產的關系,了解生物學的發展前景。
2.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圖文分析,能通過觀察圖片信息分析歸納生物的基本特征,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生物和生物學在人類生活、生產、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養成關注周圍的生物,關注生活、生產、社會中生物學的良好習慣,初步形成圖文分析、舉例說明、發現問題等生物科學素養。
二、教學重點:
認識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三、教學難點:
了解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四、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生物在仿生學上的應用及生物學發展現狀的圖文資源。
五、教學過程:
生物教案的范文 篇10
1.1.3我們身邊的生物學
一、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明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情感目標:
舉例說明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學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點
1、生物學的概念
2、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舉例說明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
五、重、難點突破
導入部分:
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自己的周圍,總會碰到不少引人思考的問題:春華秋實、北燕南飛、蜘蛛結網自然界中這些紛紜眾多的生物現象神奇奧妙、饒有趣味,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我們身邊的生物學[板書課題]。
科學探究部分:
科學探究一:
(一)生物學的概念
探究過程:
1、學生分組,列舉生活中與生物學有關的一些現象。
2、各小組根據例子歸納總結生物學的概念。
3、各小組交流討論結果,最后得出生物學的概念
(二)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探究過程:
1、學生4人一組,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討論生物學與人類關系,每小組推選1名主持人,1名記錄員,1名發言人。
2、學生根據生產生活展開討論。
3、各組交流討論情況,匯總生物學與人類關系的例子。
4、討論后,每人寫出總結、交流。
情景滲透材料:
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生物,農林牧漁生產、釀造工業、食品工業離不開生物學知識。
我們從事各種學習和工作,需要有健康的身體,生物學是醫要衛生的基礎,防治疾病、衛生保健、計劃生育、優生優育,都需要生物學知識。
我們生活需要良好的環境。生物學的研究有助于解決環境問腿,使日益惡化的人類生存環境不斷改善。
我們研究先進的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即利用改變遺傳物質的方法來創造生物的新類型;仿生學,即模仿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的原理來改進工業技術;抗癌藥物的研制、試管嬰兒的研究等,更是離不開生物學知識。
科學探究二: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探究過程:
1、學生4人一組,結合《袁隆平和雜交水稻》一文及生產生活實際和利用報刊、電視媒
體所獲得的信息,討論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2、各組交流討論情況。
3、通過討論、交流,每人就“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寫出總結、交流。情景滲透材料:
當代生物學的新進展
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物科學的眾多分支學科得到迅猛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劃時代的巨大成就,使生物科學成為當代成果最多和最吸引人的學科之一。
1963年,我國的醫務工作者陳中偉在同事的陪合下成功地將斷離的肢進行再植的手術,后來又接活了各種斷肢(包括斷掉的手指)。這項成就至今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陳中偉被國際醫學界譽為“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
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就——結晶牛胰島素。標志著我國在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及探索生命起源問題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美國科學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產能源物質的新品種在——“石油草”,這種植物的莖被割開后,就會流出白乳狀的液體,經提煉就得到石油。
在利用細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于石油的不同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細菌來分解,美國科學家就將不同細菌的基因分離出來,集中到一種細菌內,從而得到了“超級菌”,這種“超級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菌快得多,凈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