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創造宣言》教案(精選10篇)

《創造宣言》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20

《創造宣言》教案(精選10篇)

《創造宣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崇拜、傷痕、中傷”等字詞的音形義。

  2.通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駁斥錯誤觀點,從而得出正確觀點的駁論方法。(重點)

  2.理解并學會運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系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批駁錯誤觀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運用及作用。

  3.領會自信心對個體發展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許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業、人生的低谷時,難免會喪失自信心。如何重樹自信,創造或重新開創自己燦爛的人生,是許多人,也包括我們今天在座的許多同學所關注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這篇《創造宣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吧!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縣。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推行平民教育。“五8226;四”運動后,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知識鏈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約1697),清初畫家。南昌(今屬江西)人。明寧王朱權后裔。明亡,一度為僧,又當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譜道院。有雪個、個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別號。擅畫水墨花卉禽鳥,筆墨簡括凝練,形象夸張;亦寫山水,意境冷寂。所畫魚鳥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態,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繪畫技法,對后來的寫意畫影響很大。工書法,行楷學王羲之,純樸圓潤,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沒能完成這部富于人道主義色彩的作品,最終由他的學生蘇斯邁爾根據他留下的手稿續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窮極潦倒之時,在他的音樂中也一直沒有痛苦,而只有純凈的歡樂。這部臨終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種天國的光芒照耀著他的感覺。

  曾參

  曾參(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輿,生于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曾參16歲拜孔子為師。由于他刻苦好學,造詣很深,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著有《大學》,《孝經》兩書,被后世視為儒家經典,尊其為“宗圣”,“述圣”。曾參傳業于子思,子思傳業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學派”。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崇拜(chóng)傷痕(hén)中傷(zhòng)塑像(sù)遁詞(dùn)啞口無言(yǎ)

  魯鈍(dùn)自暴自棄(qì)走投無路(tóu)玄奘(zàng)懦夫(nuò)屋檐(yán)

  樵夫(qiáo)豢養(huàn)陡然(dǒu)煙囪(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

  中傷(zhòng)惡語傷人(è)調查(diào)

  中間(zhōng)惡心(ě)調整(tiáo)

  (2)詞語釋義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畫龍點睛: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遁詞:指理屈詞窮或不愿吐露真意時,用來支吾搪塞的話。

  魯鈍:愚笨,不敏銳。

  啞口無言: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啞口:像啞巴一樣。

  道統: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說法。

  自暴自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墮落。暴:糟蹋、損害;棄:鄙棄。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離:離開。

  懦夫:軟弱無所作為的人。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本文批駁的論點是什么?作者的論點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作者通過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從而得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強調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激勵我們發掘潛能,創造美好未來。

  2.這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段):由藝術家造石像談起,引出教育家的創造不同于前兩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羅列出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以一連串的不可爭辯的實例,一一予以反駁,從中確立起“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

  第三部分(11—15段):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第四部分(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鮮明地指出“死人才無意于創造”,只要你是一個“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這樣的結尾富有感召力。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案示例: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答案示例: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不識字的惠能據說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后來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不能創造,②生活單調不能創造,③年紀大小不能創造,④太無能了不能創造,⑤陷入絕境不能創造。

  說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這種論證方法是駁論文章的寫法。

  (3)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愿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4)東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樣的?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誰?這個故事說明什么?

  答案示例:他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里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5)文章題為《創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2.寫法探究

  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請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文章主要運用了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采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后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后的分析。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于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來源于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五、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創造宣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演講辭的文體特點。

  2、掌握閱讀文章的基本方法。

  3、樹立創造意識,培養敢于創造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從分析題目、把握文體的角度來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難點

  1、快速閱讀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選用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法、比較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教學目標:

  從文章題目和文體入手把握文章內容。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說說你對“創造”的理解。

  (旨在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創造”的積極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紀的我們的教育家,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如果讓大家來寫一篇關于“創造”的文章,你先來思考一下,首先確立題目,再到你所選用的材料,你的觀點……

  二、分析文章題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種演講辭,既是演講,那它一定具備演講稿的特點——文詞優美、感情充沛、說理生動、鼓動性強。

  那作者為什么要選取這樣一種文體,他演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對于“創造”他又有著怎樣精妙的話語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創作。

  三、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后,他終身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

  四、快速自讀課文,把握關鍵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覺是什么?

  答: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經典的句子。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答: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2、作者的觀點和感情是怎樣的?從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說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答:作者認為“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他認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即使我們走兩步退一步,也應該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它在文章的中間部分。

  (讓學生體會抓住關鍵句子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

  (1)文章如何劃分層次?劃分依據是什么?

  答:第一部分(1段)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們的人類最值得崇拜的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駁斥了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并得出結論。

  第四部分(13~15段)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根據每段開頭的句子來劃分以上層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么?這句話怎么理解?

