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精選14篇)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1
創意說明
文言文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較有吸引力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詳盡的書下注釋,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一、對照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大致內容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用自己認為科學的方法,整理、積累相關字詞知識。然后交流,根據積累內容的價值、形式、全面與否和書寫進行評比。
在這一過程中落實:
字音: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詞意: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為意 未嘗 自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賢 彼其
詞類活用:傷仲永 父異焉 借旁近與之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詞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內容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1、要求不讀破句。自己讀,聽同學讀,校正不正確的朗讀,調整理解偏差。
結合課后練習二,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還可讓學生揣摩停頓規則。
2、要求讀出層次。先理性認識課文中的大小層次,標記后再讀,養成把理解滲透于朗讀中的習慣,以期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這一環節中貫徹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全文借事說理,一、二兩段敘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說后天教育對成才極為重要之理;從敘事部分看,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幼年天資過人,稟賦極高,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歲時才思衰竭,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也有層次之分:從寫仲永幼時才能之奇的第一段來看,還有層次──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寫他忽有賦詩才能,六、七兩句寫成名后的狀況。本環節實際上是要學生既能整體把握課文,又能從細微處思考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
3、要求讀出感情:
學生自己讀,表演讀,要能讀出作者的驚喜、憤慨、惋惜、哀傷、告誡之情。
三、熟讀課文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質疑探究
讀課文,說說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難,小組討論解決,然后把你們認為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和解答提出來,全班共同探究。
課文理解難點: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嗎?
作者力圖寫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細節描寫,還有父異焉邑人奇之的確證,另外敘事所用見聞錄的方式,使仲永成為我生活視野里的一個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現在我們爭論故事的真假已無多大意義,仲永現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為什么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這樣安排更見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現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賦之高渲染得越濃,其才能泯滅引起的哀傷之意才會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會更有感染力。
3、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⑵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⑶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4、作者為何只追究仲永父親的責任而不寫仲永自身的失職?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憐的位置上,重點表現對他的同情惋惜,強調其父不使學是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且后文所說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后天學習和主觀努力,側重點不同。
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2
創意說明
傷是文章的文眼,文中敘可傷之事,說可傷之理,表可傷之情。若能以傷為線,串起全文的教學,定能達到以盡可能單純的教學線條帶動盡可能豐厚的教學內容的課堂高境界。
教學步驟
一、朗讀,理解課文
1、落實字詞,通曉大意。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感知課文內容: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了解本文形式:隨筆,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二、朗讀,體會傷意
1、讀文中敘事部分,簡述作者傷為何事?作者是怎樣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2、讀文中議論部分,說說作者講了什么道理,仲永何以可傷?受于人從文中看至少應包含哪些意思?
3、文中哪些詞句、哪些安排可見作者的傷情?這些地方該怎樣朗讀?
4、你認為造成仲永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三、朗讀,熟讀成誦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3
創意說明
本文借事說理,語言精當,論點鮮明突出,作者強調后天教育對于成才的重要性,卻把造成仲永悲劇的主要責任歸咎于其父,這一點很多學生都有異議。開辯論會是解決分歧、提高認識的最佳途徑,教學中抓住學生思辨的火花,讓學生深入思考,充分準備,老師冷眼看學生忙碌,豈不悠哉!
教學步驟
一、自讀課文,落實字詞,理解大意
二、討論
造成仲永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認為在仲永才能衰竭過程中,其父應負主要責任,有人認為主要責任應由仲永自己負,對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組織辯論
分組,定題,推選正反雙方的發言代表和主持人,組稿,辯論。
四、教師小結,贈送天才與勤奮的名言
【資料整合平臺】
1、有關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22歲中進士,從此開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縣官吏達二十多年,對宋朝社會的種種弊端有痛切的感受,慨然有矯時匡世之志。39歲時寫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萬言書,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針。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時年僅49歲。在他為相期間,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變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局面,使國家臻于富強,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創作是他政治斗爭的工具,內容多直陳政見,揭露時弊。說理透徹,邏輯嚴密,筆力雄健,語言簡潔。他的詩歌多詠時事,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別有含蓄雅潔的情韻,在藝術上獨具特色,被時人稱為王荊公體。他的詞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綺麗風習,意境開闊,感慨深沉。有《臨川集》。
2、天才與勤奮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魯 迅
天才就是長期勞動的結果。
──牛頓
天才就是這樣,終身勞動,便成天才!
