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通用17篇)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發(fā)布時間:2023-07-16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通用17篇)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1

  教學內容:

  課本第14頁例3,練習四第1-3題,三步計算應用題(一)。

  教學目標:

  使學生熟練掌握數(shù)量關系及解題思路,會解答簡單的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掌握數(shù)量關系、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板演:

  新鎮(zhèn)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個班40人;四年級有114人。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訓練。

  全班同學口答:

  (1)根據(jù)條件補充問題,并說出數(shù)量關系。

  有5個教室,每個教室有8盞燈?

  王平同學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個打字員共打字1600個?

  三年級有160人,四年級有114人?

  (2)根據(jù)問題找條件,并說出數(shù)量關系。

  平均每人采集樹種多少千克?

  火車速度是汽車速度的幾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買足球共用多少元?

  訂正第1題,說說解題思路,是怎樣分析的。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復習題是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如果問題不變,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使其為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應該怎樣表示?(學生可能想到,四年級人數(shù)不直接給出,改為四年級比三年級少46人。這樣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計算題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

  教師點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應用題。(板書課題:三步應用題)

  2.出示例3。

  新鎮(zhèn)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1)審題、理解題意。

  學生讀題后,說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師生共同完成線段圖:

  每班40人

  三年級: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級:

  (2)分析數(shù)量關系。

  讓學生結合線段圖自己分析,并獨立列式解答,然后集體交流,說出解題思路和過程。

  分析:從最后的問題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級共有多少人。必須知道三、四年級各有多少人。但題中這兩個條件都沒有直接告訴,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級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級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這兩個年級人數(shù)合并起來,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問題,即三、四年級的總人數(shù)。

  教師板書:

  ①三年級有多少人?40×4=160(人)

  ②四年級有多少人?38×3=114(人)

  ③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160+114=274(人)

  答: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274人。

  剛才的思考方法是從問題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條件,然后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從題目的條件入手分析,那么題目中哪兩個條件有密切關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數(shù)量?

  (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級有40×4=16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級有38×3=114(人);最后把兩個年級人數(shù)合起來,160+114=274(人)就是題中要求的問題。)

  3.反饋練習。

  如果例3的已知條件不變,把問題改成三年級比四年級多多少人,應該怎樣解答?

  全班同學做在練習本上。

  訂正時說明是怎樣想的。

  小結:

  我們解答應用題時,在認真審題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數(shù)量關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據(jù)條件想問題,得到新的已知數(shù)量,也可以根據(jù)問題找條件,哪個條件是已知的,哪個條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條件求出來。這兩種分析方法是要經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實掌握。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解答。

  體育老師買了3個排球,每個40元,還買了2個籃球,每個62元,小學數(shù)學教案《三步計算應用題(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線段圖表示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學生說說解題思路,并訂正。

  2.比較題。

  (1)菜場運來黃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運來的黃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變其中一個條件,茄子12筐,改為8筐,其余條件和問題不變,應該怎樣解答?

  學生會出現(xiàn)的兩種解法:

  25×8+20×8(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360(千克)

  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兩種解法的解題思路是什么?哪種解法比較簡便?

  通過討論明確,有些應用題,由于解題思路不同,解題方法就不同,而且計算的步數(shù)也不一樣。有的三步計算題可以用兩步計算,這樣使得計算比較簡便。

  同學們想一想,(1)題能否用兩步計算?為什么?(從而明確由于兩種蔬菜的筐數(shù)不一樣,也就是當求兩個積的和(或差)時,沒有相同的因數(shù),就不能用簡便方法計算。)

  3.糧店運來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運來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課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復合應用題,都是由幾個簡單的一步應用題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題電,在此基礎上分析數(shù)量關系是關鍵,無論采用哪種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計算時要養(yǎng)成認真,細心的習慣。

  五、作業(yè)。

  練習四第1~3題。

  附板書設計: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容量單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個比較小的容量單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準備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學過程:

  一、了解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知道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什么?你知道了相關的哪些知識?

  隨學生回答板書:毫升

  學生可能會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認識1毫升

  1、取量筒,介紹:這個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現(xiàn)在我們要用它和這個滴管來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數(shù)一數(shù),幾滴大約是1毫升。

  3、通過這個實驗,你對毫升有了什么認識?

  4、介紹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時我們生病了,要喝一些藥水,(取一藥水瓶)讀: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問:我沒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這15~20毫升藥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見的勺子,舀滿1勺水,倒入量筒,測得大約是10毫升

  指出:這勺子是我們每天都要用的東西,現(xiàn)在你會利用它找適量的藥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藥水?

  指出:飲料我們可以多喝點少喝點,但在醫(yī)學上卻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所以在用藥的時候都要嚴格按照規(guī)定。下面這些是常見的一些規(guī)格,分別說說是多少毫升?

  2、老師用量筒量出一個50毫升,然后倒入一個常見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讓學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倒入題中的這幾個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況?

  回家練習:用剛才認識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別倒入這幾個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進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請同學們觀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兩杯)

  3.問: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學生回答,板書(1升=1000毫升)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

  5.練習: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說說下面每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請學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個的時候指名說說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飲料,數(shù)一數(shù)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這個實驗應該怎么喝?然后多請幾個學生自然地喝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嗎?

  學生自由閱讀后交流感想。

  課后小記:“1毫升概念的確立”,讓學生觀察1毫升在量器、瓶蓋中的情況、用滴管裝,使每個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學生感興趣。認識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約10毫升,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尋找、認識毫升,是一個非常好的學具。

  授后小記:

  前兩課時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學容量單位應該以動手操作及實物演示為主要的教學及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前我利用學生群體收集了大量練習中出現(xiàn)的容器實物,在課上展示給所有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切實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個很小的容量單位及各種小容量容器的實際大小。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3

  教學重點

  理解梯形的概念,認識梯形的底和高并會畫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

  整理所有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掌握各種圖形的特征及其異同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說一說學過的四邊形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2下面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演示課件“梯形”】

  教師導入:圖3有幾條邊?幾個角?這個四邊形像什么?(梯子)這就是梯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書課題:梯形)

  二、探究新知

  認識梯形

  (1)出示圖形【繼續(xù)演示課件“梯形”】

  教師提問:①生活中你見到過這樣的圖形嗎?它們外面的形狀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導學生看出它們的外形

  ②這樣的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測量,全班同學測量書上144頁此圖

  (2)交流測量結果

  通過檢查測量使學生明確:有一組對邊是平行的,但長度不相等,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義

  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板書)

  2認識梯形各部分名稱【繼續(xù)演示課件“梯形”】

  結合圖形說明,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底,根據(jù)圖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習慣上上底畫得短些,下底畫得長些。不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腰。從上底的一個頂點向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線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畫法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中高的畫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畫高?

