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兩首教案(精選6篇)
詩經兩首教案 篇1
一、《詩經》兩首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有關常識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形式特點;
3.領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藝術技巧
二、《詩經》兩首教學重點
1.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和比興的藝術手法
2.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三、《詩經》兩首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課堂
(放ppt)愛情是文學中永恒的主題,《詩經》兩首(粵教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讓我們走進《詩經》,一起來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2.關于《詩經》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P90的注釋。
2)教師提問: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_______,現存詩______首。
b)《詩經》最初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時候被尊為儒家經典后,才有《詩經》之稱。
c)《詩經》的六義是___________?從內容角度分析,《詩經》可分為___,__,___。從表現手法角度,分為___,__,___。
3.放《靜女》錄音,字詞梳理
讀音:
姝(shū) 俟(sì) 見(xiàn) 蜘躕(chí chú) 孌(luán) 貽(yí)
彤(tóng)管 煒(wěi)懌(yì)歸(kuì)荑(tí)洵(xún)
積累詞匯:
其:副詞,多么。 姝:美麗。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躕:猶豫徘徊。 孌:美好,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詩經》兩首(粵教版)..》。
貽:贈送。 彤,紅色。 煒:鮮亮的光彩。 懌:喜愛。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贈白茅表示愛戀,婚姻的習俗。
洵:誠然,確實。異: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靜:同“靖”,文雅和善。愛:同“薆”,隱藏。
見:同“現”,出現。說:通“悅”,喜愛。
女:同“汝”,指彤管。歸:通“饋”,贈。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學自讀,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靜的地方。但她卻隱藏了起來不出現,弄得我抓撓頭發猶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經)贈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這支紅色的簫顏色亮麗,我喜歡這美麗的紅簫。
你贈送給我從郊外采來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確實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麗,而是因為它是美人贈送給我的。
5.教師帶讀,品味感情
再現法:王維曾經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經典的詩歌本身是精美的圖畫,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畫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節。可以請部分同學根據自己的大腦中再現的場景登臺表演。
6.小組討論,質疑釋疑
1)詩中的“靜女”是一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卻并沒有具體地寫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膚如何,只是說了“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只是這樣籠統地寫入,照理說應該是寫作的大忌,可是,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卻又是那樣的可愛,那樣的鮮明,那樣的真切,為什么?
明確:側面描寫
2)男子在接受到哪種禮物時最高興?為什么?(補記,學生提出)
3)為什么古代的靜女能夠自由地同男子約會?(補記,學生提出)
4)歸納《靜女》的藝術特點
a)重章疊句
b)賦的表現手法
c)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
5)歸納《靜女》中使用的修辭手法
a)頂真
b)雙關
7.布置作業
1)將《靜女》改寫成白話文
注意:改寫過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側面描寫”方法
2)預習《氓》,畫出自認為容易讀錯的生字詞和難懂的句子
詩經兩首教案 篇2
一.檢查預習情況
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錄音,同學梳理字詞
三.齊讀,請四位同學分別講述本首詩的內容
四.提問教讀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蚩蚩”,忠厚老實
詩經兩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詩經》的有關文學常識,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以及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⑵ 通過學習《靜女》和《氓》,進而了解“國風”的寫作內容,體會民間的歌謠的特色;了解衛、邶兩地不同的文化背景,體味獨特的文化內容。
2.能力目標:
⑴ 繼續培養學生結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
⑵ 運用聯想、想象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品味詩歌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2、典型情節及精練語言。
教學難點:
反復誦讀、吟詠,在理解文章基礎上,形成古詩文的語感。加深對古典詩歌的理解與領悟。
教學方法:
采用誦讀教學法:音讀、意讀、情讀、美讀,讀中理解課文,讀中體會詩歌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詩經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一.你對《詩經》的了解有多少?(結合注解1)
⑴ 性質: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一部總集,在它成為儒家的經典以前,通稱為“詩”。(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六藝”之說有二:一即六種技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一即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經”外,再加上失傳的《樂》。)
⑵ 體制和內容: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稱“詩三百”。 這些詩分屬于國風、雅、頌三個部分,這大約是音樂的分類:
