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精選13篇)
晏子使楚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夠結合書下注釋和相關工具書通譯全文
2、掌握之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實等古今異義詞
3、體會晏子巧妙的外交辭令和內在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的文言現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點,體會晏子外交辭令的妙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能夠感受到本單元都是圍繞愛國二字展開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國古代外交家維護祖國尊嚴、不辱使命的凜然正氣。
二、整體感知
(一)正字正音
(二)通譯全文
1.請學生自己小聲朗讀課文,圈畫疑難點并提問。
明確:曷、熙兩個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實、病等含義易混淆的字詞。
2.請學生集體朗讀課文,隨機抽點學生逐句翻譯。
提示:重、難點句子:
(1)何以也
(2)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3)所以然者何
(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附:《晏子使楚》的參考譯文及文言知識整理)
三、文本研讀
(一)回顧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體朗讀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計謀;第二段詳細描寫了晏子機智巧妙地應對楚王發難的過程。
(二)重點研討課文第二段,思考三個大問題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發難的?針對晏子還是齊國,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話,參照譯文復述情節,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順序。
明確:楚王和近侍先設計了一出戲,然后令官吏綁著一人從晏子面前經過并指稱這個人是齊人且犯了偷盜罪,接著楚王在宴會上質問晏子:齊人固善盜乎?
楚王針對齊國。因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齊國出使楚國的。而且楚王問句中的主語是齊人,明顯針對整個齊國而言,有意輕侮齊國。
2.晏子是怎么回應楚王的?這種回答有什么妙處?從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導:回應包括動作和言語兩方面。言語上,晏子先說什么?然后說什么?最后說什么?采用了何種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確:(1)動作上,晏子避席而對,展現出恭敬的一面。言語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盜枳作比,擺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事實并點明其原因是水土有異,然后轉述當下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最后反問楚王難道是楚國嗎?表現出犀利的一面。
(2)妙處:避席而對,有禮有節,令對方挑不出任何失儀無禮的不是。辭令上,晏子采用類比的方法,以退為進,將問題推還給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著承認自己反取其辱,展現出高超的外交語言藝術。
(3)晏子形象:機智勇敢,善于辭令;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熱愛祖國,愛惜尊嚴。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讀第二段,要求讀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語氣
四、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敘述了晏子使楚時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通過具體刻畫晏子回應楚王非難的語言,塑造了晏子這樣一個機智勇敢、善于辭令、積極維護祖國尊嚴的外交家形象,讓讀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辭令之外體會到一種強烈而充盈的愛國熱情和凜然正氣。
五、布置作業
歸納整理本課的文言現象;背誦課文第二段;課外閱讀本課節選前的兩段晏子小故事并嘗試自主翻譯(選作)
晏子使楚教案 篇2
【教學設計說明】
晏子,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斗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課文就是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課文中晏子是怎樣智斗楚王的,為什么晏子的話會駁得楚王無言以對?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
【教學主要步驟】
一、揭示課題。
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出現過許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個。晏子是春秋時代齊國人,當過齊國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辭,機智果敢,是當時著名的外交家。這篇課文就是寫晏子的故事。
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語句,說說課題中的使作什么解釋?并且說出課題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課題的意思是晏子作為齊國的使者出使楚國。)
二、讀課文,自學字詞。
要求讀準生字字音,理解字詞。
讀準字音:淄 敝 枳 淮
指導書寫:淄 敝(筆順)辱 臣(筆順)
理解詞語:大夫 欺君之罪 侮辱 敝國
安居樂業 得意洋洋 囚犯
三、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1.課文寫了晏子的幾個故事?從哪里到哪里是寫這幾個故事的,給課文分段。
2.讀課文中的三個小故事,用晏子說的話概括每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四、閱讀理解第一個故事。
1.默讀思考: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
2.晏子說楚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訪問狗國得鉆狗洞,楚國開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
3.楚王聽到傳話,為什么只好吩咐打開城門,楚王當時是怎樣想的?
晏子使楚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學習晏子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難點:語言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過程 ]
第一教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字平仲,春秋時政治家,從公元前556年開始,他繼承父親的官職,在齊靈公、莊公、景公時歷任卿相,掌管齊國政治,講究禮儀,以“節儉力行”著稱。
由于晏嬰的“節儉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嬰就為后來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這部書,柳宗元認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稈有齊人者為之”,大約是戰國中期墨家學派的人收集有關晏嬰的言行,編輯成書的。它文學性很強,有不少記敘生動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補充解釋
習辭:善于辭令 何以也:用什么辦法 以:用
為其來也:王引之《經傳釋詞》:“為其來也,言‘于其來也’。”
何坐:犯什么罪 避席:離開坐席,表示鄭重。
實:果實 熙:同“嬉”,戲弄,開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 左右:身邊的臣子們
所以:表示“……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規律。
⑴實詞、虛詞的積累。如對課文注釋中的詞語要多讀、多記,不斷溫故知新。
⑵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辨識、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開玩笑。 一詞多義:之、使
古今異義詞:何坐 坐盜 避席 其實(它的果實) 所以(……的原因)
倒裝句:曷為者也(為何人) 何以也(以什么辦法)
參考譯文
在晏子將要出使楚國的時候,楚莊王聽到這個消息后對他左右的近臣說:“聽說這個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在他要到我們楚國來,我想羞辱他,該怎么辦呢?”有一個人說:“這樣吧,當他來的時候,我就綁著一個人從您的跟前走過。然后您問被綁的是什么人,我就說是齊國人;你問為什么被綁起來,我就說是因為偷東西。”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在宮里設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時候,有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被綁著的這個人是誰?”官吏回答:“是齊國人,因為在我們這里偷東西。”這時楚王看了看晏子,問道:“你們齊國人都是善于偷東西的嗎?”晏子站起來回答道:“我聽說,橘子生在淮南的時候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變成枳,雖然它們的葉子相似,但是結出來的果實則全然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同罷了。老百姓在齊國的時候安分守己,不偷東西,可是到了楚國便偷東西了,難道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于偷東西嗎?”楚王聽完笑道:“賢能的人是不能戲弄的,我這是自取其辱啊!”