  引導學生明確:梯形的高只能從相互平行的兩條邊中任一邊上的點向它的對邊畫垂線。

  再想一想:你怎樣區(qū)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學等腰梯形

  (1)教師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對折一下,你發(fā)現(xiàn)兩腰有什么特點?(兩腰相等)

  (2)學生測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兩腰的長度,結果怎樣?(兩腰相等)

  (3)概括定義

  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書)它是梯形的一種特殊情況。【繼續(xù)演示課件“梯形”】

  4四邊形的關系

  分組討論:根據(jù)對邊平行的情況,你可以把四邊形分成幾類?每類各有什么圖形?

  引導學生明確:根據(jù)對邊平行的情況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兩組對邊平行,其中包括有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另一類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鞏固練習

  1用釘子板圍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為3高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兩塊拼一個梯形(2)用三塊拼一個梯形

  3繼續(xù)演示課件“梯形”,出示練習

  小組討論:我們學過的四邊形有著密切的關系,你能看圖說出它們的關系嗎?

  4找出下圖中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每種圖形有幾個?

  四、質疑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梯形的定義及各部分名稱和認識特殊的梯形)

  2對于今天所學的知識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鼓勵學生質疑、解疑

  五、布置作業(yè)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畫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剪圖形

  活動目標

  通過剪圖形實現(xiàn)所學過平面圖形的相互轉化,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要求

  每個圖形只許剪一刀

  ①將平行四邊形剪為梯形

  ②將梯形剪為平行四邊形

  ③將任意四邊形剪為梯形

  ④將梯形剪為兩個三角形

  ⑤將三角形剪為梯形

  看誰完成的最快最標準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觀察,能夠發(fā)現(xiàn)并總結商的變化規(guī)律。

  2、會靈活運用商的變化規(guī)律。

  3、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數(shù)學結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引導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商的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靈活運用商的變化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重點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總結商的變化規(guī)律。

  難點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總結商的變化規(guī)律。

  教具圖片

  教學過程

  教師導學

  一、故事導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個桃子分2天吃完,16個桃子分4天吃完,32個桃子分8天吃完,64個桃子分16天吃完。(將數(shù)字板書在黑板上)

  2、提問:老猴子運用了什么知識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問:觀察數(shù)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說方法,教師板書。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們分別用第2、3、4式與第1個算式進行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被除數(shù)、除數(shù)分別都乘以一個相同的數(shù)。(擴大)

  3、教師帶領學生分別比較。

  4、提問:誰能給我們總結一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5、學生討論,并發(fā)現(xiàn):

  在除法里,被除數(shù)、除數(shù)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商不變。(教師板書)

  6、提問:為什么說是“同時”,“相同”?可以舉例子來證明

  7、我們分別用第1、2、3式與第4個算式進行比較,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被除數(shù)、除數(shù)分別都除以一個相同的數(shù)。(縮小)

  8、通過觀察,誰能再給我們總結一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數(shù)、除數(shù)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商不變。

  板書課題:商的變化規(guī)律

  三、總結:

  提問: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了除法里有商的變化規(guī)律,那么誰能說說你覺得這個規(guī)律需要我們注意的有哪些?

  你們看我這樣寫對嗎?為什么?

  48÷12=(48×0)÷(12×0)

  讓學生判斷。

  四、鞏固練習:書P87“做一做”

  五、總結

  在運用商的變化規(guī)律時,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時”,“相同”。)

  六、作業(yè):練習十七第6題、9題。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5

  教學內容:

  課本22頁例3和做一做及練習四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地點為觀測點判斷方向。

  2、在學生學會確定任意方向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3、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教學用具: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生成問題

  1、師:老師站在大家的正東方向上,那么你們站在老師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對,我們的位置關系是相對的。

  2、分別指兩名學生,讓大家根據(jù)方向說一說他們的位置關系。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先弄清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再根據(jù)兩名學生的位置分別說一說誰站在誰的方向上,使學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對關系。)

  3、師:今天我們就來繼續(xù)研究兩個物體位置的相對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對上兩節(jié)課學習內容有一個大體的回顧,為本節(jié)課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22頁例3主題圖。

  (1)讓生觀察地圖

  師:北京和上海兩地相距大約 1000千米,說一說,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組織學生用直尺,量角器測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師根據(jù)學生匯報板書: ②討論: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組織學生觀察上圖,在小組中討論,然后交流說一說。

  出示提示

  1.確定以誰為觀測點,并建立方向標。

  2.用語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體位置。

  討論后每組選出一名同學在班內匯報。

  生匯報。

  可能會說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師對照圖示指一指,肯定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

  師小結:以北京為觀測點,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為觀測點,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觀測點不同,物體的相對位置就會發(fā)生變化。這就是今天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6

  一、激趣引入

  教師:同學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個溜溜球)

  學生:溜溜球。

  教師:想來玩玩嗎?

  學生:想。抽兩個學生上臺玩溜溜球。

  教師:(問玩溜溜球的同學)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1:溜溜球的繩子很有彈性,可以伸很長很長。

  學生2:在玩的時候線總是直的。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溜溜球來研究線段、直線和射線。

  (板書課題)

  [點評:玩具“溜溜球”與線段、直線和射線都有相通之處,體現(xiàn)了生活中的數(shù)學;用“溜溜球”引入新課,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xiàn)“在玩中學”和“在學中玩”的思想,還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二、教學新課

  1.發(fā)現(xiàn)線段、直線和射線。

  教師:溜溜球真頑皮,一跳就跳到了我們的紙上,(課件顯示兩個點)變成了兩個點。你們能用一條直直的線把這兩個點連在一起嗎?

  學生:能。

  教師:但請注意,開動腦筋,盡量想出和別人不同的連法。請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組里一邊討論,一邊連。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操作后交到講臺上。估計學生操作的結果大概有四種情況:圖4 3

  [點評:這個教學片斷體現(xiàn)了數(shù)學內容的抽象過程,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與數(shù)學知識的緊密聯(lián)系,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2.認識線段、直線和射線。

  教師:同學們連線的結果大概分為三類。我們先研究第1類。(拿出一張學生連成的線段放在視頻展示合上)像這樣連的同學請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教師:我們把它畫到黑板上。(教師在黑板上畫線段)你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從1個點出發(fā)畫一條直直的線到第2個點。

  教師:(課件根據(jù)學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這樣嗎?