“風”指十五國風,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是《詩經》的精華,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貴族所作的樂歌,也有一部分民歌,產生于周王畿;
“頌” 是贊美歌,是祭樂,分周頌、魯頌、商頌,40篇。頌詩中《周頌》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頌》是前七八世紀之間宋國的作品。《魯頌》是前七世紀魯國的作品。頌多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文字板滯,但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孔子曾經這樣極力贊美《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想純正)’”孔子以后的儒家學派人物,都把《詩經》當作教本,傳授不絕。《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⑶ 藝術表現手法:(教師在此無須多介紹,在具體研習時結合實例講解)
《詩經》在篇章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形式,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用今天的話說:“賦”就是直接敘事、刻畫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興”就是起頭,即先說別的事物,以引出詩人要說的事物。
賦、比、興都是詩人用以構筑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們的運用,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一般說來,雖某些詩側重用賦、或比、或興,而多數則是交互運用。就三類詩相對地說,在“風”和“小雅”中用比、興多些,“大雅”和“頌”則多用賦。南宋吳泳曾對《毛詩》注明“興”的詩有過統計,他說:毛氏自《關睢》而下總百十六篇,首系之“興”。“風”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頌”二,注曰“興也”。(據謝榛:《四溟詩話》卷二統計)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比較整齊,這是詩歌發展過程中的早期形式。《詩經》善于運用章句的重疊來表達思想感情,使詩歌在音律上和修辭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這種情況在《國風》和《小雅》的部分詩篇中尤為突出。
二.導入新課——《詩經》源頭探愛情
《詩經》中占比重最大的是關于愛情和婚姻問題的詩。愛情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情感。《詩經》中表現純真的愛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達方式大多具有質樸、熱烈而大膽的特點。
*文學史上關于“三部曲”的說法——
“三部曲” 的說法源于古希臘,指情節連貫的三部悲劇,又稱三聯劇。現接線指三部內容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抗戰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關于《詩經》有“愛情三部曲”的說法: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以雌雄二鳥和鳴起興,表達了男子對女子真摯、熱烈的追求。
附:《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子衿》)──男子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附:見后面的“延伸閱讀,深化鑒賞”
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的愁情恰似蒼茫的秋水,蕭瑟的蘆葦。
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愛情作為人類最真摯的情感,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現在我們來學習這首《靜女》,看看又是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
三、整體把握
1.聽錄音朗讀課文,學生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誦讀,討論詩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 題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標題,不能代表詩篇的內容。
② 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讀成“2/2”節拍
③ 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 為獲得聲韻上的美感。采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學生結合誦讀提示再一次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的主要內容。
明確:《邶風靜女》是其中一首極富幽默情趣的愛情短詩。它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描繪了與戀人幽期密約時的有趣情景,描繪了“我”見到戀人前后的不同心情,顯示出一個天真活潑、聰明慧美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少年的形象。主人公大膽熱烈的愛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自由討論,相互交流:這首詩格調輕松優美,把民間一對男女戀人約會時的情景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就詩歌的具體內容而言,描寫了幾個鏡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動與驚奇?
提示:注意詩中多處運用的細節描寫、場景描寫和心理描寫。
描寫了三個鏡頭,采用了蒙太奇手法(“空白”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種手段源于繪畫。文學作品中的“空白”就是運用含蓄精練的語言描寫人事景物,給讀者留下更多想象聯想的空間,達到言簡意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靜女》很講究“空白”藝術的運用。 詩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節詩表面上只寫了幾個動作,可在具體欣賞詩的時候,卻不能局限于這個小范圍。要調動想象填補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么,這三小節就發展成了三幕小短劇。)
第一章:靜女其姝,候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這一章描寫男女戀人約會的場景。“靜女其姝,候我于城隅”,點明了約會的地點與人物。(板書:一會:)
與“我”約會的是一位文雅而美麗的姑娘,這從“靜”、“姝”兩字可以看出。約會的地點是“城隅”:城墻上的角樓(一說是城墻邊的角落)。請注意:《詩經》時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墻。但“我”如約趕到的時候,她卻——板書:愛而不見,故意躲藏起來不出現(一說是故意躲藏起來不讓看見)。
問:靜女為什么“愛而不見”?“我”的舉動怎樣?(板書:搔首踟躕)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隱含什么情感?
