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公開課教案(精選2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公開課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說明對象的基本特征及其相關知識。
掌握以引用古詩文為主的說明方法。
整體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篩選信息,把握基本特征。
選擇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品味生動、精確的語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敢于質疑,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
形成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
二、學習重點
1、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技法。
2、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合理、嚴謹的說明順序。
三、教學方法
引導,點撥,歸納
四、學法指導
把握特征,梳理文脈。
篩選信息,質疑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五、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對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觀感性認識,更談不上深層次的體悟。以本為本乃是破解難題的根本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南州六月荔枝丹
賈祖璋
(二)出示目標
1、掌握荔枝的形態及內部特征
2、分析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4、品味縝密準確的語言
投影顯示上述目標,學生齊讀目標
(三)出示學法
篩選信息,抓住特征;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討目標
第一、解決第一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荔枝的基本特征?
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勾畫與荔枝特征有關的語詞。討論,小組展示:
1、外部:外殼(粗糙);顏色(深紅或紫色);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大小(直徑三到四厘米);重量(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內部:膜(白、輕、薄、艷);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長圓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無核)
3、生長: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產地(我國);古籍記載;習性(喜溫暖)
生小結:從外部到內部,再到生長情況等方面介紹荔枝,具體、生動、準確。
第二,解決第二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
1、本文運用哪些方法進行說明?
2、最突出、最典型的說明方法是什么?分析其作用。
回顧舊知:初中學過幾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舉數字、打比方(比喻)列圖表、分類別、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等。
要求:瀏覽課文,就第一個小問題進行討論。小組交流意見,形成本組結論:
展示:
舉例子:20世紀60年代,廣東調查所得,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
舉數字: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打比方:心臟形,有細長如指形的“龍牙”,有圓小如珠的“珍珠”。
接下來就第二個小問題進行研討:
掃讀文本,自主學習,思考。將用得最多或者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找出來。
明確:引用古詩文
要求:學生將文中引用的古詩文勾畫出來,小組推薦代表有感情地朗讀。
小組討論:引用這些古詩文有什么作用?
展示:
“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成片荔枝樹林的景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膜的輕、薄、艷。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耐貯藏、運輸。
要求:再讀文本,分析引用古詩文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提醒:注意標題,開頭,中間,結尾。
組內爭議,組間交流。
展示:
以詩句為題概括文章的基本內容,引起閱讀興趣。
開頭引用白居易的文章,概括介紹以前對荔枝的總體印象,引發質疑。
中間部分針對荔枝的幾個特征(外殼、顏色、膜、不耐貯藏、習性)引用詩文進行具體生動形象的說明。
結尾引用蘇東坡的詩句點出荔枝的發展前景。
師小結:引用古詩文,使文章的語言豐富多彩。文章富于文學性、趣味性。體現科學小品文藝性的特點。同時,文中引用古詩文也使得文章的結構脈絡異常清晰:總——分——總
第三、解決第三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作者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
要求:瀏覽課文,回顧第一個大問題,討論。
明確:先說果實,后說花期、產地、古籍記載、習性,是先主后次。就果實來說先外部后內部,是從外到內,由表及里。
師小結:抓住荔枝的基本特征,整體上從主到次。具體到果實上,從外到內,由表及里。盡管材料多卻組織得井然有序,詳略得當,脈絡清晰,一目了然。
第四、解決第四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品味精確的語言。
學生瀏覽課文,找出用詞精確的語句加以解釋。
展示:
大多數是深紅或紫色……也有淡紅色的,又有黃荔,淡紅色而略帶淡紅。
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厘米。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
師小結:語言的精確性體現了科學小品的科學性、嚴謹性。準確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征。
(五)自主互動
再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自主交流解決。
問題組:本文還有那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
互動展示:作詮釋,引用史料。
(六)探究拓展
投影顯示:請同學們寫一段有關荔枝的文字,把文中引用的古詩文連綴起來。比一比,看誰寫的又快又好!
(七)課堂總結
投影顯示: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特別是引用古詩文按照從主到次,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順序,準確、生動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征。體現了科學性與文藝性相結合的文體特點。讓我們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了荔枝的科學知識,受益匪淺!