  學生:是。

  課件出示圖4?4:圖4?4比較一下

  教師:這4條線段中哪一條線最短?

  學生:第①條線最短。

  教師:對,在兩個點之間可以畫很多線。但只有我們畫出來的這條線最短。在數(shù)學上,這條線叫“線段”。

  (板書:線段)線段兩端的點叫“端點”。

  (課件閃爍端點)

  教師:你能量出這條線段的長度嗎?

  學生:能。請一個學生到視頻展示臺上量。

  教師:通過量,我們知道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我們接著看第2類。

  (拿出學生畫出的直線放在視頻展示臺上)像這樣畫的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把直線畫在黑板上)

  教師:你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把線段的兩端延長后得到的。

  教師:這條線段的兩端還能延長嗎?

  學生 :能。

  教師:對,還能延長。(課件再無限延長兩端)這樣無限延長后,就成了一條“直線”。

  (板書:直線)

  教師:教師剛才我們量出了線段的長。你能量出直線的長嗎?

  學生:不能。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直線是可以無限延長的,是無限長的。

  教師:同學們開動腦筋一畫,就畫出了線段和直線。我們接著看第3類。看還畫出了什么?

  (拿出學生畫出的兩條不同方向的射線)像這樣畫的舉手。

  相應的學生舉手。

  (把射線畫到黑板上)

  教師:你又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是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

  教師:(課件根據(jù)學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這樣嗎?

  學生:是。

  教師: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后就是“射線”。

  (板書:射線)

  教師: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線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認識了線段、直線和射線,你知道它們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

  [點評:從學生探究出的表象出發(fā)分類研究線段、直線和射線,從一般到特殊,結構明顯、層次清晰,學生容易理解。學生成為參與研究的主體,更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小數(shù)點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是學習小數(shù)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也是進行單位換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數(shù)的另一性質,它與前面所學的小數(shù)性質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數(shù)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shù)的大小,是學習小數(shù)知識的重要內容。

  二、學情分析

  小數(shù)點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shù)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十進制計數(shù)法以及小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等知識之后學習的,所以學生對于小數(shù)的大小是有認識的。學生能發(fā)現(xiàn)小數(shù)點移動后,蘊含什么規(guī)律,學生還不清楚,還不能把小數(shù)點移動和小數(shù)的大小變化規(guī)律建立聯(lián)系。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會通過探究活動,理解小數(shù)點移動引起小數(shù)的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總結規(guī)律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合作探究與反思的能力,并滲透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比較并概括出小數(shù)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難點:初步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出新知

  1.比較小數(shù)大小:0.3和0.300;4.75和4.750;2.68和26.8;0.9和0.09

  2.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前兩組根據(jù)小數(shù)的性質判斷它們的大小不變,后兩組小數(shù)中的小數(shù)沒有變,小數(shù)點的位置變了,它們的大小是不同的。

  3.得出結論:小數(shù)點的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的變化,從而引出課題。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1.創(chuàng)設情境:孫悟空打妖怪。

  2.讓學生通過情境圖,觀察金箍棒的變化。

  (板書: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

  (三)輔助學生,試探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的規(guī)律。

  1.引導觀察整數(shù)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

  (1)讓學生觀察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并思考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倍數(shù)關系。

  (2)提醒學生“擴大了10倍”和“擴大到原來的10倍”之間的區(qū)別,規(guī)范學生的用詞。

  2.聯(lián)系新舊知識,發(fā)現(xiàn)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的秘密。

  (1)讓學生把這些數(shù)量改成用米作單位。

  (板書:0.009米,0.09米,0.9米,9米)

  (2)提問學生把以毫米為單位的數(shù)轉化成以米為單位的數(shù),那金箍棒的長短發(fā)生變化了嗎?引導學生9毫米和0.009米的大小是一樣的。

  (3)通過整數(shù)間存在的倍數(shù)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小數(shù)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

  (4)觀察小數(shù)的倍數(shù)關系和小數(shù)點移動兩者之間的規(guī)律

  (5)提問學生如果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四位,五位?小數(shù)又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

  (6)總結出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的規(guī)律

  (7)四人小組討論得出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的規(guī)律的方法

  (8)觀察整數(shù),由整數(shù)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得到小數(shù)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觀察小數(shù)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和小數(shù)點移動兩者之間的規(guī)律。

  (四)引導學生,自探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的規(guī)律。

  1.師:剛才我們通過金箍棒的過程已經發(fā)現(xiàn)了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的秘密了!孫悟空把妖怪打敗了,他會扛著那根又打又粗的金箍棒回去嗎?

  2.引導學生從下往上觀察。

  3.小組討論參考得出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的規(guī)律的方法從而得出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的規(guī)律。

  4.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5.交流討論得出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的規(guī)律。

  (五)小結歸納,感觸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1.讓學生總結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的規(guī)律和向左的規(guī)律。

  2.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知道一個小數(shù)點的重要性。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8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體驗學數(shù)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fā)現(xiàn)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fā)展空間觀念,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shù)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tài)度

  (1)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系,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小學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說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xiàn),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xiàn)。

  一、動手游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么,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系。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系(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fā)現(xiàn)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么有關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xiàn)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厘米,一根長6厘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說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yè)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yè)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shù)據(jù)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匯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shù)據(jù)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shù)谌吺菐桌迕椎臅r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了,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fā)現(xiàn)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fā)現(xiàn)1厘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么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shù)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厘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會用一個數(shù)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厘米也不能圍成,是什么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么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shù)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說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于等于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么,卻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這里,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fā)、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fā)現(xiàn)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看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

  教師指著4厘米,問:當?shù)谌“羰?厘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 課件演示。

  教師指著5厘米,問: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么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xiàn)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于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fā)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著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啊?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厘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么關系?(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么說?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制造出了矛盾沖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發(fā)現(xiàn)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系?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匯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后,發(fā)現(xiàn)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后,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說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里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yōu)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fā)現(xiàn)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厘米和6厘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系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說出三邊的關系。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兩邊著手的。在這里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于最長的邊了,那么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于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shù)學生發(fā)現(xiàn)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里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lián)系實際,拓展應用