  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萬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材。

  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答: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不識字的惠能據說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后來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大小,④太無能了,⑤陷入絕境。

  說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這種論證方法是駁論文章的寫法。

  5、東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樣的?(快速看這個故事,然后讓學生復述)你覺得東山樵夫可愛嗎?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誰?這個故事說明什么?

  答:他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里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學生協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討論中激發他們的靈感和創造精神。)

  6、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愿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第二課時

  明確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語句,感知全文。

  2、鞏固所學閱讀方法,做練習,爭取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一、課文小結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于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二、通過練習來體會如何快速閱讀

  閱讀這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題。

  古往今來,青青翠竹吸引了無數詩人和畫家,成為我國詩畫的傳統題材。早在《詩經》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詩:“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詩竹畫大為興盛。蕭悅工畫竹,有雅趣,白居易曾為之題《畫竹歌》:“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寫竹子的詩,名篇佳句頗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音”、韓翃的《秋齋》:“山月皎如晝,霜風時動竹。夜半鳥驚棲,窗前人獨宿”等,都生動地表現了竹子的聲音和動態。

  宋代涌現了更多的竹畫家。蘇東坡就是一位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畫竹氣魄極大,從地起一直至頂,線條和筆力都很強勁。元代文人畫興起后,畫竹更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畫,大都是修竹數竿,意境蕭疏,具有獨特的風格。明代竹畫家蜂起。王紱畫竹名馳天下,邵二泉題他的《墨竹》詩說:“蕭蕭數竹不勝看,到此方知畫竹難。誰信中書曾放筆,片時行盡楚江干”,道出了他畫竹的高超技藝。徐渭(字文長)創畫雪竹的方法,所畫極為精絕。有人評論說:“徐文長先生畫雪竹,純以明代瘦筆破筆燥筆斷筆為之,絕不類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間葉上,罔非積雪,竹之全體,在隱約間矣。”

  到清代,我國特有的畫竹技法得到進一步發展,風格也更加多樣化。揚州八怪異軍突起,為竹畫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調清新,淳樸而拙厚。鄭板橋更擅長畫竹,他題于竹畫的詩數以百計,豐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態度融進了對竹子的生動描繪之中。

  竹子在我國傳統詩畫藝術中得到如此厚愛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具有“寧折不彎”的豪氣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為中華民族品格的一種象征。當代畫家李苦禪所寫“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道出了中國竹文化的精髓。

  1、簡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

  答:宋元明時期竹畫家蜂起,風格獨特,技法高超。

  2、我國竹畫從整體上看(不是指某個畫家)有哪些主要特點?根據這段文字簡要答出四點,有的可從文中找出句子改寫。

  答:①是我國詩畫的傳統題材,②能象征中華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獨特的技法(答風格多樣、技法高超也算對),④竹詩竹畫相配。

  三、思考

  了解陶行知先生創造精神的現實意義究竟是什么?(問)

  學生們可能會想到“我們怎么才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等等問題。(可課下討論。)

  四、作業

  閱讀有關創造思維、創造精神的資料,開闊眼界,擴大信息量。

《創造宣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明確作者就“創造”提出的觀點,找出文章的論證線索。如何圍繞觀點選擇材料。

  過程與方法理解并學會運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處處”“天天”“人人”皆可創造,鼓舞學生做富有創造之人。

  學習重點學習運用事例及道理論據駁斥錯誤觀點,從而得出正確觀點的駁論方法。

  學習難點理解并學會運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

  學法指導自主學習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生活中,很多同學對自己缺乏自信,而許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業、人生的低谷時,難免也會喪失自信心。如何重樹自信,創造或重新開創自己燦爛的人生,是我們所關注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這篇《創造宣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助學資訊

  作者簡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現代著名教育家。畢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的口號,并且真正做到身體力行,同貧苦學生同勞動、同甘苦。鑒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創造性的工作業績,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中國大眾教育問題》等。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中傷(zhòng)遁詞(dùn)懦夫(nuò)豢養(huàn)灌溉(gài)

  2、理解詞語。

  魯鈍:愚笨,不敏銳。

  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自暴自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墮落。

  山窮水盡: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

  三、整體感知

  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引出論題:人類離不開創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駁斥了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并得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

  第三部分(12~15):以東山樵夫為例,指出創造要從點滴做起,要讓創造之神常駐心中。

  第四部分(16):發出創造宣言,表達獻身創造的強烈愿望。

  2、文章題為《創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環節三

  一、朗讀課文,深入理解內容。

  1、本文屬于駁論文,作者主要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

  在文章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借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

  這五種借口是①環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即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3、文章提出了作者自己怎樣的觀點?

