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上冊蘇教版教案(精選5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蘇教版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建立克的觀念。
2、熟記1千克=1000克。
二、教學重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建立克的觀念。
2、熟記1千克=1000克。
三、學具準備:
1枚二分硬幣、1袋食鹽(1千克)。
四、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
1、你已經學習過那些質量單位?你能說一說嗎?
2、請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鹽,感受一下有多重。
3、你還能掂出你身邊的物品有多重嗎?(隨便找)
(二)認識質量單位克。
1、建立質量單位克的觀念。
A、請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幣有多重, 你能說出它的質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嗎?
B、1枚二分硬幣太輕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質量不太方便,我們用一個新的質量單位克來表示它的質量。記住哦:1枚二分硬幣大約重1克。克還可以用g來表示。
C、你還能列舉其它例子,說一說1克有多重嗎?
D、通過用天平稱量我們知道:兩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約1克。還有……
E、察看身邊物品的質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質量是( )g,一袋餅干的質量是( )g,一塊巧克力的質量是( )g,一袋牛奶的質量是( )g。
2、認識克與千克的關系。(1千克=1000克)
A、我們已經認識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聯系呢?
1千克=1000克
B、結合身邊的例子,說一說,1千克有多重。
( )袋方便面1千克,
( )幾袋牛奶1千克,
C、克和千克的辨析。填上合適的單位。(克和千克)
2 300 150 450
(三)練習。
1、是真是假,請根據下面有關物體質量的敘述,判斷這些敘述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請寫出正確的答案。
前前今年9歲,長得特別健壯,體重已達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雞蛋一個,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kg的饅頭3個,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能把將近1g的米飯吃光。
體重已達61克。
吃掉50千克的雞蛋。
250克的牛奶( )。
kg的饅頭( )。
將近1g的米飯( )。
2、1千克=( )克 1kg =( )g
三年級數學上冊蘇教版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熟練掌握一位數除三位數筆算除法的基礎上,會正確計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通過學習,形成一定的筆算技能。
3、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被除數的某一位不夠除,商0的原理。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出示口算卡片,學生口答。
2、板書下面各題,請學生在本上完成,集體訂正。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二、探究新知
學習例7.
通過情境圖,說一說從中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我們先來解決問題(1)。
(1)理解題意。
根據題意可知,每根短跳繩5元,求650元能買多少根短跳繩,應該用除法計算,列式為650÷5.
(2)探究筆算方法。
用豎式計算650÷5時,先用5去除被除數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位上寫1,余下的1個百和5個十合成15個十,5除15個十商3,3寫在十位上,個位上的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個位上寫0,其中0減去商和除數的乘積0的步驟可以省略不寫。
指名學生板演。
我們再來解決問題(2)
(1)理解題意。
根據題意可知,每根長跳繩8元,求245元能買多少根長跳繩,還剩多少錢,應該用除法計算,列式為245÷8
(2)探究筆算方法。
筆算時,先看被除數百位上的數,百位上的數不夠除時,看被除數的前兩位,用8去除被除數百位和十位合成份數“24”,8除24得3,在商的十位上寫3,接著用8去除被除數個位上的5,8除5不夠商1,在商的個位上寫0,被除數的個位上還余5,表明這是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指名學生板演。
師生總結商末尾有0的兩種情況
①除到被除數十位正好除盡,個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個位上商0就可以。
②除到被除數十位正好除盡,而被除數個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落下被除數個位上的數作余數即可。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教材第25頁的“做一做”
(1)請學生自選兩題在練習本上完成。
(2)指名學生板演,,敘述自己的計算過程。
(3)檢驗。
2、病題門診。(教材第26頁練習五的第6題)
(1)看題,明確題意。
(2)觀察各題錯在哪里。
(3)同桌互說如何改正。
(4)在本上動筆改錯。
3、教材第26頁練習五的第1、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
四、思維訓練
教材第28頁第14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蘇教版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萬以內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應用法則準確地計算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題.
