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精選14篇)
初二物理教案 篇1
第七章 力
第一節 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動物體等等) (二)講授新課 1.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探究活動:實驗器材:橡皮筋、彈簧、乒乓球。體會對這些器材施加力時,這些器材有什么變化?
結合課本里的插圖,讓學生討論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補充一些常見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一個質量為5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即力的三要素)
學生探究活動:(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彈簧,觀察彈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彈擊乒乓球,觀察乒乓球的運動是否不同
(3)用同樣大小的力向下壓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鋼尺,每次手的位置離桌面的距離都不同,觀察鋼尺的形狀改變是否不同
引導學生從實驗總結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會影響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線段的末端畫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長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練習:畫出木塊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活動:
(1)拉開彈簧時,是否感覺到彈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沒有被彈起? (3)觀察書本43頁圖12.4-4,能得到什么啟示? (4)游泳分析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施加力的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體現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進行解釋。
強調:產生力的作用時,物體之間不一定直接接觸,并且至少要有兩個物體。 (三)課堂小結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個要素?
3.怎樣體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業 書本第43頁第2、3
第二節 彈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培養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學道理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難點:自制彈簧測力計
●教具:彈簧、紙條、刻度尺、木板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用力壓尺子,尺子發生形變,撤去壓力后恢復原狀,把橡皮筋拉長,橡皮筋變長,松手后,橡皮筋恢復原狀。引入“彈性”概念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彈性形變: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
(二)塑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新 課 標 第 一 網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不能恢復原狀。
(三)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常說的壓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實質就是彈力。
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 (四)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實驗:自制彈簧測力計。彈簧的一端掛在木板上,另一端掛不同重力的鉤碼,分別作標記。 提問:為什么彈簧稱的刻度是均勻的? (五)使用測力計時應注意的事項:
(1)所測的力不能超出測力計的測量范圍(量程); (2)認清分度值;
(3)使用前調整指針對準零刻線; (4)測力計測重力時不能傾斜放置。 三.小結
四.鞏固練習:一課一練的練習A
五.布置作業:思考和體驗:課本P54 —— 2、3、4 六.教學后記:
第三節 重力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關的過程。(2)嘗試根據已有經驗提出科學的猜想。 (3)體會用圖像處理實驗數據、根據圖像研究實驗結論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重力的存在及應用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關重力的現象。
(2)通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愿望。 (3)培養學生樂于參與科學實踐的情感,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重點:重力的方向及重力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難點:重力方向
●教具:砝碼一盒、彈簧測力計、重垂線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瀑布下落,蘋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課。
演示:橡皮做圓周運動,橡皮不會跑掉,感到手用一個力拉住橡皮,同樣,月亮繞地球轉動。由于地球與月亮之間有相互吸引的力,這個力與地球吸引蘋果,使蘋果下落的力是一樣的。 二.新課教學
科學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兩個物體(大:天體,小:灰塵)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萬有引力”。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舉例:吊燈把吊繩拉緊;臺燈壓著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問: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演示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有關。理由是用手提起質量大的物體,所用的力大,根據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實驗過程:分別測出一組質量(鉤碼)及重力的數值,并描點繪圖。由實驗結果可知:重力跟質量成正比,比值是一個常數約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義是:地球上質量1㎏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質量(㎏),g是9.8N/㎏,粗略計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應用:重垂線
(四)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課本:P59 —— 1、2
初二物理教案 篇2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課本實驗說明: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 。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說明 。振動的物體叫 。
①人說話,唱歌靠聲帶的振動發聲,婉轉的鳥鳴靠鳴膜的振動發聲,清脆的蟋蟀叫聲靠翅膀摩擦的振動發聲,其振動頻率一定在20Hz---20000Hz之間。
②《黃河大合唱》歌詞中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里的“吼”、“叫”“咆哮”的聲源分別是空氣、馬、黃河水。
③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可在桌上撒些碎紙屑,這些紙屑在敲打桌子時會跳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 ,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
聲波到達人耳,引起 振動,再經過“耳橋”傳到 ,最后傳到聽神經,人就聽到聲音了。
聲音可以轉換成電信號,再用示波器顯示出來。
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108 m/s。
空氣、液體 、固體能夠傳聲。月球上能夠進行嗎?為什么。不能。因為月球上無空氣,振動的傳播主要靠空氣進行。
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空氣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 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物質粒子排列越緊密,傳聲效果越好。所以固體的傳聲效果最好。
練習:☆有一段鋼管里面盛有水,長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聽到3次聲音。傳播時間從短到長依次是
☆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時,終點裁判員應看到槍發煙時記時。若聽到槍聲再記時,則記錄時間比實際跑步時間要 晚 (早、晚)0.29s (當時空氣15℃)。
☆下列實驗和實例,能說明聲音的產生或傳播條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時可觀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動。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機,當有來電時,只見指示燈閃爍,聽不見鈴聲;③拿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較兩次不同;④鑼發聲時,用手按住鑼鑼聲就停止。