四、當堂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 。 課后練習三。
第二教時
一、 復習舊課。
二、 繼續學習課文。
1、學生口頭復述課文故事,師生共同評價。
2、分析晏子與楚王的對話,體會晏子的外交語言藝術。
明確:
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語言的藝術,主要在于他成功地運用了邏輯嚴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類比等反駁方式和語言藝術。當然,晏子的成功本質在于他反擊了楚王的無禮和無理,義正辭嚴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不辱使命,如果沒有這一點,那么巧辯成為詭辯而黯然失色。這里晏子性格的本質所在,也是我們學習本文而得到的啟示。
3、分角色朗讀。
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理解晏子語言的邏輯力量。I(要讀出人物的語氣性格)
4、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⑴晏子在楚國嚴辭反擊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⑵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⑶由晏子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明確:
本文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寥寥數語,楚王的自作聰明、仗勢欺人,晏子的機智善辯,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躍然紙上。
縱觀全文,晏子始終是站在國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辭令回擊楚王的一次又一次傷及國格的侮辱,從而維護了齊的、國的形象與尊嚴。
三、 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五。
晏子使楚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晏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斗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課文中晏子是怎樣智斗楚王的,為什么晏子的話會駁得楚王無言以對?用心體會人物語言,注意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
【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本教材的特點,我將教學本課的指導思想確定為:借助文本、理清思路;活用文本、合作探究;超越文本、體悟真情。
1、教法: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小記者隨訪的形式,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2、學法:
綜合運用已有的閱讀能力,通過讀、思、辯、演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體悟晏子以針尖對麥芒的方式,維護國格和個人尊嚴。
【教學設想】
一、以新的學習方式,還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學,意在通過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還學生以真正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時,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隨同晏子一道出使楚國,讓學生置身于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直接閱讀的基礎上,經歷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過程,從而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生成。
學生初讀課文時覺得一目了然,大致意思已懂,可實際此時學生只是站在文字外圍,讀懂的也僅是文字的表面意思。教學時重點抓住晏子說的話中,你聽出了什么話外音?怎么聽出來的?這一問題。讓學生經歷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解疑的多次閱讀過程,學生的感受就越來越深刻,思考也越來越見深度。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爭論能力
爭論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反映了一種整體的語文素質,語文課堂上的爭論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過程,目的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進行語文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
課文中寫了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無理質問,但他運用自己的創造智慧,進行了超凡脫俗的創造性爭辯,取得了非同尋常的效果。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不應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而應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把學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發思考,引導爭論。讓學生嘗試著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回答難題,然后再讀課文,這樣就大大刺激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再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含義表達出來。這樣設法把學生引入教學過程,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把語言訓練同思維拓展密切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目的。
三、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的質疑問難,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采用學當晏子報道晏子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老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和朗讀,巧妙指導,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故事情境中去。學生的智慧需要教師的智慧去點燃,智慧的教師,智慧的學生才能走近智慧的晏子。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了解晏子
1、揭題:
板書:
晏子
同學們,你們了解晏子嗎?(學生回答)
晏子的真名叫晏嬰,那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學生猜測)
想:古時候,哪些人的稱呼中有子?(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孔子、老子、孟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稱呼呢?
小結: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學問家,晏嬰為什么也稱晏子呢?他肯定也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寫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板書:使楚)
(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課堂,同時也讓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交流。)
2、導言:
《晏子使楚》的故事發生在20xx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課件:春秋形勢圖)晏子受齊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國,為了能及時了解他出訪的情況,同學們,想不想當一回齊國的小記者,隨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怎樣才算一個優秀的小記者呢?
(耳聰、目明、嘴勤、手快。)
二、初讀感知,走近晏子
現在我們就出發,跟隨晏子出使楚國。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提供初讀要求:
⑴ 動口、動手,用心朗讀。
⑵ 初步知道課文講了幾件事,都是什么事?
2、適當檢查、交流。
三、潛心體悟,研讀晏子
1、大家跟隨晏子左右,他哪方面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你聽出哪些話中有話的?聯系上下文,反復朗讀:
小組交流:你聽出了什么話外音?怎么聽出來的?小組合作學習,課件提示:
⑴ 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
⑵ 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樣反駁的?
⑶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結果怎樣?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發揮小組學習的功效,注重生與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是生命的自我完善和檢驗。)
3、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一回合較量:
⑴ 找出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駁的句子。(課件)
⑵ 自由朗讀這句話,你認為晏子反駁的話中哪一句最厲害。(讓學生自由說理)
轉折點:由狗洞推想到狗國,向楚王質問:楚國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
⑶ 明確推理過程:
① 推理性填空:
只有訪問狗國才鉆狗洞,現在楚國要晏子鉆狗洞,那么( )。
② 完成作業:
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我要是訪問狗國,當然得鉆狗洞。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 )那么( )。
③ 如果晏子不采用這種說話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該怎么說?想想這兩種反駁的方式哪一種好?為什么?(討論、悟理)
⑷ 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他又會怎樣對接待的人說這番話呢?請選擇合適的提示語,然后讀一讀,說說你為什么這樣選擇?
(怒發沖沖地、心平氣和地、冷靜地。)
⑸ 反饋誘導:
我們來看晏子究竟是怎樣說的?(課件演示)
小結:是啊,面對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靜的反駁,不卑不亢地把侮辱還給楚王,才能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又不傷了兩國的和氣,讓我們一起冷靜地來讀讀晏子的反駁。
⑹ 接待的人把話傳給了楚王,楚王聽了只好──(指導引讀)
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哪一個詞語集中體現了楚王毫無辦法。
⑺ 齊聲朗讀第二自然段,再次認識一下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晏子!
4、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二回合較量:
⑴ 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舉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
⑵ 面對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針鋒相對,巧妙反駁,這樣的場面真是既緊張又精彩。各位出使楚國的小記者,你們愿不愿意用表演來再現當時的情景?
(四人小組,要把你們當時觀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動作、神態、語氣通過表演體現出來。)
⑶ 學生表演,師生相機點評。
(表演是體驗課文內容的方式之一,表演是為理解內容服務,是活用文本的體現,能使更多的同學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
5、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三回合較量:
學生自讀、自悟,自由交流學習體會。
(學生在自己研讀、歸納、思辨和梳理、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原來晏子的反駁是那樣的富有邏輯,富有哲理。同時,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的評價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超越文本,學當晏子
1、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顯楚國的威風,卻沒想到被晏子反駁的啞口無言,他眼看著斗不過晏子,心里卻十分不甘。突然,他哈哈大笑起來,見你們這班跟隨在晏子身后的小記者,便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輕蔑地說道:哼,齊國太無能了,是不是沒有大記者了,怎么來的盡是你們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記者們,面對楚王的侮辱,你們準備怎樣反駁呢?
(討論,指名、同桌交流。)
2、楚王聽了你們的反駁,只好說:!
(通過練說,讓學生明白: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自尊、自信、處變不驚是取得成功的保證;出色的語言表達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具備的重要才能。)
五、開招待會,齊夸晏子
1、在出使任務即將結束的時候,晏子和楚王準備召開一個記者招待會。愛提問的小記者們,你們可要抓住這難得的機會,有什么問題就當面問問晏子和楚王。
(角色扮演,回讀文本。)
(再次回讀文本,使學生的理解得以深入,情感得到升華。)
2、各位小記者,我們的報道任務已經圓滿完成。齊王和人民正焦急地等待著大家的消息,你能用簡短的幾句話來夸夸我們晏子大夫嗎?