2.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重點、難點:
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要記得加上進上來的1。
教學過程
復習準備,導出新知
基礎訓練
口算:9+6=5+5=6+8=
8+6+1=8+2+1=6+5+1=
求385與705的和。
全班齊練,教師巡視,做完后集體訂正。
你能不能自己寫出一道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算式呢?
筆算不進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數位對齊。
從個位加起。
教師強調: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要記得加上進上來的1。
學習新課
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師:剛才的復習,是前面剛剛學過的進位加法,同學們掌握得很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進位加,但和前面學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學習的是連續進位加。
板書課題:連續進位加
教學例1
學生嘗試擺小棒求得98+25的結果(允許有各種方法。)
小組合作討論喜歡哪種方法,引導研究課本中的方法。
提問:
師:先加哪一部分,單根的8根和5根怎樣加?給8根小棒湊幾根就是10根?(8+2+3=13)
滿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舉起來讓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個1根捆成1捆,也就是1個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著圖問:這一捆小棒哪里來的?把單根小棒合起來,滿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師小結:單根合起來滿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個十。
列豎式計算。
學生自由書寫豎式,再討論哪一種合理。這道題的豎式怎么寫?(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
從哪一位加起呢?(從個位加起。)
那么豎式中個位相加的得數怎樣寫呢?
想一想:小棒應該怎樣擺?
獨立完成計算。(兩個學生板演,其余同學在書上完成。)
講評:同桌口述并檢查,在進位時1寫的位置對不對,做進位加法時,是否漏寫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書本上計算,指明學生板演,集體講評
2、求出每一個胡蘿卜上的算式的得數。
3、練習四,第一題,連一連
4、地球儀85元,書包48元,買一個地球儀和一個書包一共要多少錢?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蘇教版教案 篇4
多彩的“分數條”教材第96~97頁的內容
1.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借助數形結合,提高學生分數大小比較及簡單分數加減法的計算能力。
2.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興趣,提高動手操作水平,發展合作交流能力,積累比較分析、探究交流等數學活動經驗。
理解“1”是可以由幾個不同的幾分之一合起來的,一個幾分之一是可以由幾個更小的幾分之一合起來的。
課件、各色直條、自制帶有分數的正方體。
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已經認識了一些分數,你能試著說幾個我們已經認識的一些分數嗎?
學生回答交流。
師:同學們都能很快地說出一些我們已經認識的分數,今天我們就用彩紙來玩一些關于分數的小游戲,最后我們要把游戲的勝利者封為分數之王,大家有信心贏得游戲的勝利嗎?那么就讓我們開動腦筋來玩這個游戲吧!(板書課題:多彩的“分數條”。)
一、活動準備
1.折紙,繼續認識幾分之一。
(1)出示一張長方形直條,用“1”來表示它的長度。
(2)對折一次,每一份是它的幾分之一?“1”有幾個2(1)?(將黃色直條粘貼在黑板上。)
(3)在剛才的基礎上再對折一次,打開,你看到了什么?“1”有幾個4(1)?(將綠色直條粘貼在黑板上。)
(4)繼續再對折一次,打開,你看到了什么?“1”有幾個8(1)?(將藍色直條粘貼在黑板上。)
(5)繼續再對折一次,打開,你看到了什么?“1”有幾個16(1)(將紫色直條粘貼在黑板上。)
(6)小結:通過前面的操作,你發現了什么?
我們怎樣來表示這些彩色的紙條?(板書:分數條。)
(7)討論:①將“1”鋪滿,需要幾個表示2(1)的紙條?
②將“1”鋪滿,我們還可以怎樣做?(課件出示。)
教學預設1:用相同顏色的紙條拼。
教學預設2:用不同顏色的紙條拼。
(8)討論:①將2(1)鋪滿,你會怎么做?
教學預設1:用相同顏色的紙條拼。
教學預設2:用不同顏色的紙條拼。
②將4(1)鋪滿,你會怎么做?鋪滿8(1)呢?鋪滿16(1)呢?
2.認識分數骰。
(1)出示分數骰,觀察:這些分數骰和我們平時見到的骰子有什么不同?