愛,通“薆”,揚雄《方言》:“薆,謂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躕”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誠以及未見戀人的焦灼、憂慮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現了出來,表達了“我”對“靜女”的愛慕和思念之深。(板書:——青年之急)這一章中“靜女”尚未露面,但從她“愛而不見”的故意逗人的表現,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情態。
兩饋贈:(板書)——
第二章: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第三章: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兩章描寫男女戀人見面后的情景。“靜女”與“我”見面后,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紅色的管簫鮮明有光,“我”非常喜愛,陶醉其中(板書:彤管有煒 說懌女美)。這里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我”表面上是贊嘆管簫之美,實際上是贊嘆“靜女”之美。這表現了“我”對“靜女”的愛戀。(板書:——青年之戀)
接下來這一章繼續描寫兩人見面后的情景。“靜女”又贈給“我”一束從野外放牧的地方采來的茅草,那茅草的確又美麗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麗,而是因為它是“靜女”贈送的,所以才顯得特別珍貴。(板書:匪汝之為美 美人之貽——青年之誠)
總結引申——從《詩經》中的許多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古時的青年男女,在表達愛意之時,是極其含蓄浪漫意蘊的,如有以動物的相依相從表愛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潤芳香表愛情,更有以音響的和諧悅耳表愛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如《詩經》的首章《關雎》,就是以水鳥和鳴代夫婦諧樂,以荇菜(一種水草)的柔順潤美來比擬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艷喻出嫁好的美貌,如《衛風氓》中,桑葉和鳩來喻婦人,所以才在此詩中,有女子饋贈彤管,荑草的舉動,這一舉動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才有男孩的激動和驚喜。也只有這樣的愛的表達,才能顯示愛情的純真!因此,我們在領悟此詩的文詞之美時,還應該領悟本詩中的意境、情感之美;
五、深入探討,體會情感美
提問: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對姑娘所贈的兩件禮物的贊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與荑草哪個更重要?
明確:①這是借物詠人,因人贊物。小伙子對禮物的贊美,實際上是贊美姑娘,表達的是小伙子對姑娘的真摯戀情。②照常理,彤管應比荑草貴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貴重,這從小伙子的贊美可以看出來。小伙子對彤管只稱贊它外表色澤鮮艷——“彤管有煒”, 而對受贈的普通的荑草則大加贊嘆其“洵美且異”。“洵”即誠然、實在,“異”即特別、異常。顯然他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是另有所感。荑草雖極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親自從野外采來作為信物給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顆真摯的心,物微而情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與表達。因而,荑草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異”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傳情,小伙子接受贈物,是對它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來,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和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他們的愛情也會像那初生的柔荑一樣,在愛的雨露滋潤下長成茂盛的草叢,永遠甜蜜幸福。
六、延伸閱讀,深化鑒賞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釋〕①衿——衣領。青衿是周代學子的服裝。②嗣——傳送,給予。③挑、達——形容走來走去的情狀。④闕——古代城門上的樓。
1.齊聲朗讀。
2.比較《邶風靜女》和《鄭風子衿》的異同。
不同點:①角度不同:《邶風靜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寫的。《鄭風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寫的。
②情節不同:《邶風靜女》寫青年男女的一次約會。《鄭風子衿》寫少女在城樓上盼望情人。
③基調不同:《邶風靜女》歡樂幽默,充滿情趣。《鄭風子衿》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④寫法不同:《邶風靜女》主要通過細節刻畫人物。《鄭風子衿》主要通過內心獨白刻畫人物。
同中有異:兩首詩都寫了主人公等待時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別的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細節。《邶風靜女》中“搔首踟躕”寫出男子的憨厚,《鄭風子衿》中“挑兮達兮”寫出女子的纏綿。
共同點:①對愛情的追求都大膽率真,絕不忸怩作態,表現出勞動人民純樸的本色。
②風格樸實、清新。采用重章復唱,在一唱三嘆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盡情地抒發。
七、小結
人生沒有美好的愛情來支撐,這是最遺憾的。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開錯了季節,是要枯萎的。如果缺少精心呵護,即使開對了季節,也是要凋謝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我想,靜女,作為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為蠶娘,他們都是社會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們這么大的在校生!祝愿同學們擁有生活的詩意!)