(以新聞報道的格式練寫,部分投影交流。)
六、小結延伸,積累運用
我們這班小記者在這次隨訪中表現出色,就連智慧超人,能言善辯的晏子也不住地點頭稱贊。
課件演示:
晏子捋著胡子,高興地說道:你們這班小鬼呀,真不愧耳聰、目明、嘴勤、手快。我想,只要你們現在刻苦努力,多加鍛煉,將來必成大器。再過幾天,齊王又要派我出使秦國,諸位還愿意隨我一道出訪嗎?回去后,好好地去找一找秦國的相關資料,做好出訪前的準備。
(用好語文重在積累。讓學生到課外查找有關楚國、齊國、秦國的資料,擴大閱讀量,符合新課程理念。)
晏子使楚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字,認識 “侮辱、規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詞語。
2.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宴子出使楚國國,有力的反擊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
3.過程與方法: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晏子說的話,體會晏子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智慧
教學重點
精讀晏子與楚王針鋒相對的話,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樣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的,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體會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思想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體會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思想品質。
教學方法
采用“學生質疑,討論釋疑”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儀,學生預習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釋課題,導入課文
1.出示課題“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紹宴子。說明“子”是古代對對有學問有貢獻的男性的尊稱。說說,你知道中國古代還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說說課題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教師提出初讀要求:
(1)根據拼音,讀準生字詞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2)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
2.課堂交流
(1)課文講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駁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學生交流,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2)讀一讀難讀的句子。
3.嘗試給課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寫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讀課文,走近宴子
1.大聲朗讀課文,想想課文讓你感到最氣憤的是什么?讓你感到最高興的又是什么?
2.課堂交流,并朗讀相應的課文。
(1)最氣憤的是楚王“想乘機侮辱宴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2)最高興的是“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從楚王的變化中,你能說說宴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四、深入閱讀,體會智慧
1.研讀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一回合較量
(1)找出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駁的句子。
(2)自由朗讀這句話,你認為晏子反駁的話中哪一句最厲害。(讓學生自由說理)
轉折點:由狗洞推想到狗國,向楚王質問:楚國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
(3)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他又會怎樣對接待的人說這番話呢?請選擇合適的提示語,然后讀一讀,說說你為什么這樣選擇? (怒發沖沖地 心平氣和地 冷靜地)。
(4)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晏子使楚教案 篇6
一、復習
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二、深入學習課文
1.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
(從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畫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導學生把楚王三次對晏子的侮辱連起來,做比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緒的變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發難,這是抓住晏子體形弱點進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罵晏子無能,侮辱點由外而內,由晏子個人延伸到齊國,楚王心中已經惱怒。第三次,在前兩次失敗后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罵,采取迂回戰術,不再直接對晏子,而是虛擬捉盜賊事件侮辱齊國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2.晏子是怎樣反駁的?
(晏子第一次對楚王侮辱的反駁: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鉆洞,而是用無漏可擊的推理判斷讓對方服輸。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先肯定兩點:一是這是狗洞,二是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進而依兩個肯定的判斷讓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開城門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駁可由學生獨立地領悟。要鼓勵學生有創意地理解,以發展思維的獨創性。比如閱讀晏子第二次反駁,可能有的學生會領悟到,晏子反駁不僅有力,而且很藝術。楚王說齊國沒有人,是指沒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沒聽懂以及夸張和取笑的方法反駁楚王。當楚王更明確侮辱晏子和齊國時,晏子裝作為難,提出撒謊和說實話的請求,然后用貶低自己為最不中用的人,鞭撻楚國為最下等國家。這中間有裝傻、自貶、取笑、賣弄,在嘻笑之間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尷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駁更為藝術,采取將計就計的辦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贓,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結不同果實為例,說出一個結論:水土不同,結果不同。再用這個事實去評價盜賊這件事,這是守中有攻:楚國是生養盜賊的國家。)
3.小組討論交流,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記下來,待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交流。(指定一個小組回答,其他小組作補充。)
5.楚王聽了晏子的話是怎樣做的?為什么只好這樣做?
楚王在才智過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處于被動尷尬的境地,對晏子毫無辦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6.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領教了晏子的聰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頭了。
7.小結:楚王仗勢欺人,想顯示一下自己國家的威風,侮辱晏子,實質是侮辱與楚國平等的齊國,晏子每次都能因勢利導,逼楚王于被動地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8.進一步理解晏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這種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義。
9.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四、學生分組表演,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可從語言、神態、動作等幾方面評價
五、作業
復述故事。
晏子使楚教案 篇7
教學內容:晏子使楚(人教版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50—53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會寫14個詞語,會認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侮辱、臨淄、撒謊、欺騙、敝國、規矩、囚犯、盜竊、笑嘻嘻、淮南、柑橘、枳、盜賊、賠不是”等詞語。
⑵從楚王的“三辱”與晏子的“三駁”中,感悟晏子成功反駁楚王的思維方式。
⑶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及師生共同學習的方法體會晏子的能言善辯和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領會文章的表達方式。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學習本課,體會晏子高超的語言藝術,感受晏子的大義凜然和愛國精神,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楚王的“三辱”與晏子的“三駁”,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和他高尚的思想品質。
教學難點:讓學生在晏子的善辯中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并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另外,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邏輯關系,習得簡單的推理。
教具: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讓學生從《中國大百科全書》、《晏子春秋》等書籍中,或者通過網絡搜集有關晏子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
(出示課件2)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讓學生當一次外交家,假設自己是周總理,該怎么回應這個富有挑釁性的問題,(出示課件3)展示外交家的精彩回答(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
2.從古到今,轉移過渡
師為學生解說,從古到今,我國有許多能言善辯的人物,然后從周總理過渡到晏子。(出示課件4和課件5)
3.晏子故事大展臺
在揭示主人公之后,讓學生利用已查的資料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匯總一下,然后小組派出代表到上面展示交流的結果。然后,師進行總結歸納還有補充,使得學生對晏子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4.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引出本課課題《晏子使楚》。
二、揭題(出示課件6)
1.課題《晏子使楚》,理解“使”字的意思。
2.說明“子”字是古代對有學問有貢獻的男性的尊稱。
3.讓學生說說課題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課文
1.默讀,思考問題(出示課件7)
要求學生進行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什么?發生了幾件事?有哪幾件?
2.示范讀(點擊課件7的超鏈接)
讓同學們聽錄音朗讀,在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同時,認準字音,注意人物說話的語氣。(出示課件8和9)
3.課堂交流(出示課件10)
楚王幾次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反駁的呢?