(2)分數骰子的六個面分別為4(1)、4(1)、8(1)、8(1)、16(1)、16(1)。
學生試玩,說說分別轉到了哪個分數。
(3)下面就讓我們用骰子和分數條來玩一玩游戲。
二、搶“1”游戲
1.課件出示搶“1”游戲的規則。
(1)同桌兩人輪流拋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個分數,就將表示這個分數的彩條貼在自己的白色正方形里面。
(2)誰先把自己的“1”鋪滿,誰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學獲勝。
2.兩個學生上臺演示游戲過程,邊玩邊結合游戲規則說說自己的游戲過程。
教學預設:在游戲的過程中會發現,玩到后面時拋出的分數所表示的分數條鋪不下,例如前4次是4(1)、4(1)、8(1)、4(1),第5次又是有4(1)的一面向上,這樣一來就超過了“1”。
(讓學生想一想解決的方法)
如果出現超出的情況則視為無效,繼續進行下輪拋擲,直到正好鋪滿“1”為止。
3.同桌兩人按照操作要求進行游戲。
4.隨機選擇5份鋪滿“1”的作品,展臺出示:觀察這5份作品,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1)它們都拼成了“1”;(2)它們拼成“1”的方法不同。
5.操作后交流:在剛才的操作過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處理的?
預設:我發現表示幾分之一(例如4(1))的分數條用完了,我是用……
三、清“0”游戲
1.剛才的游戲好玩嗎?下面我們仍然用剛才的分數條,玩一個新的游戲。
游戲規則:(1)每人各用兩個4(1)的分數條共同把“1”鋪滿。
(2)同桌兩人輪流拋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個分數,就從自己的直條中拿走相應長度的彩條。
(3)誰先把自己的彩條全部拿走,誰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學獲勝。
2.兩個學生上臺演示游戲過程,邊玩邊結合游戲規則說說自己的游戲過程。
教學預設1:在游戲的過程中會發現,形如:正方形骰子4(1)的面向上,而分數條上沒有表示4(1)長度的直條,怎么辦?(讓學生想一想解決的方法。)
將2(1)換成2個4(1),再拿走一個4(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有多種方法,例如將2(1)換成4(1)+8(1)+8(1)等,合理即可。可以多問一問學生能怎樣換。
教學預設2:例如最后只剩下16(1),而正方體的骰子代表8(1)的一面向上,則這種情況無效。繼續進行下輪拋擲,直到正好向上的面為16(1)為止。
3.同桌兩人按照操作要求進行游戲。
4.操作后交流:在剛才的操作過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處理的?
預設:怎樣用較小的分數條表示較大的分數條。通過游戲,你對分數又有哪些新的認識?有什么體會?
“多彩的‘分數條’”一課屬于數學四大板塊中的“實踐與綜合應用”課,這一類課要求學生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掌握一般的變化規律,使學生能夠根據信息源收集、發現必要的數學信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探索信息源,在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辨別,選擇有用的數學信息,提高獨立整理、分析新信息的能力和應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上冊蘇教版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周長是多少》。這是一次實踐活動。教材設計了用線圍一圍、用小棒擺一擺、用小正方形計算相應的周長、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豐富的活動,旨在通過活動,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長的含義和計算方法的認識,同時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學生分析:
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經掌握了周長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教學,本節課的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相互交流,可以進一步明確周長的含義,并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口頭表達能力,并使學生熟練靈活地掌握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增強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周長的能力。
2、在實踐活動中坦步提高動手操作水平,發展數學思考,培養創新意識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實踐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增強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周長的能力。
教學難點:
在實踐活動中坦步提高動手操作水平,發展數學思考,培養創新意識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這節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
只要今天能獲得三顆星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老師獎勵的禮物了。
你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信封。請你打開,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學具?你能告訴老師嗎?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用這些學具來研究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板書課題:周長是多少
二、操作實踐,解決問題。
(一)圍一圍。(多媒體出示課本上的插圖)
1、師:看,圖中的小朋友們正在圍著自己喜歡的圖形呢!