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里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 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應用:應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
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
二、樂音及三個特征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 、 是樂音三要素。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用硬紙片在梳子齒上快劃和慢劃時可以發現:劃的快音調高,用同樣大的力撥動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時可以發現:橡皮筋振動快發聲音調高。綜合兩個實驗現象你得到的共同結論是:音調跟發聲體振動 有關系, 越高音調越高; 越低音調越低。 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越高。頻率單位 又記作Hz 。
音樂中“1---7”的音調逐漸 。
醫生“叩診”和檢漏工人“檢漏”都是利用音調判斷。詳見課本P31。
練習:解釋蜜蜂飛行能憑聽覺發現,為什么蝴蝶飛行聽不見?蜜蜂翅膀振動發聲頻率在人耳聽覺范圍內,蝴蝶振動頻率不在聽覺范圍內。
3、響度(又叫 ):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 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 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 。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如聽診器)和增大振幅。。
☆男低音歌手放聲歌唱,女高音為他輕聲伴唱:女高音音調高響度小,男低音音調低響度大。
☆敲鼓時,撒在鼓面上的紙屑會跳動,且鼓聲越響跳動越高;將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且音叉聲音越響濺起水花越大;揚聲器發聲時紙盆會振動,且聲音響振動越大。根據上述現象可歸納出:⑴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 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4、音色(又叫 ):由物體本身決定(即發聲體材料、結構、發聲方式等因素)。人們根據 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5、區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
6、次聲是指 超聲是指 。人耳聽不見它們。但在相同條件下他們傳播速度相同。地震、海嘯、原子彈爆炸容易產生次聲波。
7、聲音的利用(1)傳遞信息:設計符合聲學要求的建筑,醫學上B超診斷,海洋聲納探測等。(2)傳遞能量:超聲碎石、超聲清洗等。P38課本
三、噪音
1、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目前人們控制、減少噪聲主要在哪三方面采取措施 、 、 。具體辦法有 、 、 。
4、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
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初二物理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對滾擺實驗的分析,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2) 通過引導學生舉例并解釋一些有關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過程與方法
(1) 培養學生運用能的轉化知識分析有關物理現象的轉化。
(2) 培養學生從能量觀點分析問題的意識。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星,結合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得出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結論。
2、難點:組織、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滾擺實驗并進行分析、歸納,領會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三)教學準備
滾擺,棉線,鐵鎖,人造衛星掛圖。
(四)教學過程
1.復習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2.引入新課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3.進行新課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圖14.5-1,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想想做做”用鐵鎖做單擺。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
綜述實驗,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2: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后,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復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首先我們來分析足球離地面的高度的變化,這是判斷足球重力勢能變化的依據。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著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小;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4.科學世界
1.人造地球衛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人造地球衛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圍繞人造衛星,同學們還有許多的謎沒有揭開。例如:人造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轉而不落下來?在人造衛星內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同學們進一步學習,今天我們只討論衛星運行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人造衛星繞地球沿橢圓軌道運行,它的位置離地球有時近、有時遠。(出示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軌道圖)現以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例,它離地球最近時(此處叫近地點)離地面439公里,離地球最遠時(此處叫遠地點)離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114分鐘。它在近地點時,速度最大,動能最大;此時離地地面最近,重力勢能最小。衛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2.關于人造衛星的知識,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鑒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難以使學生揭開謎底,往往由此而損傷學生的求知欲。本節課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紹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行。講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參看圖1,水平地拋出一個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它會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物體速度越快,它飛行的距離越遠。人拋物體,拋出的距離不過幾十米,但汽、槍、子、彈能飛行幾百米,步槍、子、彈能飛行幾千米,而炮彈能飛行幾十公里。我們可以設想,物體的速度足夠大時,它就能永遠不落回地面,圍繞地球旋轉。這個速度大約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體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就由圓形變為橢圓形。人造衛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發射的。
(五)小結
(六)作業
初二物理教案 篇4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理解人聲音的特性。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響度、音品。
3、了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練習
學習過程: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課后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聲音的特性這節課(板書課題:三、聲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陽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時由于調過高拔不上去,歐了,還有俗話講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對調”這里的“調”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聲音特性之一--------音調
(板書:一、音調)