八.作業:把《邶風靜女》改寫為現代民歌。(要求:節奏鮮明,句式整齊。忠于原文,適當想象。語言通俗,平白如話。)
引導:提供余冠英先生的以詩譯詩的改寫,以其為模板。余冠英是詩經研究專家,他的版本堪稱詩經最權威的版本。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改寫:
水鳥兒關關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 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 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 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 采菜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 娶她來鐘鼓喧喧。
余冠英先生達情傳神的今譯——
幽靜的姑娘撩人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暗里躲著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撓腮。
幽靜的姑娘長得俏,送我一把紅管草。我愛你紅草顏色鮮,我愛你紅草顏色好。
牧場嫩草為我采,我愛草兒美得怪。不是你草兒美得怪,打從美人手里來。
第二課時
氓
一、導入:
愛情是不老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們要結識的兩個人,還有在那時的另外一些人。讓我們走近他們!
二、《氓》簡介
《氓》選自《詩經衛風》,是“衛風”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詩經》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棄婦詩。它是一首敘事詩,全詩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描述了一個婦女被丈夫遺棄后,回憶當初戀愛、結婚的經過以及婚后的遭遇,訴說了自己對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詩共60句,分為六章,每章10句。詩的情節線索清楚:女子為一個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來兩人結為夫妻。婚后,盡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貧苦,日夜操勞,但是,色衰愛弛最后仍逃脫不了許多弱女子共同的命運——被丈夫休棄歸家。此詩作于歸途之中。
三、誦讀:了解詩意,理清情節。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輕聲跟讀。
注意下列字讀音:
氓 蚩 淇 愆 垝垣 漣 筮 咎 鳩 葚 徂 夙 咥 隰 泮 晏
2、總結四言詩的朗讀節奏
《詩經》的句法以四言為主,四言句在節奏上是一頓二拍。一般又是兩個四言句構成一個意思完整的句子。這種句式的優點是節奏感強,讀來瑯瑯上口。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3.勾勒文章的基本內容,梳理文章思路
(這首敘事詩情節完整,層次分明:第一章寫定婚,第二章寫結婚,第三章寫所得教訓,第四章寫被遺棄,第五章寫受虐待,第六章寫與男子決絕。全詩大體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采取概括敘述與細節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與悔的感情熔融于敘事、議論之中,全詩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體,這對后世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六個章節:戀愛——結婚——追悔——婚變——反省——決絕。
這六個章節是按照“戀愛——婚變——決絕”的思路追敘的。
四、析讀:分析人物形象——重、難點研習過程
當我們逆著時間的隧道走進他們的世界,你用你獨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獨特的視角體會到了什么?我們等待著你的講述!