──門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爾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愛迪生
天才就是勤奮。
──李卜克內西
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于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
──愛因斯坦
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梅蘭芳
雖有卓越的才能,而無一心不斷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間。
──亞歷山大(馬其頓)
3、課外擴讀材料:
周士君《救救神童》。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4
1、在下面各句橫線上補上原句省略的成分。
⑴ 明道中,____從先人還家,____于舅家見之,________十二三矣。
⑵ ______借旁近與之,_______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你能一眼看出下列加粗詞語中誰的用法“與眾不同”嗎?( )
a、父利其然也 b、稍稍賓客其父
c、不能稱前時之聞也 d、一狼洞其中
3、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忽啼求之
c、余聞之也久 d、或以錢幣乞之
4、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誰被翻譯錯了?選出來( )
a、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
譯:又過了七年,我回到揚州,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
b、余聞之也久
譯:我早就聽說過這件事了。
c、稍稍賓客其父
譯:漸漸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譯: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
5、做個小翻譯!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詞的意思。
⑴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細閱讀下列選段,完成練習。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6、⑴ 第一段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文中哪些語句介紹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文中“世隸耕”為“___________”作了鋪墊,襯托了方仲永_________。
⑸ 讀了此文,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列文段,做段后練習。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就)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tà)之。已而(過后)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何,怎么)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通“冊”,指書卷)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冕小兒,恬(安然)若不見。
7、⑴ 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看誰又快又準!)
a、竊入學舍( ) b、夜潛出( )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d、父怒撻之( )
⑵ 做個小翻譯,翻譯下列句子。
a、已而復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寫出文中最能表現出王冕讀書專心入迷的一句。
【參考答案】
1、⑴ 吾 吾 仲永
⑵ 其父 仲永
2、c
3、a
4、a
5、⑴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很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幣求仲永題詩。
⑵ 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縣里的人,不讓他學習。
⑶ 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后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6、⑴ 仲永幼年作詩非凡天賦 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做法
⑵ 第一階段指物作詩立就;
第二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泯然眾人矣。
⑶ 原因是其父貪圖小利,眼光短淺,“不使學”。
⑷ 未嘗識書具 非凡的天賦
⑸ 略
7、⑴ a、偷偷地
b、偷偷地
c、離開
d、打
⑵ a、過后還是像當初那樣。
b、兒子這樣癡迷(讀書),為什么不讓他去讀書呢?
⑶ 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5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歷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那個一個普通人的經歷,并由此引發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神童”最終變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思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僅九字便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②注意文本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語言的簡潔、精煉
③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過程和方法:
①誦讀
②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③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明白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從而在學習方面更加勤奮刻苦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難點: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說教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多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通過在情境中,要求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問題,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通過小組交流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默讀,思考、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的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在元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才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采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為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引出“學到老,活到老”的真諦,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導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2、簡單介紹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校正字詞的讀音
①字詞:隸、扳、謁、稱、耶
②聆聽配樂朗誦《傷仲永》
4、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切入點“讀”的第一環節是“聽讀”讀古文要注意朗讀節奏,在聽讀時要求“劃分朗讀節奏,并用‘/’劃出來”然后“指名讀,評價”,為進一步為教學目標服務前面是引導學生讀通本文,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意時,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工具,并且充分發揮同學之間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讀懂文意后,指名學生復述故事,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5、將學生分組,疏通文意
①、從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詞類活用的詞語(可以小組搶答完成)
②、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學生以自主參與的方式每位學生翻譯一句話,進行翻譯接力賽,其他同學注意糾錯,教師出示準確答案 )
6、根據寫作手法的變化,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2段)簡述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
板書設計:
年時期:指物作詩立就 天才
少年時期:不能稱前時之聞 衰退
青年時期:泯然眾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學
7、小組討論作者在敘述方仲永才能三個發展階段在材料組織安排上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有何好處?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學習寫作上材料組織安排有祥有略、有見有聞的手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這一環節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在語言表達上簡潔、精煉的特點,倡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文言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9、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10、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1、以《一個神童》為題,將本文改寫成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
2、積累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并注意增強學生的積累)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之”“于”“隸”“賓客”“稱”等文言虛、實詞的用法;能翻譯全文,體會語言簡潔、洗煉的特點,明確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深層原因。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初曉課文,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成長中的青少年應把握美好時光,刻苦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方法:學生分組討論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