1、 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低而女生的音調高,那么音調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又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并歸納
教師總結:
2、 物體振動得越快, ,聲音的音調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 ,音調就越低。
物理學中為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 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 Hz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交流也好歌唱也好,發聲是有一定頻率范圍的.(比如調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現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并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全班交流教師總結評價超聲波、可聞波、次聲波等知識點。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頻率音叉(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問這三次回答有什么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聲音的大小或強弱不同,這正是我們學習的聲音的又一特性-------響度
板書并定義(二、響度)
1、 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么響度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2、 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填空部分并思考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游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同學們之所以能分辨出來是因為它們的音色不一樣,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聲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書:
三、音色
可以區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選擇
作業
仔細閱讀P23科學世界:打擊樂器、管樂器、弦樂器
如果有時間做中考鏈接可在課上完成(比比誰最棒)
初二物理教案 篇5
物理力學注重從微觀到宏觀。以往的技術科學和絕大多數的基礎科學,都是或從宏觀到宏觀,或從宏觀到微觀,或從微觀到微觀,而物理力學則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學成就之上,運用這些成就,建立起物質宏觀性質的微觀理論,這也是物理力學建立的主導思想和根本目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能確定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舉例說明.
3.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人推車”“拖拉機拉犁”“磁鐵吸引鐵釘”等例子,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中的力指的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舉例“小孩推墻”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為了使學生更具體地認識力,課本中接著講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動具體的事例和插圖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力是一種什么作用.
本節內容是力學知識的入門基礎課,學生對力的概念的正確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對學生后續課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建議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教材是通過學生熟悉的彈簧、鋸條受力形變等事例來講述的,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困難,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可向學生展示各種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視頻及動畫,通過討論法引導學生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的結論.
有關“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教學建議
可以向學生提問:人在做什么事的時候需要用力?啟發學生舉出一些實例.再從回答中篩選出表現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寫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車、人拉鋸、人提水桶等.
然后對例子進行分析:人推車時,人施力,車受力;人拉鋸時,人施力,鋸受力;人提水桶時,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從而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樣使學生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最后明確指出:一個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
有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學建議
教學中應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反映,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受力)物體.
以上內容應通過實驗、事例加以說明.
例一:讓學生用力拍桌子,問學生:手有什么感覺?(感到痛)為什么手會感到痛?讓學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時,手對桌子施力,同時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讓一個學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墻.問其他學生:為什么這位同學自己會向后退?
分析:人推墻時,人對墻施力,同時人也受到墻的反作用力.
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車,人是否也受到車的推力?
(2)人拉鋸時,鋸是否也拉人?
(3)拖拉機拉犁時,拖拉機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劃船時,用漿向后劃水,船就向前進,這是為什么?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可用本節課文大問號后面的一段文字敘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引入新課.
也可使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請一位同學把一個大鐵塊拿到講臺桌上.
學生前來拿起鐵塊.
教師可提問:有什么感覺?
總結學生的回答:因為東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課:可以說“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但是在物理學中到底什么是“力”呢?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初二物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過程和方法
閱讀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 光的直線傳播的內容。
2、 分析解釋有關現象。
3、 知道顏色、顏料之迷。
教學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煙霧、三棱鏡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無前面無相關內容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
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物體有光線射入我們的眼睛。例如:陽光、日光燈、電視等。
②學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進行新課:
1、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例如:學生舉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幾種類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傳播
演示試驗①:圖片陽光穿過樹林
演示試驗②:激光在水中穿過
演示試驗③:激光在煙霧中穿過
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應用:影、排隊、射擊、日食、月食
(可以讓學生先討論,部分現象要解釋)
3、光的速度:
討論:光有沒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為 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利用對比說明:34頁圖示在其他介質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閱讀:我們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問答:
(1)我們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顏色:
(1)、試驗:光的色散說明什么問題?