  1、輕松小游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xiàn)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游戲,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說,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厘米;腿長13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熏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shù)學的境界,并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厘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xiàn)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并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fā),從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范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xiàn)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shù)據(jù)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厘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厘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厘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fā)引導,發(fā)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shù)學思想,培養(yǎng)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9

  一、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

  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掌握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正確進行小數(shù)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

  教學過

  一、復習

  1、出示準備題,用豎式計算。

  345+1591328-579426+982307-296

  (全班練習之后,說說整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和整理,我能夠掌握前三個單元所學到的知識,能熟練掌握小數(shù)意義,正確、迅速地計算。

  2、我要養(yǎng)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鞏固前三單元所學知識。

  教學難點:我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歸納總結法

  學法練習法、測試法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復習前三單元的內容,分類整理。(自學)

  二、情景導入:呈現(xiàn)目標

  教師根據(jù)學生預習情況進行小結、導入新課,并出示學習目標。揭示課題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學情況。

  1、復習、整理小數(shù)的認識和加減法。

  2、復習、整理認識圖形。

  3、復習、整理小學乘法。

  (二)可以讓學生翻閱課本中的第一、二、三單元,然后通過表格、網絡圖或列舉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

  (三)分層練習,完善認知。

  1、完成課本P50頁第1題。

  2、教材P50頁第2題。

  四、點撥升華

  當乘數(shù)大于1時,積就大于被乘數(shù)。

  當乘數(shù)小于1時,積就小于被乘數(shù)。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或者還有什么疑問?

  先小組內說一說,最后班上交流。

  六、達標檢測

  完成學案中的課內鞏固練習題目。學生獨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頁第3題

  (1)兩個乘數(shù)相乘,一個乘數(shù)不變,另一個乘數(shù)擴大或縮小幾倍,積就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

  (2)小數(shù)的性質:小數(sh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shù)的大小不變。

  (3)兩個乘數(shù)一共有幾位小數(shù),積就有幾位小數(shù)。

  2、教材P50頁第4題。

  兩個相鄰整數(shù)之間有無數(shù)個小數(shù)。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業(yè)布置:教材第50頁的第6題,完成相關配套練習。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1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xiàn)象。

  2.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3.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相交現(xiàn)象的正確理解(尤其是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xiàn)象的理解)。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水彩筆,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紙片,雙面膠。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64~65頁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畫圖感知,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導入: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知道了直線的特點,今天咱們繼續(xù)學習直線的有關知識。

  (一)學生想象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樣子的?在這個無

  限大的平面上,出現(xiàn)了一條直線,又出現(xiàn)一條直線。想一想,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會有哪 幾種不同的情況?(學生想象)

  (二)學生畫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各種位置關系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這樣的白紙,現(xiàn)在咱們就把它當成一個無限大的平面,把你剛才的想法畫下來。 注意,一張白紙上只畫一種情況。開始吧。(學生試畫,教師巡視)

  二、觀察分類,了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種情況

  師:畫完了嗎?在小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們組誰的想法與眾不同?(小組交流)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來把你們的想法展示給大家看看?(小組展示,將畫好的圖貼到黑板上) 師:仔細觀察,你們畫的跟他們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可以上來補充!(學生補充不同情況)

  (二)進行分類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來這么多種情況。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在小組中交流交流。 (小組討論、交流)

  1.小組匯報分類情況。

  預案:

  a.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b.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c.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

  當學生在匯報過程中出現(xiàn)“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 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適當時機板書:相交)

  2.引導學生分類。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分為相交、不相交兩類。

  3.(學生說出自己小組的分法后)師:對于他們小組的這種分法,你們有問題嗎?

  設想:當出現(xiàn)“b”情況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并把直線 畫得長一些,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一類實際上也屬于相交,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 線全部畫出。

  當出現(xiàn)“c”的分法時,開始同“b”的做法一樣,先使學生明確快要相交的一類也屬于兩條直線相交的情

  況。再使學生明確分類時要統(tǒng)一標準。相交的一類,快要相交的一類,不相交一類,這樣分類是以相交與否為分類標準。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據(jù)兩條直線相交后所成角度來分類的。二者不是同一標準,所以這種分法是不正確的。從而達成分類的統(tǒng)一,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總之,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請一兩名學生動手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三、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師:那剩下的這組直線相交了嗎?(沒有)想象一下,畫長點,相交了嗎?(沒有)再長一點,相交了

  嗎?(沒有)無限長,會不會相交?(不會)

  (邊提問邊用課件演示)

  師:這種情況你們知道在數(shù)學上叫什么嗎?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板書:互相平行)知道為什么要加“互相”嗎?

  (學生回答)誰能說說什么是互相平行?(學生試說不完整的概念)

  小結:在同一平面內,畫兩條直線會出現(xiàn)幾種情況?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師: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都形成了四個角)

  師:你認為在這些相交的情況中哪種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個直角)

  師: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況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銳角有的是鈍角。

  師:你是怎么知道他們相交后形成了四個直角呢?(學生驗證:三角板、量角器)

  (板書:成直角、不成直角)

  師: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 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么是互相垂直。(學生試說后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練習鞏固,深化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垂直與平行的現(xiàn)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舉例后教師可適當添加一兩個 沒想到的例子。

  2.我們看看運動場上還有這樣的現(xiàn)象嗎?(出示主題圖)

  3.咱們看看幾何圖形中有沒有垂直和平行的現(xiàn)象?(出示幾何圖形)

  五、拓展延伸,發(fā)展空間觀念

  師:下面咱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

  1.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平行。觀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2.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垂直。觀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六、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生學會根據(jù)統(tǒng)計的要求,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并能制作統(tǒng)計表。

  2.學生能根據(jù)統(tǒng)計表作出分析、預測或判斷和決策。

  3.培養(yǎng)學生統(tǒng)計的意識,并能應用統(tǒng)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4.讓學生體驗統(tǒng)計的過程,感悟統(tǒng)計的方法。

  重點:學會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并學會制作簡單的統(tǒng)計表。

  難點:如何實際收集數(shù)據(jù),如何根據(jù)統(tǒng)計表作出預測或決策。

  教學過程:

  一、統(tǒng)計本班學生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1.請同學們分享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根據(jù)同學們的回答,教師整理出活動清單:體育運動、玩電腦、學音樂、看書學習、外出旅行。

  2.了解大家最喜歡的活動,我們需要進行調查和統(tǒng)計。(板書課題:簡單的統(tǒng)計)

