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通用13篇)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

發布時間:2023-07-20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通用13篇)

中學語文《觀滄!教案匯編 篇1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觀滄海》教案設計。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

  2、樂府詩:今天我們學習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3、《觀滄!氛潜闭鳛趸笟w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三、朗讀訓練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教師帶度,

  3、學生全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教師注意知道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四、研讀詩歌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教案《《觀滄海》教案設計》。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3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

  4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5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秋風蕭瑟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實頌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祖國壯麗山河,抒發詩人

  登山觀海(全景)靜態景色樹木叢生激起統一中國強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烈愿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虛景日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中學語文《觀滄海》教案匯編 篇2

  一、導入(3分鐘)

  1、當冰山帶著眩目的榮耀,漸漸融化,/你開闊的前額便從無邊的浩淼中升起。/在這個漂泊的世界里,心像鐵錨一樣下沉,思考卻升上浪巔,額際的皺紋,與海平線震顫,起伏。/我看見曾經雕塑過你風暴和巨浪的指紋,讀海的語言,風的語言,水鳥的語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澀日夜洗滌,搖撼。/生命逐漸冷卻,旋渦陡然轉動,雄鷹守侯崖岸,/聽,大海的呢喃!(音樂:海浪聲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邊,凝神靜想,回憶往事如煙;心潮澎湃,敢問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們用文字和他交談,一起走進他的密語心田。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觀滄!贰

  4、誰能說說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讀(11分鐘)

  5、通讀:

 、 讀讀詩題,讀讀詩。(齊讀、自讀)

 、 背背詩。(自背、查背、背給同桌聽、查背3~4人、齊備)

 、 看看字怎樣寫。寫詩。(黑板上8個豎線,7個人一人一句)(訂正)

  ⑷ 吟誦。

  一起讀,帶著感情。(在背景音樂下朗讀,3~5個人)

  說說讀詩后的感受:印象,感覺,評價,體會,感悟都可以。(3~4個人)

  6、小結:敘事、寫景、感慨。

  在作者的筆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搖曳不定,波浪滔天,蒼蒼茫茫,一片渾然。

  三、解疑(20分鐘)

  7、學生們有不會或不懂的嗎?(在前面作好標記)

  (重點解決的問題:生詞。翻譯。)

  8、連起來讀,自己說說意思。(同桌互動)

  9、小結:魯迅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歷史上,這是第一首山水詩。大海是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情。全篇從大處著墨,通過秋風、洪波、日月、星辰等雄偉恢弘的景象,著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賦予大海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寄予著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問:誰能說說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總結:作者宏觀縱覽,所見者大。海水、川島、樹木、百草、日月、星漢。(板書)

  視野寬闊、粗線勾勒。

  真可謂:巨眼睥睨萬物,胸中自有天下。

  總結:“澹!碧N涵了動蕩不息的力。

  “聳峙”蘊涵了挺立不搖的力。

  “叢生”蘊涵了競爭不伏的力。

  “豐茂”蘊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更蘊涵著宇宙造化的熱烈奮發的偉力。

  這一切,都仿佛躍動迸發于浩淼無涯的滄海之中。不,是躍動迸發于作者廣闊的胸懷之中。

  四、體悟(10分鐘)

  10、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式來談談感受、收獲。比如:可以畫簡筆畫、寫解說詞、翻譯、說說作者的觀察角度和順序、或者是怎樣展開描寫的、改寫成散文、朗讀、寫一段評價的文字、給曹操寫一封信、給渤海風光影片寫文字腳本、表演、等等。(畫──翻譯──朗誦──信……等等)

  五、結論(1分鐘)

  作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種胸懷,高山也許是一種象征吧!

  真可謂:

  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望海神明氣不凡。(板書)

  同學們可以可后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么具體的時間來觀滄海的呢?(下課)

中學語文《觀滄海》教案匯編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úシ拧度龂萘x》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歷史上稱曹操為“奸雄”,實際上是偏頗之見。說他“奸”是認為他篡奪了漢家的天下,可事實卻是,直到他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保ɑ脽羝2:文字:“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薄x自《讓縣自明本志》)至于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保ɑ脽羝2:文字:“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薄x自《讓縣自明本志》)

  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幻燈片3:文字:如上)

  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于《步出夏門行》組詩。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吧。(幻燈片4:音樂:《三國演義》的插曲;文字:《觀滄海》全詩;圖片背景:大海;畫外音:男聲朗誦全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鑒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里?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幻燈片5、圖片:曹操立馬于山上,面朝大海;文字:立足點:碣石山)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幻燈片6、文字如下:)