結論:白光是由各種顏色的光組成的,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后會變成其他顏色。不同顏色的光分散的過程叫光的色散。
(2)、顏色之迷: 不透明物體:
透明物體: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4)、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3、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1、 完成物理套餐內容。
2、 課本后練習。
教學后記:
本節課在怎樣顯示光路、光的傳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課堂反應比較好,以后應加強這方面的探究。在需要較多時間的課時上,不要只顧進度,要避免出現學生的滯后情況。
初二物理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
2.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 m/s.
4.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顏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標
1.觀察光在空氣中和水中傳播的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2.閱讀科學世界 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與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三、德育目標
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繼學習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
光的直線傳播.
教學難點:
用光的直線傳播來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教學方法:
探究法、實驗法、觀察法.
教學用具:
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燒瓶(煙霧)、小孔成像演示儀
課時安排:
1.5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你見過午夜太陽嗎? 日食和月食呢?他們是怎樣產生的呢?
二、新課教學
(一)光源
①能發光的物體.
②光源可分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著教師介紹人造光源的發展和使用,使學生意識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將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傳播的?
[演示1]在暗室里,將一束光射到空氣中,觀察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徑.
(替代實驗:激光小手電,射過有煙霧的燒瓶中)
[演示2]在暗室里,將一束光射到水中,觀察光在水中的傳播路徑.
(替代實驗:激光小手電,射過有顏色的水中)
[師]剛才在演示實驗中,大家看到什么現象?
師生共同活動得出:
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在同種、均勻、透明介質中(板書).
由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在這里可以向學生交待光線這個物理學名詞.人們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線傳播,物理學中引入光線的概念.
光線(板書) (注意講光和光線的區別)
①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直線叫光線.
②光線是帶箭頭的直線,箭頭表示光傳播的方向,如.
(應用舉例:激光準直.排直隊要向前看齊.打靶瞄準.)
(三)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①影子的形成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③處理第35頁想想議議
I 、原理; II、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四)光速
1、學生自學課本第36頁的圖文,回答黑板上的問題:
[板書]
①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 m/s.
②光在其他各種介質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氣中的速度可認為是3108 m/s.
2、指導學生看閱讀材料科學世界 我們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問題: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單位?(光年是長度的單位,它等于光在1年內傳播的距離.)
②牛郎星和織女星的距離是多少km? (s=3108 m/s3600 s/天365天/年16年=6.30721015 m=6.30721012 km)
③牛郎和織女能每年相會一次嗎?(牛郎和織女不能每年相會一次.)
四、布置作業
1.閱讀本節課文.
2.課本P38動手動腦學物理①②③.
3.預習下一節 光的反射.
初二物理教案 篇8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下面的教學主要是為了通過具體的實驗去深入了解力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初二物理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
3、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
1、什么是曲線運動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下邊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么什么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曲線運動
(1)幾種物體所做的運動
a:導彈所做的運動;汽車轉彎時所做的運動;人造衛星繞地球的運動;
b:歸納總結得到:物體的運動軌跡是曲線。
(2)提問:上述運動和曲線運動除了軌跡不同外,還有什么區別呢?