  3.討論如何進行統(tǒng)計。可以采用舉手數(shù)、劃正字等方法。

  4.請小組推選出統(tǒng)計員,統(tǒng)計每種情況的人數(shù)。通過數(shù)一數(shù)舉手的人數(shù),統(tǒng)計員得出每種情況的人數(shù)。這個過程叫做收集數(shù)據(jù)。為了科學準確,收集數(shù)據(jù)時需要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板書:收集數(shù)據(jù),不重復,不遺漏)

  5.各組匯總出每種情況的人數(shù),并進行分類整理。讓全班統(tǒng)計員整理并合計各種情況的人數(shù),這個過程叫做整理數(shù)據(jù)。(板書:整理數(shù)據(jù))

  6.將統(tǒng)計出來的數(shù)據(jù)整理到一張表格里,這張表格叫做統(tǒng)計表。請同學們給這張統(tǒng)計表命名:“XX班星期天最喜歡做什么的情況統(tǒng)計表”。填好每種情況的人數(shù),并填好合計人數(shù)。制表時間也需要注明。這個過程叫做制作統(tǒng)計表。

  7.看了這張統(tǒng)計表,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剛才我們對這張統(tǒng)計表進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斷、預測和決策。(板書:進行分析,判斷、預測和決策)

  8.我們通過統(tǒng)計了一個班的情況,得到了相關的'信息。我們是否已經得到足夠的準確信息呢?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數(shù)據(jù),我們需要繼續(xù)進行其他班級的情況的統(tǒng)計。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越多,我們得到的情況就越準確。

  【分析與探究:如何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運用統(tǒng)計】

  一、引言

  統(tǒng)計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學生在周末最喜歡做什么活動,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到統(tǒng)計存在于他們身邊,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本文將會探究如何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運用統(tǒng)計。

  二、統(tǒng)計雙休日活動情況

  今天有許多聽課老師來到了我們的課堂,我們考慮到了一個問題:老師們在周末最喜歡做什么活動?我們要如何進行統(tǒng)計呢?

  以下是我們的統(tǒng)計流程:

  1.請每個小組打開信封,看一遍,了解我們的任務是什么。

  2.請每個小組合作,商討如何進行統(tǒng)計。

  3.學生們匯報說他們將會如何詢問老師關于這個話題,著重要求學生有禮貌。

  4.學生們調查記錄老師們的喜好,收集數(shù)據(jù)。

  5.填寫統(tǒng)計表并匯報統(tǒng)計結果,我們得出了什么預測?

  6.把同學們和老師們周末活動情況的兩張統(tǒng)計表合并在一起,在數(shù)據(jù)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注意讓學生親身體驗統(tǒng)計的過程。學生們將會把他們所學到的統(tǒng)計方法應用到實際情境之中,實踐中學習、隨學隨用,每個學生都會投入到活動之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自己身邊。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學生們可以分享他們所學到的統(tǒng)計方法,同時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在最后的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中,學生們預測得到了準確的結果,并且能夠進行準確的分析和推理,培養(yǎng)了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

  三、應用多種統(tǒng)計方法

  實際上,統(tǒng)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在南京地鐵造地鐵時,顏色選擇調查統(tǒng)計表,我們發(fā)現(xiàn)選擇的顏色主要是紅色和藍色;在第十四屆亞運會前四名獲金牌情況統(tǒng)計表上,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韓國、日本和伊朗獲得了最多的金牌。

  通過展示這些統(tǒng)計表,我們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應用統(tǒng)計方法的場景和機會。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方法,學生們可以深入了解到統(tǒng)計的實際應用場景,并且從中獲得更深入的知識。

  四、結論

  通過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運用統(tǒng)計,我們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統(tǒng)計方法。在學生參與的統(tǒng)計過程中,可以讓他們體驗到數(shù)學的實際應用,并且從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判斷力,使得課堂成為一個學生主動探究的樂園。

  第三部分:選取實際情景,引導學生分析

  1.選舉班長情況統(tǒng)計表分析

  2.南京旅游人數(shù)情況統(tǒng)計表分析

  【評析:這些例子與學生實際情況切合,使學生更有興趣去分析,同時,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民主精神。】

  第四部分:自學課本(100頁101頁)

  a)思考提綱

  i.原始數(shù)據(jù)表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的區(qū)別是什么?

  ii.教材上的三個問題:

  (1)觀察統(tǒng)計表,說出每種球類活動的喜歡人數(shù)分別有多少。

  (2)估計一下,在這個班級里組織哪個球類比賽最受歡迎?

  (3)你還有其他想法嗎?

  iii.制作統(tǒng)計表需要注意什么?

  b)學生合作討論上述問題。

  c)學生匯報并補充。

  【評析:這種用教材教學的方式很生動活潑,讓學材有生命力,尤其是對原始數(shù)據(jù)表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區(qū)別的討論,增強了學生們對統(tǒng)計過程的認知。同時也通過比較,強調了每種方法的優(yōu)越性,并提示學生在實際應用中要選用最適合的方法。】

  第五部分:統(tǒng)計公路上汽車通過情況(場景)

  i.這是車輛通過情況,請統(tǒng)計一下。(學生統(tǒng)計失敗)無法統(tǒng)計?你有什么感覺?(太快了)

  ii.要計算車輛通過情況,需要怎么做?

  1.需要分類。(確定要統(tǒng)計的車輛種類)

  2.如何收集數(shù)據(jù)?

  3.如何整理數(shù)據(jù)?

  4.如何制作統(tǒng)計表?

  5.對結果進行分析。

  iii.討論如何快速統(tǒng)計。(如何分工)

  iv.匯報分工情況,對活動有什么感想?

  v.從統(tǒng)計表中你想到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例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氣污染等)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13

  教學目標:

  1.了解數(shù)的產生。

  2.初步認識自然數(shù)。

  3.認識億級的數(shù)和計數(shù)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掌握千億以內的數(shù)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sh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億級的數(shù)和計數(shù)單位。

  難點:掌握千億以內數(shù)位順序和十進制計數(sh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天,我們都在和不同的數(shù)字打交道,想一想我們在做什么事情能夠用到數(shù)字。(打電話、人民幣的面值等)

  師:生活中每一天我們都離不開數(shù),那數(shù)是怎樣產生的,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讓我們走進課本,把書打開,自己先來學習一下。(學生自學書16-17頁)

  師:都讀完了嗎?我想請同學來講一講古代的人是怎樣來計數(shù)的?(學生介紹)

  你總結的真好!