4.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指導)
在同學回答晏子是如何反駁之后,引導學生重點讀楚王說的話和晏子說的話。
四、小結
今天初步學習了《晏子使楚》這篇課文,通過朗讀,了解了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也領略到了晏子的才干,請同學們下課后繼續朗讀課文,自由的去感悟晏子的語言藝術。下節課我們將對文章進行深入的學習。
五、作業(出示課件11)
⑴摘錄晏子反駁楚王的話;
⑵復述《晏子使楚》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課件12)
1.播放情景劇,讓學生回顧課文中所描寫的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課堂交流,大膽質疑(出示課件13)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從三次反駁中選取一次最感興趣的在小組里說一說,議一議。并大膽的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
二、深入閱讀,感悟智慧
(根據學生所選段落分析,選哪段分析哪段,師生共同學習,探討三次較量。重在引導學生體會晏子語言的妙處)
1.探討第一次較量(出示課件14)
⑴主要讓學生挑句子進行朗讀
⑵點撥與引導:
①喜歡這次較量的原因,鼓勵不同學生說出不同的看法;
②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是針對晏子的什么缺陷?
③重點學習“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從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這句話,分析晏子是怎樣辯駁的?他的反駁妙在哪里?(讓楚王沒有任何選擇地打開城門)
2.探討第二次較量(出示課件15)
⑴讓學生挑最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并說明為什么喜歡這次較量。
⑵點撥與引導:
①楚王是怎樣刁難晏子的?
②如果自己是晏子,面對楚王的咄咄相逼,會怎么想,怎么做?
③引導學生把“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云,……,……腳尖碰著腳跟”這三句話積累成三個成語(張袂成云、揮汗如雨、摩肩接踵),并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
④引導學生體會楚王“冷笑”、“陪著笑”這兩種笑的不同之處。
⑤理解“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的言外之意。
3.探討第三次較量(出示課件16)
⑴讓學生挑最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并說明為什么喜歡這次較量。
⑵點撥與引導:
①積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②楚王“笑嘻嘻”說明什么?他有什么意圖?
③積累“面不改色”這個成語。
④體會“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句話的推理方法以及蘊含的意義。
4. 故事結局(出示課件17)
“從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引導學生理解“尊重”和“不得不”的意思,讓學生用不同的詞語進行代替,再說一說。
三、統籌全文
1.全班共同探討楚王和晏子的三次較量之后,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小組討論,分析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晏子有什么高尚的情操值得我們學習?
2.讓學生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提醒學生把這種方法積累起來并在適當的時候應用到作文中。
3.引導學生說出從晏子身上學習到那些品質。
4.仔細品味楚王的三個“只好”。
四、總結
古人云:“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學習了《晏子使楚》這篇文章,相信同學們對語言藝術的感染力都深有體會了。希望同學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五、作業
把故事改編為劇本并進行排練
第三課時
1.表演話劇:《晏子使楚》
把全班劃分成若干小組,從中選出幾組上臺表演,并評選出表演得最好的小組加以獎勵。
2.課外閱讀拓展
帶領同學們讀一讀古文:《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教案 篇8
現象:
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晏子使楚》一課中,晏子與楚王斗智,其推理過程中的邏輯思維。
過程:
師:晏子代表齊王出使楚國,楚王企圖以侮辱晏子來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因此,晏子的一言一行,都關系到齊國的尊嚴。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第二段,思考:
晏子與楚王三次斗智,楚王用哪些方法來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對待的,結果怎樣?用一句話來回答。
學生回答,教師列板書:
楚 王 晏 晏 晏 子 結 果
第一次讓晏子鉆洞訪問狗國才鉆狗洞只好開門迎接
第二次笑齊國沒人才上等人訪上等國,下等人訪下等國只好陪笑
第三次笑齊人沒出息水土不同,齊人到楚國便成盜賊只好賠不是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過程。
第一次
開狗洞的是“狗國”,開城門的才是國家,現在楚國開的是狗洞,可見楚國是狗國,楚王是狗王。
生:(哈哈大笑)
師:晏子與楚王第二次斗智,請大家照剛才的方法來推理。
學生討論后得出:
第二次
上等人訪問上等國,下等人訪問下等國,我最不中用,派來訪問楚國,可見楚國是下等國家。
師:好,第三次,誰來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過程?
生:
第三次
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水土不同)
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盜賊,(水土不同)
可見楚國是賊國。
師:對,晏子依靠嚴密的邏輯思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駁倒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他不愧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再請大家動腦想一想,當今世界,蘇聯解體,西歐動蕩不安,中東戰事頻繁,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就需要有一個長時間的相對穩定與和平的國際環境。
為了努力搞好國際關系,爭取世界各國的支持和幫助,需要有怎樣的人才?
生:(短時間沉默后)要有像晏子那樣杰出的外交家。
師:對,要有許許多多處驚不變,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像歷史上的晏子、諸葛亮,新中國的周總理、陳毅、喬冠華、錢琪琛……還要有具有這方面才能的外交事務的接班人。
自評:
閱讀教學與發展思維相結合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之一。小學兒童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發展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促進這種發展。這段教學,教師主要通過晏子與楚王三次斗智的推理過程的分析,訓練學生善于用正確的思維模式進行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晏子使楚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認識“侮辱、規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詞語。2、了解晏子出使楚國,有力地反擊楚王的三次侮辱其中的語言特色和精妙之處,說出美在哪里。二、教學重點1、感受晏子如何維護自己的國家,其中表現的智慧光芒。2、在文中出現的成語懂得運用,包括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摩肩接踵。三、教學難點1、說出晏子回應楚王的語言中的巧妙之處,都運用什么方式表達出來。2、課文中出現了很多“笑”,學生分析分辨不同的笑蘊含的心理活動。四、課時準備:2課時五、課前準備:課文錄音、ppt課件六、課文研習(第一課時)1、導入:出示課題《晏子使楚》,理解題意“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貢獻的男性的尊稱,比如孔子、孟子等;“使”是出使的意思。題目意思:晏子去訪問楚國。2、資料:距今已經兩千多年時,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群雄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其中齊國和楚國是大國,齊國的強大不能離開一個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辯的人,他經常被派到其他國家執行外交任務,解決了很多問題,這個人就是晏子。古時候云:三寸之舌能頂百萬雄師,指的就是這些能說會道的人,例如還有蘇秦,張儀。3、跟課件學習生字詞,包括:侮辱、威風、矮小、冷笑、為難、規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盜賊、取笑、笑嘻嘻、賠不是、實話實說、面不改色、安居樂業。布置抄生字詞的作業。4、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課文,回答一下問題。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事情。晏子出使楚國,楚國的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給予了有力地反駁,是楚王不敢不尊重他。5、為什么楚王要侮辱晏子? 楚國國勢強盛,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齊國,顯示國威,就是要嚇倒齊國,讓齊國臣服于楚國。6、四人小組討論,本文說了三個小故事,課后請填寫以下表格。用一張紙畫表格,下節課展示。一個組做一份就可以了,但必須要做好。