  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后,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二、品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

  1、文章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運用了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采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后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后的分析。

  2.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排比

  A、“有人說……不能創造”五個段落。

  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B、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蘇聯的國歌,產生了《尼赫魯自傳》。

  強調在單調的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C、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爾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D、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

  強調開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E、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基本能力。

  F、汗干了,血干了,熱情干了,僵了,死了……

  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G、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成就的取得。

  (2)比喻

  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說明了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3、語言特點:本文敘議結合,運用大量的排比,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勵我們樹立自信,勇于創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鼓動性。

  文章主旨

  作者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展開了有力的批駁,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后發出了只要有一絲熱情,一滴血汗,都應該創造,都能夠創造的創造宣言。

  教學板書

  創造宣言陶行知

  引出論題:人類離不開創造。

  先駁后立:“處處”、“天天”、“人人”皆可創造。

  進一步指出:創造要從點滴做起。

  創造宣言:用“汗”“血”“熱情”去創造

  拓展延伸

  讀了陶行知的《創造宣言》,你對“創造”這一話題有了怎樣的感悟,請你一篇議論文,談談你對“創造”的認識。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較好地體現了本課教學重點,即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語言特色。采用了以自學為主的方法,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快速弄清文章層次,教師稍為點撥,就厘清了文章的論證方式,最后共同研討學習了本文的精妙語言,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創造宣言》教案 篇4

  【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說說你對“創造”的理解。

  那么生活在20世紀的我們的教育家,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陶行知的《創造宣言》。

  【教學目標】

  鞏固駁論文的知識,培養學生自讀課文的能力。

  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與文中的人物近距離接觸,感悟自信。

  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系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作者簡介】

  陶行知,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后,他終身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

  “五四”運動后,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創造”的種種錯誤看法,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激勵每一個人時時、處處要去創造。

  【標題的含義】

  “宣言”是一種演講辭,既是演講,那它一定具備演講稿的特點——文辭優美、感情充沛、說理生動、鼓動性強。

  【讀準字音】

  崇拜傷痕中傷

  塑像遁詞啞口無言

  魯鈍自暴自棄走投無路

  玄奘懦夫屋檐

  樵夫豢養陡然

  煙囪繁殖灌溉

  懶惰lǎnduò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遁詞:指理屈詞窮或不愿吐露真意時,用來支吾搪塞的話。

  魯鈍:愚笨,不敏銳。

  道統: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說法。

  懦夫:軟弱無所作為的人。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

  不到出路。投:投奔。

  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離:離開。

  【整體感知】

  看完整篇后的感覺是什么?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經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本文屬于駁論文,作者主要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

  在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借口,進行了針鋒

  相對的批駁。這五種錯誤觀點是:①環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

  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也就是說,此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中有作者的正面觀點嗎?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后,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題為《創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層次劃分】

  這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由藝術家造石像談起,引出教育家的創造不同于前兩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作者羅列出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以一連串的不可爭辯的實例,一一予以反駁,從中確立起“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

  第三部分: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第四部分:作者以排比的手法,發出創造宣言。

  【深入探究】

  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美術家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彝士運河;不識字的慧能據說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后來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了;⑤陷入絕境。

  結論:說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畫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么?這句話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畫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材。

  東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樣的?你覺得東山樵夫可愛嗎?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誰?

  東山樵夫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里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愿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于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課堂小結】

  創造宣言

  駁—

  舉例

  —立

  環境太平凡

  時時

  生活太單調

  處處

  年紀太小

  人人

  太無能了

  走投無路

  創造

  【寫法探究】

  有破有立,既擺出錯誤觀點,又有自己明確的觀點主張。

  首先列舉了“環境太平凡,生活太單調,因而不能創造”的兩個借口,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選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選出不單調”的主張;接著,作者又針對“年紀太小,太無能,山窮水盡、陷入絕境”這三個不能創造的原因,明確了“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后發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的創造宣言。

  敘議結合,以議為主。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采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后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后的分析。

  運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勵我們樹立自信,勇于創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鼓動性。

  【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通過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從而得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強調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激勵我們發掘潛能,創造美好未來。

  【品味語言】

  品味語言,分析所采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有人說……不能創造”五個段落。

  總結:運用排比,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國際歌》。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在單調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

  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創造出來的。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開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潛能。

  汗干了,血干了,熱情干了,僵了,死了。

  總結:

  運用排比,

  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

  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成就的取得。

  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總結:運用比喻、排比,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說明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主要運用了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采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后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后的分析。

  【結束課堂】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于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于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創造宣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演講辭的文體特點。

  2.掌握閱讀文章的基本方法。

  3.樹立創造意識,培養敢于創造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從分析題目、把握文體的角度來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難點

  1.快速閱讀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選用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教學方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說說你對“創造”的理解。

  (旨在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創造”的積極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紀的我們的教育家,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如果讓大家來寫一篇關于“創造”的文章,你先來思考一下,首先確立題目,再到你所選用的材料,你的觀點……

  二、分析文章題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種演講辭,既是演講,那它一定具備演講稿的特點——文詞優美、感情充沛、說理生動、鼓動性強。

  那作者為什么要選取這樣一種文體,他演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對于“創造”他又有著怎樣精妙的話語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創作。

  三、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后,他終身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

  四、快速自讀課文,把握關鍵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覺是什么?

