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教案(精選3篇)
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也有與人交往的欲望。但在一日生活的環節中,孩子們為小事發生爭吵、為玩玩具而爭搶或者相互打斗的現象,引發了我的深思。于是,我選擇了《好朋友握握手》這節活動,試圖通過本節活動,引導幼兒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朋友間的矛盾,學著與同伴友好相處。
活動目標:
1、通過學習故事內容,知道怎樣才能交到好朋友。
2、學習交往技能,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處理與朋友間的矛盾。
3、在游戲活動中,體會與朋友交往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熟悉并會表演《拉拉勾》。
2、物質準備:《找朋友》音樂、《小猴找朋友》課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游戲導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幼兒跟隨音樂《找朋友》,進行找朋友游戲,體驗交朋友的快樂。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活動設計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課件,了解故事內容,感受有朋友的快樂。
播放《小猴找朋友》課件,學習故事,讓幼兒知道怎樣才能交到好朋友。
(1)提問:小猴子為什么前三次都沒有找到朋友?(沒有禮貌,不尊重別人,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2)提問:媽媽是怎么對小猴說的?第四次小猴子為什么很快找到了朋友?(它改掉了自己的壞習慣,能和小動物們友好相處)
(3)討論:那么我們要怎樣做,才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幼兒自由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要有禮貌,要學會遵守規則,懂得謙讓、尊重、體諒別人等)
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活動設計
2、游戲:猜猜我的好朋友。
(1)我們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請你說說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什么特征。如:他是個男孩子,有短短的頭發,小小的眼睛,今天穿黑色上衣等。
(2)其他幼兒根據描述的特征,猜猜這位好朋友是誰。
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活動設計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活動設計
3、介紹好朋友的優點,培養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幼兒分組開展談話活動:說出自己好朋友的優點,并說說自己應該向好朋友學什么?
4、幼兒探討與朋友發生矛盾、沖突的處理方法。
如果你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了,你會怎么處理呢?
(1)先請兩位小朋友上臺表演,如何處理與朋友間的矛盾。
(2)幼兒兩人一組跟隨音樂表演拉拉勾,表演后啟發幼兒討論:如果你和小伙伴鬧矛盾了,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向好朋友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握握手和好等)
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活動設計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活動設計
三、結束部分。
教師小結:小朋友們今天交到了那么多朋友,和朋友們一起玩,開心嗎?我們以后一定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尊重、關心別人,友好相處,那么就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活動延伸:
在美工區進行繪畫活動,把你的好朋友畫下來,并介紹給其他小朋友。
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體驗朋友見面友好打招呼的快樂,樂意和同伴快樂相處。
2、 理解兒歌內容,體會兒歌的童趣。
3、 豐富動詞,理解“握”“勾”的動作含義。
活動準備
大象圖片、電子大書《握握手》、課件。
活動過程
一、 經驗回憶。
——師:你的好朋友是誰?你們見面的時候會怎么做?
——教師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好朋友,并學學相互見面的做法。如打招呼、抱抱等。
二、 欣賞學習兒歌。
1、感知大象。
——師:這是什么動物?(大象)大象的樣子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教師引導幼兒說說大象的特點,重點了解大象的鼻子。
——教師引導幼兒模仿大象的動作:如甩鼻子、用鼻子吸水洗澡等。
2、觀察兒歌圖片。
——(出示電子大書《握握手》)師:你看到了幾只小象?
——師:猜猜它們在干什么?
——教師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
3、學習兒歌《握握手》。
——師:兩只小象到底在做什么?為什么它們的鼻子要鉤在一起呢?請你們聽聽兒歌《握握手》,就知道了。
——教師播放兒歌課件,請幼兒欣賞。
——師:兩只小象的鼻子為什么要鉤在一起?(原來是好朋友見面打招呼!)