  師:誰能對古代人的計數(shù)法做一個評價呢?(學生發(fā)言)

  太棒了!

  師:因為這些方法給我們帶來的許多不便,所以后來人們又發(fā)明了用計數(shù)符號計數(shù)

  (出示PPT)

  師:這些計數(shù)符號我們就叫做數(shù)字。誰來講一講,都有哪些數(shù)字?(生:說三種數(shù)字)

  師:和以前的計數(shù)方法比起來,感覺怎么樣?(方便了很多)

  師:有一個羅馬人,他來到中國想買茶葉,于是他走進了一家店鋪,掌柜的問他,你想買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張寫著羅馬數(shù)字茶葉斤數(shù)的紙條拿給中國的掌柜看,你們說中國的掌柜看到這張紙條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不知道買多少斤)

  師:不知道他要買多少斤茶葉對吧?因為在羅馬數(shù)字當中這個數(shù)字表示的是306,而在我們中國不是這樣表示的(出示算籌表示形式)這樣交流起來不方便,這單生意能做成嗎?這些商人最渴望什么呢?(生:發(fā)明一種在世界各地都能用的數(shù)字)你太了解他們的心聲了,于是后來就出現(xiàn)了什么?(阿拉伯數(shù)字)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阿拉伯數(shù)字的來源嗎?

  師:每天和我們打交道的這些數(shù)字就是阿拉伯數(shù)字,帶著這些阿拉伯數(shù)字我們再回到古代,他們分別可以用哪些數(shù)字來表示呢?(分別表示4、5、7)是不是非常方便?

  師:我們可以用阿拉伯數(shù)字表示物體的個數(shù)(出示PPT)像這樣表示物體個數(shù)的1等等我們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生答:自然數(shù))對嗎?剛才他讀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這里面沒有發(fā)現(xiàn)誰的身影呢?(生:沒有0)

  師:為什么沒有0呢?老師給大家講一講,以中國數(shù)為例,看不見的物體人們是不數(shù)的,就用空位表示,后來用方框來表示,大約在700年以前就用圓圈來表示,慢慢的才演變到現(xiàn)在的數(shù)字0

  師:請問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用)

  師:同意嗎?那0是不是自然數(shù)?是!非常好!誰來讀一讀這兩句話?(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0也是自然數(shù))

  師: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所有的自然數(shù)都稱為整數(shù)。這些自然數(shù)有哪些性質和特點呢?出示幾個問題PPT,以同桌為單位討論一下(相鄰的兩個自然數(shù)相差幾舉例說明)太棒了!你真會學習!有最大的自然數(shù)嗎?無論我們說出哪個自然數(shù)我們都能找到比他大一的自然數(shù)對吧?

  師:在生活中啊,我們還會遇到一些比億以內的數(shù)還要大的數(shù),誰來給大家讀一讀?出示PPT,在我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當中一共這么多人,這個數(shù)字怎么讀呢?( 生讀)

  師:你能這么塊就把這個數(shù)字讀出來了啊!介紹一下你的方法!(生:從個位起,每4個數(shù)位一級,分三級讀出來)

  師: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數(shù)字都用到了哪些計數(shù)單位?(生回答)

  師:我聽這位同學說到十億,我們之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計數(shù)單位對吧?那么十億和一億有者怎樣的關系呢?(生:十個一億是十億)是這樣的嗎?

  生:是這樣的嗎?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首先我們先在億位上播一顆珠子,表示1個億,一起接著數(shù),播到第10顆珠子了,該怎么辦呢?(億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億上播一顆珠子)

  師:億和十億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呢?生:10個一億是十億 師板書 再請同學說一說

  師:還有沒有比十億更大的計數(shù)單位呢?生:百億和千億

  師:那十億和百億,百億和千億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呢?請仿照剛才的方法來說一說,補充板書

  師:再請一為同學來讀一讀。

  師:現(xiàn)在再來讀這個數(shù)字就容易了對吧!再找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師:請問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這兩個3表示的意義是一樣的嗎?

  師:今天我們又學習到了幾個新的計數(shù)單位,現(xiàn)在請同學們把數(shù)位順序表補充完整,寫完的同學可以和同桌說一說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計數(shù)單位有,他們對應的數(shù)位是什么呢?我們把這幾個計數(shù)單位組成的數(shù)級叫做什么呢?億級包括哪幾個計數(shù)單位?還有沒有比億級更大的數(shù)位嗎?我們用……表示

  師: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把這個數(shù)位順序表補充的更完整了,下面請同學們來說一說我們到目前為止都學過哪些計數(shù)單位?

  師:這些計數(shù)單位之間都有這樣的關系嗎?咱們一起仿照這種形式開火車說一說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兩個相鄰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師:像這樣每兩個相鄰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的計數(shù)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shù)法 板書十進制計數(shù)法

  師:找一找這句話當中哪兩個字最關鍵?生:相鄰。為什么?

  師:介紹關于十進制的資料

  師:生活中不光只有十進制計數(shù)法,還有其他進位制的計數(shù)方法,我們來看一看,介紹資料

  師:學習了這些知識,咱們可以用它來解決問題了

  練習題

  這個數(shù)的最高數(shù)位在什么位上?這個數(shù)大嗎?

  讀了這段資料你有什么想說的?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63、第64頁的內容及第65頁練習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題。 課型 新課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類標準及方法,體會每類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夠識別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2、通過觀察、分類記錄等活動,折、剪等操作,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歸納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熱情,同時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學重點:

  通過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別從三角形的角和邊兩個方面的特征,對三角形準確的地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能夠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類三角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各種三角形圖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如果讓你把班里某一個小組的同學分成兩組,你將如何分組呢?

  (學生回答)

  師: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進行分類,你覺得應該按什么樣的標準來分呢?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原因)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兩種方法,按邊分或者按角分。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分類。

  (板書:三角形的分類)

  二、自主探究

  1、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課件出示例5.

  師:用量角器量出每組中每一個三角形的每一個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個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過測量發(fā)現(xiàn),有些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是銳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

  師: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銳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鈍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進行分類。

  師: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個整體,那么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別看作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它們之間的關系你會畫圖表示嗎?