  水、島

  樹、草實景

  風、浪

  觀滄海

  2、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分析:這兩句緊承“觀”字而來,描寫大海及海島景象。大海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板e!币辉~既能顯示海的深邃遼遠,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板e!敝饕獙懘蠛O鄬o止時微波蕩漾的狀態。一個“何”字則表達了詩人面對此壯闊圖景而產生的驚嘆的感情。在平展的大海上,海中的島嶼高竣挺拔,它的姿態顯得格外威武!榜抵拧倍诸H能扣住山島的特點。這兩個景物,就繪畫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島高。二者互相映襯,眼前的景象就更壯觀了。ɑ脽羝7、圖片或動態影片:波濤平靜的大海中有高聳的山島;文字:“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分析:這兩句中詩人的視線從遠處收回,注視島上的草木了。這是已是初秋之時,島上的樹木尚未凋落,所以詩人看去仍是郁郁蔥蔥,是“叢生”、“豐茂”的了。這里仍然是在寫滄海、山島,只不過是采取了從大到小,從面到點,從整體到局部的手法來寫山島的青草繁榮。給大海、山島增添美麗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氣。(幻燈片8、圖片:島上樹木百草豐茂的圖片;文字:“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3)“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分析:詩人描繪了大海相對靜止的狀態之后,忽然筆鋒一轉,開始描繪大海的動態。著兩句點出了觀滄海的季節,大海由于秋風而出現了洪波。詩人用“涌”來描寫大海的勁頭,為我們展現出一幅秋風陣陣,海浪滔天的雄奇畫面。(幻燈片9、圖片:風起浪涌的大海;文字:“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兩句是進一步寫大海。這樣,大海平靜時的深沉風貌和激動時奔涌怒吼的氣勢都得到了表現。

  3、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4、這兩句描寫了什么景物?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幻燈片5、補充如下。)

  日、月

  虛景

  星、辰

  5、如何理解這兩句詩呢?日、月、星辰怎么能夠同時出現在天空?

  分析:首先,這兩句詩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運行和燦爛都是在大海里出沒的。”

  其次,這是詩人奇特而豐富的想象,極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意思是說:“日月的運行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那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發源于滄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親。(幻燈片10、卡通動畫:日、月、星辰相繼從海里升起,又相繼落到海里;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保

  6、為什么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里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著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幻燈片11、圖片:背景是大海,曹操的照片疊印在大海上;文字:自比滄海)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彼木涫侨姷母叱,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幻燈片12、文字:情境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幻燈片13、文字:“情、景分開”;“風蕭蕭兮易水寒——寫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抒情”)

  而《觀滄!纷掷镄虚g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八五e!绷潆m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愿為折腰!钡乃枷敫星椤!叭赵隆眱删涫菍懢暗母叱,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幻燈片12、文字如下:)

  景:江山壯麗滄海無邊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統一天下自比滄海的抱負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幻燈片1回現)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 篇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

  2、了解詩歌情境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難點

  誦讀詩歌,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并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大海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樣的呢?(學生暢所欲言)今天,我們就跟隨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領略大海的風采吧!

 。ǘ┏踝x詩歌,整體感知

  1、展示資料,分享所得

  學生分享有關樂府詩和作者的資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長歌行》等。

  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2、解決生字詞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1)學生以他喜歡的方式讀,并糾正發音有問題的字詞。

 。2)教師范讀,并指導朗讀的斷句與節奏。

 。3)播放音頻文件《觀滄!。

  (三)細讀詩歌,情景交融

  1、詩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內容?全詩由哪個字統領?

  明確:交代了詩人登臨的方位、地點、目的,由“觀”統領。

  2、詩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寫之景有哪些特點?

  水:澹澹。

  山島:竦峙。

  洪波:涌起。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

  3、詩歌最后說“歌以詠志”。曹操想借用這首詩表達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北磉_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以及博大的胸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四)品讀詩歌,體會寫法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滄海”的壯美景象是如何呈現在大家眼前的?

  明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ㄎ澹┱n堂小結

  帶著豪氣,有感情的朗讀《觀滄!,深入地感受作者的偉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觀滄!贰

  2、收集古今中外的詩歌名句,將其整理歸類,并探討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中學語文《觀滄海》教案匯編 篇5

  貴州省都勻市墨沖中學:羅韌

  《觀滄海》是曹操蒼涼慷慨寫景抒情的一首優秀作品,同時又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的名篇。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此詩,應先讓學生簡單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負,理解詩中景色描寫,流露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的感情。通過學習后,培養學生面對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人物,同學們是比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學上設計:先讓學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負,然后文中詩句師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學習中一定要質疑問難,師生再深入探究并解決之。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二、導入  新課及寫作背景

  同學們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親率大軍北上,大破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在凱旋班師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對著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教學設計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比菍懱摼埃醋髡叩闹饔^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 :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   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  秋風蕭瑟   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實頌    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   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詩人              

  曹操     登山觀海(全景)          靜態景色   樹木叢生  激起統一中國強      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   烈愿望。)          建功立業    