——教師朗誦兒歌。
——請幼兒輕聲跟讀兒歌。
4、 啟發幼兒理解“握”“鉤”的動作含義。
——師:兩只小象河邊走,見面的時候做了什么?(鼻子鉤一鉤)
——師:兩只小象鉤鼻子的動作像好朋友在干什么?(互相握握手)
——教師引導幼兒學習握手和大象勾鼻子的動作,體會它們的相似之處。
5、再次播放兒歌課件完整欣賞兒歌。
三、開心游戲。
——教師邊念兒歌,邊做動作模仿大象。
——教師帶領幼兒邊做動作邊念兒歌。
——幼兒兩人一組,面對面邊念兒歌邊做動作。
活動應變
也可以提供大象活動的相關視頻,進一步直觀感受大象的形象。
活動延伸
開展豐富幼兒動詞的游戲:教師請幼兒兩人一組并排站好,聽教師口令做相應的動作,例如:屁股碰一碰、抱一抱、跳一跳、握握手、小腿鉤一鉤等等,以口令游戲的方式,讓幼兒感受握和鉤的動作含義。
區角活動
語言區:投放大象圖片和背景圖,鼓勵幼兒念兒歌。
家園同步
請家長和幼兒多聊天,讓幼兒說一說和好朋友在一起時的開心事和相處的方法。
隨機教育
教師在日常活動中不斷豐富幼兒與朋友相處的方法,鼓勵幼兒多交朋友。
附錄:讓孩子“學會打架”
“打架看似小問題,卻影響孩子性格成長,家長不愿孩子當‘狼’,也不忍心他當‘羊’,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兒童教育專家馮德全教授認為,不能簡單地以“還手還是不還手”看待此問題,關鍵在于樹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方式。“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怎樣讓孩子掌握好這個‘度’,尤為重要”。
馮教授認為,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被打后回家哭,父母在此時應該引導其自己找到解決方式。比如父母可以問問孩子為什么被打,讓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先有不當,若孩子沒有不當之處,教孩子向對方表達抗議,倘若遇上不講道理、專愛欺負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勵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讓對方知道欺負人的結果。
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據當時的情境,自己和對方的力量對比,以及老師的態度,決定自己是還手、躲避、和這個孩子化敵為友,還是去請大人幫忙。“對幼小的孩子來說,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辦法,也并不總意味著怯弱,有時反而是機智的表現,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最后,馮教授鼓勵家長不妨讓孩子“學會打架”,“孩子通過打架可以逐漸適應集體活動,并從中學會許多知識,如挨打時何等痛苦、怎樣調節情緒、如何激怒對方、怎樣相互原諒等。”
總而言之,孩子們之間發生了沖突,父母應該視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尤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教給孩子處理矛盾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在遇到問題時采取積極的回應措施。教導孩子與人和平相處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的責任,需要兩者積極配合,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大班社會好朋友握握手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四季的自然交替及其明顯的特征。
2、嘗試通過游戲的形式創編游戲兒歌,體驗兒歌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春、夏、秋、冬四季娃娃、相應頭飾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
1、師:四季媽媽有四個娃娃,你知道它們是誰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四季媽媽每年都會讓他們一個一個出來玩,你知道它最先讓誰出來玩嗎?(春天)春天來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周圍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個別提問后教師小結:春天來了,天氣逐漸暖和起來了,春雨沙沙下個不停、小草、樹枝都長出了嫩綠的新芽、桃樹、梨樹都開花了。農民伯伯忙著播種處處都呈現出勃勃生機。
2、春天娃娃玩累了,四季媽媽叫它回家去了,接下來四季媽媽會讓誰出來玩呢?(夏天娃娃)春天娃娃回家了,夏天娃娃出來玩了,那夏天來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周圍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個別提問后小結:夏天到了,池塘里的荷花開了,樹上的枝葉已經長的很茂盛了,知了趴在樹上“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天氣變得非常炎熱有的喜歡躲在大樹底下乘涼,有的躲在家里吹電風扇、吹空調小朋友穿著短衫短褲也滿頭大漢只好用西瓜、冰激凌來解渴。
3、四季媽媽看到大家都熱得很難受,連忙把夏天娃娃叫回家,夏天娃娃回家了,四季媽媽又會讓誰出來玩了呢?(秋天娃娃)為什么呢?(夏天過去了就是秋天)。夏天過去了,秋天來了,那小朋友看到的秋天是怎樣的呢?
個別提問后教師是小結:秋天來了,菊花開了。葉子黃了,一片片從樹上落下來,地里的莊稼、果園里的果子都成熟了,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呀。
4、秋天娃娃玩累了,也回家了。四季媽媽又會讓誰出來玩呢?(冬天)秋天過去了。冬天來了,你眼里的冬天是怎么樣子的?
個別提問后小結:冬天到了,樹上變得光禿禿的,小朋友穿上厚厚的棉襖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真開心。
冬天娃娃累了,也回家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四季媽媽又讓春天娃娃、再是夏天娃娃、再是秋天娃娃、冬天娃娃四個娃娃就這樣循環反復交替著。
二、嘗試創編游戲兒歌。
1、教師:有一天,這四個娃娃聚在一起做游戲,小朋友看看它們在做什么游戲?
(教師出示娃娃握握手的畫面)問:他們在做什么游戲?(握握手)它們是怎樣握握的呢?誰最先出來?(春天)春天握著誰的手?(夏天),你能把這句話說完整來嗎?誰能接著往下說?
2、冬天娃娃會握誰的手?(春天)為什么?(冬天過去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春天又來了,所以冬天握著春天的手)。
3、這四個娃娃一遍跳一邊說:“我們相互握握手,大家都是好朋友。”小朋友一起把四個娃娃游戲的兒歌念一遍吧!看誰最能干,念得最好聽。
三、幼兒游戲
1、師:小朋友們想玩握握手的游戲嗎?老師這里有四個娃娃的頭飾,它們分別是春天娃娃、夏天娃娃、秋天娃娃、冬天娃娃游戲怎么玩呢?老師請三個坐好的小朋友上來分別扮演這幾個娃娃,游戲開始,小朋友先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看自己是哪個娃娃然后把頭飾戴好,再請春天娃娃找到夏天娃娃,夏天娃娃找到秋天娃娃、秋天娃娃找到冬天娃娃。四個娃娃按春、夏、秋、冬的順序站成一個圓圈,最后全班的小朋友一起念兒歌,圈上的幼兒根據兒歌內容進行游戲。
2、組織幼兒進行游戲。
3、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