  明確: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經典的句子。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確: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2.作者的觀點和感情是怎樣的?從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說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明確:作者認為“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他認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即使我們走兩步退一步,也應該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它在文章的中間部分。

  (讓學生體會抓住關鍵句子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

  (1)文章如何劃分層次?劃分依據是什么?

  明確:第一部分(1段)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們的人類最值得崇拜的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駁斥了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并得出結論。

  第四部分(13~15段)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根據每段開頭的句子來劃分以上層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確: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么?這句話怎么理解?

  明確:“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萬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材。

  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不識字的惠能據說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后來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大小,④太無能了,⑤陷入絕境。

  說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這種論證方法是駁論文章的寫法。

  5.東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樣的?(快速看這個故事,然后讓學生復述)你覺得東山樵夫可愛嗎?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誰?這個故事說明什么?

  明確:他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里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學生協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討論中激發他們的靈感和創造精神。)

  6.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確: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愿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五、品味文章語言,總結寫作特色

  品味語言——排比

  (1)“有人說……不能創造”五個排比句。

  總結: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國際歌》。

  總結:強調在單調的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3)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總結:強調了有志者排除萬難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創造出來的。

  總結:強調開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5)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總結: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熱情干了,僵了,死了,……

  總結: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 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出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森林。

  總結:強調了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成就的取得。

  品味語言——比喻

  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總結: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說明了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寫作特色

  其一,運用例證法,逐一反駁。作者運用大量古今中外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事例,反駁種種錯誤觀點。人是創造活動的主宰,用人物創造成功的經歷來證明觀點也就最具說服力,最能打動人。本文引例豐富,例證生動、感人,極具教育性。

  其二,本文大量運用了排比句,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增強了論證效果,充分體現了“宣言”的特點。文中的系列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業上的巨大成就,或贊嘆人物經歷的非凡,從不同角度反駁錯誤觀點,使論證內容充實、豐富,具有說服力。

  其三,反駁之后,水到渠成地樹立起自己的正確觀點:人人能創造。使文章論證全面,觀點鮮明,結論真實可信,極具感召力。

  結束語: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于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創造宣言》教案 篇6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說說你對“創造”的理解。(旨在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他們“創造”的積極性。)那么生活在20世紀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他的一篇文章——《創造宣言》。

  二、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著名教育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后,終身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教育”,即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中國大眾教育問題》等。

  三、研讀課文

  1.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材料,這些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確: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繪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2.作者的觀點是什么?從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

  明確:作者認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3.試劃分文章的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1~4):提出“美術家在進行創造,教育家同樣也在進行著創造”的觀點。

  第二部分(5~11):作者駁斥了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并得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

  第三部分(12~16):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并呼吁我們應該向著創造之路邁進。

  4.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確: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5.“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畫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么?這句話怎樣理解?

  明確:“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畫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

  這句話是說,如果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而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才。

  6.第二部分批駁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①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②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③年紀大小,不能創造;④太無能了,不能創造;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

  得出的結論是“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7.簡要復述東山樵夫的故事。(快速閱讀這個故事,然后讓學生復述)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了誰?

  明確:東山樵夫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里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學生協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討論中激發他們的靈感和創造精神。)

  8.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確: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有你回來,才能保證參天大樹之長成”。句子: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四、課文小結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于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借口。陶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五、拓展閱讀

  古往今來,青青翠竹吸引了無數詩人和畫家,成為我國詩畫的傳統題材。早在《詩經》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詩:“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詩竹畫大為興盛。蕭悅工畫竹,有雅趣,白居易曾為之題《畫竹歌》:“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寫竹子的詩,名篇佳句頗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韓翃的《秋齋》“山月皎如晝,霜風時動竹。夜半鳥驚棲,窗前人獨宿”等,都生動地表現了竹子的聲音和動態。

  宋代涌現出更多的竹畫家。蘇東坡就是一位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畫竹氣魄極大,從地起一直至頂,線條和筆力都很強勁。元代文人畫興起后,畫竹更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畫,大都是修竹數竿,意境蕭疏,具有獨特的風格。明代竹畫家蜂起。王紱畫竹名馳天下,邵二泉題他的《墨竹》詩說“蕭蕭數竹不勝看,到此方知畫竹難。誰信中書曾放筆,片時行盡楚江干”,道出了他畫竹的高超技藝。徐渭(字文長)創畫雪竹的方法,所畫極為精絕。有人評論說:“徐文長先生畫雪竹,純以明代瘦筆破筆燥筆斷筆為之,絕不類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間葉上,罔非積雪,竹之全體,在隱約間矣。”