  虛景   日     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的抱負。        

 。ㄏ胂螅  月     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   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作者簡歷:羅韌,生于1973年9月,布衣族,中文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于1992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現在墨沖中學任教。

  通訊地址:貴州省都勻市墨沖中學 

  郵    編:558017

  電    話:(0854)-8428568

  作者郵箱: 

中學語文《觀滄海》教案匯編 篇6

  一、練習目標

  了解一定的古詩詞常識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過注釋、學生順通詩句,理解大意。

  通過教師的試范賞析,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二、練習內容

  引入、朗誦(可讓學生朗誦)。

  教師補充古詩詞常識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學生順通詩句,理解大意,教師作點撥。

  教師試析,學生評論。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作改寫練習。

  三、練習過程

 。ㄒ唬┮

  古代詩詞是我國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首古代詩歌,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胸懷和講究煉字煉句的手法。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說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把他的作品背出來,默寫下來,并講出大意。

  (二)簡介古詩詞常識、作家、作品、背景

  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詩體名,為近代詩詞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各種詩體的統稱。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這是一首四言古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队^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當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賞析(以練代析,詳見習題)

  “東臨碣石,以觀滄!边@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鼻岸渚唧w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币痪涞倪M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作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愤@類作品。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边@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學生評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改寫練習(內容詳見練習題)。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欣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和百草郁郁蔥蔥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改寫散文

  我北伐三郡烏桓,凱旋而歸,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高高聳立在海邊的山島,使大海顯得寬闊浩蕩、神奇壯觀。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叢生的草木在秋風中搖曳。在秋風中,海面洪波巨瀾,洶涌起伏。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旭日被海浪拋出地面,明月被海濤拋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運行,大海簡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偉無比,博大無比島上蕭瑟的秋風掀起洶涌的波濤,洶涌喧騰,海面是多么浩瀚無際。真是幸運極了,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用詩歌來詠嘆自己遠大的志向!

中學語文《觀滄海》教案匯編 篇7

  開場白: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試初中語文的2號考生,我抽到的說課題目是《觀滄海》,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首先,說教材

  《觀滄!肥遣烤幇娉踔姓Z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古代詩歌。這一單元的閱讀課文是描寫自然景物的古今詩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內容健康高尚,風格清新優美,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队^滄!肥遣懿俚拿瑢懙氖窃娙说巧享偈酵,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所震撼,表達了自己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學習本文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古代詩歌的熱情,浸潤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在小學就已經學過不少古代詩歌,其學習方法較為簡單,以朗讀和背誦為主,對詩歌大意有初步的認知,而對作品的藝術特點則缺乏了解。進入初中,教學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使學生感知詩歌大意的層面,而要更進一步,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對詩歌的思想情感內容有所感悟,對藝術手法有所領悟。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古代詩歌教學任務和本課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初步了解古代詩歌的一些常識,讀準字音、節奏。

  過程與方法:通過交流與討論,感受詩歌壯麗的景色及開闊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詩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特點,科學的確定:

  我的教學重點: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我的教學難點:感受作者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五、說教學方法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在初中階段,應調動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賞析藝術手法。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誦讀法,想象法,小組合作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激發他們對古代詩歌的熱情,浸潤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六、說教學過程

  別林斯基指出:“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詩!币虼,為了給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我共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以歌導入,渲染氣氛

  歌曲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因此開課之初,我會采用歌曲導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時配以激情洋溢的談話,渲染氣氛,引入本課課題《觀滄!贰

  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下,有效激活課堂氣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古代詩歌教學應注重“知人論世”的教學法。因此,在這一環節,我會帶領學生以誦讀為主,邊讀邊解決相關問題: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會引導學生暢談對詩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本詩正是曹操率軍東征烏恒勝利后,凱旋途中多作。

  接著,我會請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進行檢查反饋,針對易讀錯,易寫錯的字詞相機指導,比如“竦峙”的讀音。

  最后,通過齊讀,跟著名家錄音朗讀等方式,指導學生進一步,讀準確讀通順課文,讀出詩文美感。明確詩歌的內容是詩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所震撼,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這一環節,在回顧人物背景的基礎上,初步把握詩文的主題,為后面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環節三:賞析詩句,有情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會再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詩人登山臨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對哪一處感觸最深?預設學生會找到如下內容:

  內容一: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學生匯報到此處時,我會提問:“蕭瑟”是何意?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理解,蕭瑟是形容風吹樹葉的聲音,也形容環境冷清、凄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展現的畫面,在學生的匯報中引導其感受景象的壯闊、雄渾。最后指導學生在朗讀中加深感悟。

  內容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這是眼前所見實景嗎?學生通過對“若”字的理解,明白這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景象,進而聯系上文的實景描寫,明確這是虛實結合的手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詩人描繪的景象,感受景色的雄偉壯觀。并體會作者的胸懷博大,躊躇滿志,感受其把天下納入自己的胸襟。最后指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讀出雄偉壯麗的景象,讀出詩人胸懷天下的志向。