  (課件出示三種三角形的關系圖)

  3、認識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和斜邊。

  (課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圖)

  師:在直角三角形中,夾直角的兩條邊叫直角邊,直角所對的邊叫斜邊。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嗎?測量后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

  生:通過測量發(fā)現(xiàn),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中,斜邊最長。

  4、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課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圖)

  師:觀察三角形的三條邊會發(fā)現(xiàn)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條邊都相等。

  師:在數(shù)學上,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各個部分的名稱。

  師: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兩條邊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條邊叫等腰三角形的底,兩腰的夾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頂角,腰和底邊的夾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邊三角形中,三條都相等的邊都叫三角形的邊。

  6、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間的關系。

  師:你能說說等邊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嗎?

  生:兩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邊三角形師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邊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認識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過測量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角發(fā)現(xiàn):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等邊三角形的各個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有兩個角相等,這樣的三角形在數(shù)學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種。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哪一組的同學愿意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類的成果呢?

  (老師根據(jù)學生的講述板書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按邊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按邊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這節(jié)課,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邊分類,也可以按角分類。

  師: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數(shù)學方法?

  生:分類。

  師:分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為運用了分類方法,我們的生活才變得井井有條,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書設計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1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68、69頁。

  【教學目標】

  1、掌握畫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畫30°、45°、60°和90°角,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shù)的角。

  2、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每個學生準備一幅三角板、釘子板和一張答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先估計答題卡上角(如圖4?16)的度數(shù),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學生回答時,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測量的方法。

  教師:再請同學們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記住這些角的度數(shù)。

  學生測量后,讓學生相互說一說這些角的度數(shù)。圖4?16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教學用三角板畫角。

  教師:畫角一般要用工具來畫。下面先給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學們想一想可以用這副三角板畫出哪些角?

  學生討論后回答:可以畫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學生還提出可以畫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師:為什么可以畫30°、45°、60°和90°的角?

  學生:因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師:為什么可以畫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學生:用兩個三角板上的兩個角拼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師:下面我們研究怎樣畫30°、45°、60°和90°的角,先討論怎樣畫30°的角。

  學生討論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這個角的頂點上定一個端點,然后從這個端點靠三角板的兩邊畫兩條射線。

  教師:同學們照這個方法畫一畫,然后用量角器檢驗一下畫的這個角是不是 30°。

  學生畫后進行檢驗。

  教師:能說說用三角板畫規(guī)定的角時要注意些什么嗎?

  指導學生說出用三角板畫規(guī)定的角時,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應的角;二是在紙上確定一個端點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頂點對著這個端點;三是要靠緊三角板的兩邊從端點往兩邊畫射線。學生回答時,教師可以把相應的要求板書在黑板上。

  教師:請同學們在45°、60°和90°中選一個度數(shù),用三角板畫角。

  學生畫角后,抽一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畫角的過程。

  教師:怎樣畫75°的角呢?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畫。

  教師:請同學們在75°、120°、135°和150°中選擇一個度數(shù),用三角板畫一畫。

  學生畫角后,拿一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畫角的過程。

  [點評: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突出用三角板畫角的方法,特別強調確定端點,再從端點靠三角板的兩邊畫射線。這個畫法與角的定義是吻合的,通過學生畫角,能加深學生對角的理解。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教學層次清楚,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引導過程,就是學生的認知過程,通過這樣清晰的教學設計,使學生能牢固地掌握畫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學用量角器畫角。

  教師: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已經會用三角板畫角了,用三角板畫角的最大特點就是比較簡便。但是如果要求我們畫一個24°的角、139°的角,只憑三角板能畫出來嗎?

  學生:不能。因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這樣的角。

  教師:這就需要我們用另一種工具——量角器來畫。根據(jù)前面的經驗,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樣畫24°的'角?

  學生討論后回答:一是先確定頂點;二是過這個頂點畫一條射線;三是用量角器確定度數(shù);四是根據(jù)確定的度數(shù)畫出角的另一條射線。

  教師:你覺得用量角器畫角最難的一步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用量角器確定角的度數(shù)。

  教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怎樣用量角器確定角的度數(shù)。

  教師作示范畫角,然后請學生照老師這樣畫角。

  教師:你覺得用量角器確定角的度數(shù)時要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要注意的事項是:(1)量角器的中心點要與確定的端點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線要與已經畫好的一條射線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數(shù)作一個記號;(4)連接端點與這個記號畫一條射線。

  教師:也就是要關注畫角過程中的“兩重合”。請同學們用這個方法畫出83°、139°角。

  學生畫角后,抽一個學生畫的角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并且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畫角的過程。

  > [點評:由于用量角器畫角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一是采用了教師的示范作用,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同時通過對“畫角中最難的一步”的討論,突出畫角過程中的“兩重合”,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

  三、練習

  課堂活動第1~3題。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三第9~12題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16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張數(shù)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重難點

  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建立模型。

  1、看圖說一說你收集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交流。

  2、圖中告訴我們等量關系是什么?

  (姐姐的張數(shù)+弟弟的張數(shù)=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張?你會畫線段圖嗎?畫一畫。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設誰為X比較簡便?為什么?

  5、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呢?你會列方程解答嗎?

  6、學生匯報。

  7、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8、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還需要驗證,怎樣驗證?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畫線段圖,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90+X張郵票。

  90+X+X=18011、通過剛才解決問題,你們有什么收獲?

  活動二:解釋運用:試一試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讀題

  (2)怎樣解方程

  (3)怎樣檢驗?

  練一練

  1、解方程:

  2、嵐嵐幾歲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題意,解方程解答,并檢驗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獨立完成。

  4、(1)書上告訴了我們什么?你能提什么問題?

  (2)怎樣列方程?

  25X-4X=31.5

  (3)怎樣解方程?

  (4)你怎樣驗證?

  板書設計

  郵票的張數(shù)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 篇17

  教學內容

  角的分類,教科書第42~45頁的例2、例3,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七中的第4、5、6題。

  教材分析

  “角的分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一學期的學內容,本課的重點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數(shù)和銳角、鈍角的度數(shù)范圍,能識別這些角;通對角的分類,能準確地認識直角、平角、周角、銳角、鈍角。考慮到分類這一現(xiàn)象生活中到處可見,把學習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活和經驗基礎上,讓數(shù)學帶上生活味,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滲透分類的思想;同時通過問題模塊,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充分展示和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與語言達能力。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之前已經接觸過角的概念,在掌握銳角、直角和鈍角的基礎上來學習兩種特殊的角,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內容上會比較輕松。在根據(jù)平角和周角的特點來解決只知一個角的度數(shù)求另外幾個角的度數(shù)的問題,可能會比較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jù)角的度數(shù)區(qū)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

  2.學會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和步驟。

  3.會畫指定度數(shù)的角。

  4.初步學會用一副三角板畫特殊角。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和觀察比較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經歷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經驗,體會角的特征,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掌握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會畫指定角的度數(shù)。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guī)律,建立概念,通過嘗試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

  學法

  學生在活動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動腦思考、合作交流,獲得知識和鍛煉能力。

  教學準備

  教具:教師準備課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張打印好的題卡。

  學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課題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課件出示。

  激趣設問:我們已經學會了怎樣度量的角的度數(shù),但是這些角度數(shù)不一,你們能把這些角分分類嗎?