  到清代,我國特有的畫竹技法得到進一步發展,風格也更加多樣化。揚州八怪異軍突起,為竹畫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調清新,淳樸而拙厚。鄭板橋更擅長畫竹,他題于竹畫的詩數以百計,豐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態度融進了對竹子的生動描繪之中。

  竹子在我國傳統詩畫藝術中得到如此厚愛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具有“寧折不彎”的豪氣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為中華民族品格的一種象征。當代畫家李苦禪所寫“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道出了中國竹文化的精髓。

  1.簡要概括出第二段的內容。

  2.我國竹畫從整體上看(不是指某個畫家)有哪些主要特點?根據這段文字簡要答出四點。

  [答案]

  1.宋元明時期竹畫家蜂起,風格獨特,技法高超。

  2.①是我國詩畫的傳統題材;②象征中華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獨特的技法;④竹詩竹畫相配。

  六、課下思考

  我們怎樣才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七、布置作業

  閱讀有關創造思維、創造精神的資料,開闊眼界,擴大信息量。

  【板書設計】

  創造宣言教育塑造活的雕塑駁斥五種錯誤觀點環境太平凡生活太單調年紀太小太無能陷入絕境發出創造宣言創造促進成就

《創造宣言》教案 篇7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關于自信的心理測試題。(見多媒體課件)

  2.學生自測,教師統計自測結果。

  3.教師根據自測結果,導入新課。

  從調查的結果看,有部分同學缺乏自信心,這樣,在遭遇挫折或陷入人生低谷時,難免灰心喪氣。如何重樹自信,創造或重新開創自己燦爛的人生,是許多人所關注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這篇《創造宣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作業(課堂練習)

  1.詞語解釋。(見多媒體課件)

  2.檢測有關議論文的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指什么?

  (2)論據有哪幾種類型?

  (3)主要的論證方法有哪些?

  (4)議論文有哪幾類?

  (5)駁論文中有幾種批駁的方法?

  (6)駁論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確觀點嗎?

  三、研讀課文,整體把握

  1.作者簡介。

  (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介紹作者,教師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補充總結。)

  2.學生朗讀課文。

  3.學生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屬于駁論文,作者主要是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的?

  明確: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借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這五種錯誤觀點是:①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②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③年紀太小,,不能創造;④太無能了,不能創造;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

  (2)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明確: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批駁。也就是說,此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具體事例。)

  (3)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介紹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個學生只要能講出熟悉的一兩個人物的有關事例就行。學生作答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主要人物的簡介。目的是讓學生從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創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觀點嗎?如果有,是什么?

  明確:有。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后,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明確,在駁論文中,除了對方的錯誤觀點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張。)

  (5)文章題為《創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確: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以上五個思考題,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則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總結。)

  四、品讀課文,體會特色

  1.文章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明確:文章主要運用了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運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后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后的分析。

  (在學生分析時,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兩點加以展開即可。教師則在學生分析后,對答案進行整合。)

  2.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現的運用修辭手法的主要例句。學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思路,在學生講述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補充和總結。)

  (1)排比。

  ①“有人說……不能創造”六個段落。

  明確:運用排比段,指出“不能創造”的五種錯誤觀點,然后進行一一批駁,進而引出作者的觀點。

  ②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蘇聯的國歌,產生了《尼赫魯自傳》。

  明確:強調在單調的生活中同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駁斥第二種錯誤觀點。

  ③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爾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明確: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也可取得巨大成就,駁斥第五種錯誤觀點。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

  明確:強調開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⑤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明確: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基本能力。

  ⑥汗干了,血干了,熱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無意于創造。

  明確: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明確: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成就的取得。

  (2)比喻。

  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明確: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說明了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教師總結:

  本文敘議結合,運用大量的排比,駁斥了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鼓勵我們發掘潛能,勇于創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鼓動性。

  五、課堂練習

  1.本文的結構如何劃分?

  2.作者所舉的“不能創造”的五種錯誤觀點是從哪些角度提出的?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大家了解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于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來源于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七、布置作業

  以“感悟創造”為題,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話。

《創造宣言》教案 篇8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駁斥錯誤觀點,從而得出正確觀點的駁論方法。

  2.理解并學會運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

  4.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系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一、新課導入

  有部分同學對自己缺乏自信,而許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業、人生的低谷時,難免會喪失自信心。如何重樹自信,重新開創自己燦爛的人生,是許多人所關注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這篇《創造宣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崇拜(chóng) 倘若(tǎng) 監牢(jiān)

  懶惰(duò) 遁詞(dùn) 魯鈍(dùn)

  懦夫(nuò) 豢養(huàn) 樵夫(qiáo)

  灌溉(gài) 自暴自棄(bào)

  (2)解釋下面的'詞語。

  魯鈍:愚笨,不敏銳。

  豢養:喂養。

  自暴自棄: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進。

  走投無路: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

  2.作者鏈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后,他終身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快速自讀課文,把握關鍵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發現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交流點撥】運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經典的句子。