  這一環節,將誦讀提升到美讀的層次,再發揮想象,進入作品情境中,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環節四:配樂誦讀,感悟意境

  音樂是詩歌的靈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歌意境,在這一環節,我會引導學生再次回歸詩文本身,指導學生進行配樂誦讀,進而達到背誦詩文的目的。

  這樣的設計,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激發學生閱讀古代詩歌的興趣。

  環節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我會在課堂即將結束時,以教師小結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并布置這樣一份作業:閱讀《龜雖壽》,分析兩首詩在內容和情感上的異同。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作圖清晰,直觀,使同學看了一目了然,且富于連貫性,還能創造一種美感,從而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板書的。

  結束語: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請問我可以擦黑板了嗎?

中學語文《觀滄海》教案匯編 篇8

  陸可愛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钡摹皽妗弊衷趺唇忉專款}目能不能換成“觀大!?

  明確:滄,是暗綠色!皽婧!庇猩剩取按蠛!毙蜗,所以不能換。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芭R”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里”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后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 篇9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曹操的《觀滄海》,我想就我所設計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板書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請諸位同仁不吝賜教。

  一、 說教學目標

  在研讀教材和對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2 讓學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3 讓學生感受詩中曹操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在審美中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為什么要確立以上三個目標,而不確立其它目標呢?其理由如下:

  它們較全面地體現了新課程所大力倡導的三維目標。大家可看出,上述三個目標在“三維目標”中既各有側重,又有相融的一面。

  目標1側重的是技能目標,目標2側重的是知識目標,目標3側重的是情感目標,也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圍繞著重音、停頓、句調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體會如何朗讀;讓學生分析詩中的“景”,進而體會景物中蘊涵的“情”。所有這些體現了“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上三個目標,抓住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特點。本詩被編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有《古代詩歌五首》(事實上有兩首詞),這五首詩詞有一個共同特點,都采用了寫景抒情的方法,且《觀滄海》排在第一篇,遵照葉圣陶所說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過本詩的教學使學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這一技能遷移到其它四首詩詞的閱讀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詩詞。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2;我為什么要確立教學目標1呢?一是任何詩歌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誦讀,以讀感知,以讀品味,是其基本原則;以讀帶講,讀中點撥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課本第67頁的教學提示中有一句話——“朗讀必須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因此我認為課本的編者是在告訴我們,在本詩的教學中,必須訓練學生的朗讀技能和朗讀能力。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沒有把生字詞的學習作為其中一個目標呢?因為要作到“讀正確、讀流利”,就包括了掃清生字詞障礙,領會“碣、竦、澹、峙”等實詞和“以、之、哉”等虛詞的意義在里邊了。我為什么要確立目標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性質之一。

  巢宗祺在解釋人文性時說:“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盵1]事實上,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來實現的,其中課文是載體,審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認為《觀滄海》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為什么這樣說呢?《觀滄!肥遣懿僭谙麥缌藚尾、袁術以及袁紹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烏桓,追殲袁紹殘部,經過碣石山時所作,詩中描繪了詩人在登臨碣石山時所看到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圖景,又利用詩歌的重要特點——想象,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美景,抒發了詩人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的雄心壯志。當然,曹操要實現這一壯志,當時要做的事還很多,比如劉表還未消滅,但我們知道,后來的曹操不僅統一了北方,還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東乃至全國,赤壁之戰就是最好的詮釋。因此,通過本詩的教學,一方面可讓學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懷和遠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學生像曹操一樣,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二、 說重點、難點

  我把本詩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借景抒情或寫景抒情的寫法,即教學目標2;教學難點確定為景物描寫中如何蘊涵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和理想,即教學目標3。原因有二:

  從課本的編選意圖與課文的特點來看,人教社新課程語文教材的編寫都有兩大系統、三大板塊。兩大系統為閱讀系統和綜合性學習系統,三大板塊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本詩編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屬于“閱讀系統”中的一篇,為“人與自然”板塊,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自然中,體會大自然的雄渾壯觀,體驗自然景物中所蘊涵的作者的雄心壯志。本套教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專題組元”,本單元編選了《春》、《濟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課文,為“四季”專題!队^滄海》顯然描繪的是秋景,但難就難在秋景中如何寄托著“情”,這需要指導學生 體會“詩言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奈膶W主張,體會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這一本質特點。

  從學生的認知情況來看,學本詩時,學生剛升入初中,以前并沒有深入學過借景抒情的寫法,很難體會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的豪邁氣概和雄心壯志。

  三、 說教學方法(學習方式)

  我打算指導學生運用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三種學習方式來學習本詩。其原因有二:一是這三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二是從本詩的特點和所確立的教學目標來看,比較適宜于同時采用這三種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步驟

  本詩用一節課時間來學習。

  (一)開展自主式學習,完成教學目標1(約10分鐘)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教師著重從語調、感情方面進行指導。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然后請兩位同學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感情。

  (二)開展合作式學習,完成教學目標2(約20分鐘)

  1、把學生按4人一組來分,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僬自娛怯梢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點撥:“觀”是全篇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所想。

  ②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顯示了什么?