1、 學習“戀愛”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明確:初次相逢
(3)要求學生依據課文運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三個畫面。
明確:初次相逢——那個人帶著一臉憨笑向“我”走來,在換絲的背后藏著小小的“陰謀”。他愛上了“我”,向 “我”求婚,我有些猝不及防。竟有這么勇敢的人,我有些喜歡他。
定情相送——因為他的勇敢,因為他的誠意,少女的心是那樣的容易被感動,我答應了他的求婚。他是那樣的欣喜若狂。他告辭了,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渡過淇水,我們是那樣的難舍難分。
約期相別——他再三的請求“我”立即嫁給他,那怎么可以呢?雖然我們一見鐘情,但婚姻是人生大事,豈能操之過急?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我們秋天結婚吧。
(4)提問:在“約期相別”這一場景中,兩人的性格已現端倪,請大家仔細品味語言后概括一下兩人的性情。
明確: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則溫柔、體貼。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特點,這就預示了兩人今后的悲劇性的婚姻生活。
(5)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樣的表現?
“乘彼垝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詩經王風》有一首詩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注釋】①蕭:蘆荻,用火燒有香氣,古時用來祭祀。②三秋:這里指三季。)寫絕了熱戀中男女那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6)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于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明確: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至此,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結束。
(7)讓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
從女主人公的這段回憶來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確:①(板書)感情基調:熱情、幸福
②不是。從她的回憶看,二人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8)要求學生朗讀一、二節。
2、 學習婚變這一部分。
(1)小組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這一部分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手法?
明確:議論、抒情。
(3)提問: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這屬于一種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比興的藝術手法。
(4)文中的比興手法有何特點?起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于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第四章緊承上節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開頭就是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下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后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5)提問: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著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6)提問:結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認識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確:(板書)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7)齊讀這一部分。
3、 研習“決絕”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提問:女主人公通過上文的回憶、自省,在這一章她做出了選擇,什么樣的選擇?
明確:女主人公認識到了在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得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這反映出她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板書)清醒、剛烈。
(4)提問:同學們可議一議,想一想,這一章用的是什么樣的寫法?
明確:對比 (板書)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
(5)提問: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對比?
明確:昔日“信誓旦旦”,今日卻是這樣的結局,作者主要采用了對比的手法。
(6)對比在文中其他章節還多次運用,現在我們來找一找,體會其表達效果。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加強了情感表達的形象性。①女主人公婚前與婚后的對比:婚前,“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在笑載言”,這表明“我”作為一個純真、熱情的少女,對愛情和幸福充滿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無與士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作為人妻,卻遭遺棄,既后悔又令人傷心。當初的渴望變成了失望,對比強烈。②“氓”婚前與婚后的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對人一副笑嘻嘻的樣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經實現了,就對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兩人。③“我”與“氓”對愛情態度的對比:“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對愛情態度專一,男子對愛情卻懷二心。這些對比,鮮明生動,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
(7)齊讀第六章。
4、提問:從文中,我們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特點?
明確:(板書)勤勞、溫柔、堅強。
5、提問:女主人公在回憶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決擇時,并沒有做任何的修飾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達的呢?
明確:直接陳述。
教師補充:也就是用了“賦”的表現手法。關于“賦”的手法的運用,我們在初中就學過。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五.審讀:探究悲劇原因
1.探究:穿過千年的時空,跨過千年的《詩經》,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你認為“氓”是個什么樣的人?(提示:從兩個方面總結悲劇根源——個人原因――喜新厭舊;社會原因――男女不平等。)
從詩的內容看,乃是這女子私定終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以致于無視禮教的束縛,在無良媒的情況下自擇終身,在當時已經埋下悲劇,進而男子變心,其命運更加悲慘,又在不合理的夫權制度下,被棄而赴告無門,正是構成這一無辜女子悲劇命運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的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人。
【附:癡情——“乘彼詭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中女主人公在氓離開后總是牽掛著他,多情的她總是獨自登上破舊的城垣眺望復關尋找氓的身影。當她看見了心上人時就會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見心上人則會傷心流淚。癡心的她總是因為氓而高興又因為氓而傷心,眺望復關,等待的是氓的迎娶,從來沒有改變。
勤勞——“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嫁氓為妻,多年來所有的家庭勞作一身擔負無余,甚至在氓變心后打罵她她仍起早睡晚,沒有一天不是這樣。勤勞的女人公實在讓我們不得不敬佩。
智慧——“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靜言思之——”女主人公在年輕時就清楚得明白女子不可沉溺于愛情否則就很難從中解脫。這種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領悟得到,女主人公與一般封建女人不一樣,她擁有自己的思想,她是一個有智慧的女子,這也體現在其與氓婚變后,她并沒有呆坐等死,而是“靜言思之”,思考現在自己的處境并做出決定。我們能不說她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女子嗎?