  (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點撥】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等領域。

  2.文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借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請指出這五種錯誤觀點,并說說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進行反駁。

  【交流點撥】①環境太平凡:八大山人白紙上的揮毫,飛帝亞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②生活太單調:文天祥獄中書寫《正氣歌》,雷塞布沙漠中開鑿運河;③年紀太小:莫扎爾特、愛迪生、帕斯加爾;④太無能:不識字的慧能是禪宗南宗創始人,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取得佛經,糧水斷絕之哥倫布發現了美洲。

  (二)品味語言

  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交流點撥】1.排比

  (1)“有人說……不能創造”五個段落。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蘇聯的國歌產生了《尼赫魯自傳》。”強調在單調的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爾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強調開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5)“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熱情干了,僵了,死了。”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說明了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三)寫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擺出了對方的錯誤觀點,又有自己明確的觀點主張。試加以分析。

  【交流點撥】首先,列舉了“環境太平凡,生活太單調,因而不能創造”的兩個借口,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的主張。接著,作者又針對“年紀太小,太無能,山窮水盡、陷入絕境”這三個不能創造的原因,明確了“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后,發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的創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交流點撥】主要運用了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采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后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后的分析。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

  【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問題:①要敢于創造;②要有獻身創造的精神;③要明確教育的創造目標;④要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⑤要鼓勵學生創造;⑥要注意師生合作創造;⑦要注意集體創造的特點。

《創造宣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駁斥錯誤觀點,從而得出正確觀點的駁論方法。

  2.理解并學會運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

  過程與方法

  1.學會從分析題目、把握文體的角度來整體感知課文。

  2.快速閱讀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系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批駁錯誤觀點的方法。

  2.文章的語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運用及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運用典型事例駁斥錯誤觀點的方法。

  【教學工具】

  教學PPT,朗讀音頻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歸納要點,掌握方法。

  2.通過讓學生搜集資料,對比體會,感悟自信。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趣味導入

  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有的同學對自己缺乏自信,而許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業、人生的低谷時,難免會喪失自信心。如何重樹自信,創造或重新開創自己燦爛的人生,是許多人,也包括今天我們許多進入職業學校的同學所關注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這篇《創造宣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知識卡片

  1.作者檔案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縣。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推行平民教育。“五8226;四”運動后,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背景鏈接

  本文創作于1943年10月13日,選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觀點: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先生寫此文,著重啟發青年人,去掉在科學創造方面的妄自菲薄、無所作為的五大思想障礙:環境平凡,生活單調,年齡幼小,能力薄弱,困難當道。3.語基積累

  (1)生難字

  樵(qiáo)夫豢(huàn)養陡(dǒu)然煙囪(cōng)繁殖(zhí)

  灌(guàn)溉崇(chóng)拜傷痕(hén)中(zhòng)傷

  走投(tóu)無路玄奘(zàng)懦(nuò)夫塑(sù)像

  遁(dùn)詞魯鈍(dùn)自暴自棄(qì)啞(yǎ)口無言

  (2)重點詞語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遁詞:指理屈詞窮或不愿吐露真意時,用來支吾搪塞的話。

  畫龍點睛: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啞口無言: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自暴自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墮落。暴,糟蹋、損害。棄,鄙棄。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離,離開。

  三、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新課

  二、初步感知

  1.文題探討

  “創造宣言”這一文題可以理解為“有關創造的宣言”,是一個偏正短語。從這一文題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論說了“創造”這一話題。宣言是一種很正式的文體,是國家或政治團體用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綱領和重大問題的立場。在教育家中,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教育主張,無論在國內或是國外并不多見。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作者對創造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對創造教育的追求又是十分的執著的。

  2.分層解讀

  第一部分(第1~3段):由藝術家造石像談起,引出教育家的創造不同于前兩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羅列出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以一連串的不可爭辯的實例,一一予以反駁,從中確立起“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

  第一層(第4~7段):批駁了“平凡”“單調”不能創造的觀點。

  第二層(第8~10段):批駁了“年紀太小”“太無能”“陷入絕境”不能創造的觀點。

  第三部分(第11~15段):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第四部分(第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鮮明地指出“死人才無意于創造”,只要你是一個“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三、深層領悟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中,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惠能據說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后來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3.文章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運用了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采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后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后的分析。

  4.文章題為“創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結束語】

  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從而得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強調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激勵我們發掘潛能,創造美好未來。

  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精彩的人生篇章。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來源于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板書設計】

  創造宣言陶行知

  引出論題否定無自信的崇拜

  肯定創造的重要性

  批駁五種錯誤觀點環境太平凡

  生活太單調

  年紀太小太無能

  山窮水盡,陷入絕境

  主觀因素

  從正面闡明觀點人人是創造之人

《創造宣言》教案 篇10

  課文

  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創造。

  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財神、土地公、土地婆來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別人創造現成之神來崇拜。