二、熟讀全文,參照課后練習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7
1、目的明確。
總體上做到三個面向:即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如老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你對傷仲永了解多少?"根據認知的水平高低都可尋找答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能的培養。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節。陳老師把生字落實的.同時,又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給學生思考;面向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即注意發揮教材的主體作用,又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每個問題的提出時,都做到緩慢有梯度。從整體把握到字、詞、句,再到"你從中讀懂什么?"同意仲永曾是個天資過人的人嗎?……你又想到了什么?”一系列問題不斷地用"努力"等鼓勵的話語讓學生想方設法跳一跳品嘗成功。在展示和實現教學目標分層次進行,使教學目標讓師生明確,使各學生學有所得。
2、知識新,信息多。
在完成雙基教學的基礎上,又新穎新鮮,如從網上查詢劉小源和仲永的相似點,給學生思考,發散的余地大,提問恰到好處,為學生制造"為學生制造"憤、悱"情境,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與熱情。課堂的結尾用自制的動畫課件結束,既生動又耐人回味,首尾呼應的讓大家惋惜傷仲永式的人物。
3、密度大,節奏快,設計精,結構巧。
一節課學生三次朗讀課文:一次聽音朗讀;一次有組織的小組討論;一次課件小制作,又把雙基夯實,圍繞仲永的各種境展開討論。這之中,緩急有序,起伏有致。課堂教學環節嚴密,環環相扣,充分發揮每一分鐘的作用,利用書本的有用資料,組織教學,當堂完成若干習題實屬不易之事。且整節課出現了百家爭鳴,但卻不是各自為陣,有了爭議問題暴露無遺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決。
4、氣氛和、方法活。
教師樸素大方,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帶著激活課堂的意識去組織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本校難以達到的境界,要么一放就無法收攏,要么小心翼翼地固守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學生勤于動腦,動手,做到五種感官的協調配合,學生學得心情愉快,思想輕松,若有所思。我們的新課改需要這樣的課堂氣氛,不是繁而空,是精而實,因此說整節課師生相互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8
一、基礎知識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
⑴ 未嘗識書具
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從先人還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句子中畫線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環謁( )于邑人
⑵ 不能稱( )前時之聞
⑶ 泯( )然眾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內容。
⑴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稍稍賓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資聰穎,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變得很平庸了,表達這
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空用自己的話作答)
二、閱讀測試題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混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
1、解釋下列字詞。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環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字詞并給畫線字注音:
⑴ 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
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b、悄悄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錢物求他作詩。
c、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d、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物請他作詩。
4、下列譯文的意思正確的一句是( )。
a、余聞之也久:我聽說這件事也很久了。
b、從先人還家:從父親那里回家。
c、還自揚州:還自己到了揚州。
d、泯然眾人矣:他的才華已經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
5、文章開頭寫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賦才能從哪些事情上說明,請列舉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體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從最后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⑴ 曾經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關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
⑵ 他的
⑶ 他的
⑷ 他的
⑸ 這種
4、⑴ 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泯然眾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學 即使天賦再好,也離不開后天的培養和學習
二、閱讀測試題
1、⑴ 同鄉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做有利可圖
⑶ 同“攀”,牽、拉
⑷ 四處拜訪
2、⑴ chèn 相當
⑵ mǐn 消失的樣子
3、d
4、d
5、“世隸耕”說明方仲永既非書香門第,又非官宦世家,顯出其絕無詩禮的熏陶。
6、三次敘寫仲永才智超常、聰明過人。一是“未嘗識書具”卻“忽啼求之’;二是“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三是“指物作詩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8、不使學
9、說明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強調后天的學習更為重要。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9
傷 仲 永 作者:王安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10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第一段: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二是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做法。“不使學”,點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預示了他“泯然眾人”的結局。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第二段:寫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這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與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形成鮮明對比。以上兩段為敘事部分,詳述方仲永的事例。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第三段:就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本段為議論部分,就事說理,表明作者的觀點。 “世隸耕”鋪墊“未嘗識書具”,襯托其非凡天資,暗點下文其父“不使學”的一個原因。鋪陳其非凡天資,處處令人稱奇。“邑人……乞之”“父利其然”“不使學”乃因果相承。“不使學”三字為全文關鍵,為仲永的變化伏筆。“余聞”一句承前啟后。“之”,代上述情況。本段敘事,僅用一“聞”一“見”一“問”,寥寥數言,極簡略而又層次分明。“泯然眾人矣”一句點明結局,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發人深省。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之重要。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11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二、學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注釋默讀課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 扳 謁 稱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父異焉 書詩 立就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 利其然 環謁 泯然 受于天 固眾人 傷仲永
說明:強調詞性活用的情況。
⑶ 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⑴ 完成練習題一:
說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⑵ 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⑴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⑴ 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⑵ 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布置作業
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12
《傷仲永》 說課教案
麥港初中 田 英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 認識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是: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復習導入 ,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啟示我們業精德成的關鍵在于勤奮專心。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 ,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導入 ,銜接舊知識,又聯系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于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煉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 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并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范。然后教師給予評價,并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的仲永?