  點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全是寫實景,主要描寫了水、山、樹、草、風、波等景物。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萬物生機勃勃的壯麗秋景。

 、 詩中哪幾句是寫虛景?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顯示了什么?

  點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睂懙娜翘摼,即詩人的想象,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等景物,它們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顯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景象,顯示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境界。

 、 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則把我們帶進一個開闊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詩人的感情嗎?請結合本詩的寫作背景來考慮。

  點撥: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的壯麗河山。祖國壯麗的河山,更激起詩人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實際上是詩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統一北方,進而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

  2、小結,朗讀、背誦

  (1)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過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2)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完成教學目標3(約15分鐘)

  1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嗎?結合曹操的生平,談談你受到的啟發和教育

  點撥: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相比,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主要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曹操胸有大志,終成一代梟雄。我們要像曹操一樣,樹立遠大理想,將來報效祖國。

  2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一句是直接寫情的詩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請在課外找出二、三首類似的古詩或詩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學習。

 。1) 讀一讀 讀讀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些都是既寫景又抒情的詩句。

 。2)說一說 說說這些詩中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什么感情。

 。3)比一比 把這些詩和《觀滄!繁容^一下,看看其中有無虛景。

  (4)背一背 背誦這幾首詩。

  五、說板書設計

  我采用表格式,來設計本節課的板書。請看:

  登山觀海 實景 虛景

  景物 特點 景物 特點

  水、山島、樹木秋風、洪波 祖國山河美麗多姿,生機勃勃 日、月、星辰、銀河 、大海 詩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豪邁氣概。

  借景抒情:借實景、虛景抒發詩人統一中國的理想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

  為什么這樣設計呢?一是用表格顯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 篇10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古詩二首》中的第一首《觀滄!。我說課的內容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大環節。

  一、說教材

  《觀滄海》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古詩,他是三國時曹操的代表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二、說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作者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作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遺詞造句的妙處。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味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感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是進行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包括四個小環節)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們從《三國演義》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呢?(學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詐等)同學們說的沒錯,但狡詐、詭計多端也需要智慧,這足以說明曹操是個聰明人,不僅如此,歷史中真實的曹操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詩人,是一位胸懷大志文學家,大家不信的話,老師有詩為證。(投影展示曹操的《龜雖壽》)請同學們齊讀。今天,老師再給大家推薦一首曹操的《觀滄!,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曹操筆下的大海風景和他觀滄海的非凡氣度吧。

  【設計意圖:從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在笑聲中帶著愉快的心情開始新課程的學習,極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作品簡介

  請學生根據預習分組交流,師最后選出最準確、最完整的介紹,投影顯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軍北上,征伐烏桓;九月獲勝,班師南歸,著名的《觀滄!罚褪撬跉w途中經過瀕臨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縣西南)時,寫下的一首寫景抒懷之作。詩作通過描寫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出了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找資料,學會借助現代工具學習,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既能與大家一起分享,又能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

  【三】初讀感知

  1、思考:題目中的“滄!钡摹皽妗弊衷趺唇忉?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毙蜗螅圆荒軗Q】

  2、思考:全詩可分為幾層?各寫了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可分為三層。1—— —2句為一層,交代登臨地點;3———12旬為二層,描寫大海景象;最后兩句為三層,寫詩人的喜悅心情】

  【設計意圖以上兩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注意一詞之差,含義相差很大,詩詞學習中也要注意分層次閱讀】

  【四】研讀探究(四個問題,投影展示)

  1、思考: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芭R”作“登臨”講!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2、思考: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幾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寫實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昂椤,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倍鴮懙。這六旬濤,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點題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4、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到,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鳥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著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5、小結:古人說:“詩言志!边@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顛峰期,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同學們對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認識呢?】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體會詩歌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表達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詩歌的學習要考學生多讀、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書

  觀滄海

  曹操

  點題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全景 山島竦峙 雄心壯志

  觀景 實寫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

  虛寫 曰月星漢

  六、作業設計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詩歌讀一讀。

  【設計意圖:背誦并默寫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此詩,一首詩不能足以說明曹操的遠大志向,所以多讀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七、說板書設計

  【明確: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擯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 篇11

  一、說教材

  《觀滄海》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15課中的一首古詩。該單元是圍繞“親近自然”這一話題來編排的。