楚王 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七、作業布置1、抄生字并聽寫(簽名);2、依據課文內容,填寫表格。 (第二課時)一、回顧我們昨天學習的關于《晏子使楚》的內容,請問,這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晏子出使楚國,楚國的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給予了有力地反駁,是楚王不敢不尊重他。二、課文研習1、昨天我們知道楚王三次想要侮辱晏子,但是都沒有成功,具體的事情是怎么樣的呢?請拿出你的表格,與別的同學分享。找出晏子使怎么做說的。
楚王 結果 第一次 抓住晏子矮小的特點,關城門,挖洞讓晏子鉆進去,侮辱晏子。 晏子將計就計,以楚王之法反擊楚王。 第二次 楚王借口齊國無人,諷刺晏子無能,諷刺齊國無人才。 先貶低自己,再有力地貶低楚國。 第三次 楚王嘲笑齊國人做賊,沒有出息。 運用熟知現象,諷刺楚國國風不正,楚王只得認輸。
2、齊聲讀第一、二個故事,請畫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a注意楚王的兩個動作“瞅”和“冷笑”——蔑視、輕視晏子b對比晏子的兩個動作“裝著很為難”和“故意笑了笑”——有禮貌、不動聲色的回擊c你是怎么理解的,他們表達了怎樣的心理活動?3、讀第三個故事,你認為這個囚犯真的這么巧經過這里嗎?為什么他會此刻出現?不是的,因為這是楚王的一個陰謀,他想設定一個情景讓晏子無法擺脫自己的子民盜竊的事實。那晏子使怎樣破解這個困局的呢?晏子用一個為人熟知的事實,柑橘和枳子的對比說出楚國的國風不好。那你認為,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楚王時一個霸道、不尊重人、奸詐、狡猾的人。為什么你覺得他是一個這樣的人?因為“楚王笑嘻嘻地說”,這個笑嘻嘻就是皮笑肉不笑,自以為是的奸笑。除了楚王笑,你看大臣們都怎樣了?他們都得意洋洋的笑。因為他們這是對于楚王的逢迎,和楚王站在同一戰線,想要晏子丟臉。4、看到“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這句話,這是一個什么句子?——設問。 請你將這個設問的句子改成陳述句:是因為水土不同。 設問句和陳述句哪個好,為什么? 設問句好,因為它能更委婉的表達出諷刺的味道,讓楚王無言以對。5、看到這三個故事,楚王的結果都怎樣?a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b楚王只好賠笑。c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 你注意到了嗎?每句話都有“只好”,那你怎么理解這個只好? 說明了楚王不得不這樣子,是被迫的行為。6、你認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ppt顯示:晏子最終維護了 和 的尊嚴。我覺得晏子是個 的人。自己;祖國;機智果敢、沉著冷靜、臨危不懼、口齒伶俐、人愛祖國、足智多謀、能言善辯……。7、體會文中人物的神態動作,推薦同學當一回文中的人物,給同學表演其中一個細節,可以是對話。8、你喜歡晏子說話巧妙的特點嗎,你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你找到的資料。 備注:在上課之前老師已經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去搜集關于巧妙語言的材料。有的學生感興趣可以做成ppt,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感受。七、課文總結本文告訴我們巧妙的語言能化解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小矛盾,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語言修養的話,我們生活也就更加色彩斑斕。八、作業布置1、五星級《晏子使楚》的內容;2、聽寫本課的生詞;3、將本課文你喜歡的小段落編排成一個劇本,做一回小導演,注意劇本的格式。九、板書設計15、晏子使楚楚王——————晏子(侮辱)—————(反擊)————結果鉆狗洞 是狗國 只好打開城門沒人才 下等國 只好賠不是沒出息 強盜國 只好陪著看
晏子使楚教案 篇10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義教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最后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理解含著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給我們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著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讀來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二)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理解晏子出使楚國,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自己作為一個大國使者和作為強國齊國的尊嚴。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簡單的邏輯思維的過程。
3、激發學生為維護國家尊嚴而挺身而出,舉理力爭的愛國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個性特點,并朗讀好相關的句子。
(四)教學難點
晏子反駁楚王中這些句子的邏輯性的思維結論。
二、說學情
(一)學生對歷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還是比較有興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節,而忽略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詞語。
(二)文學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學生已有較好的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缺乏文學中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要很好利用這類具有思辯之美的文章,讓學生認真解讀,把握難點,努力突破,以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一)推導法:
在解讀晏子三次反駁楚王的句子時,教師可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在課件中分別先后給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兩個句子,然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而得出結論,讓學生感悟到晏子作為一個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誦讀法:
為了讓學生能很好體會到當時楚王的橫蠻霸氣、盛氣凌人;體會到晏子的沉著睿智,又針鋒相對,不受欺侮的人物特點,教師只有認真引導學生細讀人物的語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語,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內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脈動。
(三)剝筍法:
在教學晏子三次反駁侮辱的故事導讀過程中,可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的結果到分析理解個別的句子,詞語的方法進行。然后再串聯起三個故事,進行總體的再現領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則故事分別講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結果又是怎樣的?三個故事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從“只好”的結果來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卻,晏子卻一次比一次更淋漓盡致的在反駁,最后,楚王“只好”落得個“賠不是”的下場。由于這種強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領學生去深究細摳,在深入的研讀中,找出個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啟迪。
四、說學法
(一)聯想與想象: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獲得抽象思維品質的培養;感受當時國與國之間外交斗爭的激烈舌戰。
(二)朗讀與討論:
對人物的對話,要讓學生反復的朗讀,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和發現。在教學晏子三次反擊侮辱的過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讓學生在學會學習方法的過程中,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合作、討論的學習空間。
(三)再現與表演: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使學生與文本對話,從而在閱讀課文后有所領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進行表演。我們不求學生表演的優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師可以創設:拍三集電視連續劇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再現文學形象。
五、說教學過程
(一)設計思路:
從總體感受、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入手;然后師生共同探究原因,選取一個故事內容認真導讀,明確因果聯系;再通觀全文,進行情景再現,加深對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對人物個性的把握。
(二)教學用具:
自制多媒體課件一個。(要求是:移動式的一個三段論。)
例:
(1)狗國,開狗洞。
(2)訪問狗國,我得鉆狗洞。
(3)楚國是狗國。
(三)具體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1)啟發談話,回顧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再讀課文第一大段。
(2)思考:當時的楚國是怎樣一個國家?想象當時的楚王又是怎樣一個國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書:國勢強盛、顯顯威風
2、整體閱讀
(1)快速閱讀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幾招?
(2)讀后交流
(3)討論三次侮辱晏子的結果如何?讀“只好”的三個句子。
板書:只好,開城門,陪著笑,賠不是
(4)再連讀這三個結果,思考楚王的態度有什么變化?