堅強——在“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在婚變后依舊勤于家務,堅強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沒有輕易倒下。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非但沒有因變而終日以淚洗臉,而且她堅強的面對自己的處境,勇敢果斷的做出分手的決定。一個堅強獨立的女子在我面前出現。
從相戀到相離,從癡情到怨情,這便是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無奈的改變!】
2.研討: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詩中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
⑴“士”之變心說。“不見復關”,“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由此可見一斑。
⑵社會道德說。“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這是當時的社會風俗、人們的愛情觀所造成的。
⑶社會制度說。“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貧富的變化引發婚姻危機,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經濟之上。
⑷年老色衰說。“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變心。
六、小結:
全詩大致按事實發展的過程敘述這一悲劇的始末。第三章為全詩的轉折,詩中肯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及對比的手法,將抒情、敘事、議論熔一爐而增加了敘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詩韻律和諧,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們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則應遭到我們的唾棄。
讀詩,就像是“泡茶”的過程。希望大家能通過練習成為“茶道”高手。
詩經兩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詩歌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詩經》概況、代表作及其賦比興的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3、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4、了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
【教學重點】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教學難點】了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
【課型】精讀課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大家聽過這幾句詩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詩出自哪里的呢?好,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它們源自《詩經》“愛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愛情并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經》的一首民間情歌,了解古代人們的愛情。
二、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XX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詩歌創作多用現實主義手法。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十五“國風”占160篇,多是各個諸侯國的抒情性的民間歌謠,后人把“國風”與屈原的《離騷》并稱為“風騷”,后多用來泛指文學;“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主要有三種表現手法(引號內容為朱熹《詩集傳》語)。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即鋪陳敘事(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靜女》主要運用的正是“賦”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貴和李香香》:“一對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如李季《王貴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愛莊稼漢。玉米開花半中腰,王貴早把香香看中了。”風、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三、全班同學朗讀一遍。
由于兩首詩中生僻字、難讀字比較多,學生誦讀可能比較困難。朗讀時力求咬準字音,做到基本流暢。教師作出評價并鼓勵學生。
四、教師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讀、介紹誦讀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見:xiàn 踟躕:chì chú 孌:luán 煒:wěi
說:yuè 懌:yì 歸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詩一句有兩個節拍,范讀時注意誦讀節奏,節拍處應注意停頓。
五、請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并找出詩歌所描寫的情節
明確: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后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師生合作疏通文意
1、請學生對照注解理清文意,進行翻譯;
詩歌短小,文字簡單,注意字詞的意義變化。每章各請一位學生翻譯。翻譯要注意“信、達、雅”的標準。
2、教師翻譯、分析課文。
(1)翻譯主要是對重點詞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詩歌前一章重在寫場景,后兩章重在寫心理。
注意分析場景、細節描寫的效果,及強調對人物內心情感的揣摩。
七、關于詩歌詞義理解的爭鳴
1、“靜女”的含義
①文雅、嫻靜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駭(“靜”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城隅”究竟是指何處