  這首詩是東漢末期文學家曹操在一個秋天登臨碣石山后,觀看了雄偉壯觀的大海有感而寫的,表現了他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文章氣勢恢弘,風格豪邁,情感昂揚。很能夠激發中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初中語文課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佳作。

  這首詩,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寫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壯觀;抒情上,激情豪邁;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張等主要手法。抓住這些特點,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確定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一節課的目標,除了準確解析文本之外,還要依據新課程標準和單元要求以及學生情況來設定。

  本單元的要求是“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边@也是初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還指出“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寫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質疑!甭撓怠队^滄海》這首詩的特點(如上所述),這些要求都可以作為目標設定的范圍。

  目標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定的,初一的學生由于自身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進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對詩歌的賞析能力不足。這首詩相比他們在小學所學的篇幅長些,意境更豐美,所以品讀是詩歌教學應該加強的地方。

  鑒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學定位為朗讀(感知)、品味(認知)、情感(升華)三個層面。具體目標如下:

 。ㄒ唬┲R與技能目標

  1、通過朗讀,整體把握詩歌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2、初步學習運用詩歌鑒賞技巧,品析詩歌語言。(因為初一學生對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師的誘導與培養。)

 。ǘ┓椒ㄅc過程目標:

  1、在朗讀中,獲得語感情感體驗。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豪邁壯志,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積極進取的精神。

  重點是:

  1、朗讀體會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賞析語句,品讀探究。

  難點是:通過賞析主旨句,體會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體明確的目標,還要有相應的教法和學法。

  三、說教法與學法

  (一)說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使用:

  1、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用于古詩教學,最恰當不過。)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學問都是從疑問中得來的。朗讀之后,只是提高了語感,達到初入文本,整體感知的層面。為了讓學生深入文本,憑借積蓄知識,依據自身經歷,運用聯想與想象,體會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還要品析探究。這是主要的教學方法,為了達成目標,我還將使用講授法(如詩歌賞析的角度)、對話法(如引入部分)、練習鞏固法等輔助教法完成教學。

 。ǘ┱f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老師的角色就是誘導,學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達爾文所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我主要是引導學生:

  1、借助工具書預習。

  2、加強對文本的朗讀(課前課后都要讀)。

  3、要學會批注和筆記。

  4、學會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設計

  這節課,我打算用一課時,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一)情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導入重在激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上課蓄勢。先由網絡消息導入(最近網絡消息“曹操相貌復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風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復原,相貌英俊,驚嘆英雄真容”),然后讓學生談談“心目中的曹操”,老師順勢引入課文。

  (二)告知寫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經歷,寫出特定的作品。介紹背景,有利于學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點,在欣賞中與作者對話,形成共鳴。

 。ㄈ┻M入文本,整體把握。

  1、朗讀。老師范讀,集體讀,個性朗讀,師生評價(告知評價角度)。

  2、學生質疑,交流解決。這個過程要花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交流探討討論有價值的信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面向全體學生。涉及重難點的轉入下一個環節完成。在總結學生質疑研討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如下問題:

  這首詩主要寫了了什么內容?(整體把握)表達什么情感?

 。ㄋ模┥钊胛谋,品析課文,突破重點。

  再次朗讀之后設置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同桌、鄰桌之間)。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抓關鍵詞,一點突破。)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抓思路,順藤摸瓜)

  3.詩中寫了哪些意象?寫出了什么特點?用筆畫出來,讀一讀,說說你的體驗。(抓內容,體情感,層層滲透)

  4.詩中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為突破難點鋪路)

 。ㄎ澹┯删叭肭,情感升華,突破難點。

  對話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筆調,昂揚的激情,描繪了浩瀚壯闊的大海,催人奮進。劉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聯系作者的身份和寫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解決步驟:

  1、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賞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導學生從手法,內容,情感等多角度賞析,且做好筆記)

  以上幾個問題環環相扣,螺旋上升。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了。 若時間允許,讓學生當堂背下這首詩。

  (六)學以致用。通過練習中考題——《觀滄!焚p析題,讓學生輕松完成,體會成功的喜悅。題目(略)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了,涵蓋內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對理解課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說課完畢,謝謝!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 篇12

  一、教材分析:

  《觀滄!愤@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古體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氣勢雄偉,尤為壯觀。詩人以此來展示自己闊大的胸襟和豪邁樂觀地進取精神,抒發自己渴望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詩人寫山島的盎然生機,寄托了他的昂揚斗志;寫滄海的波瀾壯闊,表達了他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寫滄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并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隱藏在對景物地描寫之中。托物言志、寫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體現了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學習本詩,重在朗讀背誦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托物言志、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所以這堂課我注重把握以下兩點:

  1、力求學習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

  2、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接受知識、鍛煉能力。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曹操,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運用“首字背誦法” 背誦古詩。

  三、學習重點:

  朗讀和背誦課文,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

  盛夏早已過去,寒冬即將來臨。沐浴著冬天這亮麗的陽光,讓我們綻放出學習的熱情,走進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時空跟隨詩人一起去觀賞滄茫的大海!