小結楚王是步步退卻,直到“賠不是”。
3、賞讀第一個故事
(1)一個依*國勢強盛,霸氣十足的楚王為什么會在最后向晏子賠不是呢?細讀第一個故事,說說其中的原因?
(2)理解“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我——”一句的含義。
(3)課件出示:得出楚國是狗國的結論。
(4)讀好這個句子。
(5)想象說說:當時接待的人向楚王報告時的情景。
(6)齊讀這個段落。
4、賞讀第二個故事
(1)見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對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應對的?細讀課文。
(2)交流匯報:理解:瞅、冷笑、嚴肅、裝著為難、拱了拱等句子。
(3)重點理解:描寫人多的三個句子。試說成語:遮天蔽日、揮汗如雨、摩肩接踵。
(4)解讀:說說:故意笑了笑和陪著笑的兩個“笑”有什么不同?
(5)課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既:
A訪問上等國家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派下等人去。
B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楚國是最不中用的國家。
5、賞讀第三個故事
(1)自學課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樣反駁的?
(2)合作交流說說句子含義。
(3)課件出示:類比推理的三段論。
既: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結出又小又苦的枳。
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到楚國就做起強盜。
楚國是個強盜之國。
(4)結論。理解:“水土不同”一詞。
(5)個別朗讀。
6、小結再現
(1)通讀三個反駁的故事,你覺得晏子是怎樣一個人。
機智、善辯
(2)請你們合作表現,自由分組整備。
7、表現深化
(1)分三組分別表演,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整備拍攝三集電視連續劇)并給出每集電視片片名。片名應該是開放的。
(2)讓學生說說:人們看完這個電視片你想讓大家明白一個什么道理?(結論也應該是多元的)
8、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鉆狗洞
是狗國
國針
楚勢下等人鋒晏
——強——侮辱下等國反駁——相——
王盛對子
做強盜
風氣差
晏子使楚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歷史故事的內容,學習晏子出使楚國時,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楚王,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2、能根據意思寫出并積累成語。
3、能用“不敢不”造句
4、學習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繼續提高默讀能力。
5、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
教學重點、難點:
邊讀邊思,學習晏子出使楚國時,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楚王的過程。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通過理解,揭示課題。
1、簡介晏子。古時候有個人名叫晏嬰,他身高不到五尺,就和你們差不多高,他是齊國的大夫,也就是宰相,這個人啊,很有才干,人們尊稱他為晏子。
2、學習生字,理解課題。
請大家仔細看老師寫他的名字。(板書:晏子)“晏”字上邊寫個“日”字頭,下面寫個“安”字,這是一個生字,請大家一起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有關晏子的故事。
3、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板書:使楚)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語句,說說課題中的“使”作什么解釋?并且說出課題的意思。(“使”是出使的意思,課題的意思是“晏子作為齊國的使者出使楚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過渡:那晏子出使到楚國后,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讀書情況。
3、學生交流。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晏子出使楚國,楚國的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給予了有力地反駁,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三、提出問題,深入學習。
1、出示問題:課文什么地方讓你最氣憤?什么地方讓你最佩服?默讀課文,在書上做上不同的記號。
2、大組交流。(在理解晏子和楚王的三次斗智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好課文。)
第一次智斗: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①理解: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智斗。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挖狗洞讓晏子入城,來侮辱晏子,進而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晏子不卑不亢、將計就計,要楚王承認自己的國家是狗國。此次,晏子未見楚王,就給了楚王一次迎頭痛擊。
②齊聲朗讀第二自然段,認識一下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晏子!
第二次斗智: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
①理解:楚王尋找借口,諷刺晏子無能,齊國無人。面對楚王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再次回敬楚國,表面上似乎是為自己的無能難為情,實際上正是在這不動聲色的裝模作樣中,回擊了楚國,讓楚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②感悟三次“笑”。
第一次是初見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這一笑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里。同時,晏子也作了很好的應對。
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舉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
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楚王只好陪著笑”他其實是裝作聽不出晏子話里的話,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嘲笑齊國的人做賊沒出息。表面上態度并不尖銳,實際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
③感情朗讀第二次斗智。
第三次斗智: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①理解:晏子的回答不但形象生動地點明了齊國人在楚國為盜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國無方,造成楚國社會風氣不好,致使好人變成盜賊。楚王不僅沒有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②感情朗讀第三次斗智。
(說明:這一環節,學生在自己研讀、歸納、思辨和梳理的交流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認識,體會出晏子的反駁是那樣的富有邏輯,富有哲理。同時,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的評價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總結全文,學做演員。
1、齊讀課文最后一節。
2、用“不敢不”造句。
3、過渡:晏子以智慧擊退楚王侮辱,讓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我們藐視楚王,更佩服晏子,齊讀課文最后一節。我們是否可以演演這個歷史故事呢?
出示劇幕:
第一幕
時間:春秋末期
地點:楚國城門外
人物:晏子接待晏子的人城門衛兵
畫外音: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晏子來到楚國城下,只見城門關著,在城門旁開了一個小洞──。
晏子: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
接待晏子的人:不須多說,快請吧!
晏子: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接待晏子的人:(憤怒地瞪著晏子)你,你,竟敢如此無理!也不看看你自己多高的個子!(后一句沒敢大聲說,但充滿了輕蔑的語氣)
晏子:唉,誰讓我訪問狗國呢,只好從狗洞里鉆過去了。(說著假裝要走進小洞)
接待晏子的人:慢,你等一等,快去稟報大王。(一士兵跑下,一會又跑回來)
士兵:大王有令,城門大開,迎接齊國使臣!