(3)對比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和彎道上行駛的情況。
學生總結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
過渡: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輪上磨刀具時,刀具與砂輪接觸處有火星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
b:撐開的帶著水的傘繞傘柄旋轉,傘面上的水滴沿傘邊各點所劃圓周的切線方向飛出。
(2)分析總結得到: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個或兩個同時變化,就表示速度矢量發生了變化。
b:由于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時刻改變,所以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過渡:那么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才做曲線運動呢?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一個在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的鋼珠,如果從旁給它施加一個側向力,它的運動方向就會改變,不斷給鋼珠施加側向力,或者在鋼珠運動的路線旁放一塊磁鐵,鋼珠就偏離原來的方向而做曲線運動。
(2)觀察完模擬實驗后,學生做實驗。
(3)分析歸納得到: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4)學生舉例說明:物體為什么做曲線運動。
(5)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當合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也在這條直線上,物體就做直線運動。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夾角,這時,合力就不但可以改變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變速度的方向,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三、鞏固訓練:
四、小結
1、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上。
3、當合外力F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夾角a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五、作業:<創新設計>曲線運動課后練習
初二物理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知道凸透鏡能成放大的像;
2、通過觀察和初步實驗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知道透鏡焦點和焦距;
3、會利用平行光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以豐富、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帶著問題,體驗科學
探究的過程;
2、經歷用多種方法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過程,并嘗試對各種方法的優劣做初步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創設情景,鼓勵學生提出質疑,養成學生主動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
2、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學習的興趣
重點: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難點: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學法指導:通過觀察和實驗,總結歸納規律。
預習導學: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做”,通過“解決問題”,通過“交流與合作”,感知有關方法,構建關于透鏡的科學內容。在問題給出時注重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導入:同學們知道,用放大鏡可以把小字放大我們會看得更清楚;旅游時有看到美好的風景我們會用照相機拍攝下來;眼睛近視的同學配一副眼鏡就又可以看清楚東西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讓我們共同來揭開上述現象中的秘密,引出課題,閱讀教材并完成以下題目:
預習習題:
1透鏡是利用光的規律制成的。透鏡有兩類:一類是中間比邊緣厚的透鏡叫做,如鏡片;另一類是中間比邊緣薄的透鏡叫做,如鏡片。
2、光心大致在透鏡的中心處,通過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線叫做透鏡的。
3、凸透鏡對光有作用,凹透鏡對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過凸透鏡,將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稱為凸透鏡的,到光心的距離叫做,一個透鏡有兩個。
初二物理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是有強弱的;
2.知道電流的單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單位還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電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確讀出在電流表的示數。
二、能力目標
1.通過用電流的效應來研究電流的強弱,提高學生用間接研究問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連接電路的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電流表的讀數,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準確讀數的技能。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學生連接電路的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2.在學生對電流表讀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正確使用電流表,并能準確讀數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正確連接電路,正確使用電流表
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觀察法、點撥法
教學用具
手電筒、玩具小汽車、電池、開關、導線、小燈泡、電路示教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實驗情境,引入新課
[師](出示電路示教板)這是一個由池、燈泡、開關、導線構成的電路,當閉合開關時,同學們看到了什么?
[生]燈泡亮了。
[師]說明了什么?
[生]電路中有了電流。
[師]你看到電流了嗎?你怎么知道電路中有了電流?
[生]電流倒是沒看見,但燈泡發光了。
[師]對。如果用手摸燈泡,還會感覺到熱,這說明電路中通有電流時會產生各種效應,如給燈泡通電后,燈絲會發熱,熱到白熾狀態就會發光,這叫電流的熱效應,除此之外,電流還有磁效應和化學效應等。本來電流是看不見、聞不出、聽不到的,但我們可以利用電流產生的效應來認識它、研究它。
[生]我們周圍的空氣也看不見、摸不著,只有刮風時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道理?
[師]很正確,你的思維比老師還快。實際上這是一種間接研究問題的巧妙方法。
二、新課教學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桌上的小燈泡,看燈泡上標有什么?
[生]有數字和符號。
[師]燈泡上一部分是它的電流值。I是電流這個物理量的符號,0.2A是同學們實驗時用的小燈泡的正常工作時的電流值。電流I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下面我要問大家了,0.2A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燈泡正常工作時的電流是0.2安培。
[師]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安培是怎么來的?
[師]安培是法國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化學、數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安培在電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被后人稱為“電學中的牛頓”。為了紀念他,物理學中用安培作為電流的單位。希望同學們能向安培學習,刻苦鉆研,勇于開拓和創新。
[生]電流還有其他單位嗎?
[師]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本中另外兩個電流的單位,并完成下列問題:
[投影]
1.電流的單位還有和,符號分別是和。
2.電流單位的換算關系是:
1A=mA
1mA=μA
3.把《小數據》中計算器中電源的電流值、半導體收音機電源的電流值,手電筒中的電流值分別換算為以安培為單位的電流值。
[師]同學們閱讀了一些電器的電流值,為什么都不一樣呢?
[生]說明電流有強有弱。
[師]大家看我手里有手電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車,當它們的燈發光時,你能判斷誰的電流強,誰的電流弱?再換一輛不同的汽車呢?