  戀愛無上主義者造出愛人來崇拜。笨人借戀愛之名把愛人造成丑惡無恥的蕩婦來糟踏,糟踏愛人者不是奉行戀愛無上主義,而是奉行萬惡無底主義的魔鬼,因為他把愛人造成魔鬼婆。

  美術家如羅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是我們的石像,是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創造出丑惡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敗,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敗。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體的創造,而不是個人的創造,那未這成功失敗也是屬于集體而不是僅僅屬于個人。在一個集體當中,每一個活人之塑像,是這個人來一刀,那個人來一刀,有時是萬刀齊發。倘使刀法不合于交響曲之節奏,那便處處是傷痕,而難以成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響中,投入一絲一毫的雜聲,都是中傷整個的和諧。

  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于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平凡也無過于一塊石頭,到了飛帝亞斯,米開朗基羅的手里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于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蘇聯的國歌,產生了尼赫魯自傳。單調又無過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彝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單調又無過于開肉包鋪子,而竟在這里面,產生了平凡而偉大的平老靜。

  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毋需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扎特、愛迪生及沖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加爾(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只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但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慧能,傳了黃梅的教義。慧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呀!可見無能也是借口。蠶吃桑葉,尚能吐絲,難道我們天天吃米飯,除造糞之外,便一無貢獻嗎?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侖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爾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這只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古語說,窮則變,變則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樣變得通,要有大無畏之精神及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變得過來。

  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像屋檐水一樣,一點一滴,滴穿階沿石。點滴的創造固不如整體的創造,但不要輕視點滴的創造而不為,呆望著大創造從天而降。

  東山的樵夫把東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給他的第一印象是:茅草沒有東山多,泰山上的“經石峪”、“無字碑”;“六賢祠”、“玉皇頂”;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養的飛禽、走獸、小蟲,和幾千年來農人為后代種植的大樹,于他無用,都等于沒有看見。至于那種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來。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擔茅草回家。尿與屎是他對泰山的貢獻,茅草是他從泰山上得到的收獲。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給他的又只有這平凡之草,而且沒有東山多,所以他斷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從割草的觀點看,比東山還平凡,便說了一聲:“泰山沒有東山好。”被泰山樹苗聽見,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終年被茅草包圍著,徒然覺得平凡、單調、煩悶、動搖,幻想換換環境。一根樹苗如此想,二根樹苗如此想,三根樹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趨向,便接二連三的,一天一天的,聽到樹苗對樵夫說:“老人家,你愿意帶我到東山去玩一玩么?”樵夫總是隨手一拔,把它們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東山給他的老太婆燒鍋去了。我們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煙囪里偶爾看見冒出幾縷黑煙,誰能分得出那一縷是樹苗的,那一縷是茅草的化身?

  割草的也可以一變而成為種樹的老農,如果他肯迎接創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認就是東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創造作用——為泰山剃頭理發,只是我們希望不要把我們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創造之神!你回來呀!你所栽培的幼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著雪亮亮的鐮刀天天來,甚至常常來到幼苗的美夢里。你不能放棄你的責任。只要你肯回來,我們愿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當你看見滿山的幼苗在你監護之下,得到我們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長成參天的大樹,你不高興嗎?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有你回來,才能保證參天大樹之長成。

  羅丹說:“惡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熱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無意于創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崇拜、傷痕、中傷”等字詞的音形義。

  2.通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駁斥錯誤觀點,從而得出正確觀點的駁論方法。(重點)

  2.理解并學會運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系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批駁錯誤觀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運用及作用。

  3.領會自信心對個體發展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許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業、人生的低谷時,難免會喪失自信心。如何重樹自信,創造或重新開創自己燦爛的人生,是許多人,也包括我們今天在座的許多同學所關注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這篇《創造宣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吧!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縣。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推行平民教育。“五8226;四”運動后,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的“一代巨人”。

  2.知識鏈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約1697),清初畫家。南昌(今屬江西)人。明寧王朱權后裔。明亡,一度為僧,又當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譜道院。有雪個、個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別號。擅畫水墨花卉禽鳥,筆墨簡括凝練,形象夸張;亦寫山水,意境冷寂。所畫魚鳥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態,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繪畫技法,對后來的寫意畫影響很大。工書法,行楷學王羲之,純樸圓潤,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沒能完成這部富于人道主義色彩的作品,最終由他的學生蘇斯邁爾根據他留下的手稿續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窮極潦倒之時,在他的音樂中也一直沒有痛苦,而只有純凈的歡樂。這部臨終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種天國的光芒照耀著他的感覺。