 。ǜ鶕鞖鉅顩r設計導語,使語文生活化、詩意化,激發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積累文學常識。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并簡要評析。我想這樣:讓學生讀詩,既是走進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檢查字音。

  2、檢查字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譙郡 毫州 烏桓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宜選擇主要的,與本詩有關的內容扼要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任丞相,封為魏王。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其中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但是他從不消極,總是積極進取,把統一中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最大追求。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觀滄!、《龜雖壽》、《蒿里行》等優秀的詩篇,其詩歌以“慷慨悲壯”的藝術風格而留名于后世。

  寫作背?: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討伐烏桓;八月即大獲全勝;九月,班師凱旋。歸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山觀海,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滄海景象,觸景生情,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佳作《觀滄!。詩中寫山島的盎然生機,寄托了他的昂揚斗志;寫滄海的波瀾壯闊,表達了他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寫滄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氣吞山河的氣魄。今天,我們學習《觀滄海》來認識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學習他這種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

  這是一首四言古體詩,選自《樂府詩集》。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ㄔ跈z查復習中積累文學常識)

  〈三〉指導朗讀課文。

  學習詩歌重在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教師要范讀,把時間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個環節也可以,“讀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礎之上的。

  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詩文大意。注重自學,很好!七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適當指導,和九年級不一樣。

  1、學生根據資料、小字注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訂正詩文大意。

 。ㄒ龑W生自己探究知識,這樣記憶深刻,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合作探究,解答問題。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蕩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2、這些景物給詩人帶來了怎樣的思想觸動?

  明確:山島的繁茂,激發了他的昂揚斗志,自己應該像深秋之草木那樣仍然煥發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蕩,給他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堅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動蕩的局面應該有人穩定大局;滄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個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3、“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什么意思?你認為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通過描寫滄海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詩人寬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抒發了他渴望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六〉鞏固練習。

  練習題有點簡單。公開課可以不要這一環節。

  1、這是一首( )詩,選自( )。作者是( ),他是( )時期著名的( )、( )、( )。其詩歌的藝術風格是( )。

  2、詩人觀賞滄海的立足點在哪里?詩中那一個字能夠統領下文?

  3、哪些詩句是描寫的想象之景?你認為詩中哪些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4、詩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種:寫景抒情、敘事抒情、議論抒情。本詩屬于哪一種抒情方式?

  5、你認為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七〉朗讀背誦。

  1、個性朗讀。自由選用速讀、變換節奏讀、方言讀、唱讀等方式進行特色朗讀。(目的是多角度識記詩詞,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誦法”背誦全詩。 觀滄海 曹操

  東— — —,以— — —。

  水— — —,山— — —。

  樹— — —,百— — —。

  秋— — —,洪— — —。

  日— — —,若— — —。

  星— — —,若— — —。

  幸— — —,歌— — —。

  〈八〉拓展運用。

  課后古詩詞背誦,完成以下任務:劃分節奏,名句賞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誦。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里要有對名句的簡要賞析。最好從一兩個角度進行比較閱讀。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主題:老當益壯,積極進取)

  〈九〉布置作業。

  搜集有關曹操的資料。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烏桓

  浩蕩的海水 節奏:X X/ X X

  聳立的山島 感情基調:激昂

  碣石山 “觀” 繁茂的草木 寫作特點:虛實結合

  掀起的洪波 動靜結合

 。ㄉ钋锏娜赵拢 寫景抒情

  許都 托物言志

  (許昌) 譙郡

 。ê林荩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 篇13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字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并能熟練的背誦課文。

  3、整體把握課文,理解詩歌意思。

  4、通過課文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體會文中所描繪的壯麗景色。

  學習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體會詩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 品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正式上課之前老是想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畫(展示圖片),從這些圖片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大海的波瀾壯闊)那么假如當你們面對大海的時候你有何感想?(學生各抒己見)你們想知道曹操面對大還是有何感想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觀滄!愤@首詩歌,去領略曹操筆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書:題目 作者

  破題:通過這個題目我們能看到什么?(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題目點出來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圍繞這個“觀”字進行的。

  二、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偉大的領袖毛澤東都評價他的詩說:“曹操的文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

  三、創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壯麗詩篇,給人一種震撼之感。

  四、疏通課文

  1、教師示范

  2、學生試讀

  3、聽錄音

  4、學生再讀

  5、解決字詞

 、倥R: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跍妫和ā吧n”青綠色

 、坼e#核娌▌拥臉幼

 、荞抵牛郝柫

 、菔捝盒稳蒿L吹過樹木的聲音

  五、詩歌品析

  詩歌 內容 情感

  東臨碣石

  敘事 觀滄海的地點和目的 興趣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山島之景 動蕩時局需要一個主宰沉浮的人 山島竦峙