[生]燈泡發光越亮,電流越強。
[實驗]怎樣連接電流表。
[師]現在請同學們用你桌上的燈泡、導線、電池組成電路,先用一節電池供電,再用兩節電池供電,注意觀察燈泡的亮度。
[生]用兩節電池供電時燈泡亮一些,說明電流大。
[師]現在每組發一個能直接測出電流值的電表——電流表。在剛才的電路中,再接入電流表,就可以測出燈泡的電流值。不過,大家要先閱讀課本,討論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則才算正確連接電流表。
討論之后,總結出以下幾條規則:
規則1:電流表必須和被測的用電器串聯;
規則2:電流必須從“+”接線柱流進去;“-”接線柱流出來;
規則3: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學生用電流表有兩種量程,電流值小時用標著“0.6”的接線柱和“-”接線柱;電流值小于0.6A時用標著“3”接線柱和“-”接線柱;
規則4: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師]掌握電流表的連接后,兩人一組開始把你的電流表接入電路中,要注意規則。
(學生實驗,教師給予幫助和指導)
[閱讀課本]怎樣在電流表上讀數
讀數時,要看清兩點:看清所選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電流值;看清測量時表針停在哪個大格、哪個小格上。
學生讀數后,教師讓幾個小組把測得的燈泡電流值報上來,討論出現的問題:
[生甲]我們組測得的值與燈泡上標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們討論后認為是導線上消耗了一部分電能,所以電源的電能輸送給燈泡時達不到燈泡需要的正常電流值,燈泡也就不如正常時的亮。
[生乙]我們組連接電路都正確,但讀數時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別的組不一樣。經過認真檢查后,改正了錯誤。
[生丙]我覺得連接電路時關鍵要注意電流表“+”接線柱是“0.6A”接線柱還是“3A”接線柱,確定之后就好辦了。
[生丁]我有一個問題,這個實驗中的小燈泡上標有“0.2A”于是我們選“0.3”接線柱,如果燈泡上不標電流值呢?
[師]經過兩節的電路學習,同學們對電路不再陌生。實驗時很認真,實驗后又能很好地總結。現在,又提出了問題,我非常高興!這個問題可以用試觸法解決,你把兩根導線和電流表的兩個接線柱只要一接觸(不要固定),就可看出電流表的表針是否超過你估計的量程。如表針正好在你估計的量程內,你只要把導線固定好讀數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計的量程內呢?
[生]換成另一量程的兩個接線柱即可。
[師]對。這種試觸法在以后的電學中還會用到,如用電壓表測電壓值等。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可以用電流來表示電流的強弱。
2.正確連接電流表:電流表與被測用電器要串聯;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接線柱進,“-”接線柱出;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不要把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3.正確讀出電流表的讀數。
四、布置作業
P100動手動腦學物理1、2、3寫在作業本上。
初二物理教案 篇12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根據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2、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小明家最近買了一處新樓房,三樓。想把洗手間、廚房裝修一下,需把沙子運到三樓。請同學們根據需要,選擇器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選的辦法?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機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那么,機械效率應該怎樣表示?
根據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據。
分析實驗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六)作業
1、根據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2、動手動腦學物理
初二物理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
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了解法線、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義;
3.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過程與方法:培養實驗、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真理、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和思維習慣;簡單介紹我國水鏡、銅鏡等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光的反射規律和鏡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
【教學環節安排】
導 學 學 案
教 學 流 程
我會自學:
1.光射到物體表面時,被物體表面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
2.如圖所示,圖中AO叫做,OB叫做,
ON叫做,α角叫做,β角叫做
3.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
光反射時: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內;
(2)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
(3)反射角入射角
4.光的反射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一種是。兩種情況(都、不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我能參與:
知識點一:光的反射
有的物體能發光,有的物體不能發光,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就是因為發生了。
知識點二: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一:用平面鏡反射太陽光。
觀察:墻上光斑及其變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讓學生觀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點。并在黑板上畫出圖:
注意以下名詞:
①入射點(O):光線射到鏡面上的點。
②法線(ON):通過入射點,垂直于鏡面的直線。
③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④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問:通過演示觀察到光的反射現象。那么光反射時遵從什么規律呢?