(兩個士兵打開大門,晏子大搖大擺走進城門,臉上掛著一抹勝利的微笑)
4、分小組練習表演。
5、大組交流。
五、小結。
師:晏子依靠嚴密的邏輯思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駁倒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他不愧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六、布置回家作業。
模仿第一幕的寫法,編編第二幕(第二次斗智)或第三幕(第三次斗智),請好朋友一起演一演。
晏子使楚教案 篇12
設計思想:
⒈由于兩篇故事人物相同、情節相似,為便于分析課文,把兩篇故事看成一篇文章的兩個自然段進行教學。
⒉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看注釋、查字典、深入思考的習慣和自學能力。
⒊重視朗讀的作用,引導學生學會通過朗讀把握文意的方法。
⒋采用復述故事和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⒌采取趣味性原則來設計思考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思考題注意分層次性、有梯度,從而激活學生思維,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說,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⒍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目標
重點:初步掌握一詞多義;
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晏子這一人物形象。
難點:學習文章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的寫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難讀字音,流利通讀文章。
2、疏通文言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晏子故事兩篇》敘述了晏嬰出使楚國的故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不僅在軍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開激烈斗爭,以顯示各自的實力。晏子出使楚國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這段歷史的反映。文章表現了晏子能言善辭的才能和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晏子故事兩篇》。
(二)學習課文
⑴播放錄音。
要求:①學生邊聽邊畫出疑難字詞。
②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⑵應掌握的字、詞的幻燈片。
a.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儐者 更道 閭 張袂
成陰 比肩接踵 縛 賜 熙
b.借助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
以,因為; 坐,犯罪;
短,身材矮小; 盜,偷竊;
延,迎接,引進; 賜,賞賜;
道,通“導”,引導; 詣,到……去
辱之,羞辱他; 曷,同“何”;
踵,腳后跟; 固,本來;
宜,適宜; 席,座具;
徒,只是; 其,它;
然,這樣; 熙,同“嬉”,開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當于“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翻譯文章,讀懂文章內容。
2、學會復述文章故事。
教學過程
1、在疏通文句的基礎上,翻譯下列句子。
①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②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④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⑤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明確句意:
①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齊國的國都臨淄有幾千戶人家,大家舉起袖子來就陰了天,擦下來的汗就如下雨,他們肩并肩,腳跟腳而存在,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
②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齊國根據所出使的國家的情況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開明的國家,無能的人被派遣出使無能的國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為什么會這樣呢?水土不一樣啊。然,這樣。
④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現在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東西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嗎?得無,莫非。
⑤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3、集體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復述課文故事。
4、小結
第一篇:寫晏子出使楚國的兩件事,第一件寫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經過斗爭終于從大門進入楚國;第二件寫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貶其缺點,晏子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擊楚王。第二篇:寫晏子使楚前,楚王設計辱齊;晏子設喻破計,維護了齊國尊嚴。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簡要分析晏子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說理藝術。
教學過程
1、精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
⑴思考問題幻燈片。
思考題一:晏子面對楚人的侮辱,進行有力回擊,他取勝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題二:簡要分析晏子這一人物形象。
⑵學生思考、討論。
⑶明確思考題一:
首先,從他自身來看,他頭腦靈活,機智過人,善于辭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把楚國與狗國等同。又如在第二則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回擊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張手法,也讓楚王生畏。如在講到齊國人時,以“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形象的夸張,讓我們感受到齊國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駁了“齊無人耶?”的質問。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為進的方法。面對楚王提出“然則何為使子?”的質問,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尷尬而結束。
總之,課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辭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張等手法和以退為進的方法,致使楚王無言以對,使晏子這一人物形象更鮮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理解晏子語言的邏輯力量。(要讀出人物的語氣、性格)
⑸明確思考題二:
晏子是齊國的大使,從外貌來看,其貌不揚,不夠瀟灑,從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為楚人恥笑的把柄,但晏子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彌補這一不足之處,面對楚王的百般刁難,他非常鎮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他并沒有在其追問下退縮,而是反戈一擊,采用打比方、夸張等手法,致使楚王無言以對。從晏子對楚王的三駁與楚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中,我們不難領略到晏子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辭的才能和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6)深入探究
思考題三:貫穿兩篇故事的思想主線是什么?
思考題四:從《晏子故事兩篇》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思考題三:
兩篇故事貫穿了一條思想主線:文章通過晏子出使楚國不辱使命、用辭令戰勝楚國君臣蓄謀的記敘,表現晏子忠于齊國的品格與機巧善辯的才能。晏子作為一名使者,是作者著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國兩遭戲弄。面對楚國君臣兩次蓄意刁難、侮辱,若晏子翻臉,既顯出使者笨拙無能,缺少風度,又會使兩國關系形勢緊張。因此,晏子不慍不火,機警設喻,使楚王自討沒趣,處于尷尬境地。晏子的對答措詞委婉,柔中有剛,充滿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現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過人的膽識及出眾的辯才。
明確思考題四:
從晏子的角度分析,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一個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個人的才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實學來評價一個人的才華,所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這個道理。
從楚人這個側面來分析,我們得到的啟示是:無論自己的勢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這方面,我們都要注意場合和對象。無論對什么人,在什么地點都要注意運用禮貌性語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廣結良友,贏得對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讀課文,分析體會晏子與楚王的三次對話,
(三)小結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稱雄爭霸。外交上的勝負,成為當時兼并戰爭的重要輔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國面對楚王妄自尊大,無緣無故欲辱來使,清醒地認識到,這不是對他本人的侮辱,而是關系到齊國的尊嚴,因此他在蠻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從容鎮定,針鋒相對地進行有力的反擊,且乘勝反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使民善盜”的帽子扣到楚國人的頭上,置楚王于理屈詞窮的尷尬境地。表現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氣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話不長,卻句句設伏,步步緊逼,終于勝利地折服了對方,顯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應變才能。而愚鈍逞強、目中無人的楚王最終只有陷入羈絆,徹底服輸。
(四)布置作業
⒈找出并解釋出自這篇文章中的成語。
⒉課外閱讀《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說明:課外閱讀《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紹后面擴展資料中的延伸閱讀資料,供學生閱讀。
(五)板書設計:
晏子使楚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的故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會寫14個生字,會認8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侮辱,威風,矮小,臨淄,敝國,規矩,囚犯,淮南,柑橘,盜賊,笑嘻嘻,賠不是,實話實說,面不改色,安居樂業等詞語.理解敝國,安居樂業,得意揚揚等詞的意思;
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晏子與楚王的三次交鋒;
初步感知晏子的聰明才智和口才;
教學重點:理清思路,從晏子與楚王的三次交鋒中體會晏子的語言機智.
教學過程:
一,情景劇導入:由四個學生自編自導《晏子使楚》第一幕導入.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請幾位同學來表演一段情景劇,其他同學請注意看.四個同學出場,分別扮演晏子,守門衛士,迎接晏子的侍從,一女生作為解說.ppt展示圖片: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城門外的場景,學生表演第一幕.時間控制在3-4分鐘左右.
表演結束之后,表演得非常好,大家給他們一點掌聲好不好 那么看了表演之后,大家知道這一幕是選自那篇課文的嗎
晏子使楚
齊讀題目:
很好,我們今天要來學習的正是這篇文章《晏子使楚》,讓我們一起來把書翻到50頁,我們一起把題目讀一下:晏子使楚!
(4分鐘)
預習檢查:
昨天老師請大家預習過這篇課文了,那么今天呢,老師要考考大家對于生字和詞語的掌握情況了.