(八)布置作業
投影顯示:介紹一種你最喜愛的水果,突出引用的說明方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公開課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掌握課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2.以引用為重點,學習用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
3.從課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認識上受到一定的啟發教育
4.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5.了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教學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釋題導入: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歷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為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
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三、通讀課文,注意字詞:
字詞正音:
繒zēnɡ: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ɡ:瓤子醴lǐ:甜酒囊nánɡ:口袋
酪l&agra一ve;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勃bó:煙起貌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jūnli&egra一ve;:呈現許多裂紋。(龜甲ɡuījiá)
幅員:領土面積。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個):了結、結束。
逼真: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燦爛美麗。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華后剩下的東西;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四、指導自讀:
1、結合注釋閱讀全文,標出讀不準音的、不懂意思的、難寫的字詞,查詞典解決,做到能讀、會寫、懂意思;
2、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細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特色,對文章有進一步的理解;
3、寫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4、劃出課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們的表達作用;
5、提出疑問。
五、編寫全文提綱,弄清順序,理解脈絡:
通過這個結構提綱,使學生明確:《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生態特點,因此從生理特性寫起,寫到它的生活習性,并且以生理特性為主,生活習性為次,這是文章總的說明順序。寫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寫果實的特點,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表到里,即從外部形態寫到內部結構,一層一層,從外殼一直寫到內核,條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說明荔枝的花,在分段處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課文的練習,把它歸入內部結構,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因而有的就把主體部分分為“果、花、產地、習性”四大段,這種分法可以參考。
(列提綱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要充分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
第二課時
一、閱讀第一段,提出問題:
背誦(或抄錄)。《荔枝圖序》全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一團一團一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批把,殼如紅繕,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問:白居易寫荔枝,從樹形、樹葉到花、殼、實、味等等,寫得比較全面,而課文的第1段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殼如紅繒,膜如紫絹,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為寫作目的和說明內容服務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須有所選擇。第1段里所引4句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明的重點。這一段把自己幼時對荔枝干的認識同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提出問題,為下面進行具體說明開了路。這篇說明文的開頭同《景泰藍的制作》不一樣,不是用平實、簡潔的語言而是寫得比較生動,這就是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二、研讀課文:
1、本文在介紹荔枝時是從那幾個方面介紹的?那部分是作者介紹的重點?
果實(重點)
2、作者在介紹果實的時候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外部形態 -- 內部結構
好處:符合人們觀察認識事物的規律,便于讀者理解。
3、作者對荔枝外部特征的介紹是從那幾方面介紹的?
4、看書第二段,作者是用哪個詞來描寫荔枝外殼的? “粗糙”。
5、那么,什么叫做“粗糙”?
不光滑,不精細。
6、用“粗糙”這個詞來描述荔枝是否準確?
準確(不準確)
7、想一想比如草莓、核桃、盧柑、獼猴桃等果實的表面能否用“粗糙”這個詞來形容?
可以。
8、大家說,只用“粗糙”這一個詞能否把荔枝的外殼說清楚?換句話說你頭腦中出現了荔枝的模樣了嗎?
沒有。
9、這只是初看荔枝時對荔枝外殼總的認識。你們看看為了把荔枝和其它果實區別開來,作者抓住荔枝的那些特征來介紹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特征--龜裂片、片峰。
方法--下定義、打比方
10、這樣介紹有什么好處?
準確、形象、簡明。
11、荔枝的外殼已經說清楚了,作者為什么又在最后補充了一句話?
更準確、更令人信服、不片面、不絕對。
12、由此可見要說清楚一個事物至少要具備幾個條件?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有一定的說明方法。準確簡明的語言
13、為什么一定強調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特征:是一個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最主要、最本質的方面。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有準確性可言。特征往往是呈多方面的,從不同角度看特征不止一個這就要根據寫作目的、讀者對象選好角度確定重點,進行重點說明,以便是讀者對被說明事物有個深入、細致、全面的了解。
14、從這個結構示意圖可以看出,作者是從不同方面來寫荔枝的外部特征的,這里有沒有不是荔枝的外部特征的地方?重量。
15、既然不是外部特征,可為什么又在這里出現了呢?
因為同種事物重的個頭肯定也大,寫重量是為了說荔枝的大小,因此也是必用到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16、在寫荔枝顏色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這句話說的是否準確?為什么?
準確。有了限制詞:成熟、大多數、或,使荔枝的顏色具有普遍性。使說明語言準確的方法之一是-----加限定詞,使其具有普遍性。
17、根據上面所講的閱讀第四段文字,在介紹荔枝形狀時哪些詞語不能少?為什么?
“或”、“通常”、“有的”、“顯隱隨品種而不同”。修飾限定作用.
18、明白了抓住事物的特征說明事物和說明語言的準確運用,現在我們來實踐一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手里的盧柑,盡量用準確的語言介紹盧柑的“外部形態”。(學生活動)
19、為了使說明事物更準確起見,還可以借助一些資料。下面是百科全書上一段關于柑果的介紹。
柑果:又稱橙果。漿果的一種類型。外果皮堅韌革質,中果皮疏松髓質,有纖維束布其間,干燥果皮內的“桔格”就是這些纖維束。內果皮膜質分為若干室,室內充滿含汁的長形絲狀細胞,是原來子房內的表皮一毛一發育而成的。這是果實的食用分,如柑、橙、桔、柚等的果實。
20、這段文字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介紹的?
外--內(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
21、本文在介紹荔枝的內部構造時是怎樣介紹的?按什么順序介紹的?
22、荔枝的內部構造是按從外到內的順序寫,這部分介紹在結構上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貯藏”不應放在這個結構里。那么它應放在哪合適?有關資料。
荔枝花————10
有關內容
栽培史、產地——11
古代荔枝譜 ——12
習性、生長北限—13
23、有關內容有這麼多,是不是隨便放一個位置就行?應把它放在哪?
不行。放在“栽培史、產地”處。
24、可見,寫好一篇說明文除了前面說的三個條件外,還應該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查閱有關資料。
三、小結:
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要查閱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