實驗一:
(1)按照課本圖4-1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記錄下來。
(2)不改變入射點的位置,改變入射光線的位置,重復上面實驗兩次。
(3)把紙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還能看見反射光線嗎?
引導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
①;②;③。
實驗二:
把入射光線沿實驗一畫出的反射光線的位置射到鏡面。觀察反射光的位置。
討論得出:光在反射現象中,光路。
例1:右圖中已知入射光線,請畫出反射光線。
畫法:
①過入射點畫法線;
②畫反射光線(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2:一條光線垂直入射到平面鏡上時,作圖說明:
(1)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為多大?
(2)若保持人射光的傳播方向不變,將平面鏡沿逆時針方向轉動20°角,則反射光線轉過多少角度?
知識點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實驗:
將一束光分別照到平面鏡上和紙面上,觀察反射情況:
鏡面反射:平行光投射到光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這類反射叫鏡面反射。列舉鏡面反射的例子。
漫反射:平行光投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個方向,這種反射叫漫反射。列舉漫反射的例子
畫出簡單光路路圖
初二物理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電壓的作用,知道電壓的單位及其換算。了解一些常見電壓及我國家庭電路電壓。
2、知道電壓表的用途、符號,會正確將電壓表接入電路中,并能正確選擇量程和讀數。
二、重難點:
本節教材主要學習了電壓的初步概念、電壓的符號、單位名稱及換算關系、幾個常見的電壓值、電壓表的構造、電壓表的使用方法、用電壓表探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中的電壓的關系。
三、自學內容與指導:
(一)、電壓
1、電荷在電路中定向移動時,形成 ,此時電路兩端必須有 。
所以電壓的作用是:使電路中形成( )的原因
2、電壓是加在導體兩端的, 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電壓。
3、電壓的字母符號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
4、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1kV= V 1V= mV
5、一節干電池的電壓為 ,一節蓄電池的電壓為 ,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 ,安全電壓為 。
(二)、怎樣使用電壓表
1、記住電壓表的電路符號:
2、說出電壓表的構造:標有 、 、 的三個接線柱。
3、電壓表的兩個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為 V,一小格為 V,0~15V量程中一大格為 V,一小格為 V。
4、請畫出電壓表的表頭,練習讀數訓練。
5、對照電流表的使用說出電壓表的使用有哪些異同?
相同點: 不同點:
四、自學檢測:
1、用學校實驗室常用的電壓表測量1.5~2.0V的電壓時,選用其中 量程,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些,要用它測量三個蓄電池串聯成的電源電壓,應選用 量程。
2、使用電壓表時,必須把電壓表 聯在待測電路兩端,并且使電流從 接線柱流入電壓表,從 接線柱流出電壓表;和電流表一樣,使用時要注意選擇 。
3、兩盞相同的電燈,每盞電燈在2.5V電壓下才能正常發光,把它們串聯起來,接在2.5V的電源上,兩燈的發光情況將 ,這是因 為 。
4、家庭照明電路的用電器都要 聯,因為各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都是 V。
五、訓練提升: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是36V
B、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蓄電池的電壓每個都是2V
C、電壓只能使自由電子 發生定向移動
D、電壓是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
2、用電壓表測得L2兩端的電壓,如圖1所示的電路中,連接正確的是( )
3、如圖2所示,電源電壓是由兩節干電池組成,當
開關閉合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L1燈不亮,V示數為零
B、L1L2兩燈都不亮,V示數為3V
C、L1不亮L2亮,V示數為3V
D、L1亮L2不亮,V示數為3V
4、如圖3所示的電路中,當開關S斷開時,下列
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開關兩端的電壓為零
B、電燈兩端的電壓為零
C、電源兩端的電壓為零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5、關于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電壓時,電壓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
B、測量電流時,電流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
C、不管是電流表還是電壓表,連接時電流必須從正接線柱流入
D、電壓表的量程改變后,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仍保持不變
6、某同學用電壓表測一節干電池的電壓,它測出的值為10V,原因是 ,正確電壓值為 V。
7、如圖4所示,電源電壓為3V,閉合開關后,L1L2都不亮,
電壓表的示數為3V,則電路中出現的故障是 。
七、學生反思:
反思本節的收獲和不足
八、作業內容:
資源與評價對應的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