(鑰匙、松樹、五角星、三角形)
2、師:你能用一根絲線圍出你喜歡的圖形嗎?請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線圍一圍。
要求
(1)要把老師給你的線都用完。
(2)把你圍好的圖形形狀填在作業紙第一張表格里。
(3)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3、師:說一說,你圍的是什么圖形。
展示學生的作品。同學們用線圍成的圖形真好看。
4、師:用手指一指你圍成的圖形的周長好嗎?
想一想,圍成的圖形周長是多少?怎樣量最方便?
(把線拉直,用尺量一量)
學生圍圖形、量周長、填表格,在小組內交流。
5、評價:完成老師要求的小朋友可以在評價表里貼好第一顆星。
設計說明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線圍出美麗的圖形。進一步明確周長的含義,并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二)擺一擺。(多媒體出示課本上的插圖)
1、師: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師:請你拿出信封里的小棒。
量一量:4根短的長度是多少厘米?4根長的長度是多少厘米?
3、師:你打算用幾根小棒,怎樣擺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呢?
先想一想,想好了再擺一擺。
把你圍好的結果填在作業紙第二張表格里。
交流:我擺的是長方形,它的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周長是( )厘米。
我擺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 )厘米,周長是( )厘米。
4、互相評價:同桌兩人交流、評價。為成功的小朋友在評價表里畫上第二顆星。
設計說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操作學具,獨立地擺出自己想象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估一估。
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我們一起用紙頭來玩游戲吧。
老師幫我們每人準備了一張小紙片(長:10厘米,寬:6厘米),你能從這張紙上看出有哪些數學問題,并提問出來讓其他同學來回答嗎?
生:這是什么圖形的紙?回答:長方形的。
生:長方形有什么特點?回答:有4條邊、對邊相等;有4個角,都是直角。
(生評價同學回答的問題)
生:它的周長是多少?回答:長大約~厘米,寬大約~厘米,周長大約是30厘米。
師:要確切知道這張紙的周長,怎么辦?(量一量)
請大家測量一下這個長方形,并匯報你是怎么量的,看看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學生動手測量長方形的周長)
學生匯報結果及方法。
(1)102+62=32
(2)10+6=16 162=32
設計說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自己提出問題,請同學回答,評價同學的回答。給他們留出了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提問、猜測、評價、驗證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剪一剪。
師:如果老師讓你在這張長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邊長是6厘米。邊長就是原來長方形的寬。)
師:對,在長方形里剪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長方形的寬其實就是這個最大正方形的邊長。(板書:寬是正方形的邊長)
師:下面請大家動手折一折,把這個正方形剪下來,注意不要剪歪了。
學生動手剪正方形。
師:你會計算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嗎?(64=24厘米)
師:你能再把這個正方形剪成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嗎?
學生動手剪。
師:現在,每個小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方法一:46=24(厘米) 242=12(厘米) 12+6=18(厘米)
方法二:62=3(厘米) 3+6=9(厘米) 92=18(厘米)
方法三:移一移,63=18(厘米)
小結:大家剛才想出了幾種方法,這說明解決問題的途徑很多,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會有新的發現。
設計說明增加的剪一剪的內容,充分讓學生在折、剪中體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系和區別,掌握它們的特征,熟練周長的計算。讓學生體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拼一拼。(多媒體出示課本上的插圖)
1、看一看,你們的桌子上還有什么學具我們沒用呢?
師:讀要求:用12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拿出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樣拼,小組合作,小組長記錄填表格。
2、小組交流。(課件出示)
一排擺幾個?擺幾排?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周長是多少?
3、師:請你觀察一下這些數據,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4、師:都是由十二個小正方形組成的,周長怎么會不一樣呢?
5、師:在我們拼出的3種長方形里,它們的周長哪個最長,哪個最短?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排出的圖形越長,它的周長越長,排出的圖形越方,它的周長越短。)
設計說明:小組合作拼一拼,培養學生協作解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拼圖形和計算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觀察、比較、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