  曾參

  曾參(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輿,生于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曾參16歲拜孔子為師。由于他刻苦好學,造詣很深,成為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著有《大學》,《孝經》兩書,被后世視為儒家經典,尊其為“宗圣”,“述圣”。曾參傳業于子思,子思傳業于孟子,形成的“思孟學派”。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崇拜(chóng) 傷痕(hén) 中傷(zhòng) 塑像(sù) 遁詞(dùn)  啞口無言(yǎ)

  魯鈍(dùn) 自暴自棄(qì) 走投無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

  樵夫(qiáo)  豢養(huàn) 陡然(dǒu) 煙囪(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中傷(zhòng) 惡語傷人(è) 調查(diào)

  中間(zhōng) 惡心(ě)  調整(tiáo)

  (2)詞語釋義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畫龍點睛: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遁詞:指理屈詞窮或不愿吐露真意時,用來支吾搪塞的話。

  魯鈍:愚笨,不敏銳。

  啞口無言: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啞口:像啞巴一樣。

  道統: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說法。

  自暴自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墮落。暴:糟蹋、損害;棄:鄙棄。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離:離開。

  懦夫:軟弱無所作為的人。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本文批駁的論點是什么?作者的論點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作者通過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從而得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強調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激勵我們發掘潛能,創造美好未來。

  2.這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段):由藝術家造石像談起,引出教育家的創造不同于前兩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羅列出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以一連串的不可爭辯的實例,一一予以反駁,從中確立起“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

  第三部分(11—15段):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第四部分(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鮮明地指出“死人才無意于創造”,只要你是一個“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這樣的結尾富有感召力。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認為教育的成功是什么?

  答案示例: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作者認為教育的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答案示例: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不識字的惠能據說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后來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不能創造,②生活單調不能創造,③年紀大小不能創造,④太無能了不能創造,⑤陷入絕境不能創造。

  說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這種論證方法是駁論文章的寫法。

  (3)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愿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4)東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樣的?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誰?這個故事說明什么?

  答案示例:他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里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5)文章題為《創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2.寫法探究

  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種表達方式?請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文章主要運用了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采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后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后的分析。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于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來源于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五、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5年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約翰·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1917年秋回國,先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在上海先后創辦“山海工學團”、“報童工學團”、“晨更工學團”、“流浪兒工學團”等。1933年,他與厲麟似、楊亮功等來自政學兩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學會。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歲。

《創造宣言》教案(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通用17篇)

    一、獨到而精準的文本解讀切口文本解讀的切口,最能顯現老師的個性與功力。《植樹的牧羊人》是一篇長達三千字的小說。 “長文短教”的設計技巧在于選點切入。...

  • 牛津英語教案(精選14篇)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這是牛津英語9A第二模塊(teenagelife青少年生活)的第四單元第四課時—詞匯教學(不同的電視節目)。...

  •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語言教案(精選12篇)

    活動目標:1、喜歡閱讀活動,感受探究小蝌蚪生長過程的樂趣。2、學習圍繞故事的名字來觀察、思考畫面內容,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認識。活動準備:1、教師用大書一本(自制);故事磁帶、錄音機。...

  • 2023綜合實踐活動教案(精選13篇)

    活動目的:通過認識“0”,變變“0”,說說“0”、演演“0”、使學生從觀察中發現“0”,想象“0”,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活動準備:1.布置學生觀察生活中圓形的事物。2.每個學生準備3張大小不同的圓。...

  • 初中《防溺水》安全主題班會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的:1.提高安全意識,學習溺水安全的有關知識,在學習中增強與同學的合作交流意識。2.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關資料,要求每一個同學都要提高安全意識。...

  • 幼兒園大班119安全教案(通用17篇)

    活動目標:(一) 教學目標:1、 指導小學生知道變質的食物有害身體健康。2、 學會辨別常見的變質食物和過期食品。(二)情感目標:1、 培養小朋友注重飲食健康的好習慣。2、 對于食用變質或過期食品不贊同或進行阻止的態度。...

  •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六年級語文下冊(精選13篇)

    學習目標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滿、櫥窗、閃爍、靈魂。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賣火柴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初二英語unit7備課教案(精選3篇)

    一、說教材1、教材內容及地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第2單元第一課時,教材是以What’s the matter ?為中心話題,描述身體不適和提出建議展開,學習和運用“What’s the matter ?”和“What should…do?”讓學生學會描述...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海县| 吴川市| 田阳县| 阜康市| 贺州市| 南昌市| 巴彦县| 江华| 锦屏县| 莲花县| 商水县| 卓尼县| 郯城县| 伊宁市| 犍为县| 龙口市| 丰城市| 泸州市| 突泉县| 衡东县| 扎赉特旗| 永寿县| 定西市| 咸宁市| 永川市| 滕州市| 贵阳市| 池州市| 崇州市| 资溪县| 察哈| 双流县| 威远县| 思茅市| 通化市| 汤阴县| 斗六市| 滕州市| 五台县| 泸定县|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