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優秀教案設計最新(通用4篇)
人教版小學數學優秀教案設計最新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借助觀察年歷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有關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各多少天,平年、閏年的天數,掌握判斷閏年的方法。
2、能與生活聯系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二)能力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情感目標: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培養學生樂于探求知識的情感,結合有關時間給學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及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具準備:
年歷卡及表格,課件
導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從一年級入學到現在,你們在這所學校上學大約多長時間了?那你們記得大約有多少個月嗎?你們知道大約有多少天了嗎?
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時間單位年、月、日。現在,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努力來探究年、月、日的知識。
3、關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師板書相關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集中反饋解決問題
(一)總結年、月、日的有關結論
1、從20xx年到20xx年,在這近三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樂地成長,都在收獲知識。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走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愿不愿意把這些快樂的日子數一數記錄下來呢?請同學們拿出20xx—20xx年的年歷卡,把這三年1—12月份的天數填在表中,并計算出你喜歡的一個年份的全年的天數。怎樣做既節省時間又高效呢?誰有好主意?
2、兩人合作,全班匯報填寫情況。
3、仔細觀察表一,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告訴給同桌同學。
3、匯報發現,教師相機板書。介紹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
4、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數記混,怎么記住每個月的天數,誰有什么好辦法?全班交流。
5、練習:兒童節、國慶節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二)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1、計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數,發現天數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閱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填表二。仔細觀察表二,從表中記錄的情況,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說給你的小組同學聽。
2、匯報。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20xx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4、出示資料,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釋與應用
1、判斷下面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維訓練
小明過了4個生日,他今年可能幾歲?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點什么?
五、作業布置
解答我們在這所學校學習了多少個月,多少天的問題,并寫在數學日記中,也可以寫一寫其他與數學有關的事情。
六、板書設計: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
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更多的收獲。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識,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吧!
仔細觀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發現、收獲新的知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觀察比較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
《年月日》教學教學反思
兩次教學《年月日》,相同的教學內容,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亦不相同。根據兩次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教學中這些方面需要改進:
一、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及時調控課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控課堂教學,嚴格把握好教學時間,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在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引導,但教師不能引導過多,適可而止。
二、重合作過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結果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了解學生的交流情況,予以點撥,交流后有所收獲,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結論。
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時間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后就急于找同學回答,這時回答問題的同學都是反應較快的同學,要注重學生的不同差異,面向全體同學。
四、習題訓練量不足
要想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要加強練習題的訓練,設計不同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
人教版小學數學優秀教案設計最新 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著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說明:課前的猜數游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借助觀察年歷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有關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各多少天,平年、閏年的天數,掌握判斷閏年的方法。
2、能與生活聯系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二)能力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情感目標: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培養學生樂于探求知識的情感,結合有關時間給學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及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具準備:
年歷卡及表格,課件
導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從一年級入學到現在,你們在這所學校上學大約多長時間了?那你們記得大約有多少個月嗎?你們知道大約有多少天了嗎?
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時間單位年、月、日。現在,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努力來探究年、月、日的知識。
3、關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師板書相關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集中反饋解決問題
(一)總結年、月、日的有關結論
1、從20xx年到20xx年,在這近三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樂地成長,都在收獲知識。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走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愿不愿意把這些快樂的日子數一數記錄下來呢?請同學們拿出20xx—20xx年的年歷卡,把這三年1—12月份的天數填在表中,并計算出你喜歡的一個年份的全年的天數。怎樣做既節省時間又高效呢?誰有好主意?
2、兩人合作,全班匯報填寫情況。
3、仔細觀察表一,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告訴給同桌同學。
3、匯報發現,教師相機板書。介紹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
4、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數記混,怎么記住每個月的天數,誰有什么好辦法?全班交流。
5、練習:兒童節、國慶節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二)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1、計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數,發現天數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閱19xx—20xx年2月份的天數填表二。仔細觀察表二,從表中記錄的情況,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說給你的小組同學聽。
2、匯報。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20xx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4、出示資料,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釋與應用
1、判斷下面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維訓練
小明過了4個生日,他今年可能幾歲?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點什么?
五、作業布置
解答我們在這所學校學習了多少個月,多少天的問題,并寫在數學日記中,也可以寫一寫其他與數學有關的事情。
六、板書設計:
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
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更多的收獲。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識,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吧!
仔細觀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發現、收獲新的知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觀察比較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兩次教學《年月日》,相同的教學內容,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亦不相同。根據兩次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教學中這些方面需要改進:
一、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及時調控課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控課堂教學,嚴格把握好教學時間,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在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引導,但教師不能引導過多,適可而止。
二、重合作過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結果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了解學生的交流情況,予以點撥,交流后有所收獲,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結論。
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時間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后就急于找同學回答,這時回答問題的同學都是反應較快的同學,要注重學生的不同差異,面向全體同學。
四、習題訓練量不足
要想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要加強練習題的訓練,設計不同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
人教版小學數學優秀教案設計最新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人教版小學數學優秀教案設計最新 篇4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著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說明:課前的猜數游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只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里有多少?(課件呈現滿屏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么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只?該怎么列式?
[說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于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通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并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說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并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么原因啊?
5.通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里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說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聯系。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游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說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于120,卻為什么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通過爭論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游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么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通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范,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并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并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并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數據并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