《說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級漢語大字典》:“隅:角,角落。本義:山水彎曲邊角處。”如山隅、東隅、隅陬(角落)。例:日出東南隅(《樂府詩集·陌上桑》)。課文其中一個注釋是“城上的角樓”,既是城門的角樓,當然不會是城墻的拐角處,而是城樓上。男女幽會,自然會找那種偏僻幽靜之所,絕不可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因而,“城隅”理應指城墻腳下幽靜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書設計
一、期望約會↘
二、戀人贈物→ 愛情的美好
三、贊美戀人↗
形象分析:
靜女:美麗、活潑、熱情
男子:憨厚、純樸、真誠
九、布置作業
1、查找關于《詩經》其他方面的資料(如藝術特色);
2、背誦《靜女》全詩。
第二課時
一、導語
愛情是個千年不衰的話題,上節課我們學習《靜女》時,領略了古代社會人們戀愛輕松愉悅的情趣。那么愛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這節課我們將從《氓》中感受另一類型的愛情情節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組用指讀法誦讀一遍。
請學生咬準字音,把握好朗誦節奏。培養語感,熟悉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情節。
三、教師范讀、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將: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說:tuō 隕:yǔn 徂:cú 湯:shāng
漸: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學生對照課文注解默讀,理解課文大意。
最好能夠進行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教師示范翻譯第一、二自然段。
翻譯時注意靈活使用兩種方法:直譯—求逐字逐句求準確;意譯—力求理清段意求流暢。
六、學生分組討論,分段試譯。
各組派代表演示討論結果;老師糾正并小結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課文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學生說故事情節。
全詩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詩歌在回憶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八、主體板書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敘述 抒情、議論 對比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九、課文小結
我們通過對《靜女》和《氓》兩首詩的學習,了解了《詩經》所處時代的生活,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我們還學會了抓住典型情節,運用形象思維來欣賞詩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體生動的氣氛和情調,還學會了在凝練的語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學們應把這些化為技能,凈化靈魂,爭做文質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業
1、背誦《氓》全詩;2、完成課后練習二。
詩經兩首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了解古代詩歌的特點:重章復唱。
3、體會兩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教學重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重章復唱手法的作用。
教學時數:2教時(第一教時《伐檀》,第二教時《碩鼠》)
第一教時:
教學目的: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
2、學習興用法及重章復唱。
3、體味古代奴隸們對奴隸主的不滿情緒。
教學重點:興用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重章復唱作用。
教學步驟:
一、激疑導入:
1、清趙翼《詩論》
2、風騷及《詩經》
3、現實主義源頭代表及課題《伐檀》
二、范講示例:
1、正音范謙:①音變。
②異讀。
③誤讀。
2、串講第一章并口譯。
3、研讀第一章:①層次結構劃分。
②試擬目標題。
③起興句及興。
④朗讀及重音、節奏。
⑤試述現代文場面。
三、師生同講:1、對應詞理解。
2、重章復唱的理解。
3、復讀及背誦指導。
4、再讀全詩及中心概括。
四、作業布置:1、與不素餐兮的素詞意相同的一項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辭。
(1)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窮鬼們還能鬧成個大事情。
(2)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課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為谷,深谷為陵;(4)嚶其鳴矣,求其發聲。
4、背誦全詩。
5、書后作業第一題。
詩經兩首教案 篇6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詩經》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詩經》教案【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詩經》的常識:包含了那段時間的詩歌、內容、寫法和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詩的內容、中心、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
3、通過三首詩了解“國風”的寫作內容,體會民間的歌謠的特色。
4、了解衛、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體味獨特的文化內容。
氓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文,了解衛地的風土人情,體會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經歷。
2、了解課文的內容,熟悉課文中的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3、透過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學習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對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詞的含義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請學生自己讀課文,不要老師來示范,讓他們自己親自體驗,老師不要代勞他們的工作。
2、明確字音和個別詞語的意思并牢記。
3、請學生示范讀課文,進一步明確字音和意思,請大家識記,當堂課掌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愛情永遠是不會變老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們要結識的來個人,還有在那時的另外一些人。讓我們走近他們!