  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先試著把這些角進行分類。

  教師巡視,看看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

  2.在分類過程中你有什么疑難問題嗎?

  我們今天繼續(xù)來學習有關角的知識:角的分類。(板書課題:角的分類)。

  二、探究新知

  (一)學習角的分類

  里是各種角,請大家仔細觀察。那現(xiàn)在就請你們用量角器測量出各個角的度數(shù)。(完成后同桌交流)

  現(xiàn)在我們來根據(jù)角的度數(shù)分類,請分別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講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號表示。讓學生說說我們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著講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課件演示一個直角等于兩個直角,誰來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們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嗎?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現(xiàn)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銳角、鈍角、直角和平角。那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請大家6拿出活動角,聽老師的要求,組成各種不同的角。

  5認識周角。利用活動角,還能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課件出示角的變化圖。

  (1)這條邊剛好轉了一周,我們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幾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課件演示。

  6.我們今天一共認識了幾個角?你們能把這些角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嗎?馬上動手。

  (1)剛才我們把角分成了哪幾類?

  (2)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應怎樣排列?

  用“>”“ [點評:由于用量角器畫角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一是采用了教師的示范作用,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同時通過對“畫角中最難的一步”的討論,突出畫角過程中的“兩重合”,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

  三、練習

  課堂活動第1~3題。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三第9~12題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參考(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小數(shù)加減法教案范文大全(精選2篇)

    一、學習目標(一)學習內容《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72頁例1及做一做。在三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位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在此基礎上,本課時繼續(xù)學習小數(shù)加減法。...

  • 《畫角》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通用16篇)

    設計說明《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

  •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精選3篇)

    教學內容:P45/例5(乘加運算中的簡便計算)教學目標:1.進一步熟練學生進行簡便計算的方法。2.能熟練運用簡便方法解決實際中的問題。教學過程:一、主題圖引入觀察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

  • 《畫角》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精選12篇)

    設計說明《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小數(shù)的大小比較》教案(精選16篇)

    教學內容:青島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信息窗2及相關練習教學目標: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的意義,自主探索小數(shù)大小比較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小數(shù)的大小。...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軸對稱優(yōu)秀教案(通用2篇)

    1、知識目標:(1)使學生理解軸對稱的概念;(2)了解軸對稱的性質及其應用;(3)知道軸對稱圖形與軸對稱的區(qū)別.2、能力目標:(1)通過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觀察辨析圖形的能力和畫圖能力;(2)通過實際問題的練習,...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你寄過賀卡嗎》教案模板大全(精選6篇)

    說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2、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根據(jù)閱讀材料內容和調查結果分析...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暑假作業(yè)題(精選2篇)

    當你們告別一個年級的同時,也即將成為高一個年級的學生了。如何讓自己的暑假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呢?下面是為大家分享的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暑假作業(yè)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一、直接寫得數(shù)。...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小數(shù)加減法》教案范文(精選16篇)

    學習內容:教材第95-96頁例3、例4及做一做。學習目標:1.理解小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會計算簡單的小數(shù)加減法。2.能比較熟練地筆算小數(shù)加、減法,3.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重點:小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暑假作業(yè)及答案(精選4篇)

    一、計算題(能簡便的要簡便)(280+320)[(40-30)2] (78715+38715)15 45002543538+3562+6539+3539 3202516 12588102208-102108 101399-399 1255636208-836 548-(148+285)...

  • 2022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寒假作業(yè)及答案大全(通用4篇)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寒假作業(yè)(附答案)作業(yè)1班級 姓名 學號 簽名一. 計算1、直接寫得數(shù)4025= 6485= 28+169+72= 323323=80040= 1258= 60+84070= 3( 36+54 )=300060-300075= 100-48+152=2、用遞等式計算5000-6663734 2945-4517(73+54)(729)...

  • 2020年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暑假作業(yè)及答案

    一. 計算1、直接寫得數(shù)4025= 6485= 28+169+72= 323323=80040= 1258= 60+84070= 3( 36+54 )=300060-300075= 100-48+152=2、用遞等式計算5000-6663734 2945-4517(73+54)(729) 20[250+(265-225) ]928-28(73-46) 7800[300+5( 66+134...

  •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暑假作業(yè)及答案

    一、計算題(能簡便的要簡便)(280+320)[(40-30)2] (78715+38715)15 45002543538+3562+6539+3539 3202516 12588102208-102108 101399-399 1255636208-836 548-(148+285)...

  • 2019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寒假作業(yè)及答案大全

    寒假已經開始了,不知道同學們開始做寒假作業(yè)沒?小編整理了一份比較齊全的四年級數(shù)學寒假作業(yè)及答案,大家可以看看參考下。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寒假作業(yè)(附答案)作業(yè)1班級 姓名 學號 簽名一. 計算1、直接寫得數(shù)4025= 6485= 28+169+72= 323323=...

  •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圖形的變換教案

    單元主題圖形的變換單元目標(須體現(xiàn)“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1) 觀察圖形的變換,能說出圖形平移或旋轉的過程,并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2) 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并能設計簡單的圖案。...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蕉岭县| 惠水县| 荣成市| 龙南县| 锡林郭勒盟| 明星| 和田县| 依安县| 湛江市| 米林县| 安平县| 颍上县| 高密市| 电白县| 米泉市| 昌平区| 双辽市| 牡丹江市| 凭祥市| 荔浦县| 雷波县| 双流县| 仪陇县| 平果县| 仙游县| 九江县| 龙口市| 淮安市| 芜湖县| 弥渡县| 察雅县| 甘洛县| 仪陇县| 闽清县| 故城县| 永胜县| 镇雄县| 乐昌市| 章丘市| 金山区|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