  實寫 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 勃勃生機、樂觀情懷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 席卷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虛寫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一統中國的報復

  包含萬千景象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六、整體把握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钡健昂椴ㄓ科稹绷攘葦嫡Z,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七、思考練習

  1、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分析:“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贝司渲饕淮裁辞闆r?“臨”字做何解釋?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處的地點和來此目的!芭R”作“登臨、登上”講,“以”表示目的。

  3、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分析:寫觀海所見的情景。到“洪波涌起”為止。

  4、題目是什么意思?“滄!钡摹皽妗弊衷趺唇忉?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分析:滄,是暗綠色!皽婧!庇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八、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課后搜集一些曹操的詩詞,加深對曹操的了解。附: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詩歌 內容 情感

  東臨碣石

  敘事 觀滄海的地點和目的 興趣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山島之景 動蕩時局需要一個主宰沉浮的人 山島竦峙

  實寫 樹木叢生

  寫山島之景突出欣欣向榮 勃勃生機、樂觀情懷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海面之景突出驚濤拍岸 席卷宇內蕩平諸侯驚天動地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虛寫 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一統中國的報復

  包含萬千景象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中學語文《觀滄!方贪竻R編(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一、導入新課:我們曾經學過小說《變色龍》,文中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媚上欺下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魯迅說:“契訶夫是我最喜歡的作家。...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7篇)

    一、選取理由:七年級學生是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學習的頭一年,他們在小學時沒有接觸過歷史課,所以歷史課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新事物,因而對于他們來說培養學科興趣就尤顯重要,而且七年級又是初中三年的基礎一年,因此選取七年級做試卷分析就...

  • 中學語文說課稿錦集(精選2篇)

    一、說教材本文選自粵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這是一篇自述文,作者王海桐當時的年齡、生活背景與高一學生相仿,文章內容不深,貼近學生實際;文章寫法簡潔,易于學生模仿。...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

  • 關于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一、課文教學“教什么”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敖淌裁础钡膯栴}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 中學語文優秀教案(精選16篇)

    教材分析:這首詞寫于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初。當時紅軍正處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夾擊的困難境地。全詞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抱負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 中學語文《觀滄!穬炠|教案一等獎(精選13篇)

    一、練習目標了解一定的古詩詞常識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通過注釋、學生順通詩句,理解大意。通過教師的試范賞析,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二、練習內容引入、朗誦(可讓學生朗誦)。...

  • 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反思(通用3篇)

    一、收獲之處:1、抓后進生,抓課堂常規。我們的學生年齡小,沒有經過學前班的過渡,學習習慣沒形成。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抓平時"。在學期初,就確定了班級里需要課后輔導的后進生,充分利用中午時間和放學后的時間進行輔導,在這個...

  • 中學語文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1.理解、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理解文章的主旨。3.能聯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誦讀,更好地理解文意。...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6篇)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

  • 最新關于中學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3篇)

    自己教學語文30年,聽課也有幾百節了吧,總之,對中學語文的教學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我覺得教語文,學養是第一位的,技術是第二位的。只從“術”的方面去研究,不從“學”的方面去積淀,是舍本逐末。...

  • 中學語文教案通用模板(精選6篇)

    教學目標:1、反復朗讀,能讀出壺口瀑布雄偉、壯闊的氣勢。2、抓住關鍵語段,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寫景散文的賞析方法。3、領會黃河精神的象征意義,理解黃河精神在職場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 中學語文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的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己在作為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責任的重大。于是不斷的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 瑤海區2023年中學語文“教學能手”展示課《孫權勸學》七下(通用15篇)

    15.孫權勸學《資治通鑒》授課人:合肥市三十八中學 王華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1.積累文言詞語,翻譯課文。2.理解文章內容,領會文章給人的啟示。...

  • 職業中學語文知識點(精選3篇)

    通假字1、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孰通熟 仔細2、振之以為怒 振通震 威嚇 3、祖母劉愍臣孤弱 躬親撫養 愍通憫 憐惜 4、而劉夙嬰疾病 常在床蓐 蓐通襦5、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采通彩6、距關,毋內諸侯 內通納 距通拒 把守 7、張良...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云县| 宁夏| 荆州市| 原平市| 长顺县| 北票市| 黎平县| 六安市| 阜阳市| 阆中市| 临漳县| 开化县| 钟山县| 奎屯市| 仪征市| 桐柏县| 额济纳旗| 贞丰县| 乌什县| 翁牛特旗| 安阳市| 武冈市| 名山县| 隆子县| 错那县| 资兴市| 福安市| 喀喇沁旗| 佛教| 黔南| 同仁县| 图木舒克市| 荣昌县| 汶川县| 莱阳市| 安溪县| 海林市| 河津市| 灵丘县| 同德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