一、新授:
1、請一位學生讀文題。(2分鐘)
(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①讀對了字音,méng,及時表揚,大家齊讀。通過注釋②,了解詞語的含義,明確這是“古今異義”,把“古今異義”四個字寫在注釋處。
第二種情況是讀成了máng,請其他同學糾錯,通過注釋②,了解詞語的正確讀音和含義,讀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對照課下注釋的內容讀課文。明確字音,讀到順暢為止。(15分鐘)
(一定要讓學生獨自的自己來讀,有的學生讀的快,有的學生會讀的慢。照顧多數學生,甚至于照顧到最慢的那個學生的速度。)
3、請基礎差一些的學生示范讀課文(10分鐘)
(請大家仔細的聽讀,用筆畫出有讀音出入的詞語,等同學讀完之后,一起訂正,不要打斷學生的朗讀的過程。培養學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請學生訂正個別字音。(5分鐘)
容易出現問題的字音是:(板書)
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集體讀訂正的字音,明確課下注釋的位置。(3分鐘)
7、體會四字句兩兩停頓的朗讀方法。
二、布置作業:(3分鐘)
1、回家自己讀課文,復習課堂上訂正的詞語,識記詞語的含義。下節課在聽寫本上聽寫。
2、通過注釋一,介紹詩經的相關知識。完成下面填空。
《詩經》是我國___的詩歌總集,又稱《 》和《 》,搜集了從公元前__世紀到__世紀的詩歌,《詩經》的“六義”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寫300字。
第二節課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故事。
2、了解衛地的獨特的文化,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仔細品味。
3、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并仿寫。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當我們逆著時間的隧道走進他們的世界,你用你獨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獨特的視角體會到了什么?我們等待著你的講述!
二、新授:
1、了解學生回家讀課文的情況,肯定有的學生“沒有讀”,課堂上請大家齊讀。(8分鐘)要求:讀準字音,彼此監督,而且要整齊,加進自己的感情,盡量把自己想像成課文中的人物。邊讀邊體會課文的內容。
2、請同學介紹自己讀完課文的感受,可以談一點,也可以談整篇課文。(15分鐘)
(總結學生的發言內容,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考慮給以更長的時間進行深刻的討論。請同學們就課文中的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
4、介紹賦、比和興的含義,找出課文的例子,請學生回憶以前的知識明確三種寫作手法,課堂上仿寫。(7分鐘)
5、從文化視角體會當時的風土人情。進行今昔對比,體會人物的特點。(5分鐘)
(明確:“抱布貿絲”原始的物物交換,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范圍的狹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精神領域的道德方面,尤其愛情觀方面,少了更寬泛的選擇范圍,他和她上演了悲劇。她:溫柔體貼,情意綿綿,嫁作他婦,任勞任怨,遭受暴虐,失望決絕。他:喜請良媒,娶她為婦,感情變換,虐待其妻。 )
三、布置作業:
1、再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另一樣的生活。
3、預習下節課。
《詩經》反思1課堂教學亮點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很容易理解,學生的朗讀效果好。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教師在課堂扮演的是領路人的角色,要引領學生學會品析詩歌,發掘文本的現實意義也就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遵循學習詩歌的要求,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及結構美三個層面層層深入剖析,使學生學會鑒賞詩歌。
《詩經》這樣的文字較為古奧,由于準備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顯得散亂問題分析
《蒹葭》代表了《詩經》的及高水平,課前準備要充分,不要打無把握之仗,教師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學生的拘謹。
再教的設想廣泛借鑒別人的長處,閱讀相關文章,學習《詩經》的系統介紹,了解創造背景,聽取同組各位老師的意見,對授課內容做恰當調整,強調朗讀,進行對比閱讀,還要適當向外拓展延伸。
《詩經》反思2《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應當能夠借助課文的注釋,理解《蒹葭》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但兩首詩歌的學習的著重點應當不同。在學習《關雎》在教學過程中,課堂優美意境的創設尤為重要。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創設好適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學生爭取理解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在學習《蒹葭》的過程中,更應當注重的是“賦、比、興”表現手法的學習。采取自學的方式,結合第一課時時介紹的“賦、比、興”的基本常識,讓學生在詩歌中找出采用了這些表現手法的詩句,進而分析這些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和思想。將手法的學習和思想的體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