⑶仲永為何“泯然眾人”?你得到什么啟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 ,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發表議論之后,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后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 ,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同時體現自讀課型,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附板書: 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眾人 -------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13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歷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那個一個普通人的經歷,并由此引發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神童”最終變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思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僅九字便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②注意文本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語言的簡潔、精煉
③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過程和方法:
①誦讀
②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③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明白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從而在學習方面更加勤奮刻苦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難點: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說教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多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通過在情境中,要求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問題,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通過小組交流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默讀,思考、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的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在元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才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采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為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引出“學到老,活到老”的真諦,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導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2、簡單介紹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校正字詞的讀音
①字詞:隸、扳、謁、稱、耶
②聆聽配樂朗誦《傷仲永》
4、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切入點“讀”的第一環節是“聽讀”讀古文要注意朗讀節奏,在聽讀時要求“劃分朗讀節奏,并用‘/’劃出來”然后“指名讀,評價”,為進一步為教學目標服務前面是引導學生讀通本文,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意時,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工具,并且充分發揮同學之間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讀懂文意后,指名學生復述故事,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5、將學生分組,疏通文意
①、從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詞類活用的詞語(可以小組搶答完成)
②、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學生以自主參與的方式每位學生翻譯一句話,進行翻譯接力賽,其他同學注意糾錯,教師出示準確答案 )
6、根據寫作手法的變化,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2段)簡述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
板書設計:
年時期:指物作詩立就 天才
少年時期:不能稱前時之聞 衰退
青年時期:泯然眾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學
7、小組討論作者在敘述方仲永才能三個發展階段在材料組織安排上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有何好處?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學習寫作上材料組織安排有祥有略、有見有聞的手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這一環節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在語言表達上簡潔、精煉的特點,倡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文言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9、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10、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1、以《一個神童》為題,將本文改寫成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
2、積累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并注意增強學生的積累)
《傷仲永》課文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3、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教學內容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先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化成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后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學本文,除讓學生熟練地翻譯課文外,還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變化的原因,并從中汲取教訓。
一、導入新課
講述一些被人認為笨或不聰明的人經過不懈努力而終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導人新課。
(也可讓學生講述)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在昕的過程中:a.劃出生字詞,b.注意句子的停頓,并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
第二遍,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三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扳(pan)、環渴(ye)、稱(chen)、泯(mTn)。
(2)疏通文意
(3)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將課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并將不懂之處標出來,然后四人小
組討論交流,最后小組代表翻譯課文。(其他成員可進行補充)。
(4)全班同學討論交流,解決四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己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領會課文大意。最后強調本文重點文言詞語。
a.未嘗識書具(曾經)
b.即書詩四句(寫)
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此)(完成)
d其文理皆:(……;…)
f稍稍賓客其父(……當作賓客)
g.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可圖)
h.不能稱前時之聞(相當)
i.賢于材人遠矣(比)
j.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2、齊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4)學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3、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后,共同明確: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方仲
永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渴于邑人,不使學。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氣。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三、小結
1、借事說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說理的方法,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長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敘寫了方仲永由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第二部分由此引發議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2、語言簡潔生動。
3、口頭說文讀《傷仲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