生字:晏子 侮辱 臨淄 敝國 囚犯 規矩 淮南 柑橘 枳 盜賊 賠不是
生字以開小火車的形式進行,讀完之后請一,兩個同學說說哪幾個生字容易讀錯,如何識記,然后全班朗讀.(3分鐘)
詞語:敝國 得意揚揚 安居樂業 賠不是
給同學半分鐘思考,然后點名回答,根據意思說出詞語,說完之后,全班齊讀!(2分鐘)
引導解釋題目:
題目叫做晏子使楚,晏子很顯然是一個人的名字,他是春秋末年齊國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經當過齊國宰相,晏子的原名叫做晏嬰,誰來說一說 為什么叫他晏子呢 這個子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你能說一說古代還有哪些人姓后面也有個子嗎
孔子,孟子,莊子,子是古代對于男子的尊稱,顯示這個男子很有地位,被世人所尊崇.
子既然是對于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那么我們一起去課文中找一找,晏子在齊國任什么官職呀 大夫,這個大夫可不是我們今天看病的大夫,而是古代一個官職名,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外交官.我們再來看看題目,這個使是什么意思呀
出使.
那么我想請一位同學幫我把題目翻譯一下.晏子出使楚國.
晏子是作為哪國的使者出使楚國的呀 齊國.
那么我們連起來把題目給翻譯一遍:晏子作為齊國的使者訪問楚國.(全班齊讀)5分鐘
二,粗讀課文,感知內容:
剛才我們了解了晏子的身份,也知道了他此行的目的是作為齊國的使者去出使楚國的,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晏子一起出使楚國,看看在楚國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一找,晏子在楚國一共經歷了哪幾件事情 都是什么事情 大家可以圍繞著三個問題來說一說: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 晏子怎么反駁結果怎么樣 (7分鐘)
三件事情:
楚王 晏子 結果
進城門:開狗洞; 訪問狗國才鉆狗洞. 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見楚王:齊國沒有人 上等人—上等國家 只好賠笑
下等人—下等國家
酒席上:借囚犯說齊國人沒出息 水土不同 只好賠不是
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
(一)從三次交鋒體會晏子語言魅力以及人物性格
為了顯示自己國家了不起,楚王連續三次刁難晏子,而晏子卻用他善辯的口才每次都把楚王反駁得啞口無言,只得賠笑.別人說說話的最高境界啊就是罵人不吐臟字,課文中晏子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語言是十分機智的,每一次都是話里有話的.
第一次交鋒:
我們先來看晏子與楚王的第一次交鋒,找一找,面對楚王的侮辱,晏子是怎樣反駁的句子.大家可以在課本上用線畫一畫,你覺得哪句話最有殺傷力,誰來說一說
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門進去.
很好,言下之意就是:出示ppt
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如果要我進狗洞,那么( )
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如果當時晏子不采用這樣的方法,而是直接的方式表明自己不愿意進狗門,應該怎么說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請2-3個同學回答)
比較的方式體會晏子語言的機智
第二次交鋒
還沒有見到晏子,楚王就開始刁難他了,那么第一次失敗之后,他肯定不會死心,那么面對楚王又一次的侮辱,晏子是怎么應答的呢 請兩位同學來把楚王和晏子的對話讀一讀 我們其他同學來讀旁白部分.
這里我們來看一看,晏子回答楚王問題的表情應該是怎么樣的 請大家仔細找一找,這一部分描寫晏子的表情的詞語讀一讀.
嚴肅—裝作很為難—故意笑了笑
首先是非常嚴肅的,楚王問什么問題的時候晏子嚴肅地回答 我們一起來晏子的問答讀一讀.ppt出示這一段話,這段話里至少有三個成語,誰來說一說
摩肩接踵,揮汗成雨,聯袂成群
非常好,接下來是裝作難為情,還故意笑了笑,從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點出晏子的機智,將計就計
在第二次交鋒的時候,你覺得晏子的哪幾句話最有說服力,說得楚王無話可說的呀
邏輯引導:
訪問上等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所以楚國是( )
3.第三次交鋒
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被派到最下等的楚國來了,楚王再一次被打敗了,可是他還是不死心,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次他又是怎么侮辱晏子的呢 誰來說一說
那么晏子又是怎樣反駁的呢 讓我們一起來把晏子反駁楚王的話來讀一讀.
橘子在淮南可以長得很好,在淮北卻只能結出又小又酸的果實,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所以說楚國( )ppt
(19分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從晏子與楚王的交鋒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知曉文章的寫作順序—事情發展的順序;
體會人物的情感,尤其是晏子的維護自己和國家自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根據三次交鋒,與楚王的三笑來體會晏子與楚王的不同性格.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跟隨著晏子一起訪問了楚國,也同他一起經歷了楚王的三次刁難,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我們的楚國之旅,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50頁.(1分鐘)
精度課文,體會人物情感;
1.晏子
請同桌之間互相把這三次交鋒時楚王與晏子的對話再讀一讀,讀完之后思考一個問題,經過楚王與晏子的三次交鋒,你覺得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誰來說一說
機智,聰明,善辯,具有愛國主義情感的人.(板書)
舉韓信忍辱負重甘受胯下之辱的例子讓學生體會愛國主義情感這一點.
大家知道韓信受胯下之辱的事情嗎 誰來說一說 我們這里想一想,為什么韓信面對侮辱,而是選擇了從別人的胯下鉆過去,而晏子則不能呢
重點體會,因為他是齊國的使者,代表了齊國去出使楚國,如果說他受辱也就是齊國受辱.
(8分鐘)
楚王
整篇課文啊,晏子是一個正面,光輝的形象,那么楚王呢 他又是怎么樣一個人呢 有人說啊,看你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那我們一起回答文章中去找一找,楚王有哪些表情
三笑:冷笑 輕蔑
陪著笑 裝作聽不出晏子話里的話,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笑嘻嘻 表面上態度不尖銳,實際上笑里藏刀,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了新花樣.
體會每次笑的不同含義,從而說一說楚王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狡猾,*詐,看不起人,不尊重他人.(5分鐘)
除了表情,你還可以從哪些地方來體會楚王是個怎樣的人呢
2分鐘
總體把握,體會結構(5分鐘)
這兩節課,我們跟著晏子,這位春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一起去訪問了楚國,也和他一起應對了楚王的挑釁,我們見識到了楚王的狡猾,*詐,也看到了晏子的機智,善辯,那么讓我們回到課文當中,一起來看看,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
起因,經過,結果的關系.
既然是起因,經過,結果的關系,那么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呢
事情的發展順序.
讓我們根據起因,經過,結果這樣的邏輯,一起來把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說一說.
回歸課本,情景再現
第一節課的時候,我請幾位同學幫我演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晏子與楚王的第一次交鋒,他們演得都很好,那么我相信我們每一個同學都具有表演的天賦,下面四人小組之間排演一下,晏子與楚王的其他兩次交鋒,過會上來表演,要注意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來,我來看一看,哪個小組表演得最好!(1分鐘)
學生準備5分鐘,教師進行指導,交流
學生上臺表演.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